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西西文学整理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23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
又一轮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广大教师见面了,通过认真研读,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最大的体会就是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了。新的初中语文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那么,我们的初中语文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语文教学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师生双边活动转变。
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改革,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改革,要坚持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处理好讲授与练习、学习与运用、点拨与讨论的辩证关系;要坚持学以致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不断迁移。
二、语文教学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
学法指导不应该只看作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应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经过思考、生疑、答疑、创造等学习过程,才能使他们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学习动力。教师应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学情,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适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加强能力迁移。
三、结合中学生自身实际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背诵优秀诗文80篇。现在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在语文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四、语文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好书。要努力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激活他们创新的欲望,让学生主动去求知。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学会的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他们学习方法上的点拨,做一个优秀的引路人。
相信,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的语文教学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
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其实数学教学过程还可以这样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一、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底,“教”为了“学”。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新课程标准还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这可以从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得到验证。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对一座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情,他的期望使这座少女雕像“活”了起来。1968年,瑞典教育家罗森塔尔对美国一所小学18个班的学生进行的试验,进一步表明外界的殷切期望会对人产生强烈的激励效应,即“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三、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完美实现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因为“教育是植根于爱的(鲁迅语)”。“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后面;愚昧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
基于以上的观点,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现有的认知水平,尤其是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现有水平;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在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双重教学方案:备教学目标,更备学习目标;备教法,更要备学法;备教路,更备学路;备教师的活动,更备学生的活动。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的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明白、记不住,因此,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其实“说”也只是浮在表面上,并没有什么深度地说。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契可夫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是指导者就不能“代庖”,教师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目中无人”,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基于此,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学生出现了问题,没关系,这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师“点”和“导”的最佳时机。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必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只对学生作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课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四、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发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的神奇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科学知识永远在演进中,它是一个不断构造和改组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正是接受了这种辩证的认识,而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的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IT"、学会创新,这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
为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响应中心学校要求,重新掀起新一轮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自觉把新课程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改进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做到“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有了点滴体会:
一、新教材,新教研
首先 “披沙拣金”
我觉得一开学实行颇具特色的教研专题 “集体备课”的备课制。是新课标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我们使用原有的备课思路和备课方法已无法适应《课标》的要求,要是《课标》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我认为认真实行集体备课,交流教学实践的收获与反思,从中提炼,吸取教学策略,充实各自的课堂教学是重中之重。
其次 “以生为本”
强调“备课”同样要有一种平等的概念、尊重和看重我们的学生的主体和个性的发展,了解学生的需求,并且让学生能够了解学习行为的结果,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控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步骤,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不出现或少出现偏差,从而高效益地完成教育教学的`计划。老师必须将新教材作为切入点,全体教师提前一周备好全单元教材,按计划精备其中的一课,分析本单元(或练习)的教材重难点,分析教学思路,定出最佳方案,其次在向其他学科开放和延伸,拓展学生学习的领域,突破传统教学的有限空间现状进行全面的权衡,然后决定何者当弃,何者当留,并根据各班学生及课堂实际及时对集体教案进行调整,并记录在教学后记中,闪现集体智慧的实用教案成了今年教研活动的新亮点,“集体教案”这一创新举措让每位教师从繁琐、低效的个人教案困扰中解脱出来,同时还在参与教研活动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又能集思广益地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教学能力,切实提高每一堂课的质量。
二、新课堂,新教学
