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2024/07/17心得体会

西西文学整理的读《大学》的心得体会(精选23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篇1

对不同学科之间知识互相渗透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虽然身为物理老师,自己不仅能在学生做化学、数学作业时给予帮助,同时在学生背诵古文时,常常能把例如岳阳楼记,琵琶行等篇章吟诵如流,每每总也能赢得学生诧异的目光。自从参加了跨学科名师培养基地的学习后才发现,其实原本心目中的跨学科理解同刘老师的跨学科课程概念两者之间的实际距离,难免为自己的浅陋感到不安。而通过老师讲授和反复阅读《大学》篇,有点觉得茅舍顿开、获益匪浅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

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纲举则目张,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八目,由三纲统领又与之相互相成。明明德之所以根本,是因为任何行为个体不仅需要有明德的规范,例如曾子那个时代的强调的所谓周礼;同时,还要下功夫认真学习切实把握,以达到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推己及人,完成由形式到内容,由精神到物质,由内到外,个体到一般的.演进过程。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

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在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讲的是修身,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的道德和能力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讲的是不分门第不管出身,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只要身正,方可达者既济天下而穷者也能独善其身。于是乎,天下方能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而官员四平八稳;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理解为是某种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尾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其后是作为前提条件。身既不修奢言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修身又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关键。无论是三纲还是八目,是以明明德、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善行为过程。而亲民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包括其中。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篇2

开始大学生活,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好的,这段时间我能够深刻认识到大学时光宝贵,来到xx这里我也是把这一点做的很好,上大学我感觉非常激动,成为一名大学生给我的感觉是非常自豪的,我也对接下来的大学生活充满着期待,在大学期间我也是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这段时间我也有一些心得。

在大学期间我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大学是比较轻松,一切都是靠自己自觉,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上大学期间我也不断的在提高自己各个方面能力,对于我来讲我始终相信这能够让我得到很大的锻炼,虽然每天的课不多,平时更多的时候是自己自觉的去学习知识,但是我还是愿意去接触一些新的知识,自己主动学习,学习是自己事情,我对这一点非常的明确,这段时间我也得到了很大的升华,大学的学习生活我感觉非常好,让我更加明白的一定要珍惜,珍惜当下的每一天,作为一名大学生了,我应该要主动去做好分内的事情,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除了在学习方面是自己自觉之外,还有平时的生活当中也应该学会自立,作为一名学生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大学期间更多的时候是自己更加充实,学会自立非常重要,来到xx这里之后我学会了自立,也教会了我很多事情只能靠自己努力才行,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能够清楚的了解到这一点,这是我的应该有的态度,近期在学习当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定要对自己有客观的判断,相信在这方面我是能够得到更多的提高,步入大学以来,方方面面都是比较松懈的,我深深知道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因为老师不会监督我们学习,所以我们需要自觉,在这方面我是深有感触。

我知道以后的大学生活当中需要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大学是一个掌握更多信息跟多社会资源的一个平台,所以定要过好每一天,度过一个充实美好的大学生活,不让大家失望,也不让老师失望,对于我而言这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有着清晰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一会努力的,多多学习,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把专业能力提高上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大学的生活真的是非常美好,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我去体验,等着我去尝试,我也会陆续去做好分内的职责,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篇3

几年前已经把《大学》背诵得滚瓜烂熟,现在略微有点生疏,但也基本能背诵。虽然背诵完成,但是一直隐隐约约,不解其意。又不敢直译,直译明显是错误的。翻看了很多解读,不敢苟同。

直到看了因缘生老师的《学庸衍义》、雪庐老人的《大学表注》、憨山大师的《大学直指》、南怀瑾老师的《原本大学微言》,有一点感觉貌似懂了。但实则还没有真正搞懂。

后来,听了一些课程,明白了一切经典皆在化心。以圣人之心,方能读懂经典。小人之心,读出来,只能读出小人的味道。我非圣人,也非君子,距离圣贤经典还有十万八千里。好在,虽然自己不是君子,但能明白一点圣贤君子的标准。以圣贤君子的标准去解读,应该离圣人本意不远矣,不敢误人,请君斟酌学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开篇第一句,三句话提纲挈领,统领全文。朱子定此三句为三纲。

大学,这里指的肯定不是我们现在读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机构。古时童蒙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行,及礼乐射御书数之业,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修己治民、治国安邦之学。这里是以年级来划分。

宋儒朱子晦庵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愚以为,这个解释更加贴切。

什么是大人?但从拆字来看,人得一则为大。一为道,为开悟,为性德。当一个人开悟之后,称为大人。古代对于做官的人,下级称呼上级,同级互相称呼,也是某大人。我觉得本意应该是,开了一定悟之后才有资格做官,当年理想状态和现实还有很多差距。具体什么级别才有资格称为大人,没有考证,不知道。

大人一词最早见于《周易乾卦》的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里的大人,指圣贤君子,在位的贤达。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小人,小人的意思,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理解的小人。普通平民百姓都属于小人的范畴,生活在低层面的人,都是小人。而不是今天我们指的奸诈下流的人。

孔夫子在乾卦文言传中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可见,这里表述的大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位高权重者,而是修行极高的开悟者。

大学之道,道是指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对于道这个字来讲,老子的《清静经》中有表述。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大学之道,这里这个道,无法按照老子所讲的道去理解,姑且可以理解为规律,道路,途径。大学之道,就是大人之学的通道(途径)。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什么是明德?什么是明明德?

