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2024/07/11心得体会

西西文学整理的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精选2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篇1

20xx年暑假开始了新课程改革,所有高中任课教师就参加了高中新课程的通识培训,主要学习新课标。2008年暑期又参加了新课改通识培训以及各学科教材教法的培训,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关于课改的许多信息。新课程改革不只是课程的改革、教法的改革,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它在给老师教法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怎样加强班级、学生、教学、教师的管理工作,怎样使年级的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于课改的进行,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是一个重大课题,我们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只能在原有的管理方式的基础上,一边摸索一边前进,一边总结一边创新。

一: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首先,是对教师和教学工作的管理。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每个老师都应该是一个教育家。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各科教师是直接参与教改的主力军,他们的战斗能力与战斗热情直接关系到教改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热情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在开学初,学校和年段就召开高一全体教师大会,统一思想,明确责任,以多种形式加强教师的教育,不断增强教师开展教改工作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同时,由于教改工作任务重、持续时间长,各科教师都是在学习摸索阶段,备课时也不像以前那样轻松,加上大量的教学研究工作,无形间便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在工作上要不断地给教师关心、鼓励,或者是心理上的平衡乃至听取教师偶尔的宣泄,都是必须且重要的,年段应及时地把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向学校反映。另外,还需要各种方式来增强团队凝聚力:课改是一项工程,不是哪一个人能独立完成了的,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与团结协作性才可能使课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更大的进展。

为此,学校尽可能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克服困难创造有利的教学硬件设施。如随时通报各校之间听课交流学习的情况,鼓励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到外校交流;加强集备组工作,加强科任教师与班主任的交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反馈,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与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各种形式的问卷调查……但是,不可否认,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工作的主渠道,因此,加强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求集备组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并且要在每次集备时多进行教学方法的交流,上课时发现什么方法对学生学习更有好处,要及时在组内互通经验。集备组内的老师互相听课评课,要对教材内容和课堂教法进行调整,打破授课的固定形式,根据各位教师的不同特点、各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安排,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将与课本联系密切、学生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鲜活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思维潜质,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合作。并且,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希望,通过良好的集备活动的开展,能够形成一支团结协作、素质不断提高的教师队伍。

二: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所体现的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参加实践、应用理论、获得经验、提高素质、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一个教育平台,因此,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也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我们要求各班主任在学生档案中对于每一位学生参加的活动、取得的荣誉都进行详细的记录,这也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参考,如运动会、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等,都是学生发展个人爱好的舞台,他们在这些方面获得的任何成绩或表现都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选修课和研究性活动的开展,先由教师定课题,学生选题,做好课题申报工作,拟定研究计划,进行开题报告会,按计划安排分组上课,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并在活动中安排阶段小结和评价,最后指导学生做出结题报告。由于所选课题既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又是许多学生从来未曾接触过的知识,他们对这些课题感兴趣,便大大提高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愿望和能力。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水平进行评价,学生也在个人研究与团体合作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对他们自主学习课内知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起探索新课改之路,希望能够真正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看到学生的素质真正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年段工作也将侧重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协调,师生之间的沟通反馈,资料的搜集整理,信息的发布,更好地做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篇2

一、新课程理念的改变。

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来,提高生物科学培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只是被动地学习知识,摆脱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

新教材内容删繁就简,只保留了一些基本事实,即学习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必需的事实。这就为教学留下了许多空间,师生能更多地思考、交流与实践。这不仅让学生牢固掌握生物基础知识,更主要的是能锻炼他们的语言、思维和实践能力,即在能力方面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的变化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抛弃学科体系,综合考虑高中学生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对原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增补和整合,精选出三个模块,即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选修模块除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和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少数的内容来自原大纲教学内容的选修部分,其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全新的。选修模块共有14个实验,除“DNA粗提取和鉴定”这个实验外,其余13个实验全部集中在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都是全新的内容。

3.1、必修模块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指导理论,选修模块以传统生物技术、应用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为侧重选材,构建了主线突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其中,《分子与细胞》模块围绕“细胞是由多个有联系的结构组成的生命系统”这一主线,按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活动的物质变化、能量转换;《遗传与进化》模块围绕“生命延续和生物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传递”这一主线,按个体水平的信息传递,分子水平的信息储存、传递、表达,生物界的信息传递表达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形成过程;《稳态与环境》模块围绕“个体与群体水平上的稳态都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这一主线,按个体水平的稳态与反馈调节、群体水平的稳态与反馈调节来组织素材,反映系统内部稳定的特性以及调节机制。《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突出了实验及探究能力的培养,《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突出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则突出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教材采取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螺旋式上升的顺序,整理和概括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理论以及应用范例等,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为什么”和“怎么样”。

3.2、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能根据自己对当时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教材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展开教学内容,把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

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以及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如教材每一章的首页都设有一个与本章内容相关的“课题研究”“一级驱动”该课题形式多样,统领全章,与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驱动学生主动探究。而编排在每节课开始的“探究活动”,是继“课题研究”之后的第二次驱动。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观察、模拟、资料分析和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研究问题,体验核心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学会通过观察、实验来搜集事实,寻求证据,学会记录、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实验数据,最后通过和同学们讨论交流,对问题形成一定的科学结论,亲历“做”科学的过程,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同时,学生还能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领悟到科学的本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如“染色体在有性生殖中的变化”一章,课题研究是“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探究染色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查阅资料、咨询专家、请教老师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形成染色体数目减少的结论。

而研究计划的结果又作为第一节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中探究活动“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的铺垫,学生再结合有丝分裂的知识和减数分裂的概念,经过逻辑推理,构思染色体发生变化或减少的环节与过程,设计模拟的材料来完成探究活动。这样的活动安排,环环相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建构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活动中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加强了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3.3、建立了科学方法教育的体系,创设了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奠定了基础。科学方法(这里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是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科学方法按照适用的普遍性,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个别领域和学科中采用的特殊方法,如生物学科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标志重捕法、细胞染色法、显微观察法等;

二是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包括感性认识阶段的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理性认识阶段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逻辑与推理、数学方法、模型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抽象等方法;

三是适用于所有科学领域的哲学方法。另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等现代科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与科学理论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教材中落实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主要是课题研究、探究活动栏目。这些栏目通过引领学生分析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案例,体验研究过程的各环节,使学生在分析中得到启示,在实践中逐步领悟到科学方法的奥秘以及科学家的成长就是从这一点一滴的研究起步的。除此之外,教材在分析讨论、技能训练、巩固提高等栏目中也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体系建立的原则,一是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的训练。如探究活动“制作并观察根尖染色体加倍的装片”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如显微观察法、玻片标本制作法、细胞染色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和实验法的训练。二是一般方法训练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形成可接受的梯度。在模块间,《分子与细胞》着重安排观察、实验、归纳等科学方法的活动,《遗传与进化》着重安排假说演绎和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稳态与环境》着重安排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见表1);在模块内,每一方法的训练又有层次性。如“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教材先给学生提供了可供分析的经典实验,通过比较诺丁、达尔文、孟德尔的研究,分析得出假说演绎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接着,介绍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过程,把假说演绎在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全貌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方法,通过探究两对相对性状间的自由组合机制,升华了对该方法的认识,并逐步内化为自己能力组成的一部分,使学生能在科学活动过程中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科学认识问题。

3.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面对现实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根据有意义学习的理论,教材的导言尽量从生活实际入手,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使学生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中的学习生物学。当一个核心概念或原理通过探究活动建立后,再应用这一概念或原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如“DNA的分子结构”一节,从基因身份证引入,通过探究活动“分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获得DNA的结构特点以及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后,再来理解基因身份证的特点、优势。

“植物繁育的现代技术”一节,从寻找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开始,学生思考设计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带着问题学习植物组织培养、人工育种等现代繁殖技术,最后又介绍了这些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等。“生物性污染与生物净化”一章,从调查生活中的生物性污染状况进入,最后又回到微生物对生活废水的净化、绿色植被的净化、人工湿地的净化,以及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志愿者。这种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实习和实践的学习方式,也培养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他们改变家乡面貌、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同时,教材还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原理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如“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一节,安排了探究活动“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讨论”,期望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转基因生物可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利益,存在哪些安全问题,然后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

除此之外,教材还注意介绍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作准备。如课外阅读“双螺旋结构背后的故事”介绍了分子遗传学家的工作以及弗兰克林的献身精神,“水稻专家袁隆平”介绍了作物育种学家的工作以及对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所作的贡献。

四、课堂教学的难点

4.1、课堂教学的组织

4.1.1、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观念要求教学要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面对知识基础差异的'学生,特别是选修课上的学生,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向全体学生呢?有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1)精心设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2)课堂提问及练习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全面性;

(3)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4)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要根据难易程度分级编组。虽然有专家的建议,但在具体操作上仍不乏难度。

4.1.2、探究性活动科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不多,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独立的自主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指导。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是一门崭新的教学艺术,他不仅涉及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教学理论,还涉及组织、引导、指导等方面的技术,如何进行行有效的指导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既完成大量教学内容,又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这将是探究性学习教学组织的难点所在。对于时间问题,有专家建议:

