端午文章
西西文学整理的端午文章(精选15篇),供大家欣赏,喜欢请收藏与分享。
端午文章 篇1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来了,岳麓山脚下人群欢呼,粽香四溢,淡淡的温暖漫入心头。也许这小小的县城里,只有这里才能够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沉睡的情绪被唤醒,来接纳新型场景,无论是缅怀悼念,或者是欢悦庆贺,我都会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天,因为节日的习俗已在心里定格,这一天是个非凡的日子,这一天是对生命慰劳的日子,那一丝丝所感触到的余热,也会成为内心刻骨铭心的记忆。
家家户户门头插上了杨柳,把门口点缀得分外起眼,街道上摆满了粽子,人们大包小包的拎着粽子,回去和家人团圆。小孩子的手腕上都系上了五彩线,快乐蹦跳着的节奏,激活了节日的情趣。所有所有的这一切,都飘着浓情蜜意。在这柳絮飞扬、绿意盎然的季节,人们的心情是极其易感的,每个人心里既有悲痛的一面,也有幸福的一面,悲痛是因为缅怀伟大诗人屈原,幸福的是,我们借着端午节的名誉,又站在了一个崇上的精神境界,通过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让自己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这是一个真正值得留香的日子。
从文学史上来讲,端午节是一个纪念屈原的日子,弘扬民族气节的时刻,借景生情,丰富了端午的内涵。对于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我从小记忆犹新,对他轰轰烈烈的生死决择,让我感慨万千,却被迫于时局的束缚之下,透不过呼吸,但让我惺惺相惜的却是一个游吟不止的灵魂,用自己的生命放出最后的呐喊,在这样的节日里,他和他的历史传奇铺天盖地。今天,他仍旧一身长衫,大义凛然的站在云端,活在世人心里。他的故事点染了人性最柔软的一面,如果没有对生命的思索,我们又何惧岁月的风波。他的铮铮风骨早已留在世人心中,如今又被重复的刻印了一次。如果没有诗意的情怀,我们又怎会感受到端午节的特殊意义?如果不是那飞扬的诗章在心头激荡,在心底沉沉作响,我们的泪水一直堆积在心窝里,生活依旧缠绕着心灵不能顺畅,我们又怎会滋生新的希望?
节日,就像一个假期,抹去之前的种种纠结,让生命在另一个节点上重启,正因为有这些锁碎的仪式,才会一点点带动起心底的那点热气,正因为在乎这个日子,我们才会更加执着的守护着生命的热气。节日的心境应该是开怀尽兴的,唯有今天,那一幕惨烈的悲剧在心里的涌动不息,让我感受到了浓烈的乡情,从山谷里涓涓流来,让我懂得了付出与舍取,让我懂得了大爱,就算印在心里的是深深遗憾,对这种连光阴都磨擦不平棱角,唯有一种保全的方式,那便是让心中的感动,成就一个高贵的灵魂,成全一段千古佳话,留给世人眷眷绵绵的心理波纹,在起伏的情绪中去久久的怀念……
浮世渺渺,苍白得只剩物欲,历史文明的气息早就寥寥无几,幸好还有这样一个节日,提醒我们去回顾历史,触及心中的那块的圣地,我们便多得了几分深沉和感慨,便多了一片开阔的精神领土。我们一路匆匆走来,却没有来得及回味走过的人生,没来得及梳理那些错落的足迹,幸好还这样一个节日,能让我们去触摸传统中的那点芬芳和幽香,轻轻闭上眼睛,节日的节奏在远古时空中深沉的回响,这便是独具魅力的端午情思,盖去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端午文章 篇2
有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我在故乡过端午节时,常常能品味出旧时的味道。那是千百年传承已久的乡风民俗,每当此时,小镇的上空飘荡着粽子和艾草的清香,交融着亲人们相聚时刻的温情。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续齐谐记》云:“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五月初五)投汩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赛龙舟,我的故乡没有这种习俗。只在清明节期间,里下河地区四乡八镇数以千计的的会船云集溱湖,举办规模浩大的“溱潼会船节”。最近几年,在烟波浩渺的溱湖上也有了女子用桨划船的比赛,那是会船盛会后的延续,吸引游子归来的乡音乡情。
端午节不同于过年,也是故乡人忙的时节。除了去看划船比赛外,门口不忘插上菖蒲和艾草,配备中午吃“六红”的美味佳肴,大有一种“举玉箸遍尝美味,约春风共聚雅舍”的兴致。每年的端午节我都要回家,亲口品尝母亲做的“六红”菜。家里的午宴吃“六红”很讲究,六个碟子是酱油烧红、拌红或自然红的菜肴,如炒苋菜、烧黄鱼、红烧肉、烧龙虾、炒鲜河虾、用刀拍碎的糖醋萝卜、切开冒出红油的咸鸭蛋……有时候在节日那天,还能看到乡下有几个农人上街扮演判官的模样,到各个商家门前跳判官舞,收点小钱或香烟。看见大人带着蹦跳的孩子去浴室洗“百草汤”,我心中竟有一份怅然若失的感觉,人到中年,胸口空荡荡的,少了儿时颈上挂着一个用五色丝线编织成的蛋网,少了胸前晃动着一个硕大双黄咸鸭蛋的自豪。
好在母亲包裹的粽子还有从前的模样。浩瀚的溱湖有茂密的芦苇荡,有纵横交错的河汊水港。乡人荡着一条摇橹小船,从湖荡里精心采摘碧绿的苇叶蒲草,到古镇的小巷中或溱湖的大街上叫卖。母亲包的粽子奇形怪状,有草把头、菱米子、斧头状、小脚形、脚爪形、小长方形……象是用粽叶包扎成的工艺品,精美绝伦。包粽子时,糯米中加入的馅料有红豆、蚕豆、蜜枣、红枣、蛋黄、火腿片等,用蒲草或棉绳扎紧粽子,放进锅里煮,看一眼青油油、水灵灵的粽子,十分惹人喜爱。出锅时,空气中弥漫着扑鼻的粽香,常常能唤醒口中的馋虫翩翩起舞。
过完端午节,我又要回江南。母亲在我行李中搁上几包沉沉的粽子,不须关照,不用解释,粽子里藏着旧时的情怀。我从小到大一直喜欢吃的光粽子和蜜枣粽子,母亲跟我们早有约定:草把头是光粽子,菱米子是蜜枣粽子,斧头状是蚕豆瓣粽子,小脚形是红豆粽子……从母亲的满意的神态里,我觉察到“儿行千里母不忧”。粽子里包含着恒古不变的母爱,深沉的亲情给予我前行的力量,无论我何时何地闯荡天涯,胸中要常怀一颗感恩回报的心!
