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2024/07/15心得体会

西西文学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2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在超市购物的时候,在跟好朋友玩扑克牌的时候……而今年去看望外婆的一次经历让我感到数学是如此的神秘,如此的有趣,如此的有用。

国庆节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上启东去看望外婆。到了外婆家门口,刚好看到外婆从外面风尘仆仆地回来,手里还拎着一个大篮子。我很好奇——篮子里面是什么东西呢?我急忙上前接过外婆手里的篮子,探头一看,篮子里面躺着两只圆溜溜的鸡蛋。

我问外婆:“婆婆,怎么只有两只鸡蛋呀?”

外婆摸着我的手说:“刚才我去菜市场卖鸡蛋的,知道你们要到家了,就赶紧回来了。”

“婆婆,你一共卖了多少只鸡蛋呀?”我兴奋地问道。

外婆微笑着、神秘地说:“这个问题呀,你得自己算一算。听好了,我第一次卖出篮子里鸡蛋的一半加两只;第二次卖出余下的一半加两只;第三次卖出再剩下的一半加两只;最后篮子里还剩两只鸡蛋,这篮子鸡蛋一共有多少只呢?”

我一开始觉得这个问题挺简单的,没想到我认真地算了好几次,答案都被婆婆否定了。后来,在爸爸的鼓励下,我拿出草稿纸和铅笔认真地做,我一会儿画图,一会儿计算,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我急忙跟外婆说:“婆婆、婆婆,一共有44只鸡蛋,对吗?”

外婆高兴地摸摸我的头说:“我外孙女真聪明啊!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我自豪地说:“婆婆最后卖剩下的两只鸡蛋加两只等于4只,4只就是第二次卖完后篮子里面鸡蛋的一半,所以第二次卖完后篮子里面鸡蛋数就是(2+2)×2=8;同样的道理,第一次卖完后篮子里面鸡蛋数就是(8+2)×2=20,这篮子鸡蛋数就是(20+2)×2=44。”

这件事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但回想起来我仍然很激动。因为通过这件事,我发现数学的世界是如此神奇;数学对人们的工作。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

新一轮的课改浪潮已席卷而来,我作为一名普通小学数学教师,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六年对教材的认识和教学心得,做以下几方面概括。

首先是培训心得。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的核心,在新的形势理念指导下,引发了对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以及教育评价等多方位的改革。

1、重心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更主要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与教学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新课中,课程与教学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融合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是以教为核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而新课程则强调教与学的关系应转化,要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要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2、重心更新新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教学中,是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基本技能是否熟练、解决书本中的问题是否强为教学目标。而新课程中,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更多体现学生的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3、重新领会新旧教材的编写。

旧教材围绕例题、习题转。课程内容突出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在结构上,课程类型单一,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而新课程在教材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教材以数学活动形式安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观察、实验等活动形式,加强了学生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习题中编排了“数学常识”、“数学故事”、“环保”等方面内容,体现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4、重心选择新的教学方式。

在旧的课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而对学生的能力、态度、习惯方式的培养不够重视。新课程中,强调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示,通过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来解决数学问题,得出有关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5、重心构建教育评价体系。

在旧的课程中,教师的评价是主要的。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是否能解决书本中的问题。在新课程中,评价主体多样性。主要体现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评价。评价方法也是多样性,有课堂内评价、课外作业评价、学生学习数学历程等。

其次,教学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国民,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路来重心构建新的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焕发出蓬勃生机。

1、创造具体情境,力求课堂生动活泼。

学生是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存在差异的、具有个性的、需要理解和尊重的人。而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何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自己提,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并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演算,再经过交流合作,深入探究,得出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规律,最后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价值观,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充满了生动有趣的活力。

2、让数学课堂走进现实生活。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形象思维还比较完善,抽象思维与成人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中感知学生真正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我努力创设条件,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教一年级学生认识等号的意义,可联系我们小时候玩平衡木,当两边一样重时,我们可以用算式把它表示出来,而连接这个算式的数学符号用“二”表示。又如认识自然数0、1、2、3、4可以联系平时列队,这个队有多少人用几表示,这个人站第几用几表示。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联系新旧教材,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学生在六年的学习阶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扎实,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更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学好数学这门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时代在变革、在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有要改革、发展。在课改这一广阔天地里,我们应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培养21世纪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分量也最重。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尤为重要。

