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致教师》心得体会

2024/06/27心得体会

西西文学整理的《致教师》心得体会(精选2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致教师》心得体会 篇1

随着年复一年的教学,我的斗志,我的耐心,我的热情,似乎像蜡烛一样,”成灰”湮灭了。找不到了职业的幸福感,也找不到想要前进的力量,直到遇见你——《致教师》。于是,开始踏上“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的探索“书旅”。

职业上的困惑和挫折总让我产生对教育状况无力的感觉,不想再去努力什么,觉得自己能力和条件就在这了,折腾也是徒然。可书中提到的人生教科书——曼德拉却说:“没有人的生活会一帆风顺,无论大小,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束缚每个人的枷锁,不是周遭环境,而是自己的心魔。摆脱这样的枷锁,就能享有真正的自由。”而我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就会本能的认为“臣妾做不到”,然后找各种理由原谅自己的懦弱。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伤痛,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不得已,也有着不少“无能为力”,然真正的强者并不是已经战胜多少次困难,真正强大的是那颗勇敢的心,那个面对重重困难却绝不屈服的信念。我开始懂得,我的不幸福首先来自我那不强大的内心,我的不曾完全努力。

想要从职业中找到幸福感,需要深刻了解职业的魅力所在,理解职业,发现教师职业的内在魅力,也是做好教师的'第一要务。虽然我们的工作有很多不确定性、充满挑战性也给我们增添了很多困难,但是却因此接触了很多“纯洁心灵”,欣赏了许多祖国“最美的花”,我们的工作不但是提升自己也是在滋养别人,想来也是有趣的。我们应该真正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没一次与学生的沟通,感受着当中的乐趣,体验做教育的幸福,去发现教师生活中的美丽。

《致教师》的探索没有结束,只是刚刚开始,我正在路上想要遇见未来的自己。

《致教师》心得体会 篇2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写给初入教师团队的青年人的书。这本书层次分明,多角度的剖析了青年教师初入岗位的种。种困难,以及困难出现的原因,解决困难的方法。可以说,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多。

吴非老师在书中提出了很多观点,其切入角却不尽相同。从课堂上,到课下与学生的交流;从教学内容,到与学生的教育内容。可以说是方方面面,应有尽有,足可以称之是初入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的新手宝典。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帮助读者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困难,还从教师实际生活中解析出了这些困难出现的原因,让读者大有感同身受的共鸣。这是非常难得的,如果不是长期从事在一线教师岗位,并处处细留心地观察教师工作中的种。种细节,是无法这样像外科手术般的'准确把握的。这让我如获至宝之余,对吴非老师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吴非老师运用大量事例说明了青年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产生困难的原因。青年教师由于初入岗位,经验上十分匮乏,对孩子们的认识处于空白阶段。这样往往容易使得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对学生的种。种行为不理解。其实这不是学生做的不到位,而是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阶段,使用了错误的方法,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在实际的运用中事倍功半。而这也正成为困惑广大青年教师的一大难题。如果不能及时的改进,会对初入岗位的教师产生各种障碍。教育是一种高级的工程技术,其对象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孩子。如果掌握不了好的方法,一味的错误下去,那么就无法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感谢吴非老师,在我初入教师岗位时对我产生了如此细致的指导。来到岗位后,我发现我与这帮孩子们完全融为了一体,与孩子们共欢笑、同悲喜。希望我能将书中的经验与知识逐步消化,成为我自身的精神财富,引导着我向着优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使我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架起了进步的阶梯。

《致教师》心得体会 篇3

随着年复一年的教学,我的斗志,我的耐心,我的热情,似乎像蜡烛一样,“成灰”湮灭了。找不到了职业的幸福感,也找不到想要前进的力量,直到遇见你——《致教师》。于是,开始踏上“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的探索“书旅”。

职业上的困惑和挫折总让我产生对教育状况无力的感觉,不想再去努力什么,觉得自己能力和条件就在这了,折腾也是徒然。可书中提到的人生教科书——曼德拉却说:“没有人的生活会一帆风顺,无论大小,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束缚每个人的枷锁,不是周遭环境,而是自己的.心魔。摆脱这样的枷锁,就能享有真正的自由。”而我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就会本能的认为“臣妾做不到”,然后找各种理由原谅自己的懦弱。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伤痛,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不得已,也有着不少“无能为力”,然真正的强者并不是已经战胜多少次困难,真正强大的是那颗勇敢的心,那个面对重重困难却绝不屈服的信念。我开始懂得,我的不幸福首先来自我那不强大的内心,我的不曾完全努力。