(1)把完整的探究活动和局部探究活动相结合;

(2)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相结合。对于探究性活动的组织,《课标》也提出一些建议(详见《课标》实施建议部分),但建议归建议,具体操作上仍是困难很大。

4.2、教学内容的处理课程标准是根本,教材是在《课标》基础上再创造的结果,任何一本教材都无法适应不同地区的所有学生。同样,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人教版)虽然对现行教材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毕竟有不少变化,比如教材中的完整探究性活动过程不一定都适应我们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课标》及学生情况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另外,由于高中教学都要面对高考,因而,如何取舍教材还要考虑高考的需要。显然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4.3、实验课的开课率和效率新课程的实验课比重明显增大,实验内容新,完成实验所需的条件较高。受到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内容在短时间内还没法开课,特别是选修1的实验,比如DNA扩增需要DNA扩增仪,这得在实验室建设逐渐完善之后才能开课。新课程的学生实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技能性实验,如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酶及DNA的提取;第二类是以检验已知的事实、概念或原理的真实性为主的验证性实验,如验证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观察有丝分裂等;第三类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识和接受科学方法训练为主的探究性实验,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每一类实验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程序,如验证性的实验的基本程序是确定论题、获得论据、进行论证;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因而每一类实验活动的完成各有难度,如第一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学上,每二类实验除操作上难度外,论证过程的教学也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设计,第三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组织上。显然,要上好实验课,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好的实验操作技术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组织能力。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4、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在《标准》所倡导的改革中,教学评价改革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鉴于传统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态度等缺点,《标准》对课堂评价提出如下建议:

(1)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

(2)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

(3)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

(4)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5)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等。这些评价建议中,除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及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外,其余评价方式都是全新的,因而,在实验内容多、难度大、教材量大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安排时间有机地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之一。

4.5、选修模块的选修率及课堂效率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的因素有:必修模块教学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影响(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同程度)、学生对选修模块兴趣程度、选修模块实验开课率、学生对选修模块教学认同度、学科选修广告的的煽动性、其它学科选修模块影响及高考的需要等。可以看出在这些因素中,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与物理、化学相比,同样做为实验科学,生物实验设备不足、实验教学资源紧缺、高考对实验教学的冲击,以及因而产生的对实验教学的长期忽视导致的学科教师实验教学经验和能力水平的有限,将严重影响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魅力,从而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

与大纲选修部分教学内容相比,新课程选修模块的内容新、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对于选修模块的教学都是很大的挑战,在短时间内一个教师要适应三个选修模块的教学,困难很大。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篇3

这几天我参加新一轮高中生物课改培训,听了有关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对新教材的详细说明,使得自己对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对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理念、等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明白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使我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更加走近了新课程。下面就浅谈一下自己学习之后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新课程的认识

1、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生物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生物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

2、更注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教材的设计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生物,不同的人在生物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3、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

高中生物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3个模块组成,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生物内容。选修课程有3个专题,每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

二、体会到了课改的艰辛

我在学习之余,与一起学习的教师私下也做了交流,深感课程改革前途光明,但眼下困难与阻力也不容忽视。高中与初中的课程衔接问题,高考的问题;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问题;市场上大量充斥的滥编滥印的教辅教材问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培训的一些问题……几天的学习紧张而有序,培训使我们了解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了解了生物教育的方向,了解了教材的设计思路,了解了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施。也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艰辛。

三、增加了新的思考

我觉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身上的担子都不轻,因为进行新课程仅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论准备,必须要有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下一代人的生物教育,我们生物教育工作者都应关注,都应思考,都应行动,都应付出,都应探索。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生物教育的美好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新课程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篇4

20xx年暑假开始了新课程改革,所有高中任课教师就参加了高中新课程的通识培训,主要学习新课标。xx年暑期又参加了新课改通识培训以及各学科教材教法的培训,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关于课改的许多信息。新课程改革不只是课程的改革、教法的改革,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它在给老师教法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怎样加强班级、学生、教学、教师的管理工作,怎样使年级的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于课改的进行,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是一个重大课题,我们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只能在原有的管理方式的基础上,一边摸索一边前进,一边总结一边创新。

一: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首先,是对教师和教学工作的管理。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每个老师都应该是一个教育家。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各科教师是直接参与教改的主力军,他们的战斗能力与战斗热情直接关系到教改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热情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在开学初,学校和年段就召开高一全体教师大会,统一思想,明确责任,以多种形式加强教师的教育,不断增强教师开展教改工作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同时,由于教改工作任务重、持续时间长,各科教师都是在学习摸索阶段,备课时也不像以前那样轻松,加上大量的教学研究工作,无形间便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在工作上要不断地给教师关心、鼓励,或者是心理上的平衡乃至听取教师偶尔的宣泄,都是必须且重要的,年段应及时地把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向学校反映。另外,还需要各种方式来增强团队凝聚力:课改是一项工程,不是哪一个人能独立完成了的,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与团结协作性才可能使课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更大的进展。

为此,学校尽可能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克服困难创造有利的教学硬件设施。如随时通报各校之间听课交流学习的情况,鼓励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到外校交流;加强集备组工作,加强科任教师与班主任的交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反馈,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与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各种形式的问卷调查……但是,不可否认,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工作的主渠道,因此,加强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求集备组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并且要在每次集备时多进行教学方法的交流,上课时发现什么方法对学生学习更有好处,要及时在组内互通经验。集备组内的老师互相听课评课,要对教材内容和课堂教法进行调整,打破授课的固定形式,根据各位教师的不同特点、各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安排,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将与课本联系密切、学生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鲜活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思维潜质,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合作。并且,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希望,通过良好的集备活动的开展,能够形成一支团结协作、素质不断提高的教师队伍。

二: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所体现的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参加实践、应用理论、获得经验、提高素质、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一个教育平台,因此,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也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我们要求各班主任在学生档案中对于每一位学生参加的活动、取得的荣誉都进行详细的记录,这也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参考,如运动会、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等,都是学生发展个人爱好的舞台,他们在这些方面获得的任何成绩或表现都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选修课和研究性活动的开展,先由教师定课题,学生选题,做好课题申报工作,拟定研究计划,进行开题报告会,按计划安排分组上课,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并在活动中安排阶段小结和评价,最后指导学生做出结题报告。由于所选课题既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又是许多学生从来未曾接触过的知识,他们对这些课题感兴趣,便大大提高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愿望和能力。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水平进行评价,学生也在个人研究与团体合作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对他们自主学习课内知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起探索新课改之路,希望能够真正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看到学生的素质真正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年段工作也将侧重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协调,师生之间的沟通反馈,资料的搜集整理,信息的发布,更好地做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篇5

一、新课程理念的改变。

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来,提高生物科学培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只是被动地学习知识,摆脱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

新教材内容删繁就简,只保留了一些基本事实,即学习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必需的事实。这就为教学留下了许多空间,师生能更多地思考、交流与实践。这不仅让学生牢固掌握生物基础知识,更主要的是能锻炼他们的语言、思维和实践能力,即在能力方面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的变化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抛弃学科体系,综合考虑高中学生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对原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增补和整合,精选出三个模块,即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选修模块除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和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少数的内容来自原大纲教学内容的选修部分,其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全新的。选修模块共有14个实验,除“DNA粗提取和鉴定”这个实验外,其余13个实验全部集中在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都是全新的内容。

3.1必修模块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指导理论,选修模块以传统生物技术、应用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为侧重选材,构建了主线突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其中,《分子与细胞》模块围绕“细胞是由多个有联系的结构组成的生命系统”这一主线,按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活动的物质变化、能量转换;《遗传与进化》模块围绕“生命延续和生物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传递”这一主线,按个体水平的信息传递,分子水平的信息储存、传递、表达,生物界的信息传递表达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形成过程;《稳态与环境》模块围绕“个体与群体水平上的稳态都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这一主线,按个体水平的稳态与反馈调节、群体水平的稳态与反馈调节来组织素材,反映系统内部稳定的特性以及调节机制。《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突出了实验及探究能力的培养,《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突出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则突出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教材采取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螺旋式上升的顺序,整理和概括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理论以及应用范例等,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为什么”和“怎么样”。

3.2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能根据自己对当时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教材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展开教学内容,把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

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以及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如教材每一章的首页都设有一个与本章内容相关的“课题研究”“一级驱动”该课题形式多样,统领全章,与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驱动学生主动探究。而编排在每节课开始的“探究活动”,是继“课题研究”之后的第二次驱动。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观察、模拟、资料分析和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研究问题,体验核心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学会通过观察、实验来搜集事实,寻求证据,学会记录、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实验数据,最后通过和同学们讨论交流,对问题形成一定的科学结论,亲历“做”科学的过程,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同时,学生还能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领悟到科学的本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如“染色体在有性生殖中的变化”一章,课题研究是“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探究染色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查阅资料、咨询专家、请教老师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形成染色体数目减少的结论。