端午文章 篇3
白洋淀采蒲台人自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每天睁开眼就是织席、打箔、打渔等养家糊口。年复一年、月接一月、夜以继日,在小岛一样的村子上勤快的劳作着。尽管如此,端午节是采蒲台人必须要过得节日。因为采蒲台的端午节有许多的讲究和说辞。
阴历五月初五是白洋淀一年中最好看的时候,蓝天碧水的倒影交相辉映,宛如仙界里落入凡间的一块碎宝石;烟雾蒙蒙的空中飞翔着各种机灵、伶俐的小鸟,在水云间里嬉戏翱翔;藏在墨绿色的大荷叶里的粉色小荷早落上了稚嫩的小蜻蜓;绿绿葱葱的芦苇荡如蜿蜒的长城,芦苇叶子已饱满成型。人们划着小船随便钻入哪块苇地,不费吹灰之力很快就能摘得上等、最好的芦苇叶。永远都不会忘记当掀开锅盖时煮熟芦苇叶子,泛起的清香味、清甜味,令人感受到淡淡、丝丝的幸福;永远不会忘记每年端午节二妗子送来的江米加甜枣的小粽子;永远不会忘记大胖婶手把手的教我包粽子;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端午节和伙伴们坐在树荫下包粽子和星空下吃粽子的幕幕往昔。白洋淀不是汩罗江、采蒲台也没有屈原一样的名人,可采蒲台人有着最天然最绿色的苇叶,粽子的香味和甜味之中包含着亲情、友情等等情感要素。比任何的山珍海味、奇珍异果都好吃。
采蒲台流传着端午吃炸糕不摔跤的老话,每年的端午节母亲都要买六份糖炸糕。我则撒开腿走街串巷的,给姥爷、二爷爷、南院二爷爷、四爷爷、伯父和姑父送去。那时慈爱和溺爱我的姥爷,已是病入膏肓、风烛残年的年纪,吃力的拄着拐杖仍不能控制自己身体。当把炸糕拿给姥爷时,我反复的叮嘱他快点吃。只见他脸上的皱纹一条不剩的都冒出来,挤出几声爽朗的笑。用他唯一的几颗牙慢慢的咀嚼着。他也喃喃的含糊不清说着把甜炸糕塞进我嘴里:“乖!跟姥爷一块吃,吃了不摔跤!”直看着姥爷吃完炸糕美滋滋的想:“吃了炸糕姥爷再也不摔跤喽!”至于吃了炸糕摔不摔跤并不重要,人们心里永远都有一个永恒的期许,一个美好的愿望。祈求自己的亲人踏实、刚强的走下去,永远都不要摔跤。
人有一个信仰不是无事生非、无中生有,而是情感上的寄托和托付。让人心里踏实和镇定。采蒲台的端午节不知道从何时起有着:用艾草洗脸不生疮和红色香囊戴在腰间辟邪的说法。艾草长得细长、叶子像菊花叶片、植株有浓烈的香气。记得儿时的端午还在睡梦里,母亲早早的起来,把泡好的艾草水端到跟前催促我们洗脸。据说用艾草叶洗脸不生疮,将艾草挂在门前能辟邪和驱蚊。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天地不可比,儿行千里母担忧。每个母亲都想孩子永远守在身边,自己照看着、自己宠爱着。可为了生活这成为每位母亲的奢求。她们虔诚的求来福灵和朱砂,用红布包好一针一线的为远行的孩子缝制香囊,出门前仔细的配挂在孩子的腰间。希望自己的孩子再他乡安全、平安、早日归家。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可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一个连弹丸之地都算不得的北方小渔村——采蒲台也拥有着自己的端午节。他可以是别人世界里的空白和遗忘。可他在我心底永远都是最真、最纯、最亲、最美的,因为那里有着我自己一生都无法泯灭的信仰和寄托。
端午文章 篇4
“端午临中下,时清人复长。”不知不觉中,端午迈着轻盈的脚步袅袅来到了我们身边,一切事物都因端午的到来而充满生机、富有情趣。
你看!街边那一排排摊位,无不挂满了五彩缤纷的端午绳;无不摆满了浅绿清香的苇叶;无不放满了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公鸡”……街头的欢声笑语一浪高过一浪!
