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2024/07/11心得体会

西西文学整理的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精选2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

什么样的课才能吸引学生呢?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本好书,要吸引住读者,观众,精彩的开头是必不可少的,上课也同样如此,所以关于美术新课标学习的运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认为作为美术老师应该作好以下内容:

一、首先,巧妙安排课堂教学形式

轻松教与学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强加压力只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束缚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让学生在课中做些有益提高审美、创造美的活动,不仅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思维创造力,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性格。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所以课堂教学形式的安排对一节的课的.成功来说是非常重要。

二、其次,把其他学科内容带进美术教室

1、把音乐融进美术课堂音乐的情绪感染作用是强烈的,能调动人的情绪。

2、与文学相结合文学的语言环境和理解能力对学生了解绘画的背景、和技能的学习、运用有很大的帮助,美术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看好书,多请学生表达心中所想的东西,时间长了,学生敢说、敢想了,对画家画作的欣赏也有东西可以说了。

3、与身边发生的事相结合美术来源于生活,形象地反映生活。美术课不仅是教学生教材本身的内容,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用审美的眼睛去看待身边事物及做人的道理,这种观点已经为大多数美术教师所认可。可以根据本地方、本校的一些特殊或重要的事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比如:举行大型的“书画比赛”活动时,让学生为学校设计等,给学生产生一种参与的感觉,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

三、再次,增强学生自信,使每个学生大胆的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展现自己:

信心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因此,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在传统教学中把教学过程“双主体”交互作用的活动变成教师单向地传递学生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美术,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为了激励学生表现自我,实习时,我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让他们在画纸上大胆地去表现各种物体,并及时鼓励、表扬他们,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在画画的时候既能自信又很富感染力与表现力。

总之,要充分发挥师生互动作用,引导学生把学习美术内化为我的需要,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自觉地接受美术的熏陶,促进学生自身身心的和谐发展。从而领悟美术教学独特的不可代替的魅力。我希望学生了解什么是美,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未来的目标和人生的价值,教师才能培养出一大批有艺术涵养,高素质的人才!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

小学美术新课标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它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在此,说说我对美术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成都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地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信。

新课标注重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

三、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文化和生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五、注重创新精神培养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新课标紧密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标让学生们从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学习、理解、发展。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了全面健康的发展。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3

全国美术教师齐聚云空间,一起聆听艺术教育界的专家与学者关于《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新课标的解读与回应学术研讨会》,四个小时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美育迎来了百年未遇之大变革。最大的亮点是美术与音乐学科综合为艺术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美术学科看本次艺术新课标改革,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几点:

1、艺术核心素养的变化。从以前的五大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综合成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四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从这次综合的'核心素养变化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图像识读”融合在了“审美感知”里,并把审美感知放在了第一位,更能体会到艺术课程是更加注重学的审美修养,注重学生活动参与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

2、学科融合和跨学科教学是艺术新课程最大亮点,是国际教育大趋势。我们不能只关注本国的艺术教育,还要和国际接轨,既有民族也放眼世界。知识发展就是经历了“综合—学科—综合”之路,知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不能一个学科单打独斗,需要综合与跨学科教学。这次的艺术课程强调音乐、美术学科仍然是中国艺术教育的支柱,并增加了戏剧、舞蹈和影视学科,丰富了艺术修养,完善学生人格魅力。

3、“新三科”的出现对现有艺术老师教学技能新挑战。戏剧、舞蹈、影视新三科的出现,对于从教26年的我无疑是一个新挑战,在学习讲座之时,我不断反思自己身上是否具有这三项技能与知识?我还能胜任新艺术课程的工作吗?我想我不会跳但可以推荐名人的舞蹈进行分析,我不会表演但可以理出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我不会唱但可以通过网络云端请名师点拨。“新三科”的出现将推进音乐、美术教师的终身大学习。

这次关于艺术课程的学术研讨会,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美育将迎来一场新挑战、新征程。我们挑战的不仅是艺术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模式,更要努力向着合作型教师、创新型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满足学生多样性的艺术追求与修养,努力做到成为合格的艺术课程新教师。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4

今天我们学习了《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通过这次学习,我对美术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认识。课程标准,为我上好美术课指明了方向,现把这次学习的体会和感受总结如下:

1、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正确的审美观念。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2、课程标准强调注重选择,多元发展。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如果条件不允许,学生不需要,可以不采纳。另外,相同的需要可用不同的对象来满足,同一的内容标准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这样,充分考虑了教师、学生的美术需求心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打开了空间,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程标准注重体验感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美术学习要建立新的现代学习观。以前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头脑被书本或老师框死,只会模仿,不会思考,现在必需向指导学生自学为主转变,树立“学生学会学习”的学习观,让学生人人学习。如:《有小鸟的树》一课,可以采用直观、启发教学,让学生通过录像,去观察了解各种树形,然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你喜欢什么树?树形怎么画?然后交流。学生充分交流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老师只引导学生,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观察、想象、探究、学生也就不觉得难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会学生学”。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美术学科学习创新的主要任务。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和强化创新意识。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5

自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一直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美术新课程标准XX版出台后,网上也陆续看到了一些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相比XX年颁发的课标实验稿,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总方针与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比较旧版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XX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修订体现了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若干年后,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学习了一些专家的观点后又通过教育局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让我理清了些思路。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学科本位是基础

课程性质是对整体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宏观把握,是理解美术课程标淮的关键所在。XX年刚刚开始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的制定主要是基于对原有课程的反思,提出以往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脱离生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进入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变革。此次XX版新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我觉得除了对原有内容的梳理和肯定外,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XX年颁布的美术课标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这提高了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明确了美术学科的课程性质。但是,人文性质的宏观提法也导致了美术课程自身特征的模糊。XX版的美术课标对课程性质给予了准确定位和深入阐述,对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人文性的认识更加清晰和丰满。XX版美术课标修改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把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落到了实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美术课程的工具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所在。

