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2024/07/12心得体会

西西文学整理的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精选2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1

千呼万唤始出来!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20xx年9月18日正式出炉。初次听到这个名字觉得非常的“高大上”,对其内容持怀疑态度,认为也是“换汤不换药”,因此没有细读。深入的了解它的精髓却是在20xx年的寒假,静下心来真正的走进它,才发现它是真正“高大上”的培养人的标准体系。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近几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接触到了数学教学。发现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便是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结合自己所带学科,谈谈自己对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粗浅认识。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 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例如:五年级数学上册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割补等方法推导出面积公式,学生印象深刻,计算题目时就不容易出错。知道了方法,学习就相对轻松了。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在数学课堂中,我经常把问题抛给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开展小组讨论,让学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找出答案,学生兴趣浓厚,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这也是核心素养里关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日常生活中坐出租车时我们会遇到如何计算车费的问题。教学时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再现,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计算,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计算方法。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例如:《认识分数》时,讲讲分数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2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3

毛主席曾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在这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更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在核心素养的召唤下,作为教师的我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核心素养的教学路上走得更远。20xx年3月17日—18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梦——聚焦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观摩活动”。

活动中,我聆听了贲友林、任敏龙、朱向阳、房昔梅、沈勇五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精彩绝伦的“真”数学示范课和直击数学核心素养的讲座。让老师们零距离的接触和感受教学名师的风采与魅力,感受他们对教材解读的深度与厚度,感受他们精湛的教学造诣和深厚浓郁的数学文化底蕴。

一、在贲友林老师的《年月日》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一张自主学习卡:

1.关于“年月日”,我知道了什么?

2.关于“年月日”,我的疑问:

3.我收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数学故事:三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

他们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在这张小小的纸上写下自己的对于“年月日”所掌握的知识,同时大胆地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和想要知道的知识。但对于第三个问题,我当时有点担心,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他能知道什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呢?特别是数学故事,老实说我自己也不知道。但后面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对“年月日”了解一二。

贲老师大胆地让学生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学习卡,说出自己知道的和想知道的,让其他同学来帮他解疑解惑。就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的风采一次又一次赢得了台下老师们阵阵的掌声。特别是最后一位同学展示关于大月七个,小月四个,二月只有二十八天的由来的故事时,台下的掌声变成了惊叹。

二、多看看教材。教材内容是经过编者深思熟虑,集许多优秀思想才写进来的,书上的每幅插图、小精灵说的话,每道习题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只是由于老师的钻研程度、领悟能力、教龄等影响,有时未看懂,但这并不代表你永远看不懂,相信只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慢慢地你就会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因为懂得编者意图,教学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三、怎样教比教什么更重要。

以前总认为尽心尽力地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就已经是最大的满足了,如果学生不懂,还很负责地把学生留在教室,给他补课,这是我以前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经过听讲座,这种思想有点颠覆,有时想想也是:你是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还是要“让一群孩子停下来等他呢?”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有时我们在课堂更多关注的.是学困生,某个知识点,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往往你会提问学困生,如果他不会,你会请一个优生先回答,再问学困生,如果学困生还不会,你会再请一个优生回答,最后再问,这不正是让一群孩子停下来等他吗?还有一些老师,学生经过你这学期不断地给他补差,他也许真的及格了,但下学期一抽测,又跑回

三、四十分,老师气了个半死,其实这都是由于老师没有认识到这犹如弹簧,你一使劲,它又就绷紧,拉得很长。等寒假一过,一放松,这又弹回去了。每个人是个体的,是有差异的。我们要正视“差异”,不知大家听过“花圃里的玫瑰”吗?讲的是早开的玫瑰绽放得很灿烂,但就是有那么

