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小学数学观摩课的心得体会

2024/07/24心得体会

西西文学整理的小学数学观摩课的心得体会(精选2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观摩课的心得体会 篇1

20xx年12月14~1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海口海职院举办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我一共现场观摩了五节数学优质课,五位名师的精彩课堂,令我们耳目一新。他们每一位老师所执教的课堪称优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位老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都很新颖、恰当、合理、平实,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和老师优美幽默的语言,更是给课堂增添了活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老师的不断引导和激励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培养了各种能力,从而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并且每位老师在引领学生探究知识的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下面我来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的体会。

一、重视课前师生互动交流

注意课前与学生的沟通,采取玩游戏、聊天等各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减轻课堂学习的枯燥感。从中我发现,有效的课前热身是调动孩子积极性的必备条件。

二、合理地创造性使用与处理教材

刘德武老师的讲座《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我们深深认识到:要想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首先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要以课标为依据,以新教材的内容为凭借,选择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容。我们要力求做到要精读课标、深钻教材、细研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材内容和要求,适当扩充和删减教学内容,尝试多种构思。教师要成为教材的积极促进者、发展者,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发展教材,让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当然,准确理解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

三、想清楚我们课堂教学究竟应该讲些什么

教师在课堂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这样说“愚蠢的教师是教给真理,聪明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具体课堂教学操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克服“教师话语霸权”的惯性,敢于并善于把课堂、班级“还给”学生。教师需要把握好教材,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三不讲是: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在教学中,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落实精讲多练的原则和自学性原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训练,同时教师也才有更多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练习反馈和强化矫正,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听了刘松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及专题报告后,体会到我们在教学中往往认为《乘法分配律》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在分配时因数只和前一项相乘,而忘记和第二项相乘,但是通过知识前测,发现学生的易错易混点还有像:70×50+50×90=70×(50+90),50×(3×4)=50×3+50×4此类错误,如果教学中只是注重抓第一个易错点时,学生掌握的情况就会不理想。刘松老师在教学时,首先是通过举例说学习委员小陈是我的朋友,班长小郑是我的朋友,让学生合成一句话,(小陈和小郑都是我的朋友)再把这一句话分开成两句话来说,从而引出要学的内容,接下来,刘老师用他搞怪的方言、独特的跺脚记忆让孩子们深刻地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及读算式的顺序。来引导学生分别发现3×(5+1)=3 ×5+3×1然后通过模仿创造、自我检验;意义建模、内在提升;体验无穷、揭示规律;重点剖析、深刻理解,分别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和易错、易混点,学生掌握的情况很好。

钱守旺教师的讲座“我的二十个课堂教学主张”也有许多观点值得回味。如:教学口号“敢想、敢说、敢问、敢辩、敢错”他认为孩子不犯错误长不大,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人人都会出错,出错并不可怕。只给学生讲明白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会引导学生想明白的才是好教师。

通过听课,我觉得在教育教学方面收获很多。虽然各个老师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这次课堂观摩活动,让我再次开阔了眼界,明白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另外,我对自己也提出了许多思考的问题:怎样让自己的语言更优美?怎样让我们的教学回归本真?怎样培养孩子的能力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教师所要考虑的。希望今后还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名师零距离接触。

小学数学观摩课的心得体会 篇2

我有幸参加了市优质课,15节课中包含了统计、空间与图形、概念、解决问题等课型的教学。可以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数学课,几位老师给我们做了示范,加上深入细致地剖析、点评,我收获很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充分的备课

在这之前,我参加了全县数学提高班培训,本来我不是组长,但自己的表现让大家记住了我,我和几名优秀的学员和李老师一起参加了北京市新鸿儒教材教法培训,回来参加了县优质课评选,又有幸参加了县暑假提高班培训,通过市优质课初赛,我有幸得到了去市里讲课的机会,这些机会都得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争取,也谢谢李老师和郑老师的赏识。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走过来,让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小老师,成长为一名获得县市优质课老师。

二、准确的数学语言和充分的教材分析灵活使用

参加数学教学工作才两三年,我感觉对于教材教法的学习还不是很深入到位。这让我在讲优质课前的摩课中可吃透了苦头。

看到《统计》课题后,首先是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翻遍了教研室所有的资料,查遍了网上优秀的课例和教学反思,觉得自己经准备的很充分了,我就把教学设计发给李老师看,但李老师说“再看看吧!”这一话让我感到我下的功夫还不够!

周一我又把我的教学设计拿给我们学校的领导看,袁校长说“得要详案!”回到家后我又把课堂实录写了一遍,又拿给袁校长和秦主任看,他们告诉我“数学语言要规范!数学语言要简炼!!每一句话都要去琢磨去推敲!”

一句句话真得很重要!不仅体现上下内容的衔接,而且每一句话都代表一种思想!比如开始上课的第一句就是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六单元统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使统计表中的数据更直观形象我们可以制成统计图”说的是数据的作用还可以制成统计图,“除了用统计表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形象直观的表示这些信息呢?”体现根据已知数据可以用两种方式表现出来!