如果直译,明白道德,可以不可以行得通?按照现代人的思想来理解,显然行不通,因为人们把道德了解片面化和狭隘化了。但是如果你在深入去研究德字,我觉得就可以说得下去。

讲德讲到至高点,不外乎孔夫子。四书的思想皆来源于《易经》。孔夫子真正流传于世的经典,就是其作的《十翼》。《大学》《中庸》仅仅是他的思想,后人记录成文字,《论语》只是夫子日常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的聊天记录。而《十翼》是孔夫子真正的思想承载。

我背诵完了孔夫子的《十翼》,由于天资愚钝,依然是一知半解。看了一部分解读,我觉得依然没有契入圣人心境,故搁置。

我们一般说,某一个人是很有德行的一个人,其实都是在哄人。没有经过九变,这九道关口,你根本无法判断他到底是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你说他不贪财,你给他一个亿试试,你说他不好色,你放一个绝世美女试试,你说他很淡定,让他陷入困境,你再看看。真正意义上的德,上下五千年,能到达的,不多。达到,即是开悟。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篇4

“人在恐惧中做出的决定是多么荒唐可笑啊!凡是理智提供他们保护自己的种种办法,一旦恐惧占了上风,他就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办法了!”这句名言出自《鲁滨逊漂流记》,它使我感受到鲁滨逊不畏艰难、顽强乐观的精神品质。

《鲁滨逊漂流记》讲的是: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遭遇风暴,船被掀翻在一个荒岛上,同伴们都死了,只有他一人幸存了下来。他开始了长达了二十六年之久的孤岛生活,在这期间他用自己丰富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读完了《鲁滨逊漂流记》,我不禁感叹鲁滨逊那不畏艰险、勇敢生存的品质。他让我深深的知道人生的道路上少不了困难和挫折,它们像一片片云雾,一波波风浪,等着我们去拨开,去跨越。

想到这儿,我不由得联想到自己。我如果流落到荒岛上,是否也能像鲁滨逊那样,勇敢镇定,坚强的生活下去?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只不过是个爱睡懒觉,不做家务的小女孩而已。

我又回想起鲁滨逊的经历,他的经历告诉我们:面对挫折与挑战,不要轻言放弃。摔倒了,爬起来;受了伤,不哭泣。只有扬起自信的风帆,积极乐观,勇于拼搏,坚持不懈,才能铸就辉煌人生!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篇5

国学是积淀华夏五千年文化的魂,伴随着历史的骆铃悠悠,开卷轻启《大学》之扉,收获良多。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儒学中提倡内修与外治,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秉承"兼者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抱负。《大学》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炎黄子孙的思想,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心理,《大学》将生命的历程铺设在层层阶梯之上,进而鼓励我们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联系大学生活,我们踏着高中的尾巴朝大学款款走来,对于大学生活我们充满未知,有迷茫、有憧憬、有抱负、有畏缩,五味杂成铺面而来,但更重要的应是《大学》中提倡的内修与外治。内修——努力夯实文化知识,充实精神世界;外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对社会现象有所思有所感,对国家民族命运有责任感与担当。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无不告诫我们整体由部分构成的哲学规律,大学生在利己主义盛行之时,应时时忧国忧民,勇于承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历史使命感,置身于社会民间疾苦,体味人生百态,而不是一味躲在象牙塔寻求安逸。

克明俊德,知其所止

在儒学体系中"明德"是其核心,儒学讲究"德教",在浮躁的社会中,我们的确需要明德这盏清茗击退内心的不安。面对纷繁的诱惑我们需保持内心的道德底线,绝不令他人越雷他半步,即加强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弘扬善根,而摒弃诱惑。知其所止对于我们当今浮夸的社会风气犹如一剂镇静剂,止即找准自己的位置,当今社会诱惑繁多,机会供需失衡,人们内心迷茫,对自身定位毫无概念,成为精神流浪者。大学生活多姿多彩,诱惑重重,我们应明德,坚守内心道德底线,能果断对诱惑伸出拒绝之手。面对中国严进宽出的高等教育,老一辈常垂首叹息,生活犹如平静的海面有历经风浪仍从容归港的.船只,我们当代大学生应找准自身定位,明确目标、理想,为心灵铸造指路的灯塔,保护我们不至于迷失自我,随波逐流,成为沉睡于海底的残骸。

苟日新,日日新,义日新

改革创新四字对中国的历史命运起了转折点的重要作用。延伸到个人便是,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即精神品德,思想也需随时代的脚步革新。文革这场黑暗的劫难已沉淀在历史之中,但其血淋林的教训值得我们沉思,并痛定思痛。改革创新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命运的掌舵,对于个人而言是人生的财富。作为当代有志青年我们不应墨守成规,甘做井底之蛙,我们应怀着宏伟的志向奔赴远方,开阔眼见,时时创新,勇做创新之巅的弄潮儿。引用伟人一句话即——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品国学,思《大学》,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怀有——"最朴素的生活,最遥的梦想,即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国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一个国家的历史瑰宝。我们应守护好自己的根,而不做无根的大树,随风而倒。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篇6

几年前已经把《大学》背诵得滚瓜烂熟,现在略微有点生疏,但也基本能背诵。虽然背诵完成,但是一直隐隐约约,不解其意。又不敢直译,直译明显是错误的。翻看了很多解读,不敢苟同。

直到看了因缘生老师的《学庸衍义》、雪庐老人的《大学表注》、憨山大师的《大学直指》、南怀瑾老师的《原本大学微言》,有一点感觉貌似懂了。但实则还没有真正搞懂。

后来,听了一些课程,明白了一切经典皆在化心。以圣人之心,方能读懂经典。小人之心,读出来,只能读出小人的味道。我非圣人,也非君子,距离圣贤经典还有十万八千里。好在,虽然自己不是君子,但能明白一点圣贤君子的标准。以圣贤君子的标准去解读,应该离圣人本意不远矣,不敢误人,请君斟酌学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开篇第一句,三句话提纲挈领,统领全文。朱子定此三句为三纲。

大学,这里指的肯定不是我们现在读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机构。古时童蒙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行,及礼乐射御书数之业,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修己治民、治国安邦之学。这里是以年级来划分。