一、两朵,依旧还是花骨朵儿,园丁要做到的只是给它不断施肥、浇水,给它营造一个适宜开放的环境。老师其实有时候就像园丁一样,上课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每个人都向前看的氛围,你的课堂不一定每个学生都学懂了,学通了,但只要每个学生投入到课堂中来,只要学生都愿意学数学,哪怕他学得不是很好也行。所以老师有时候真应该多花点时间来思考:我到底怎样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要做到这些,都应该建立在读懂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任敏龙老师的示范课《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突出了数学课的数学味,凸显学习过程中的数学思考,重视建立模型,把长方体认识的多重视角融为一炉,通过相互比较、验证,深化学生对图形的本质理解。讲座《小学数学中的大道理》,以生活中的多种数学实际问题为例,基于关键特征的推理、运动的推理,领悟数学中的大道理:多样视角、运动变化的学习价值与联系的观点、数学来源的多样性与多元表征、数学联系的紧密性与核心概念。朱向阳老师的示范课《植树问题》,在孩子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整理归纳,渗透变与不变,建模等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让老师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如此精彩,充分体现了化归思想、点与线的一一对应。讲座《变式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学例谈》,朱老师从一个笑话、一个影片引发教师的思考,再从一个教学实践出发,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五节相同的课却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一种崭新的视角与方法,让老师们茅塞顿开。

房昔梅老师的示范课《猜猜誰會赢》,利用绘本创造故事情节,掌握准确计算和估算,课堂中充满学趣,简约而不简单,同时她的异地教学方式,让大家了解了台湾与内地教学上的差异,带给老师和学生不一样的视觉盛宴。

沈勇老师的示范课《大魔术师之反序数2》,让学生在数学魔术中,发现一些规律并归纳为数学问题:9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神奇。专题讲座《适合儿童真实成长的数学好课》,他认为数学课应更有点意思,应适合儿童的真实成长,应让孩子更生动的成长、更快乐的回忆,孩子的成长不能替代、过程不可逾越。

本次教学观摩活动,不仅为我们一线教师们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还提供了一些支撑教学的理论,促使我们更新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活世界,让核心素养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4

爱因斯坦在他的《论教育》中说过:“人们常常简单地认为学校就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工具,这是错误的认识……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为,又视对社会的奉献为其人生第一要义的个人。”“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中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以往的教育,人们只关注课程本身以及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而忽视了课程教学之外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其中就包括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以及社会参与的能力和意识,这些正是“核心素养”的要求。这些并不是课程本身的内容,但它确实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植根于学生的生命并形成一种素质能力,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爱因斯坦所强调的“剩下的”东西的价值,即教学的价值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立体的“人”。

身为语文老师,对语文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有较深的感受。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他们贯穿于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学生刚入学接触到汉字,到现在进入高中进行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语文素养都伴随着他们所有的学习活动,是一种隐性的存在。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就是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情与理同步发展。

就语文学科来说,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一个人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我们就可以说此人具有很强的语文素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如果一个人语言条理性强,语言深刻犀利,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具有条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语言混乱,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混乱,没有条理。语言是思维的表现,是思维的外在特征,它们俩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可整合为人文修养。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人文修养为语言能力导向,为语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身为语文老师,文化底蕴显得格外重要。一位具有语文核心素养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个大概念,就语文学科来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一个人对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文化的积累程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需要什么文化底蕴呢?语文老师需要经典诗词的底蕴。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歌养育了中华民族。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让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老师需要文学名著的底蕴。文学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灵魂代言人,我们的教材中就有大量的文学名著,也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文学名著就是为学生的文化奠基,为学生的精神添上亮丽的底色。语文老师需要文哲史的底蕴。古人讲,文哲史不分家。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人类社会的形象图说。哲学是万学之学,指导一切科学,充满着好奇、疑问、探究与智慧。哲学就是追求智慧、热爱智慧的学问。历史充满智慧,读史使人明智;文学充满智慧,文学给人灵感,给人想象,给人真善美的启迪。当文哲史融为一体时,就让我们的心灵充盈智慧的光芒。

语文本就不是一门功利性很强的学科,更多的,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当语文学科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时,语文的核心素养也显的越发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以学生为出发点,立足课堂,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5

通过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知道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这个方面包含了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核心素养。

1、人文底蕴,是古今中外现成的、成熟的文化体系的学习,是学生一切发展的基础。只有有了人文积淀,基本的知识才能沟通和发展;只有有了人文情怀,做人做事才更有“人情味”,提高幸福度;只有有了审美情趣,知道什么是真善美,才能对美好事物追求,成就美好生活。

有了“核心素养”的明确后,教师一定继续做实细致,严把学生的“人文底蕴”关,对学生的一生美好奠基。

2、科学精神对于人文底蕴来说,就更多了些方法、技巧,少了情感投入了。情理是不分家的,讲“情”的同时,还要“理”。科学精神就是理,它建立在基本的科学原理之上,影响着学生对世间万物的理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是这个核心素养的三个基本点。

