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2024/07/26心得体会

西西文学整理的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精选2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1

摘要:当今的大学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能否进步发展,一个社会能否稳定健康的制约因素。而当今大学的育人理念不仅受制于当今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与变化,也更多的受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的影响。作为国家新一代的青年,国家明日发展的希望,为了自己青春羽翼的逐渐丰满,我们在大学里激扬自己人生中这段最青春的日子。而大学所给我们的应该是教会我们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更高层次的,是教会我们如何拥有中国独特的文化素质。那么我们要如何定义文化素质教育?这样的教育发展现实意义何在?我们又要如何为大学生人才培养找准前进的方向?现在以一种更加客观冷静的态度回头审视文化素质教育尤为必要。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实意义;方向;途径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在大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文史哲基本知识、艺术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的教育。我国从1995年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文教育的失衡问题越来越突出,并日益影响到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以往大学教育存在的专业口径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单一、评价体系偏颇、文化陶冶淡化等问题。它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以尊重学生个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

新形势下,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各方面的任务一个比一个多,各方面的负担一个比一个重: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辐射等。学生过分重视花哨的校园活动,而忽视了对自己内在的培养,忽视了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忽视了自己对于已有知识的运用和创新。

(二)大学教授要忙着搞职称,忙着搞研究,看似一个比一个忙,其实是把大学的本质和根本使命给忘却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们的引导和传授作用却在职称、研究的压迫下消失殆尽。他们忽视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加忽视了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志在必行,它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其如何做人。

(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重要转折的时代,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人们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却使得人文教育却受到冷落,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现象,并随之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精神空虚等。因此各国采取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做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精英,所以高等教育助大学生精神成人是高等文化教育的使命。大学教育,重在传承文化,追求真理。大学要培养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要培养道德健全的人适应时代的需要显得尤为必要。杨叔子曾表示:中国要办好大学,依赖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基础知识的全面扎实,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可见,加强文化素质正是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

作为迎接新时代挑战的主阵地和生力军,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即在文化素质教育中重视引导学生求新、求变,让学生在其中自己解决问题,给其创造的空间,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国民的素质,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及途径

(一)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

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而且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认同感。我们要通过优化社会大环境、创建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等手段,使大学生感受、理解、热爱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比重。

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比重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课程设置要由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逐步向重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方向转变。通过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美英等国高校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值得我们借鉴。如哈佛大学的“共同基础课”五类课程中,文学与艺术和外国文化是其中的两类;牛津大学一直坚持在学生中开展古典文化知识的学习。从民族的发展高度,学校应该像重视英语、计算机等课程那样重视人文课程,加强投入、纳入制度化管理,实行统一考试,考试结果与授予学位挂钩。

(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仅包括他在本专业研究中的深度与广度,还包括教师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准确把握。教师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审美情感,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的过程。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关键。

(四)政府、社会、高校联手参与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良好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人人参与,推动良好人文氛围的形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和优良的环境。

作为政府,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

现代人文素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而成的精神。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从全社会来讲,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要重视培养良好人文素养的氛围,在公共舆论的领域内要鼓励电视、电影、报纸等大众媒体严肃地负起推进提升人文素养的责任。

所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应该“转识成智、化性为德,以业为志、由技入道”。从根本上讲,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重在回归大学之道,弘扬大学之魂(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谓大学;万物并育,化成天下,是谓大爱!)。让大学生真正的在大学中学会做学问,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只有在实践中的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与改进才能逐渐实现真正的文化素质的提高,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2

全面实施实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保证。教学中是否实施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基础教育的质量,而且关系到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实施实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保证。教学是否实施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素质。那么,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形下做一名好老师呢?

第一,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的挑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指挥下,教师只教会学生一些系统、繁琐的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应付考试。素质教育下的新课程要求教师首先实现由重传授理论知识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实践能力并重的转变;从重视给学生灌输结论性的知识到重视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的转变;从重点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转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方式、有创新学习、有创新能力的新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改的前沿阵地上,要尽快转变观念,尽快进入角色,才能迎接新的挑战。

第二,广泛汲取新知识,拥有渊博的文化素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广泛汲取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综合能力。孔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现如今,想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仅仅拥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是以自己的学识品德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也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高深的文化才能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驰骋遨游,才能满足高科技飞进时代的学生的好奇心和知识欲望。这无形之中,要求教师奋发学习、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来迎接新的挑战。数学作为一门形成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要求教师除了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之外,还要知晓其他学科的知识,成为通才,成为全能型教师,在授课中方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比如要有很好的语言能力,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进行恰当的鼓励。

第三,教学中要整合教法,授之以渔。

教师要有转变角色的意识。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充当主宰者、传授者、呈现者的角色。一堂课学什么,怎么学;讲什么,什么时候讲;练什么,练多少,都由教师决定。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待灌的瓶。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只能被动接受。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向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仅仅为了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适应就业需要,而要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一生。为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必须由主宰者、传授者、呈现者转为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发者呢?

1、组织有趣操作,注重培养学主的语言表述和组织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共同梳理问题,再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

3、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激发者。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外部因素激发的,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就必须当好激发者,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激发者,就应该做到:首先,对学生充满激励。激励性语言犹如扬帆的劲风,是人前进的外在动力。童年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界的刺激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积极的情绪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教育中我们不能吝啬赞美的语言,要及时地、恰倒好处地表扬我们的学生。“你真棒!”、“你真行!”、“你的比喻太形象了!”等等。一句简单的表扬语言,都能使学生激动不已,都能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其次,对学生充满赏识。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开启人的心智。美国数学教师埃瓦德在教学中就是对学生充满赏识,他说在学生进入教室的时候,他通常是站在门口欢迎每一位学生,努力对他们作出肯定而积极的评价,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特别的。如“你的衣服好漂亮啊!”、“今天你表演了一个精彩的游戏”、“祝愿你度过快乐的一天”,都能使学生感到他人在关心自己。因此,在学习中他们经常表现出更积极、更主动的态度。有时他们产生动机是因为这些评价是他们需要听到的。