宋儒朱子晦庵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愚以为,这个解释更加贴切。

什么是大人?但从拆字来看,人得一则为大。一为道,为开悟,为性德。当一个人开悟之后,称为大人。古代对于做官的人,下级称呼上级,同级互相称呼,也是某大人。我觉得本意应该是,开了一定悟之后才有资格做官,当年理想状态和现实还有很多差距。具体什么级别才有资格称为大人,没有考证,不知道。

大人一词最早见于《周易乾卦》的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里的大人,指圣贤君子,在位的贤达。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小人,小人的意思,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理解的小人。普通平民百姓都属于小人的范畴,生活在低层面的人,都是小人。而不是今天我们指的奸诈下流的人。

孔夫子在乾卦文言传中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可见,这里表述的大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位高权重者,而是修行极高的开悟者。

大学之道,道是指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对于道这个字来讲,老子的《清静经》中有表述。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大学之道,这里这个道,无法按照老子所讲的道去理解,姑且可以理解为规律,道路,途径。大学之道,就是大人之学的通道(途径)。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什么是明德?什么是明明德?

如果直译,明白道德,可以不可以行得通?按照现代人的思想来理解,显然行不通,因为人们把道德了解片面化和狭隘化了。但是如果你在深入去研究德字,我觉得就可以说得下去。

讲德讲到至高点,不外乎孔夫子。四书的思想皆来源于《易经》。孔夫子真正流传于世的经典,就是其作的《十翼》。《大学》《中庸》仅仅是他的思想,后人记录成文字,《论语》只是夫子日常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的聊天记录。而《十翼》是孔夫子真正的思想承载。

我背诵完了孔夫子的《十翼》,由于天资愚钝,依然是一知半解。看了一部分解读,我觉得依然没有契入圣人心境,故搁置。

我们一般说,某一个人是很有德行的一个人,其实都是在哄人。没有经过九变,这九道关口,你根本无法判断他到底是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你说他不贪财,你给他一个亿试试,你说他不好色,你放一个绝世美女试试,你说他很淡定,让他陷入困境,你再看看。真正意义上的德,上下五千年,能到达的,不多。达到,即是开悟。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篇7

在拍完我们的毕业照之后,各位同学都在准备着,打点自己的行李,该寄回家的都寄回去了,身边剩下的就是自己最需要拿走的了。回顾四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自己从此就要踏上社会,一时间心中百感交集,一齐涌上心来。还记得自己大一刚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但是转眼间四年结束了,不得不感叹时间实在是十分的迅速。这天走进校门,明天我就要迎接新的曙光了。还有几天我就要离开,心中自然是无限的感慨。

回顾大学四年,觉得经历了很多事情,自己也有了不断的成长。我在思想政治上用心追求进步。我在高中时成为预备党员,大一期间顺利透过了一年的考察,转为正式党员。我用心参加党课学习、党课小组讨论、党的组织生活和党支部的活动,思想认识和组织纪律上都能够按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尤其是透过党支部两周一次的组织生活,我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和其他同学交流的机会,思想认识上收获很大。我不仅仅进一步坚定了政治信念,而且也认识到了自己肩负的职责。我还担任了一名同学的`入党介绍人,用心发挥党员的带动作用。

大学阶段是我的人生观价值观构成的过程。我开始独立地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始有了很深入的思考。我逐渐了解了自己的个性,开始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也开始思考我所追求的目标,为自己的未来作打算。面临毕业的时候,看着一齐走进大学校园的同学,即将走向不同的方向,我也即将开始两年的硕士生活,然后离开我一向所处的校园,完全地走向社会,开始走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但是我觉得自己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还有必须的差距,自己还缺少一些素质和潜力,比如组织潜力、人际交往潜力较差,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经验不足等,这些还要在今后的两年里来弥补和提高。

四年我始终持续了比较好的学习态度,能够持续严谨的学风。除了完成本专业的学习之外,我还选修了计算机应用的辅修专业,学习上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我对待学习比较认真,总能够独立地按时完成,但是有时候学习方法欠佳。课外我用心参加各种讲座和报告,拓展自己的眼界,大二大三学年参与了两个srt项目,参加了结构设计大赛等各类科技活动。我用心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自己开始尝试进行一些诗歌的写作,并参与了朱自清文学奖的征文等活动。我觉得自己最有收获的是在体育方面,清华的体育传统和体育精神给了我很好的熏陶,我一般都能够坚持进行一个阶段的体育锻炼,也用心参加了一些有益身心的体育活动,并且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这对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也许是巨大的。

在大学里,从课堂上学习到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更多地得益于清华带给的各种各样的机会和丰富的资源。在那里,我接触到了科学技术领域的学术大师,能够感受他们丰富的学识和科学的精神;在那里,我接触到了全球商业企业界的领袖,能够感受他们的创业激情和成功经验;在那里,我接触到了各种文化,能够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和西方艺术的魅力。我更多地接触到的是周围普通的同学和师长,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开始学习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和他们相处,我也透过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学习用心的态度和方法。在我的同学里,有的在社会工作中表现用心,有的在文体方面有所专长,有的具有很强的交流沟通潜力,每个人都展示了多彩的一面,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篇8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定……”两千年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说的话。“大学”、“大学”非我们所上的大学,而是博大的学问。《大学》是部净化心灵的宝典!