你闻!远远便飘过一阵幽香,令人馋涎三尺。拿出一个粽子,轻轻剥开嫩绿的苇叶,展现在眼前的绝对是一个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玛瑙似的红枣嵌在雪白的糯米中间,轻轻咬上一口,甜而不腻,令人精神不禁一振!一个粽子下肚,只觉齿留余香,令人神清气爽,回味无穷。
你望!波光粼粼的湖中,一只只龙舟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围观者们欢呼雀跃,兴奋如同刚出笼的小鸟。龙舟上的人们团结一心,共同进取,令大家赞不绝口。有人还将粽子投入湖中,飞溅的浪花洗走了人们一脸的疲惫,换上了一副副最最会心的笑容。
对了,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当年,屈原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被外来侵略者掠夺,心内悲愤交加,于五月初五那天,投进了波涛滚滚的汨罗江……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将这一天定位端午节。人们为了悼念屈原,划着龙舟往江里头粽子,渐渐形成了今天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
端午节你带给我多少喜悦、多少欢乐。闻着粽子的清香,看着巧妙的彩绳,想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心中不免涌动起阵阵激动!
曾几何时,那个满嘴沾满粽粒、脖挂香囊的“淘气包”,已成为了今天吃相文雅、即将步入中学大门的少先队员;昔日那低矮的平房,也成了如今美观的高楼。而唯一不变的,是端午的那份情结,是人们对端午的留恋,对端午的那份最真挚的渴盼、最真诚的心愿……
端午节,我深深地、深深地期盼着你的再一次到来!
端午文章 篇5
有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我在故乡过端午节时,常常能品味出旧时的味道。那是千百年传承已久的乡风民俗,每当此时,小镇的上空飘荡着粽子和艾草的清香,交融着亲人们相聚时刻的温情。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续齐谐记》云:“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五月初五)投汩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赛龙舟,我的故乡没有这种习俗。只在清明节期间,里下河地区四乡八镇数以千计的的会船云集溱湖,举办规模浩大的“溱潼会船节”。最近几年,在烟波浩渺的溱湖上也有了女子用桨划船的比赛,那是会船盛会后的延续,吸引游子归来的乡音乡情。
端午节不同于过年,也是故乡人忙的时节。除了去看划船赛外,门口不忘插上菖蒲和艾草,配备中午吃“六红”的美味佳肴,大有一种“举玉箸遍尝美味,约春风共聚雅舍”的兴致。每年的端午节我都要回家,亲口品尝母亲做的“六红”菜。家里的午宴吃“六红”很讲究,六个碟子是酱油烧红、拌红或自然红的菜肴,如炒苋菜、烧黄鱼、红烧肉、烧龙虾、炒鲜河虾、用刀拍碎的糖醋萝卜、切开冒出红油的咸鸭蛋……有时候在节日那天,还能看到乡下有几个农人上街扮演判官的模样,到各个商家门前跳判官舞,收点小钱或香烟。看见大人带着蹦跳的孩子去浴室洗“百草汤”,我心中竟有一份怅然若失的感觉,人到中年,胸口空荡荡的,少了儿时颈上挂着一个用五色丝线编织成的蛋网,少了胸前晃动着一个硕大双黄咸鸭蛋的自豪。
好在母亲包裹的粽子还有从前原汁原味的模样。浩瀚的溱湖有茂密的芦苇荡,有纵横交错的河汊水港。乡人荡着一条摇橹小船,从湖荡里精心采摘碧绿的苇叶蒲草,到古镇的小巷中或溱湖的大街上叫卖。母亲包的粽子奇形怪状,有草把头、菱米子、斧头状、小脚形、脚爪形、小长方形……象是用粽叶包扎成的工艺品,精美绝伦。包粽子时,糯米中加入的馅料有红豆、蚕豆、蜜枣、红枣、蛋黄、火腿片等,用蒲草或棉绳扎紧粽子,放进锅里煮,看一眼青油油、水灵灵的粽子,十分惹人喜爱。出锅时,空气中弥漫着扑鼻的粽香,常常能唤醒口中的馋虫翩翩起舞。
过完端午节,我又要回江南。母亲在我行李中搁上几包沉沉的粽子,不须关照,不用解释,粽子里藏着旧时的情怀。我从小到大一直喜欢吃的光粽子和蜜枣粽子,母亲对我们早有一个约定俗成。草把头是光粽子,菱米子是蜜枣粽子,斧头状是蚕豆瓣粽子,小脚形是红豆粽子……从母亲的满意的神态里,我觉察到“儿行千里母不忧”。粽子里包含着恒古不变的母爱,深沉的亲情给予我前行的力量,无论我何时何地闯荡天涯,胸中要常怀一颗感恩回报的心!