二、人文性质是出发点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炼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美术具有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初衷。新课标对此也做出了着重强调,提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可以看出美术课标立足于21世纪的视觉文化时代要求,一方面看到了以往美术课程丰富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看到了新世纪人才的视觉文化意识建构和创造力培养要求,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不是专业方式的学习,而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是学生人生发展不可缺失的精神营养。美术学科的价值,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

三、素质教育是关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醒、激发、鼓励”。两版新课标都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的重要性贯穿始终: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更应该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成功的美术教学除了对美术学科的教学价值外,还对学生的品格、素质、能力、习惯、思维、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润物无声给人是骨子里的东西,将伴随人的终身。

四、课程目标是导向。

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面貌,而课程面貌的具体呈现当然是课程内容。XX版美术课标课程目标部分变动较大,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充实和调整了总目标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随后调整了目标表述的文本结构,总目标下面分述了四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而且在每个学习领域中对三维目标进行分解,内容也依据三个维度来设立,条理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全面。分目标由原来的表格式调整为文本表述,既避免了原目标中各个学段在同一学习领域中的目标重复,又使分目标的表述语言更精练。

课程内容的说明更简洁,各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中有两个学习领域的变动比较大,一个是重新组织了“设计?应用”的内容。第二是增强了“欣赏?评述”的内容。除此之外,新课标将原来的“评价建议”调整为“评价要点”,内容不再以“是否”开头,这说明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只是肯定或否定的,而是更加全面。对于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表述更加明确,教师把握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时,可以将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体系进行对照,既考虑到教学对象不同年龄发展需求选择三维目标的侧重点,又不以偏概全脱离美术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这其实是对课程总目标的细化和丰富,是美术课程目标完整体系的一部分,从整体入手,然后分解阐述说明,最后在具体实施时回到整体把握。帮助美术教师深入地把握美术教学追求。

五、面向全体学生是核心。

XX版新课明确指出标“面向全体学生”的核心理念,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通过美术这一活动形式来发掘孩子们自身的潜能,培养孩子们敢于追求美、勇于创造美的精神。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这种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联系客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能力。因势利导、全面有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它不仅要求传授一般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素质和气质出发。进行灵活而具体的双边教学,才能因材施教,极大地调动学生对艺术的探索精神,培养和发展具有个性特征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和探索中得以健康发展。成为具有终身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六、培养创新能力是重点。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发出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美术教育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所以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不断追求的目标。

七、体验性学习是手段。

从新课程标准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旧两版课程标体验性学习是美术教学的主要方式。尤其是XX版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为学生学习增加了障碍和困难,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具有趣味和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的体验,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验,这样,就有机地创设了体验学习地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使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获得了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八、科学评价是保证。

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应该是,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在美术活动表现评价时,则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这又是美术课程标准中对教学评价精辟的阐述。

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新课标的学习为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美术教师做出了更为明确的教学指导,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对美术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其真正的精华在于教师要以丰厚的教学技能,出奇制胜的教学设想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叩开教育之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推动每一个学生终身美术素养的全面提高。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6

每次学习美术新课标准,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体会。美术课是素质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美术教育以形象性,操作性,非语言的物质造型性和形象表达的感情性,对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感受力,记忆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重大作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的尝试艺术冲动和最基本的造型能力。要上好美术课,教师首先要对《美术新课程标准》有深入的了解,《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

新课程的重大举措就是该以往的授之于鱼为授之于渔。转换课堂角色,改变往昔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以生为主,师为辅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导地位。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人格。而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本学科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针对上述对《美术新课标》的掌握,现将个人感想和大家分享和交流:

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美术课首先要有正确教学思想和理念做指导。要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探究获得知识,通过实践恰当的绘画方式。学生也会觉得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是有成就感,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对教材的使用更加灵活和富有创造性,同时注重美术学科和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更要贴近学生生活。如七年级上册《熟悉的物品》一课,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摄影图片和世界名画,欣赏完后引导学生谈谈日常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利用身边的物品(如:粉笔盒、文具盒、杯子)讲述透视原理,从数学几何中去对比区别美术中的几何体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丰富的教学手段、合理多样的作业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都应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理念,老师们也要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合作,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感爱和实践在探索中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气氛一定是轻松,愉悦高效、和谐的。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要遵循人际关系的原则。新课改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斯学生学习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在以往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家长过于重视文化课,导致对美术课的忽视,使得有些美术教师在自身修养方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新课改之后,美术教师地位提高,给教师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作为当代的美术教师,我们因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好的去为美术教育而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7

每次学习美术新课标准,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体会。美术课是素质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美术教育以形象性,操作性,非语言的物质造型性和形象表达的感情性,对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感受力,记忆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重大作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的尝试艺术冲动和最基本的造型能力。要上好美术课,教师首先要对《美术新课程标准》有深入的了解,《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

新课程的重大举措就是该以往的授之于鱼为授之于渔。转换课堂角色,改变往昔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以生为主,师为辅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导地位。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人格。而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本学科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针对上述对《美术新课标》的掌握,现将个人感想和大家分享和交流:

