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西西文学整理的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新教育之梦》是朱永新教授编著的,今年暑假我有幸得到了这本书,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将这本书拜读完了。
梦开始的地方,是孕育希望的地方,也是奔向光明、理想的起始地点。梦,之所以称之为梦,是她有绚烂诱人的前景,是那遥不可及的距离,是那心灵一隅中一直在不断呼唤你的声音。只要心中有梦,理想也就插上了翅膀。
年幼时,爱对着蓝天诉说心中的梦想,诸如得到一块心爱的糖果,当上班里的小干部,评为一学期的“三好学生”……年少时,梦想依然纯真,诸如父母口中的考上大学,琼瑶笔下的浪漫爱情,城市那端的现代生活……后来,梦想一点一点地实现了,如今踏上工作岗位多年,年轻气盛也在慢慢地消磨退尽,自己,也终将成为芸芸众生里,那种及其注重现实,不赶浮想联翩的人了!终日里,勤勤恳恳地工作着,急急忙忙地在两点一线间来回奔波着,以为这就是——神圣的教师职业所该有的该做的。
清晰地记得作者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我们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东西是他的职业。你不爱这个职业,这个职业也不会爱你。没有了“爱”,你就不能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
教书会枯燥?是以前的我不曾用心,不曾将爱付诸于行动中;不懂将学习与生活接轨。教师要创造什么?教师创造知识,教师创造人生。知道自己的职业无尚崇高美好,所以一开始热情高涨。更把这一切看作是一个瑰丽的梦,决心在其中描绘出灿烂的未来。可日复一日纠缠在“对”与“错”中,一次次在苦口婆心的劝说中走来,对学生终有了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与苦恼,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困境。“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校园的生活很无奈。”我们竟和重重压力下的学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再来回忆当时的想法,是觉得自己太计较于“得与失”之间的平衡,却忘了教师是一个讲究奉献的职业,忘了要“梦想成真”首先必须要对梦进行投资,而再来对照自己所谓的付出。
《新教育之梦》让我看到了那里才是梦开始的地方,那里才有我们师生共同的梦,因为向往已久,因为梦里已寻她千百度,所以而今一旦不期而遇,我们就不禁要为此高呼——“梦”的篇章已经谱成,现在的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去拨响那美好的旋律,让这一人世间最动人的梦之曲传唱地更远。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2
暑假期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
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平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
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
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
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
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
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融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
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
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励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他说,只有阅读才能使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书中有很多生动的实际事例,下面两个篇章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学会欣赏”,书中讲述的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被发掘的故事: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从捡到的一本杂志里,发现一篇另他十分触动的文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在得知此事后惊喜若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手涂鸦大发心中寂寥的,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我们教师当然不可能个个都是屠格涅夫,也不可能都有一双发现的慧眼,但是,我们的校园里可能有无数个托尔斯泰。只要我们学会欣赏,只要我们学会发现,就会为无数个学生找回自己的自信,寻回他们的梦想。
有人说,欣赏是一种善良,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至。”其实,欣赏不是施舍,不是恩赐,欣赏之善总是不经意间自然流淌,是无功利心的真诚赞许,是长者对幼者的呵护,是智者对智者的敬佩。
欣赏不需要刻意的努力,也没有高深的学问、繁杂的技巧。对于欣赏者来说,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温馨的抚慰,都可能让欣赏者铭记终身,甚至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如果老师都能学会欣赏,我们的教育就会改变摸样,学生们的心田就会充满阳光。
第二,“如何看待外语与母语并重”, 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好母语无疑是最重要的,然而,现在网络语言、世界级刊物的80%以上都用英语,不懂英语难以进入世界的主流。现在我国进入世界主流圈的人其实很一般,主要是他们懂英语,但我们喝多很优秀的任务因为不懂英语而无法将自己展示给世界。其实,语言教育的文化功能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它是交际、交流的工具,也与语言体系合而为一实现了文化的传递。双语教学,重在运用,当然首先是熟练运用中文,掌握好我们的母语,在此基础上强化英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技能。
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双语的语言训练中,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来因材施教。阅读书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抄写单词,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选择单词;作文练习,学生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感受而选择不同的内容。语言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练习才能习得。缺乏一定的情景,语言学习就很困难。因此,英语教师等要尽量设置双语环境,使学生有机会感受和运用语言。双语教学中,“说”的能力尤为重要,这是适应社会、发挥自己能力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别太在意学生语言结构的对与错,要鼓励他们多用双语进行交流、学习。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新教育》,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
我们所提到的新教育,虽然有几年时间了,但它还处在实验阶段,这也只是一项教育实验,我觉得教育实验的目的,不是在于发明一种方法,教师能在同样的时间内教儿童更多的东西。更确切地是要给儿童展现自己的各种能力,并且如何在他所处的世界中从物质的和社会的两方面练习这些能力,使他成为一个更好、更幸福、更有用的人。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4
“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更有理性,《新教育之梦》读后感:“心”花开处,梦想成真。”“理想因为有了教育而薪火相传,色彩斑斓。”“我们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捧读着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一书,我有深深的感触,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蕴藏的那份渴望。朱教授怀着一颗对教育理想的赤诚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新教育”的理想境界。“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尽管说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有些遥远,但我们生活着就要怀有梦想,工作着还要编织理想,并努力去实现理想。
一、做“理想教育”的追求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教授强调也只有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要有担当,要勇于承担面对社会教师所应该担负的责任,有社会担当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具有积极的生存心境,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社会的人。
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井贵的生命。
所以,“对一个教师的成长来说,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非常重要。”
二、做“理想教育”的探索者。
在书中,朱教授明确指出:“知识不过是智者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只是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反战,读后感《《新教育之梦》读后感:“心”花开处,梦想成真》。通过智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并具备持久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情感、坚韧的学习意志,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和能力的基础。”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
“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学生了。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四、做“理想教育”的实践者
理想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老师。朱教授在阐述“理想的智育”其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理想的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特长’的个性养成。”我也十分赞同这一观点,理想的智育不能狭隘的理解为成绩好就行了,我觉得它应该与德、智、体、美、劳融为一体,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行,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吗?