孔子、曾子、朱子等一代代的伟人,写着这部弥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的人明史书。

我最喜欢是的其中的这一段:“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意志才有定向;意志有了定向,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所处而安;能够所处而安,才能处事精详;能够处事精详,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要这样。“心不妄动,才能所处而安”这句话非常好。是啊,如果做任何事都不静下心来,是做不成的。只要心静,有专一的目标,这件事才能做好。这样,至善就离我们不远了。不要以为至善只有伟大的人才能做到。其实,我们每个人只要做到以上的.事,至善就离我们不远了。

我还喜欢下面的这句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凡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终结和开始,能够明白这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接近大学所讲的道理了。日常生活中,我们做事要讲究次序。最重要、最紧急的事先做;次重要、次紧急的事后做。如果次序乱了,事也做不成了。所以我们做事一定要讲究次序。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篇9

《大学》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它就像老前辈一样,讲述着人生的道理,让我们在阅读中成长。

在《大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句话的意思是:修身在于使自己的内心纯正,如果心中有怨恨,有恐惧,有喜好玩乐,有忧患,都不能使内心纯正。

读到这时,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我去叔叔家烧烤。在烧烤前,叔叔把我们几个小孩叫到客厅上,我们一时莫名其妙,但还是来到了客厅。我们坐下后,叔叔就开始说了:“你们现在可要好好学习啊!不然长大会后悔的。”这时,叔叔停了停,望着天花板,勾起了回忆:“我以前就是不好好学习,长大后做生意也要和别人合伙。几年后便合不来了。然后,我们便拆伙了。记得刚开始时,没有那么多资金周转。既要入货,家里又遇上装修,差点连出工资的钱也没了。幸好坚持下来了,要不然现在我可要流落街头罗!”叔叔说完后,我百感交集,我想:如果换作是我的话,可能一天也熬不过来,更别说是熬到今时今日。这时,我仿佛瞬间体会到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在每一次失败中,我们都给予自己一个微笑,给予自己继续前进的自信心,把失败看作是成功的垫脚石,这样我们便会走向成功。

当我们内心去掉一切的浮躁,去掉一切的喧闹,我们就会心如止水。每个人都是希望自己能从烦恼中走出来,但觉得烦恼总是会来,所以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平。这时我们只是心里太过执着而已,只要我们放开自己,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人生才会活得更有价值。就像《光明的心曲》中的盲女孩,虽然她眼前的世界是黑暗的,但因为她那不抱怨的精神,使那无忧无虑的歌声成为了照亮她心中的明灯。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来描绘的。所以,无论自己处于多么严酷的境遇之中,心头都不应为悲观的思想所萦绕。”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篇10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强调说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讲的要治好家族,关键就在于必先修养自身之品德。“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意思是所说的要治理好国家,关键须先治理好家族。“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意思是所说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大学短短的两千来字,就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篇11

在看一部小说时学到了一个学习方法,那就是“换位思考”,按我的理解就是将自己代入到作者,来思考作者是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说的目的又是什么?来模拟作者当时的思维心态。我感觉很是奇妙,所以拿《大学》开头试了一下。

先将开头那一段放上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首先分析一下作者,《大学》的作者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曾子所作,有的认为是秦汉时期儒家人士所作,但曾子为本书作者更有说服力些,所以我们暂且将曾子作为大学的作者。曾子这个人如果想了解大可以搜一下资料,在此就不叙述了。只取一点,他是孔子的弟子,按照我很喜欢的一部小说《儒道至圣》中来分,他是仅次于孔子圣人的亚圣。所以他可以算的上是较为完整的继承到了孔子的思想,并且能够融会贯通的一个儒家大家。所以他的`核心应该也是继承了孔子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仁”。另外《大学》在早期是属于《礼记》的一篇,礼,在古时候就是给人定的一个行为标准,同时也说明了人们应该怎么做到礼,所以我觉得《礼记》应该是古时候的儒家修行秘籍。所以我认为《大学》应该就是曾子为了说明如何做到“仁”,如何成为圣人而作的一本著作,也是一本修行秘籍。

所以《大学》我认为它是一本介绍方法论的书,我们通过学习大学的思想,实践它的方法,最后就可以达到“止于至善”的圣人境界。

大学之道,是有别于小学的君子之学,是讲述如何成为君子,如何成为圣人的大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如何成为君子圣人呢?

按我的理解,是有三个步骤的。一不断学习了解明白正大光明的品德,并且不断的发扬光大。二在亲民,我个人是倾向于朱熹的观点,亲是作新讲的,就是说我们要每天都比前一天进步一点,每天都不断的发扬光大正大光明的品德。三到达至善的境界。一是基础,二是方法,三是目标,也就是不断的明德亲民之后最后要达到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为什么是有,而不是像后边几句一样的能呢?我的想法是定的方法门槛就是止,就是要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且能够坚持,定下来,我们就做到了定。而后边的能则是你在做到前一境界做到一定的程度后才能体会到的境界。所以知止而后有定,止就是进入定的门槛。

定而后能静,做到定之后,我们能够做到什么该做我们就做,什么不该做我们就不做,但这个过程无疑是极为痛苦的,所以我们要定到一定的阶段,最终到达静的地步,感受不到痛苦,或者是习惯了痛苦我们就静下来了。静而后能安,静中生慧,在静中我们不断的发扬正大光明的品德,最终体会到这些品德的美好,我们就安了下来,开始享受喜悦,享受光明温暖,整个人都充满淡淡的喜悦的感觉。安而后能虑,知道这些是很令人喜悦的以后,我们就开始想追求更多的喜悦,甚至是追求更多的知识品德。虑而后能得,有想法,才会有得到。就这样不断的循环,不断的明明德,亲民,最终我们就能做到至善的境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先后顺序的,只要我们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一步一步的做下去,我们最终就可以到达至善的境界。儒家果然是人道,是人人都可以成圣的大道。

这些想法都是我通过“换位思考”想到的,“换位思考”的方法具体在本文中也没怎么说,因为我也是初次实验,不清楚怎么说,只能将我的一些感悟说出来,分享给大家。由于我个人能力和知识积累有限,所以这些想法还是不成熟的,如有错误甚至不赞同的地方,欢迎指正交流,共同进步,谢谢大家。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篇12