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美术课首先要有正确教学思想和理念做指导。要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探究获得知识,通过实践恰当的绘画方式。学生也会觉得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是有成就感,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对教材的使用更加灵活和富有创造性,同时注重美术学科和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更要贴近学生生活。如七年级上册《熟悉的物品》一课,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摄影图片和世界名画,欣赏完后引导学生谈谈日常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利用身边的物品(如:粉笔盒、文具盒、杯子)讲述透视原理,从数学几何中去对比区别美术中的几何体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丰富的教学手段、合理多样的作业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都应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理念,老师们也要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合作,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感爱和实践在探索中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气氛一定是轻松,愉悦高效、和谐的。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要遵循人际关系的原则。新课改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斯学生学习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在以往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家长过于重视文化课,导致对美术课的忽视,使得有些美术教师在自身修养方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新课改之后,美术教师地位提高,给教师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作为当代的美术教师,我们因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好的去为美术教育而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8

1、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划分

此次课程认同于美术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划分。

知识和技能是美术教育的本体,需要始终得到重视和强调。这是美术教育的“私域”所在。而美术教育的“公域”则可以表现在教育功能的发挥(如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等)。据此推知,美术教育具有三种形象的说明:“自私自利”的美术教育、“大公无私”的美术教育与“公私兼顾”的美术教育。前者更为强调教学中对美术本体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者更多强调美术教育对学生身心及多方面素质的影响(如学生创造力的实现、道德感的孕育),后者则兼顾以上两个方面。整体观之,我们提倡“公私兼顾”的美术教育。但不能过于极端,知识和技能仍始终应是现当下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程与方法是对学生学习整体发展状况的强调。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方面在于人具有不断的、终身的学习能力与方法。然而在我们的基础教育实践中,往往过多强调教师将现成知识和技能对学生加以灌输与传递,缺失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形象地讲,也可以称作是“觅食能力”。而强制地灌输学生既有的现成内容,这往往会受到学生一定的抵触与反感。所以,教育者还应让学生享受知识学习的过程本身。此外,未来的`教育需要学生准备与习得多方面的能力,要知道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并不一定就等同于自身的终身职业。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变通与更新知识的能力。因此,现今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需要能够培养学生适应多变而复杂的社会发展环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此次美术课程所要突出和强调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中人,都需要具有健康心态与丰富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认识。美术教育不能忽视对这些方面的培养和提升,所以此次美术课程标准也将其作为课程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

2、发展学习方式

这是近十年课程改革的重要关注点。然而现在多有提“转变学习方式”,但“转变”一词过于强烈,这意味着和过去的决裂。基于教育实践来看,转变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不是就意味着对过去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的全部抛弃?不尽然。接收式学习也有其价值,如提供系统的知识、教学效率高、比较经济等。此次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多种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各种学习方式之间具有一定的兼容性。3。新的评价方式

评价在过去的功能被局限于甄别和选拔,现在的课程评价更多强调“促进学生发展”。在此观念指导之下,多主体评价、形成性评价、质性评价等新的评价方式也很多,分别应得到教学者的重视。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9

今天我们学习了《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通过这次学习,我对美术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认识。课程标准,为我上好美术课指明了方向,现把这次学习的体会和感受总结如下:

1、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正确的审美观念。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2、课程标准强调注重选择,多元发展。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如果条件不允许,学生不需要,可以不采纳。另外,相同的需要可用不同的对象来满足,同一的内容标准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这样,充分考虑了教师、学生的美术需求心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打开了空间,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程标准注重体验感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美术学习要建立新的现代学习观。以前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头脑被书本或老师框死,只会模仿,不会思考,现在必需向指导学生自学为主转变,树立“学生学会学习”的学习观,让学生人人学习。如:《有小鸟的树》一课,可以采用直观、启发教学,让学生通过录像,去观察了解各种树形,然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你喜欢什么树?树形怎么画?然后交流。学生充分交流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老师只引导学生,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观察、想象、探究、学生也就不觉得难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会学生学”。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美术学科学习创新的主要任务。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和强化创新意识。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0

今天我们学习了《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通过这次学习,我对美术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认识。课程标准,为我上好美术课指明了方向,现把这次学习的体会和感受总结如下:

1、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正确的审美观念。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2、课程标准强调注重选择,多元发展。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如果条件不允许,学生不需要,可以不采纳。另外,相同的需要可用不同的对象来满足,同一的内容标准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这样,充分考虑了教师、学生的美术需求心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打开了空间,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程标准注重体验感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美术学习要建立新的现代学习观。以前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头脑被书本或老师框死,只会模仿,不会思考,现在必需向指导学生自学为主转变,树立“学生学会学习”的学习观,让学生人人学习。如:《有小鸟的树》一课,可以采用直观、启发教学,让学生通过录像,去观察了解各种树形,然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你喜欢什么树?树形怎么画?然后交流。学生充分交流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老师只引导学生,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观察、想象、探究、学生也就不觉得难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会学生学”。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美术学科学习创新的主要任务。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和强化创新意识。

以上是我对新课标的一些认识和理解,我将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新课程标准努力工作,争取把美术教学工作搞得更好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1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带给我们许多新的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了如下体会: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指导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面向全体、学生自我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玩”中学,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要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2

随着课改的深入,美术课标也进行了修订,以往美术课在教学中经常被视为小科目,在此次的课标修订中却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学校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这本书,我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对美术课程的特征理解

修订后的课标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美术课程的轮廓形象,揭示了美术学科独有的特征属性,也填补了过去的大纲、课标实验稿对学科特性描述的空白。感知、理解属于审美的范畴,视觉形象的创造则需要技法的支撑,这与我们过去所讲的美术课既要有“美(审美)”,又要有“术(技法)”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单纯只解决审美或单纯解决技法问题也是不可取的。审美需要技法的支撑,审美会更有厚度。