三、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

“智慧的火花是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的”,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逐步修正自己的想法,这时学生得到的知识是深刻的。他会有种成功感,愉悦感。学生小组成员间讨论,通过学生的对话进一步加深了对这几种几何形体的认识。

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深深感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加倍努力,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小学数学观摩课的心得体会 篇3

5月22日———23日,我有幸在婺源参加了教育新视野第一届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观摩活动,在这2天的时间里,观摩了来自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华应龙老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余颖、江苏的周卫东老师、江西南昌的叶青老师、江西省万年县第三中学李国瑛老师等6位数学教师的观摩课,并听了周卫东教授,华应龙教授、专家报告,及有教研员的精彩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你知道老师叫什么,你了解老师多少等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游戏公平》利用学生喜欢的操作入手,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在陌生,不在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五、坚定了自己的.几个认识。

(1)合理使用教材,大胆选取学生身边的素材充实课堂,能更好的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如用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经的路线,感知“倒推”策略。

(2)信息窗信息的收集与问题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信息窗收集信息,提出问题。除了科学引导,适时激励外教师要重视板书的作用。要把信息窗中的主信息、主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传统样的文字应用题模式,引导学时理解图意。这次听课找到了这样的佐证,且效果很好。

(3)题组训练不过时。数学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训练,通过训练学生才能像背乘法口诀一样达到自动化的效果。本着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则编制系列练习卡,对学生的当堂训练很有帮助,这一点从周玉仁教授的报告中体会到。

(4)探究与渗透的关系怎样更合理?数学课需要探究,但绝不是最原始的经历,这种探究需要教师适时的铺垫引导。如果坎过大,沟过深,教师就要帮学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从外省老师的讲课中体会较深。

华应龙教授、周卫东教授、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师者若水和基于儿童立场的数学教学,可谓高屋建瓴,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大开眼界,领略了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风采和专家的精彩报告,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小学数学观摩课的心得体会 篇4

20xx年9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精品课观摩会,在这短短一天的时间里,观摩了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六位优秀数学教师的观摩课,及来自永济市教研员的精彩点评,让我领略到了各位出类拔萃的数学教师的教学风采,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他们的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太原师范第一附属小学教师成艳斌的课堂中,经历《找规律》的发现与应用的过程,进而,让学生在面对新的现象或者命题时,能主动的运用相关的策略有效的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个创设学习情境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寻盆花的摆放、四季的轮回、彩旗的悬挂……的规律,体现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优化解题策略。规律总是有章可循,但规律又总不是能一眼望穿的。有时还藏着很多既变的因素。要想真正掌握规律,除了洞察力要强,还要有极高的悟性。成老师的这堂课通过认真的分析,细致的讲解,多种形式的反复操练,启发诱导等,让学生初步掌握了规律的由来,这正如上课,说起来课堂是应该有着既定的教学模式的,这也便可以理解成规律了;但模式通常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正如同规律的可塑性了。数学的规律,尚且还可探得一二;而人生这个大舞台的规律,确是没有人可以真正地求得答案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

这堂课是由来自厦门第二实验小学的许洋老师带来的--《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这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有缘可循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的能力上的综合运用,而神奇的莫比乌斯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数学视野的好题材。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一张普通的纸条翻转粘合,居然就从双侧面圈变为了单侧面圈。许老师就是用魔术式的`手法把学生带进莫比乌丝圈的奇幻世界。学生在不断的假设、猜想、操作、惊奇中思考着问题,产生着新的疑问。在“猜想-验证-探究”中一次又一次感受着数学的神奇魅力。听课过程中,我们也被许老师感染了,老师们也随着课的延伸和课堂上的图示制作着莫比乌丝圈,和许老师以及班上的学生一样对它的奇妙惊叹不已。这是一节没有结尾的课,是一部悬念剧。它的妙处不但是在教学生一个新的知识,而是在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渴望。许老师还用他的这节课告诉我们这样的信息:新课程、新教学、新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广闻博览,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进行数学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把握学生的学习心向,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课堂,这样才能设计出令学生喜欢和惊奇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徜徉其中。

三、强化知识应用

来自常州市博爱小学的潘雪琪老师执教的《秒的认识》,让学生用动作体验1秒;听儿歌体验5秒、10秒;用跳绳、拍皮球,计算等体验60秒。老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而有趣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的学习方法,真正体现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展示、在汇报交流中提示1分等于60秒。学生在解决一个一个问题中理解了1分等于60秒这个概念。同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一秒有多长,能做些什么?5秒,10秒,20秒,到一分钟同时渗透思品教育,指导学生做个珍惜时间的小主人,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小学数学观摩课的心得体会 篇5

我有幸参加了市优质课,15节课中包含了统计、空间与图形、概念、解决问题等课型的教学。可以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数学课,几位老师给我们做了示范,加上深入细致地剖析、点评,我收获很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充分的备课

