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用微笑认识母亲

作者: 曹光雄2023/08/30心情随笔

每次看到身边及媒体报道父母不惜一切为儿女的事迹时,我不禁由衷地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已是年已八旬的老汉了,仍在缅怀已谢世28年的老父母。想当年过“苦日子”(1959年)时,母亲在曹家坪砖厂做工,她在厂公共食堂好不容易买到一份薄如纸片的大蒜炒肉,母亲干的是体力活,她多么需要热能营养补充啊,可居然为了我,舍不得吃半块肉,她硬是将整份菜端回来给我吃,自己只用酱油汤泡饭充饥。我40岁回到年迈的父母身边,这时家境已好了许多,父亲退休在家养了几只黑母鸡,有一只下绿壳蛋。他听说这蛋营养大补,便专留给我吃。虽说我很幸运,体健无恙,未让老人为我着急。但是,从父母一贯地全身心呵护我来看,万一我身体有个不测,他们一定也会像“暴走妈妈”那样舍己救我的。

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父母对子女大爱无疆的情结,常常让我在梦中或哭或笑醒,此时我若仍绕膝在父母跟前,有“爸爸”“姆妈”喊,该是多么幸福啊,真的,父母永远活在我心中!孩子,中国的父母都是这样代代薪火相传的!

可是,现在的孩子们,我要问:如今你们又有几个时刻惦记着父母的养育之恩呢?每当我与同辈的朋友谈起儿女们情形时,都有些不愉快的话题,不是说“女大不中留”、就是“崽大父难做”。现在儿女成家后都搬出去住了,或者远离父母到外省、甚至异地他乡去闯自己的前程,老父老母的家大都成了“空巢”。粗略所见,当今有一些做儿女的,总推托工作繁忙,事业家务缠绕,很少回老家看看,连打个电话也没时间。当然,也有些儿女能“常回家看看”,不过,“这看非那看”,而是在父母家一天,电视看了两个半天。这是变了味的“常回家看看”。还有一些儿女“好吃懒做”,在父母家吃香的喝辣的,更有甚者,一副麻将摊在桌,几个儿女团团坐,却让老父老母准备饭菜,忙前忙后。搓完麻将吃完饭,留下满烟灰缸的烟蒂和果皮纸屑,桌上杯盘狼藉,也不帮收拾、洗碗筷,扫扫地抹抹桌,酒足饭饱就走人。这些做派,实在难以让人恭维。

我还耳闻目睹一些移民族或出国的学子,遇到生儿育女等大事,难以负担国外昂贵的保姆费用,不得已将老父老母请到异国为他们帮着料理家务,照料孩子;由于护照上时间的限制,有的还采取了男女双方父母轮番“上阵”权当老保姆。而这些年迈的老人,从未出过远门,却不得不放弃了国内家务与乡情,踏上万里征程。他们在外的生活习惯、语言沟通上都得“从头再来”,一不小心做砸了事,还得受儿女责备,真是天天扳着指头过日子,心里的苦楚无奈只有自己知道。此情此景,真是应验了一句老话:“从来,娘肚里有子,子肚里没娘”啊!

孩子,你知道“教”字的含义吗? “教”字便是由“孝”字和“文”字组合的,人们学习受教育当以孝文为先!古今不少圣贤都曾强调孝敬父母,讴歌父母感天动地的大爱。马克思说:“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莎士比亚说:“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孟子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郊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今天,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幸福指数,我们提倡儿女们“常回家看看”,更要“常回家干干”,包括在海外的华裔儿女。父母年老体衰,上下行动不便,多在家替他们洗洗衣服、晒晒被褥、揩台抹凳、买菜煮饭、梳理头发。事无大小,只要尽力。在外的儿女,有条件的也应抽时间回,多看看老父老母,要知道,献上一片孝心,使父母心满意足,愉悦身心,这比送上几份补品和大把金钱好得多。

这里,我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一句诗,作结束语:“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