为了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创新新的教学方式,学习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我觉得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行动体现在我们的课改阵地中,以“全面性原则;鼓励性原则;竞争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拟出各学科实验教材实施计划中体现:
第一是围绕备课重点,对现有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教学的设计重视过程与方法,积极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首位,并调动学生看、听、想、说、做等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创造性教学.改变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引导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注意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支持者、协作者,引导者。
第二是在认真学习理论、仔细琢磨教材、深刻领悟课标、 勤于钻研教法、积极尝试实践,教师把体现着自己的思想和劳动的成果展示出来。让学生先动手做,再动口说,动手动口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主线贯穿全体,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把自己的理解融进复习中。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4
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其实数学教学过程还可以这样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一、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底,“教”为了“学”。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新课程标准还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这可以从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得到验证。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对一座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情,他的期望使这座少女雕像“活”了起来。1968年,瑞典教育家罗森塔尔对美国一所小学18个班的学生进行的试验,进一步表明外界的殷切期望会对人产生强烈的激励效应,即“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三、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完美实现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因为“教育是植根于爱的(鲁迅语)”。“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后面;愚昧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
基于以上的观点,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现有的认知水平,尤其是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现有水平;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在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双重教学方案:备教学目标,更备学习目标;备教法,更要备学法;备教路,更备学路;备教师的活动,更备学生的活动。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的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明白、记不住,因此,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其实“说”也只是浮在表面上,并没有什么深度地说。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契可夫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是指导者就不能“代庖”,教师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目中无人”,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基于此,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学生出现了问题,没关系,这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师“点”和“导”的最佳时机。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必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只对学生作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课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四、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发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的神奇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科学知识永远在演进中,它是一个不断构造和改组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正是接受了这种辩证的认识,而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的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IT"、学会创新,这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5
为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响应中心学校要求,重新掀起新一轮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自觉把新课程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改进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做到“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有了点滴体会:
一、新教材,新教研
首先 “披沙拣金”
我觉得一开学实行颇具特色的教研专题 “集体备课”的备课制。是新课标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我们使用原有的备课思路和备课方法已无法适应《课标》的要求,要是《课标》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我认为认真实行集体备课,交流教学实践的收获与反思,从中提炼,吸取教学策略,充实各自的课堂教学是重中之重。
其次 “以生为本”
强调“备课”同样要有一种平等的概念、尊重和看重我们的学生的主体和个性的发展,了解学生的需求,并且让学生能够了解学习行为的结果,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控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步骤,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不出现或少出现偏差,从而高效益地完成教育教学的计划。老师必须将新教材作为切入点,全体教师提前一周备好全单元教材,按计划精备其中的一课,分析本单元(或练习)的教材重难点,分析教学思路,定出最佳方案,其次在向其他学科开放和延伸,拓展学生学习的领域,突破传统教学的有限空间现状进行全面的权衡,然后决定何者当弃,何者当留,并根据各班学生及课堂实际及时对集体教案进行调整,并记录在教学后记中,闪现集体智慧的实用教案成了今年教研活动的新亮点,“集体教案”这一创新举措让每位教师从繁琐、低效的个人教案困扰中解脱出来,同时还在参与教研活动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又能集思广益地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教学能力,切实提高每一堂课的质量。
二、新课堂,新教学
为了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创新新的教学方式,学习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我觉得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行动体现在我们的课改阵地中,以“全面性原则;鼓励性原则;竞争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拟出各学科实验教材实施计划中体现:
第一是围绕备课重点,对现有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教学的.设计重视过程与方法,积极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首位,并调动学生看、听、想、说、做等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创造性教学.改变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引导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注意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支持者、协作者,引导者。
第二是在认真学习理论、仔细琢磨教材、深刻领悟课标、 勤于钻研教法、积极尝试实践,教师把体现着自己的思想和劳动的成果展示出来。让学生先动手做,再动口说,动手动口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主线贯穿全体,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把自己的理解融进复习中。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6