第四,要勤于学习,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教师要具备其他的素质外,仅仅靠在学校学的那点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去积累,去不断的学习,才能获得,而要取得较好的成绩,则必须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并在学习中不断地更新知识,否则,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是很难提高的。

第五,做到以人为本,与学生为友。

教师要尊重自己的学生,喜爱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创造良好的氛围。学生在情感融洽、友爱体谅的教育教学氛围中就会热爱学习、热爱教师,愿意合作,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教师还要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只是学生的重要知识源之一,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和时间大为拓展,师生相互学习,共谋发展也是适应改革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要有比较渊博的学科理论知识、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和才能,认真备课,积极负责,热爱学生才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教育,关心学生,言传身教,有进取心、有创新意识,方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六,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

在课堂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创新的热情。

第七,教师必须有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师要有团结合作精神是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的,教师团体内部、教育者之间应该有良好的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有交往热情,懂得尊重他人,用爱心和同情心去对待和理解周围的人,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助人一臂之力。这种榜样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巨大的。团结合作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教师要用宽容、仁爱、善良之心对待所有的人,保证同事之间、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为了培养好祖国的下一代,为了民族繁荣富强的明天精诚协作,在培养学生的系统工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成败关系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从而增强责任心,使命感和敬业精神,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教育手段,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就是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否则,就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3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来多年,对学生的发展很重要。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对如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等,同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了解以及体会。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同时针对现有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质量,综合国力的提高,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但是必须看到,几年来推进素质教育虽然在几个方面有深化素质教育,就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工作中要以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那种只重视升学有望的学生的做法。促进学生以德育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克服那种只重视智育,甚至于只重视考分,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的“应试教育”倾向。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思考问题、参加社会实践和从事感兴趣的自主学习活动。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按照“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认真组织施教,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现行的中国教育体制中,素质教育的贯彻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为素质教育不是简单地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不是单纯地去乡村体验体验生活,更不是不考试、不留作业。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敢于质疑、懂得创造,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才是素质教育的本质,才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推行素质教育的工作者,要不断的学习,不断接受新观念,充实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适应日益变化的教育形势,努力做一名自觉践行素质教育的工作者。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4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命题。经过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教师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素质教育理论得到极大丰富。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也逐步提高。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必须做到:让素质教育走进课堂。

如何才能让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呢?我的体会是:

一、加强素质教育理论学习,真正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和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的思想

首先,通过学习,自身真正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全民族、全社会劳动者素质的需要,是培养跨世纪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是一项紧迫任务。

其次,通过学习,全面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教育。其内容极为丰富,它应包括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与教育。概括地说,素质教育是集学生各种素质的开发、培养、训练于一体的整体性教育。它提倡让学生生动、主动、和谐、全面、充分地发展。

再次,通过学习,牢固树立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的思想。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它担负着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素质发展基础的任务。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最主要的形式,而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二、努力提高教师自身各方面的素质

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主体必须是主导下的主体。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素质教育的效果关键在教师。素质教育理论认为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我们教师自身必须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多种素质尽快提高,使之能尽快适应素质教育新形势、符合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只有这样,才能胜任素质教育工作,出色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三、把握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材

经过学习,教师自身虽有了一定的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树立起素质教育观念,不再片面认为开设几节活动课就是实施了素质教育。但是,有些教师由于习惯应试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总感到实施素质教育无从下手,找不到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认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材料、内容太缺乏了。其实,我们教师和学生每天用的课本就是最丰富的素质教育材料。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对学生的教育都有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但是,任何学科之间又都能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对学生不同方面的教育。不同学科从不同的`方面,有侧重点地设计编排了许多开发、培养、训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内容。因此,教林课本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材料。

四、充分利用主体的作用

素质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教育学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才是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才能真正体现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才能使教与学达到的和谐状态,最终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首先,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品质、知识和能力水平、心理品质、个性特长等。只有全面了解了学生,教学过程中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法、因材施教。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主体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尊、自信、好强的心理,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部过程。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完全有效地发挥作用。

五、改变对学生的评价观念,形成正确的导向机制

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是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名次来评价学生的优劣的。这种评价学生的观念和方法,只会把学生引导到升学这根独木桥上,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误导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生动、主动、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客观、公正、全面。评价内容应包括对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个性特长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客观、全面了解自己,看到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可引导学生向着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的方向努力,素质教育效果更加显著。因此,科学评价学生,形成正确的导向机制,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总之,笔者认为:教师只要有了较好的素质教育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充分挖掘教材和恰当地运用教材,限度地发挥主体的作用,并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导向机制,就能够让素质教育走进课堂,在课堂主渠道之中实施好素质教育。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5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来多年,对学生的发展很重要。透过对相关资料的学习,对如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等,同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了解以及体会。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同时针对现有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质量,综合国力的提高,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但是务必看到,几年来推进素质教育虽然在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和进展,但是目前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当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存在着重视语数外等主科教学,忽视音、体、美等学科教育和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的状况。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确实的推行素质教育,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在日常教学中要依法治教,自觉遵守学校安排的课程、课时、规范学生的作业量、作息时间,不能只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要全面的进行考核,把健康还给学生、把潜力还给学生。

深化素质教育,就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工作中要以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那种只重视升学有望的学生的做法。促进学生以德育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克服那种只重视智育,甚至于只重视考分,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的“应试教育”倾向。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用心性,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培养。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思考问题、参加社会实践和从事感兴趣的自主学习活动。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带给最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按照“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认真组织施教,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潜力。

在现行的中国教育体制中,素质教育的贯彻还是有必须的困难,因为素质教育不是简单地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不是单纯地去乡村体验体验生活,更不是不考试、不留作业。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敢于质疑、懂得创造,构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才是素质教育的本质,才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推行素质教育的工作者,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理解新观念,充实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适应日益变化的教育形势,努力做一名自觉践行素质教育的工作者。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6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