开始大学生活,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好的,这段时间我能够深刻认识到大学时光宝贵,来到xx这里我也是把这一点做的很好,上大学我感觉非常激动,成为一名大学生给我的感觉是非常自豪的,我也对接下来的大学生活充满着期待,在大学期间我也是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这段时间我也有一些心得。

在大学期间我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大学是比较轻松,一切都是靠自己自觉,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上大学期间我也不断的在提高自己各个方面能力,对于我来讲我始终相信这能够让我得到很大的锻炼,虽然每天的课不多,平时更多的时候是自己自觉的去学习知识,但是我还是愿意去接触一些新的知识,自己主动学习,学习是自己事情,我对这一点非常的明确,这段时间我也得到了很大的升华,大学的学习生活我感觉非常好,让我更加明白的一定要珍惜,珍惜当下的`每一天,作为一名大学生了,我应该要主动去做好分内的事情,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除了在学习方面是自己自觉之外,还有平时的生活当中也应该学会自立,作为一名学生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大学期间更多的时候是自己更加充实,学会自立非常重要,来到xx这里之后我学会了自立,也教会了我很多事情只能靠自己努力才行,作为一

名大学生我也能够清楚的了解到这一点,这是我的应该有的态度,近期在学习当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定要对自己有客观的判断,相信在这方面我是能够得到更多的提高,步入大学以来,方方面面都是比较松懈的,我深深知道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因为老师不会监督我们学习,所以我们需要自觉,在这方面我是深有感触。

我知道以后的大学生活当中需要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大学是一个掌握更多信息跟多社会资源的一个平台,所以定要过好每一天,度过一个充实美好的大学生活,不让大家失望,也不让老师失望,对于我而言这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有着清晰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一会努力的,多多学习,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把专业能力提高上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大学的生活真的是非常美好,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我去体验,等着我去尝试,我也会陆续去做好分内的职责,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篇13

在看一部小说时学到了一个学习方法,那就是“换位思考”,按我的理解就是将自己代入到作者,来思考作者是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说的目的又是什么?来模拟作者当时的思维心态。我感觉很是奇妙,所以拿《大学》开头试了一下。

先将开头那一段放上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首先分析一下作者,《大学》的作者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曾子所作,有的认为是秦汉时期儒家人士所作,但曾子为本书作者更有说服力些,所以我们暂且将曾子作为大学的作者。曾子这个人如果想了解大可以搜一下资料,在此就不叙述了。只取一点,他是孔子的弟子,按照我很喜欢的一部小说《儒道至圣》中来分,他是仅次于孔子圣人的亚圣。所以他可以算的上是较为完整的继承到了孔子的思想,并且能够融会贯通的一个儒家大家。所以他的核心应该也是继承了孔子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仁”。另外《大学》在早期是属于《礼记》的一篇,礼,在古时候就是给人定的一个行为标准,同时也说明了人们应该怎么做到礼,所以我觉得《礼记》应该是古时候的儒家修行秘籍。所以我认为《大学》应该就是曾子为了说明如何做到“仁”,如何成为圣人而作的一本著作,也是一本修行秘籍。

所以《大学》我认为它是一本介绍方法论的书,我们通过学习大学的思想,实践它的方法,最后就可以达到“止于至善”的圣人境界。

大学之道,是有别于小学的君子之学,是讲述如何成为君子,如何成为圣人的大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如何成为君子圣人呢?

按我的理解,是有三个步骤的。一不断学习了解明白正大光明的品德,并且不断的发扬光大。二在亲民,我个人是倾向于朱熹的观点,亲是作新讲的,就是说我们要每天都比前一天进步一点,每天都不断的发扬光大正大光明的品德。三到达至善的境界。一是基础,二是方法,三是目标,也就是不断的明德亲民之后最后要达到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为什么是有,而不是像后边几句一样的.能呢?我的想法是定的方法门槛就是止,就是要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且能够坚持,定下来,我们就做到了定。而后边的能则是你在做到前一境界做到一定的程度后才能体会到的境界。所以知止而后有定,止就是进入定的门槛。

定而后能静,做到定之后,我们能够做到什么该做我们就做,什么不该做我们就不做,但这个过程无疑是极为痛苦的,所以我们要定到一定的阶段,最终到达静的地步,感受不到痛苦,或者是习惯了痛苦我们就静下来了。静而后能安,静中生慧,在静中我们不断的发扬正大光明的品德,最终体会到这些品德的美好,我们就安了下来,开始享受喜悦,享受光明温暖,整个人都充满淡淡的喜悦的感觉。安而后能虑,知道这些是很令人喜悦的以后,我们就开始想追求更多的喜悦,甚至是追求更多的知识品德。虑而后能得,有想法,才会有得到。就这样不断的循环,不断的明明德,亲民,最终我们就能做到至善的境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先后顺序的,只要我们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一步一步的做下去,我们最终就可以到达至善的境界。儒家果然是人道,是人人都可以成圣的大道。

这些想法都是我通过“换位思考”想到的,“换位思考”的方法具体在本文中也没怎么说,因为我也是初次实验,不清楚怎么说,只能将我的一些感悟说出来,分享给大家。由于我个人能力和知识积累有限,所以这些想法还是不成熟的,如有错误甚至不赞同的地方,欢迎指正交流,共同进步,谢谢大家。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篇14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读史可以明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书中找到解决现状的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巨大的压力下成长与生活,逐渐变得浮躁,急于成功,把最基本的东西抛之脑后。

人要不断的`学习并确立目标,然后为之奋斗,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之人,因为漫无目的的生活着,是在消磨时光,没有真正的价值。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几乎每个人都想成功,都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有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将自己的理想搁置,而在忙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通过阅读《大学》,我懂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只有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弃旧从新才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决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确定目标,志向坚定,才能镇静浮躁的心,进而有所收获。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我相信,每个人在努力之后,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篇15