一、以口算的基本训练作为计算教学的突破口。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任何笔算四则计算,实际上都是分解成一群基本口算题进行运算的。如果基本口算熟练的学生,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也高。因此,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坚持每节课1-2分钟的基本口算训练。口算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和熟练程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不懈地训练,所以我们规定了每节数学课必须在开始时安排1-2分钟地口算基本训练。口算形式、方法多样化。在教学中,凡需要计算的,尽量与口算训练结合,能口算的坚持让学生口算。不仅如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形式交替进行口算训练,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是课堂计算教学的重点。

(1)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中年级学生更为突出。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形象直观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重要的然他们知其所以然。

(2)运用“迁移”规律,促进计算法则的掌握。在计算法则教学中,主义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寻找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运用旧知识的迁移学习新法则。

(3)重视算法指导,在计算的合理性、灵活性上下功夫。在讲情算理、揭示规律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使解题过程既正确,又合理。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法则、定律,使解题过程最忧化。

三、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

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发挥知识迁移的优势,进行大胆地尝试,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鼓励算法多样化,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定要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

四、保证课堂练习的时间。

改变课堂上翻来覆去说“算理”,挤占了练习时间,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其中重要的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并在练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所以,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如每节课留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教师进行纠正,还要关注计算练习后的反思。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争取做到以下几点:

(1)新授内容重点练。

(2)基本内容方法练。

(3)易错内容针对练。

(4)新、旧知识结合练。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4

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肯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见,要让学生会学,得让学生想学,对学习感兴趣,那么,作为老师就得想办法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本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给予高度评价,并作出肯定,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时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例如,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而后,我让画好的学生说是怎样画的。学生说:“先画一条直线,并在这条直线上找一点,然后用量角器的中心和这个点重合,量角器的零刻度和这条直线重合,在量角器90度刻度线的地方上点上一点,把刚点的这一点和直线上的这一点连接起来,这条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我又让学生说出当时是怎样想出这种画法的,学生回答道:“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相交成的角是直角,而直角是90度,我就想着用量角器画出90度的角。”当时,我立即对这位孩子的想法给予了肯定,并作出高度评价-----丁莹同学非常聪明,他能把我们刚学过的“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垂线相交的角是直角”联系起来思考,他不仅开动了脑筋,而且会动脑筋,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碰到新的问题时,会像这位孩子一样去思考问题,把我们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分析解决新问题。此后,这位同学在课堂上思考问题更积极了,思路也很广,也很特别,在他的带动下,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一定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对事物进行了观察,分析和思考,深入理解其含义。在教学中,我就是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致最终解决问题。如:在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常常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分析已知条件能解答哪些问题,在分析中发现问题,并把问题一一提出来,根据已知条件一一解答再看解答出的这些问题中哪些能帮助解答最后的问题;或者看最后的问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解答,再看看需要的条件中是否给出这些条件,按理往下推,直到题里有条件能解答新问题为止,最终寻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进行这种分析思考的训练,会逐渐养成勇于探索问题的好习惯,变得思维敏捷,聪明好学。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问题的解决中。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时,让学生自己感悟,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比老师直接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明白问题的打啊要强得多,虽然都是弄懂问题的答案,但是学生明白问题答案的途径就不同,前者学生的思维是作过激励斗争的,是一种内化过程,后者学生的思维过程是跟在老师后面完成的,是平稳过渡的由眼到手的简单过程,前者具属探索性学习,后者是接受性学习。因此,前者的学习会有所发现,价值远远超出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当老师的,特别是数学老师,不要嫌学生思维迟缓,耽误课堂时间,而把自己的分析思路嫁接给学生,取代学生思维,违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试试看,一开始我们给足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当训练有数后,你的收获是惊人的,可喜的。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5

新一轮的课改浪潮已席卷而来,我作为一名普通小学数学教师,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六年对教材的认识和教学心得,做以下几方面概括。

首先是培训心得。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的核心,在新的形势理念指导下,引发了对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以及教育评价等多方位的改革。