暑假中,在x老师的组织下,我们共同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过后,我收获颇多。这段时间的再读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结合这几年的中、高年级的教学工作经历,也使我对阅读教学该怎么教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想法。
一、新课标、新定位
谈到语文阅读教学,我们总要思考“为什么要学会阅读呢”、“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这两个问题最后常常会回到一个共同的纠结点——“读就是为了写吗”?固然读写结合很重要,读也能促进写,但是读就是为了写吗?而且读了就能写吗?显然,对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的位置摆放上,我们应该对这个问题提出新的考量了。阅读应该有它自己的独立意义与重要作用。解读新课标,我们不难理解。阅读,即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开发,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与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重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语文课程标准》为此设立了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因此,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责无旁贷要让我们的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阅读能力。
二、新定位、新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为每个学生的对生活的认知和个人知识建构都不同,所以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做出反应;对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突发奇想”;将自己的感受与文本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及表达另行设计等。在教学《麦哨》、《乡下人家》时,文本中对乡村儿童生活乐趣以及农家生活描写的场面非常多,由于学生都是有着真实的农村生活经历,因此教学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对比教学时,学生很容易在文字中找到共鸣,更能真切的体会到草地上翻着跟头、吹着“麦哨”、露天吃着晚饭的乐趣。甚至学生在拓展中,能挖掘出更多的这种质朴而又独特的乡村生活场景。这种阅读方法,并不需要教师一味代替分析、概括,学生也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甚至创造意义。再如:阅读叙事性作品时,要求学生能了解事件的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会逐渐形成自己一套也许还算不上完整、良好的'价值观体系。但是教师在原有的价值体系上旁加引指导,学生会在阅读中加引内化并迁移运用。如《夜莺的歌声》、《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中,学生会逐渐对家国情怀、民族大义有一定的认知,这种认知在对夜莺与德国军官的人物形象认同中会迁移运用到对五壮士与日本侵略者的人物形象的概述中。而这个基本的憎恶的价值观的体系形成正是老师与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一次的集体阅读交流、建构直至内化。
三、新体验、新理念
为了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标中阅读教学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又具体规定了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这些都表明,在“大语文”教育观念下,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禁锢于课本。课内阅读固然重要,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仅阅读二三十篇文章,也仅仅是多收了几十条“鱼”而已。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树立“链接”性阅读教学观,授给学生以“渔”。如:以作者为链接点,以《冬阳童年骆驼队》的作者林海音为纵向,拓展阅读林海音《城南旧事》。以体裁内容为链接点,以童话体裁横向链接国外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安徒生悲剧童话《海的女儿》、《红鞋》以及国内童话作家张天翼的《大林与小林》、《宝葫芦的秘密》。加速学生的拓展阅读,能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宽加厚。
四、新理念、新策略
教学中把新课标的阅读教学新理念转化成教学策略,落实到教学实践的层面,转化成便于操作的具体方法,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也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
要让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与阅读量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在教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要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冗长而琐碎的分析,以教给方法和培养能力为主,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感悟,将多余的课时用于指导课外阅读。每周我们会把学生带入阅览室指导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学会为自己选择的研究课题查找相应的资料、积累资料,班级中也会成立班级读书角。这样保证了“阅读源”,在阅读的基础上,尽量培养阅读的反馈能力,学会交流,训练把读的内容用精炼的语言复述并尽可能的谈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在阅读前,老师可作一些相应的关于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信息,读后可以开展读后感交流活动,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水平。甚至可以开展一些讲故事比赛,鼓励学生将阅读的作品以口述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这样,学生最终能在老师有步骤有计划的安排下做到增加了阅读的量,也提高了阅读的质。
这样的阅读,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不养成对老师的依赖。大量的有指导的阅读,并且是精品的阅读,必能提高学生综合的文学素养。所以阅读教学能否落到实处,决定了一个学生基本的语文水平。我们呼唤真正的有实效的阅读课,呼唤给学生更多的阅读带来的生活积累,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实的体现出来。
五、新策略、新原则
几年语文教学工作,我总是不经意陷入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喧宾夺主”的教学情况中。但在学习新课标后,我能清楚的体会到,其实,语文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的探究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
新课程刚刚起步,而这次学习也让我体会到,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我还要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7
最近学校要求我们一线老师学习新课程规范,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一般老师,承受课改新理念,感触课改新思维,至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通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慢慢地从生疏走向了熟识,从战战兢兢走向了沉着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胜利教导的钥匙。
回忆这些天的教学,作为一名老师,我庆幸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实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实地感触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孩子、学校和老师带来的活力和改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安康进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同时,新课程改革中裸露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是让我们教师们要沉思的。可喜的是,我们参加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已经能够理性地对待新课程改革,开场用批判与反思给予课堂教学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们发觉了一个个弥漫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导的新理念,克制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学问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主动提倡、促进学生积极进展的学习办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索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须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须要我们的教师精心、耐烦地教育、引领。但我信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伎俩的不断更新,会浮现更多让人们感到欢喜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普通的光彩。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8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应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尽力信心。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9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四大数学内容。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圆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和解决问题。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有2点很重要:一是教育人要有自己的一个新的理念,二是在教学活动上要有好的、新的方法。