在这之前,我参加了全县数学提高班培训,本来我不是组长,但自己的表现让大家记住了我,我和几名优秀的学员和李老师一起参加了北京市新鸿儒教材教法培训,回来参加了县优质课评选,又有幸参加了县暑假提高班培训,通过市优质课初赛,我有幸得到了去市里讲课的机会,这些机会都得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争取,也谢谢李老师和郑老师的赏识。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走过来,让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小老师,成长为一名获得县市优质课老师。

二、准确的数学语言和充分的教材分析灵活使用

参加数学教学工作才两三年,我感觉对于教材教法的学习还不是很深入到位。这让我在讲优质课前的摩课中可吃透了苦头。

看到《统计》课题后,首先是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翻遍了教研室所有的资料,查遍了网上优秀的课例和教学反思,觉得自己经准备的很充分了,我就把教学设计发给李老师看,但李老师说“再看看吧!”这一话让我感到我下的功夫还不够!

周一我又把我的教学设计拿给我们学校的领导看,袁校长说“得要详案!”回到家后我又把课堂实录写了一遍,又拿给袁校长和秦主任看,他们告诉我“数学语言要规范!数学语言要简炼!!每一句话都要去琢磨去推敲!”

一句句话真得很重要!不仅体现上下内容的衔接,而且每一句话都代表一种思想!比如开始上课的第一句就是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六单元统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使统计表中的数据更直观形象我们可以制成统计图”说的是数据的作用还可以制成统计图,“除了用统计表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形象直观的表示这些信息呢?”体现根据已知数据可以用两种方式表现出来!

三、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

“智慧的火花是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的”,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逐步修正自己的想法,这时学生得到的知识是深刻的.。他会有种成功感,愉悦感。学生小组成员间讨论,通过学生的对话进一步加深了对这几种几何形体的认识。

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深深感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加倍努力,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小学数学观摩课的心得体会 篇6

20XX年9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精品课观摩会,在这短短一天的时间里,观摩了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六位优秀数学教师的观摩课,及来自永济市教研员的精彩点评,让我领略到了各位出类拔萃的数学教师的教学风采,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他们的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太原师范第一附属小学教师成艳斌的课堂中,经历《找规律》的发现与应用的过程,进而,让学生在面对新的现象或者命题时,能主动的运用相关的策略有效的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个创设学习情境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寻盆花的摆放、四季的轮回、彩旗的悬挂……的规律,体现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优化解题策略。规律总是有章可循,但规律又总不是能一眼望穿的。有时还藏着很多既变的因素。要想真正掌握规律,除了洞察力要强,还要有极高的悟性。成老师的这堂课通过认真的分析,细致的讲解,多种形式的反复操练,启发诱导等,让学生初步掌握了规律的由来,这正如上课,说起来课堂是应该有着既定的教学模式的,这也便可以理解成规律了;但模式通常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正如同规律的可塑性了。数学的规律,尚且还可探得一二;而人生这个大舞台的规律,确是没有人可以真正地求得答案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

这堂课是由来自厦门第二实验小学的许洋老师带来的--《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这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有缘可循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的能力上的综合运用,而神奇的莫比乌斯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数学视野的好题材。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一张普通的纸条翻转粘合,居然就从双侧面圈变为了单侧面圈。许老师就是用魔术式的手法把学生带进莫比乌丝圈的奇幻世界。学生在不断的假设、猜想、操作、惊奇中思考着问题,产生着新的疑问。在“猜想-验证-探究”中一次又一次感受着数学的神奇魅力。听课过程中,我们也被许老师感染了,老师们也随着课的延伸和课堂上的图示制作着莫比乌丝圈,和许老师以及班上的学生一样对它的奇妙惊叹不已。这是一节没有结尾的课,是一部悬念剧。它的妙处不但是在教学生一个新的知识,而是在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渴望。许老师还用他的这节课告诉我们这样的信息:新课程、新教学、新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广闻博览,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进行数学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把握学生的学习心向,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课堂,这样才能设计出令学生喜欢和惊奇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徜徉其中。

三、强化知识应用

来自常州市博爱小学的潘雪琪老师执教的《秒的认识》,让学生用动作体验1秒;听儿歌体验5秒、10秒;用跳绳、拍皮球,计算等体验60秒。老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而有趣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的学习方法,真正体现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展示、在汇报交流中提示1分等于60秒。学生在解决一个一个问题中理解了1分等于60秒这个概念。同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一秒有多长,能做些什么?5秒,10秒,20秒,到一分钟同时渗透思品教育,指导学生做个珍惜时间的小主人,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小学数学观摩课的心得体会 篇7

我有幸参加《全国苏教版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届优秀课评比暨课堂教学观摩会》,虽然南京气温骤降,阴雨连绵,但糟糕的天气丝毫没仃遮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热闹气氛。我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详细记,用心去体会……以下是我的感受,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为期3天观摩课活动,我们一共听取了来自全国的15位选手的课堂评比课和6位特级教师的展示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名师教态自然,语言简洁、精炼,课堂中,他们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激发兴趣,不吝啬表扬,每一个表扬评价都恰到好处.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也各有千秋。