1、重心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更主要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与教学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新课中,课程与教学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融合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是以教为核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而新课程则强调教与学的关系应转化,要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要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2、重心更新新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教学中,是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基本技能是否熟练、解决书本中的问题是否强为教学目标。而新课程中,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更多体现学生的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3、重新领会新旧教材的编写。

旧教材围绕例题、习题转。课程内容突出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在结构上,课程类型单一,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而新课程在教材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教材以数学活动形式安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观察、实验等活动形式,加强了学生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习题中编排了“数学常识”、“数学故事”、“环保”等方面内容,体现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4、重心选择新的教学方式。

在旧的课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而对学生的能力、态度、习惯方式的培养不够重视。新课程中,强调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示,通过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来解决数学问题,得出有关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5、重心构建教育评价体系。

在旧的课程中,教师的评价是主要的。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是否能解决书本中的问题。在新课程中,评价主体多样性。主要体现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评价。评价方法也是多样性,有课堂内评价、课外作业评价、学生学习数学历程等。

其次,教学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国民,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路来重心构建新的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焕发出蓬勃生机。

1、创造具体情境,力求课堂生动活泼。

学生是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存在差异的、具有个性的、需要理解和尊重的人。而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何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自己提,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并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演算,再经过交流合作,深入探究,得出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规律,最后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价值观,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充满了生动有趣的活力。

2、让数学课堂走进现实生活。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形象思维还比较完善,抽象思维与成人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中感知学生真正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我努力创设条件,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教一年级学生认识等号的意义,可联系我们小时候玩平衡木,当两边一样重时,我们可以用算式把它表示出来,而连接这个算式的数学符号用“二”表示。又如认识自然数0、1、2、3、4可以联系平时列队,这个队有多少人用几表示,这个人站第几用几表示。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联系新旧教材,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学生在六年的学习阶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扎实,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更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学好数学这门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时代在变革、在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有要改革、发展。在课改这一广阔天地里,我们应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培养21世纪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6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提高小学生整体数学素质,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当前,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气氛不活跃,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7

最近粗略地学习了《小学数学发展性教学研究》一书,现在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

从教学研究的论述角度看,本书始终将眼光盯住儿童的发展性学习,始终在关注儿童的学习方式与认知发展。它教会了我们应该如何教数学。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发展性性学习呢?根据对本书的学习,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就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使其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

2、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重视再现知识过程。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研究的环境,善于提出一些学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寻找问题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机会,多一些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8

对于中低年级儿童数学教学,主要任务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思维较强的学科。对与刚从幼儿园毕业的一年级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并打好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我这几年来一直是担任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通过这几年的实践与尝试,也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首先,我觉得要培养中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非常重要。在课堂上,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我在每节课上都尽可能的去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一、故事导学,诱发兴趣

由于中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喜新、好奇,学习目的性、自觉性和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情节,诱发学习兴趣。如,在教“认识时间”这一课时,我在课的引入部分就加入了一个谜语:“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由于是谜语,所以满足了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争先恐后地要回答,课堂上的气氛很活跃。

二、联系生活,增添兴趣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我在教学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游戏:小猫钓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整理加法表,发现运算规律。准备的教具有:鱼(写满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算式)鱼篓(算式得数)小猫头饰、池塘(情境)表格(整理算式)先让孩子们从池塘里把自己算出来的算式(鱼)送到鱼篓里,再让他们分组验证各个鱼篓的鱼是否符合要求。最后把所有的算式根据规律排入表格自己整理出20以内进位加法表,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整节课,孩子们是学习的主角,他们兴高采烈得参与游戏,参与学习,在游戏中积极地进行计算,不自觉地进行整理,非常有兴趣地交流计算规律,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本来枯燥的计算整理复习。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9

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它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通过这次的.学习、研究、实践、交流,使我认识到了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1、要正确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如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 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 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

2、创设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研究表明, 认识兴趣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有密切关系。因此, 课堂教学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安排。按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安排教学过程。

3、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尽可能做到小而具体、新而有趣, 既有适当的难度, 又富有启发性。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问题的含义, 才有可能去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在创设的情境中及时提炼出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情境的作用, 不能把情境的创设作为一种“摆设”, 要运用到实践中去。

