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西西文学整理的《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精选2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
假期我再一次的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通过阅读,我进一步的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通过学习,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人格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我想这都是将成为我更加努力的动力,我会把学习中得到的体会实践于我的教学工作中。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
在假期中,我通过校视通学习了《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3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4
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中小学各学科的学习与教学等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网络学习,让我进一步发现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是一个数学教师,一直以来认为数学学科也需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来辅助教学,因此关注数学教学科学的心理科学。本学期,我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十二五"公共必修课培训。通过《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收获颇多。如果说自己以前也似乎曾经遵循过一些教学规律的话,除了道听途说之外,更多的是自己不自觉地以心度心、以意揣意,不曾专门从心理学角度、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更有效教学。
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1)所教学科的知识,(2)学科课程材料和结构的知识,(3)一般教学论的知识,(4)教本门学科所需要的特殊概念和特殊方式的知识,(5)本学科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知识,(6)学生的性格特征、文化背景及学习环境的知识,(7)学生学习本门学科的特殊规律的知识。现在读了这部书之后,感觉自己的理论知识还差得很远,充分感受到在每个学科教学领域中如何引进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并且能用它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实在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重要的工作。也觉得从学习中大有收获,下面结合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实际,谈一谈心得体会。
我有个学生,小学三年级,上数学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连贯性,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针对于该生的情况,我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数学课的特征,我在上课时注重让学生感受大量的生活实例,模型,经历观察、分析、比较、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多设置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我也适当增加数学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参加,比如数学游戏,口算竞赛等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5
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中小学各学科的学习与教学等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网络学习,让我进一步发现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是一个数学教师,一直以来认为数学学科也需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来辅助教学,因此关注数学教学科学的心理科学。本学期,我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十二五"公共必修课培训。通过《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收获颇多。如果说自己以前也似乎曾经遵循过一些教学规律的话,除了道听途说之外,更多的是自己不自觉地以心度心、以意揣意,不曾专门从心理学角度、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更有效教学。
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1)所教学科的知识,(2)学科课程材料和结构的知识,(3)一般教学论的知识,(4)教本门学科所需要的特殊概念和特殊方式的知识,(5)本学科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知识,(6)学生的性格特征、文化背景及学习环境的知识,(7)学生学习本门学科的特殊规律的知识。现在读了这部书之后,感觉自己的理论知识还差得很远,充分感受到在每个学科教学领域中如何引进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并且能用它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实在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重要的工作。也觉得从学习中大有收获,下面结合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实际,谈一谈心得体会。
我有个学生,小学三年级,上数学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连贯性,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针对于该生的情况,我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数学课的特征,我在上课时注重让学生感受大量的生活实例,模型,经历观察、分析、比较、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多设置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我也适当增加数学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参加,比如数学游戏,口算竞赛等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6
本学期我抓紧时间认真学习了《小学教育心理学概论》。我广泛地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全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即人的学习动机分析理论。
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这次学习,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7
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中小学各学科的学习与教学等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网络学习,让我进一步发现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是一个数学教师,一直以来认为数学学科也需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来辅助教学,因此关注数学教学科学的心理科学。本学期,我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十二五"公共必修课培训。通过《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收获颇多。如果说自己以前也似乎曾经遵循过一些教学规律的话,除了道听途说之外,更多的是自己不自觉地以心度心、以意揣意,不曾专门从心理学角度、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更有效教学。
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1)所教学科的知识,(2)学科课程材料和结构的知识,(3)一般教学论的知识,(4)教本门学科所需要的特殊概念和特殊方式的知识,(5)本学科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知识,(6)学生的性格特征、文化背景及学习环境的知识,(7)学生学习本门学科的特殊规律的知识。现在读了这部书之后,感觉自己的理论知识还差得很远,充分感受到在每个学科教学领域中如何引进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并且能用它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实在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重要的工作。也觉得从学习中大有收获,下面结合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实际,谈一谈心得体会。
我有个学生,小学三年级,上数学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连贯性,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针对于该生的情况,我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数学课的特征,我在上课时注重让学生感受大量的生活实例,模型,经历观察、分析、比较、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多设置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我也适当增加数学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参加,比如数学游戏,口算竞赛等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8
一、什么是阅读?