《新教育之梦》告诉我,智育不能独领风骚,也不只是一串阿拉伯数字,或是一纸文凭,一张入学通知书,它“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它还应让学生“自警、自诫、逢励”,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德性,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体育不只是追求四肢发达,它应“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闲消遣,它“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5
《新教育之梦》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
在这样一个高呼素质教育然而应试教育仍然牵绊着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教师的时代,在拜读这一本《新教育之梦》的时候,让我最有感触的那章理想的美育。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在力量的王国,人与人以力相遇,因而人的活动受到限制;在伦理的王国中,人与人以法律相对峙,人仍要受到限制;只有在审美的王国中,人可以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因而给社会带来和谐,也使人成为和谐的整体。
这无疑揭示了审美与创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通过审美解放了人的感性,激发了人的灵性,开拓了人想象的空间,从而开发了人的创造性。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创造“已经和”感受与鉴赏”,”表现”等一起作为教学领域的.内容,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而只让学生成为题海战术的牺牲品,那这样的教育是不健全的。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感受自然的灵气,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美。但现在的学生已经远离了大自然,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来形容也不为过。
当学生被关在教室里接受什么叫美育的时候,早已经不懂什么是小桥流水的幽雅情趣,什么是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了。离开了美育的源头活水----大自然,美育从何谈起!
朱光潜先生有句名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 求人生美化。毫无疑问,美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性的,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是一切美好行为的前提条件,如今,我们已经不再担心学生的智力问题,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是作为父母,教师更应该警觉的。
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直面现实,有太多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于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没有了纯真,没有了纯正,没有了童话和梦想,没有了对生命一往情深的哀怜和呵护,以及对人生的憧憬与向往。有了完美的人格,才能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人生。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6
小儿唯一,虚龄六岁.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他爱玩爱闹,爱哭爱笑,具有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所应具有的一切特征。他最大的爱好有两样,看动画片和画画。爱看动画片我也觉得不是坏事,当然一定要离电视机一定的距离。让孩子从动感十足的画面中激活脑细胞,从简单幼稚的台词里练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从不太复杂,但又生动感人的情节中认识真善美和假恶丑,何尝不是好事呢?当然作适当的'引导还是必不可少的。
我最感欣慰的是儿子喜欢画画,家里大大小小的本子,各种各样的笔到处都是,他几乎随处可以抓起笔来画。那一幅幅涂鸦之作,以成人眼光肯定是看不懂的。茶余饭后,或是工作一天刚回家坐在软软的沙发上,我最最喜欢的是抱孩子坐在腿上,让他把他的杰作一页一页地翻给我看,一边用天真幼稚,口齿还不太清楚的童音给我解释这是什么那是啥。几乎每一幅都能逗得我捂着嘴窃笑。
记得有一次他说要画一只长颈鹿,三下两下就好了。他把长颈鹿的脖子画成一节一节的,还煞有介事地说,要是嫌它太长还可以缩进去几节。长颈鹿的腿只用几个细长的长方形表示,我问他长颈鹿的脚呢?他说长颈鹿正站在浅浅的河里,看不到脚面。你说以一个成年人的头脑,怎么会想到这么天真的理由?虽说“长颈鹿”不太像长颈鹿,但我非常高兴地肯定了儿子的作品,鼓励他再画自己想画的东西,儿子也很开心,又动起了笔。
望着他专注的神情,嘴里无意识地叨唠着:“这是……再画一个…….”我陷入了深思:是啊,朱永新教授在他的《新教育之梦》中说得好:“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创造美育,应该注重在美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创造的冲动与欲望,享受创造的快乐。”孩子具有无穷的想象力和无法估计的创造力,问题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去发现,去挖掘,去培养。当年,爱迪生如果只爱到教师的谴责没得到母亲的引导,说不定这个未来的大发明家就因此而陨落。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所谓的“奇谈怪论”“乱说一气”“胡言乱语”不要一味地予以否定和打击,应从中找出闪光点并加以正确引导。总之,无论谁,不管对哪个孩子,都要像“保护眼睛一样地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7
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爱憎分明的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新教育之梦》说换位思考。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教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中。我们教育中的民主精神还不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太少。我们经常抱怨社会缺少一些民主,但是孰不知社会民主的.基础是学校的民主。没有学校的民主,何谈社会的民主。所以我们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可以通过谈话,适当的引导,适当的鼓励,这样才能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不但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更有利于教师在稳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我们是在用我们时代语言,用我们的生活阅历,同过去的大师们进行心灵沟通,阐释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和其他工作者不一样,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给学生人格上的感召力。教师还应努力理解学生的世界,要善于和他们沟通,要和他们成为生活中的好朋友。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生活就要有责任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理想教师,就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关注人类命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在课堂里面和学生讨论环境,人口等问题,才能唤起学生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我们要让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8