通过认真学习,我充分认识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内涵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一个影响深远,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增强深化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由外延到核心突破的关键环节。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奠定基础。素质教育从多方面强调了以人为本,注重德育,注重健康,充分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效,克服形式主义。

教育是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学校教育的根本,是人的能力培养,既教书又育人。德育为首:道德思想、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法治观念、心理健康成就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在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四个领域开阔了学生能力发展的天地。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技术能力相结合,得到和谐发展。我作为一个语文课的教师,应该身体力行贯彻我省推进素质教育新政精神,努力尽自己的力量为学生营造平安、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肩负着素质教育思想与课程的具体实施,因而自然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在既定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评价体系等现实的内外条件下,该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力军作用?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该抓住课堂教学这个占用时间最多、内容最广、涉及面最大的素质教育主阵地,在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中推进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应该是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而不只是应试的知识与能力;教学对象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照顾少数能升学的尖子;教学内容应是教给学生对明天有用、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东西,而不能只限于课本与应试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关系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而不是教师“一唱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传授;教学手段应是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手段的整合,而不是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战斗”一节课;教学方法应以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填鸭式”的一味灌输;教学重点应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考试方法与能力的反复训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不是威严的纪律管束;更多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知识,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归纳、抽象出理论,用有限的课本知识去解释无限丰富和无限发展着的实际;强化学生的个体参与,不仅要调动他们动耳动脑的心智投入,还要促使学生动眼、动嘴和动手等多方面的身心投入;还要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等心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品德的成长。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7

在相关领导的带领下我校组织进行素质教育的参观学习。这次外出参观学习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我们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不虚此行。

视野得到了开阔。该校的整体建设气势辉宏,校园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校园硬件建设、配备投入大,校园文化建设非常具有特色,从形式到内容都很鲜明,整个校园富有生机和活力,人生与社会、理想与追求,无不在校园文化中体现出来。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这可能与地方性经济发展情况相关。

该校针对学员的生源的特点,合理的设置课程资源,突出自身的特色,贴近学员的生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活动的开设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管理规范,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把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素养作为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常抓不懈、狠抓落实。特别是,作为老师的他们始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优点及时反复的表扬,把赞美和掌声送给学生,给予他们信心和力量。交流中有位教师说:孩子的学习欲望是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教师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是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是用仁慈的感情与语言吸引他们。

学校管理突出制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有机结合,即约束行为与约束动机,他律与自律,强制与情感相结合,在加强制度管理的同时提倡人文关怀,强调情感和自律,通过情感的作用,促使人自我教育,产生“内在”影响,使人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如在学生管理中,做到“严”与“爱”的和谐统一,爱要领先,注重与学生谈话时的措辞,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激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浪花,从而懂得爱别人,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打铁还得自身硬”,“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把工作做好,首先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加强学习,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8

摘要:当今的大学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能否进步发展,一个社会能否稳定健康的制约因素。而当今大学的育人理念不仅受制于当今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与变化,也更多的受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的影响。作为国家新一代的青年,国家明日发展的希望,为了自己青春羽翼的逐渐丰满,我们在大学里激扬自己人生中这段最青春的日子。而大学所给我们的应该是教会我们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更高层次的,是教会我们如何拥有中国独特的文化素质。那么我们要如何定义文化素质教育?这样的教育发展现实意义何在?我们又要如何为大学生人才培养找准前进的方向?现在以一种更加客观冷静的态度回头审视文化素质教育尤为必要。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实意义;方向;途径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在大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文史哲基本知识、艺术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的教育。我国从1995年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文教育的失衡问题越来越突出,并日益影响到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以往大学教育存在的专业口径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单一、评价体系偏颇、文化陶冶淡化等问题。它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以尊重学生个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

新形势下,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各方面的任务一个比一个多,各方面的负担一个比一个重: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辐射等。学生过分重视花哨的校园活动,而忽视了对自己内在的培养,忽视了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忽视了自己对于已有知识的运用和创新。

(二)大学教授要忙着搞职称,忙着搞研究,看似一个比一个忙,其实是把大学的本质和根本使命给忘却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们的引导和传授作用却在职称、研究的压迫下消失殆尽。他们忽视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加忽视了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志在必行,它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其如何做人。

(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重要转折的时代,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人们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却使得人文教育却受到冷落,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现象,并随之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精神空虚等。因此各国采取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做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精英,所以高等教育助大学生精神成人是高等文化教育的使命。大学教育,重在传承文化,追求真理。大学要培养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要培养道德健全的人适应时代的需要显得尤为必要。杨叔子曾表示:中国要办好大学,依赖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基础知识的全面扎实,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可见,加强文化素质正是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

作为迎接新时代挑战的主阵地和生力军,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即在文化素质教育中重视引导学生求新、求变,让学生在其中自己解决问题,给其创造的空间,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国民的素质,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及途径

(一)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

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而且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认同感。我们要通过优化社会大环境、创建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等手段,使大学生感受、理解、热爱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比重。

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比重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课程设置要由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逐步向重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方向转变。通过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美英等国高校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值得我们借鉴。如哈佛大学的“共同基础课”五类课程中,文学与艺术和外国文化是其中的两类;牛津大学一直坚持在学生中开展古典文化知识的学习。从民族的发展高度,学校应该像重视英语、计算机等课程那样重视人文课程,加强投入、纳入制度化管理,实行统一考试,考试结果与授予学位挂钩。

(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仅包括他在本专业研究中的深度与广度,还包括教师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准确把握。教师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审美情感,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的过程。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关键。

(四)政府、社会、高校联手参与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良好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人人参与,推动良好人文氛围的形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和优良的环境。

作为政府,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

现代人文素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而成的精神。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从全社会来讲,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要重视培养良好人文素养的氛围,在公共舆论的领域内要鼓励电视、电影、报纸等大众媒体严肃地负起推进提升人文素养的责任。