二、对美术课程的性质理解

实验稿中将美术课程性质定位于“具有人文性质”,这肯定是正确的,但由于很多学科(语文、音乐等)也有这样的属性,因此还不能全面概括美术课程的完整特性。修订后将美术课程性质概括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比实验稿更全面、更准确一些。凸显视觉性这一特征,更容易实现美术课程发展学生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教育价值。我特别赞同修订后新增的“愉悦性”这一性质。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还应该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快乐”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追求之一。作为非应试学科的美术课程,我们靠什么来吸引学生?国家课程计划保证了美术课的开设,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坐得住,学得好,这就要靠美术教师善于利用美术学科的特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来实现了。美术学习的程序和方法是丰富多样的,结果也是多样的,难以用简单的正误来评价。”美术活动还具有调节身心的功能,更多的学生期望在美术课上获得表达与放松。趣味是愉悦性的基础,美术课要体现愉悦性的教学原则,鼓励美术教师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独特魅力,精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一些游戏、表演、竞赛和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学习,以增强美术课的吸引力。

三、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认识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教育者所持的教育理想与信念,理念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新的课程标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面向全体学生;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关注文化与生活;

(4)注重创新精神。

尽管这四个方面不是美术课程所独有的,但应该是在美术教学中倡导和张扬的。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是新的课程标准新增的和反复强调的。我是这样认为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新目标,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让孩子们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已成共识。就美术教师而言,我们不能只面向少数特长学生,而是“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力,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也要开齐、开足美术课,让每位孩子都享受到基础美术教育的权利。

四、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课标中所占篇幅最多的就是“内容标准”部分,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美术课标其实就是表述国家对公民在美术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这个标准是最低的标准(达标要求),而不是“一刀切”的标准。与实验稿相比,修订后的'课标在内容选择上与课程目标更加融合。内容标准的表述更加明确具体,出现了很多定量的具体要求,更具有“标准”的性质。记住:12、3、6,3,2、300。三维目标具体定量要求如下:

1、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图形的符号。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三位)及其代表作品。

2、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法,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制作方式与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说出2种或者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

认真研读内容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修订后的课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注重了美术知识、技能的学科主线,也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功能的拓展,还体现了不同学习活动方式所经历的过程、方法,是一种“均衡式”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规范美术教师在操作层面体现多维的课程目标,美术综合探索要有“美术味”,不能脱离美术本位,但也忌讳过于纯粹的专业课。把握好尺度。

五、对教学、评价建议的理解

由于师资水平与教学条件的差异,各地美术教育水平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农村学校美术教师感到教材难度较大,内容不适合农村学生生活背景,许多课业难以完成,感到无所适从。针对这一问题,修订后的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的要求,特别提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可以看出新的课标的教学建议贴近现状,走的是“现实主义”路线。这一建议给美术教师提供更为宽松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变通处理,自主研发一些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修订后的课标在评价建议上也较实验稿更加实际,删去了不易操作的“美术教师评价体系”。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求尽量采用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以激励学生为主。的确,与其花很多的精力去搞美术教学质量评价,倒不如多搞几次对学生发展有用的作品展示来得实在。此外,修订后的课标还十分重视回应美术教师的诉求。为保障美术课的基本教学条件,在课程资源建议中对学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美术教学中,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包括素描、水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工具、材料,泥工工具、材料等,为美术教师争取教学条件的合理要求提供了依据。

美术教师是美术课标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与实验稿相比较,修订后的课标不仅与时俱进,在概念界定上更加准确严谨,在行文表述上也更加简洁精致、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相信能够得到美术教师们的喜爱。修订后的美术课标是美术课改十年来的积累与沉淀,凝结了学科专家的智慧,也反映了一线美术教师的愿景,必将引导美术课程向纵深发展,更好地完成美术课程的使命。当然,以一种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完美”的课标也只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还需要在课程实践中进行验证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可以说,修订后的美术课标是我们中小学美术课程走进成熟的标志!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3

自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一直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美术新课程标准20xx年版出台后,网上也陆续看到了一些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相比20xx年颁发的课标实验稿,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总方针与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比较旧版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xx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修订体现了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若干年后,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学习了一些专家的观点后又通过教育局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让我理清了些思路。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学科本位是基础。

课程性质是对整体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宏观把握,是理解美术课程标淮的关键所在。20xx年刚刚开始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的制定主要是基于对原有课程的反思,提出以往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脱离生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进入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变革。此次20xx年版新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我觉得除了对原有内容的梳理和肯定外,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20xx年颁布的美术课标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这提高了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明确了美术学科的课程性质。但是,人文性质的宏观提法也导致了美术课程自身特征的模糊。20xx年版的美术课标对课程性质给予了准确定位和深入阐述,对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人文性的认识更加清晰和丰满。20xx年版美术课标修改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把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落到了实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美术课程的工具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所在。

二、人文性质是出发点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炼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美术具有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初衷。新课标对此也做出了着重强调,提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可以看出美术课标立足于21世纪的视觉文化时代要求,一方面看到了以往美术课程丰富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看到了新世纪人才的视觉文化意识建构和创造力培养要求,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不是专业方式的学习,而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是学生人生发展不可缺失的精神营养。美术学科的价值,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

三、素质教育是关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醒、激发、鼓励”。两版新课标都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的重要性贯穿始终: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更应该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成功的美术教学除了对美术学科的教学价值外,还对学生的品格、素质、能力、习惯、思维、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润物无声给人是骨子里的东西,将伴随人的终身。

四、课程目标是导向。

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面貌,而课程面貌的具体呈现当然是课程内容。20xx年版美术课标课程目标部分变动较大,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充实和调整了总目标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随后调整了目标表述的文本结构,总目标下面分述了四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而且在每个学习领域中对三维目标进行分解,内容也依据三个维度来设立,条理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全面。分目标由原来的表格式调整为文本表述,既避免了原目标中各个学段在同一学习领域中的目标重复,又使分目标的表述语言更精练。