首先每位教师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特色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学习世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顾梦亚老师在教学《认识千克》时通过简单活动(爱的抱抱)导入新课,不仅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在不知不觉中让生感受到人的体重有轻有重,进而引出生活中的物品也是有轻有重,从而引出千克这一重量单位;还有的是华德勇老师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时以最近热门的全面二孩话题导入,让生感受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很自然的引出在数学中,数与数在这样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本课所要研究的因数与倍数。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趣,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

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方面,让我特别欣赏的`是吴凌艳老师上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她注重的是整合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学具准备了多组线段,每小组研究一组线段,有的小组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小组不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不是所有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让学生在冲突中研究出两条线段长度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很自然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这一规律,接着动手画图验证猜想,体现数学教学的严密性,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

王恒干老师执教的活动课《树叶中的比》,王恒干老师以大方自然的教态,亲切温和的语言,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展示出其娴熟的教学技能和深厚的数学底蕴,完美地向全国数学专家及教师呈现了一节组织有效的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活动课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比较、分析,探索并发现一些常见树叶的长与宽的比,感受刭树叶的形状与它的长与宽的比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增强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王老师的课堂诙谐幽默,激趣,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整节课堂,老师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的《确定位置》一课,设计新颖,层层递进,让生自己探索船的位置,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船的方法,不断让孩子产生学习探究的需求,最后更是将方向与距离提升到面、线、点的高度,深化确定位置的要素,整堂课站得高、挖得深、讲的透、学得好,这正是特级教师的魅力。

特级教师张冬梅老师的《小数乘整数》一课如潺潺溪水叮咚前行,沁人心脾,她不纠缠于乘法竖式如何计算,而是紧紧围绕着如何处理小数点的这一重点展开教学与练习,对于课堂上学生产生的错误,采取兵教兵的方法,让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深刻。接着通过各种练习层层递进的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将所看到的所学的用在平常每一节课上,潜心学习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让自己的成长之路越走越宽!

小学数学观摩课的心得体会 篇8

就戴圣育老师上的这节课来说,他对教材把握是很准确的,选择的教学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对我来说,感触比较深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教学层次性强,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扶”“放”有度,反映了教师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和在课堂中能及时捕捉学生的信息资源。由于教师预设充分,点拨恰到好处,所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比较到位。

二、运用了多元化解决策略。整节课无不渗透着多元化的解决问题策略。戴老师带领着学生运用割、补、拼的方法,解决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戴老现甚至带着学生把红旗图的解决方法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为构成两个三解形都是同底等高的等积三角形,从而把红旗的平面图面积计算演化到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三、较好地拓展、提升到跟其他知识的联系。戴老师不仅仅拘泥于公式的联系,他在让学生分别计算出红花、黄花、绿草的种植面积时,就联系到了分数的知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美。为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以解决现实问题引入,有没有起到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难度似乎大了一点。得要先解决基础题,再去解决有难度的问题。

2、在红旗图的讲解时,为什么要学生小组讨论?一个有效的交流,前提是独立思考,先要动笔,自己想,然后让每一个小孩子在小组都有发言权。

3、在红旗图的讲解时,没有让大多孩子了解为什么面积一样呢?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

小学数学观摩课的心得体会 篇9

我有幸参加《全国苏教版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届优秀课评比暨课堂教学观摩会》,虽然南京气温骤降,阴雨连绵,但糟糕的天气丝毫没仃遮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热闹气氛。我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详细记,用心去体会……以下是我的感受,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为期3天观摩课活动,我们一共听取了来自全国的1 5位选手的课堂评比课和6位特级教师的展示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名师教态自然,语言简洁、精炼,课堂中,他们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激发兴趣,不吝啬表扬,每一个表扬评价都恰到好处.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也各有千秋。

首先每位教师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特色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学习世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顾梦亚老师在教学《认识千克》时通过简单活动(爱的抱抱)导入新课,不仅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在不知不觉中让生感受到人的体重有轻有重,进而引出生活中的物品也是有轻有重,从而引出千克这一重量单位;还有的是华德勇老师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时以最近热门的全面二孩话题导入,让生感受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很自然的引出在数学中,数与数在这样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本课所要研究的因数与倍数。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趣,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

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方面,让我特别欣赏的是吴凌艳老师上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她注重的是整合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学具准备了多组线段,每小组研究一组线段,有的小组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小组不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不是所有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让学生在冲突中研究出两条线段长度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很自然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这一规律,接着动手画图验证猜想,体现数学教学的严密性,特 别值得我们去学习。

王恒干老师执教的活动课《树叶中的比》,王恒干老师以大方自然的教态,亲切温和的语言,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展示出其娴熟的教学技能和深厚的数学底蕴,完美地向全国数学专家及教师呈现了一节组织有效的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活动课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比较、分析,探索并发现一些常见树叶的长与宽的比,感受刭树叶的形状与它的长与宽的比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增强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王老师的课堂诙谐幽默,激趣,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整节课堂,老师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的《确定位置》一课,设计新颖,层层递进,让生自己探索船的位置,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船的方法,不断让孩子产生学习探究的需求,最后更是将方向与距离提升到面、线、点的高度,深化确定位置的要素,整堂课站得高、挖得深、讲的透、学得好,这正是特级教师的魅力。

特级教师张冬梅老师的《小数乘整数》一课如潺潺溪水叮咚前行,沁人心脾,她不纠缠于乘法竖式如何计算,而是紧紧围绕着如何处理小数点的这一重点展开教学与练习,对于课堂上学生产生的错误,采取兵教兵的方法,让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深刻。接着通过各种练习层层递进的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将所看到的所学的用在平常每一节课上,潜心学习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让自己的成长之路越走越宽!