小儿唯一,虚龄六岁.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他爱玩爱闹,爱哭爱笑,具有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所应具有的一切特征。他最大的爱好有两样,看动画片和画画。爱看动画片我也觉得不是坏事,当然一定要离电视机一定的距离。让孩子从动感十足的画面中激活脑细胞,从简单幼稚的台词里练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从不太复杂,但又生动感人的情节中认识真善美和假恶丑,何尝不是好事呢?当然作适当的引导还是必不可少的`。
我最感欣慰的是儿子喜欢画画,家里大大小小的本子,各种各样的笔到处都是,他几乎随处可以抓起笔来画。那一幅幅涂鸦之作,以成人眼光肯定是看不懂的。茶余饭后,或是工作一天刚回家坐在软软的沙发上,我最最喜欢的是抱孩子坐在腿上,让他把他的杰作一页一页地翻给我看,一边用天真幼稚,口齿还不太清楚的童音给我解释这是什么那是啥。几乎每一幅都能逗得我捂着嘴窃笑。
记得有一次他说要画一只长颈鹿,三下两下就好了。他把长颈鹿的脖子画成一节一节的,还煞有介事地说,要是嫌它太长还可以缩进去几节。长颈鹿的腿只用几个细长的长方形表示,我问他长颈鹿的脚呢?他说长颈鹿正站在浅浅的河里,看不到脚面。你说以一个成年人的头脑,怎么会想到这么天真的理由?虽说“长颈鹿”不太像长颈鹿,但我非常高兴地肯定了儿子的作品,鼓励他再画自己想画的东西,儿子也很开心,又动起了笔。
望着他专注的神情,嘴里无意识地叨唠着:“这是……再画一个…….”我陷入了深思:是啊,朱永新教授在他的《新教育之梦》中说得好:“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创造美育,应该注重在美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创造的冲动与欲望,享受创造的快乐。”孩子具有无穷的想象力和无法估计的创造力,问题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去发现,去挖掘,去培养。当年,爱迪生如果只爱到教师的谴责没得到母亲的引导,说不定这个未来的大发明家就因此而陨落。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所谓的“奇谈怪论”“乱说一气”“胡言乱语”不要一味地予以否定和打击,应从中找出闪光点并加以正确引导。总之,无论谁,不管对哪个孩子,都要像“保护眼睛一样地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9
对于朱永新,曾在网站上看到过某位老师的文章中所提到过,隐约了解到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教育家,而对于他的文章则从未看过。上次学校特为我们订了他的《新教育之梦》,带着对他的好奇,我认真地看了这本书,真可谓收益颇多、感慨颇多。
对于有关教育类的书,我看的不多,应该说是很少,因为这类书通常是很抽象、纯理论的,看起来很乏味,让人想睡觉。但这本书则大不相同,书中所写的纯粹是朱老师根据教育现状而谈到的他所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外加理想的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父母,非常实际、实在。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看完书后的一些感受。
关于德育,朱老师定位其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我非常赞同。书中讲到,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前就提出‘人格长城’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之人格。”
我们幼儿园的德育基本上是通过晨间谈话、教学活动形式来进行的。晨间谈话时,我们经常通过一些故事来感染孩子,表面上效果不错,但实质上则不然。在学校,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如何孝敬长辈,幼儿都会说,但实际生活中呢?现在的家长都非常的宠爱自己的孩子,上学放学都要接送,父母工作很忙所以这接送工作大都落在年迈的爷爷奶奶身上。每天放学,孩子们要拿好自己的衣物,换好鞋子回家,我经常看见一些爷爷奶奶在吃力地为孩子换鞋子,而坐在椅子上的孩子还在东摇西摆。小班的孩子我们还可以理解,但有些中、大班的孩子也是如此,甚至,我还看到过一个孩子出手打奶奶。可见我们的德育效果如何,至少在孝敬教育这一块是失败的。
教学活动中,我们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引导孩子要爱祖国、爱护公物、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等,有时候讲的时候连我自己都感到可笑。正像朱老师所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文化和道德相脱节的现象。比如我在网上也会经常看到一些消息,如某地区的一公交车上,扒手偷东西,一女学生及时指出,却遭到扒手的斥骂甚至殴打,而车上其他人却如同没看见一样,更可气的是那被偷的人非但没有感谢那位女生,而是转过头来对那位女生说“其实我身上没带钱包,哪怕偷。”看到这样的事例,谁还会去学那位女生呢?
再比如,在某所成人高校中,有位女学员的男朋友在大白天冲进教室当着在场所有学员的面将其女友砍死,而在场的学员包括任课教师居然没有人出来阻止,直到人被砍死、凶手离去,才有人报警。还有某地区几位公安人员在大街上勇斗歹徒,结果有一位公安人员大腿动脉被割断躺在大街上奄奄一息,尽管行人很多,但谁也没有伸出援助之手,结果那位公安人员终因失血过多而英勇献身。这样的事虽然不多,但要列举出来也不少,可见我们现在的人的道德处于何种水平。在如何进行德育方面,我觉得仅仅靠学校是不够的,还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做好生活中的榜样。
关于教育方面,我还只是一个新手,因此,在此,我也不多说什么了,以上只是我的一点点想法。总之,朱老师所提出的这些,我觉得正是我们教育所应达到的目标,正是我们一代代老师所为之奋斗而想实现的理想,我将以此为奋斗方向,并朝着这个理想而努力工作。只要我们朝着这个理想而不懈地努力,相信这个新教育之梦一定会实现。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以下是我一点浅薄的感想。
1、在注重美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在力量的王国,人与人以力相遇,因而人的活动受到限制;在伦理的王国中,人与人以法律相对峙,人仍要受到限制;只有在审美的王国中,人可以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因而给社会带来和谐,也使人成为和谐的整体。这无疑揭示了审美与创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通过审美解放了人的感性,激发了人的灵性,开拓了人想象的空间,从而开发了人的创造性。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创造“已经和”感受与鉴赏”,”表现”等一起作为教学领域的内容,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而只让学生成为题海战术的牺牲品,那这样的教育是不健全的。
2、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感受自然的灵气,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美。但现在的学生已经远离了大自然,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来形容也不为过。当学生被关在教室里接受什么叫美育的时候,早已经不懂什么是小桥流水的幽雅情趣,什么是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了。离开了美育的源头活水————大自然,美育从何谈起!