端午文章 篇6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春的离去,夏随之而来,不知不觉中,生活中多了些粽绿和艾香。
在这个节日,总能看到有人用粽叶包裹住那白花花的糯米和那红彤彤的粽枣,再裹成好看的形状(因为地域不同,所以包裹好的形状都会有所不同),最终一马莲固定,代表着这个节日的食品——粽子,便包好了。
记得在我的记忆中,记得最清楚的便是将粽叶编织成花环戴在头上满地跑,这可是儿时的一大糗事。但也是从那时开始端午成为我盼的节日。
在我的家乡,还有一个习俗便是戴吉祥五彩绳。端午前后,总有许多孩子们在手上、脚上戴上五彩绳。看到这或许有人还不明白五彩绳为何物?五彩绳是一种由五种彩色小绳编织在一起而成的手绳(脚绳)。在我们这有个传说是:戴上五彩绳可保好运,而在端午节过后的第一场雨就得拿下五彩绳,以免好运杯淋湿。
千年前的浪花,染成的绿,至今还翠。
端午文章 篇7
每逢端午节的时候,我都曾经屡次忆起儿时过端午节的情景:吃粽子看划龙船,想念那花一角钱买的,用黄泥和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两三根鸡毛所做的,吹起来“嘟嘟”响的哨子。这些童年的回忆,使我时时反顾,还有旧时难忘的意味留存。当我在他乡独处,或夜雨敲窗的时候,这些美好回忆都曾伴我度过许多寂寞的时光。如今又闻到窗外飘过的粽香,知道端午就要到来。那份珍藏的回忆依然带着岁月的甜蜜,,在心头更加地浓烈。
那时,在翘首的盼望中,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为了到清溪河看赛龙船,难以入睡的我,早早就爬起来。拿上两个粽子,和邻家的孩子们一起,赶着到南门外清溪河去看赛龙船,领头的就是孩子王五儿,他在家排行老五,我们都喊他五儿。平时爬山下河,逮麻雀捉蟋蟀总是他领头,今天也不例外。孩子们脸上都露着喜悦地笑容,你追我赶,蹦蹦跳跳向河埠走去。我们穿行在石板铺砌的孝肃街,清晨的老街也在睡梦中醒来,赵家茶馆里也聚满早起的茶客,伙计们吆喝着“上茶啰”,穿梭在茶馆的店堂里,给茶客们泡茶倒水,卖小吃的小贩,清脆的叫卖声在街头回荡,“五香蚕豆哟”、“米粉方糕”“糯米粽子”,喧闹的人声,小吃的香味,充斥着早晨的街市。最难忘的还是那浓郁的粽香,在街市的天空上飘荡。使人切切实实感受着,端午节那别样的氛围在老街上弥漫。
街边的石板地上摆满了碧绿的菖蒲和艾叶,叶片的清香味在街市上飘荡。这是近郊农户挑到城里来卖的,在端午节这天,家家都以艾叶悬于大门口,以避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这是家家必做的事情,我母亲昨天就已经买好放在家里,天一亮就把菖蒲和艾叶挂在门楣上,也避邪气侵扰,祈求一年的平安。
走出老街,来到斑驳残缺的城门,裸露着泥土的城墙爬满滕萝,还开着不知名的野花,拱形的城门洞湿漉漉的向下滴着水珠,走进断壁残垣的城门洞里,涼溲溲的风扑面而来。我们一群小伙伴来到清溪河畔,河水清澈见底,桥下涛声阵阵,河水拍打着桥下的乱石溅起几尺高的浪花,先来的人们把河岸挤得满满,扶老携幼,有的孩子坐在大人的肩头,吹着公鸡毛的竹哨子。有几个小孩还爬到河边歪脖子柳树上。到处是喧闹的人群,到处是涌动的人流。通济桥上也挤满了人,那里真是一处天设地造的看台,整条沸腾的河都尽收眼底。
只看见河的上游有十几条龙船正蓄势待发,龙船和一般的鱼船不一样,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龙尾以木雕成,涂上颜色加以彩绘。龙头的颜色有红、黄、白等色,龙头上的胡须被河风吹拂着栩栩如生。龙舟上锣鼓喧天,水手们跃跃欲试,在龙舟的前面还有一条装扮一新的大彩船,通体彩绘,像一座水上大戏台,彩旗在船的四周迎风招展,这其间,船上鼓乐齐鸣,穿着戏服的花旦、小生、丑角,似乎正在上演一岀古装戏。丑角在船头翻着空心跟头,一个接一个使人眼花缭乱。
随着龙舟上震天的呐喊声,岸上人们的欢呼声,一阵锣鼓响彻清溪河,赛龙船开始了。只见一条条龙舟像离弦之箭向下游飞去,白色的浪花在船后铺成一条白练。赤橙黄绿青蓝紫,一条彩链在河中飞驰。我和五儿这一群孩子在人群中欢呼雀跃,尾随着龙舟在岸边奔跑,整条河也在沸腾。河水向岸边扑来,我们的鞋子在奔跑中被河水浸湿,随着龙船上“咚咚嘡”的锣鼓声,我们和岸边的人流簇拥着向河的下游奔跑,为那象离弦之箭的龙船呐喊助威。
正午,意犹未尽的我们赶回家吃饭,“早端午,晚中秋”今天的午饭一定是丰盛的,还要喝雄黄酒,雄黄酒是端午节的美酒。但只能大人喝,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庞耳鼻手心足心涂沫一番,说这样能驱邪解毒。《白蛇传》里的白娘子就是喝了雄黄酒才现了原身,东邪西毒都是害怕雄黄酒的。
端午节的夜晚在屋外乘凉,夏天的夜空那么深邃而恬静。听母亲和邻居在聊天,知道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船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那美丽感人的故事象夜空中闪烁的星星照亮了我渺茫的心海。