以数学学科为典范的课程学习,学生思维清晰,逻辑缜密就是在阐述理性思维;学生做学问,除了学还要问,对于问题,学生能管理好自己的问题,独立思考,设法分析、解决问题这就是批判质疑;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屈不挠,不断尝试,直至问题解决这就是勇于探索。

3、学会学习,拥有学习力。即便是再新的东西和知识,都在学习意识的指导下,利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巧妙的学习方法,准确快速地掌握住。做好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才算是学会学习,“选择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独立解决问题。

信息飞速发展,“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大趋势下,学会自觉、有效地使用信息,势必要事半功倍的。这也和二七教育的“信息化”紧密相连,所有的学习资源都可以共享开源,让所有的学生学习都能够高效,在数字化时代,更具活力。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必须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受之父母。要自我保护,适当锻炼,拥有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例如,课间操的坚持,站姿、坐姿的标准,书写的习惯等都是小学生要知道的。对于小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还需更多的锻炼,健全的人格正在形成,小学学生做好对于人生大局观的认识即可,为成长打好基础。自我管理方面,小学生的自我管理需要教师引导、家长监督,适时的鼓励、奖励,拥有持续行动力,正确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6

通过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知道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这个方面包含了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核心素养。

1、人文底蕴,是古今中外现成的、成熟的文化体系的学习,是学生一切发展的基础。只有有了人文积淀,基本的知识才能沟通和发展;只有有了人文情怀,做人做事才更有“人情味”,提高幸福度;只有有了审美情趣,知道什么是真善美,才能对美好事物追求,成就美好生活。

有了“核心素养”的明确后,教师一定继续做实细致,严把学生的“人文底蕴”关,对学生的一生美好奠基。

2、科学精神对于人文底蕴来说,就更多了些方法、技巧,少了情感投入了。情理是不分家的,讲“情”的同时,还要“理”。科学精神就是理,它建立在基本的科学原理之上,影响着学生对世间万物的理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是这个核心素养的三个基本点。

以数学学科为典范的课程学习,学生思维清晰,逻辑缜密就是在阐述理性思维;学生做学问,除了学还要问,对于问题,学生能管理好自己的问题,独立思考,设法分析、解决问题这就是批判质疑;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屈不挠,不断尝试,直至问题解决这就是勇于探索。

3、学会学习,拥有学习力。即便是再新的东西和知识,都在学习意识的指导下,利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巧妙的学习方法,准确快速地掌握住。做好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才算是学会学习,“选择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独立解决问题。

信息飞速发展,“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大趋势下,学会自觉、有效地使用信息,势必要事半功倍的。这也和二七教育的“信息化”紧密相连,所有的学习资源都可以共享开源,让所有的学生学习都能够高效,在数字化时代,更具活力。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必须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受之父母。要自我保护,适当锻炼,拥有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例如,课间操的坚持,站姿、坐姿的标准,书写的习惯等都是小学生要知道的。对于小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还需更多的锻炼,健全的人格正在形成,小学学生做好对于人生大局观的认识即可,为成长打好基础。自我管理方面,小学生的自我管理需要教师引导、家长监督,适时的鼓励、奖励,拥有持续行动力,正确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7

听了郭老师的讲座我受益匪浅。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一堂数学的成功与否:无论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或模式,应更加关注自已的教学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更为积极地去进行思考,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更合理,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设计时,不忘思维是数学学科素养的核心,思想是数学学科教学设计的灵魂,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体现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思考的过程;正确处理好阶段性与连续性、整体性与个别性的关系。

数学学科是一个联系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抓住思维是数学学科素养的核心这一要点。教学设计中要体现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思考的过程并处理好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循序渐进,及时过渡。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深入研究,挖掘数学思想程资并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把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外显出。并且在教学的最后我们要逐步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让学生在知识点完成后进行知识网络的建构已达到知识的巩固与理解。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处理好“教”与“学”的设计。实施基于学科素养的教学设计,我们应当关注“教师和学生”两个实施主体,既要设计好教师的“教”行为,又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学”的表现,实现“教与学互相融合”。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8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的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新课标的第一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离不开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资源,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学业质量