3、通过美育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
朱光潜先生有句名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毫无疑问,美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性的,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是一切美好行为的前提条件,如今,我们已经不再担心学生的智力问题,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是作为父母,教师更应该警觉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直面现实,有太多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于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没有了纯真,没有了纯正,没有了童话和梦想,没有了对生命一往情深的哀怜和呵护,以及对人生的憧憬与向往。有了完美的人格,才能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人生。
如果说,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曾经忽略了,冷落了乃至抛弃了美的话,而沐浴着新世纪的教育理想之光,我们应该重新开始追寻美,战线美,创造美,那么,现在是时候了。
细读全书,不仅给人以新颖的感觉,更有内心的激扬,它不但让我们清楚了我们的目标,也教会了我们方法,更让我们深刻理解到,学校的师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让相当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才,最后有一定的成就。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假期里,我读了朱永新写的《新教育之梦》这本书,我读得最多的是第七章”理想的老师“和第十章”理想的父母“,因为我不但为人师而且为人母。我的孩子马上就升入初中了,在教育孩子时,我感到了莫名的压力,当我读了朱永新老师写的”理想的父母“这一章时,我豁然开朗,我寻找到了答案。
一、作为父母,要先教会孩子做人,然后再教会孩子做学问。
朱永新在书中说到:“理想的父母,应该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孩子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等个性品质和良好习惯的父母。”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所谓做学问之前要先学会做人,不管孩子将来在学业上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我觉得培养她健全的人格非常重要。一个人将来会达到什么样的调度谁也不知道,但是有了健全的人格,有了良好的心态,有了良好的习惯,才会更好地与人相处,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作为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地游戏和玩耍时间。
朱永新在书中说到:“理想的父母,应该永远保持年轻的心境,懂得把童年、童心还给孩子,让孩子轻松、自由、愉快成长的父母”。
孩子的童年的时间是很短暂的,作为父母应该认识到游戏是孩子认知世界、创造世界的源泉,应该放手让孩子去玩,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到快乐,发展自我。但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大多数家长在应试的压力下把学习看得太重。因此剥夺了孩子大量的游戏、玩耍的时间,孩子在压力下变得沉默寡言,这真是得不偿失。所以,作为理想的父母,要尽量给孩子更多地游戏时间和玩耍的时间,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做人,感受生活。
三、作为父母,要能够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
朱永新在书中说到:“理想的父母,应该是以一个大朋友的平等身份来对待孩子,而不是以长辈的身份来压制孩子和以棍棒的方式教训孩子了父母”。其次父母要尊重孩子,在做与孩子有关的事情之前,要能够与孩子商量,达成共识之后再做,这样可能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我的孩子和我不止一次地说过:“妈妈,为什么您和您的学生说话时,态度是那么和蔼,而与我说话时,您的态度却很生硬。”现在想起这句话,我意识到我做得不对,看来距离理想的父母还有很大的距离,以后我会努力做朱永新文中写的那样的理想的父母,我决心把给学生的爱多分一点给我的孩子,这不但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因为“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总之,教育是一门大学问,作为父母,应该是孩子的后备军,孩子的支持者,孩子的知心朋友。为了保证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在坐的所有的教师都努力做理想的父母吧!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他说,只有阅读才能使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书中有很多生动的实际事例,下面两个篇章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学会欣赏”,书中讲述的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被发掘的故事: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从捡到的一本杂志里,发现一篇另他十分触动的文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在得知此事后惊喜若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手涂鸦大发心中寂寥的,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我们教师当然不可能个个都是屠格涅夫,也不可能都有一双发现的慧眼,但是,我们的校园里可能有无数个托尔斯泰。只要我们学会欣赏,只要我们学会发现,就会为无数个学生找回自己的自信,寻回他们的梦想。
有人说,欣赏是一种善良,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至。”其实,欣赏不是施舍,不是恩赐,欣赏之善总是不经意间自然流淌,是无功利心的真诚赞许,是长者对幼者的呵护,是智者对智者的敬佩。
欣赏不需要刻意的.努力,也没有高深的学问、繁杂的技巧。对于欣赏者来说,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温馨的抚慰,都可能让欣赏者铭记终身,甚至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如果老师都能学会欣赏,我们的教育就会改变摸样,学生们的心田就会充满阳光。
第二,“如何看待外语与母语并重”, 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好母语无疑是最重要的,然而,现在网络语言、世界级刊物的80%以上都用英语,不懂英语难以进入世界的主流。现在我国进入世界主流圈的人其实很一般,主要是他们懂英语,但我们喝多很优秀的任务因为不懂英语而无法将自己展示给世界。其实,语言教育的文化功能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它是交际、交流的工具,也与语言体系合而为一实现了文化的传递。双语教学,重在运用,当然首先是熟练运用中文,掌握好我们的母语,在此基础上强化英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技能。
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双语的语言训练中,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来因材施教。阅读书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抄写单词,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选择单词;作文练习,学生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感受而选择不同的内容。语言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练习才能习得。缺乏一定的情景,语言学习就很困难。因此,英语教师等要尽量设置双语环境,使学生有机会感受和运用语言。双语教学中,“说”的能力尤为重要,这是适应社会、发挥自己能力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别太在意学生语言结构的对与错,要鼓励他们多用双语进行交流、学习。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新教育》,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
我们所提到的新教育,虽然有几年时间了,但它还处在实验阶段,这也只是一项教育实验,我觉得教育实验的目的,不是在于发明一种方法,教师能在同样的时间内教儿童更多的东西。更确切地是要给儿童展现自己的各种能力,并且如何在他所处的世界中从物质的和社会的两方面练习这些能力,使他成为一个更好、更幸福、更有用的人。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13
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近日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读毕我深觉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止于其文学价值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代教育的现实所在。这部著作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新教育之梦》在诉说着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新教育之梦》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事例,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教育的一些思索。