所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应该“转识成智、化性为德,以业为志、由技入道”。从根本上讲,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重在回归大学之道,弘扬大学之魂(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谓大学;万物并育,化成天下,是谓大爱!)。让大学生真正的在大学中学会做学问,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只有在实践中的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与改进才能逐渐实现真正的文化素质的提高,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9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党的十七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务必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重视学生锻炼强健的体魄。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山东省教育厅20xx年1号文件《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及20xx年20号文件《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吹响了我省实施素质教育新政的号角,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推动人的潜力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实现“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具有重要的好处。

透过认真学习,我充分认识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内涵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一个影响深远,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个性是增强深化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资料,是素质教育由外延到核心突破的关键环节。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奠定基础。素质教育从多方面强调了以人为本,注重德育,注重健康,充分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效,克服形式主义。教育是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构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学校教育的根本,是人的潜力培养,既教书又育人。德育为首:道德思想、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法治观念、心理健康成就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在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四个领域开阔了学生潜力发展的天地。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技术潜力相结合,得到和谐发展。我作为一个语文课的教师,就应身体力行贯彻我省推进素质教育新政精神,努力尽自己的力量为学生营造平安、礼貌、和谐的校园氛围,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肩负着素质教育思想与课程的具体实施,因而自然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在既定的课程标准、教材资料、评价体系等现实的内外条件下,该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力军作用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就应抓住课堂教学这个占用时间最多、资料最广、涉及面最大的素质教育主阵地,在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中推进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就应是知识、潜力、觉悟的统一,而不只是应试的知识与潜力;教学对象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照顾少数能升学的尖子;教学资料应是教给学生对明天有用、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东西,而不能只限于课本与应试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关系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而不是教师“一唱到底”、学生被动理解的单向传授;教学手段应是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手段的整合,而不是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战斗”一节课;教学方法应以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填鸭式”的一味灌输;教学重点应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培养,而不是考试方法与潜力的反复训练。组织教学应注重导情入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不是威严的纪律管束;更多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知识,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归纳、抽象出理论,而不应只是演绎推理,用有限的课本知识去解释无限丰富

和无限发展着的实际;强化学生的个体参与,不仅仅要调动他们动耳动脑的心智投入,还要促使学生动眼、动嘴和动手等多方面的身心投入;教学过程目标的达成不仅仅需要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而且还要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等心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品德的成长。

要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更重要的就应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第一,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师道尊严”的.气氛太过厚重,培养出来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考试的“高手”,而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潜力。因此,我们就应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培养,抢占这个素质教育的制高点。应极力创造让学生敢想善想、敢问善问、敢做善做、敢说善说的课堂教学环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务必淡化讲台的威严色彩,缩短师生之间的公共距离。教师要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齐讨论问题,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心理上的相融。同时就应鼓励学生质疑,发表与教师或课本不同的意见,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熄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其次,就应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消除使学生成为“分数奴隶”的土壤,在教学中构成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此外,就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的习惯,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尝试。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真正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学会持久发展。

第二,注意非智力素质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开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应贯彻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其中,教师的个性、教学艺术,学生的人文修养,教学手段与课程设置的更新,教育环境的改善,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培养,都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系密切。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已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核心资料之一。实施素质教育,务必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中重视学生智能提高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传统教育观念,要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在教学中,要注意向学生提出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用任务驱动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借助于教师的指点、同学的帮忙和学习小组的讨论,透过模仿和自己动脑动手去加以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成功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等优秀品质。透过小组活动,还能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尽职尽责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职责意识;透过班级课堂的信息发布、信息交流等课堂活动,可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意见的包容心理。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来促进智力水平的提升,用智力水平的提升来促进非智力水平的发展,把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智力活动水平与非智力因素水平协调发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要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关注中等及以上学生的学习,忽视少数“差生”的发展。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己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体会到了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性。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所以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干篇一律,务必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讲究策略,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教师透过自己的优势,根据学生在不同方面的潜力水平和不同的教学资料,运用适合于自身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某些特长。对于特殊学生(那里的特殊学生一般是指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较差的学生),教师和其他学生要专门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帮忙。这样做,使他们感受温暖,从而树立信心,迎头赶上,取得良好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材料的资料、作用以及难易程度,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多种多样的相互交叉配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丰富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综合潜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强调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就不能忽视课堂教学应有的魅力,失去吸引力的课堂显然无法承担素质教育的重担。而要提高教学艺术,让课堂教学散发出愉悦的魅力,就要求教师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广泛的审美情趣、较强的语言表达潜力和组织潜力,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调整教学,使整个教学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愉快、舒适的氛围之中。要让课堂教学散发出愉悦的魅力,教师不仅仅要有乐教的情趣,还要有会教的本领。教学要有目的性,教学目标要贴合学生的实际,过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增加失败的体验;过低则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松懈、懒惰情绪。教学要有独创性,须知教学并非机械化、千篇一律地演习教材,而应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以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学要有预见性,每一门课、每个章节、每一堂课,都须经周密的思考,对整个教学过程要有基本的估量。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并不只是传经布道,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不“授人以鱼”而“授人以渔”。要重视教学效果。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提高教学效率,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透过效果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的动态过程。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份厚重职责,我们没有推脱的遁词,也没有回避的理由。我必须会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在研究课堂教学,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多下功夫,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用心研究落实的各项措施上来。树立起实施素质教育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观念,用心投身到当前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去。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10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党的十七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务必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重视学生锻炼强健的体魄。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山东省教育厅20xx年1号文件《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及20xx年20号文件《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吹响了我省实施素质教育新政的号角,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推动人的潜力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实现“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具有重要的好处。