一、关于《大学》

《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诗》、《书》立论,终篇不见《易经》、《易传》一字,但它的思想脉络却来自《易经》与《易传》,是纳易学入儒学、用易学思想充实儒家思想并使之融为一体的典范。《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大学》全文的提要,也是全文的纲领。

1、内容简介

《大学》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因而具有由“内圣”而“外王”的重要意义。

《大学》是讲什么的呢?三项任务,或谓之三大纲领:明明德,亲(新)民,达到社会的至善。如何完成,要有先有后,而且举出了人们在思考过程中不能先后相混的几个层次。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方法,全文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层层推进,次第分明,结构严密。

2、作者简介

曾子,名参,字子舆,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世称曾子,有宗圣之称。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其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曾以“忠恕”去应对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

二、读《大学》的感悟

对这本书最初是在中国哲学史的课上,应老师的要求每天读点书并坚持打卡,《学》是这一学期中打卡的第一本书。

对于《大学》这本书,我印象深刻的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段话。大体意思就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无论是意诚、心正、身修,还是家齐、国治、天下平,归根到底都是有了知识作为支撑。探求知识就要明知万事万物的生存规律。作为学生,追求知识是我们现阶段必备的生存技能。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浮躁的情况,比如期末考试来临,面对几天的复习时间,一本后货的书籍,没有重难点,通常我们会感觉无从下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中的这段话就是告诉我们在浮躁的情况下,在处在迷茫中时,要知道自己的目标,坚定自己的志向,不要轻易被其他事情干扰,学会在烦躁的时候静静回忆思考自我反思,独善齐心的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去学习,去对待你身边的人和事。大学是我们追求梦想的地方,有些人会在安逸的时光中碌碌无为,有追求的人才会不急于求成,静而不躁,深入思考,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走好大学之路。

读《大学》就是要发扬品德,提高修养,增强自己的.生活魅力和升华自己的人生,一个拥有良好修养的能带给大家和社会的正能量的人,才会得到亲人朋友乃至社会的认可。作为一名大学生,认真学习,把握自我,求知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修养道德品行,做到从善而终,而行善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修养自身不能心有恐惧,心有喜好,心有忧虑。在成长中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理智,只有用理智来控制感情,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集中思想左右自己的行动。

《大学》一书教会我们很多学习的道理和做人做事的准则,用良好的品德修养去生活,去生存。加强自身的学习才是根本是最重要的,进而充实完善自己。在社会坚定自己的正心和善良,做到言行一致,出淤泥而不染,用自己的正能量去感化身边人,少一点的计较多一点退步和帮助,得到自我提升和灵魂净化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篇16

对不同学科之间知识互相渗透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虽然身为物理老师,自己不仅能在学生做化学、数学作业时给予帮助,同时在学生背诵古文时,常常能把例如岳阳楼记,琵琶行等篇章吟诵如流,每每总也能赢得学生诧异的目光。自从参加了跨学科名师培养基地的学习后才发现,其实原本心目中的跨学科理解同刘老师的跨学科课程概念两者之间的实际距离,难免为自己的浅陋感到不安。而通过老师讲授和反复阅读《大学》篇,有点觉得茅舍顿开、获益匪浅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

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纲举则目张,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八目,由三纲统领又与之相互相成。明明德之所以根本,是因为任何行为个体不仅需要有明德的`规范,例如曾子那个时代的强调的所谓周礼;同时,还要下功夫认真学习切实把握,以达到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推己及人,完成由形式到内容,由精神到物质,由内到外,个体到一般的演进过程。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

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在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讲的是修身,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的道德和能力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讲的是不分门第不管出身,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只要身正,方可达者既济天下而穷者也能独善其身。于是乎,天下方能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而官员四平八稳;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理解为是某种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尾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其后是作为前提条件。身既不修奢言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修身又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关键。无论是三纲还是八目,是以明明德、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善行为过程。而亲民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包括其中。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篇17

《大学》是国学"四书五经"之首。相传《大学》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编入《礼记》的文章之一。后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并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四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重要著作,其内容和著述目的不仅在告诉人民怎样做人?怎样齐家?而且还告诉有邦有国者怎样安邦治国?同时还提示天子怎样做才能国泰民安,明德于天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此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谓一部全方位的理论教科书。因为他的教育对象下从庶民起,中到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而且他的理论对谁都适用。

首先想谈一下个人对《大学》这部经典的感悟,此经开篇便挑明主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全围绕着发扬德性的原则,是为《大学》三纲,随后展开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大学》八目,而八目却是以修身为中心,阐发修身方法与修身目的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修身,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义礼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读《大学》时绝不能把"大学"这个概念理解为国民教育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大学"。《大学》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无上或第一的意思。《大学》是研究和探讨人和人类社会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书。书中既教给老百姓如何做人?如何齐家?如何修身?的方式方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阶层讲了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回顾我国五千年历朝历代,下从平民上至国君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无不证明《大学》讲述的道理非常准确。哪个成功人物不以修身起家?哪个兴国之君不以爱民为本?