小学数学观摩课的心得体会 篇10

我有幸参加了市优质课,15节课中包含了统计、空间与图形、概念、解决问题等课型的教学。可以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数学课,几位老师给我们做了示范,加上深入细致地剖析、点评,我收获很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充分的备课

在这之前,我参加了全县数学提高班培训,本来我不是组长,但自己的表现让大家记住了我,我和几名优秀的学员和李老师一起参加了北京市新鸿儒教材教法培训,回来参加了县优质课评选,又有幸参加了县暑假提高班培训,通过市优质课初赛,我有幸得到了去市里讲课的机会,这些机会都得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争取,也谢谢李老师和郑老师的赏识。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走过来,让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小老师,成长为一名获得县市优质课老师。

二、准确的数学语言和充分的教材分析灵活使用

参加数学教学工作才两三年,我感觉对于教材教法的学习还不是很深入到位。这让我在讲优质课前的摩课中可吃透了苦头。

看到《统计》课题后,首先是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翻遍了教研室所有的资料,查遍了网上优秀的课例和教学反思,觉得自己经准备的很充分了,我就把教学设计发给李老师看,但李老师说“再看看吧!”这一话让我感到我下的功夫还不够!

周一我又把我的教学设计拿给我们学校的领导看,袁校长说“得要详案!”回到家后我又把课堂实录写了一遍,又拿给袁校长和秦主任看,他们告诉我“数学语言要规范!数学语言要简炼!!每一句话都要去琢磨去推敲!”

一句句话真得很重要!不仅体现上下内容的衔接,而且每一句话都代表一种思想!比如开始上课的第一句就是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六单元统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使统计表中的数据更直观形象我们可以制成统计图”说的是数据的作用还可以制成统计图,“除了用统计表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形象直观的表示这些信息呢?”体现根据已知数据可以用两种方式表现出来!

三、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

“智慧的火花是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的”,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逐步修正自己的想法,这时学生得到的知识是深刻的。他会有种成功感,愉悦感。学生小组成员间讨论,通过学生的对话进一步加深了对这几种几何形体的认识。

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深深感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加倍努力,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小学数学观摩课的心得体会 篇11

20xxx年4月24日至26日,我有幸去xx参加了《第十届“名师之路”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柏xx、刘xx、徐xx、吴xx、唐xx、刘xx、张xx等老师的示范课及学术报告,感觉受益匪浅。尤其是几位名师的课。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感觉到:“走出去,总会有收获”。专家们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专家们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教育专家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解,我心中十分叹服。叹服他们的口才,叹服他们的自信,叹服他们的敏锐,叹服他们的知识渊博。听了这些专家的课,我主要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必须对教材充分理解和。

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教材的理解是对教学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只有知道上什么,什么是重点、难点才能上好课。学生也就学得轻松愉快。

二、教师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有良好的素质才能紧紧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教学过程中来,调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数学课不再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中。

有人说一堂课上得好不好,开头很重要,万事开头难,我想也就是这个意思了。新课改就是要注重儿童的心理教学,尤其是小学生甚至是低年级段的学生。他们注意力涣散,对新事物的.关注不会是持久的,所以这就要求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中去。

四、注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新知时不是急于告诉学生方法,而是通过让学生去观察、探索,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有时间讨论,多了一些讨价还价式的交流,而老师是忠实的听众,在听中又能及时捕捉到学生想法中的有价值的信息。

五、鼓励性评价必不可少。

名师们在上课时所用的语言,那是相当的精辟,比如:“你真聪明”、“你是我的老师”、“孩子”、“宝贝儿”、“能,一定能,绝对能”等等充满鼓励和幽默的语言。

六、学习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中融入生活中的数学,能使学生对数学感到不陌生,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容易接受,进而使学生感到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感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这样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兴趣,更好地学习。

这次xx学习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收益却很多。不过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自己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练就过硬的基本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和数学素养,才能适应数学教学新的发展需要!