贾冠杰在《外语教育心理学》中提到,心理学专家认为:阅读和智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阅读是读者和作者相互交际的言语活动,是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情感的重要途径和高级神经系统的心理活动。??认知心理学十分重视阅读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认为阅读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心理学家对阅读的理解不尽一致,但一般认为,“阅读就是理解一段一气呵成的话语意义的过程;它涉及到广泛的知识,远不止把已理解的字词的意义串联在一起。”
从以上我们知道,中文的“阅读”是“看”和“领会”__意思;英文“read”有“看”和“朗读”两个意思;从外语教育心理学来看,阅读是一种心理和思维活动。
程晓堂老师曾在教育部远程培训中对“认读、朗读、阅读”有过这样的解释:“认读主要是认读单词,就是说我看见一个单词以后知道它的意思,不一定朗读出来,可以不出声。比如说我看见一个‘duck’,我知道是鸭子的意思,这就是认读了。那么朗读是要把它读出来,朗读既可以读单词,也可以是朗读句子,还有朗读课文、朗读故事,都叫做朗读。朗读就是念出来,念出声来。念出声来的目的不是去理解,而是比如说练习语音,或者是练习语感,主要是从这个角度或者为将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做一些准备,所以这是朗读。最后就是阅读,阅读严格来讲是‘silent reading’,或者是默读。它实际上就是只看文字去理解文字的内容,或者是从文字中获得信息,这叫阅读。”
从以上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的基本形式应该是眼睛看,心里想。
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英语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读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给人们带来外语知识、文化知识和思想,二是给人们带来乐趣。??阅读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和语言经验。(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
我们再来看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
我们知道小学生,特别是中国的小学生学英语需要大量的接触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由于我们中国学生学外语这种自然的学习环境还不是特别理想,所以需要大量地接触英语。那么接触英语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所以我们在小学阶段,即便是低段,我们也应该安排一些小故事,让学生来阅读、来表演,这样能够通过学习故事、表演故事,有更多语言输入。(程晓堂,新课程国家级小学英语远程培训)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读是四种技能之一,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离不开阅读能力的培养。
2、阅读是扩大语言输入量的有效途径。从听说读写四项行为来看,单位时间内接受信息量最多的行为是阅读。
3、巩固学过的知识,如:词汇、语法、交际用语等。
4、有趣的阅读材料还能给人带来乐趣,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5、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相应的学习策略。
三、阅读教学的方式
根据前面讨论的阅读教学的目的.,阅读教学的方式应该是两种,第一种方式把阅读材料放在每一单元的前面,作为一个单元学习的开始,在阅读材料中包含了本单元的新词和新句,如北师大版的“先锋”教材和外研版“新标准”教材,在单元后面所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是围绕故事来开展的,这种方式被称为“基于阅读的教学”,也就是故事教学;第二种方式是把阅读材料放在一个单元的后面,作为复习巩固提高的一种素材,或者叫做一种阅读学习的材料,来给学生提供一个进一步巩固和补充的机会,帮助学生内化新知识点,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和初步的阅读能力。
四、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阅读与听读的关系。
经常有老师问到,学生阅读的时候要不要听录音呢?对于这个问题程晓堂老师在教育部远程培训的时候曾说过,读不听,听不读。课堂常见的是一边听录音一边看书,但是根据他学习的一些著作里面说这种方式其实不理想。俗话说心无二用,你到底是听还是看。你只有一个注意力,包括我们现在看电视,电视上底下有字幕,你很难说我是看懂的还是听懂的,所以要把它分开。他建议可以听也可以读,但是不把它两个都搁在一起。什么时候搁在一起呢,比如这个故事处理完了,放松一下,一边听一听,同时看看,这个也是可以的。但是总体来讲,在前面的时候听和读要分开。
2、处理好阅读与朗读的关系。
也有老师经常问到阅读的时候要不要让学生朗读呢?在这里还是来引用程晓堂老师的话,朗读故事主要是培养语感,为口头表达奠定一些基础。作为故事教学的后面的环节是可以的,但是不宜太突出,或者是有的老师甚至认为读故事就是要学生朗读故事,目标就有点偏差。阅读和朗读的区别是很大的,阅读我们叫silent reading,朗读是reading aloud,这是不一样的。过去我们容易混淆,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教学中尝试一下,尝试一些不同的做法。
3、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采取合作的方式。
学生是有差异的,着我们必须承认,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这样要求:尖子学生能独立阅读并完成理解练习,能朗读、表演、仿写等。中等学生能读懂并完成阅读理解练习。中等偏下的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阅读理解练习。
4、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培养初步的阅读策略。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9
在假期中,我通过校视通学习了《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0
首先一点,我从感性上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
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第三,教育心理学给我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学的利剑。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认识教学。教育心理学为我所提供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的。原来一直不明白所谓量表是什么东西,现在才开始懂得原来心理学是这样一门精密的科学,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了解人内心的世界。
第四,对自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1
有幸借继续教育的机会,学习了《学科教育心理学》,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网络学习,让我进一步对学习心理、学科的学与教有了一定的认识,我的收获很多,主要有如下方面:
1、行为主义动机理论让我受益匪浅。行为主义动机理论的观点是,人的某种行为倾向是由先前刺激与反应练习决定的,利用强化刺激可以改变行为倾向。如果学生因学习得到强化,得到好成绩、参加比赛获奖或被家长、教师赞扬,学习动机就会趋强。重新分班之后班级成员整体学习气氛不强,常有学生作业不交,书写不认真,听写常常没有几个100分,布置的写话练习也没有几个人交,学生呈现出一片低靡状态。虽然对新班级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我还是感受到了压力。之前对学生批评、找学生谈话等各种方法都不能见效,曾一度让我万分焦虑。后来改变策略,改批评为表扬,利用各种方式对班级中表现好的孩子进行大力表扬:写字漂亮的学生利用平台进行展览,而且孩子的作业拍成照片放在班级空间里让家长看到,调动家长的力量;每次听写得100分的同学拍照片,发到班级群里;写话优秀的学生打印出来,一个是在板报展览,再一个是在班级读书课上自己朗读自己的文章,还有就是发到班级群里让大家欣赏,半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各方面有了很在进步。现在我明白我是充分利用了学习动机理论,强化学生好的方面,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得以趋强。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把人的一生分为8个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每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一系列新的发展任务。大部分人都能顺利完成这些发展任务,然后又去接受新的挑战;但也有些人并没有完成,在下一个发展阶段就会面临危机,在以后的生活中就需要不断解决这些危机。这个理论让我开始关心:我的学生在什么发展阶段?