而研究计划的结果又作为第一节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中探究活动“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的铺垫,学生再结合有丝分裂的知识和减数分裂的概念,经过逻辑推理,构思染色体发生变化或减少的环节与过程,设计模拟的材料来完成探究活动。这样的活动安排,环环相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建构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活动中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加强了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3.3建立了科学方法教育的体系,创设了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奠定了基础。科学方法(这里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是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科学方法按照适用的普遍性,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个别领域和学科中采用的特殊方法,如生物学科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标志重捕法、细胞染色法、显微观察法等;

二是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包括感性认识阶段的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理性认识阶段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逻辑与推理、数学方法、模型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抽象等方法;

三是适用于所有科学领域的哲学方法。另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等现代科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与科学理论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教材中落实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主要是课题研究、探究活动栏目。这些栏目通过引领学生分析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案例,体验研究过程的各环节,使学生在分析中得到启示,在实践中逐步领悟到科学方法的奥秘以及科学家的成长就是从这一点一滴的研究起步的。除此之外,教材在分析讨论、技能训练、巩固提高等栏目中也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体系建立的原则,一是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的训练。如探究活动“制作并观察根尖染色体加倍的装片”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如显微观察法、玻片标本制作法、细胞染色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和实验法的训练。二是一般方法训练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形成可接受的梯度。在模块间,《分子与细胞》着重安排观察、实验、归纳等科学方法的活动,《遗传与进化》着重安排假说演绎和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稳态与环境》着重安排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见表1);在模块内,每一方法的训练又有层次性。如“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教材先给学生提供了可供分析的经典实验,通过比较诺丁、达尔文、孟德尔的研究,分析得出假说演绎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接着,介绍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过程,把假说演绎在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全貌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方法,通过探究两对相对性状间的自由组合机制,升华了对该方法的认识,并逐步内化为自己能力组成的一部分,使学生能在科学活动过程中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科学认识问题。

3.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面对现实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根据有意义学习的理论,教材的导言尽量从生活实际入手,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使学生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中的学习生物学。当一个核心概念或原理通过探究活动建立后,再应用这一概念或原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如“DNA的分子结构”一节,从基因身份证引入,通过探究活动“分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获得DNA的结构特点以及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后,再来理解基因身份证的特点、优势。

“植物繁育的现代技术”一节,从寻找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开始,学生思考设计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带着问题学习植物组织培养、人工育种等现代繁殖技术,最后又介绍了这些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等。“生物性污染与生物净化”一章,从调查生活中的生物性污染状况进入,最后又回到微生物对生活废水的净化、绿色植被的净化、人工湿地的净化,以及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志愿者。这种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实习和实践的学习方式,也培养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他们改变家乡面貌、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同时,教材还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原理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如“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一节,安排了探究活动“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讨论”,期望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转基因生物可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利益,存在哪些安全问题,然后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

除此之外,教材还注意介绍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作准备。如课外阅读“双螺旋结构背后的故事”介绍了分子遗传学家的工作以及弗兰克林的献身精神,“水稻专家袁隆平”介绍了作物育种学家的工作以及对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所作的贡献。

四、课堂教学的难点

4.1课堂教学的组织

4.1.1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观念要求教学要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面对知识基础差异的学生,特别是选修课上的学生,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向全体学生呢?有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1、精心设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2、课堂提问及练习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全面性;

3、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4、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要根据难易程度分级编组。虽然有专家的建议,但在具体操作上仍不乏难度。

4.1.2探究性活动科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不多,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独立的自主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指导。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是一门崭新的教学艺术,他不仅涉及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教学理论,还涉及组织、引导、指导等方面的技术,如何进行行有效的指导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既完成大量教学内容,又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这将是探究性学习教学组织的难点所在。对于时间问题,有专家建议:

1、把完整的探究活动和局部探究活动相结合;

2、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相结合。对于探究性活动的组织,《课标》也提出一些建议(详见《课标》实施建议部分),但建议归建议,具体操作上仍是困难很大。

4.2教学内容的处理课程标准是根本,教材是在《课标》基础上再创造的结果,任何一本教材都无法适应不同地区的所有学生。同样,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人教版)虽然对现行教材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毕竟有不少变化,比如教材中的完整探究性活动过程不一定都适应我们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课标》及学生情况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另外,由于高中教学都要面对高考,因而,如何取舍教材还要考虑高考的需要。显然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4.3实验课的开课率和效率新课程的实验课比重明显增大,实验内容新,完成实验所需的条件较高。受到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内容在短时间内还没法开课,特别是选修1的实验,比如DNA扩增需要DNA扩增仪,这得在实验室建设逐渐完善之后才能开课。新课程的学生实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技能性实验,如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酶及DNA的提取;第二类是以检验已知的事实、概念或原理的真实性为主的验证性实验,如验证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观察有丝分裂等;第三类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识和接受科学方法训练为主的探究性实验,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每一类实验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程序,如验证性的实验的基本程序是确定论题、获得论据、进行论证;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因而每一类实验活动的完成各有难度,如第一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学上,每二类实验除操作上难度外,论证过程的教学也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设计,第三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组织上。显然,要上好实验课,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好的实验操作技术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组织能力。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4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在《标准》所倡导的改革中,教学评价改革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鉴于传统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态度等缺点,《标准》对课堂评价提出如下建议:1、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

2、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

3、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

4、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5、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等。这些评价建议中,除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及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外,其余评价方式都是全新的,因而,在实验内容多、难度大、教材量大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安排时间有机地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之一。

4.5选修模块的选修率及课堂效率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的因素有:必修模块教学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影响(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同程度)、学生对选修模块兴趣程度、选修模块实验开课率、学生对选修模块教学认同度、学科选修广告的的煽动性、其它学科选修模块影响及高考的需要等。可以看出在这些因素中,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与物理、化学相比,同样做为实验科学,生物实验设备不足、实验教学资源紧缺、高考对实验教学的冲击,以及因而产生的对实验教学的长期忽视导致的学科教师实验教学经验和能力水平的有限,将严重影响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魅力,从而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

与大纲选修部分教学内容相比,新课程选修模块的内容新、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对于选修模块的教学都是很大的挑战,在短时间内一个教师要适应三个选修模块的教学,困难很大。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篇6

这几天我参加新一轮高中生物课改培训,听了有关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对新教材的详细说明,使得自己对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对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理念、等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明白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使我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更加走近了新课程。下面就浅谈一下自己学习之后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新课程的认识

1、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生物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生物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

2、更注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教材的设计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生物,不同的人在生物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3、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

高中生物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3个模块组成,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生物内容。选修课程有3个专题,每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

二、体会到了课改的艰辛

我在学习之余,与一起学习的教师私下也做了交流,深感课程改革前途光明,但眼下困难与阻力也不容忽视。高中与初中的课程衔接问题,高考的问题;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问题;市场上大量充斥的滥编滥印的教辅教材问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培训的一些问题……几天的学习紧张而有序,培训使我们了解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了解了生物教育的方向,了解了教材的设计思路,了解了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施。也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艰辛。

三、增加了新的思考

我觉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身上的担子都不轻,因为进行新课程仅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论准备,必须要有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下一代人的生物教育,我们生物教育工作者都应关注,都应思考,都应行动,都应付出,都应探索。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生物教育的美好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新课程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篇7

一、新课程理念的改变。

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来,提高生物科学培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只是被动地学习知识,摆脱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

新教材内容删繁就简,只保留了一些基本事实,即学习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必需的事实。这就为教学留下了许多空间,师生能更多地思考、交流与实践。这不仅让学生牢固掌握生物基础知识,更主要的是能锻炼他们的语言、思维和实践能力,即在能力方面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的变化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抛弃学科体系,综合考虑高中学生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对原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增补和整合,精选出三个模块,即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选修模块除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和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少数的内容来自原大纲教学内容的选修部分,其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全新的。选修模块共有14个实验,除“DNA粗提取和鉴定”这个实验外,其余13个实验全部集中在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都是全新的内容。

3.1必修模块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指导理论,选修模块以传统生物技术、应用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为侧重选材,构建了主线突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其中,《分子与细胞》模块围绕“细胞是由多个有联系的结构组成的生命系统”这一主线,按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活动的物质变化、能量转换;《遗传与进化》模块围绕“生命延续和生物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传递”这一主线,按个体水平的信息传递,分子水平的信息储存、传递、表达,生物界的信息传递表达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形成过程;《稳态与环境》模块围绕“个体与群体水平上的稳态都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这一主线,按个体水平的稳态与反馈调节、群体水平的稳态与反馈调节来组织素材,反映系统内部稳定的特性以及调节机制。《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突出了实验及探究能力的培养,《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突出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则突出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教材采取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螺旋式上升的顺序,整理和概括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理论以及应用范例等,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为什么”和“怎么样”。

3.2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能根据自己对当时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教材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展开教学内容,把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