4、情境的内容和形式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的年级有所变化。低年级学生对声音、动作更有吸引力, 要多创设表现活泼、内容生动、形式丰富的情境, 如运用猜谜语、做游戏、编儿歌、讲故事、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形式; 对于高年级学生, 则要多创设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 流的情境, 用数学本身内在的、隐性的美去吸引学生, 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对情境的满足, 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总之, 创设教学情境的形式还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环境做出相应的设计和改变。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0

光阴飞速,回眸刚刚还炎炎夏日,可瞬间便已是瑟瑟冬意袭。一晃间,怀着憧憬,怀着忐忑,怀着迷茫的我在汶源工作已有3年半了,从不熟的同事,从不知底的孩子,从陌生的学校管理中,一路磨合,一路中,我已慢慢地渗透在这个教育环境里。每天站在教室的讲台上,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做不完的琐事。提起笔来总结,似乎有些笔塞。一学期来,平凡的生活带给我的是思考与回忆!

一、制定教学计划。

开学前根据新教育实验及教研室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全面系统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按照学校的统一时间安排,合理设定了教学进度;根据本册教材的训练重点,规定了总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形成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从内容提要中体会思想,分清文章主次。会听、会说、会写、会阅读。对不同的课文明确了重难点。教学计划使整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在预定的安排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二、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安排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桂林山水》等课文就采用了看图与学文相结合的方法,并且充分发挥班内多媒体优势,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梅花魂》一文就用情感引读法,激发学生不同的情感,让他们感悟、想象、思索,达到教学目标。《将心比心》就用朗读为主,体会文章的内容,自学完成教学目标,感受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关怀。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用最简单、最恰当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

三、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

正确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教学的实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每天放学时都为学习布置具体预习任务,并适时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新课授完,必要求复习。用小组长检查,教师抽捡的方法进行督促。通过一段时间,学生知道该如何预习了,也能自觉复习啦。

2、正确的上课方法。“该说时就说,该听时就听,该写时就写”,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学会听课,学会做笔记。

3、写工整字,做规范作业。强调文字书写的重要性,并适时进行写字训练与指导。统一规范作业格式。长时间的督促训练,使学生的字越来越漂亮,作业越来越规范、美观。

四、针对本校学生普遍存在的语文方面的弱点重点突破。

1、汉语拼音。

虽然四年级中,拼音早已不是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同学们书写拼音的能力大大下降,与书利用早读、教学生字时等一切可得用的一切时间,进行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字词记忆。

从开学起,坚持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进行读写、听写。

3、课文朗读。

课堂上用了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与指导。并多次组织朗读课文、诗词的比赛。

4、阅读。

从平时上课到考试,刻意让学生进行阅读的训练,多思考,多解决问题,提高阅读水平。为进一步攻破这一难点,也为了增加课外阅读量,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专门进行阅读训练。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1

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课堂上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这时如果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2

新一轮的课改浪潮已席卷而来,我作为一名普通小学数学教师,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六年对教材的认识和教学心得,做以下几方面概括。

首先是培训心得。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的核心,在新的形势理念指导下,引发了对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以及教育评价等多方位的改革。

1、重心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更主要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与教学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新课中,课程与教学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融合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是以教为核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而新课程则强调教与学的关系应转化,要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要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2、重心更新新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教学中,是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基本技能是否熟练、解决书本中的问题是否强为教学目标。而新课程中,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更多体现学生的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3、重新领会新旧教材的编写。

旧教材围绕例题、习题转。课程内容突出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在结构上,课程类型单一,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而新课程在教材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教材以数学活动形式安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观察、实验等活动形式,加强了学生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习题中编排了“数学常识”、“数学故事”、“环保”等方面内容,体现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4、重心选择新的教学方式。

在旧的课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而对学生的能力、态度、习惯方式的培养不够重视。新课程中,强调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示,通过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来解决数学问题,得出有关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5、重心构建教育评价体系。

在旧的课程中,教师的评价是主要的。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是否能解决书本中的问题。在新课程中,评价主体多样性。主要体现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评价。评价方法也是多样性,有课堂内评价、课外作业评价、学生学习数学历程等。

其次,教学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国民,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路来重心构建新的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焕发出蓬勃生机。