2011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就是知识点标准,它超越了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现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专门有一个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内容标准加上学业要求,再加上学业质量。学业质量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学业成就综合表现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性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自己去尝试去感受的过程。还有要推进综合学习、跨学科学习。做“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即要落实因人导学等方面。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9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这一次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学习我对数学教学设计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的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学会了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先设计了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然后设计了几道有趣的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授课过程中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处理好大餐与味精的关系。

在学习中,不仅学习别人的长处,也拓宽了我的视野,我会让学到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转变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积极思考,精心设计教案,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考虑,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体育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体育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体育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体育思想和方法。

体育思想是对体育和它的对象、体育概念,命题和体育方法的本质的认识。体育方法是解决体育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体育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体育方法、感悟体育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体育思维、体育手段和体育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体育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体育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体育教学的本质要求。体育思想和体育方法是体育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体育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体育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体育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体育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体育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体育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体育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体育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体育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体育的发展史,多参加体育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体育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体育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体育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体育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通过这段时间查阅资料以及网上学习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资料,我收获颇多。通过学习,我对核心素养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深刻地感受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初步掌握了一些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方法。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学以致用,把它落实到我的日常教学中。现就我的学习情况谈谈收获。

首先,我来说一说什么是核心素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是有效地表达和交流,其实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作为有效地表达和交流,远超了语文的范畴。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多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的‘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这也符合我们的国情,落实起来更好一些。”刘恩山认为,核心素养提出后,“目标更明确,因为这些要素提得更鲜明,它会把国家的教育方针突出表现在核心素养上,我们就可以在这个框架内更明确地定位学科教育。每个学科把这件事情做好,就可以更好发挥出学科课程的价值”。他进一步解释,“它可以清晰地提示你,生物学或者其他理科,在科学素养之外能做什么,比如,生物学里有没有语言素养或数学素养的问题?过去很多人没有去考虑,今天作为一种核心素养提出,语言素养、表达交流的能力也要落实到生物学习中,所以我们要组织学生去合作学习,去探究自主学习,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语言、人际交往的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爱上“思考”。只有学生喜欢思考,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才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提出理性的数学问题。教师应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引入知识探讨;在数学课堂上尽量满足学生需求。如给学生表扬、称赞等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教师要不吝对学生进行表扬,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数学的美。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信、表达等能力。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老师要更加有耐心。有一句话这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我们要多思考,只有让学生自己思考过的东西,他们才能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记忆,他们才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结论,从更深层次来讲,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想法,会创新,有能力而不仅仅会读书的一个人。也就是培养了学生的素质,让他们能够快速地融入到社会。

在积极提倡“核心素养”的同时,我们又应防止纯粹的“口号操作”与“文字游戏”。因为,口号的频繁更替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常见弊病,以至于一线教育工作者忙于应付,甚至感到无所适从,所以,我建议不管用什么方法教学生,一定要坚持。我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一个实例:“在北京一所不起眼的小区配套学校里,有一群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执着研究达8年之久,他们从学科知识走到了知识树,从知识树走到了能力,从能力走到了高位目标,并解决了一系列数学困惑和问题。无论课改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都没有动摇他们的研究精神。10年过去了,这所普通的学校迅速成长为海淀区第一方阵的佼佼者……”所以,贵在坚持。

数学教师还应该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特点,知道小学数学教学要以“知识技能”为基础和载体,逐步实现多层目标的达成。以“教学活动”为主体和主线,通过“再创造”建构起学生自己的“数学现实”;以“学会思维”为重点和核心,培养、发展学生的严谨意识和理性精神。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尽力让我们的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观察世间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种能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副能用数学思想改造世界的情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核心概念发展核心素养是专家的共识。

第一,核心概念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素养是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一些思想、方法、以及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是基于认数、计算、测量、统计等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形成的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以及对数学在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课标中提出的10个核心概念,总体上反映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第二,核心概念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数学课程与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既是基本的要求,也是必需的要求。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相关的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还应当包括使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一些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