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以及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如教材每一章的首页都设有一个与本章内容相关的“课题研究”“一级驱动”该课题形式多样,统领全章,与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驱动学生主动探究。而编排在每节课开始的“探究活动”,是继“课题研究”之后的第二次驱动。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观察、模拟、资料分析和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研究问题,体验核心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学会通过观察、实验来搜集事实,寻求证据,学会记录、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实验数据,最后通过和同学们讨论交流,对问题形成一定的科学结论,亲历“做”科学的过程,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同时,学生还能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领悟到科学的本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如“染色体在有性生殖中的变化”一章,课题研究是“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探究染色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查阅资料、咨询专家、请教老师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形成染色体数目减少的结论。

而研究计划的结果又作为第一节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中探究活动“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的铺垫,学生再结合有丝分裂的知识和减数分裂的概念,经过逻辑推理,构思染色体发生变化或减少的环节与过程,设计模拟的材料来完成探究活动。这样的活动安排,环环相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建构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活动中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加强了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3.3建立了科学方法教育的体系,创设了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奠定了基础。科学方法(这里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是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科学方法按照适用的普遍性,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个别领域和学科中采用的特殊方法,如生物学科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标志重捕法、细胞染色法、显微观察法等;

二是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包括感性认识阶段的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理性认识阶段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逻辑与推理、数学方法、模型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抽象等方法;

三是适用于所有科学领域的哲学方法。另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等现代科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与科学理论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教材中落实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主要是课题研究、探究活动栏目。这些栏目通过引领学生分析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案例,体验研究过程的各环节,使学生在分析中得到启示,在实践中逐步领悟到科学方法的奥秘以及科学家的成长就是从这一点一滴的研究起步的。除此之外,教材在分析讨论、技能训练、巩固提高等栏目中也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体系建立的原则,一是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的训练。如探究活动“制作并观察根尖染色体加倍的装片”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如显微观察法、玻片标本制作法、细胞染色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和实验法的训练。二是一般方法训练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形成可接受的梯度。在模块间,《分子与细胞》着重安排观察、实验、归纳等科学方法的活动,《遗传与进化》着重安排假说演绎和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稳态与环境》着重安排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见表1);在模块内,每一方法的训练又有层次性。如“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教材先给学生提供了可供分析的经典实验,通过比较诺丁、达尔文、孟德尔的研究,分析得出假说演绎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接着,介绍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过程,把假说演绎在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全貌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方法,通过探究两对相对性状间的自由组合机制,升华了对该方法的认识,并逐步内化为自己能力组成的一部分,使学生能在科学活动过程中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科学认识问题。

3.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面对现实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根据有意义学习的理论,教材的导言尽量从生活实际入手,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使学生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中的学习生物学。当一个核心概念或原理通过探究活动建立后,再应用这一概念或原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如“DNA的分子结构”一节,从基因身份证引入,通过探究活动“分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获得DNA的结构特点以及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后,再来理解基因身份证的特点、优势。

“植物繁育的现代技术”一节,从寻找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开始,学生思考设计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带着问题学习植物组织培养、人工育种等现代繁殖技术,最后又介绍了这些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等。“生物性污染与生物净化”一章,从调查生活中的生物性污染状况进入,最后又回到微生物对生活废水的净化、绿色植被的净化、人工湿地的净化,以及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志愿者。这种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实习和实践的学习方式,也培养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他们改变家乡面貌、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同时,教材还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原理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如“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一节,安排了探究活动“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讨论”,期望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转基因生物可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利益,存在哪些安全问题,然后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

除此之外,教材还注意介绍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作准备。如课外阅读“双螺旋结构背后的故事”介绍了分子遗传学家的工作以及弗兰克林的献身精神,“水稻专家袁隆平”介绍了作物育种学家的工作以及对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所作的贡献。

四、课堂教学的难点

4.1课堂教学的组织

4.1.1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观念要求教学要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面对知识基础差异的学生,特别是选修课上的学生,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向全体学生呢?有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1、精心设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2、课堂提问及练习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全面性;

3、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4、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要根据难易程度分级编组。虽然有专家的建议,但在具体操作上仍不乏难度。

4.1.2探究性活动科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不多,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独立的自主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指导。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是一门崭新的教学艺术,他不仅涉及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教学理论,还涉及组织、引导、指导等方面的技术,如何进行行有效的指导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既完成大量教学内容,又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这将是探究性学习教学组织的难点所在。对于时间问题,有专家建议:

1、把完整的探究活动和局部探究活动相结合;

2、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相结合。对于探究性活动的组织,《课标》也提出一些建议(详见《课标》实施建议部分),但建议归建议,具体操作上仍是困难很大。

4.2教学内容的处理课程标准是根本,教材是在《课标》基础上再创造的结果,任何一本教材都无法适应不同地区的所有学生。同样,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人教版)虽然对现行教材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毕竟有不少变化,比如教材中的完整探究性活动过程不一定都适应我们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课标》及学生情况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另外,由于高中教学都要面对高考,因而,如何取舍教材还要考虑高考的需要。显然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4.3实验课的开课率和效率新课程的实验课比重明显增大,实验内容新,完成实验所需的条件较高。受到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内容在短时间内还没法开课,特别是选修1的实验,比如DNA扩增需要DNA扩增仪,这得在实验室建设逐渐完善之后才能开课。新课程的学生实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技能性实验,如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酶及DNA的提取;第二类是以检验已知的事实、概念或原理的真实性为主的验证性实验,如验证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观察有丝分裂等;第三类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识和接受科学方法训练为主的探究性实验,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每一类实验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程序,如验证性的实验的基本程序是确定论题、获得论据、进行论证;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因而每一类实验活动的完成各有难度,如第一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学上,每二类实验除操作上难度外,论证过程的教学也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设计,第三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组织上。显然,要上好实验课,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好的实验操作技术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组织能力。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4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在《标准》所倡导的改革中,教学评价改革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鉴于传统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态度等缺点,《标准》对课堂评价提出如下建议:1、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

2、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

3、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

4、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5、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等。这些评价建议中,除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及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外,其余评价方式都是全新的,因而,在实验内容多、难度大、教材量大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安排时间有机地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之一。

4.5选修模块的选修率及课堂效率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的因素有:必修模块教学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影响(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同程度)、学生对选修模块兴趣程度、选修模块实验开课率、学生对选修模块教学认同度、学科选修广告的的煽动性、其它学科选修模块影响及高考的需要等。可以看出在这些因素中,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与物理、化学相比,同样做为实验科学,生物实验设备不足、实验教学资源紧缺、高考对实验教学的冲击,以及因而产生的对实验教学的长期忽视导致的学科教师实验教学经验和能力水平的有限,将严重影响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魅力,从而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

与大纲选修部分教学内容相比,新课程选修模块的内容新、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对于选修模块的教学都是很大的挑战,在短时间内一个教师要适应三个选修模块的教学,困难很大。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篇8

一、新课程理念的改变。

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来,提高生物科学培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只是被动地学习知识,摆脱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

新教材内容删繁就简,只保留了一些基本事实,即学习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必需的事实。这就为教学留下了许多空间,师生能更多地思考、交流与实践。这不仅让学生牢固掌握生物基础知识,更主要的是能锻炼他们的语言、思维和实践能力,即在能力方面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的变化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抛弃学科体系,综合考虑高中学生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对原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增补和整合,精选出三个模块,即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选修模块除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和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少数的内容来自原大纲教学内容的选修部分,其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全新的。选修模块共有14个实验,除“DNA粗提取和鉴定”这个实验外,其余13个实验全部集中在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都是全新的内容。

3.1必修模块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指导理论,选修模块以传统生物技术、应用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为侧重选材,构建了主线突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其中,《分子与细胞》模块围绕“细胞是由多个有联系的结构组成的生命系统”这一主线,按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活动的物质变化、能量转换;《遗传与进化》模块围绕“生命延续和生物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传递”这一主线,按个体水平的信息传递,分子水平的信息储存、传递、表达,生物界的信息传递表达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形成过程;《稳态与环境》模块围绕“个体与群体水平上的稳态都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这一主线,按个体水平的稳态与反馈调节、群体水平的稳态与反馈调节来组织素材,反映系统内部稳定的特性以及调节机制。《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突出了实验及探究能力的培养,《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突出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则突出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教材采取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螺旋式上升的顺序,整理和概括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理论以及应用范例等,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为什么”和“怎么样”。

3.2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能根据自己对当时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教材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展开教学内容,把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

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以及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如教材每一章的首页都设有一个与本章内容相关的“课题研究”“一级驱动”该课题形式多样,统领全章,与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驱动学生主动探究。而编排在每节课开始的“探究活动”,是继“课题研究”之后的第二次驱动。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观察、模拟、资料分析和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研究问题,体验核心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学会通过观察、实验来搜集事实,寻求证据,学会记录、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实验数据,最后通过和同学们讨论交流,对问题形成一定的科学结论,亲历“做”科学的过程,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同时,学生还能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领悟到科学的本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如“染色体在有性生殖中的变化”一章,课题研究是“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探究染色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查阅资料、咨询专家、请教老师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形成染色体数目减少的结论。