课程内容的说明更简洁,各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中有两个学习领域的变动比较大,一个是重新组织了“设计·应用”的内容。第二是增强了“欣赏·评述”的内容。除此之外,新课标将原来的“评价建议”调整为“评价要点”,内容不再以“是否”开头,这说明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只是肯定或否定的,而是更加全面。对于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表述更加明确,教师把握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时,可以将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体系进行对照,既考虑到教学对象不同年龄发展需求选择三维目标的侧重点,又不以偏概全脱离美术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这其实是对课程总目标的细化和丰富,是美术课程目标完整体系的一部分,从整体入手,然后分解阐述说明,最后在具体实施时回到整体把握。帮助美术教师深入地把握美术教学追求。

五、面向全体学生是核心。

20xx年版新课明确指出标“面向全体学生”的核心理念,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通过美术这一活动形式来发掘孩子们自身的潜能,培养孩子们敢于追求美、勇于创造美的精神。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这种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联系客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能力。因势利导、全面有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它不仅要求传授一般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素质和气质出发。进行灵活而具体的双边教学,才能因材施教,极大地调动学生对艺术的探索精神,培养和发展具有个性特征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和探索中得以健康发展。成为具有终身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六、培养创新能力是重点。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发出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美术教育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所以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不断追求的目标。

七、体验性学习是手段。

从新课程标准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旧两版课程标体验性学习是美术教学的主要方式。尤其是20xx年版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为学生学习增加了障碍和困难,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具有趣味和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的体验,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验,这样,就有机地创设了体验学习地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使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获得了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八、科学评价是保证。

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应该是,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在美术活动表现评价时,则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这又是美术课程标准中对教学评价精辟的阐述。

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新课标的学习为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美术教师做出了更为明确的教学指导,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对美术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其真正的精华在于教师要以丰厚的教学技能,出奇制胜的教学设想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叩开教育之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推动每一个学生终身美术素养的全面提高。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4

自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一直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美术新课程标准20xx版出台后,网上也陆续看到了一些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相比20xx年颁发的课标实验稿,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总方针与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比较旧版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修订体现了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若干年后,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学习了一些专家的观点后又通过教育局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让我理清了些思路。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学科本位是基础。

课程性质是对整体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宏观把握,是理解美术课程标淮的关键所在。20xx年刚刚开始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的制定主要是基于对原有课程的反思,提出以往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脱离生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进入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变革。此次20xx版新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我觉得除了对原有内容的梳理和肯定外,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20xx年颁布的美术课标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这提高了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明确了美术学科的课程性质。但是,人文性质的宏观提法也导致了美术课程自身特征的模糊。20xx版的美术课标对课程性质给予了准确定位和深入阐述,对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人文性的认识更加清晰和丰满。20xx版美术课标修改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把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落到了实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美术课程的工具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所在。

二、人文性质是出发点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炼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美术具有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初衷。新课标对此也做出了着重强调,提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可以看出美术课标立足于21世纪的视觉文化时代要求,一方面看到了以往美术课程丰富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看到了新世纪人才的视觉文化意识建构和创造力培养要求,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不是专业方式的学习,而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是学生人生发展不可缺失的精神营养。美术学科的价值,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

三、素质教育是关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醒、激发、鼓励”。两版新课标都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的重要性贯穿始终: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更应该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成功的美术教学除了对美术学科的教学价值外,还对学生的'品格、素质、能力、习惯、思维、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润物无声给人是骨子里的东西,将伴随人的终身。

四、课程目标是导向。

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面貌,而课程面貌的具体呈现当然是课程内容。20xx版美术课标课程目标部分变动较大,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充实和调整了总目标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随后调整了目标表述的文本结构,总目标下面分述了四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而且在每个学习领域中对三维目标进行分解,内容也依据三个维度来设立,条理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全面。分目标由原来的表格式调整为文本表述,既避免了原目标中各个学段在同一学习领域中的目标重复,又使分目标的表述语言更精练。

课程内容的说明更简洁,各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中有两个学习领域的变动比较大,一个是重新组织了“设计·应用”的内容。第二是增强了“欣赏·评述”的内容。除此之外,新课标将原来的“评价建议”调整为“评价要点”,内容不再以“是否”开头,这说明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只是肯定或否定的,而是更加全面。对于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表述更加明确,教师把握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时,可以将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体系进行对照,既考虑到教学对象不同年龄发展需求选择三维目标的侧重点,又不以偏概全脱离美术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这其实是对课程总目标的细化和丰富,是美术课程目标完整体系的一部分,从整体入手,然后分解阐述说明,最后在具体实施时回到整体把握。帮助美术教师深入地把握美术教学追求。

五、面向全体学生是核心。

20xx版新课明确指出标“面向全体学生”的核心理念,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通过美术这一活动形式来发掘孩子们自身的潜能,培养孩子们敢于追求美、勇于创造美的精神。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这种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联系客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能力。因势利导、全面有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它不仅要求传授一般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素质和气质出发。进行灵活而具体的双边教学,才能因材施教,极大地调动学生对艺术的探索精神,培养和发展具有个性特征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和探索中得以健康发展。成为具有终身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六、培养创新能力是重点。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发出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美术教育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所以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不断追求的目标。

七、体验性学习是手段。

从新课程标准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旧两版课程标体验性学习是美术教学的主要方式。尤其是20xx版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为学生学习增加了障碍和困难,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具有趣味和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的体验,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验,这样,就有机地创设了体验学习地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使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获得了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八、科学评价是保证。