第三,核心概念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和价值。数学内容中反映的数学知识所蕴涵的重要思想和方法,能提升具体的数学知识学习的质量,体现数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真正价值。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教师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念可以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会摧残人才,教师的政治取向,道德素养,教育观,世界观,人生观起着直接影响作用。一方面需处理好知识和能力、品格之间的关系。知识是基础,发展能力和品格离不开知识的习得;知识是手段,目的是通过知识的习得发展能力和品格。另一方面需明确所要发展的能力和品格的特殊指向性,要适应终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再者,教师本身的价值观应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和谐。专业思想的建立,将会直接影响教师的知觉、判断等心理过程,从而引发其相应的有弹性的教育教学行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要坚持探究性的教与学,让学生学会认知。知识是必需的,但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坚持问题解决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做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研究、操作、合作等方式,逐渐地形成核心素养。围绕这一思想,项目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以及像艺术家那样工作都是不错的选项。但无论哪一种方法,情境、问题、探究、合作都是其中的关键词。再有,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自主性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自我教育、反思与管理。

二十一世纪呼唤着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多层次人才培养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呼唤着高尚的师德修养。教师担当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唯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业务能力强的老师才能振兴教育,也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爱是教育美丽的语言,我们教师应有那颗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博爱之心。用爱去对待学生,影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13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体育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体育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体育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体育思想和方法。

体育思想是对体育和它的对象、体育概念,命题和体育方法的本质的认识。体育方法是解决体育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体育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体育方法、感悟体育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体育思维、体育手段和体育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体育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体育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体育教学的本质要求。体育思想和体育方法是体育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体育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体育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体育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体育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体育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体育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体育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体育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体育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体育的发展史,多参加体育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体育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体育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体育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体育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毛主席曾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在这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更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在核心素养的召唤下,作为教师的我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核心素养的教学路上走得更远。2018年3月17日—18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梦——聚焦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观摩活动”。

活动中,我聆听了贲友林、任敏龙、朱向阳、房昔梅、沈勇五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精彩绝伦的“真”数学示范课和直击数学核心素养的`讲座。让老师们零距离的接触和感受教学名师的风采与魅力,感受他们对教材解读的深度与厚度,感受他们精湛的教学造诣和深厚浓郁的数学文化底蕴。

一、在贲友林老师的《年月日》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一张自主学习卡:

1.关于“年月日”,我知道了什么?

2.关于“年月日”,我的疑问:

3.我收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数学故事:三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

他们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在这张小小的纸上写下自己的对于“年月日”所掌握的知识,同时大胆地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和想要知道的知识。但对于第三个问题,我当时有点担心,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他能知道什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呢?特别是数学故事,老实说我自己也不知道。但后面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对“年月日”了解一二。

贲老师大胆地让学生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学习卡,说出自己知道的和想知道的,让其他同学来帮他解疑解惑。就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的风采一次又一次赢得了台下老师们阵阵的掌声。特别是最后一位同学展示关于大月七个,小月四个,二月只有二十八天的由来的故事时,台下的掌声变成了惊叹。

二、多看看教材。教材内容是经过编者深思熟虑,集许多优秀思想才写进来的,书上的每幅插图、小精灵说的话,每道习题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只是由于老师的钻研程度、领悟能力、教龄等影响,有时未看懂,但这并不代表你永远看不懂,相信只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慢慢地你就会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因为懂得编者意图,教学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三、怎样教比教什么更重要。

以前总认为尽心尽力地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就已经是最大的满足了,如果学生不懂,还很负责地把学生留在教室,给他补课,这是我以前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经过听讲座,这种思想有点颠覆,有时想想也是:你是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还是要“让一群孩子停下来等他呢?”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有时我们在课堂更多关注的是学困生,某个知识点,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往往你会提问学困生,如果他不会,你会请一个优生先回答,再问学困生,如果学困生还不会,你会再请一个优生回答,最后再问,这不正是让一群孩子停下来等他吗?还有一些老师,学生经过你这学期不断地给他补差,他也许真的及格了,但下学期一抽测,又跑回

三、四十分,老师气了个半死,其实这都是由于老师没有认识到这犹如弹簧,你一使劲,它又就绷紧,拉得很长。等寒假一过,一放松,这又弹回去了。每个人是个体的,是有差异的。我们要正视“差异”,不知大家听过“花圃里的玫瑰”吗?讲的是早开的玫瑰绽放得很灿烂,但就是有那么