6-12岁的儿童的发展阶段是勤奋对自卑。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发展任务是体验成功带给他们的勤奋感,即对自己以及对自己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感觉。失败则会带来消极的自我感觉,让儿童自卑。曾听有专家讲过,自卑感是在小学形成的,所以有的国家在小学阶段没有考试。我深深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没有什么地方让孩子们感到了失败呢?每次听写后我都会给100分的孩子拍照片上光荣榜,现在我开始想到那些没有考试100分,没有得到喜报的孩子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他们会不会因此觉得自己失败了呢?看来这一点要改正,满分的孩子固然需要奖励,而那些没有满分,但却从考试中知道了自己学习上的漏洞从而认真改错的孩子,同样也需要奖励,看来我需要再设计另一张进步榜了了!
总而言之,通过这一段时间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收获良多。不仅有专 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养的提高,而且对很多学习事件有了崭新的认识和感悟。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2
暑假期间,阅读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书中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通过阅读本书,感觉收获很大。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共十六章。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发展概况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学生与教师心理,着重介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体差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成长与倦怠;第三部分是一般学习心理,包括学习心理导论,行为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学习动机,这部分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第四部分是分类学习心理,涵盖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策略与品德的形成;第五部分为教学心理,有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习评定。最后是参考文献与英文文献。从总体上看,本书的逻辑体系十分明晰,最开始介绍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定义以及发展历史,让初学者了解有关这一学科最基本的知识点,很容易上手,并将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门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释‘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简洁的语言中突出了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紧接着,就“学”与“教”展开了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心理以及教师心理的研究。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实际上都是介绍学习心理,只不过第三部分是从总体上对学习心理这一教育心理学从始至终的研究重点作详细介绍,包括学习的有关知识,三大理论流派的大概发展历史,学习动机,第四部分分别介绍加涅所划分的不同类型的学习过程。最后介绍与教师相对应的教学心理,这也是根据教学活动的一般过程而编制的,从课前的教学设计到上课时的课堂管理,最后到课后的学习评定,一脉相承。由此看来,本书的编排逻辑符合学习规律,方便学习者在头脑中构建一副完整的知识结构图。
从内容的角度看,本书着重介绍了学习心理,学习理论是心理学中最古老、最核心也是最发达的领域之一。早在心理学尚未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就有不少哲学家论及学习的问题。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就有不少论述学习与记忆的内容,其中亚里士多德的三条联想律原则——临近律、相似律和对比律构成了后来心理学中联想主义的主要基础,而中国古代的传统学习心理思想更是十分丰富,伟大的孔子对此有重大贡献。学习心理涉及一般学习过程规律的理论,如条件作用、观察学习、信息加工和知识建构等;对各种学习结果及其过程的研究,如概念的获得、技能的形成、问题的解决、学习策略的习得以及品德与态度的形成等;还涉及对各个内容领域的特殊学习过程,如识字、阅读、写作、计算等。前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本书的学习理论部分与分类学习部分加以介绍,至于后者属于学科心理学的范畴,在本书中不做介绍。在进入前两部分之前,还对学习的界定进行了一番讨论。因为这是各派理论争论的焦点问题,反映了对学习研究的不同视角和层面。此外,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有关学习的脑机制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一方面的成果和证据对验证各种学习理论、改善学习的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造福人类的最直观的的体现。
罗伯特·加涅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信息加工学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学习分类理论的权威。1970年加涅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不同,提出了八类学习: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1971年加涅对这种分类作了修正,把前四类学习合并为一类,把概念学习扩展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的学习两类,这样这种分类成为: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加涅按学习的结果,又把学习分为五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即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传递(通过言语交往或印刷物的形式)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的;2、智慧技能的学习。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又称过程知识;3、认知策略的学习。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4、态度的学习。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5、运动技能的学习。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如体操技能、写字技能、作图技能、操作仪器技能等,它也是能力的组成部分。从学习结果对学习进行分类,对于教师帮助学生学习,更好的组织教学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加涅将学习过程详细的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以及反馈阶段,这对实际教学很有启示。首先,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停止手头上的活动,把注意力转移回来。另外,最好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其次,教师应该突出教学重点,在重要的地方做强调,以便于学生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再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复述这些内容,并运用原有的知识来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比如用自己的话说出来,通过举例或用自己的经验来解释某种知识,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这一理论解释了大部分课堂学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操作步骤。
教育心理学为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认真学习心理学,这样,就可以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为学生创造出更适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人格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我想这都是将成为我更加努力的动力,我会把学习中得到的体会实践于我的教学工作中。
《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更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研究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此次阅读这本书,使我再次感受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不是我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待共性中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为什么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了。
第二,不光是理论,书中还有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原来自己的有些做法才找到了理论上的依据,总之,真的感慨颇多。