而研究计划的结果又作为第一节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中探究活动“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的铺垫,学生再结合有丝分裂的知识和减数分裂的概念,经过逻辑推理,构思染色体发生变化或减少的环节与过程,设计模拟的材料来完成探究活动。这样的活动安排,环环相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建构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活动中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加强了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3.3建立了科学方法教育的体系,创设了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奠定了基础。科学方法(这里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是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科学方法按照适用的普遍性,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个别领域和学科中采用的特殊方法,如生物学科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标志重捕法、细胞染色法、显微观察法等;

二是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包括感性认识阶段的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理性认识阶段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逻辑与推理、数学方法、模型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抽象等方法;

三是适用于所有科学领域的哲学方法。另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等现代科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与科学理论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教材中落实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主要是课题研究、探究活动栏目。这些栏目通过引领学生分析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案例,体验研究过程的各环节,使学生在分析中得到启示,在实践中逐步领悟到科学方法的奥秘以及科学家的成长就是从这一点一滴的研究起步的。除此之外,教材在分析讨论、技能训练、巩固提高等栏目中也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体系建立的原则,一是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的训练。如探究活动“制作并观察根尖染色体加倍的装片”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如显微观察法、玻片标本制作法、细胞染色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和实验法的训练。二是一般方法训练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形成可接受的梯度。在模块间,《分子与细胞》着重安排观察、实验、归纳等科学方法的活动,《遗传与进化》着重安排假说演绎和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稳态与环境》着重安排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见表1);在模块内,每一方法的训练又有层次性。如“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教材先给学生提供了可供分析的经典实验,通过比较诺丁、达尔文、孟德尔的研究,分析得出假说演绎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接着,介绍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过程,把假说演绎在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全貌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方法,通过探究两对相对性状间的自由组合机制,升华了对该方法的认识,并逐步内化为自己能力组成的一部分,使学生能在科学活动过程中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科学认识问题。

3.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面对现实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根据有意义学习的理论,教材的导言尽量从生活实际入手,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使学生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中的学习生物学。当一个核心概念或原理通过探究活动建立后,再应用这一概念或原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如“DNA的分子结构”一节,从基因身份证引入,通过探究活动“分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获得DNA的结构特点以及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后,再来理解基因身份证的特点、优势。

“植物繁育的现代技术”一节,从寻找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开始,学生思考设计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带着问题学习植物组织培养、人工育种等现代繁殖技术,最后又介绍了这些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等。“生物性污染与生物净化”一章,从调查生活中的生物性污染状况进入,最后又回到微生物对生活废水的净化、绿色植被的净化、人工湿地的净化,以及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志愿者。这种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实习和实践的学习方式,也培养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他们改变家乡面貌、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同时,教材还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原理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如“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一节,安排了探究活动“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讨论”,期望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转基因生物可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利益,存在哪些安全问题,然后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

除此之外,教材还注意介绍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作准备。如课外阅读“双螺旋结构背后的故事”介绍了分子遗传学家的工作以及弗兰克林的献身精神,“水稻专家袁隆平”介绍了作物育种学家的工作以及对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所作的贡献。

四、课堂教学的难点

4.1课堂教学的组织

4.1.1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观念要求教学要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面对知识基础差异的学生,特别是选修课上的学生,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向全体学生呢?有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1、精心设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2、课堂提问及练习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全面性;

3、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4、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要根据难易程度分级编组。虽然有专家的建议,但在具体操作上仍不乏难度。

4.1.2探究性活动科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不多,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独立的自主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指导。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是一门崭新的教学艺术,他不仅涉及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教学理论,还涉及组织、引导、指导等方面的技术,如何进行行有效的指导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既完成大量教学内容,又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这将是探究性学习教学组织的难点所在。对于时间问题,有专家建议:

1、把完整的探究活动和局部探究活动相结合;

2、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相结合。对于探究性活动的组织,《课标》也提出一些建议(详见《课标》实施建议部分),但建议归建议,具体操作上仍是困难很大。

4.2教学内容的处理课程标准是根本,教材是在《课标》基础上再创造的结果,任何一本教材都无法适应不同地区的所有学生。同样,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人教版)虽然对现行教材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毕竟有不少变化,比如教材中的完整探究性活动过程不一定都适应我们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课标》及学生情况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另外,由于高中教学都要面对高考,因而,如何取舍教材还要考虑高考的需要。显然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4.3实验课的开课率和效率新课程的实验课比重明显增大,实验内容新,完成实验所需的条件较高。受到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内容在短时间内还没法开课,特别是选修1的实验,比如DNA扩增需要DNA扩增仪,这得在实验室建设逐渐完善之后才能开课。新课程的学生实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技能性实验,如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酶及DNA的提取;第二类是以检验已知的事实、概念或原理的真实性为主的验证性实验,如验证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观察有丝分裂等;第三类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识和接受科学方法训练为主的探究性实验,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每一类实验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程序,如验证性的实验的基本程序是确定论题、获得论据、进行论证;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因而每一类实验活动的完成各有难度,如第一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学上,每二类实验除操作上难度外,论证过程的教学也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设计,第三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组织上。显然,要上好实验课,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好的实验操作技术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组织能力。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4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在《标准》所倡导的改革中,教学评价改革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鉴于传统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态度等缺点,《标准》对课堂评价提出如下建议:

1、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

2、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

3、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

4、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5、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等。这些评价建议中,除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及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外,其余评价方式都是全新的,因而,在实验内容多、难度大、教材量大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安排时间有机地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之一。

4.5选修模块的选修率及课堂效率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的因素有:必修模块教学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影响(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同程度)、学生对选修模块兴趣程度、选修模块实验开课率、学生对选修模块教学认同度、学科选修广告的的煽动性、其它学科选修模块影响及高考的需要等。可以看出在这些因素中,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与物理、化学相比,同样做为实验科学,生物实验设备不足、实验教学资源紧缺、高考对实验教学的冲击,以及因而产生的对实验教学的长期忽视导致的学科教师实验教学经验和能力水平的有限,将严重影响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魅力,从而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

与大纲选修部分教学内容相比,新课程选修模块的内容新、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对于选修模块的教学都是很大的挑战,在短时间内一个教师要适应三个选修模块的教学,困难很大。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篇9

来到二十中任教高中生物已经两个星期,在生物科组的老师帮助下,以及自己的努力,教学工作渐渐走上正轨。这两个星期里,给任教的六个班共上了3节新课。在这里我主要针对第一章第二节细胞多样性的这课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这一课共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给同学们展示不同种类细胞形态各不相同,体现出细胞形态的多样性,并从细胞形态结构的不同点出发,引导同学们感受细胞结构的不同则导致功能不同这一观点。又让同学们在形态各不相同的细胞中找其结构的相同之处,再引导同学们理解动植物细胞有统一性。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与生活有关的例子,或者是让同学们联系到初中学习过的内容,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比如,在讲解细胞形态结构不同的原因时,可以让同学们翻开课本的第四章,观察一副人的正常红细胞的形态图片,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出红细胞的形态,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同学们思考,红细胞的作用,以及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对其功能的行使有何益处,等等。还可以给同学们举另一个例子,初中生物课上同学们以及观察过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同样可以引发同学们的思考,给同学们讲解洋葱表皮细胞排列得非常紧密实际上有助于它起到保护和支撑洋葱内部结构的作用。通过这些熟悉的例子,可向同学们渗透结构决定功能这一观点。多举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例子,或是给同学们展示一些新鲜的图片,可带动课堂气氛,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注意,引导同学们对问题的思考,让同学们感觉到生物课堂的有趣。

在同学们对细胞形态结构开始感兴趣的时候,给同学们讲解要观察这些形态多样的细胞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对于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初中的时候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上可以让同学们边观看课本中显微镜的图片,边让同学们回忆光学显微镜的构造。我则在黑板上把显微镜的一些基本构造列举出来,并逐一给同学们介绍各构造的使用方法及功能。对课本中的观察细胞形态的实验也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如何取材,如何制片以及制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就是用显微镜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重点讲解显微镜观察过程中的方法和步骤,让同学们理解为何先使用低倍镜观察再使用高倍镜以及为何在使用高倍镜过程中只能细调,不能粗调,等等。这一教学过程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简单的图片,让同学们可以直面地去理解。高中生物的学习主要是建筑在理解上,不能单靠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中,可从这些教学过程中给同学们渗透学好生物必须要多思考,多动脑以及勤动手。讲解完整一使用过程后,我还和同学们一起来总结,使用高低倍镜头的一些对比。可以从放大倍数,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视野的明亮程度等方面去总结,让同学有一个更深入的体会。再者在这一课中我还给同学们讲解了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像是一个上下左右颠倒的虚像。并通过一道简单的题目让同学们理解何为上下左右颠倒的虚像。我在黑板中画了一个字母“b”,告诉同学们这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问大家实际中这一物体形态如何,并给出了四个选项A。“b” B、“d ”C、“p” D、“q”。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给出了正确的答案。通过这一个例子,增强了同学们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以后遇到相似的题目也能很快正确地答出。最后还给同学们留了一道思考题。在课堂中,我认为不能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必须要通过和同学们一同思考问题,一起解决问题,给同学们留一些高考的常考点,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们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了要研究教材,制定教学过程,还要多做高考题,挑选出典型的题,留给同学们思考,并及时给出答案,才能增强同学们的做题能力。