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的第七章―――理想的教师,读完这一章节后,使我在心里重新定义了教师的含义,同时我也深深的觉得自己以前地认识是非常地肤浅。现在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找到了多年想要寻找的方向,而且是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以后将要以一种什么样地姿态出现在学生、家长、同事的面前。在紧张现实生活中,爱情婚姻、子女家庭、经济收入、名誉地位等种种人生琐事必然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当心情不好时,很容易将内心的烦躁投射到学生身上,语言不检点,甚至动手施暴,打碎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使学生感到紧张、委屈、怨恨,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造成学生对社会的不信任,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这样局面,现在我知道了,我不会再怨天尤人了,那就是我们教师要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坚韧、刚强、心胸宽广的人。
还记得初任班主任,受“严师出高徒”的影响,为了维护自己的“师道尊言”,我常常脸似玄冰,冷面说教,动则呵斥,嘲讽,并且以“爱学生,就要爱在心里”为自己的行为辩驳。渐渐的,我发现学生与我疏远了,仿佛有一道看不见的墙横在我们之间,班级工作也越来越难以开展。难怪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要画出蒙娜丽莎的微笑给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让她铁板的脸上露出甜美的微笑。”这段学生的肺腑之言,如同一声厉喝,让我震惊、彷徨。痛定思痛,深刻的反思后,我发觉自己的“严师”理论已经不适应当今的孩子们,我必须来一番彻底的改变。爱孩子,既要爱在心中,也要让他们看得见,感受得到。我选择了微笑为溶合剂,用微笑来传递着对孩子们的关爱,显示着对他们的信任,表达着对他们的理解。孩子因紧张答不出问题时,我用微笑表示鼓励;孩子们做错事惴惴不安时,我用微笑表示宽容;孩子们有进步时,我用微笑表示肯定与奖励;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用微笑给他们信心和力量……我以一颗爱心真诚地对待学生,学生也把我当成了知心朋友,喜欢上了总是面带微笑,总能把话说到他们心坎上的`冯老师。成功了,孩子们第一个给我报喜;受委屈了,找我倾诉;有问题了,找我解决。在与学生和谐的交往中,我体验到了教书育人的快乐。
成长的经历让我慢慢知道了怎样为人师,今天拜读了朱老师的著作后又让我更深一层的了解到教师的。一个优秀的教师拥有浓浓的师爱还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日子中怎样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性和感性、经验和理论完美结合的孩子们所喜爱的老师将是我努力的方向,就象朱老师书中所写的那样: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成长,坚信好梦开始的地方是“理想教育”,为梦奋斗的结果必将是“美梦成真”!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新教育之梦》是朱永新教授编著的,今年暑假我有幸得到了这本书,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将这本书拜读完了。
掩卷沉思,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这本书让我感触颇深,同时也收获颇大,我只能就自己感触很深的几点写一写我的感受。
书中写道:“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确实,没有梦想,就没有追求,没有梦想,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尽管说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有些遥远,但我们怀有梦想,才会努力去实现。
在书中朱永新教授明确指出:“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通过智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并具备持久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情感、坚韧的学习意志,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和能力的基础。”
作为教学在第一线的教师,更应该积极去尝试,去摸索,去总结,去反思,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理想智育”的美好境界。
现在的教学改革,同样也需要我们教师具有创新精神,不能单靠以往的“经验”来进行一如既往的教学。
这也正如书中讲到的,“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用精彩与快乐去吸引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气与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理想的教师这一章节也让我感受颇深。朱永新教授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理想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 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 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高瞻远瞩,做一名有理想的教师;精雕细刻,做一名有个性的教师;融会贯通,做一名有思考的教师;殚精竭虑,做一个会呵护的教师;同舟共济,做一名会协作的教师;精益求精,做一名会学习的教师!努力吧,有梦就有理想,有理想就有追求,有追求就有成功,我们有理由相信:梦圆未来时分,教育异彩纷呈!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15
对于朱永新,曾在网站上看到过某位老师的文章中所提到过,隐约了解到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教育家,而对于他的文章则从未看过。上次学校特为我们订了他的《新教育之梦》,带着对他的好奇,我认真地看了这本书,真可谓收益颇多、感慨颇多。
对于有关教育类的书,我看的不多,应该说是很少,因为这类书通常是很抽象、纯理论的,看起来很乏味,让人想睡觉。但这本书则大不相同,书中所写的纯粹是朱老师根据教育现状而谈到的他所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外加理想的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父母,非常实际、实在。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看完书后的一些感受。
关于德育,朱老师定位其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我非常赞同。书中讲到,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前就提出‘人格长城’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之人格。”
我们幼儿园的德育基本上是通过晨间谈话、教学活动形式来进行的。晨间谈话时,我们经常通过一些故事来感染孩子,表面上效果不错,但实质上则不然。在学校,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如何孝敬长辈,幼儿都会说,但实际生活中呢?现在的家长都非常的宠爱自己的孩子,上学放学都要接送,父母工作很忙所以这接送工作大都落在年迈的'爷爷奶奶身上。每天放学,孩子们要拿好自己的衣物,换好鞋子回家,我经常看见一些爷爷奶奶在吃力地为孩子换鞋子,而坐在椅子上的孩子还在东摇西摆。小班的孩子我们还可以理解,但有些中、大班的孩子也是如此,甚至,我还看到过一个孩子出手打奶奶。可见我们的德育效果如何,至少在孝敬教育这一块是失败的。
教学活动中,我们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引导孩子要爱祖国、爱护公物、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等,有时候讲的时候连我自己都感到可笑。正像朱老师所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文化和道德相脱节的现象。比如我在网上也会经常看到一些消息,如某地区的一公交车上,扒手偷东西,一女学生及时指出,却遭到扒手的斥骂甚至殴打,而车上其他人却如同没看见一样,更可气的是那被偷的人非但没有感谢那位女生,而是转过头来对那位女生说“其实我身上没带钱包,哪怕偷。”看到这样的事例,谁还会去学那位女生呢?
再比如,在某所成人高校中,有位女学员的男朋友在大白天冲进教室当着在场所有学员的面将其女友砍死,而在场的学员包括任课教师居然没有人出来阻止,直到人被砍死、凶手离去,才有人报警。还有某地区几位公安人员在大街上勇斗歹徒,结果有一位公安人员大腿动脉被割断躺在大街上奄奄一息,尽管行人很多,但谁也没有伸出援助之手,结果那位公安人员终因失血过多而英勇献身。这样的事虽然不多,但要列举出来也不少,可见我们现在的人的道德处于何种水平。在如何进行德育方面,我觉得仅仅靠学校是不够的,还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做好生活中的榜样。
关于教育方面,我还只是一个新手,因此,在此,我也不多说什么了,以上只是我的一点点想法。总之,朱老师所提出的这些,我觉得正是我们教育所应达到的目标,正是我们一代代老师所为之奋斗而想实现的理想,我将以此为奋斗方向,并朝着这个理想而努力工作。只要我们朝着这个理想而不懈地努力,相信这个新教育之梦一定会实现。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16
教育是一个富有艺术性的工程,却更是辛苦的。《新教育之梦》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
一在注重美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在力量的王国,人与人以力相遇,因而人的活动受到限制;在伦理的王国中,人与人以法律相对峙,人仍要受到限制;只有在审美的王国中,人可以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因而给社会带来和谐,也使人成为和谐的整体。这无疑揭示了审美与创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通过审美解放了人的感性,激发了人的灵性,开拓了人想象的空间,从而开发了人的创造性。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创造“已经和”感受与鉴赏”,”表现”等一起作为教学领域的内容,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而只让学生成为题海战术的牺牲品,那这样的教育是不健全的。
二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感受自然的灵气,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美。但现在的学生已经远离了大自然,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来形容也不为过。当学生被关在教室里接受什么叫美育的时候,早已经不懂什么是小桥流水的幽雅情趣,什么是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了。离开了美育的源头活水————大自然,美育从何谈起!