粽香又飘荡在窗外,端午节的传统美食和厚重的民俗文化韵味,随着岁月的流逝还在无声地传承着,那是一种民族精神,那是一段悠久历史,使端午节的民俗文化在岁月的长河里绵延不绝弥足珍贵!尽管时光流逝,沧桑变迁。但我心中依旧重复着这些难忘的故事,在恬静中细细品味人生的甘苦。
端午文章 篇8
西岐大地,端午节的记忆都和女人有关。
我奶做吃食,我娘做“香草包”,我姥姥在端午节等我娘带我送油糕粽子。端午这天,西岐大地的女人都忙活着。
我奶在世时,端午节的早晨会做油饼和荷包蛋。那些生活困难的岁月里,端午节的吃食是全家人的念想。我奶烙“烫面千层油饼”最拿手,真正的黄油白面,香喷喷,黄灿灿。油饼提起来一层层似连又断,焦香的脆皮,油香四溢,闻着就让人流口水。而她做荷包蛋时,麦草在灶膛燃烧,火苗添着锅底,沸水泛着鱼眼泡泡,鸡蛋卧在锅底不起沫子、不流黄,像一条胖鼓鼓的鱼,加糖或盐吃,一整天都是幸福的味道。
端午节是巧手女人的节日,心灵手巧的女人定显女红绝活。她们通常以“五毒”为首选,此外还绣四季果木、飞禽走兽,岐山人称其为“香草包”“香囊子”。“香草”是中药铺里配好的香料,异香扑鼻,提神醒脑。岐山人比喻人和人关系好便说“我戴你香草包”。孩子的童年便伴着香草味,香草包也深受人们喜爱。
端午的早晨,我娘会摘车前草、艾草煮成翠绿色的水,督促我们洗脸,据说可明目。洗净脸后,我就操心戴“香草包”。我娘会做“香草包”,她用大红缎子做的“线线辣子”,绿叶子、红辣椒,早起给我扎在小辫子上。她最会做“钵盂”,圆形的红绸子对折,填满棉絮,鼓鼓囊囊,两个角拉起来缝合,上面缝小铃铛或穗子,小的状如核桃,大的状如手掌,娘用五彩线系在我脖子上。小巧的“钵盂”叫“杏核”,娘用五彩绸缎细针脚地缝,缝好才豌豆粒大。娘用五彩线穿“杏核”给我戴在手腕、脚腕上,花花绿绿,煞是好看。
麦上场,女看娘,油糕粽子卖得忙,端午常与夏收相伴。谷雨过后,街道上的油糕摊便多起来了,端午的油糕摊前人排队。捏油糕的女人坐高凳,左手揪面剂子,窝在手心,右手食指转两圈,面剂子旋得如窝窝头,装一勺子黑糖馅,收住口,掐掉多余的面,压平就是油糕剂子。油糕馅用红糖,加桂花或玫瑰酱就高级很多。炸油糕是手艺活,多是皮糙肉厚的男人干,他们的围裙油乎乎的,头发丝里都是香喷喷的菜籽油味道。油糕剂子下入热油锅,铁笊篱轻轻划拉,金灿灿的油糕浮起来像一群鱼,圆嘟嘟、胖鼓鼓,趁热捞出整齐码放在盘子里。炸好的油糕,咬一口皮酥脆、馅软甜,红糖缓缓流淌,会吃的人就好这口吸糖的甘甜。
女看娘,还带时令食品,如绿豆糕。记得儿时一家人分食一盒,每人一两块,四四方方的绿豆糕,溢着淡淡的绿豆香,入口即化,回味悠长。我一上午的时间,都被一块绿豆糕消磨掉,那是甜丝丝的时光。
我奶殁了,我娘老了,我长大了,时间被她们融进端午节,甜甜的味道,五彩的玩物,它是我成长中的最美记忆。
端午文章 篇9
六月馨香的天空里
弥漫着一种
特殊的味道
那是,我喜欢的粽子的香味
每次闻到这香味
我那小小的心
禁不住
怀想曾今的过往
那时,最盼望的是端午节
有一种说不出的欢喜
父亲会买来粽叶与糯米
还有我喜欢的五彩线
夜幕来临,灯光亮起
父亲坐在矮凳上
我们乐呵呵的围着
看他一个一个的包粽子
每年,端午的清晨
满屋的香味把我们熏醒
父亲分给我们热乎乎的蛋和粽子
笑着为我们系上五彩线
仿佛还是昨天
伸出手臂向同伴炫耀
吃着很香,很香的粽子
幸福的感觉绵延好几天
有许多美好的东西
是回不去的
时间不等人,人也一样
我们长大了,父亲却永远的走了
端午又到了
再也看不到
父亲包的粽子
再也找不回那浓浓的氛围
端午,粽子
粽子有摄人的香
粽子里有缅怀的念
粽子里有幽幽的忆
端午文章 篇10
自从四川来到广西后,没有过过端午节,除了这次放假。
这次放假倒第一次真正要过一个端午节,这个几乎被人遗忘的节日。
以前在老家时,家门口是一条宽大深深碧绿的河流,它的归宿是长江,源头是远方的大山.河缓缓流着,永远不紧不急、轻风徐徐的样子,除了每年的迅期,大量的雨水会带来涛涛的黄沙和木材树枝杂草,雨水给我们带来的往往是希望和无比的快乐。如果不上课,或是放学了,我们就会拿着一个爬挂(重庆方言),就是一根直竹杆,顶端处有像五个弯曲手指样的竹钩子,背着背篓,约上三五个人,一起走到比较平坦、水流较缓的地段,站在齐腰的水里,把爬挂伸到浑浊的河水里捞飘浮的小树枝小树叶,捞起来放在岸上,然后背回家摊晒在地上干了当柴火烧。
河水中还会飘浮很大的大圆木,或是很好的家柜,或其它很好的东东,都是从上游冲下来的。水性好又胆子大的人,就会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勇敢的冲向汹涌澎湃的黄色的江中,几个人一起,把那大大的圆木推向岸边,做家柜用。对于地又少,不要说这么大的木头,就连柴火都很找的当地人来说,它确实是一笔不小的额外之财。所以面对大浪涛涛,总有人甘愿冒着生命被吞食的危险跃入江中,一试身手。