我认为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制约下完成的,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现在情感、温暖与理解是学生们最为缺乏的`“稀有品”。如果,老师能用爱心、耐心、宽容心、满腔热情地引导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感受到老师对他热烈而积极的期待,那他们就会对你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并且接受你,接受你的教学。简单来说,师生间的关系,需要有情感作为基础,而爱,是情感的基础与表现。只有对学生播撒爱的雨露,才能让学生满怀热情地去学习。
其次,在教学活动上要有好的、新的方法。
1、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而是一个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机会的课堂,上课由“听”转变为“做”。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而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也由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与合作伙伴。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理解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且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样学生会喜欢学,并且主动去学
2、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数学是一门思考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动手和动脑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那么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在一次次的探索与交流中,学生会越来越活泼、越来越可爱,我们将一同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3、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把那些难点的知识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有一句是这样说的:你说什么,希望什么,期待什么,想要什么都不重要,只有你做了什么才算数。所以我们应该把学和做结合起来,由理论到实践,多看、多读、多写、多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把经验积累,并且用脑思考,积极体会,把经验凝成自己的血肉。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0
今天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1
听了xxx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我对新课标的要求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渐渐地从陌生走向了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了从容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2
通过学习我对音乐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都有了新的认识,要实践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就必须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新的课标理论融入进去呢?这正是需要我们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节新授课,课程标准怎么设计,教学目标怎么选择,教学重、难点怎么解决和突破,师生互动怎么处理,课后教学怎么总结等一切问题我们都要科学全面地考虑到。另外,不论从事哪一科的教学工作,我们的专业基本功都要胜任你所教的专业,不然的话你就会在同学们面前出丑丢人。老师们专业基本功的训练提高显得多么重要,我们要本着学习提高的目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但是,专业基本功能力的提高不可能通过短期的训练就能达到,我们非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勤奋练习才能在不自觉中体会到进步的快乐。教师的基本技能我认为应该包括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指撰写教案、说课、教法与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方法;还包括听、说、唱、写、做。听主要是指应该学会倾听,这是一项交际的基本技能,主要指师生间与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我觉得学会倾听,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说(朗诵)应该是指普通话水平,并包含课堂表达、讲解,如果教师课堂说出的话学生不明白,那肯定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唱,我觉得除了听,说之外,更重要的'应还是应该让学生多唱,在学生演唱歌曲的过程中,老师边弹琴边倾听学生的歌声,对于发声不准的乐句和节奏不对的乐句单独加以练习,要力争使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学会。基本的乐理知识以及唱歌技巧掌握好以后,同学们会在老师悠扬琴声的伴奏下尽情的歌唱,课堂气氛也会空前的高涨。
这样一来,师生同乐的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既学到了应学的音乐知识和歌曲,又使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极好的发展。同学们在中小学时代学习到了各个学科的知识,又具有多才多艺的高雅素质,我们试想一下,当你看到我们的学生数年后在一个个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潇洒倜傥,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不菲的成绩时,做为他们的导师高兴而愉悦的心情是他人不会理解的,这也是我从教多年的亲身体验。
最后,我真诚的希望我们的音乐同行老师们,苦练本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把青春的智慧和力量奉献给新郑的教育事业,为家乡的繁荣和辉煌做出我们的贡献!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3
近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公布,各地均通过不同形式开展学习新课标的活动。经过对新课标的线上学习和线下研读,我收获颇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课标新旧交替
通过学习,我不仅夯实和重温了课程标准的老内容,更是解读了2022版新课标的新增内容和导向。最新出版的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特征,与2011年版的有一些理念和内容上的变化。在基本理念中体现了“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重点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中,新课标要求通过学业质量的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
二、理论与实践
我发现新课标并不是高不可及的`“高大上”的标准,史宁中教授把专业理论化成通俗易懂的概念,为我们讲解内容结构化的教学变革。结合实践来解释主题结构化的意义。“教”是学校和老师的基本职责,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讲座,我明白了课程内容结构化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把握,从基于单元的整体分析,对关键内容的深度探究,然后再通过核心概念的感悟,和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促进学生整体发展,逐步形成核心素养。我们整体把握了教材,我们就把握了如何去“教”,我们把握了如何去“教”,学生才能更好的去“学”。
三、在课程标准引领下落实核心素养
提到“数学核心素养”其实我们并不陌生,近几年“核心素养”一直是各类教研培训的热门话题。在此之前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六个方面以及10个关键词。“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我头脑中还是很空泛的。今天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解读,我才明白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这就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比如《乘法分配律》用一节计算课的集训就能提升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和应用。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老师浸入在每一节课,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展开。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就是要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四、对未来数学课程研究方向的把握