透过认真学习,我充分认识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内涵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一个影响深远,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个性是增强深化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资料,是素质教育由外延到核心突破的关键环节。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奠定基础。素质教育从多方面强调了以人为本,注重德育,注重健康,充分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效,克服形式主义。教育是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构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学校教育的根本,是人的潜力培养,既教书又育人。德育为首:道德思想、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法治观念、心理健康成就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在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四个领域开阔了学生潜力发展的天地。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技术潜力相结合,得到和谐发展。我作为一个语文课的教师,就应身体力行贯彻我省推进素质教育新政精神,努力尽自己的力量为学生营造平安、礼貌、和谐的校园氛围,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肩负着素质教育思想与课程的具体实施,因而自然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在既定的课程标准、教材资料、评价体系等现实的内外条件下,该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力军作用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就应抓住课堂教学这个占用时间最多、资料最广、涉及面最大的素质教育主阵地,在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中推进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就应是知识、潜力、觉悟的统一,而不只是应试的知识与潜力;教学对象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照顾少数能升学的尖子;教学资料应是教给学生对明天有用、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东西,而不能只限于课本与应试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关系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而不是教师“一唱到底”、学生被动理解的单向传授;教学手段应是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手段的整合,而不是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战斗”一节课;教学方法应以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填鸭式”的一味灌输;教学重点应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培养,而不是考试方法与潜力的反复训练。组织教学应注重导情入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不是威严的纪律管束;更多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知识,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归纳、抽象出理论,而不应只是演绎推理,用有限的课本知识去解释无限丰富

和无限发展着的实际;强化学生的个体参与,不仅仅要调动他们动耳动脑的心智投入,还要促使学生动眼、动嘴和动手等多方面的身心投入;教学过程目标的达成不仅仅需要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而且还要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等心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品德的成长。

要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更重要的就应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第一,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师道尊严”的气氛太过厚重,培养出来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考试的“高手”,而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潜力。因此,我们就应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培养,抢占这个素质教育的制高点。应极力创造让学生敢想善想、敢问善问、敢做善做、敢说善说的课堂教学环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务必淡化讲台的威严色彩,缩短师生之间的公共距离。教师要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齐讨论问题,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心理上的相融。同时就应鼓励学生质疑,发表与教师或课本不同的意见,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熄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其次,就应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消除使学生成为“分数奴隶”的土壤,在教学中构成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此外,就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的习惯,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尝试。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真正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学会持久发展。

第二,注意非智力素质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开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应贯彻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其中,教师的个性、教学艺术,学生的人文修养,教学手段与课程设置的更新,教育环境的改善,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培养,都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系密切。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已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核心资料之一。实施素质教育,务必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中重视学生智能提高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传统教育观念,要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在教学中,要注意向学生提出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用任务驱动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借助于教师的指点、同学的帮忙和学习小组的讨论,透过模仿和自己动脑动手去加以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成功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等优秀品质。透过小组活动,还能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尽职尽责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职责意识;透过班级课堂的信息发布、信息交流等课堂活动,可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意见的包容心理。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来促进智力水平的提升,用智力水平的提升来促进非智力水平的发展,把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智力活动水平与非智力因素水平协调发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要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关注中等及以上学生的学习,忽视少数“差生”的发展。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己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体会到了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性。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所以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干篇一律,务必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讲究策略,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教师透过自己的优势,根据学生在不同方面的潜力水平和不同的教学资料,运用适合于自身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某些特长。对于特殊学生(那里的特殊学生一般是指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较差的学生),教师和其他学生要专门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帮忙。这样做,使他们感受温暖,从而树立信心,迎头赶上,取得良好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材料的资料、作用以及难易程度,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多种多样的相互交叉配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丰富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综合潜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强调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就不能忽视课堂教学应有的魅力,失去吸引力的课堂显然无法承担素质教育的重担。而要提高教学艺术,让课堂教学散发出愉悦的魅力,就要求教师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广泛的审美情趣、较强的语言表达潜力和组织潜力,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调整教学,使整个教学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愉快、舒适的氛围之中。要让课堂教学散发出愉悦的魅力,教师不仅仅要有乐教的情趣,还要有会教的本领。教学要有目的性,教学目标要贴合学生的实际,过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增加失败的体验;过低则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松懈、懒惰情绪。教学要有独创性,须知教学并非机械化、千篇一律地演习教材,而应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以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学要有预见性,每一门课、每个章节、每一堂课,都须经周密的思考,对整个教学过程要有基本的估量。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并不只是传经布道,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不“授人以鱼”而“授人以渔”。要重视教学效果。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提高教学效率,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透过效果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的动态过程。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份厚重职责,我们没有推脱的遁词,也没有回避的理由。我必须会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在研究课堂教学,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多下功夫,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用心研究落实的各项措施上来。树立起实施素质教育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观念,用心投身到当前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去。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11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党的十七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务必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重视学生锻炼强健的体魄。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山东省教育厅20xx年1号文件《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及20xx年20号文件《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吹响了我省实施素质教育新政的号角,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推动人的潜力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实现“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具有重要的好处。

透过认真学习,我充分认识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内涵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一个影响深远,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个性是增强深化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资料,是素质教育由外延到核心突破的关键环节。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奠定基础。素质教育从多方面强调了以人为本,注重德育,注重健康,充分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效,克服形式主义。教育是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构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学校教育的根本,是人的潜力培养,既教书又育人。德育为首:道德思想、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法治观念、心理健康成就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在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四个领域开阔了学生潜力发展的天地。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技术潜力相结合,得到和谐发展。我作为一个语文课的教师,就应身体力行贯彻我省推进素质教育新政精神,努力尽自己的力量为学生营造平安、礼貌、和谐的校园氛围,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肩负着素质教育思想与课程的具体实施,因而自然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在既定的课程标准、教材资料、评价体系等现实的内外条件下,该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力军作用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就应抓住课堂教学这个占用时间最多、资料最广、涉及面最大的素质教育主阵地,在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中推进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就应是知识、潜力、觉悟的统一,而不只是应试的知识与潜力;教学对象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照顾少数能升学的尖子;教学资料应是教给学生对明天有用、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东西,而不能只限于课本与应试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关系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而不是教师“一唱到底”、学生被动理解的单向传授;教学手段应是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手段的整合,而不是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战斗”一节课;教学方法应以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填鸭式”的一味灌输;教学重点应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培养,而不是考试方法与潜力的反复训练。组织教学应注重导情入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不是威严的纪律管束;更多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知识,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归纳、抽象出理论,而不应只是演绎推理,用有限的课本知识去解释无限丰富