一、两朵,依旧还是花骨朵儿,园丁要做到的只是给它不断施肥、浇水,给它营造一个适宜开放的环境。老师其实有时候就像园丁一样,上课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每个人都向前看的氛围,你的课堂不一定每个学生都学懂了,学通了,但只要每个学生投入到课堂中来,只要学生都愿意学数学,哪怕他学得不是很好也行。所以老师有时候真应该多花点时间来思考:我到底怎样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要做到这些,都应该建立在读懂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任敏龙老师的示范课《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突出了数学课的数学味,凸显学习过程中的数学思考,重视建立模型,把长方体认识的多重视角融为一炉,通过相互比较、验证,深化学生对图形的本质理解。讲座《小学数学中的大道理》,以生活中的多种数学实际问题为例,基于关键特征的推理、运动的推理,领悟数学中的大道理:多样视角、运动变化的学习价值与联系的观点、数学来源的多样性与多元表征、数学联系的紧密性与核心概念。朱向阳老师的示范课《植树问题》,在孩子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整理归纳,渗透变与不变,建模等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让老师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如此精彩,充分体现了化归思想、点与线的一一对应。讲座《变式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学例谈》,朱老师从一个笑话、一个影片引发教师的思考,再从一个教学实践出发,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五节相同的课却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一种崭新的视角与方法,让老师们茅塞顿开。

房昔梅老师的示范课《猜猜誰會赢》,利用绘本创造故事情节,掌握准确计算和估算,课堂中充满学趣,简约而不简单,同时她的异地教学方式,让大家了解了台湾与内地教学上的差异,带给老师和学生不一样的视觉盛宴。

沈勇老师的示范课《大魔术师之反序数2》,让学生在数学魔术中,发现一些规律并归纳为数学问题:9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神奇。专题讲座《适合儿童真实成长的数学好课》,他认为数学课应更有点意思,应适合儿童的真实成长,应让孩子更生动的成长、更快乐的回忆,孩子的成长不能替代、过程不可逾越。

本次教学观摩活动,不仅为我们一线教师们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还提供了一些支撑教学的理论,促使我们更新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活世界,让核心素养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15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这一次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学习我对数学教学设计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的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学会了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先设计了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然后设计了几道有趣的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授课过程中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处理好大餐与味精的关系。

在学习中,不仅学习别人的长处,也拓宽了我的视野,我会让学到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转变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积极思考,精心设计教案,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考虑,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16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17

通过这段时间查阅资料以及网上学习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资料,我收获颇多。通过学习,我对核心素养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深刻地感受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初步掌握了一些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方法。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学以致用,把它落实到我的日常教学中。现就我的学习情况谈谈收获。

首先,我来说一说什么是核心素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是有效地表达和交流,其实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作为有效地表达和交流,远超了语文的范畴。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多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的‘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这也符合我们的国情,落实起来更好一些。”刘恩山认为,核心素养提出后,“目标更明确,因为这些要素提得更鲜明,它会把国家的教育方针突出表现在核心素养上,我们就可以在这个框架内更明确地定位学科教育。每个学科把这件事情做好,就可以更好发挥出学科课程的价值”。他进一步解释,“它可以清晰地提示你,生物学或者其他理科,在科学素养之外能做什么,比如,生物学里有没有语言素养或数学素养的问题?过去很多人没有去考虑,今天作为一种核心素养提出,语言素养、表达交流的能力也要落实到生物学习中,所以我们要组织学生去合作学习,去探究自主学习,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语言、人际交往的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爱上“思考”。只有学生喜欢思考,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才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提出理性的数学问题。教师应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引入知识探讨;在数学课堂上尽量满足学生需求。如给学生表扬、称赞等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教师要不吝对学生进行表扬,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数学的美。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信、表达等能力。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老师要更加有耐心。有一句话这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我们要多思考,只有让学生自己思考过的东西,他们才能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记忆,他们才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结论,从更深层次来讲,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想法,会创新,有能力而不仅仅会读书的一个人。也就是培养了学生的素质,让他们能够快速地融入到社会。

在积极提倡“核心素养”的同时,我们又应防止纯粹的“口号操作”与“文字游戏”。因为,口号的频繁更替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常见弊病,以至于一线教育工作者忙于应付,甚至感到无所适从,所以,我建议不管用什么方法教学生,一定要坚持。我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一个实例:“在北京一所不起眼的小区配套学校里,有一群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执着研究达8年之久,他们从学科知识走到了知识树,从知识树走到了能力,从能力走到了高位目标,并解决了一系列数学困惑和问题。无论课改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都没有动摇他们的研究精神。10年过去了,这所普通的学校迅速成长为海淀区第一方阵的佼佼者……”所以,贵在坚持。