小学数学观摩课的心得体会 篇12

以前,只是听说钱守旺、王彦伟、刘松、张冬梅老师的名字,看过他们的录像课,知道是四位数学教育专家。12月3日和4日,借助“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终于有机会和4位专家见面,现场聆听4位专家的讲课,感受颇深。经过两天的学习,感想很多,下面和大家分享两处最有感触的地方。

钱守旺老师先是生动有趣的讲授了《24时计时法》,接着做了“从双基到四基”的报告。向老师们展示了新旧课程标准的对比,与学员们畅谈了实施新课标的感想,让学员们认识到新课标“从双基到四基”的教学理念,使广大学员对新课程标准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王彦伟老师就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这个块面进行了梳理。她先讲了一堂生动的《图形的旋转》,接着带来了一堂“渗透‘数形结合’的策略”的讲座。把各个年级段教材中出现的几何知识以及这些知识间的相互关联,清晰的陈列方式了罗列每让老师们直观感受到小学数学教材螺旋上升的排列体系。王老师在讲座中强调,几何教学的重点不是图形计算,而是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列举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与图形”的一些常见的疑难问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与学员们进行了互动交流,本以为枯燥乏味的讲座,原来是那么的引人入胜。

我听完讲座,感触颇深,通过与名师的零距离接触与交流沟通,就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与名师进行面对面的探讨。四位老师在专业上的指导令大家茅塞顿开,获益匪浅。想想以前的教学中只知埋头苦干,不知课后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不仅要想“怎么做”,更要深层次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

小学数学观摩课的心得体会 篇13

在前两天下午,我们学校组织数学老师到xx小学进行数学课观摩学习,附带听课的活动,在这样的学习中,对于数学方面的教学我有了不同的感受,不像是之前我在课堂上死板的教学,而是一种更加有活力的课堂,让我感受到教师对于教学的经验,和对课堂的掌控力,以及对于学生的了解。

我之前的数学教学就是按照我的备课流程来,根据我的上课方式来,也不去管学生的课堂感受如何,只顾着将书本上的内容灌输到他们的脑子里就行。但是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思考有很大的坏处,也很打击对学习的积极性,这次的观摩学习让我感受到教学原来还有这样的方式,我们作为教师还需要借鉴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更加容易的吸收新知识,更加有创新思维去解决难题才行。

在我看来学习数学就要忍受住枯燥,找到学习的乐趣,但是不是每一个学生对学习就是感兴趣的,他们对于新鲜活泼的事物更加感兴趣,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也应该创造出适合他们学习的环境,让学生了解和喜欢上数学。

数学到底应该怎么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现在小学生学习的数学是最简单的内容,学生正是培养兴趣的时候,枯燥的背诵和强行的说教当然不讨人喜欢,更重要是要活学活用。这样子创造不同的情境,使用生动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参与课堂中的讨论中去,明白学数学的意义,学好数学对我们不仅仅考试时高高的分数,其实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空间,只是我们平时没有在意而已。

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上面要做就是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是机械的解决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这样的创新性思维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同时教材上面的内容讲述完毕之后,可以由浅及深布置要复习的内容,开拓学生的思想深度,同时明白学习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简单的题目,还有更加难的题目。

通过这次的观摩学习,我找到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也明白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才是主体,我们教学的成果还是要看学生学习的内容究竟有多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慢慢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想法作为重点,制定出更好的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观摩课的心得体会 篇14

活动开始由xx老师带来两节找规律一节是六年级《斐波那契数列》,他在引导学生思考合作学习,采用尝试方法,有步骤、多角度的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语言风趣幽默,以及丰厚的知识底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还有一节是一年级的《找规律》他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的特点从初步认识规律、到找规律、再到用规律最后是感受规律教师的行序渐进收放自如,使学生们更加喜欢数学,并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神奇。xx教授的讲座《立足专业成长,关注基本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是深思。xx教授在分析了多年课改所存在的“钟摆现象”之后,明确指出,一线教师只有“以不变应万变”,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好教师。因此,立足专业成长,关注基本问题,才是教师成长的正确路径。

特别是贲老师讲座《十年反思的力量》主题,贲老师的讲座,言简意洁,幽默风趣,他用自己切身的经历介绍了两个十年的反思历程,就什么叫反思、为何用文字反思、反思写什么、怎么用文字记录四个问题进行了阐述。贲老师是个坚持的人,他认为反思就是反反复复的思考、反思是正过来反过去换个角度思考、反思就是回顾;贲老师也是个执着、平静的人,他期望能在辛苦中寻求工作的快乐,虽然工作辛苦,但不心苦;贲老师还是个充满智慧的人,他认为反思可以写亮点、败笔,还可以是意外;反思可以用最直白的纪实加上自己的思考,也可以是随笔。反思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意识。

一个多小时,一个个精彩真实的案例,让我们感受到反思能给日渐贫瘠的心灵以丰富温暖的慰藉,反思能给平淡无奇的日子以清新亮丽的感动。

一个多小时,我们感受到了反思的力量,也看到了反思对教师职业成长的.巨大作用。

通过这次的学习,本人更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做一名真正的好数学教师。

小学数学观摩课的心得体会 篇15

我有幸参加了观摩活动,我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详细记,用心去体会……以下是一点点感受,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为期一天的观摩课活动我们一共听取了来自市内各个学校5位教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参评评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各有所长,形式多样,有的将知识点用一个故事情节串起来,有的将知道点分散到闯关的要求中,有的将知识点融入到游戏里……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比如刘艳杰老师的《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就创设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小沈阳”引入教学内容,这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时分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找规律》时,吕金颖老师利用超市、商店开业时门口悬挂的彩旗入手,引导学生去找规律,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刘子跃老师执教的《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学习单位体积的问题时,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说,再让学生用烧杯去量水,用手感知硬币的大小等等,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白方法,能够感知物体的体积。再如慈老师的《认识平行四边形》中也安排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中认识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吕金颖老师的《找规律》一课中,就让学生通过小组比赛摆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活动,让学生从游戏中去体验,去感受规律,从而享有玩中学的乐趣。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希望今后类似的活动还能有机会参加,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学数学观摩课的心得体会 篇16