和无限发展着的实际;强化学生的个体参与,不仅仅要调动他们动耳动脑的心智投入,还要促使学生动眼、动嘴和动手等多方面的身心投入;教学过程目标的达成不仅仅需要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而且还要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等心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品德的成长。

要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更重要的就应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第一,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师道尊严”的气氛太过厚重,培养出来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考试的“高手”,而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潜力。因此,我们就应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培养,抢占这个素质教育的制高点。应极力创造让学生敢想善想、敢问善问、敢做善做、敢说善说的课堂教学环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务必淡化讲台的威严色彩,缩短师生之间的公共距离。教师要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齐讨论问题,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心理上的相融。同时就应鼓励学生质疑,发表与教师或课本不同的意见,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熄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其次,就应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消除使学生成为“分数奴隶”的土壤,在教学中构成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此外,就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的习惯,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尝试。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真正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学会持久发展。

第二,注意非智力素质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开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应贯彻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其中,教师的个性、教学艺术,学生的人文修养,教学手段与课程设置的更新,教育环境的改善,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培养,都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系密切。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已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核心资料之一。实施素质教育,务必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中重视学生智能提高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传统教育观念,要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在教学中,要注意向学生提出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用任务驱动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借助于教师的指点、同学的帮忙和学习小组的讨论,透过模仿和自己动脑动手去加以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成功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等优秀品质。透过小组活动,还能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尽职尽责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职责意识;透过班级课堂的信息发布、信息交流等课堂活动,可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意见的包容心理。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来促进智力水平的提升,用智力水平的提升来促进非智力水平的发展,把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智力活动水平与非智力因素水平协调发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要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关注中等及以上学生的学习,忽视少数“差生”的发展。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己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体会到了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性。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所以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干篇一律,务必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讲究策略,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教师透过自己的优势,根据学生在不同方面的潜力水平和不同的教学资料,运用适合于自身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某些特长。对于特殊学生(那里的特殊学生一般是指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较差的学生),教师和其他学生要专门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帮忙。这样做,使他们感受温暖,从而树立信心,迎头赶上,取得良好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材料的资料、作用以及难易程度,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多种多样的相互交叉配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丰富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综合潜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强调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就不能忽视课堂教学应有的魅力,失去吸引力的课堂显然无法承担素质教育的重担。而要提高教学艺术,让课堂教学散发出愉悦的魅力,就要求教师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广泛的审美情趣、较强的语言表达潜力和组织潜力,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调整教学,使整个教学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愉快、舒适的氛围之中。要让课堂教学散发出愉悦的魅力,教师不仅仅要有乐教的情趣,还要有会教的本领。教学要有目的性,教学目标要贴合学生的实际,过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增加失败的体验;过低则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松懈、懒惰情绪。教学要有独创性,须知教学并非机械化、千篇一律地演习教材,而应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以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学要有预见性,每一门课、每个章节、每一堂课,都须经周密的思考,对整个教学过程要有基本的估量。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并不只是传经布道,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不“授人以鱼”而“授人以渔”。要重视教学效果。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提高教学效率,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透过效果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的动态过程。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份厚重职责,我们没有推脱的遁词,也没有回避的理由。我必须会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在研究课堂教学,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多下功夫,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用心研究落实的各项措施上来。树立起实施素质教育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观念,用心投身到当前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去。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12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以人为出发点综合素质评价,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其重要特点是关注过程性评价。评价要求达到的“三化”是:1、评价主体多元化。2、评价方式互动化。3、评价内容多样化。我校在开展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积极推行评价方式改革,建立了一套以“学生成长记录袋”为基础,以学科模块评价登记表为主要内容,以研究性学习评价和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评价表为重要补充,以老师、同学、家长以及学生本人的多主体互动评价为主要特点的过程性、发展性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旨在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主要目的,使对学生的评价与考试工作和新课程改革相对接。根据自己这一年的亲身体会,现将以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和管理为主要形式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些做法简要总结如下:

一、明确评价的目标

通过“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和管理,全面、全程、客观且富有人性化地记录“学生个人成长的足迹”,打破现行的考试制度,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衡量,温馨地对学生进行激励,调动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达到以评促学的目标。

二、明晰评价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评价必须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不能把目光只投向少数尖子生,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解题策略、思维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促进全员的多层发展。

2、激励性原则。评价应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对学生的激励应由外在激励为主转变为内在激励为主。评价应多方开掘学生的内在激励,加速学生内驱力的发展,不断激励学生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发展的追求。

3、自主性原则。评价应充分调动和及时调整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对某项考查结果不满时,可按学生的要求让其再自学,在其自认为已获得良好发展时给予再次考查的机会。

4、多样性原则。评价要做到形式多样:等级评价与语言描述相结合;全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互评、家长参与相结合。要突出考试方式的多样化,多种形式的综合评价能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个性化原则。过程评价必须关注每一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的发挥,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个性心理和特长,使评价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特点。

三、实施评价的措施

建立成长记录袋能有效地记录正规考试所测验不出的内容。“让每一位学生都留下成长进步的足迹,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自信”是设置“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的宗旨。建立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最满意的作业,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探究性活动的记录,发现的日常生活中的高中地理问题,对解题的反思,单元知识总结,典型的错题记录,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等等。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可以包含学期开始、学期中和学期结束三个阶段的学习材料。使学生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让学生参与成长记录袋建立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的能力和负责的态度。它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是:学习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这将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力、培养良好习惯。

建立并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改变了以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尺度”的办法,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关注教育的过程和方法,着力于人的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和价值观的形成,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的科学评价方法。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多角度、多层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比较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学生,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有助于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达成教育主体的相互理解与支持,增强了教育的内在活力与外在合力。对推进学校的新课程教学改革、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特长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的一点体会