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修身是为人之本"的要求修炼过自己。由此可知今人只要怀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并想尽早实现自己的理想,认真学习和研读一下《大学》,并按照《大学》所说的原则修炼自己,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通过学习《大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大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篇18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日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那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一样。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我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供给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教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必须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团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进取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可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教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而羞耻。我们要虚心学习!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篇19

几年前已经把《大学》背诵得滚瓜烂熟,现在略微有点生疏,但也基本能背诵。虽然背诵完成,但是一直隐隐约约,不解其意。又不敢直译,直译明显是错误的。翻看了很多解读,不敢苟同。

直到看了因缘生老师的《学庸衍义》、雪庐老人的《大学表注》、憨山大师的《大学直指》、南怀瑾老师的《原本大学微言》,有一点感觉貌似懂了。但实则还没有真正搞懂。

后来,听了一些课程,明白了一切经典皆在化心。以圣人之心,方能读懂经典。小人之心,读出来,只能读出小人的味道。我非圣人,也非君子,距离圣贤经典还有十万八千里。好在,虽然自己不是君子,但能明白一点圣贤君子的标准。以圣贤君子的标准去解读,应该离圣人本意不远矣,不敢误人,请君斟酌学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开篇第一句,三句话提纲挈领,统领全文。朱子定此三句为三纲。

大学,这里指的肯定不是我们现在读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机构。古时童蒙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行,及礼乐射御书数之业,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修己治民、治国安邦之学。这里是以年级来划分。

宋儒朱子晦庵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愚以为,这个解释更加贴切。

什么是大人?但从拆字来看,人得一则为大。一为道,为开悟,为性德。当一个人开悟之后,称为大人。古代对于做官的人,下级称呼上级,同级互相称呼,也是某大人。我觉得本意应该是,开了一定悟之后才有资格做官,当年理想状态和现实还有很多差距。具体什么级别才有资格称为大人,没有考证,不知道。

大人一词最早见于《周易乾卦》的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里的大人,指圣贤君子,在位的贤达。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小人,小人的意思,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理解的小人。普通平民百姓都属于小人的范畴,生活在低层面的人,都是小人。而不是今天我们指的奸诈下流的人。

孔夫子在乾卦文言传中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可见,这里表述的大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位高权重者,而是修行极高的开悟者。

大学之道,道是指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对于道这个字来讲,老子的《清静经》中有表述。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大学之道,这里这个道,无法按照老子所讲的道去理解,姑且可以理解为规律,道路,途径。大学之道,就是大人之学的通道(途径)。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什么是明德?什么是明明德?

如果直译,明白道德,可以不可以行得通?按照现代人的思想来理解,显然行不通,因为人们把道德了解片面化和狭隘化了。但是如果你在深入去研究德字,我觉得就可以说得下去。

讲德讲到至高点,不外乎孔夫子。四书的思想皆来源于《易经》。孔夫子真正流传于世的经典,就是其作的《十翼》。《大学》《中庸》仅仅是他的思想,后人记录成文字,《论语》只是夫子日常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的聊天记录。而《十翼》是孔夫子真正的思想承载。

我背诵完了孔夫子的《十翼》,由于天资愚钝,依然是一知半解。看了一部分解读,我觉得依然没有契入圣人心境,故搁置。

我们一般说,某一个人是很有德行的一个人,其实都是在哄人。没有经过九变,这九道关口,你根本无法判断他到底是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你说他不贪财,你给他一个亿试试,你说他不好色,你放一个绝世美女试试,你说他很淡定,让他陷入困境,你再看看。真正意义上的德,上下五千年,能到达的,不多。达到,即是开悟。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篇20

开始大学生活,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好的,这段时间我能够深刻认识到大学时光宝贵,来到xx这里我也是把这一点做的很好,上大学我感觉非常激动,成为一名大学生给我的感觉是非常自豪的,我也对接下来的大学生活充满着期待,在大学期间我也是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这段时间我也有一些心得。

在大学期间我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大学是比较轻松,一切都是靠自己自觉,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上大学期间我也不断的在提高自己各个方面能力,对于我来讲我始终相信这能够让我得到很大的锻炼,虽然每天的课不多,平时更多的时候是自己自觉的去学习知识,但是我还是愿意去接触一些新的知识,自己主动学习,学习是自己事情,我对这一点非常的明确,这段时间我也得到了很大的升华,大学的学习生活我感觉非常好,让我更加明白的一定要珍惜,珍惜当下的每一天,作为一名大学生了,我应该要主动去做好分内的事情,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除了在学习方面是自己自觉之外,还有平时的生活当中也应该学会自立,作为一名学生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大学期间更多的时候是自己更加充实,学会自立非常重要,来到xx这里之后我学会了自立,也教会了我很多事情只能靠自己努力才行,作为一

名大学生我也能够清楚的了解到这一点,这是我的应该有的态度,近期在学习当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定要对自己有客观的判断,相信在这方面我是能够得到更多的'提高,步入大学以来,方方面面都是比较松懈的,我深深知道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因为老师不会监督我们学习,所以我们需要自觉,在这方面我是深有感触。

我知道以后的大学生活当中需要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大学是一个掌握更多信息跟多社会资源的一个平台,所以定要过好每一天,度过一个充实美好的大学生活,不让大家失望,也不让老师失望,对于我而言这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有着清晰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一会努力的,多多学习,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把专业能力提高上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大学的生活真的是非常美好,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我去体验,等着我去尝试,我也会陆续去做好分内的职责,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篇21

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活的重要特点表此刻:生活上要自理,管理上要自治,思想上要自我教育,学习上要求高度自觉。尤其是学习的资料、方法和要求上,比起中学的学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和本领,除了继续发扬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外,还要适应大学的教学规律,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大学的学习既要求我们掌握比较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求重视各种潜力的培养。我们除了扎扎实实掌握书本知识之外,还要培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潜力。因此,我们要个性注意自学潜力的培养,学会独立地支配学习时间,自觉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还要注意思维潜力、创造潜力、组织管理潜力、表达潜力的培养,为将来适应社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四年的时间其实是很短暂的,所以我们就应好好珍惜这段时间,充分利用时间,认真学习,努力使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充实。在大学里,虽然各种各样的活动很多,但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所以在时间安排上我们必需处理好。那么我们就应怎样学才能学得既好又简单呢。