还有,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早早就包些小糯米粽子,并且早上要煮鸡蛋来吃,还要去采摘很多草药来熬,每个人都要喝,还要用它们来洗澡,说这样的话,一年都不会生病了,还可以却灾驱邪。
端午节早上,吃了小糯米粽子、鸡蛋,喝了药水后,外婆就会从箱底里翻出平时劳作时舍不得穿的新衣服,抚平它因折叠得太久而生的折痕,满脸慎重地穿上它,把她永远齐耳的短发用小梳子梳得一尘不染一丝不乱,然后带上我们一大堆小孩子,去看龙舟比赛。由于人实在太多,我们又矮小,在岸两边看不清楚,于是外婆就带我们爬到高高的小山堡上,撑着伞,站在树荫下看龙舟比赛。
比赛很激烈,即使在远远的我们也能感觉得到。船在人们齐心协力的奋力划拔下,飞速行驶。整齐的呐喊声,有节奏的口哨声,旁边啦啦队声嘶力竭的喝采加油声。我们往往总是不自主的受其感染,激动不已。
来到广西后,也许没有外婆这样慎重的张罗过端午节了,也许成熟了,再没有过节的激动了。节日对我来说,不过是一种形式,一种必需的仪式。再也没有对它无以伦比的期待了。过节,也没有任何新鲜感而言,它不过是人生的一个必过的仪式,就像呼吸空气吃饭一样自然,可是外婆对待过端午节的态度,却在多年以后还那么鲜活的留在我的记忆中,偶尔想来特感觉温馨和幸福,因为我有这样一个外婆,因为外婆留给了如此美好的回忆。
端午文章 篇11
在我的眼中端午节是一个美妙的节日,它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和良好愿望,有一种温馨浪漫的气息。
五月初五,汨罗江边,你——屈原,你是多么希望能够报效国家,为国捐躯,可是天妒英才,不识人才的大王不给你机会,他昏庸无能,把大好江山毁于一旦,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土被一次次侵蚀,直到再无楚国的存在。大江彭湃,汹涌着向东流去,你的心随着这江水那样起伏不定,楚国已不复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你最终一跃诠释了你的爱国之情,人们为了不让你的身体被鱼虾侵蚀,就往汨罗江里扔粽子和鸡蛋。便有端午节吃粽子和鸡蛋的习俗。五月初五一大早,我还在熟睡的时候,爸爸总是将小段的艾草夹在我的耳朵上,让蚊虫远离我。当然,这一天,妈妈总会给我的胳膊腕和脚腕系上吉祥的五彩线。
早上起来,看见胳膊腕和脚腕系着五彩绳,再看看妈妈的一脸笑意,懂得了系五彩绳原来是亲情的延伸。农历端午节,除了系五彩绳,家乡还有插柳条,采艾蒿的习俗。
艾草有一种特别的清香,据说端午前后的`艾草最好,老人们从山上采集很多很多,回来拧成艾草绳,晒干后点燃,这是夏季驱逐蚊子和其它飞虫的最管用的土办法。
到了中午,我们便开始包粽子了,妈妈把糯米和粽叶洗干净,再把粽叶一张张码起来放进装着凉水的盆里。几个大人便开始团坐包粽子了粽子包好后,结成一串放进锅里,过了一会,粽子终于好了,刚出锅的粽子色味俱全,尝起来香甜可口,其味无穷。端午的味道是粽子的香甜,是亲情的延续,是艾蒿的清香。
端午文章 篇12
又是一年端午到。包粽子、赛龙舟、饮黄酒……中国各地都在以大致相同的方式纪念这个传统节日。但直到现在,对于端午节的起源民间有着不同说法:楚人纪念屈原,越人纪念勾践,吴人纪念伍子胥和曹娥……最被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是“纪念屈原”说。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流放汨罗江畔的爱国诗人屈原闻讯楚都被攻陷后,悲愤交加,自沉汨罗江。沿岸百姓纷纷引舟抢救,并抛洒食物防止鱼虾伤了屈原的遗体。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当地群众都要举行这样的活动,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从此,划龙舟、包粽子成为端午习俗的主要内容,这一习俗也逐渐被人称为端午节的来由。
满怀爱国主义精神和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执着追求真理的理想主义精神及忧患精神的屈原是一位跨越时空、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典范。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伟大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屈原在执著追求人生的永恒、价值、理想的时候,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兴衰。然而,屈原的下场却是个悲剧。假如忧国忧民的屈原身在今天,看到今天的中国是如此强大,看到中国人民正在为奥运加油,看到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屈原还有时间去投江吗?