第三,教育心理学给我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学的利剑。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认识教学。教育心理学为我所提供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的。原来一直不明白所谓量表是什么东西,现在才开始懂得原来心理学是这样一门精密的科学,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了解人内心的世界。
第四,对自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3
这学期我在教学之余读了一本非常有意义、对工作特别有帮助的书《教育心理学》,书中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其研究目的在于服务教育。通过阅读本书,我有以下收获:
一、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指出教育心理学研究为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了中小学生与成人学习的特点;强调了教师通过认真学习心理学,可以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使教师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为学生创造出更适宜的学习环境,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二、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1、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学习也不例外。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比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构成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的智力系统。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构成了与学习相关的动力系统。其中的动机则是学习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
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掌握某学科的知识就能胜任、驾驭的。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并运用一些心理学原理来实施教育教学策略。比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兴趣、情绪、意志品质和最佳的学习时机,都要求教师采用最佳的手段以优化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这时,就需要了解学生赖以进行信息加工一些主要心理过程,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规律,以及相关非智力因素情况。
2、有助于我们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学习过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此外,本书还提到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三、利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通过引入难度适宜,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制造学生心理上的不协调,激发其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帮助
学生建立合理的目标体系和积极地学习期望,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自尊心、好胜心、信念、理想等”。作为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内部动机”的作用,才能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某些外部条件如有效利用反馈和评价、合理利用奖励和惩罚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边厌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罗森塔尔效应”的心理预期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习进步,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真实的爱有助于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教师的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衰退、精神痛苦,所以我们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雕像”,对每个学生都寄托期望,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暗示,使学生能够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五、遗忘的规律的启示
记忆的加工过程有三个不同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来自环境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系统,这时的信息如果被注意则进入短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经过复习便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从理论上讲,信息是可以在长时记忆系统中永久贮存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常常体验到知识的遗忘。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时间内遗忘很快,以后逐步缓慢。了解了遗忘的规律,科学复习和有效记忆尤其重要。我们带领学生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进行回忆,进行反复阅读相结合,采用记笔记等方法,实现记忆恢复,战胜遗忘。
教育心理学内容非常丰富,很多知识都非常专业,作为一名教师,这本书非常值得我去研究和学习,我会运用这本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今后我还要继续研读它。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4
假期我再一次的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通过阅读,我进一步的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通过学习,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人格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我想这都是将成为我更加努力的动力,我会把学习中得到的体会实践于我的教学工作中。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5
假期我再一次的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通过阅读,我进一步的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通过学习,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典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开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开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开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开展。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人格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我想这都是将成为我更加努力的动力,我会把学习中得到的体会实践于我的教学工作中。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6
这学期我在教学之余读了一本非常有意义、对工作特别有帮助的书《教育心理学》,书中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其研究目的在于服务教育。通过阅读本书,我有以下收获:
一、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指出教育心理学研究为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了中小学生与成人学习的特点;强调了教师通过认真学习心理学,可以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使教师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为学生创造出更适宜的学习环境,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二、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1、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学习也不例外。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比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构成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的智力系统。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构成了与学习相关的动力系统。其中的动机则是学习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掌握某学科的知识就能胜任、驾驭的。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并运用一些心理学原理来实施教育教学策略。比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兴趣、情绪、意志品质和最佳的学习时机,都要求教师采用最佳的手段以优化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这时,就需要了解学生赖以进行信息加工一些主要心理过程,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规律,以及相关非智力因素情况。