这就是我对上这节课的一些见解,由于经验不足,望大家可以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谢谢!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一、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传统的教学观念着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把知识的传授作为重点,通常只注重知识量的掌握,却忽略了学生能力、情感及态度价值观的的培养。然而,在当今知识更新飞快的时代,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已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次,仅依靠传统的知识讲授,灌输方式是不可能形成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必须改变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性地学习,并适时地把知识点贯穿到课堂中,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另外,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转变观念,打破学科局限,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迁移。立足于生物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践行课程标准

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并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首先,钻研教材,把握精髓。

要注重情景教学的融入,通过对新教材的理解和对生命科学的热爱,组织锤炼语言情感,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与学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激起学生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转换师生角色。

新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因此,要进行师生角色的转换。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于新课程改革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要求出发的,因此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代的促进者;由教学行为的管理者和执行者,转变为学习行为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开发者。其次,学生角色的转变,新教材注重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主动式的学习者、探究者、发现者。

另外,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新教材中,实践性活动多,思维训练多,这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习都起到了很大的导向作用。通过师生相互启发,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能力及思维的培养。

三、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现代社会是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生物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视野,除了具备相关科学基本知识外,还需了解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自己的不足,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科知识水平,丰富自己的经验与阅历,与学生共同成长,更好地进行生物课程的教学工作。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新课改对我们教师的导向作用与考验,新课程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的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当转变思想观念、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变得富有个性,并最终达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目标,实现新课程核心理念: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由于新课改需要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是,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不断地反思、总结,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所成就。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这几天我参加新一轮高中生物课改培训,听了有关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对新教材的详细说明,使得自己对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对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理念、等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明白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使我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更加走近了新课程。下面就浅谈一下自己学习之后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新课程的认识

1、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生物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生物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

2、更注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教材的设计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生物,不同的人在生物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3、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

高中生物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3个模块组成,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生物内容。选修课程有3个专题,每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

二、体会到了课改的艰辛

我在学习之余,与一起学习的教师私下也做了交流,深感课程改革前途光明,但眼下困难与阻力也不容忽视。高中与初中的课程衔接问题,高考的问题;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问题;市场上大量充斥的滥编滥印的教辅教材问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培训的一些问题……几天的.学习紧张而有序,培训使我们了解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了解了生物教育的方向,了解了教材的设计思路,了解了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施。也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艰辛。

三、增加了新的思考

我觉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身上的担子都不轻,因为进行新课程仅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论准备,必须要有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下一代人的生物教育,我们生物教育工作者都应关注,都应思考,都应行动,都应付出,都应探索。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生物教育的美好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新课程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一、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传统的教学观念着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把知识的传授作为重点,通常只注重知识量的掌握,却忽略了学生能力、情感及态度价值观的的培养。然而,在当今知识更新飞快的时代,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已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次,仅依靠传统的知识讲授,灌输方式是不可能形成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必须改变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性地学习,并适时地把知识点贯穿到课堂中,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另外,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转变观念,打破学科局限,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迁移。立足于生物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践行课程标准

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并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首先,钻研教材,把握精髓。

要注重情景教学的融入,通过对新教材的理解和对生命科学的热爱,组织锤炼语言情感,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与学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激起学生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转换师生角色。

新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因此,要进行师生角色的转换。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于新课程改革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要求出发的,因此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代的促进者;由教学行为的管理者和执行者,转变为学习行为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开发者。其次,学生角色的转变,新教材注重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主动式的学习者、探究者、发现者。

另外,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新教材中,实践性活动多,思维训练多,这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习都起到了很大的导向作用。通过师生相互启发,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能力及思维的培养。

三、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现代社会是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生物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视野,除了具备相关科学基本知识外,还需了解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自己的不足,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科知识水平,丰富自己的经验与阅历,与学生共同成长,更好地进行生物课程的教学工作。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新课改对我们教师的导向作用与考验,新课程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的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当转变思想观念、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变得富有个性,并最终达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目标,实现新课程核心理念: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由于新课改需要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是,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不断地反思、总结,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所成就。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篇13

为了使我们中学教师更好的做好体育新课程的教学工作,省教育厅儋州市教育局在本学期进行了为期十几天的全员远程培训。这次的培训按学科的四个模块——兴趣氛围、内容呈现、学法指导、调控评价进行科组开展学习交流讨论。通过培训,得到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注重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在以往的教学中,无论是教的方式还是学的方式,都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而忽略了探究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在当今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扮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只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和帮助他们体验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在实践中去求得新知。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制定

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上,要考虑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运动能力,有效的分层区别对待的教学。在内容的制定上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上

应该让学生喜欢并且会进行体育锻炼,这才是增进健康的第一步。在内容上应选择能增加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又能终生延用的体育项目,或根据各校的特点和实际开发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

三、教法要求创新。

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学生获得知识为惟一目的,采用灌输、强制等方式传授知识,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促使了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一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接受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注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承接。

二是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通过学生各种方式的学习,如自主学习、相互间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接受知识、开拓思维的能力。

三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为考核而教学转向为学生接受知识而教学,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为自己兴趣爱好而学习。

四、有效准确的课堂评价

在以往的教学环节中,在上课过程中和课后结束里,很少运用语言的手法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或反映出来的问题,做系统的全部的分析,没有及时的表扬好的同学,或鼓励后进生。当今的体育教学,通过语言提示的方法,在体育课堂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准确的进行课堂评价,对上课是很有意义的。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篇14

一、新课程理念的改变。

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来,提高生物科学培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只是被动地学习知识,摆脱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

新教材内容删繁就简,只保留了一些基本事实,即学习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必需的事实。这就为教学留下了许多空间,师生能更多地思考、交流与实践。这不仅让学生牢固掌握生物基础知识,更主要的是能锻炼他们的语言、思维和实践能力,即在能力方面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的变化

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抛弃学科体系,综合考虑高中学生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对原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增补和整合,精选出三个模块,即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选修模块除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和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少数的内容来自原大纲教学内容的选修部分,其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全新的。选修模块共有14个实验,除“DNA粗提取和鉴定”这个实验外,其余13个实验全部集中在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都是全新的内容。

3.1必修模块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指导理论,选修模块以传统生物技术、应用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为侧重选材,构建了主线突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其中,《分子与细胞》模块围绕“细胞是由多个有联系的结构组成的生命系统”这一主线,按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活动的物质变化、能量转换;《遗传与进化》模块围绕“生命延续和生物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传递”这一主线,按个体水平的信息传递,分子水平的信息储存、传递、表达,生物界的信息传递表达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形成过程;《稳态与环境》模块围绕“个体与群体水平上的稳态都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这一主线,按个体水平的稳态与反馈调节、群体水平的稳态与反馈调节来组织素材,反映系统内部稳定的特性以及调节机制。《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突出了实验及探究能力的培养,《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突出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则突出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教材采取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螺旋式上升的顺序,整理和概括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理论以及应用范例等,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为什么”和“怎么样”。

3.2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能根据自己对当时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教材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展开教学内容,把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

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以及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如教材每一章的首页都设有一个与本章内容相关的“课题研究”“一级驱动”该课题形式多样,统领全章,与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驱动学生主动探究。而编排在每节课开始的“探究活动”,是继“课题研究”之后的第二次驱动。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观察、模拟、资料分析和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研究问题,体验核心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学会通过观察、实验来搜集事实,寻求证据,学会记录、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实验数据,最后通过和同学们讨论交流,对问题形成一定的科学结论,亲历“做”科学的过程,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同时,学生还能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领悟到科学的本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如“染色体在有性生殖中的变化”一章,课题研究是“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探究染色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查阅资料、咨询专家、请教老师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形成染色体数目减少的结论。

而研究计划的结果又作为第一节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中探究活动“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的铺垫,学生再结合有丝分裂的知识和减数分裂的概念,经过逻辑推理,构思染色体发生变化或减少的环节与过程,设计模拟的材料来完成探究活动。这样的活动安排,环环相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建构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活动中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加强了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3.3建立了科学方法教育的体系,创设了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奠定了基础。科学方法(这里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是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科学方法按照适用的普遍性,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个别领域和学科中采用的特殊方法,如生物学科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标志重捕法、细胞染色法、显微观察法等;

二是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包括感性认识阶段的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理性认识阶段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逻辑与推理、数学方法、模型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抽象等方法;