12月2-3日本人和我的同事有幸被学校派往南昌参加由《小学教育研究》杂志社举办的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观摩课活动。本次活动邀请到全国各地名师数人,如北京市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毓信教授,还有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朱乐平教授,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贲友林教师等12位。参加活动的几百名老师来自各个省市地区,虽然活动时间安排紧密,但名师们的教学和讲座都非常精彩,给我们来学习的老师带来的精神大餐让我们记忆深刻。

活动开始由刘德武老师带来两节找规律一节是六年级《斐波那契数列》,他在引导学生思考合作学习,采用尝试方法,有步骤、多角度的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语言风趣幽默,以及丰厚的知识底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还有一节是一年级的《找规律》他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的特点从初步认识规律、到找规律、再到用规律最后是感受规律教师的行序渐进收放自如,使学生们更加喜欢数学,并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神奇。郑毓信教授的讲座《立足专业成长,关注基本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是深思。 郑毓信教授在分析了多年课改所存在的“钟摆现象”之后,明确指出,一线教师只有“以不变应万变”,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好教师。因此,立足专业成长,关注基本问题,才是教师成长的正确路径。

特别是贲老师讲座《十年反思的力量》主题,贲老师的讲座,言简意洁,幽默风趣,他用自己切身的经历介绍了两个十年的反思历程,就什么叫反思、为何用文字反思、反思写什么、怎么用文字记录四个问题进行了阐述。贲老师是个坚持的人,他认为反思就是反反复复的思考、反思是正过来反过去换个角度思考、反思就是回顾;贲老师也是个执着、平静的人,他期望能在辛苦中寻求工作的快乐,虽然工作辛苦,但不心苦;贲老师还是个充满智慧的人,他认为反思可以写亮点、败笔,还可以是意外;反思可以用最直白的纪实加上自己的思考,也可以是随笔。反思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意识。

一个多小时,一个个精彩真实的案例,让我们感受到反思能给日渐贫瘠的心灵以丰富温暖的慰藉,反思能给平淡无奇的日子以清新亮丽的感动。

一个多小时,我们感受到了反思的力量,也看到了反思对教师职业成长的巨大作用。

通过这次的学习,本人更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做一名真正的好数学教师 。

小学数学观摩课的心得体会 篇17

我有幸参加《全国苏教版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届优秀课评比暨课堂教学观摩会》,虽然南京气温骤降,阴雨连绵,但糟糕的天气丝毫没仃遮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热闹气氛。我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详细记,用心去体会……以下是我的感受,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为期3天观摩课活动,我们一共听取了来自全国的1 5位选手的课堂评比课和6位特级教师的展示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名师教态自然,语言简洁、精炼,课堂中,他们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激发兴趣,不吝啬表扬,每一个表扬评价都恰到好处.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也各有千秋。

首先每位教师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特色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学习世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顾梦亚老师在教学《认识千克》时通过简单活动(爱的抱抱)导入新课,不仅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在不知不觉中让生感受到人的体重有轻有重,进而引出生活中的物品也是有轻有重,从而引出千克这一重量单位;还有的是华德勇老师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时以最近热门的全面二孩话题导入,让生感受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很自然的引出在数学中,数与数在这样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本课所要研究的因数与倍数。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趣,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方面,让我特别欣赏的是吴凌艳老师上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她注重的是整合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学具准备了多组线段,每小组研究一组线段,有的小组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小组不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不是所有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让学生在冲突中研究出两条线段长度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很自然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这一规律,接着动手画图验证猜想,体现数学教学的严密性,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

王恒干老师执教的活动课《树叶中的比》,王恒干老师以大方自然的教态,亲切温和的语言,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展示出其娴熟的教学技能和深厚的数学底蕴,完美地向全国数学专家及教师呈现了一节组织有效的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活动课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比较、分析,探索并发现一些常见树叶的`长与宽的比,感受刭树叶的形状与它的长与宽的比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增强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王老师的课堂诙谐幽默,激趣,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整节课堂,老师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的《确定位置》一课,设计新颖,层层递进,让生自己探索船的位置,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船的方法,不断让孩子产生学习探究的需求,最后更是将方向与距离提升到面、线、点的高度,深化确定位置的要素,整堂课站得高、挖得深、讲的透、学得好,这正是特级教师的魅力。

特级教师张冬梅老师的《小数乘整数》一课如潺潺溪水叮咚前行,沁人心脾,她不纠缠于乘法竖式如何计算,而是紧紧围绕着如何处理小数点的这一重点展开教学与练习,对于课堂上学生产生的错误,采取兵教兵的方法,让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深刻。接着通过各种练习层层递进的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将所看到的所学的用在平常每一节课上,潜心学习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让自己的成长之路越走越宽!