1、创造具体情境,力求课堂生动活泼。

学生是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存在差异的、具有个性的、需要理解和尊重的人。而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何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自己提,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并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演算,再经过交流合作,深入探究,得出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规律,最后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价值观,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充满了生动有趣的活力。

2、让数学课堂走进现实生活。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形象思维还比较完善,抽象思维与成人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中感知学生真正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我努力创设条件,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教一年级学生认识等号的意义,可联系我们小时候玩平衡木,当两边一样重时,我们可以用算式把它表示出来,而连接这个算式的数学符号用“二”表示。又如认识自然数0、1、2、3、4、、、、、、可以联系平时列队,这个队有多少人用几表示,这个人站第几用几表示。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联系新旧教材,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学生在六年的学习阶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扎实,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更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学好数学这门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时代在变革、在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有要改革、发展。在课改这一广阔天地里,我们应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培养21世纪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3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提高小学生整体数学素质,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当前,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气氛不活跃,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4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体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二、从新课标看“学生”

在学习和尝试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越发感受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是很大的,不可低估的,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习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5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体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二、从新课标看“学生”

在学习和尝试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越发感受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是很大的,不可低估的,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习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6

1、开展适当的竞赛和游戏活动,提高学习热情。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低年级小学生在竞赛的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低年级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2、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把握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化,让低年级小学生易学易懂。让低年级小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让低年级小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应用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我特别重视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突出学以致用。根据数学的内容和低年级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相联系,将数学知识融化于生活实践中,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情境创设问题。

低年级小学生年龄小,如果总是把数学知识枯燥地呈现给他们,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会逐渐枯萎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性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因此我每次在讲授新知识时,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低年级小学生创造一个和知识有关系的情景,尽管有时的情景不是很贴切,但是学生木们不但没有介意,反而对学习数学知识却是兴趣盎然。

4、对学生多关注多表扬。

低年级小学生非常关注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度和表扬度。我想:作为学生,能得到老师的赏识表扬夸奖对于他们的成长还是很有利的。作为老师,看到你的学生的进步,一定是很欣慰的。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7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提高小学生整体数学素质,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当前,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气氛不活跃,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8

新一轮的课改浪潮已席卷而来,我作为一名普通小学数学教师,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六年对教材的认识和教学心得,做以下几方面概括。

首先是培训心得: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的核心,在新的形势理念指导下,引发了对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以及教育评价等多方位的改革。

1、重心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更主要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与教学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新课中,课程与教学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融合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是以教为核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而新课程则强调教与学的关系应转化,要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要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2、重心更新新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教学中,是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基本技能是否熟练、解决书本中的问题是否强为教学目标。而新课程中,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更多体现学生的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3、重新领会新旧教材的编写。

旧教材围绕例题、习题转。课程内容突出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在结构上,课程类型单一,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而新课程在教材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教材以数学活动形式安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观察、实验等活动形式,加强了学生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习题中编排了“数学常识”、“数学故事”、“环保”等方面内容,体现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4、重心选择新的教学方式。

在旧的课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而对学生的能力、态度、习惯方式的培养不够重视。新课程中,强调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示,通过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来解决数学问题,得出有关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5、重心构建教育评价体系。

在旧的课程中,教师的评价是主要的。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是否能解决书本中的问题。在新课程中,评价主体多样性。主要体现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评价。评价方法也是多样性,有课堂内评价、课外作业评价、学生学习数学历程等。

其次,教学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国民,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路来重心构建新的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焕发出蓬勃生机。

1、创造具体情境,力求课堂生动活泼。

学生是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存在差异的、具有个性的、需要理解和尊重的人。而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何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自己提,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并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演算,再经过交流合作,深入探究,得出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规律,最后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价值观,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充满了生动有趣的活力。

2、让数学课堂走进现实生活。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形象思维还比较完善,抽象思维与成人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中感知学生真正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我努力创设条件,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教一年级学生认识等号的意义,可联系我们小时候玩平衡木,当两边一样重时,我们可以用算式把它表示出来,而连接这个算式的数学符号用“二”表示。又如认识自然数0、1、2、3、4……可以联系平时列队,这个队有多少人用几表示,这个人站第几用几表示。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联系新旧教材,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学生在六年的学习阶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扎实,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更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学好数学这门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时代在变革、在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有要改革、发展。在课改这一广阔天地里,我们应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培养21世纪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9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在超市购物的时候,在跟好朋友玩扑克牌的时候……而今年去看望外婆的一次经历让我感到数学是如此的神秘,如此的有趣,如此的有用。