今天的我们是何其幸运,身为中国人,我们既继承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追求真理的光荣传统,我们又与四川的小朋友们共同地流着泪,分担着他们失去亲人的痛苦。今天的我们更懂得了珍惜,爱老师、爱家人、爱身边的朋友!
今年的端午节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我们切身体会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意义。今天,我们赞美屈原的爱国主义,弘扬屈原精神,但我们不会忧虑,因为我们相信明天的中国将会更加强大、更加繁荣富强!
端午文章 篇13
每到端午节,像艾蒿、五色丝线、芦苇叶、香囊等物品,还有那些与端午节有关的人、事、景都会浮现眼前,从而勾起很遥远的情思。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以致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屈原在流放期间,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他的'诗作独具风貌,影响深远,至今一直流传于人们的心中(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据说,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其他人见后纷纷效仿。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来保护屈原的身体,这就慢慢发展成现在的粽子了。
很多年以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屈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
艾蒿。记得小时候的端午,爷爷一大早叼着旱烟袋,手里拿着一把镰刀,肩上背着他自己编的竹篓,急匆匆地离家了。不一会背回一篓艾蒿,然后分别插在四个儿子家的大门两边,当然还有四合院的大门,剩下的都用来煮洗澡水。
割艾蒿,这是每年端午节爷爷忘不了的一件事,这种避邪的方法,已成了我们那每家每户的习俗。不知过去多少年,爷爷的旱烟袋不再升温,可烟雾却仿佛在不断地缭绕,而割艾蒿这件事从此失去了规律。
五色丝线。五色,吉祥的象征。小时候家里虽然很穷,但在端午节这天,奶奶无论怎样都会积攒点钱,买来五色丝线,烧好一大锅开水,水里放上许多种驱毒的树叶、药草,等水温适中时,把大伯家的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二伯家的一个哥哥、两个姐姐;还有我和两个弟弟(爸爸排行老三)以及小叔家的一个小弟,一个一个洗得干干净净。当然,哥哥姐姐们都是自己洗的,奶奶只帮他们擦去后背上的水珠,然后将五色丝线,系在我们的手腕、脚腕、脖子上。
据说戴上五色丝线的小孩,可以避开五毒蛇虫的伤害,或许因此,我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吧。如今五色丝线幻化成五彩缤纷的梦,梦里有天堂、有奶奶的微笑。
芦苇叶。离家大约三公里的地方,有一片很大的芦苇荡,每当芦苇叶长到两指宽的时侯,条件好的邻居就去釆摘一些回家包粽子吃。那时候,十多岁的我闻到了粽香味,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回家硬是扯着妈妈衣襟,央求妈妈也包一些粽子,可是妈妈说要到端午节才能包,因为保存的糯米仅够端午节时包,否则,端午节就吃不到粽子了,听了妈妈的解释,我只好咽了几下口水。
在我的期待中,端午节终于到了。就在前一天的中午,妈妈和我背起草蒌去芦苇荡采摘芦苇叶。不一会,妈妈说:回家吧,叶子够包粽子了。其实我只釆到十几个叶子,还不是很嫩绿。走出芦苇荡,妈妈赶紧把我搞乱了的头发理了理,还用衣角帮我擦了擦汗水。
回到家不一会,生产队上工的钟声响了,妈妈赶紧去上工。晚饭后,妈妈把芦苇叶洗净,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一下,把泡好的糯米塞进芦苇叶,还有年前自家枣树上长的、晒干了的红枣,包成三角形,再上锅煮。煮好后要盖好锅盖焖一夜,到第二天早晨才最好吃。
端午节一大早我们就起床了,妈妈把热好的粽子和新煮的鸡蛋端上桌,我和两个弟弟美美地吃了个大饱,然后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不一样的粽香。自从我嫁人后,妈妈总是担心我在婆家有太多的不习惯,特别是端午节我最喜欢吃的粽子。
在节日的前一天,母亲无论怎么忙,都会亲自去芦苇荡采些芦苇叶,然后包好多粽子,并上锅煮熟后送给我吃。
那些年的端午,我一直吃着妈妈包的粽子,可是,自从妈妈离逝后,我没有尝过其他人包的粽子,仿佛失去了胃口、粽子也不再飘香。看着一家人,吃着婆婆用咸肉包的多角粽子,我悄悄躲进被窝,唯有泪落千行。