本次课标修订的两大要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这说明未来数学课程将会聚焦于学科育人和跨学科教学,也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的大方向。
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要坚持育人导向。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功能,数学作为基础类学科作用重要,它的应用可浸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数学素养在其中极为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特别要注意素养的形成,即在潜移默化中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针对小学阶段孩子的特点,我们小学阶段更应该在教学实际中侧重于经验的感悟等。
本次学习,让我充分认识在以后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吃透课标,提高专业素养,为培养所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4
一、 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行为。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的态度是否和蔼、亲切、有鼓动性,对学生是否民主、尊重、有亲和力,对教学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学生心贴着心,听听他们心中的疑惑,了解他们的喜怒好恶,帮助解决他们想努力解决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给孩子真正的欣赏,就要给学生以心理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因为“即使在最丑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鲜的东西,无穷的希望。”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觉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考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尊重学生个性,鼓励他们发表感受,谈自己的见解。
二、 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主体人格不断完善、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阅读课中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鲜明的图画,具体逼真的实物,引人深思的提问,根据课题组织活跃有序的质疑探源,根据文章情节组织角色鲜明的课本剧,针对疑难组织人人参与的辩论等,都能比较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起学生兴趣。习作(写话)教学中教师情真意切的下水文,组织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会使学生觉得习作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表现生活的手段,是交流的需要。
总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果能时时想着学生原有的思维状态是什么,何种方法是激活思维的最佳切入点,何种手段能使学生人人积极思考,个个乐于参与,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氛围,组织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活动中领悟,在创新中发展。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能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5
再读新课程标准,我对怎样上好体育课又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少讲,少给学生具体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发现、探索、研究,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二、要考虑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教
师上课时要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发展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的需要和情感体验的现状;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少些干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得到锻炼。
三、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学生对上体育课为什么不感兴趣?我认为原因有四:
1、学生体质差,在活动中很难找到成就感。
2、部分学生怕吃苦,因为体育课不同于其他文化课,运动量大,一节课下来学生感到身心疲惫。
3、教学内容单一,现在体育课上主要是几类大项目中的几个小类:跑跳类主要是短跑、中长跑、跳远,球类主要是篮球。
4、受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如天公不作美(长时间下雨),再加之学校不重视,体育课经常被挤占,学生就认为体育课可上可不上。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呢?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活动,设计的活动要生活化、有趣味,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才会积极参与,才会克服困难坚持下来。
2、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批评。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整个教学中,会时刻注意课堂上的变化,细心观察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指导,对部分素质较差的学生,不应过于苛责,不应使其丧失信心。教师在表扬或激励学生时,要避免简单的说“好”“很好”“行”,而应说:“你做得非常好,老师很喜欢”,“大家来看xxx的表演,他做得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语言进行激励。
3、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既要有教师的评价,也要有学生之间的互评,更要有学生的自评。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6
7月6日——7月10日,我参加了湖南省怀化市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学习,这次学习让我感受颇深。
有的人可能会说:新课程改革不是从就开始了吗,现在都过去十多年了,还有必要学习嘛!其实,我认为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新课标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领会,不断完善,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次学习中,有一个叫向翠仙的老师在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就谈到了她的一次亲身体会,她说:在新课程改革初期,有的老师在领会新课标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误区,认为在课堂上只要运用了多媒体,那节课就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就是一堂好课。她就曾经应邀担任一次公开比武课的`评委,在那次比武课中,有一位老师上课很出色,各个方面都表现的很不错,但是她并没有得奖,为什么呢?因为她没有采用多媒体上课。那是不是不用多媒体就不符合新课改了,非也,不需要用还要强用,这不是画蛇添足嘛!但是现在很多老师仍然有这种思想。
这次主要学习了在新课标下怎样进行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贯彻新课标理念,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让我所上的每一堂课都更加丰富多彩。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7
我在没有系统学习新课标前,只着重学习了新课标对低学段的要求和指导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进行教学,所以有些地方对新课标的理解也不够准确。在这次系统培训学习后,对新课标有了新的和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下面来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对基本理念的认识
经过这次新课标的学习,在老师们的详细讲解分析中,对基本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了解了音乐教学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懂得了新课标的“审美教育”要求是在音乐教学中通过教学手段,让音乐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
二、认识改革的必要性