想要从职业中找到幸福感,需要深刻了解职业的魅力所在,理解职业,发现教师职业的内在魅力,也是做好教师的第一要务。虽然我们的工作有很多不确定性、充满挑战性也给我们增添了很多困难,但是却因此接触了很多“纯洁心灵”,欣赏了许多祖国“最美的花”,我们的工作不但是提升自己也是在滋养别人,想来也是有趣的。我们应该真正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没一次与学生的沟通,感受着当中的乐趣,体验做教育的幸福,去发现教师生活中的美丽。

《致教师》的探索没有结束,只是刚刚开始,我正在路上想要遇见未来的自己。

《致教师》心得体会 篇4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我看到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心得体会 篇5

读朱永新老师的作品《致教师》,我收获颇丰,这本书中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和对教师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的深刻叙述都让我受益良多,句句落在我的心坎之上。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这门功课实属不易,然而朱永新老师给广大教师们的一封封回信却让我很是感慨,它就像一盏闪闪动人的思想明灯,为身处迷途之中的包括我在内的一线教师们指引出正确的航向。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深知教育这件事的任重道远,而小学教育尤其如此。面对那些渴求知识的愿望,异想天开的童心,调皮难训的行为,薄如蝉翼的自尊,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如果不是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之中,又如何能做好教育的工作呢?我想这也正如书中所言:真正的教育家,肯定拥有一颗童心。只有把握住小学教育的规律和脉搏,才能将其中的困难一个个全部解决。

朱永新老师说:“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这个观点我十分赞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关于音乐,绘画和舞蹈等天赋的渐渐湮灭,不只是客观的教学条件的落后,更重要的也是教师主观的打压和扼杀,对艺术和天才想法不尊重的问题十分严重。

教师存在的意义是作为学生精神的启迪和学识的传授,就如同一支能够点燃学生无限潜力和热情的催化剂,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主观地用催化剂改变被催化对象的本来性质,否则的话,催化的结果就是失败,而放在教育中,这种失败的结果却是学生命运的从此留有阴影。

道理虽然如此简单,但是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初衷我们似乎已经忘却,教育的梦想也在功利化的世俗面前逐渐变成一个矫情的词汇,再加上有太多的老师把自己放的过高,以至于支配和指挥学生的心态明显,因此教育的`成效不甚理想。

朱永新老师说:“先生首先是学生”,说的不仅是知识和学问的金无足赤,也是品格和理念的人无完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对于小学生同样适用,所谓教学,本就是教育和学习的双重动作,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谦虚为上,积极进行不断的学习,学习我们未知的知识,学习孩子们天真的理想,也学习孩子们纯粹的乐观,只有通过这样的相互学习,与之相对的教育水平才会有所提高,教师自身的人生也会变得精彩绝伦。

《致教师》心得体会 篇6

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致青年教师》,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育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感触很深,我想把它与我们老师共勉。

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惊喜。因为我从事的特殊教育事业有太多的相似,也许我们教给她更多的知识,,她并不掌握多少,但是面对一张张孩子们纯真的面孔,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够的,对我的职业生命负责,我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我们学校刚建校时间不久,又是全省唯一的一所特殊学校,消息闭塞。对教学研究比较肤浅,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法的不谋而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平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来学习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欣赏每位上课的教师吧。”“欣赏”这个词非常喜欢,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欣赏别人的,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我们会学到很多知识。

同时,吴老师也坦诚地揭示了现代教育中如“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样的教育问题。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或多或少有些体现某些独特“个性”的学生会影响我们的日常教学,似乎这样的学生比以前还要多一些,特别在一些非班主任的课上,这样的孩子表现的就愈加明显。以前总信仰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她)的,自己是有能力的,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常常这样为了这一棵树,却放弃了一片森林,有些得不偿失。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让我为此松了一口气,我想“尽人事,顺天意”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对待“难教的学生”的准则吧。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致教师》心得体会 篇7

拜读了朱永新老师所著的《致教师》,这是一本到目前为止对我作为一个教师来说收效最快、影响最大的精神食粮。书里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反问自己是否真正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时,相信部分教师会心虚不能肯定回答。其实在每个班级里,总有些孩子招人喜爱,有些孩子乖巧听话,还有些孩子不爱说话、相对愚钝,特别是那些老是惹麻烦的孩子,很难让人喜欢。尽管教师们都同意应该一视同仁,但在不知不觉中还是表现出不一致。而朱老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只要你相信孩子,孩子就会自信,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是啊,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虽然家庭造成了孩子的千差万别,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教师们都应该记住:只有你不放弃,孩子才不会自弃。只要你还相信,孩子就会自信。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