三通过美育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
朱光潜先生有句名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毫无疑问,美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性的,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是一切美好行为的前提条件,如今,我们已经不再担心学生的智力问题,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是作为父母,教师更应该警觉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直面现实,有太多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于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没有了纯真,没有了纯正,没有了童话和梦想,没有了对生命一往情深的哀怜和呵护,以及对人生的憧憬与向往。有了完美的人格,才能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人生。
如果说,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曾经忽略了,冷落了乃至抛弃了美的话,而沐浴着新世纪的教育理想之光,我们应该重新开始追寻美,创造美,那么,现在是时候了。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17
我从古老的童谣中走来,韵味悠长的童谣里浸润着爱的音符;
我从青春的脚步中走来,且行且吟的脚印里洒满了爱的阳光;
我从生命的花圃中走来,姹紫嫣红的花朵上挂满了爱的露珠……
此生,我将注定为爱忙碌,犹如屋檐下面筑巢的春燕。
让我们为爱忙碌,用爱造句。
这是《新教育之梦》一书中,“理想的教师”这一章节中引述的一首描述教师的小诗,字里行间充满了爱意。是啊,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是一本写给“教育”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的教育。对于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我来说,“理想的教师”是让我特别关注的部分。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到的要求,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的距离还很遥远,我还有很多很多要学习的东西,这也需要我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要完全做到书中所讲的八点,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我相信我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的。
“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因为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教师有这样或那样的冲动,有这样或那样的撞击,是难能可贵的。当一个教师停止了撞击,就意味着他对生活失去了意义,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这段话不仅给了我激励还给了我更多的希望。从作者的自我简介中知道,特殊的时代给了作者特殊的经历,他能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位教育家,这是他撞击成功的结果。为什么我就不能呢?我怎样去撞击成功呢?我应该怎么提高挑战自己?我正在思考着……这些都是我以前所没有想到的问题,它给了我启示,为我今后的教育生涯找到了目标。我的目标就是不断 寻求突破,找寻适当的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同时教师还要爱自己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了爱,我们肯爱我们的学生,那么我们就会换来更多的爱。不过,一个优秀的教师拥有浓浓的师爱还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日子中,怎样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性和感性、经验和理论完美结合的,孩子们所喜爱的老师将是我努力的方向,就像朱永新教授书中所写的那样: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成长,坚信好梦开始的地方是“理想教育”,为梦奋斗的结果必将是“美梦成真”!
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给了我一个梦,也许这个梦永远遥不可及,但却给人期待、令人向往、使人奋进。因为有梦,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为了圆梦,我会义无反顾、扬帆起航。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18
曾有人这样说,一个失职的医生,他毁掉的可是一个人,甚至可能会是一个家庭,然而一个失职的老师,他毁掉的可以是一代人。可见,教师身负的重任。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最近,我读了知名教育家朱永新的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
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要成为一名教师,不难;可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却是很不容易的。
本书对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阐述;同时对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地勾勒。伴随着书中描述的教育理念,我仿佛飞翔在一个崭新的世界。
“理想的智育应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我十分赞同这一点,理想的智育不能狭隘理解为成绩好就行了。它应该与德、智、体、美、劳融为一体,它不但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有着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教育、求真信念的塑造、审美情感的熏陶、坚强毅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训练等。
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行,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吗?现在的孩子已俨然成为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已习惯了接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不懂得回报和感恩,缺乏动手能力和受挫能力,在与别人相处时处处表现出的斤斤计较和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这些情况,如何改变,如何在有限的教育空间有效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书中还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
营造书香校园,大量阅读书籍。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这也正好和我校所提倡的读书活动相吻合,大量的阅读确实会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提升师生们的人文素养。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 ‘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而吸引。是啊,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育悲剧的产生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这才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一个学生的成功。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
因此,我认为,转变“后进学生”的关键是帮助他们树立其学习的信心,使他们和优秀生一样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正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习惯、智商、学习成绩等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一个个有着自己想法、思维的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和富有新鲜感。
当然,加强德育还有必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去,我们经常把学生的品行问题和心理问题混为一谈。两者固然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毕竟还是不一样的.。
很多人在生活中所犯的错误往往被看作是德性问题,实际却是心理问题,如学生拿别人的东西,就一直被看作是品德问题,但是据研究,许多都是一种心理障碍问题,因为许多学生根本不缺少这些东西,但是他通过拿别人的东西而获得一种满足感。
如果把这些由于心理问题而犯的错误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作为品德败坏而进行处理,则会大大挫伤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的正常发展。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等角度正确分析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普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通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
作为老师,不能以一个成绩的标准来看待学生,相反,我们要淡化成绩,这淡化成绩当然不是说我们不要追求好的成绩。
对于优秀生,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培养他们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善于合作、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让他们在追求真善美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不是拘泥于分数。即使有些时候他们的考试分数不是太理想,我们也不必太在意,只要他们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我认为已经很够了。
而对于“后进学生”,我们更要淡化“分数”对他们心灵的摧残,我们要适当放宽对他们学习的标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层对待,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对自己不自暴自弃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端端正正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有不懂的内容能主动问老师同学,争取理解;培养他们敢于正视老师、自尊、自信的完美人格;培养他们融入集体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他们为追求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与毅力……
有了梦就会有动力、有希望。《新教育之梦》——这是所有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梦。我愿意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19
暑假期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
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平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
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
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
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
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
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融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
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
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励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20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
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它们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
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
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
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
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
教师,作为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
是啊!细想一下,我们的心态一般都比同龄人要有活力很多,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的美丽,是孩子们影响着我们,带动着我们,年轻着我们,使我们的青春延续再延续......