三是适用于所有科学领域的哲学方法。另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等现代科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与科学理论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教材中落实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主要是课题研究、探究活动栏目。这些栏目通过引领学生分析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案例,体验研究过程的各环节,使学生在分析中得到启示,在实践中逐步领悟到科学方法的奥秘以及科学家的成长就是从这一点一滴的研究起步的。除此之外,教材在分析讨论、技能训练、巩固提高等栏目中也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体系建立的原则,一是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的训练。如探究活动“制作并观察根尖染色体加倍的装片”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如显微观察法、玻片标本制作法、细胞染色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和实验法的训练。二是一般方法训练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形成可接受的梯度。在模块间,《分子与细胞》着重安排观察、实验、归纳等科学方法的活动,《遗传与进化》着重安排假说演绎和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稳态与环境》着重安排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见表1);在模块内,每一方法的训练又有层次性。如“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教材先给学生提供了可供分析的经典实验,通过比较诺丁、达尔文、孟德尔的研究,分析得出假说演绎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接着,介绍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过程,把假说演绎在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全貌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方法,通过探究两对相对性状间的自由组合机制,升华了对该方法的认识,并逐步内化为自己能力组成的一部分,使学生能在科学活动过程中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科学认识问题。

3.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面对现实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根据有意义学习的理论,教材的导言尽量从生活实际入手,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使学生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中的学习生物学。当一个核心概念或原理通过探究活动建立后,再应用这一概念或原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如“DNA的分子结构”一节,从基因身份证引入,通过探究活动“分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获得DNA的结构特点以及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后,再来理解基因身份证的特点、优势。

“植物繁育的现代技术”一节,从寻找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开始,学生思考设计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带着问题学习植物组织培养、人工育种等现代繁殖技术,最后又介绍了这些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等。“生物性污染与生物净化”一章,从调查生活中的生物性污染状况进入,最后又回到微生物对生活废水的净化、绿色植被的净化、人工湿地的净化,以及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志愿者。这种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实习和实践的学习方式,也培养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他们改变家乡面貌、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同时,教材还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原理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如“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一节,安排了探究活动“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讨论”,期望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转基因生物可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利益,存在哪些安全问题,然后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

除此之外,教材还注意介绍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作准备。如课外阅读“双螺旋结构背后的故事”介绍了分子遗传学家的工作以及弗兰克林的献身精神,“水稻专家袁隆平”介绍了作物育种学家的`工作以及对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所作的贡献。

四、课堂教学的难点

4.1课堂教学的组织

4.1.1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观念要求教学要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面对知识基础差异的学生,特别是选修课上的学生,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向全体学生呢?有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1、精心设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2、课堂提问及练习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全面性;

3、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4、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要根据难易程度分级编组。虽然有专家的建议,但在具体操作上仍不乏难度。

4.1.2探究性活动科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不多,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独立的自主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指导。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是一门崭新的教学艺术,他不仅涉及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教学理论,还涉及组织、引导、指导等方面的技术,如何进行行有效的指导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既完成大量教学内容,又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这将是探究性学习教学组织的难点所在。对于时间问题,有专家建议:

1、把完整的探究活动和局部探究活动相结合;

2、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相结合。对于探究性活动的组织,《课标》也提出一些建议(详见《课标》实施建议部分),但建议归建议,具体操作上仍是困难很大。

4.2教学内容的处理课程标准是根本,教材是在《课标》基础上再创造的结果,任何一本教材都无法适应不同地区的所有学生。同样,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人教版)虽然对现行教材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毕竟有不少变化,比如教材中的完整探究性活动过程不一定都适应我们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课标》及学生情况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另外,由于高中教学都要面对高考,因而,如何取舍教材还要考虑高考的需要。显然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4.3实验课的开课率和效率新课程的实验课比重明显增大,实验内容新,完成实验所需的条件较高。受到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内容在短时间内还没法开课,特别是选修1的实验,比如DNA扩增需要DNA扩增仪,这得在实验室建设逐渐完善之后才能开课。新课程的学生实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技能性实验,如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酶及DNA的提取;第二类是以检验已知的事实、概念或原理的真实性为主的验证性实验,如验证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观察有丝分裂等;第三类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识和接受科学方法训练为主的探究性实验,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每一类实验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程序,如验证性的实验的基本程序是确定论题、获得论据、进行论证;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因而每一类实验活动的完成各有难度,如第一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学上,每二类实验除操作上难度外,论证过程的教学也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设计,第三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组织上。显然,要上好实验课,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好的实验操作技术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组织能力。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4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在《标准》所倡导的改革中,教学评价改革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鉴于传统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态度等缺点,《标准》对课堂评价提出如下建议:

1、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

2、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

3、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

4、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5、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等。这些评价建议中,除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及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外,其余评价方式都是全新的,因而,在实验内容多、难度大、教材量大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安排时间有机地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之一。

4.5选修模块的选修率及课堂效率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的因素有:必修模块教学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影响(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同程度)、学生对选修模块兴趣程度、选修模块实验开课率、学生对选修模块教学认同度、学科选修广告的的煽动性、其它学科选修模块影响及高考的需要等。可以看出在这些因素中,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与物理、化学相比,同样做为实验科学,生物实验设备不足、实验教学资源紧缺、高考对实验教学的冲击,以及因而产生的对实验教学的长期忽视导致的学科教师实验教学经验和能力水平的有限,将严重影响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魅力,从而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

与大纲选修部分教学内容相比,新课程选修模块的内容新、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对于选修模块的教学都是很大的挑战,在短时间内一个教师要适应三个选修模块的教学,困难很大。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篇15

这几天我参加新一轮高中生物课改培训,听了有关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对新教材的详细说明,使得自己对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对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理念、等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明白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使我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更加走近了新课程。下面就浅谈一下自己学习之后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新课程的认识

1、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生物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生物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

2、更注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教材的设计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生物,不同的人在生物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3、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

高中生物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3个模块组成,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生物内容。选修课程有3个专题,每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

二、体会到了课改的艰辛

我在学习之余,与一起学习的教师私下也做了交流,深感课程改革前途光明,但眼下困难与阻力也不容忽视。高中与初中的课程衔接问题,高考的问题;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问题;市场上大量充斥的滥编滥印的教辅教材问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培训的一些问题……几天的学习紧张而有序,培训使我们了解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了解了生物教育的方向,了解了教材的设计思路,了解了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施。也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艰辛。

三、增加了新的思考

我觉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身上的担子都不轻,因为进行新课程仅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论准备,必须要有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下一代人的生物教育,我们生物教育工作者都应关注,都应思考,都应行动,都应付出,都应探索。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生物教育的美好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新课程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篇16

这几天我参加新一轮高中生物课改培训,听了有关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对新教材的详细说明,使得自己对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对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理念、等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明白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使我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更加走近了新课程。下面就浅谈一下自己学习之后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新课程的认识

1、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生物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生物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

2、更注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教材的设计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生物,不同的人在生物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3、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

高中生物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3个模块组成,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生物内容。选修课程有3个专题,每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

二、体会到了课改的艰辛

我在学习之余,与一起学习的教师私下也做了交流,深感课程改革前途光明,但眼下困难与阻力也不容忽视。高中与初中的课程衔接问题,高考的问题;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问题;市场上大量充斥的滥编滥印的教辅教材问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培训的一些问题……几天的学习紧张而有序,培训使我们了解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了解了生物教育的方向,了解了教材的设计思路,了解了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施。也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艰辛。

三、增加了新的思考

我觉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身上的担子都不轻,因为进行新课程仅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论准备,必须要有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下一代人的生物教育,我们生物教育工作者都应关注,都应思考,都应行动,都应付出,都应探索。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生物教育的美好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新课程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篇17

这几天我参加新一轮高中生物课改培训,听了有关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对新教材的详细说明,使得自己对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对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理念、等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明白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使我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更加走近了新课程。下面就浅谈一下自己学习之后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新课程的认识

1、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生物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生物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

2、更注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教材的设计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生物,不同的人在生物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3、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

高中生物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3个模块组成,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生物内容。选修课程有3个专题,每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

二、体会到了课改的艰辛

我在学习之余,与一起学习的教师私下也做了交流,深感课程改革前途光明,但眼下困难与阻力也不容忽视。高中与初中的课程衔接问题,高考的问题;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问题;市场上大量充斥的滥编滥印的教辅教材问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培训的一些问题……几天的学习紧张而有序,培训使我们了解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了解了生物教育的方向,了解了教材的设计思路,了解了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施。也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艰辛。

三、增加了新的思考

我觉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身上的担子都不轻,因为进行新课程仅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论准备,必须要有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下一代人的生物教育,我们生物教育工作者都应关注,都应思考,都应行动,都应付出,都应探索。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生物教育的美好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新课程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篇18

为了使我们中学教师更好的做好体育新课程的教学工作,省教育厅儋州市教育局在本学期进行了为期十几天的全员远程培训。这次的培训按学科的四个模块——兴趣氛围、内容呈现、学法指导、调控评价进行科组开展学习交流讨论。通过培训,得到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注重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在以往的教学中,无论是教的方式还是学的方式,都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而忽略了探究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在当今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扮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只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和帮助他们体验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在实践中去求得新知。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制定

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上,要考虑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运动能力,有效的分层区别对待的教学。在内容的制定上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上

应该让学生喜欢并且会进行体育锻炼,这才是增进健康的第一步。在内容上应选择能增加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又能终生延用的体育项目,或根据各校的特点和实际开发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