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其次,理想教师还应该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有独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教师要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要和他们共同成长,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教师需要有一颗非常年轻的心,才能与他们沟通,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够得到他们的爱。

总之,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一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追求的理想,我们一定要努力把这些理想化为前进的动力,才能使教育步入科学的轨道,才能使教育在中华大地上结出更加文明灿烂的硕果。它也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致教师》心得体会 篇8

这次拜读了朱永新老师所著的《致教师》,这是一本到目前为止对我作为一个教师来说收效最快、影响最大的精神食粮。书中,朱老师回答了近50个教师提出的比较普遍的问题,在精神层面、理论层面、实操层面,引领教师们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

在书中,朱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以回信的方式,用其高深的专业知识引领我们了解了如何对待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困惑。

书中对于“我们还需要教育理想吗?”,朱老师这样说到:“理想在我心中从来都是神圣的,当理想遇到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我仍然认为,理想,值得坚守!也必须坚守!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一种东西比所有的.军队更强大,那就是恰逢其时的一种理想!”真正拥有理想,就必然会激发起全部力量,挖掘出更多潜力,开创未来。

同时,与真正的理想相伴的,应该是行动——智慧的行动,坚韧的行动。追寻理想的路途中,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只有坚持才会有奇迹!

在读书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想起自己,我是不是有教育理想的老师?这个,很庆幸,我还是有教育理想的老师,我还是个要求进步的老师。只是,同许多人一样,我也没有坚持下去。有一段时间,我坚持写字,最久的坚持了有半学期之久,那段时间,字也进步了许多,当时也很开心的拍照留念,可惜,由于缺乏坚持,由于各种借口,工作忙,家庭琐事,让我中断了那件事情。如今,写字水平又退回到了曾经的水平。

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后,我又重新拾起了我的理想,又开始重新规划我的教育生活,从坚持看书做起,一点一点让自己成为理想的好教师!我也相信,只要我坚持,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看到理想的收获!

《致教师》心得体会 篇9

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致教师》心得体会 篇10

快放寒假的时候,学校给我们每位老师发了一本寒假共读书《致教师》。对于这本书我并不陌生,在去年暑假的时候我自己在网上也买了这本书,利用暑假的时间我读了一遍。虽说第一遍粗略,但一边读、一边记、一边划,读完后内心得了安慰。今年寒假,当我再次读,读完后,我的心灵得到了释然。

这本书的作者是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写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以信件的方式给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疑问而作的一一阐释。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书中的教师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在教育工作生涯中的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踏上工作岗位将近7年了,内心存在的困惑与和疑问在这本书里不仅找到了答案,还明确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读了之后,收获很大。接下来,我结合我对部分印象深的内容谈谈我的感受。

一、教师要进行专业阅读

当我读到教师如何进行专业阅读?其实这也是我平时的困惑,做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班主任老师,每天学校事物多,除了上课下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学校大事小事都是你,下班回家还要带孩子…忙里偷闲怎样进行专业阅读呢,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其实时间是挤出来的,比如完成早十分起床,晚上少看会电视,少玩一会,翻几页书可以做到。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每天坚持阅读30分钟,时间是挤出来的。一个知识面不广的老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人格上的感召力,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每天孩子们的年龄小,他们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往往把教师当做一部百科全书。认为老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孩子们就会非常失望,所以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提高的知识结构。

教师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工作,其实也是为了人生。人生非常短暂,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什么而来?陶行知先生说,人生有两种风景,自然的的风景和精神的风景。行万里路是看自然的风景;读万卷书,是为了看精神的风景。腿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可以到达。自然的风景事有限的,精神的风景是没有边际的,最后达到无限风光的顶峰。人生真正财富是精神的财富。不管我们所处怎样的生活状态,我们的精神世界一定不能空虚,自己在忙也要读书,让书香浸润心灵。

二、教师要学会思考

作为一名老师每天面临的是复杂的对象,因为我们在教学生学习新知识,孩子们每天都在成长。作为一名老师,要学会思考,也要有成长的速度。做一名善于思考的老师,思维的深刻性告诉我们,做一名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不要敷衍了事,一定要把问题搞得水落石出。思维的敏捷性告诉我们,教育需要教育机智,在遇到复杂的教育问题时,要学会敏捷而妥善的处理问题。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想超越自我,就应该记录每天的教育生活,用精彩的文字记录每天精彩的岁月。学会写教育随笔,记录教育生活中的点掉滴滴,只有不断的反思生活,从而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同时也要不断的思考,每一节课课前备课思考,怎样设计教学,怎样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每一节课后的教学反思,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教育孩子也要学会思考,只有思考才会不断的进步!