拜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办?不再问自己还要教多少年书?因为我知道了“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朱教授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追求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一个自信、自强、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一个善于合作,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我相信那必将是一个永远年轻老师。
花儿不会因为畏惧凋谢而后悔绽放,小溪不会因为畏惧干涸而放弃流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阵子”,它们都知道抓住每个最精彩的“一阵子”去赢取一辈子的生存价值。
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怀着“新教育之梦”谱写自己辉煌的“一辈子”!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21
我从古老的童谣中走来,韵味悠长的童谣里浸润着爱的音符;
我从青春的脚步中走来,且行且吟的脚印里洒满了爱的阳光;
我从生命的花圃中走来,姹紫嫣红的花朵上挂满了爱的露珠……
此生,我将注定为爱忙碌,犹如屋檐下面筑巢的春燕。
让我们为爱忙碌,用爱造句。
这是《新教育之梦》一书中,“理想的教师”这一章节中引述的一首描述教师的小诗,字里行间充满了爱意。是啊,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是一本写给“教育”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的教育。对于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我来说,“理想的教师”是让我特别关注的部分。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到的要求,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的距离还很遥远,我还有很多很多要学习的东西,这也需要我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要完全做到书中所讲的八点,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我相信我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的。
“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因为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教师有这样或那样的冲动,有这样或那样的撞击,是难能可贵的。当一个教师停止了撞击,就意味着他对生活失去了意义,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这段话不仅给了我激励还给了我更多的希望。从作者的自我简介中知道,特殊的时代给了作者特殊的经历,他能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位教育家,这是他撞击成功的结果。为什么我就不能呢?我怎样去撞击成功呢?我应该怎么提高挑战自己?我正在思考着……这些都是我以前所没有想到的问题,它给了我启示,为我今后的教育生涯找到了目标。我的目标就是不断 寻求突破,找寻适当的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同时教师还要爱自己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了爱,我们肯爱我们的学生,那么我们就会换来更多的爱。不过,一个优秀的教师拥有浓浓的师爱还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日子中,怎样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性和感性、经验和理论完美结合的,孩子们所喜爱的老师将是我努力的方向,就像朱永新教授书中所写的那样: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成长,坚信好梦开始的地方是“理想教育”,为梦奋斗的结果必将是“美梦成真”!
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给了我一个梦,也许这个梦永远遥不可及,但却给人期待、令人向往、使人奋进。因为有梦,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为了圆梦,我会义无反顾、扬帆起航。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22
起初拿起《新教育之梦》一书是为了完成写读后感的任务,但拿起书的一刹那,便被它的封面吸引了,只见蓝色的封面上,一圈一圈白色的、小小的字“我心目中理想的德育,我心目中理想的智育,我心目中理想的体育,我心目中理想的美育……”一直围绕着作者的漫画头像,螺旋形向外延伸、延伸……,似乎带着我的思绪一起在延伸。打开扉页,仔细的阅读目录,一条一条认真地看,“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在品读的过程中已记不得有多少次在心头产生了震动,也可以说是一种共鸣。《新教育之梦》一书并不像很多的教育类书籍一样泛泛而谈,大道理一堆,而是从我们身边的教育现象入手,进行分析、阐述。朱永新教授以独特的眼光从一些小事上琢磨到教育的真谛,并运用通俗的手法表达出来,在客观地分析了现行教育的现实和困惑之后,理智地批评了旧观念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全方位、多角度地构筑了新时代的新教育理念,打破了隔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城墙。
本书的第一篇章就是“理想的德育”,可见朱永新教授非常的重视德育工作。而当今社会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真的是非常让人担忧,有的孩子缺乏一种和别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德,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处理矛盾,不知道怎样去面对挫折,不知道怎样去处理冲突,所以现在青少年犯罪、自杀等问题已越来越严重。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的确,德育应该是整个教育的灵魂。但在很多的学校,德育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平时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大多都是说教的形式,缺少实践,这样的德育教育当然是不能深入到孩子的心灵的。
在“理想的德育”中,朱永新教授从八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点“理想的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中提到的内容。就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学校,在每年迎接新生时,总是在一进门的大门墙壁上挂着“要爱你的妈妈”标语,而不是“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苏霍姆林斯基的解释是:对于7岁的孩子不能讲这么抽象的概念,而且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爱自己的妈妈易懂易做,为日后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也能打下基础。书中还举例说了日本一所小学在进行同一德育内容时,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德育主题,主题内容由低到高。这也提醒我们今后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也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小、中、大班可以有不同的德育内容,而同一教育内容在小、中、大班也应有不同的程度。我们幼儿园的道德教育也应该建立起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发展、既有理想,更具现实性的目标体系。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23
“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更有理性,《新教育之梦》读后感:“心”花开处,梦想成真。”“理想因为有了教育而薪火相传,色彩斑斓。”“我们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捧读着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一书,我有深深的感触,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蕴藏的那份渴望。朱教授怀着一颗对教育理想的赤诚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新教育”的理想境界。“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尽管说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有些遥远,但我们生活着就要怀有梦想,工作着还要编织理想,并努力去实现理想。
一、做“理想教育”的追求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教授强调也只有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要有担当,要勇于承担面对社会教师所应该担负的责任,有社会担当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具有积极的生存心境,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社会的人。
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 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井贵的生命。
所以,“对一个教师的成长来说,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非常重要。”
二、做“理想教育”的探索者。
在书中,朱教授明确指出:“知识不过是智者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只是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反战,读后感《《新教育之梦》读后感:“心”花开处,梦想成真》。通过智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并具备持久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情感、坚韧的学习意志,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和能力的基础。”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
“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学生了。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三、做“理想教育”的实践者
理想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老师。 朱教授在阐述“理想的智育”其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理想的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特长’的个性养成。”我也十分赞同这一观点,理想的智育不能狭隘的理解为成绩好就行了,我觉得它应该与德、智、体、美、劳融为一体,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行,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吗?