首先,我们就应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知识是为了提高我们自身的价值,而不是为了他人而学习。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我们不能灰心,就应持续一种用心向上的乐观的态度。我们不能一味地只看中分数,只注重结果而不去管过程,这样到头来是欺骗了我们自己,所以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一切。

其次,我们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到达学习目的的手段。钱伟长曾对大学生说过:一个青年人不但要用功学习,而且要有好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勤于思考,多想问题,不要靠死记硬背。学习方法对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在大学学习中我们要把握住的几个主要环节是:预习、听课、复习、总结、记笔记、做作业、考试等,这些环节把握好了,就能为进一步获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1)预习时要把不理解的问题记下来,听课时才能增加求知的针对性,既节省学习时间,又能提高听课效率,是学习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2)听课时要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对老师强调的要点、难点和独到的见解,要认真作好笔记。课堂上力争弄懂老师所讲资料,经过认真思考,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

(3)课后及时复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一环。复习中要认真整理课堂笔记,对照课本和参考书,进行归纳和补充,并把剩余的部分删掉。每过一个阶段要进行一次总结,以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构成自己的思路,把握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所学知识更加完整、系统。

(4)要独立完成作业。做作业是巩固消化知识,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养成良好习惯。

(5)对考试要有正确态度,不作弊,不单纯追求高分,要把考试作为检验自己学习效果和培养独立解决问题潜力的演练,起到了及时找出薄弱环节,加以弥补的作用。

在学习中抓住这几个基本环节,进行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及时注意消化和吸收。经过不断思考,不断消化,不断加深理解,这样得到的知识和潜力才是扎实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期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篇2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定……”两千年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说的话。“大学”、“大学”非我们所上的大学,而是博大的学问。《大学》是部净化心灵的宝典!

孔子、曾子、朱子等一代代的伟人,写着这部弥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的人明史书。

我最喜欢是的其中的这一段:“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意志才有定向;意志有了定向,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所处而安;能够所处而安,才能处事精详;能够处事精详,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要这样。“心不妄动,才能所处而安”这句话非常好。是啊,如果做任何事都不静下心来,是做不成的。只要心静,有专一的目标,这件事才能做好。这样,至善就离我们不远了。不要以为至善只有伟大的人才能做到。其实,我们每个人只要做到以上的事,至善就离我们不远了。

我还喜欢下面的这句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凡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终结和开始,能够明白这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接近大学所讲的道理了。日常生活中,我们做事要讲究次序。最重要、最紧急的事先做;次重要、次紧急的事后做。如果次序乱了,事也做不成了。所以我们做事一定要讲究次序。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 篇23

几年前已经把《大学》背诵得滚瓜烂熟,现在略微有点生疏,但也基本能背诵。虽然背诵完成,但是一直隐隐约约,不解其意。又不敢直译,直译明显是错误的。翻看了很多解读,不敢苟同。

直到看了因缘生老师的《学庸衍义》、雪庐老人的《大学表注》、憨山大师的《大学直指》、南怀瑾老师的《原本大学微言》,有一点感觉貌似懂了。但实则还没有真正搞懂。

后来,听了一些课程,明白了一切经典皆在化心。以圣人之心,方能读懂经典。小人之心,读出来,只能读出小人的味道。我非圣人,也非君子,距离圣贤经典还有十万八千里。好在,虽然自己不是君子,但能明白一点圣贤君子的标准。以圣贤君子的标准去解读,应该离圣人本意不远矣,不敢误人,请君斟酌学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开篇第一句,三句话提纲挈领,统领全文。朱子定此三句为三纲。

大学,这里指的肯定不是我们现在读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机构。古时童蒙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行,及礼乐射御书数之业,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修己治民、治国安邦之学。这里是以年级来划分。

宋儒朱子晦庵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愚以为,这个解释更加贴切。

什么是大人?但从拆字来看,人得一则为大。一为道,为开悟,为性德。当一个人开悟之后,称为大人。古代对于做官的人,下级称呼上级,同级互相称呼,也是某大人。我觉得本意应该是,开了一定悟之后才有资格做官,当年理想状态和现实还有很多差距。具体什么级别才有资格称为大人,没有考证,不知道。

大人一词最早见于《周易乾卦》的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里的大人,指圣贤君子,在位的贤达。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小人,小人的意思,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理解的小人。普通平民百姓都属于小人的范畴,生活在低层面的人,都是小人。而不是今天我们指的奸诈下流的人。

孔夫子在乾卦文言传中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可见,这里表述的大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位高权重者,而是修行极高的开悟者。

大学之道,道是指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对于道这个字来讲,老子的《清静经》中有表述。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大学之道,这里这个道,无法按照老子所讲的道去理解,姑且可以理解为规律,道路,途径。大学之道,就是大人之学的通道(途径)。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什么是明德?什么是明明德?

如果直译,明白道德,可以不可以行得通?按照现代人的思想来理解,显然行不通,因为人们把道德了解片面化和狭隘化了。但是如果你在深入去研究德字,我觉得就可以说得下去。

讲德讲到至高点,不外乎孔夫子。四书的思想皆来源于《易经》。孔夫子真正流传于世的经典,就是其作的'《十翼》。《大学》《中庸》仅仅是他的思想,后人记录成文字,《论语》只是夫子日常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的聊天记录。而《十翼》是孔夫子真正的思想承载。

我背诵完了孔夫子的《十翼》,由于天资愚钝,依然是一知半解。看了一部分解读,我觉得依然没有契入圣人心境,故搁置。

我们一般说,某一个人是很有德行的一个人,其实都是在哄人。没有经过九变,这九道关口,你根本无法判断他到底是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你说他不贪财,你给他一个亿试试,你说他不好色,你放一个绝世美女试试,你说他很淡定,让他陷入困境,你再看看。真正意义上的德,上下五千年,能到达的,不多。达到,即是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