三、做一名胸怀宽广的老师学会自我调适

选择了老师这份职业,就相当于选择平凡生活。教师职业和其他职业不一样,一天天守着一间间教室,一道道题讲了好多遍了,还要不断重复。甚至有的老师产生职业倦怠,提不起精神。之前网上有一个河南郑州的老师,她的的辞职信引起了大家的议论和转发。一封信只有简单的几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或许这位老师的辞职是有原因的,或许他有了更好的工作在等待着它。不管怎样,既然选择了老师就认真坚守这份职业,对的起自己的良心。说句实在话,老师干的工作是良心活,努力是一个样,不努力又是一样。所以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无论在工作上和生活上有不开心的事,都要有宽大的胸怀,遇到事情不钻牛角尖,你的胸怀大了,这个世界就小了,任何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如果心小了,所有的事情就大了。你用怎样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有多大。你看到的世界取决于你的视野,你的视野取决于你的心胸。遇到问题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事,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找对人做对事!多多培养自己兴趣爱好,让生活增添色彩,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幸福的事。工作上认真一点,多看一点书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让每天都进步一点点。

四、多关注问题生把爱给孩子

当我打开《致教师》第123页时,如何对待问题学生?这也是我也令我十分头疼的事。班级一共61名孩子,但是个别问题学生让我十分无奈。经过我的调查、家访沟通,我真正感觉到:所有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的家庭。所有问题行为的背后,都有深刻的家庭原因。

不管孩子成绩如何,不能把他所有一切都否定,不能看不起孩子。总之,要把爱给孩子,无论他的家庭条件多么不好,无论他长得是否漂亮,都应该给予孩子关心和爱。问题孩子,更要特别关注。每次对他的鼓励,我都会看到他的笑容,笑容背后我看到他的自信和阳光。其实作为一名老师,当你把爱给孩子时,其实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爱。最后,祝福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给了我指引和方向,更增添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让我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但是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是一定要多读几遍,精读几遍的。“知识就是力量”,确实,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致教师》心得体会 篇11

在过去的5月,仅仅相隔21天,接连出现3位舍己救人的平民英雄——张丽莉、吴斌、高铁成。英雄们不平凡的举动深深的震撼了我,久久不能平静。

5月8日,黑龙江佳木斯市。28岁的女教师张丽莉面对失控冲向学生的大客车,奋力推开身边的学生,自己却被卷入车轮下,造成全身多处骨折,双腿高位截肢。那一瞬,张丽莉柔弱的身躯如同一道铜墙铁壁挡在生死之间,挽救了两名学生。

5月18日傍晚,哈尔滨火车站附近的一家面馆突发燃气泄漏并发生爆炸。在这里用餐的北京卫戍区某团纠察连班长高铁成忍着被烧伤的剧痛,三闯火场排险救人,和店员一起关闭燃气阀门,并指挥没受伤的餐馆员工开窗通风、关闭电闸,消除再次发生爆炸的危险。完成这一切之后,他踉踉跄跄走出店外,晕倒在地。就在急救车上,他还使出全身力气取下吸氧装置,交给另一名伤者。

5月29日,江苏的锡宜高速公路上,忍受着腹部被突然飞来的制动毂碎片击中的剧痛,48岁的杭州司机吴斌用76秒的时间,完成了靠边停车、拉手刹、打开双闪灯等一整套保障安全动作,及时疏散车上24名乘客。这76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承受了难以想象的生命极限,挽救了24名乘客的生命,自己却因伤势过重,于6月1日凌晨在医院去世。

如果没有这一切,张丽莉、高铁成、吴斌仍然会像从前一样,日复一日做着平凡的工作,过着平淡的生活。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无从知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平凡却表达了我们内心的想法,不需要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我们只注重‘举手之劳’。沙粒虽小,积聚成堆便可是无边际的大漠;小流虽短,汇聚江海便可是浩瀚的大洋。从大自然的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出道理,以小积聚而成的力量不容忽视。他们都用自己点滴的行动去为所需要的`人给予帮助,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这一行为不是为了求得他人的赞赏,而是为了求得自身内心的安定,这就是人之本性。如“最美妈妈”吴菊萍双臂接住从楼上坠下的小女孩,那是人性本善在现代的最好表现,就如古代孟子所打的比喻:假如一位妇人见到一个小孩掉进水井里了,那她会毫不犹豫地迅速去救那孩子上来。因为人心是善良的,因为那是人最本质的能动感觉。“仁者爱人”,就是用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就算在他身边的只是一个路人,他的脸色也是温和的,有一种暖意的。可见这种观念是源于内心的一种本性的表达,是无需修饰的。而那都是社会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们的事迹并非轰轰烈烈,并非感天动地,但却足以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共鸣。