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应该是,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在美术活动表现评价时,则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这又是美术课程标准中对教学评价精辟的阐述。

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新课标的学习为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美术教师做出了更为明确的教学指导,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对美术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其真正的精华在于教师要以丰厚的教学技能,出奇制胜的教学设想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叩开教育之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推动每一个学生终身美术素养的全面提高。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5

在本学期中,我系统的学习了小学美术新课标。小学美术新课标中很多新的理念,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下面我谈谈对美术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一、把握课程性质,做好课堂教学

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四个特性的表述:“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

这些都明确的表述了美术课程的性质,也更突出了学科的特点。

二、把握课程基本理念

美术新课程提出以下几种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关注文化与生活

(4)注重创新精神

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新课程理念给我们美术教师指出了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指导学生、培育学生。我们不仅仅要注重学

生的整体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方面均衡发展,为祖国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全新、适应新时代潮流的有用人才。

三、把握学习领域,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新课标中美术学习领域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我们教师要在美术课堂中,以四种学习领域为框架,向45分钟要效益。整体提升,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新的学习方式,那么,美术老师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新的课程改革活动中,要面对全体学生,要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健全的人格,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

以上是我在美术新课标课堂中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会有更多更深的心得体会,我会遵照新课标提出的理念、理论来指导我的教学,从而更好地把握美术课堂!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6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带给我们许多新的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了如下体会: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指导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面向全体、学生自我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玩”中学,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要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7

美术新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实践性,注重生活与艺术联系。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而欣赏、评述则是倾向于文化品味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从新课程标准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小学二年级的美术教材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如:“太阳”是对自然的体验;“家乡的果树”是对自身生活环境的体验;“漂亮的胸饰”是对纸张的可塑性性能的体验;“交通工具”是对粘土、橡皮泥的性能体验等等。这些课程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为学习提供了一个宽阔的体验学习空间,那么,怎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呢?我的感受、分析如下: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为学生学习增加了障碍和困难,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具有趣味和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会变形的玩具”教学中,可以适当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喜欢的“变形金刚”作为教具,但要注意所采用的“变形金刚”变形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时可以叫学生上台表演,对“变形金刚”进行变形,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变形的体验,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验,这样,就有机地创设了体验学习地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使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获得了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是多姿多彩的,只要把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需求有机地结合,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造恰当的体验性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去体验、去认知。如:“神气的大公鸡”教学,教师可以利用一个有关公鸡的故事吸引学生,创设听故事的情节的体验,让学生自己在故事中体会公鸡的神态,再让学生去模仿和感受故事情节,而后让学生进行作画,于是产生了动手绘画公鸡的体验,最后利用自己的绘画作品,讲述自己画的是什么形态与神情的公鸡等等。在这样的体验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不仅仅获得了学习的兴趣,还获得了绘画出“神气的大公鸡”成功的喜悦,身心愉悦,神情交融,这是多么鲜活的体验。

体验性学习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各种体验学习方法既是独立的又相互联系。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以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需求出发,有所侧重,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8

每次学习美术新课标准,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体会。美术课是素质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美术教育以形象性,操作性,非语言的物质造型性和形象表达的感情性,对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感受力,记忆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重大作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的尝试艺术冲动和最基本的造型能力。要上好美术课,教师首先要对《美术新课程标准》有深入的了解,《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

新课程的重大举措就是该以往的授之于鱼为授之于渔。转换课堂角色,改变往昔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以生为主,师为辅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导地位。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人格。而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本学科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针对上述对《美术新课标》的掌握,现将个人感想和大家分享和交流:

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美术课首先要有正确教学思想和理念做指导。要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探究获得知识,通过实践恰当的绘画方式。学生也会觉得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是有成就感,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对教材的使用更加灵活和富有创造性,同时注重美术学科和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更要贴近学生生活。如七年级上册《熟悉的物品》一课,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摄影图片和世界名画,欣赏完后引导学生谈谈日常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利用身边的物品(如:粉笔盒、文具盒、杯子)讲述透视原理,从数学几何中去对比区别美术中的几何体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丰富的教学手段、合理多样的作业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都应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理念,老师们也要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合作,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感爱和实践在探索中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气氛一定是轻松,愉悦高效、和谐的。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要遵循人际关系的原则。新课改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斯学生学习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在以往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家长过于重视文化课,导致对美术课的忽视,使得有些美术教师在自身修养方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新课改之后,美术教师地位提高,给教师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作为当代的美术教师,我们因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好的去为美术教育而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9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0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想有一个好的教学教学效果,那么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理论进行支撑。因此我们就必须在闲暇之余不断研究《美术课程标准》。自从研究课题以来我就不断潜心研读《美术课程标准》,从中也是受益匪浅,让我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个质的飞越。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成都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地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因地适宜、因材施教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了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但是同时也明确地指出“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在实施美术教育的时候就应该实实在在地站在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角度精心地去分析、设计每一次的教学活动,根据情况来采纳或者重新设计课堂作业,从而达到学生发展的目的。

三、美术学习从学生兴趣入手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将过程与结果等同对待

在美术各个领域的学习过程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重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因此,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时也应该把血生的“学”考虑进去,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地体现出学生在本节课中将如何学习本节课的知识,要从以前的教师“满堂灌”的模式中走出来,让学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体验学习、快乐学习。

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新课标紧密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标让学生们从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学习、理解、发展。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了全面健康的发展。

总之,要想上好一堂美术课,我们就必须勤下功夫多做研究,不仅要研究学生,还要研究自身,只有这样我们的美术课才能让大多数孩子喜爱,我们的美术教育才能取得成功!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1

随着课改的深入,美术课标也进行了修订,以往美术课在教学中经常被视为小科目,在此次的课标修订中却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学校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这本书,我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对美术课程的特征理解