2、有助于我们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学习过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此外,本书还提到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三、利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通过引入难度适宜,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制造学生心理上的不协调,激发其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目标体系和积极地学习期望,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自尊心、好胜心、信念、理想等”。作为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内部动机”的作用,才能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某些外部条件如有效利用反馈和评价、合理利用奖励和惩罚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边厌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罗森塔尔效应”的心理预期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习进步,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真实的爱有助于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教师的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衰退、精神痛苦,所以我们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雕像”,对每个学生都寄托期望,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暗示,使学生能够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五、遗忘的规律的启示
记忆的`加工过程有三个不同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来自环境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系统,这时的信息如果被注意则进入短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经过复习便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从理论上讲,信息是可以在长时记忆系统中永久贮存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常常体验到知识的遗忘。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时间内遗忘很快,以后逐步缓慢。了解了遗忘的规律,科学复习和有效记忆尤其重要。我们带领学生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进行回忆,进行反复阅读相结合,采用记笔记等方法,实现记忆恢复,战胜遗忘。
教育心理学内容非常丰富,很多知识都非常专业,作为一名教师,这本书非常值得我去研究和学习,我会运用这本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今后我还要继续研读它。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7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重在习惯、贵在坚持
其实现在的孩子由于优生优育,智力不会相差很多,关键是习惯。平时我就和孩子说过做任何一件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坚持而且要尽力做好,即使是玩某项玩具或学骑自行车、学溜旱冰、踏板车、下棋等。其实这就在培养孩子做事要有恒心和毅力,做事要有上进心。要么不学,要学就应该有责任心尽力学好,至于达到什么程度,那是能力问题,而现代优生优育的孩子中习惯远远比资质重要。
二、家长应帮助孩子共度难关
孩子在学任何一样内容时如钢琴、书法、画画、棋类等都会有一定时期的困难期,家长应该有耐心并鼓励、帮助他一起度过难关。比如说:他在学写字时,我发现他写得不好,我就帮他擦了,可是不小心多擦了一笔,他就大哭。我就耐心地告诉孩子:这个内容是很难,不过你比爸爸妈妈小时候都强,已经在慢慢克服了,并且比前面进步都很大,要是爸爸妈妈练得话,说不定还是你好呢?..这一遍你更会动脑筋了,凭这一点就应该给你多加两颗“爱动脑筋星”等。
三、家长潜移默化重于严肃说教
有些知识我们都是在和孩子玩的过程中慢慢渗透的,从来没有严严肃的像老师上课式的教孩子学什么。比如和孩子出去散步时发现孩子对小树特别感兴趣,我就和他做过这样的游戏:每隔三米种一棵树,15米内可以中几棵树?一棵树据一次可以将树据成几段?据三次可以据成几段?早上吃牛奶时他不愿喝罐装奶粉,我就说这个奶粉营养很丰富,由铁、钙、很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小朋友喝了会很聪明的。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个聪明的孩子,于是他就会乐意地喝了。
在喝的过程中,我就和他弯了另一个游戏:一罐奶粉398元,两罐是多少钱?他很认真地在思考,掰手指,自立还发出叽里咕噜的声音,我看他眉头紧锁,我就笑着和他说:宝贝,妈妈叫你一个玩这种游戏的方法:妈妈:398接近哪一个大一点的整数?儿子:400。妈妈:那么按照400算的话你多算了几块?,两罐你又多算了几元,再减去多算的不就得了?他得知还有这种聪明的算法可乐坏了,一个劲的教我再出几道。
两岁时带他出去玩,快到家的时候,他问:妈妈还有多长时间才能到家?妈妈:大概100秒。儿子:100秒到底是多少啊?妈妈:就是你从100、99、98?这样倒着书,数到0时就到家了。他坐到我的自行车上很专注的在数,,做妈妈的根据孩子数的情况可以加快或减慢汽车的速度,以达到100秒的目的。
四、家长应严格把握孩子的兴趣关
家长肯定会发现孩子一个阶段的喜好。就在他特别感兴趣的时候注重引导,效果特别好,其实这也验应了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很小时我就给他讲睡前故事,不管他听懂听不懂。重复多了,他竟然记得了,还装模作样的拿着书读,不料真有很多字会读,有些不认识的字叽叽咕咕带过,我立刻给他指认,并我想,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必须要从自己的点滴做起,谦虚谨慎,耐心细致,努力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把每件事情,每项工作做的更好,让每个孩子得到更周到、更细心的照顾,让每位孩子更聪明、更可爱、更健康的成长。
我从小学教师转岗投身于幼教育事业已经快5年了,可是还从没有机会参加幼儿保育、教育的系统培训。这次有幸有机会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专家对我县全体幼儿教师进行学前教育培训。经过3天专家的集中培训,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对我今后在幼儿保育、教育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幼儿专家、老师系统的、深入浅出的`讲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我懂得了3-6岁学龄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从理论上懂得了幼儿保育、教育工作应怎样科学的进行,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怎样地去科学保育、教育幼儿。
我们在以前的学前保育、教育工作中,虽然在认真努力地去做,而且有的在表面上看来效果还挺好的,但通过这次培训方知,我们有的幼儿保育、教育方式是不符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我们在实际的幼儿保育、教育工作中把自己老师的位置给定偏了甚至搞错了,老师在整个幼儿的活动学习过程中占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不利于幼儿健康快乐地的成长。我们以前在幼儿保育、教育中还有“小学化”教学趋向,重幼儿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了迎合幼儿家长的“口味”,我们一味的给幼儿灌输太多机械的东西,这可以说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不利于幼儿健康的成长,也不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我们应该在幼儿教学中采取游戏化的教学模式。医学科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各种肢体活动能帮助幼儿开发大脑智力,所以我们应该主张幼儿在活动中去学习,让幼儿直接参与、经历活动,使他们的大脑在活动中得到健康发展。为什么我们说幼儿教育就是游戏教育呢,原因就是这医学科学依据。
在幼儿教育中,让他们在玩中学,这远比幼儿死记硬背一些东西更有利于幼儿大脑的发育。我们应注重幼儿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养成,让他们学会讲卫生,具有自理能力,具有自我保护的意识,生活上、学习上具有独立性,做任何事情能专注,动作协调,在公共场所能遵守公共秩序,做一个公共场所的小文明人。我们要培养幼儿的自信,与幼儿建立互相信赖、互相依赖的伙伴关系。