国庆节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上启东去看望外婆。到了外婆家门口,刚好看到外婆从外面风尘仆仆地回来,手里还拎着一个大篮子。我很好奇——篮子里面是什么东西呢?我急忙上前接过外婆手里的篮子,探头一看,篮子里面躺着两只圆溜溜的鸡蛋。

我问外婆:“婆婆,怎么只有两只鸡蛋呀?”

外婆摸着我的手说:“刚才我去菜市场卖鸡蛋的,知道你们要到家了,就赶紧回来了。”

“婆婆,你一共卖了多少只鸡蛋呀?”我兴奋地问道。

外婆微笑着、神秘地说:“这个问题呀,你得自己算一算。听好了,我第一次卖出篮子里鸡蛋的一半加两只;第二次卖出余下的一半加两只;第三次卖出再剩下的一半加两只;最后篮子里还剩两只鸡蛋,这篮子鸡蛋一共有多少只呢?”

我一开始觉得这个问题挺简单的,没想到我认真地算了好几次,答案都被婆婆否定了。后来,在爸爸的鼓励下,我拿出草稿纸和铅笔认真地做,我一会儿画图,一会儿计算,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我急忙跟外婆说:“婆婆、婆婆,一共有44只鸡蛋,对吗?”

外婆高兴地摸摸我的头说:“我外孙女真聪明啊!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我自豪地说:“婆婆最后卖剩下的两只鸡蛋加两只等于4只,4只就是第二次卖完后篮子里面鸡蛋的一半,所以第二次卖完后篮子里面鸡蛋数就是(2+2)×2=8;同样的道理,第一次卖完后篮子里面鸡蛋数就是(8+2)×2=20,这篮子鸡蛋数就是(20+2)×2=44。”

这件事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但回想起来我仍然很激动。因为通过这件事,我发现数学的世界是如此神奇;数学对人们的工作。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0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体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二、从新课标看“学生”

在学习和尝试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越发感受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是很大的,不可低估的,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习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1

听了这五堂数学课,让我感受颇深,有年龄大的老师,也有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他们的课有太多值得我学习和思考的地方,下面我就谈一下听了这几课以后给我的启发

一、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具有语言魅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语言要做到严谨简练,并且要具有亲和力,对孩子要多表扬,多鼓励。王老师虽然是一名男教师,但语言很轻柔,很具有亲和力,他儿童化的语言一直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及时的表扬孩子,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刘老师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其语言已经做到了严谨简练。这是我以后的教学中应时刻注意的一点。

二、数学源于生活,最后必须要回到生活当中。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如果脱离实际来学知识的话,其学习的意义不大。所以在数学课上,必须让学生知道在现实中的应用。这几位老师在讲课的最后,都会把今天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也是我以后课堂上应该做的。

三、教师灵活的教育机智,在巩固练习环节,翟丽华老师反馈纠正及时,分解了题的难度。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

总之,这几位老师的课基本功过硬,充分展示了教师的综合魅力,很值得我学习。今后一定多向其他教师学习,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在教学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2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数学教材第二册中第六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新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有了几点感悟。

一、全方位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学生由生活情境中找到数学问题后,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29+4=33,但当我问他们“你是怎么想的”时,他们就说不出来了。这时我并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工具——小棒,让他们利用小棒自由、独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题的方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此时此刻我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当学生汇报方法时我并没有在黑板上板书抽象的算理,而是接着给出56+7=?继续追问学生的想法。当学生再次汇报时,这时我才水到渠成板书算理。通过两次摆小棒,对于已经知道得数的学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不知道得数的学生,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计算进位加法。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通过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把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并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识结构。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体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快结束的时候,我在课件中出现学生喜爱的“肯德基”餐厅,让学生在模拟购买食品的情境中体会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随着画面的出现,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又因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所以它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单调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转变成了生活中的购物算钱,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字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学数学。充分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大众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的本质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观念。