《新教育之梦》告诉我,智育不能独领风骚,也不只是一串阿拉伯数字,或是一纸文凭,一张入学通知书,它“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它还应让学生“自警、自诫、逢励”,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德性,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体育不只是追求四肢发达,它应“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闲消遣,它“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24
对于朱永新,曾在上看到过某位老师的__中所提到过,隐约了解到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教育家,而对于他的__则从未看过。上次学校特为我们订了他的《新教育之梦》,带着对他的好奇,我认真地看了这本书,真可谓收益颇多、感慨颇多。
对于有关教育类的书,我看的不多,应该说是很少,因为这类书通常是很抽象、纯理论的,看起来很乏味,让人想睡觉。但这本书则大不相同,书中所写的纯粹是朱老师根据教育现状而谈到的他所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外加理想的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父母,非常实际、实在。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看完书后的一些感受。
关于德育,朱老师定位其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我非常赞同。书中讲到,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前就提出‘人格长城’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之人格。”我们幼儿园的德育基本上是通过晨间谈话、教学活动形式来进行的。晨间谈话时,我们经常通过一些故事来感染孩子,表面上效果不错,但实质上则不然。在学校,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如何孝敬长辈,幼儿都会说,但实际生活中呢?现在的家长都非常的宠爱自己的孩子,上学放学都要接送,父母工作很忙所以这接送工作大都落在年迈的爷爷奶奶身上。每天放学,孩子们要拿好自己的衣物,换好鞋子回家,我经常看见一些爷爷奶奶在吃力地为孩子换鞋子,而坐在椅子上的孩子还在东摇西摆。小班的孩子我们还可以理解,但有些中、大班的孩子也是如此,甚至,我还看到过一个孩子出手打奶奶。可见我们的德育效果如何,至少在孝敬教育这一块是失败的。
教学活动中,我们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引导孩子要爱祖国、爱护公物、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等,有时候讲的时候连我自己都感到可笑。正像朱老师所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文化和道德相脱节的现象。比如我在网上也会经常看到一些消息,如某地区的一公交车上,扒手偷东西,一女学生及时指出,却遭到扒手的斥骂甚至殴打,而车上其他人却如同没看见一样,更可气的是那被偷的人非但没有感谢那位女生,而是转过头来对那位女生说“其实我身上没带钱包,哪怕偷。”看到这样的.事例,谁还会去学那位女生呢? 再比如,在某所成人高校中,有位女学员的男朋友在大白天冲进教室当着在场所有学员的面将其女友砍死,而在场的学员包括任课教师居然没有人出来阻止,直到人被砍死、凶手离去,才有人报警。还有某地区几位公安人员在大街上勇斗歹徒,结果有一位公安人员大腿动脉被割断躺在大街上奄奄一息,尽管行人很多,但谁也没有伸出援助之手,结果那位公安人员终因失血过多而英勇献身。这样的事虽然不多,但要列举出来也不少,可见我们现在的人的道德处于何种水平。在如何进行德育方面,我觉得仅仅靠学校是不够的,还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做好生活中的榜样。
关于教育方面,我还只是一个新手,因此,在此,我也不多说什么了,以上只是我的一点点想法。总之,朱老师所提出的这些,我觉得正是我们教育所应达到的目标,正是我们一代代老师所为之奋斗而想实现的理想,我将以此为奋斗方向,并朝着这个理想而努力工作。只要我们朝着这个理想而不懈地努力,相信这个新教育之梦一定会实现。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25
我从古老的童谣中走来,韵味悠长的童谣里浸润着爱的音符;
我从青春的脚步中走来,且行且吟的脚印里洒满了爱的阳光;
我从生命的花圃中走来,姹紫嫣红的花朵上挂满了爱的露珠……
此生,我将注定为爱忙碌,犹如屋檐下面筑巢的春燕。
让我们为爱忙碌,用爱造句。
这是《新教育之梦》一书中,“理想的教师”这一章节中引述的一首描述教师的小诗,字里行间充满了爱意。是啊,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是一本写给“教育”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的教育。对于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我来说,“理想的教师”是让我特别关注的部分。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到的要求,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的距离还很遥远,我还有很多很多要学习的东西,这也需要我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要完全做到书中所讲的八点,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我相信我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的。
“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因为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教师有这样或那样的冲动,有这样或那样的撞击,是难能可贵的。当一个教师停止了撞击,就意味着他对生活失去了意义,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这段话不仅给了我激励还给了我更多的希望。从作者的自我简介中知道,特殊的时代给了作者特殊的经历,他能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位教育家,这是他撞击成功的结果。为什么我就不能呢?我怎样去撞击成功呢?我应该怎么提高挑战自己?我正在思考着……这些都是我以前所没有想到的问题,它给了我启示,为我今后的教育生涯找到了目标。我的目标就是不断 寻求突破,找寻适当的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同时教师还要爱自己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了爱,我们肯爱我们的学生,那么我们就会换来更多的爱。不过,一个优秀的教师拥有浓浓的师爱还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日子中,怎样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性和感性、经验和理论完美结合的,孩子们所喜爱的老师将是我努力的方向,就像朱永新教授书中所写的那样: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成长,坚信好梦开始的地方是“理想教育”,为梦奋斗的结果必将是“美梦成真”!
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给了我一个梦,也许这个梦永远遥不可及,但却给人期待、令人向往、使人奋进。因为有梦,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为了圆梦,我会义无反顾、扬帆起航。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26
《新教育之梦》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
在这样一个高呼素质教育然而应试教育仍然牵绊着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教师的时代,在拜读这一本《新教育之梦》的时候,让我最有感触的那章理想的美育。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在力量的王国,人与人以力相遇,因而人的活动受到限制;在伦理的王国中,人与人以法律相对峙,人仍要受到限制;只有在审美的王国中,人可以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因而给社会带来和谐,也使人成为和谐的整体。
这无疑揭示了审美与创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通过审美解放了人的感性,激发了人的灵性,开拓了人想象的空间,从而开发了人的创造性。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创造“已经和”感受与鉴赏”,”表现”等一起作为教学领域的内容,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而只让学生成为题海战术的牺牲品,那这样的'教育是不健全的。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感受自然的灵气,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美。但现在的学生已经远离了大自然,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来形容也不为过。
当学生被关在教室里接受什么叫美育的时候,早已经不懂什么是小桥流水的幽雅情趣,什么是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了。离开了美育的源头活水————大自然,美育从何谈起!
朱光潜先生有句名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毫无疑问,美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性的,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是一切美好行为的前提条件,如今,我们已经不再担心学生的智力问题,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是作为父母,教师更应该警觉的。
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直面现实,有太多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于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没有了纯真,没有了纯正,没有了童话和梦想,没有了对生命一往情深的哀怜和呵护,以及对人生的憧憬与向往。有了完美的人格,才能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