在这次培训中提到了教师与幼儿家长沟通与交流对幼儿保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我们幼儿园做得比较欠缺的是教师与幼儿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工作。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教师,还有家长、社会对幼儿的教育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幼儿身边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也对幼儿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幼儿身边能够感受到的、听得到的、看的到的一切,都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每个幼儿的生活环境、家庭情况、个性特点都不尽相同,我们幼儿教师需要与幼儿家长经常交流、沟通,做到尽量了解孩子的一切,老师才能做到对幼儿教育时心中有数。幼儿保育、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因幼儿而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方法,我们在教育上不能搞“一刀切”,一种教育“样板”,社会上需要的人才是多样的,我们在培养幼儿才能时也要多样化,教学模式也不能搞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这才符合个人的自然发展。所以我们幼儿教师要想做好幼教工作,首先应该做好幼儿家访工作。
这种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儿童为主,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抓住幼儿的认知规律进行教育。在我们的幼儿保育、教育工作中,也有些幼儿保育、教育思想是与蒙特梭利教育思想是一致的,我们主张“不教”的幼儿教育,但这种思想没有彻底,在实际教学中还顾忌幼儿家长的反应,怕幼儿家长抱怨孩子少学了知识技能,于是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无形的受到了幼儿家长的影响,在保育、教育过程中有一种“拔苗助长”的举动,或多或少的在保育、教育工作中有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在执教中就难免有填鸭式教学的出现,忽略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这说明我们教育思想革命得不够彻底,教育改革不够坚定、执着,今后我们在幼儿保育、教育工作中要敢于创新,不要在革新中瞻前顾后,我们要有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去奉献幼教事业,不要因一点点自利而动摇幼教创新的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把孩子当成一个“自然人”来教,否则我们将“扼杀”幼儿的天性,换来的将是一个个头脑里装满知识、单板的机械人,缺少了“人性”。另外,我们在幼儿保育、教育工作中,也重视幼儿学具的准备,但有些似乎太形式了,我们今后在这方面做准备工作时,要尽量结合社会实际,尽量贴近幼儿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切切实实的现实世界。
这次培训我知道了当一名幼儿教师不容易,幼儿教师并不是一名简单的保姆,幼儿教师也有很高的专业性,对于我们小学教师转岗当幼儿教师的,是需要不断学习、培训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的。这次培训,我知道了幼儿的学习特点是游戏化,懂得了幼儿园家幼联系的重要性,也了解了幼儿蒙特梭利教学法,使我受益匪浅。要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真正的合格幼儿教师,我还需要不停的学习、培训,抓住今后每一次培训机会,才能让自己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最近我园组织全园教师学习了《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同时在09月19日,我还很荣幸得参加了由瑞安市教育局主办,市滨江幼儿园承办的瑞安市幼儿教师“我与指南同行”论坛活动。刚开始我对指南的了解并不多,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我对指南有了初步的了解。《指南》分为课程管理、保教常规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管理三方面的内容,总共三十六条。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对《指南》第十九条“教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活动需求以及教室空间布局等实际情况,在师幼互动中共创个性化班级小环境,使环境成为幼儿展示创意、与人交往、获得认同的重要场所。关注主题环境的创设和活动空间的利用,积极利用乡土资源、家长资源、生活资源,创设适合本班幼儿自主活动的区域环境,将班级(区域环境)与教学主题有机融合。”感触很大。
以往在创设环境时我们总是很少考虑到“在师幼互动中共创个性化班级小环境,使环境成为幼儿展示创意、与人交往、获得认同的重要场所。”我们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区:
1、老师策划设计的现象普遍;
2、主题墙面语言过于简单;
3、主题墙面固定的多变化的少。幼儿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变成了“外人”,他们没有机会参与创设,只能算是一位欣赏者。我开始认真的反思自己平时的主题墙创设,反思该如何才能做的更好,环境主题是应该为教学服务,主题靠环境而深入,让幼儿在与墙饰的真正互动中,得到真正的发展。我认为我们应该转变我们的评价理念,让教师在主题墙创设中体验幸福与成功;让幼儿成为主题墙创设的真正主人,视家长为主题创设的重要合作伙伴,而教师只是主题墙创设的艺术整合者;注重主题墙创设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动态化。
结合指南,反思自己平时的各个方面发现在《指南》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挖掘的东西,我会继续努力去学习《指南》,将其中的知道思想大胆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去,积极、大胆实践,认真全面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
学龄前儿童由于年龄小,缺乏自制力和自律性。我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入手,在课堂上进行有趣的教学,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学生的纪律。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幼儿,提醒幼儿及时备课,观察学生课后行为,根据学生表现进行课堂示范教育。在日常学习中,我们要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渐养成听课和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第二,培养一个良好的班级。
班集体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沃土。有了这片沃土,学生的个性才会多姿多彩。集体活动最能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这些天,我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不仅活跃了孩子们的身心,也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
第三,关心每一个学生。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该教育不同类型和性格的学生。为了让他们尽快融入小组,我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做思想工作,积极与家长和代课老师交换意见。学生们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或多或少的进步。在班上,我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课后,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虽然在这段时间,学前教育类的工作让我觉得很难,我每天总是很忙,但我觉得我所有的努力是一种幸福,当我看到孩子们的健康和健康成长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快乐和无忧无虑的学习和游戏。
为了更好的加强自身专业化的发展,在此期间,我认真阅读和研究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梁志深主编的《学前教育》一书。学前教育学是一门主要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前教育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巩固学前教育的基本知识和主要理论,掌握实用技能和学前教育的重要能力,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一个正确的儿童和教育前景,认识到游戏的重要作用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进一步学习设计优秀的学前教育课程,能够合理安排儿童节活动;正确认识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掌握与家长沟通合作的形式和策略。结合我这几年的工作,我对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谈谈你对孩子的看法。
我教两个班,所以我接触的孩子都是3到6岁。通过我对孩子们的观察,4岁的孩子比3岁的孩子更活跃。他们对周围环境更加熟悉,可以积极积累经验。他们不仅喜欢玩,而且会玩。他们可以自己和几个孩子一起玩。他们可以在游戏中创造想法,玩把戏,获得更多的乐趣。四岁的孩子有特定的形象思维,所以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了解很多事情。四岁的孩子可以倾听大人的要求,理解一些原因,完成大人布置的一些任务。有意的性行为开始发展。他们能够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记忆和想象。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孩子观察他们周围的生活,从而增加他们的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