音乐学科的老师们都有同样的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但却很少喜欢唱教材中的歌曲也不怎么爱上音乐课。通过这次新课标的学习我得到了两个结论1、是教材原因,2、是教学原因。过去课本中的歌曲年代久远,和现在孩子们的生活脱节,歌曲已对他们产生不了共鸣,还有音乐基础知识存储量少,影响了孩子对教材音乐的理解,因此失去兴趣。因为我教的是低年段,拿到了新的教材,所以看到了现在新版教材上弥补了这一点,对老歌的变更与新歌曲的加入大大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所以手握新教材与新课标的我更应该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并对新的教学理念要有充分的认知,在教学活动中也应改革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师本课堂”改变为“生本课堂”的教学状态,运用“发掘表现力、创造力”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通过比喻、提问、播放相关音像资料来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用自由探索、即兴创作等多种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在艺术的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提高审美创造力和表现力。这次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理清了很多教学理念。知道了上好一节音乐课。导入要创新、贴题并要在学生们能理解的范围;要明确每个环节目标;语言引导要精确、到位;提炼引导性的关键问题;情感层次要明显;教学方法、形式应多样化等等。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许多形式供参考和选择。这都是首次出现的,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
课程标准给我们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理论指导实践,按新课标的理念和标准组织教学,定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8
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其实数学教学过程还可以这样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一、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底,“教”为了“学”。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新课程标准还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这可以从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得到验证。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对一座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情,他的期望使这座少女雕像“活”了起来。1968年,瑞典教育家罗森塔尔对美国一所小学18个班的学生进行的试验,进一步表明外界的殷切期望会对人产生强烈的激励效应,即“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三、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完美实现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因为“教育是植根于爱的(鲁迅语)”。“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后面;愚昧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
基于以上的观点,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现有的认知水平,尤其是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现有水平;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在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双重教学方案:备教学目标,更备学习目标;备教法,更要备学法;备教路,更备学路;备教师的活动,更备学生的活动。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的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明白、记不住,因此,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其实“说”也只是浮在表面上,并没有什么深度地说。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契可夫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是指导者就不能“代庖”,教师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目中无人”,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基于此,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学生出现了问题,没关系,这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师“点”和“导”的最佳时机。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必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只对学生作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课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四、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发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的神奇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科学知识永远在演进中,它是一个不断构造和改组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正是接受了这种辩证的认识,而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的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IT"、学会创新,这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9
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其实数学教学过程还可以这样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一、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底,“教”为了“学”。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新课程标准还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这可以从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得到验证。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对一座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情,他的期望使这座少女雕像“活”了起来。1968年,瑞典教育家罗森塔尔对美国一所小学18个班的学生进行的试验,进一步表明外界的殷切期望会对人产生强烈的激励效应,即“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三、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完美实现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因为“教育是植根于爱的(鲁迅语)”。“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后面;愚昧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
基于以上的观点,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现有的认知水平,尤其是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现有水平;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在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双重教学方案:备教学目标,更备学习目标;备教法,更要备学法;备教路,更备学路;备教师的活动,更备学生的活动。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的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明白、记不住,因此,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其实“说”也只是浮在表面上,并没有什么深度地说。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契可夫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是指导者就不能“代庖”,教师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目中无人”,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基于此,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学生出现了问题,没关系,这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师“点”和“导”的最佳时机。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必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只对学生作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课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四、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发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的神奇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科学知识永远在演进中,它是一个不断构造和改组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正是接受了这种辩证的认识,而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的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IT"、学会创新,这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0