随着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和课堂中的具体实践,我认为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教师自身应该努力成为创造者。大胆探索,积极尝试,面对各种挑战,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与我们的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3

1、结合生活累积经验充分调动课堂灵动性

由于数学知识抽象严谨化,程式化,字符化,所以就数学课堂本身来说是缺乏热情,课本知识过于死板,课本教材割断了生活与教学的密切联系,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在数学教学中尽量把学和玩儿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中玩儿,在玩儿中学,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更容易吸收接受。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可以说:在一个晴朗的夏天,一只美丽的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这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蜻蜓要这么说呢?这样的教学就把学生带到了一个童话的王国里面,让学生有无限的想象,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显得数学的教学与学习不那么枯燥无味了。

2、尊重个体差异针对性教学加强实践操作

学生在先天与后天都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先天上的智力一般,有的先天在数学上就有天赋,有的后天努力,有的后天松懈,学生们都是不稳定有很多的问题存在的,那么,教师就应该针对这些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教学的方案。只有因材施教,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那么教学才能顺利的开展,从而充分的发挥出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才能使学生的才智充分的发展,充分的被挖掘出来。任何的学习都应当付诸于实际,这样才能充分的体现出学习的作用,实践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活动,特别容易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从实践中最大的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非常愉快的活动玩耍中将课本枯燥乏味的抽象知识牢记在心,更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快乐的学习。

3、多表扬学生树立起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信心

数学的学习确实需要很多的天赋,人生来就是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就是在学习上人们所说的天分,有的同学脑子很灵活接受能力就快,数学和语文不一样,不像语文有那么大的灵活性,数学的公式是死的,所以学习起来就会比语文有局限性,现在的许多教师很容易偏爱一些学习好的学生,而忽略掉一些学习上比较吃力的学生,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教师应当多偏爱那些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这样才能消除学生在学不会的基础上更加害怕,抵触畏惧数学的学习,多给这些学生机会,并且在学生作业的评语上下下功夫,多给予一些表扬,激励的评价,多给这些孩子一些鼓励,关注,让这些学生感受到自己没有被忽略,并且对他们抱有深深的希望,才能让这些学生如沐春风,更加敢想敢问,这样才能使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老师可以制作一些小红旗小红花作为奖励发给这些学习困难上的学生,多表扬,才能促进这些学生主动的学习,尝到学习上的甜头。

4、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加以反思

教学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教育纰漏,或者教育方法不得当,导致收到的教学成果也甚微,所以要经常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整理,从而得出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年轻的老师这点尤为重要,因为经验不足,所以更应该重视反思,因为数学的程式化符号化以及脱离实际的课本化枯燥在所难免,所以及时的反思,来积极的从学生的角度改革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并与学生多交流,积极汲取学生的意见建议,一定不能够以自己的主观意见为依据,限制学生的思想,教师不仅要学会教学,更要学会学习。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的教学方式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教师进行教学上的反思更是对自身的提高,既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

5、关于课堂的互动性

众所周知,课堂提问是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的,而提问也是需要有技巧的,很大一部分的老师比较喜欢提问优秀的学生,这样在课堂上不耽误时间,教学成效快,但是这样就容易使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产生被忽略不重视的感觉,从而就会导致这部分学生自我放弃,这些学生被遗忘到角落里面,得不到表扬,也得不到批评,一定要激发那些不敢举手回答问题,胆小如鼠的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6、案例研究分析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教学的例子可以借鉴说明一下,一位老师出了一道数学应用题,一套办公桌椅的价钱是108元,其中办公椅子的价钱是办公桌的八分之五,那么椅子的价钱是多少?这道应用题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得出了结论,并且用许多的算法得出了椅子的价钱,但是当教师准备做出小结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质疑,并说一张办公桌不一定就是配用一个椅子,可以是两把椅子三把椅子,这样就不是这样的结果了,教师听后就非常不耐烦的斥责学生想的太多,并且打断学生的思路想法,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灌输式教学依旧很严重,教师们并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的尊重学生的思想与想象力,非常的自我,我行我素,这样就失去了教育本身的意义。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和需要改革的地方,教师应该在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以后,仔细的分析总结一下自己教学内容中缺乏什么,课堂内容设计是否合理,怎么样才能让数学使学生们感兴趣,怎么样教学才能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提出问题,才能直接的知道学生的疑惑之处,才能更有利的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4