生活无处不在,生活无处不在,只要我们能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鼻子闻,用心思考,生活就在我们身边!例如,根据季节观察周围的事物,如:当春天来临时,带孩子去观察大自然,谈论春天的特点。草是绿的,花是红的,冰雪是融的,嫩芽是发芽的,人们的衣服是穿的少了,孩子们在放风筝感觉春天的美丽和万物不可阻挡的活力;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比如家乡新修的水泥路,街上新开的商店等等,谈谈我们的感受,这些变化如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想想我们大家的努力。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8
假期我再一次的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通过阅读,我进一步的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通过学习,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人格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我想这都是将成为我更加努力的动力,我会把学习中得到的体会实践于我的教学工作中。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9
今天与一个学生的爷爷聊天。我们谈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时,他讲到这么一件事:八十年代中期,他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地方工作,也把自己的孩子带到身边照顾,同时在当地就学。孩子很文静也很用功,学习一直不错,班主任也很喜欢他的孩子,封他做班长。他也很少对孩子进行额外的关注,对孩子的学习是放心又省心。但不幸的事,这个班主任在孩子三年级的时候因病去世。孩子也换了一个班主任。这个新班主任新官上任三把火,把他的孩子的班长职务给换了。孩子从此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自己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有觉察到。更重要的是,他工作的那个地方别看经济实力挺强,但每个人只注重物质的享受,不重视精神追求。因为各家的孩子都是以玩为主。他的孩子一旦脱离了学校教育的轨道,与他们混在一起,那“腐烂”的速度非常快,致使后来终于离开了学校,造成了很大的'遗憾。
这件事让我想起近来读《教育心理学》时里面讲到个体差异的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当我们开始认识到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时,讨论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的重要性时,假设这两种风格有任何一方缺位时,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当老人的孩子书读好的时候,基本上是认知风格在起作用;而当书读不好的时候,正是学习风格的缺位,造成他在学习上遭遇“滑铁卢”。
可见,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0
本学期我抓紧时间认真学习了《小学教育心理学概论》。我广泛地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全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即人的学习动机分析理论。
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这次学习,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1
一、什么是阅读?
贾冠杰在《外语教育心理学》中提到,心理学专家认为:阅读和智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阅读是读者和作者相互交际的言语活动,是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情感的重要途径和高级神经系统的心理活动。??认知心理学十分重视阅读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认为阅读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心理学家对阅读的理解不尽一致,但一般认为,“阅读就是理解一段一气呵成的话语意义的过程;它涉及到广泛的知识,远不止把已理解的字词的意义串联在一起。”
从以上我们知道,中文的“阅读”是“看”和“领会”文章意思;英文“read”有“看”和“朗读”两个意思;从外语教育心理学来看,阅读是一种心理和思维活动。
程晓堂老师曾在教育部远程培训中对“认读、朗读、阅读”有过这样的解释:“认读主要是认读单词,就是说我看见一个单词以后知道它的意思,不一定朗读出来,可以不出声。比如说我看见一个‘duck’,我知道是鸭子的意思,这就是认读了。那么朗读是要把它读出来,朗读既可以读单词,也可以是朗读句子,还有朗读课文、朗读故事,都叫做朗读。朗读就是念出来,念出声来。念出声来的目的不是去理解,而是比如说练习语音,或者是练习语感,主要是从这个角度或者为将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做一些准备,所以这是朗读。最后就是阅读,阅读严格来讲是‘silent reading’,或者是默读。它实际上就是只看文字去理解文字的内容,或者是从文字中获得信息,这叫阅读。”
从以上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的基本形式应该是眼睛看,心里想。
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英语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读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给人们带来外语知识、文化知识和思想,二是给人们带来乐趣。??阅读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和语言经验。(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
我们再来看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
我们知道小学生,特别是中国的小学生学英语需要大量的接触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由于我们中国学生学外语这种自然的学习环境还不是特别理想,所以需要大量地接触英语。那么接触英语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所以我们在小学阶段,即便是低段,我们也应该安排一些小故事,让学生来阅读、来表演,这样能够通过学习故事、表演故事,有更多语言输入。(程晓堂,新课程国家级小学英语远程培训)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读是四种技能之一,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离不开阅读能力的培养。
2、阅读是扩大语言输入量的有效途径。从听说读写四项行为来看,单位时间内接受信息量最多的行为是阅读。
3、巩固学过的知识,如:词汇、语法、交际用语等。
4、有趣的阅读材料还能给人带来乐趣,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5、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相应的学习策略。
三、阅读教学的方式
根据前面讨论的阅读教学的目的,阅读教学的方式应该是两种,第一种方式把阅读材料放在每一单元的前面,作为一个单元学习的开始,在阅读材料中包含了本单元的新词和新句,如北师大版的“先锋”教材和外研版“新标准”教材,在单元后面所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是围绕故事来开展的,这种方式被称为“基于阅读的教学”,也就是故事教学;第二种方式是把阅读材料放在一个单元的后面,作为复习巩固提高的一种素材,或者叫做一种阅读学习的材料,来给学生提供一个进一步巩固和补充的机会,帮助学生内化新知识点,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和初步的阅读能力。
四、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阅读与听读的关系。
经常有老师问到,学生阅读的时候要不要听录音呢?对于这个问题程晓堂老师在教育部远程培训的时候曾说过,读不听,听不读。课堂常见的是一边听录音一边看书,但是根据他学习的一些著作里面说这种方式其实不理想。俗话说心无二用,你到底是听还是看。你只有一个注意力,包括我们现在看电视,电视上底下有字幕,你很难说我是看懂的还是听懂的,所以要把它分开。他建议可以听也可以读,但是不把它两个都搁在一起。什么时候搁在一起呢,比如这个故事处理完了,放松一下,一边听一听,同时看看,这个也是可以的。但是总体来讲,在前面的'时候听和读要分开。
2、处理好阅读与朗读的关系。
也有老师经常问到阅读的时候要不要让学生朗读呢?在这里还是来引用程晓堂老师的话,朗读故事主要是培养语感,为口头表达奠定一些基础。作为故事教学的后面的环节是可以的,但是不宜太突出,或者是有的老师甚至认为读故事就是要学生朗读故事,目标就有点偏差。阅读和朗读的区别是很大的,阅读我们叫silent reading,朗读是reading aloud,这是不一样的。过去我们容易混淆,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教学中尝试一下,尝试一些不同的做法。
3、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采取合作的方式。
学生是有差异的,着我们必须承认,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这样要求:尖子学生能独立阅读并完成理解练习,能朗读、表演、仿写等。中等学生能读懂并完成阅读理解练习。中等偏下的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阅读理解练习。
4、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培养初步的阅读策略。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2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教育心理学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积极拓展。又称职技术教育心理学,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理论根底之一。其研究内容涵盖了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根本理沦问题、职业教育教学心理、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心理、职业培训心理、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