而如今新闻媒体,报道了太多的贪污受贿、偷盗、抢劫等等的负面新闻,这些负面新闻充斥了我们的视野,身边的好人好事看到、听到的越来越少,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慢慢的有种迷失了人的本性和自我的感觉,已经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如果哪一天没有这些负面的新闻反而觉得不习惯,当报道一篇好人好事觉得很新鲜的时候,我们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已经到了岌岌可危即将崩溃的边缘。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是不是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礼仪之邦开始倒退了?这时,一篇篇“最美”的报道、一个个“最美”的人物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在全国大地,犹如黑夜中的闪电照亮了我们,文明古国的传统美德没有消失,没有被遗忘,她深深的埋藏在我们心中,埋藏在我们平凡的生活、工作之中,当时机成熟的时候,她就破土而出,他们的行为将深深的烙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烙印在下一代人的心里。

新闻媒体这些大量的正反面报道,给我们的社会起到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会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可以使人的思想重新定位,有可能使人原始的本性丧失,但只要得到正确的引导,或者保持着原来的想法,人性的善就会产生思想共鸣发挥作用,让我们感知那是出于内心的思想与行动的一致。

通过对先进事迹的学习,使我明白在现实中的道德规范就应该是始于这种善的表达。学习这些“最美”的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事,学习他们在工作岗位兢兢业业的工作,学习他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学习他们不受外在的诱惑、保持内心的清醒,学习他们长期品德修养铸就的职业素养。同时我们每一位员工要有辨别“美与丑”的能力,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发扬老一代xx人不怕苦、不怕累、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崇尚这种职业素养,在公司上下形成良好的风气,正确引导好的思想主流,使这些良好的风气在公司的每一个角落开花结果。学习这种职业素养,做好传帮带的桥梁纽带,可以对每一位新进员工造成潜移默化的作用,产生正面的影响,从而使公司的优良作风代代相传。

“树欲静而风不止”,不良的风气不会因为“最美”的人、“最美”的事戛然而止,他还会在我们的身边悄悄的上演“节目”,新闻媒体还会报道这些负面事件,我们不要为这些丑恶现象所左右自己“善”的一面,不要有一概而论的偏激想法,应该看到社会的主流是好的,“人性本善”的大局是不会改变的。我们应该学习“最美”人的不平凡事迹,一个人是力量是渺小的,众人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事事从我做起,做给身边是人看,做给不良风气看,做给我们的下一代看,正确的去引导周边的人,去弘扬真善美、去抵制假丑恶,去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致教师》心得体会 篇12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我看到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心得体会 篇13

读朱永新老师的作品《致教师》,我收获颇丰,这本书中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和对教师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的深刻叙述都让我受益良多,句句落在我的心坎之上。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这门功课实属不易,然而朱永新老师给广大教师们的一封封回信却让我很是感慨,它就像一盏闪闪动人的思想明灯,为身处迷途之中的包括我在内的一线教师们指引出正确的航向。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深知教育这件事的任重道远,而小学教育尤其如此。面对那些渴求知识的愿望,异想天开的`童心,调皮难训的行为,薄如蝉翼的自尊,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如果不是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之中,又如何能做好教育的工作呢?我想这也正如书中所言:真正的教育家,肯定拥有一颗童心。只有把握住小学教育的规律和脉搏,才能将其中的困难一个个全部解决。

朱永新老师说:“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这个观点我十分赞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关于音乐,绘画和舞蹈等天赋的渐渐湮灭,不只是客观的教学条件的落后,更重要的也是教师主观的打压和扼杀,对艺术和天才想法不尊重的问题十分严重。

教师存在的意义是作为学生精神的启迪和学识的传授,就如同一支能够点燃学生无限潜力和热情的催化剂,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主观地用催化剂改变被催化对象的本来性质,否则的话,催化的结果就是失败,而放在教育中,这种失败的结果却是学生命运的从此留有阴影。