通过对学生九个维度的客观评价,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别人对他的评价不再是仅凭成绩的好坏,而是多方位多元化评价,激励学生和谐发展、全面发展。通过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强化了过程评价,达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的目的,体现评价的动态变化。

学校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长效机制,将学校德育工作和班级常规管理工作纳入其中,各班建立班级管理档案,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有力证据,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生平常表现资料积累少,造成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班主任评价等缺少充分依据,说服力不强,难以达到公正评价的效果。二是学校部分学生素质相对来说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学生对评价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他们在评价过程中不能认真参与,客观评价,而是马马虎虎。总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耐受性较强的工作,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力求做到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力求使评价结果客观公正。但这毕竟是新生事物,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

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成绩优良。

我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热心助人,与同学相处融洽。我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努力为班为校做好事。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进步,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投身实践,关心国家大事。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力求更好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性格活泼开朗的我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高一年担任语文科代表,协助老师做好各项工作。参加市演讲比赛获三等奖。主持校知识竞赛,任小广播员。高二以来任班级文娱委员,组织同学参加各种活动,如:课间歌咏,班级联欢会,集体舞赛等。在校文艺汇演中任领唱,参加朗诵、小提琴表演。在校辩论赛在表现较出色,获“最佳辩手”称号。我爱好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力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校运会上,在800米、200米及4x100米接力赛中均获较好名次。

三年的高中生活,使我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我各方面的能力,为日后我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通过三年的学习,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就是吃苦精神不够,具体就体现在学习上“钻劲”不够、“挤劲”不够。当然,在我发现自己的不足后,我会尽力完善自我,培养吃苦精神,从而保证日后的学习成绩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们即将告别中学时代的酸甜苦辣,迈入高校去寻找另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在这最后的中学生活里,我将努力完善自我,提高学习成绩,为几年来的中学生活划上完美的句号,也以此为人生篇章中光辉的一页。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13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以人为出发点综合素质评价,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其重要特点是关注过程性评价。评价要求达到的“三化”是:1、评价主体多元化。2、评价方式互动化。3、评价内容多样化。我校在开展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积极推行评价方式改革,建立了一套以“学生成长记录袋”为基础,以学科模块评价登记表为主要内容,以研究性学习评价和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评价表为重要补充,以老师、同学、家长以及学生本人的多主体互动评价为主要特点的过程性、发展性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旨在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主要目的,使对学生的评价与考试工作和新课程改革相对接。根据自己这一年的亲身体会,现将以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和管理为主要形式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些做法简要总结如下:

一、明确评价的目标

通过“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和管理,全面、全程、客观且富有人性化地记录“学生个人成长的足迹”,打破现行的考试制度,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衡量,温馨地对学生进行激励,调动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达到以评促学的目标。

二、明晰评价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评价必须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不能把目光只投向少数尖子生,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解题策略、思维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促进全员的多层发展。

2、激励性原则。评价应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对学生的激励应由外在激励为主转变为内在激励为主。评价应多方开掘学生的内在激励,加速学生内驱力的发展,不断激励学生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发展的追求。

3、自主性原则。评价应充分调动和及时调整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对某项考查结果不满时,可按学生的要求让其再自学,在其自认为已获得良好发展时给予再次考查的机会。

4、多样性原则。评价要做到形式多样:等级评价与语言描述相结合;全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互评、家长参与相结合。要突出考试方式的多样化,多种形式的综合评价能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个性化原则。过程评价必须关注每一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的发挥,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个性心理和特长,使评价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特点。

三、实施评价的措施

建立成长记录袋能有效地记录正规考试所测验不出的内容。“让每一位学生都留下成长进步的足迹,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自信”是设置“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的宗旨。建立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最满意的作业,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探究性活动的记录,发现的日常生活中的高中地理问题,对解题的反思,单元知识总结,典型的错题记录,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等等。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可以包含学期开始、学期中和学期结束三个阶段的学习材料。使学生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让学生参与成长记录袋建立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的能力和负责的态度。它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是:学习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这将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力、培养良好习惯。

建立并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改变了以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尺度”的办法,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关注教育的过程和方法,着力于人的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和价值观的形成,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的科学评价方法。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多角度、多层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比较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学生,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有助于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达成教育主体的相互理解与支持,增强了教育的内在活力与外在合力。对推进学校的新课程教学改革、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特长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的一点体会

通过对学生九个维度的客观评价,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别人对他的'评价不再是仅凭成绩的好坏,而是多方位多元化评价,激励学生和谐发展、全面发展。通过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强化了过程评价,达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的目的,体现评价的动态变化。

学校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长效机制,将学校德育工作和班级常规管理工作纳入其中,各班建立班级管理档案,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有力证据,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生平常表现资料积累少,造成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班主任评价等缺少充分依据,说服力不强,难以达到公正评价的效果。二是学校部分学生素质相对来说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学生对评价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他们在评价过程中不能认真参与,客观评价,而是马马虎虎。总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耐受性较强的工作,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力求做到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力求使评价结果客观公正。但这毕竟是新生事物,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

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成绩优良。

我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热心助人,与同学相处融洽。我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努力为班为校做好事。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进步,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投身实践,关心国家大事。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力求更好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性格活泼开朗的我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高一年担任语文科代表,协助老师做好各项工作。参加市演讲比赛获三等奖。主持校知识竞赛,任小广播员。高二以来任班级文娱委员,组织同学参加各种活动,如:课间歌咏,班级联欢会,集体舞赛等。在校文艺汇演中任领唱,参加朗诵、小提琴表演。在校辩论赛在表现较出色,获“最佳辩手”称号。我爱好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力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校运会上,在800米、200米及4x100米接力赛中均获较好名次。

三年的高中生活,使我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我各方面的能力,为日后我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通过三年的学习,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就是吃苦精神不够,具体就体现在学习上“钻劲”不够、“挤劲”不够。当然,在我发现自己的不足后,我会尽力完善自我,培养吃苦精神,从而保证日后的学习成绩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们即将告别中学时代的酸甜苦辣,迈入高校去寻找另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在这最后的中学生活里,我将努力完善自我,提高学习成绩,为几年来的中学生活划上完美的句号,也以此为人生篇章中光辉的一页。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14

全面实施实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保证。教学中是否实施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基础教育的质量,而且关系到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实施实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保证。教学是否实施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素质。那么,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形下做一名好老师呢?