修订后的课标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美术课程的轮廓形象,揭示了美术学科独有的特征属性,也填补了过去的大纲、课标实验稿对学科特性描述的空白。感知、理解属于审美的范畴,视觉形象的创造则需要技法的支撑,这与我们过去所讲的美术课既要有“美(审美)”,又要有“术(技法)”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单纯只解决审美或单纯解决技法问题也是不可取的。审美需要技法的支撑,审美会更有厚度。

二、对美术课程的性质理解

实验稿中将美术课程性质定位于“具有人文性质”,这肯定是正确的,但由于很多学科(语文、音乐等)也有这样的属性,因此还不能全面概括美术课程的完整特性。修订后将美术课程性质概括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比实验稿更全面、更准确一些。凸显视觉性这一特征,更容易实现美术课程发展学生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教育价值。我特别赞同修订后新增的“愉悦性”这一性质。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还应该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快乐”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追求之一。作为非应试学科的美术课程,我们靠什么来吸引学生?国家课程计划保证了美术课的开设,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坐得住,学得好,这就要靠美术教师善于利用美术学科的特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来实现了。美术学习的程序和方法是丰富多样的,结果也是多样的,难以用简单的正误来评价。”美术活动还具有调节身心的功能,更多的学生期望在美术课上获得表达与放松。趣味是愉悦性的基础,美术课要体现愉悦性的教学原则,鼓励美术教师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独特魅力,精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一些游戏、表演、竞赛和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学习,以增强美术课的吸引力。

三、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认识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教育者所持的教育理想与信念,理念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新的课程标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面向全体学生;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关注文化与生活;

(4)注重创新精神。

尽管这四个方面不是美术课程所独有的,但应该是在美术教学中倡导和张扬的。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是新的课程标准新增的和反复强调的。我是这样认为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新目标,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让孩子们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已成共识。就美术教师而言,我们不能只面向少数特长学生,而是“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力,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也要开齐、开足美术课,让每位孩子都享受到基础美术教育的权利。

四、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课标中所占篇幅最多的就是“内容标准”部分,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美术课标其实就是表述国家对公民在美术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这个标准是最低的标准(达标要求),而不是“一刀切”的标准。与实验稿相比,修订后的课标在内容选择上与课程目标更加融合。内容标准的表述更加明确具体,出现了很多定量的.具体要求,更具有“标准”的性质。记住:12、3、6,3,2、300。三维目标具体定量要求如下:

1、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图形的符号。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三位)及其代表作品。

2、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法,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制作方式与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说出2种或者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

认真研读内容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修订后的课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注重了美术知识、技能的学科主线,也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功能的拓展,还体现了不同学习活动方式所经历的过程、方法,是一种“均衡式”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规范美术教师在操作层面体现多维的课程目标,美术综合探索要有“美术味”,不能脱离美术本位,但也忌讳过于纯粹的专业课。把握好尺度。

五、对教学、评价建议的理解

由于师资水平与教学条件的差异,各地美术教育水平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农村学校美术教师感到教材难度较大,内容不适合农村学生生活背景,许多课业难以完成,感到无所适从。针对这一问题,修订后的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的要求,特别提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可以看出新的课标的教学建议贴近现状,走的是“现实主义”路线。这一建议给美术教师提供更为宽松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变通处理,自主研发一些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修订后的课标在评价建议上也较实验稿更加实际,删去了不易操作的“美术教师评价体系”。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求尽量采用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以激励学生为主。的确,与其花很多的精力去搞美术教学质量评价,倒不如多搞几次对学生发展有用的作品展示来得实在。此外,修订后的课标还十分重视回应美术教师的诉求。为保障美术课的基本教学条件,在课程资源建议中对学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美术教学中,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包括素描、水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工具、材料,泥工工具、材料等,为美术教师争取教学条件的合理要求提供了依据。

美术教师是美术课标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与实验稿相比较,修订后的课标不仅与时俱进,在概念界定上更加准确严谨,在行文表述上也更加简洁精致、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相信能够得到美术教师们的喜爱。修订后的美术课标是美术课改十年来的积累与沉淀,凝结了学科专家的智慧,也反映了一线美术教师的愿景,必将引导美术课程向纵深发展,更好地完成美术课程的使命。当然,以一种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完美”的课标也只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还需要在课程实践中进行验证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可以说,修订后的美术课标是我们中小学美术课程走进成熟的标志!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2

“双减”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课改”接踵而至。2022版新课标如一缕春风扑面而来,给疫情下的教师带来了新鲜的空气。7月4日—5日,根据青岛市教育局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培训要求,结合李沧区“品质课堂”理念以及我校“竞合乐学”教学模式研究,我和小伙伴们共研美术新课标,感受新变化,开启新征程,现就新课标的学习谈谈心得。

一、花开无声,早有暗香来

在教育部最新颁发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中,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应试等内容,坚持“以美育美”的育人理念,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靠谁培养人?”的思考再次摆在我们眼前。其实,青岛市教育局在2018年就提出《青岛市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行动计划,在我看来有很多理念是相似的。

“十个一”项目是指,全市中小学生在学校期间实施一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才能、一本书、一篇日记、一次劳动、一支歌、一首诗、一次演讲、一次研学、一次志愿服务等“十个一”项目。“十个一”项目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为切入点,开启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通过“十个一”项目的实施,让每一位学生立足基础,培养兴趣,开发潜能,养成习惯,受益终身。这些政策和措施都充分说明育人方向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和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的核心素养导向越来越明确。

二、品新课标,研“新”