道理虽然如此简单,但是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初衷我们似乎已经忘却,教育的梦想也在功利化的世俗面前逐渐变成一个矫情的词汇,再加上有太多的老师把自己放的过高,以至于支配和指挥学生的心态明显,因此教育的成效不甚理想。

朱永新老师说:“先生首先是学生”,说的不仅是知识和学问的金无足赤,也是品格和理念的人无完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对于小学生同样适用,所谓教学,本就是教育和学习的双重动作,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谦虚为上,积极进行不断的学习,学习我们未知的知识,学习孩子们天真的理想,也学习孩子们纯粹的乐观,只有通过这样的相互学习,与之相对的教育水平才会有所提高,教师自身的人生也会变得精彩绝伦。

《致教师》心得体会 篇14

为什么我的班级成绩这么差?为什么我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我究竟该以什么态度面对学生?我究竟该做一名什么样的老师?这些问题,在我成为教师这两年常常困扰着我。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时而能将我浮躁的心情抚平,吴老师的谆谆话语,他娓娓道来的人生经历,虽未能完全解惑,却也为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让自己慢下来,用心看学生。

让自己慢下来,用心看学生。首先,我应当放下我的急功近利,放平我的心态。学生是作为人生存于世上,他们有情感,他们有生活,他们不是制造成绩的机器。在追逐成绩的道路上,我应当慢下来,用心看学生的生活。他们有的家庭并不完满,他们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他们有的来自外地,没有朋友玩伴……尤其,我还是一名初中老师,我所面对的孩子正处于身心急速发展变化的阶段。我想,偶尔闲暇时,和学生们聊聊生活,将课堂教学与他们的生活相连,正如书中所述的那个涉及“离婚”的案例一样。“心里装着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温暖,我想,这是教育的基点。

我应当慢下来,用心看学生的情感。我常常对学生的行为感到不理解,常常埋怨他们不成熟。读着这本书,自己的想法变得有些可笑,他们本身就是孩子啊。我着急地希望学生们快点长大,让我“省心”一些,却从未发现吴老师笔下孩子们的天真活泼。他们愿意表达,他们有很多奇思妙想,他们有时没心没肺,有时也脆弱胆怯,他们不是大人,但也有尊严。我该反省的地方有太多,我应该常常提醒自己,他们是孩子。慢一点成长也无妨,“揠苗助长”从来不可取。我是引导者,也是陪伴者,平等的对话,尊重学生的想法,是我需要学习的方式。

我应当慢下来,用心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总有其自己的'学习状态,他们是个体不是整体。面对整个班级上课的我,常常会忽略这个事实。每一个孩子学习的速度是不同的,慢下来,看每个学生课堂的表情,听他们的讨论与回答,课下询问他们的听课感受,此外,训练自己的语言,让我的每一句话精练且通俗易懂,这应当都是我需要学习做到的。

“教育教学是‘慢’的艺术”,吴非老师如是说。我想,我应当慢下来,认真细致地面对学生,走进他们,用心地关心爱护他们,在“慢”中,帮助孩子们稳健快乐地成长。

《致教师》心得体会 篇15

读朱永新老师的作品《致教师》,我收获颇丰,这本书中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和对教师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的深刻叙述都让我受益良多,句句落在我的心坎之上。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这门功课实属不易,然而朱永新老师给广大教师们的一封封回信却让我很是感慨,它就像一盏闪闪动人的思想明灯,为身处迷途之中的包括我在内的一线教师们指引出正确的航向。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深知教育这件事的任重道远,而小学教育尤其如此。面对那些渴求知识的愿望,异想天开的童心,调皮难训的行为,薄如蝉翼的自尊,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如果不是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之中,又如何能做好教育的工作呢?我想这也正如书中所言:真正的教育家,肯定拥有一颗童心。只有把握住小学教育的规律和脉搏,才能将其中的困难一个个全部解决。

朱永新老师说:“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这个观点我十分赞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关于音乐,绘画和舞蹈等天赋的渐渐湮灭,不只是客观的教学条件的落后,更重要的也是教师主观的打压和扼杀,对艺术和天才想法不尊重的问题十分严重。

教师存在的意义是作为学生精神的启迪和学识的传授,就如同一支能够点燃学生无限潜力和热情的催化剂,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主观地用催化剂改变被催化对象的本来性质,否则的话,催化的结果就是失败,而放在教育中,这种失败的结果却是学生命运的从此留有阴影。