一.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多年来我们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总有一个将知识做为小结的环节,而且都是由教师给出答案,例如用语言或图表罗列出所学知识。潜意识里认为学生是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知识网的,事实并非如此,在教学实验中学生能给出的总结形式包括:

表格式——条理性很强。思路清晰,概括能力强,有较强的周详思维能力,内容包括章节的内容说明,主要运算法则,各种问题的解题方法、注意事项及例题。趣味式——具体、形象而且生动、有趣表现出制作者有着成人思索不及的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

汇报式——内容丰富、过程详尽。表现出制作者情感丰富、能够客观的剖析自我。包括章节的主要内容,自我收获学习过程中的感想、困惑和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体会式——感受真切、信息丰富。表现出制作者能够坦诚道出对学习对象的真实感受。如数学很有趣它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既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能使人变得聪明。

可见,单纯凭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我们正面临的家学对象。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背景、学习数学的意义、不同的文化氛围都带来了影响。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教师对教学反思要注意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分段函数时,让学生去了解出租汽车的出租费用、或家长工资中的扣税标准,并写出调查报告。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经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5

作为一名新的普通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培训以及学习我深刻的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化和多样化,也在不同方面显示出了我的不足,许多教学经验值得我去借鉴学习,也让我明白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学习积累的过程,下面我将我的认识和教学心得,做以下几方面概括。

首先是培训心得。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的核心,在新的形势理念指导下,引发了对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以及教育评价等多方位的改革。

1、重心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更主要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与教学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新课中,课程与教学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融合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是以教为核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而新课程则强调教与学的关系应转化,要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要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2、重新更新新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教学中,是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基本技能是否熟练、解决书本中的问题是否强为教学目标。而新课程中,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更多体现学生的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3、重新领会新旧教材的编写。

旧教材围绕例题、习题转。课程内容突出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在结构上,课程类型单一,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而新课程在教材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教材以数学活动形式安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观察、实验等活动形式,加强了学生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习题中编排了“数学常识”、“数学故事”、“环保”等方面内容,体现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4、重新选择新的教学方式。

在旧的课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而对学生的能力、态度、习惯方式的培养不够重视。新课程中,强调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示,通过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来解决数学问题,得出有关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5、重新构建教育评价体系。

在旧的课程中,教师的评价是主要的。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是否能解决书本中的问题。在新课程中,评价主体多样性。主要体现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评价。评价方法也是多样性,有课堂内评价、课外作业评价、学生学习数学历程等。

其次,教学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国民,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路来重心构建新的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焕发出蓬勃生机。

1、创造具体情境,力求课堂生动活泼。

学生是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存在差异的、具有个性的、需要理解和尊重的人。而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何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自己提,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并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演算,再经过交流合作,深入探究,得出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规律,最后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价值观,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充满了生动有趣的活力。

2、让数学课堂走进现实生活。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形象思维还比较完善,抽象思维与成人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中感知学生真正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我努力创设条件,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教一年级学生认识等号的意义,可联系我们小时候玩平衡木,当两边一样重时,我们可以用算式把它表示出来,而连接这个算式的数学符号用“二”表示。又如认识自然数0、1、2、3、4。可以联系平时列队,这个队有多少人用几表示,这个人站第几用几表示。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联系新旧教材,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学生在六年的学习阶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扎实,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更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学好数学这门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时代在变革、在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有要改革、发展。在教育这一广阔天地里,我们应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培养21世纪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6

一、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传统教学相对比较注重结果教学。教学中如果只注意结果,学生在应用知识时总显得比较吃力。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等边对等角,而是可以先让学生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对折,让学生发现它们相等这个特性,从而进一步提出结论的数学理论推导过程。并且学生可通过折痕得到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作底边上的高或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去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导出结论;同时,通过学生亲手操作,学生还会发现等腰三角形轴对称等特性。这样,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例如,教师设计这样的一个情境来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小刚的奶奶家里的三角形镜弄碎了,想重新配一个,该拿哪一块?请你给她拿个主意。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

1、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例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方法。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正象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法国著名数学家包罗朗之万曾说:“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具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应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比如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受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