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新课程标准》强调: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因此,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
件。
2、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3、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4、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5、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6、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新的语文教材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看作“空的容器”,对学生灌输知识填塞容器,而是认可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为学生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教学中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其它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独立指定具有个性的学习计划,并根据自我评价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逐步把学生塑造成为自主学习者。
7、系列配套增强了教材的选择性、拓展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有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配套读物、录像带、多媒体光盘等。这些材料加强了教材的弹性,为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条件。此外,教师也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利用报刊资源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提高阅读能力,利用音像资源进行听力练习和了解文化元素,利用分级读物增加输入量,培养阅读兴趣等等。但对于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建立在认真研究课程要求,透彻分析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水平的基础上,使之与教材相辅相成,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8、在教学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同伴、教师以及家长共同关注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综合性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
在实践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反思,经常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心得等;并和同事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积极探讨,总结经验,积极推广,魏书生的教学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们要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1
7月6日——7月10日,我参加了湖南省怀化市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学习,这次学习让我感受颇深。
有的人可能会说:新课程改革不是从20xx年就开始了吗,现在都过去十多年了,还有必要学习嘛!其实,我认为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新课标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领会,不断完善,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次学习中,有一个叫向翠仙的老师在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就谈到了她的一次亲身体会,她说:在新课程改革初期,有的老师在领会新课标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误区,认为在课堂上只要运用了多媒体,那节课就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就是一堂好课。她就曾经应邀担任一次公开比武课的评委,在那次比武课中,有一位老师上课很出色,各个方面都表现的很不错,但是她并没有得奖,为什么呢?因为她没有采用多媒体上课。那是不是不用多媒体就不符合新课改了,非也,不需要用还要强用,这不是画蛇添足嘛!但是现在很多老师仍然有这种思想。
这次主要学习了在新课标下怎样进行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贯彻新课标理念,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让我所上的每一堂课都更加丰富多彩。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2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注意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3
开学后,学校组织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又一次学习,感觉受益匪浅,现略谈几点体会:
一、新的课程教材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而是采取综合的教而是采取综合的教,帮助学生发展多元智能帮助学生发展多元智能。
仅仅依据某一种教学方法编写的教材是不适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的。现在几乎从每一套通过审查的教材中都可发现视听法、交际法、认知法、全身反应法、提示法等提倡的方法的应用,可谓兼收并蓄,并集各家所长。例如,从课堂教学的技术层面来说,新的课程标准所建议的课堂活动类型有:
①调查和采访活动,包括专题采访,民意调查,做出决定或选择并解释原因等;
②探究活动,即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用数字说明具体的事情,比如模拟购物、模拟储蓄等活动,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
③合作学习活动,即学生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或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小组活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应承担具体的任务,并要对自己的任务负责,通过合作最终完成共同的目标。小组活动中,应,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条件,有效发挥每个的学生的特长。
二、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
新的教材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看作“空的容器”,对学生灌输知识填塞容器,而是认可和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思维能力和生活技能。要为学生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教学中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其它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独立指定具有个性的学习计划,并根据自我评价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逐步把学生塑造成为自主学习者。
三、系列配套增强了教材的选择性、拓展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有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配套读物、录像带、多媒体光盘等。
这些材料加强了教材的弹性,为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条件,此外,教师也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合理熟练利用多媒体材料进行授课,提高教育效果,培养学习兴趣等等。但对于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建立在认真研究课程要求,透彻分析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水平的基础上,使之与教材相辅相成,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在教学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
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同伴、教师以及家长共同关注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综合性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
总之,新课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新学期教学活动中,我们一定按照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实践,运用新课标理念,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使我们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