道理虽然如此简单,但是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初衷我们似乎已经忘却,教育的梦想也在功利化的世俗面前逐渐变成一个矫情的词汇,再加上有太多的老师把自己放的过高,以至于支配和指挥学生的心态明显,因此教育的成效不甚理想。

朱永新老师说:“先生首先是学生”,说的不仅是知识和学问的金无足赤,也是品格和理念的人无完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对于小学生同样适用,所谓教学,本就是教育和学习的双重动作,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谦虚为上,积极进行不断的学习,学习我们未知的知识,学习孩子们天真的理想,也学习孩子们纯粹的乐观,只有通过这样的相互学习,与之相对的教育水平才会有所提高,教师自身的人生也会变得精彩绝伦。

《致教师》心得体会 篇16

今天我读了吴非老师所写的《致青年教师》第一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书上有这样一些话“班会上没能忍住内心的悲伤,你哭了。因为看到学生的冷漠,因为看到一些学生缺乏羞耻感,你感到痛心,那我们教育孩子成为人,我们必须自己首先使情感正常的人哭泣落泪,未必是软弱,因为你的悲天悯人,因为你的正义冲动,因为你的人爱和幸福。”

我相信所有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开班会的时候,或者在课上的时候,有些孩子不听话或者一些社会现象而让你流泪悲伤,那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不要阻止它流下来,这是你情感的表现,哭泣也落泪,未必是软弱,作为指引者的教师,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去关注,并与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阅读的经历,他的阅读在于他阅读量的多少与是否有效。如果是有效的,就会产生人文情怀,他的情感就能被唤醒,也一定会有所感动。如果在他人生中缺少了阅读,那缺少的不仅仅是语文教育的需要,更是人成长的需要,一个人阅读积累,代表他的发现就会越多,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也会有所提高。

学生的阅读很重要,而老师的阅读更重要,教师的阅读经验往往是学生的金精神资源,教师的情感体验。教师应该是真善美的传播者。

所以不要在意,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大哭大笑,让孩子们体验到你情感散发,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失望,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的面前吧!!

《致教师》心得体会 篇17

拜读了朱永新老师所著的《致教师》,这是一本到目前为止对我作为一个教师来说收效最快、影响最大的精神食粮。书里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反问自己是否真正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时,相信部分教师会心虚不能肯定回答。其实在每个班级里,总有些孩子招人喜爱,有些孩子乖巧听话,还有些孩子不爱说话、相对愚钝,特别是那些老是惹麻烦的孩子,很难让人喜欢。尽管教师们都同意应该一视同仁,但在不知不觉中还是表现出不一致。

而朱老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只要你相信孩子,孩子就会自信,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是啊,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

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虽然家庭造成了孩子的千差万别,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教师们都应该记住:只有你不放弃,孩子才不会自弃。只要你还相信,孩子就会自信。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其次,理想教师还应该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有独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教师要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要和他们共同成长,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教师需要有一颗非常年轻的'心,才能与他们沟通,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够得到他们的爱。

总之,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一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追求的理想,我们一定要努力把这些理想化为前进的动力,才能使教育步入科学的轨道,才能使教育在中华大地上结出更加文明灿烂的硕果。它也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致教师》心得体会 篇18

读朱老师《致教师》一书让我们看到的是一页一页的生命发现——于事实中发现价值,于日常里发现永恒,于现象中发现本质,于局部里看见整体。见真实,见真诚,见理性,见理想;见证深度,也见证温度。我觉得这是一本基于教师'问题之困',更是平等对话的智者之声'.

书中每一个问题像是一个火种,照亮我们这些教师生命里的昏暗与现实。如今互联网信息与现代化科技水日新月异,然而书信却是一种传统而又亲近的交流方式,全书以纸面的书信交流,特别能传递出一份优雅、舒缓而亲密的古典情怀,一种细雨敲窗的温和与浪漫。先生惯有的诗意与理性,亲切与深刻,与'信'的语境契合到一起,构成迷人的质感与温情。

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也是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去实践的。朱老师新教育的目标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是时代的召唤我们这些身处一线的老师们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

一、新教育思想给我的触动

朱永新老师认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他的新教育思想,引人深思,令人深受启发。

理念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孩子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是针对现在的一些教育的不良现象和一些'畸形'的教育提出的。

二、感受以幸福成全生命真谛

朱老师《致教师》书里的每个问题与话题,哪一个都逃不出教育与生活的庸常。就像擦亮星星上的灰尘一样,先生以他的文字不断擦亮'教师'二字。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与'完整',成为新教育最为饱满的两枚理想种子。因为它们的存在,教师挣脱一切'标签''脸谱'与'定型',悄然还原成真实的生命,真实的人',以幸福成全生命的人'.