三、教法要求创新。

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学生获得知识为惟一目的,采用灌输、强制等方式传授知识,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促使了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一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接受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注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承接。二是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通过学生各种方式的学习,如自主学习、相互间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接受知识、开拓思维的能力。三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为考核而教学转向为学生接受知识而教学,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为自己兴趣爱好而学习。

四、有效准确的课堂评价在以往的教学环节中,在上课过程中和课后结束里,很少运用语言的手法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或反映出来的问题,做系统的全部的分析,没有及时的表扬好的同学,或鼓励后进生。当今的体育教学,通过语言提示的方法,在体育课堂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准确的进行课堂评价,对上课是很有意义的。

在这次学习中,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完成作业,与同行们坦诚的交流,拓展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阅历。以前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对体育课程有着一定的困惑和迷茫,通过这次向专家、向同行的学习后,我明确了方向,知道了如何更有效的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如何更好的进行教学设计,采用更多教学方法,如何关注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这将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我有幸参加了本次省骨干教师为期十天的培训,十分荣幸。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身心愉悦、收获颇多。在这次培训中,我认识了许多教育改革前沿的一线优秀教师,不但使我接触到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而且通过学习和实践,使我增强了教学基础理论,更新了教育理念。下面就是我在培训中的的体会和感想:

一、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

整个这次培训过程中充溢了专家们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观点新颖,简介独到,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虽不能说通过短短几天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受益匪浅。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努力改进自己陈旧的教法,力求避免“穿新鞋走老路”,不断地去探索,在教中学,在教中研,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在这里,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不断更新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这就需要今后自己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二、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强化课堂教学新理念。

经过这十天的短期培训,认识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要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我想只有经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就会遍地生根、遍地开花、遍地结果。知识也有保质期,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伴。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对于这种学习、培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是很有价值的。

课堂教学模块主要是提高学员在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教师的一行一动一招一式都体现着自己的教育理念。骨干教师都有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那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形成的。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必须强化课堂教学新理念。提高参与课程改革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改革真正的落到实处,才能取得个好的效果。

三、教师必须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这次培训给我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作为一名从事现代化教学的教师。我们的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的是渊博的知识和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观。我们必须去多读书读新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有爱心、让自己快乐也要让学生快乐得人,要想让自己的课讲的更好,更加的吸引学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获得美好生活的能力,拥有幸福的能力,那学生就会更多的发挥他们自动自觉学习的一面。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不断地学习,积极进行知识的更新。

在网络理论下知识突破了原有书本的限制,不再以点的形式出现,而是以流的形式传递,新课改使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都发生根本改变。课堂,不再是老师的天地,讲台,不再是老师的舞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完全属于这些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孩子们,在这里,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这就需要我今后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我相信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提升了自己才能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

培训是短暂的,但收获是充实的。我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审视了自己的教学,对今后的工作也有了明确的方向。这一次培训活动后,我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咀嚼、消化,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篇19

20xx年暑假开始了新课程改革,所有高中任课教师就参加了高中新课程的通识培训,主要学习新课标。2008年暑期又参加了新课改通识培训以及各学科教材教法的培训,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关于课改的许多信息。新课程改革不只是课程的改革、教法的改革,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它在给老师教法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怎样加强班级、学生、教学、教师的管理工作,怎样使年级的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于课改的进行,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是一个重大课题,我们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只能在原有的管理方式的基础上,一边摸索一边前进,一边总结一边创新。

一: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首先,是对教师和教学工作的管理。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每个老师都应该是一个教育家。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各科教师是直接参与教改的主力军,他们的战斗能力与战斗热情直接关系到教改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热情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在开学初,学校和年段就召开高一全体教师大会,统一思想,明确责任,以多种形式加强教师的教育,不断增强教师开展教改工作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同时,由于教改工作任务重、持续时间长,各科教师都是在学习摸索阶段,备课时也不像以前那样轻松,加上大量的教学研究工作,无形间便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在工作上要不断地给教师关心、鼓励,或者是心理上的平衡乃至听取教师偶尔的宣泄,都是必须且重要的,年段应及时地把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向学校反映。另外,还需要各种方式来增强团队凝聚力:课改是一项工程,不是哪一个人能独立完成了的,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与团结协作性才可能使课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更大的进展。

为此,学校尽可能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克服困难创造有利的教学硬件设施。如随时通报各校之间听课交流学习的情况,鼓励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到外校交流;加强集备组工作,加强科任教师与班主任的交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反馈,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与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各种形式的问卷调查……但是,不可否认,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工作的主渠道,因此,加强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求集备组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并且要在每次集备时多进行教学方法的交流,上课时发现什么方法对学生学习更有好处,要及时在组内互通经验。集备组内的老师互相听课评课,要对教材内容和课堂教法进行调整,打破授课的固定形式,根据各位教师的不同特点、各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安排,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将与课本联系密切、学生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鲜活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思维潜质,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合作。并且,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希望,通过良好的集备活动的开展,能够形成一支团结协作、素质不断提高的教师队伍。

二: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所体现的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参加实践、应用理论、获得经验、提高素质、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一个教育平台,因此,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也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我们要求各班主任在学生档案中对于每一位学生参加的活动、取得的荣誉都进行详细的记录,这也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参考,如运动会、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等,都是学生发展个人爱好的舞台,他们在这些方面获得的任何成绩或表现都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选修课和研究性活动的开展,先由教师定课题,学生选题,做好课题申报工作,拟定研究计划,进行开题报告会,按计划安排分组上课,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并在活动中安排阶段小结和评价,最后指导学生做出结题报告。由于所选课题既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又是许多学生从来未曾接触过的知识,他们对这些课题感兴趣,便大大提高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愿望和能力。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水平进行评价,学生也在个人研究与团体合作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对他们自主学习课内知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起探索新课改之路,希望能够真正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看到学生的素质真正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年段工作也将侧重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协调,师生之间的沟通反馈,资料的搜集整理,信息的发布,更好地做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篇20

20xx年暑假开始了新课程改革,所有高中任课教师就参加了高中新课程的通识培训,主要学习新课标。2008年暑期又参加了新课改通识培训以及各学科教材教法的培训,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关于课改的许多信息。新课程改革不只是课程的改革、教法的改革,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它在给老师教法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怎样加强班级、学生、教学、教师的管理工作,怎样使年级的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于课改的进行,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是一个重大课题,我们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只能在原有的管理方式的基础上,一边摸索一边前进,一边总结一边创新。

一: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首先,是对教师和教学工作的管理。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每个老师都应该是一个教育家。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各科教师是直接参与教改的主力军,他们的战斗能力与战斗热情直接关系到教改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热情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在开学初,学校和年段就召开高一全体教师大会,统一思想,明确责任,以多种形式加强教师的教育,不断增强教师开展教改工作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同时,由于教改工作任务重、持续时间长,各科教师都是在学习摸索阶段,备课时也不像以前那样轻松,加上大量的教学研究工作,无形间便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在工作上要不断地给教师关心、鼓励,或者是心理上的平衡乃至听取教师偶尔的宣泄,都是必须且重要的,年段应及时地把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向学校反映。另外,还需要各种方式来增强团队凝聚力:课改是一项工程,不是哪一个人能独立完成了的,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与团结协作性才可能使课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更大的进展。

为此,学校尽可能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克服困难创造有利的教学硬件设施。如随时通报各校之间听课交流学习的情况,鼓励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到外校交流;加强集备组工作,加强科任教师与班主任的交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反馈,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与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各种形式的问卷调查……但是,不可否认,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工作的主渠道,因此,加强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求集备组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并且要在每次集备时多进行教学方法的交流,上课时发现什么方法对学生学习更有好处,要及时在组内互通经验。集备组内的老师互相听课评课,要对教材内容和课堂教法进行调整,打破授课的固定形式,根据各位教师的不同特点、各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安排,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将与课本联系密切、学生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鲜活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思维潜质,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合作。并且,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希望,通过良好的集备活动的开展,能够形成一支团结协作、素质不断提高的教师队伍。

二: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所体现的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参加实践、应用理论、获得经验、提高素质、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一个教育平台,因此,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也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我们要求各班主任在学生档案中对于每一位学生参加的活动、取得的荣誉都进行详细的记录,这也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参考,如运动会、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等,都是学生发展个人爱好的舞台,他们在这些方面获得的任何成绩或表现都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选修课和研究性活动的开展,先由教师定课题,学生选题,做好课题申报工作,拟定研究计划,进行开题报告会,按计划安排分组上课,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并在活动中安排阶段小结和评价,最后指导学生做出结题报告。由于所选课题既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又是许多学生从来未曾接触过的知识,他们对这些课题感兴趣,便大大提高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愿望和能力。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水平进行评价,学生也在个人研究与团体合作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对他们自主学习课内知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起探索新课改之路,希望能够真正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看到学生的素质真正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年段工作也将侧重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协调,师生之间的沟通反馈,资料的搜集整理,信息的发布,更好地做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