课标的“新”修订。新的艺术课程标准为艺术人描绘了育人蓝图。它增强了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指导性,为美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教师的“新”学习。新课标是教学的航标、是教学的指南针,第一时间熟悉掌握新课标要求是每位教师的责任。

教学的“新”思考。新版美术课程标准的.发布,可以说让教育者非常激动。精心耕读这一百多页的细则,不难发现,新版较之老版的修订之大。以美术鉴赏为例,从审美角度看,美术欣赏课程,学生面对的都是图像信息,而不是文本信息,所有要解决的问题都要从图像入手。因观念、维度、材料和技法等差异,图像会呈现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图像会因为形式美原理的运用,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和品味。图像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反映不同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特征。所以说,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现在的学习内容、方式均和过去有所不同。经典的美术作品,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若学生对于经典美术作品的鉴赏没有任何感受或者不强烈,则会减弱甚至失去美术学科以美育人、以德树人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倡综合,教学方法重创新

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新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选择性。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例如1—2年级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建议是:教学活动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四、优化评价机制,体现艺术学习特点

坚持创新导向,2022新课程标准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此次新美术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优化了旧版本学科中心的转变。它要求在美术学科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再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性地学习、综合地学习。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训练学生绘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通过本次解读和学习,也引发了我对今后教学的一些思考。首先教师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力要加强,其次要加强自身对知识的融通与理解。教师要形成良好的课程观,而不仅仅是课堂观。应该更多的开展一些大单元的主题教学,以增强知识的连接、整合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教学中,根据《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的要求和指向,真正体现美术教育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

着眼于未来,美术团队采取积极行动,提升教师学习力,塑造“成长型”教师。这次新美术课标培训会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交流,让我们带着新的理念,向美而行,以美育美。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3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二、基本理念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4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美术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是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的艺术课程。因此,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助者,以学习者的平等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一 创设生活情景 引导学生感知美

在钻研教材时,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感知美。例如教学《路》这一课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对“透视”一词的理解程度,其实学生对“透视”还较陌生,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突破学习的这一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一块长方形,作为一个画面,在这个长方形的画面中间画出一条地平线;其次将橡皮筋拉成环状,用图钉钉在地平线上(该点作为视线的消失点);最后在长方形的下边,钉两枚图钉,拉长橡皮筋扣在图钉上,这样地面上就出现一条有透视效果的路了。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情自然升华,激起了绘画的欲望,从他们笔下画出的线条、色块再也不是无情之物:有山间的羊肠小道,公园中的林荫道,村庄小巷,城市的大街等等。通过这些真挚情感的符合,情与画就完美结合了。

二 创设游戏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美

在小学生眼里,做游戏永远是快乐而有趣的。在热烈欢快的游戏中,学生亲身体验到主题活动,并有意无意地观察到主题画面,头脑中也印下生动的人物动态形象。当学生的活动感受,形象感受,记忆感受最鲜明时,他们只需稍加选择,就可确定自己的画面了。例如:教学《愉快的学校生活》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做“老鹰捉小鸡”和“丢手绢”的游戏。学生非常高兴,他们在操场上尽情的玩,为的是感受游戏的乐趣,他们每个人争抢着当“老鹰”和“母鸡”,定位后游戏开始,学生在游戏中尽情的玩,自由潇洒,在游戏中体验愉悦。所以,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活生生的人物动态,感受游戏,感受游戏场面。在游戏中构思创作材料,最后轻松地、无拘无束的完成作业。整个教学过程活泼自由,激起学生表现形象的灵感,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的情感,并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 创设故事情境 引导学生体验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巧设情境,感染他们幼小的心灵,能使审美活动与审美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例如,我在教学《孙悟空》这一课时,我是绘声绘色的为大家描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学生的情感渐渐的溶入了故事情节,故事讲玩完了,他们目不转睛,根本没有从故事情节中走出来。我随后宣布:“今天,我们来用剪纸的方法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沸腾了,都忙着精心设计自己的角色,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在剪纸过程中,学生之间能进行合作、分工交流、同心协力,设计出惟妙惟肖的“孙悟空‘形象。而且学生所设计的’孙悟空”形象极符合故事情节的需要。我想学生在这节课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孙悟空”剪纸方法,而是对真、善、美最深切的体验。

四 创设美术氛围 引导学生欣赏美

美术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对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欣赏美术作品,和其他艺术欣赏一样,通过欣赏,把观赏者带到一个艺术境界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激发出美好的思想感情。以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阅历来理解作品的艺术形象;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丰富补充艺术形象的内涵。而美术欣赏对学生的教育是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真、善、美的理解和认识,对假、恶、丑的厌恶和杜绝,达到人生价值的教育。例如教学《台风过后》这一欣赏课,学生通过欣赏感知当时的杭州遇到百年少遇的强台风袭击,美丽的西子湖面目全非,湖畔大树有的连根拔起,有的折枝断杆……园林工人和市民纷纷投入抢救工作:有的爬上树捆绑加固,有的整枝修杆,有的小朋友送水送茶慰劳工人…….通过欣赏,学生被这激动人心的场面深深感动,并从中得到审美享受,提高了读一现实生活美和艺术美的理解,使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得到很好激发,并由此激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陶冶了情操,使“美”育得到升华。

五 创设音乐情境 引导学生欣赏美

音乐是用节奏、旋律在乐器上进行组合,作用于人的耳朵,陶冶听者的情操的。美术教学将这两门艺术有机结合起来,不但创设了优良的教学情境,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在教学《节日彩练》一课时,我将一首《快乐的节日》以其明朗、欢快的旋律贯穿教学的始终,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构思作画,不但把教室打扮得非常漂亮,而且也增添了节日快乐的气氛。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及表现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让美术教学焕发生机勃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