那么,'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

在朱老师看来,教师是教室的国王,教师的胸怀决定着一间教室的大小。因为,凡能发光的人,必定在内心燃烧了自己。在他眼里,读书是寻求心灵的自由,备课就是精神的体操,交友就是与'未来的自己为伍';'大音希声是行动的回响';'创造的起点是问号','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空气穿过针孔时,比穿过山谷更有快感。

三、懂得以现实求证未来

于时间的波峰浪谷里,总看得见历史的背影,听得到现实的歌吟,映得出未来的表情。《致教师》的最后一辑文字,不是答问,胜似答问。读之,心情久久无法平静。那是自20xx年起,每一年度的辞旧迎新之时,永新先生深夜或凌晨写给全国新教育同仁的年度献辞。

我们知道,自20xx以来,'朱永新'的名字就与其倡导、推动的新教育实验'成为生命的共同体。十多年来,新教育由一个学者的热切理想或书斋念想,化作春天的种子,迅速撒播到大江南北的两千多所实验学校,数以千万计的学生心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亦如朱先生发出的一个简单信号,就汇聚了无数理想主义的能量,亦集合起无数生动而深刻的民间智慧。

或许,在永新先生眼里,岁末年初最是年岁的刻度,是现在与未来的节点。而在他心里,教师的终极意义在于'以现实求证未来'.读他关于新教育的年度文字,我们无法忽略那漫天飘着祝福的跨年语境,更无法忽略的是,新教育实验于神州大地间得到的热切呼应。新教育所构建的晨诵、午读、暮省'的教育生活节奏,正在柔软地植入了千百万师生的内心。

教育是一切的果',也是一切的因'.对一个教师来说,痛恨积弊的方式是行动,是将让自己置身于'涨潮的海上',相信'爱教育,就是爱自己',相信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唯有建设,唯有行动,才能'带着使命,带着爱','向没有污染的地方,重新出发'.最后让我们就像新教育说的那样,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教育永远没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建构自我,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我,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是我们每个教育人拥有的梦,我将与新教育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寻教育之梦,让我们这些龙湖的老师和龙湖的学子们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努力吧!

《致教师》心得体会 篇19

这次拜读了朱永新老师所著的《致教师》,这是一本到目前为止对我作为一个教师来说收效最快、影响最大的精神食粮。书中,朱老师回答了近50个教师提出的比较普遍的问题,在精神层面、理论层面、实操层面,引领教师们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

在书中,朱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以回信的方式,用其高深的'专业知识引领我们了解了如何对待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困惑。

书中对于“我们还需要教育理想吗?”,朱老师这样说到:“理想在我心中从来都是神圣的,当理想遇到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我仍然认为,理想,值得坚守!也必须坚守!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一种东西比所有的军队更强大,那就是恰逢其时的一种理想!”真正拥有理想,就必然会激发起全部力量,挖掘出更多潜力,开创未来。

同时,与真正的理想相伴的,应该是行动——智慧的行动,坚韧的行动。追寻理想的路途中,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只有坚持才会有奇迹!

在读书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想起自己,我是不是有教育理想的老师?这个,很庆幸,我还是有教育理想的老师,我还是个要求进步的老师。只是,同许多人一样,我也没有坚持下去。有一段时间,我坚持写字,最久的坚持了有半学期之久,那段时间,字也进步了许多,当时也很开心的拍照留念,可惜,由于缺乏坚持,由于各种借口,工作忙,家庭琐事,让我中断了那件事情。如今,写字水平又退回到了曾经的水平。

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后,我又重新拾起了我的理想,又开始重新规划我的教育生活,从坚持看书做起,一点一点让自己成为理想的好教师!我也相信,只要我坚持,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看到理想的收获!

《致教师》心得体会 篇20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师,他当初的劳动和心血必定超过常人,他的努力,在于他肯吃常人不愿吃的苦,和他们的辛勤付出,只盯着他们获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变得偏狭,焦急暴躁,心理阴暗,乃至妒火中烧。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心态,他的工作情绪会大受影响,非但不会有什么成就,其庸俗作风还可能传染学生。

一位教师在专业方面能走多远。两位退休的理科名师说,从学科而言,语文教师的个人发展空间比理科教师大得多;因为他的思想情感体验远多于其他学科,他的想象力更丰富,创造的机会可能更多;如果他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他其的作用更大,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习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