在李老师给我们上的三堂关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中,先给我们阐述了什么是学习,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举出了很多例子,加深了我们对学习的理解,后面晚上的一堂课老师主要给我们讲了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开展历程等等,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门课程的内涵,几堂课下来,我们都受益匪浅,真是应了一句名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首先在关于学习的讨论中,很多同学举了一些比拟通俗的例子,例如看书,做家务等等,也有同学从其他更抽象的角度,比方说眺望,观察,反思等等,这些都有学习的成分。学习是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建立新的`精神结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构。上面这是比拟专业的说法,通俗的讲学习就是从有到无,获得一些新的东西。
后面老师主要给我们讲述了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开展历程并且介绍了几个著名的人物,以及一些关于学生心中理想老师的调查等等。这些让我们了解了职业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关于理想老师的调查说明大多数学生希望有一个幽默,公正,上课不仅能讲述书本知识也可以传授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的老师,并且希望师生能打成一片,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在这三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学习的探讨,让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希望在以后的课程中能收获更多。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3
通过学习《教育学》,感觉到教育学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它既可用于知识又可用于做人。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把教育学的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促使他们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通过学习《教育学》,让我学到了许多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子女成长中的榜样,家庭环境的优劣,都会影响孩子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对孩子的成长和成才有一定的关系。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首先要做好榜样,要用好榜样,要有好榜样。我们要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家庭是孩子最近的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场所,家庭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孩子的榜样,要以身作则。作为一个家长,我们不能总把孩子当孩子看一样看待孩子,而只有把孩子看重了,才能更好的去教育孩子,去引导孩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求孩子尊老爱幼,不能给孩子做的事情给他讲,不能给他讲,要尊重孩子。孩子也有自尊心,孩子也一样很需要尊重,不要强迫孩子,让孩子去做自己的事情,去完成自己的任务。作为一个家务人员,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要让他去伤害他,而是要尊重他。孩子是家庭中一样的,孩子在家时,父母不能强迫孩子干活,要让孩子去做自己的事情,不能让事情来影响孩子,而是要让她干自己不做的事情,不能让事态发生,因为她是自己人。作为一个老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这样就要求我们的孩子不能做出有损家庭美誉的事情,要从小树立孩子的自尊心,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要让孩子做到的时候,要遵守承诺,要诚实守信等等。作为孩子的家长,要从孩子的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些都是我们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4
这学期我在教学之余读了一本非常有意义、对工作特别有帮助的书《教育心理学》,书中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其研究目的在于服务教育。
通过阅读本书,我有以下收获:
《教育心理学》既包含了普遍性共同性的教育教学原理,同时又结合学科,针对学科的不同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组织、调整与呈现,并进行教学。因此,学习此书,一举两得,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自己班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学科教学能力。
一、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
这本书强调了教师通过认真学习心理学,知道了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优秀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能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时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了解孩子的内心,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
二、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1、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学习也不例外。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比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构成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的智力系统。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构成了与学习相关的动力系统。其中的动机则是学习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掌握某学科的知识就能胜任、驾驭的。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并运用一些心理学原理来实施教育教学策略。比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兴趣、情绪、意志品质和最佳的学习时机,都要求教师采用最佳的手段以优化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这时,就需要了解学生赖以进行信息加工一些主要心理过程,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规律,以及相关非智力因素情况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这本书要通读,更要精读。自古说的好“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本书很有价值,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今后我还要继续研读它。
总而言之,通过这一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收获良多。不仅有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养的提高,而且对很多学习事件有了崭新的认识和感悟。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5
首先一点,我从感性上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
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第三,教育心理学给我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学的利剑。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认识教学。教育心理学为我所提供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的。原来一直不明白所谓量表是什么东西,现在才开始懂得原来心理学是这样一门精密的科学,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了解人内心的世界。
第四,对自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6
首先一点,我从感性上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
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第三,教育心理学给我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学的利剑。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认识教学。教育心理学为我所提供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的。原来一直不明白所谓量表是什么东西,现在才开始懂得原来心理学是这样一门精密的科学,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了解人内心的世界。
第四,对自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