小学数学观摩课的心得体会 篇18

以前,只是听说钱守旺、王彦伟、刘松、张冬梅老师的名字,看过他们的录像课,知道是四位数学教育专家。12月3日和4日,借助“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终于有机会和4位专家见面,现场聆听4位专家的讲课,感受颇深。经过两天的学习,感想很多,下面和大家分享两处最有感触的地方。

钱守旺老师先是生动有趣的讲授了《24时计时法》,接着做了“从双基到四基”的报告。向老师们展示了新旧课程标准的对比,与学员们畅谈了实施新课标的感想,让学员们认识到新课标“从双基到四基”的教学理念,使广大学员对新课程标准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王彦伟老师就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这个块面进行了梳理。她先讲了一堂生动的《图形的旋转》,接着带来了一堂“渗透‘数形结合’的策略”的讲座。把各个年级段教材中出现的几何知识以及这些知识间的相互关联,清晰的陈列方式了罗列每让老师们直观感受到小学数学教材螺旋上升的排列体系。王老师在讲座中强调,几何教学的重点不是图形计算,而是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列举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与图形”的一些常见的疑难问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与学员们进行了互动交流,本以为枯燥乏味的讲座,原来是那么的引人入胜。

我听完讲座,感触颇深,通过与名师的零距离接触与交流沟通,就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与名师进行面对面的探讨。四位老师在专业上的指导令大家茅塞顿开,获益匪浅。想想以前的教学中只知埋头苦干,不知课后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不仅要想“怎么做”,更要深层次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

小学数学观摩课的心得体会 篇19

12月2-3日本人和我的同事有幸被学校派往南昌参加由《小学教育研究》杂志社举办的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观摩课活动。本次活动邀请到全国各地名师数人,如北京市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毓信教授,还有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朱乐平教授,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贲友林教师等12位。参加活动的几百名老师来自各个省市地区,虽然活动时间安排紧密,但名师们的教学和讲座都非常精彩,给我们来学习的老师带来的精神大餐让我们记忆深刻。

活动开始由刘德武老师带来两节找规律一节是六年级《斐波那契数列》,他在引导学生思考合作学习,采用尝试方法,有步骤、多角度的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语言风趣幽默,以及丰厚的知识底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还有一节是一年级的《找规律》他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的特点从初步认识规律、到找规律、再到用规律最后是感受规律教师的行序渐进收放自如,使学生们更加喜欢数学,并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神奇。郑毓信教授的讲座《立足专业成长,关注基本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是深思。 郑毓信教授在分析了多年课改所存在的“钟摆现象”之后,明确指出,一线教师只有“以不变应万变”,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好教师。因此,立足专业成长,关注基本问题,才是教师成长的正确路径。

特别是贲老师讲座《十年反思的力量》主题,贲老师的讲座,言简意洁,幽默风趣,他用自己切身的经历介绍了两个十年的反思历程,就什么叫反思、为何用文字反思、反思写什么、怎么用文字记录四个问题进行了阐述。贲老师是个坚持的人,他认为反思就是反反复复的思考、反思是正过来反过去换个角度思考、反思就是回顾;贲老师也是个执着、平静的人,他期望能在辛苦中寻求工作的快乐,虽然工作辛苦,但不心苦;贲老师还是个充满智慧的人,他认为反思可以写亮点、败笔,还可以是意外;反思可以用最直白的纪实加上自己的.思考,也可以是随笔。反思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意识。

一个多小时,一个个精彩真实的案例,让我们感受到反思能给日渐贫瘠的心灵以丰富温暖的慰藉,反思能给平淡无奇的日子以清新亮丽的感动。

一个多小时,我们感受到了反思的力量,也看到了反思对教师职业成长的巨大作用。

通过这次的学习,本人更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做一名真正的好数学教师 。

小学数学观摩课的心得体会 篇20

我有幸参加了观摩活动,我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详细记,用心去体会……以下是一点点感受,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为期一天的观摩课活动我们一共听取了来自市内各个学校5位教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参评评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各有所长,形式多样,有的将知识点用一个故事情节串起来,有的将知道点分散到闯关的要求中,有的将知识点融入到游戏里……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比如刘艳杰老师的《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就创设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小沈阳”引入教学内容,这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时分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找规律》时,吕金颖老师利用超市、商店开业时门口悬挂的彩旗入手,引导学生去找规律,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刘子跃老师执教的《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学习单位体积的问题时,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说,再让学生用烧杯去量水,用手感知硬币的大小等等,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白方法,能够感知物体的体积。再如慈老师的《认识平行四边形》中也安排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中认识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吕金颖老师的《找规律》一课中,就让学生通过小组比赛摆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活动,让学生从游戏中去体验,去感受规律,从而享有玩中学的乐趣。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希望今后类似的活动还能有机会参加,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