不知过去几年,端午节这天,婆婆硬是把她包的粽子,塞进我手里让我尝一下,说如果不好吃就不吃,我不好拒绝婆婆的好意,就接过粽子勉强地咬了一口,或许是多年没吃的原因,感觉非常柔嫩、清香、爽口,但在心里仍有一丝难过。现在妈妈已离开我们十几年了,而在心中那份思念永远抹不去。
香囊。一晃不知过去多少年,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也不知从哪个端午节开始,我学着前辈的做法,用一块不大的绸丝布,把它缝制成一个小袋,然后装进各种碾碎的香草药,再用五色丝线系扣成索,让我幼小的儿子女儿带在身上,希望清香四溢的香囊,能伴随着他们健康地成长。
还有,我用几根两尺长的彩色毛线,把它拧在起,从一头打个结,然后编织成一个三寸长的小网,把煮熟的鸡蛋或鸭蛋放在里边,从放蛋的入口把毛线拧在一起,再打个结,然后平分开毛线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他们想吃的时候随时取出。可是孩子们挂了一天也不舍得吃,以致邻居家的孩子们羡慕了很久,后来我把这方法教给了他们的母亲,让他们也高兴一下。
如今皱纹已悄悄地爬上我的眼角,而对逝去的亲人,那种深深地怀念之情,永远烙在心底,还有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赞颂。
端午文章 篇14
艾草青青挂门前,粽香浓浓飘四方。忆起童年往昔事,几多欢乐几多情。又是一个草木葱茏的六月,又是一个梅雨飘洒的季节,又是一个魂牵梦萦的端午,又是一个莼鲈之思的蒲节。独坐窗前,听着丝丝细雨拍打着窗棂,仿佛杜鹃轻啼,又似鹧鸪低吟,不觉间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回到了那个快乐的端午。
记忆若水,静静流幽,低头漫思,恍若昨日。散落的记忆,不知怎地又被这飘洒的细雨串起,忆起家乡的端午,心中忽然有丝暖暖的感动,又有丝莫名的哀伤。记得儿时,望眼欲穿般的企盼端午的到来,端午前夕,姐姐会用五色纸折起好多葫芦,挂在屋内外,姥姥会采摘艾草挂在门楣上,姥姥说可禳毒气,保健康。还有妈妈给我买无色线和香包让我带在身上,还不忘叮嘱我,端午过后的第一个雨后,将五彩线扔在屋外的积水处,说这样会一生平安。最有意思的莫过于与小伙伴一起去踏青,我们一行几人,早早起床,欢天喜地地去郊外嬉戏打闹,甚是开心。我们用露水洗脸,老人说这样做一年不得眼病,等到回到家中,妈妈早已煮了好多鸡蛋,包了好多的粽子,可以随便的吃,不用顾忌。
斜雨丝丝,轻抚记忆,俯视今夕,感慨万千。自甲申年外出求学,在外飘零已捌年有余。捌年前,父母满头青丝。捌年后,父母两鬓斑白。捌年间,年年的端午,都是独自享受着节日的安静。捌年间,年年的端午,都没有陪伴在父母的旁侧,想想妈妈思念我的泪眼愁眉,想想爸爸挂念我的长吁短叹,不觉间视线朦胧,泪粘衣襟。不知何日,能找回往昔的满心欢颜;不知何时,能找回往昔的似水华年。
细雨隐去,彩虹挂云,转念思索,若有所悟。人的一生总要经历风雨,也总要面对太多的无奈。有时无可选择,更无法逃避,比如节日的离别,比如独自的孤凄,又比如游子的飘泊,该来的总是要来,只须从容面对。生活原本就是这样,只要你不气不馁,总会从琐碎的关怀和温暖中,寻到一份感动和满足。虽然又是一个清寂的端阳日,虽然没有父母的陪伴,虽然过往的已远去,但有浩利的相陪左右,有平亮的关怀问候,有领导的备至关怀,又为何一味求全呢?有他们已足矣。只要心中谨记,不管走到哪里,只要嗅到粽叶飘香,就不会迷失自己,更不会迷失回家的路,因为,顺着粽叶的香气,总能唤醒许多深刻而又难忘的记忆,而记忆里又总能找到故乡的影子。
端午文章 篇15
“浓浓粽香,悠悠我情”,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在这一天,按照习俗大家都会在门前插艾叶,在胳膊上栓五彩绳,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粽子。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提出了很多好的改革方案。楚王在他的辅佐下,国家渐渐强盛起来,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楚国的百姓也非常爱戴他。但是一些权贵却对屈原的改革措施十分不满,于是便在楚王面前陷害他,导致楚王逐渐疏远了屈原,将他流放远方。最后楚王中了秦国的圈套,导致了楚国首都被秦国攻占。
屈原听闻国家沦陷的消息后,十分悲愤,进而怒跳汩罗江自尽,以示自已的爱国之心。楚国百姓知道消息后,一边悲伤,一边奋力寻找屈原的`尸体,可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于是百姓们就突发奇想,往河里扔鸡蛋,倒雄黄酒,扔菱角形的粽子,希望河里的蛟龙吃到这些东西后,就不要再伤害屈原的尸体了。从此,为了纪念屈原,人们便把屈原跳江的这一天,农历五月初五定为了端午节,将煮鸡蛋、喝雄黄酒、包粽子变成了一种习俗,延续至今。
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家人团聚,品尝粽香的节日,我认为它更是一种爱国情怀的祭奠,是人们对幸福安康的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