数学教师还应该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特点,知道小学数学教学要以“知识技能”为基础和载体,逐步实现多层目标的达成。以“教学活动”为主体和主线,通过“再创造”建构起学生自己的“数学现实”;以“学会思维”为重点和核心,培养、发展学生的严谨意识和理性精神。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尽力让我们的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观察世间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种能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副能用数学思想改造世界的情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核心概念发展核心素养是专家的共识。

第一,核心概念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素养是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一些思想、方法、以及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是基于认数、计算、测量、统计等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形成的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以及对数学在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课标中提出的10个核心概念,总体上反映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第二,核心概念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数学课程与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既是基本的要求,也是必需的要求。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相关的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还应当包括使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一些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

第三,核心概念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和价值。数学内容中反映的数学知识所蕴涵的重要思想和方法,能提升具体的数学知识学习的质量,体现数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真正价值。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18

千呼万唤始出来!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20xx年9月18日正式出炉。初次听到这个名字觉得非常的“高大上”,对其内容持怀疑态度,认为也是“换汤不换药”,因此没有细读。深入的了解它的精髓却是在20xx年的寒假,静下心来真正的走进它,才发现它是真正“高大上”的培养人的标准体系。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近几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接触到了数学教学。发现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便是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结合自己所带学科,谈谈自己对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粗浅认识。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 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例如:五年级数学上册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割补等方法推导出面积公式,学生印象深刻,计算题目时就不容易出错。知道了方法,学习就相对轻松了。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在数学课堂中,我经常把问题抛给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开展小组讨论,让学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找出答案,学生兴趣浓厚,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这也是核心素养里关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日常生活中坐出租车时我们会遇到如何计算车费的问题。教学时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再现,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计算,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计算方法。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例如:《认识分数》时,讲讲分数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19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这一次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学习我对数学教学设计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的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学会了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先设计了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然后设计了几道有趣的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授课过程中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处理好大餐与味精的关系。

在学习中,不仅学习别人的长处,也拓宽了我的视野,我会让学到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转变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积极思考,精心设计教案,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考虑,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20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就数学学科而言,研究表明,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数学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

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21

11月9日,听了我们学校校长关于《培养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的专题讲座,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素素养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摘抄自《培养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这与我们学校的《新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表现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从文化基础可以看出,它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作为教师的我们,以后在工作中怎么做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2、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知识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4、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22

核心素养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去落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前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来实现课程建设提出的目标更为重要。核心素养的落实如果仅仅局限在课程建设方面,因此落实核心素养必须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证。

1、层次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

分层次教学的实质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这是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具体体现,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实现有效教学和高效学习的最基本策略。我们千万不能把分层次教学理解成办尖子班,在实践上更不能用拔尖的教师去教拔尖的学生,而是用同样的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各个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给予不同的教学服务。

2、主题化教学,实现知识的纵向联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自身的逻辑规律,不断挖掘和整合教材,按照一系列的主题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方式往往都是在期末或者高考复习中运用,平时总是打牢双基。一些有经验的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往往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就要进行一次主题式或者是专题式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内在关系,让知识形成大的模块,从见树木到见森林,再从见小森林见到大森林。

3、问题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横纵联系

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要靠问题化学习。我们从讲授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习中心的课堂,中间有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问题化学习。因为问题化学习让我们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线去设计,必须以学生的问题展开,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知识要从碎片化、断点化的知识转变为结构化的知识,而结构化的知识其实就是问题化的学习,把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找到知识之间的横纵联系。

4、情景化教学,实现由学习走向生活

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学生在学校学过的知识和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过程缺少真实的情景,只是把知识符号化。知识符号是表达知识体系的,这个知识体系如果不同生活建立联系,只是把知识符号背熟、认知、复述,去对付考试,就很难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把核心素养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学中去,真正体现课堂的育人功能。落实核心素养,一方面要遵循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学习,真正实现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另一方面就是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把学习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人格,让学习者真正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23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24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