第一,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的挑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指挥下,教师只教会学生一些系统、繁琐的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应付考试。素质教育下的新课程要求教师首先实现由重传授理论知识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实践能力并重的转变;从重视给学生灌输结论性的知识到重视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的转变;从重点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转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方式、有创新学习、有创新能力的新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改的前沿阵地上,要尽快转变观念,尽快进入角色,才能迎接新的挑战。

第二,广泛汲取新知识,拥有渊博的文化素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广泛汲取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综合能力。孔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现如今,想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仅仅拥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是以自己的学识品德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也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高深的文化才能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驰骋遨游,才能满足高科技飞进时代的学生的好奇心和知识欲望。这无形之中,要求教师奋发学习、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来迎接新的挑战。数学作为一门形成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要求教师除了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之外,还要知晓其他学科的知识,成为通才,成为全能型教师,在授课中方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比如要有很好的语言能力,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进行恰当的鼓励。

第三,教学中要整合教法,授之以渔。

教师要有转变角色的意识。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充当主宰者、传授者、呈现者的角色。一堂课学什么,怎么学;讲什么,什么时候讲;练什么,练多少,都由教师决定。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待灌的瓶。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只能被动接受。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向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仅仅为了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适应就业需要,而要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一生。为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必须由主宰者、传授者、呈现者转为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发者呢?

1、组织有趣操作,注重培养学主的语言表述和组织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共同梳理问题,再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

3、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激发者。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外部因素激发的,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就必须当好激发者,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激发者,就应该做到:首先,对学生充满激励。激励性语言犹如扬帆的劲风,是人前进的外在动力。童年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界的'刺激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积极的情绪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教育中我们不能吝啬赞美的语言,要及时地、恰倒好处地表扬我们的学生。“你真棒!”、“你真行!”、“你的比喻太形象了!”等等。一句简单的表扬语言,都能使学生激动不已,都能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其次,对学生充满赏识。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开启人的心智。美国数学教师埃瓦德在教学中就是对学生充满赏识,他说在学生进入教室的时候,他通常是站在门口欢迎每一位学生,努力对他们作出肯定而积极的评价,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特别的。如“你的衣服好漂亮啊!”、“今天你表演了一个精彩的游戏”、“祝愿你度过快乐的一天”,都能使学生感到他人在关心自己。因此,在学习中他们经常表现出更积极、更主动的态度。有时他们产生动机是因为这些评价是他们需要听到的。

第四,要勤于学习,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教师要具备其他的素质外,仅仅靠在学校学的那点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去积累,去不断的学习,才能获得,而要取得较好的成绩,则必须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并在学习中不断地更新知识,否则,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是很难提高的。

第五,做到以人为本,与学生为友。

教师要尊重自己的学生,喜爱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创造良好的氛围。学生在情感融洽、友爱体谅的教育教学氛围中就会热爱学习、热爱教师,愿意合作,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教师还要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只是学生的重要知识源之一,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和时间大为拓展,师生相互学习,共谋发展也是适应改革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要有比较渊博的学科理论知识、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和才能,认真备课,积极负责,热爱学生才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教育,关心学生,言传身教,有进取心、有创新意识,方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六,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在课堂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创新的热情。

第七,教师必须有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师要有团结合作精神是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的,教师团体内部、教育者之间应该有良好的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有交往热情,懂得尊重他人,用爱心和同情心去对待和理解周围的人,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助人一臂之力。这种榜样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巨大的。团结合作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教师要用宽容、仁爱、善良之心对待所有的人,保证同事之间、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为了培养好祖国的下一代,为了民族繁荣富强的明天精诚协作,在培养学生的系统工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成败关系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从而增强责任心,使命感和敬业精神,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教育手段,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就是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否则,就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15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承担着教育主渠道的重任,所以,我们更要扎扎实实的学习相关理论,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自身的素养。

小学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和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要整合各方面资源,以学校为主导,密切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在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和利用好各类社会资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服务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切实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要抓住学校教育这一主渠道,以尊重为前提,以体验为途径,以“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为主要内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特殊阶段,要坚持分层次有步骤地正面引导。

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言行,培养其良好习惯;对中学生重点是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及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力求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知,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只有先以德修身,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要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建立小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使学校德育教育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拓宽素质教育思路,组织好各种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16

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结合自己在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在本职工作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根本对立的两种教育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摒弃应试教育的种.种落后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先进教育观念,如平等教育观、新型师生观、科学人才观、新型质量观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如果没有新观念新思想的改变,继续沿用应试教育的各种落后观念指导现代教学,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素质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用心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吸收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成果

现代社会,信息更新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素质教育的各种教学改革实践不断发展,各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在教学工作中要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教育经验和传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尤其一些西方国家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和运用现代科学中有关生命科学、教育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科学教育理论,不断充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三、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培养

应试教育只注重采取各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学生潜力的培养,造就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全面提高学生潜力的道路上来。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研究性、探索性因素,全方位、多渠道、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

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要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重分数,轻潜力、一切围着考试转的课堂教学方法,采取形式多样、资料活泼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课堂教学过于强调理解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潜力、获取新知识的潜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潜力。

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心探索,勇于改革,敢于创新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17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党的十七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务必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重视学生锻炼强健的体魄。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山东省教育厅20xx年1号文件《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及20xx年20号文件《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吹响了我省实施素质教育新政的号角,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推动人的潜力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实现“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具有重要的好处。

透过认真学习,我充分认识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内涵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一个影响深远,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个性是增强深化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资料,是素质教育由外延到核心突破的关键环节。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奠定基础。素质教育从多方面强调了以人为本,注重德育,注重健康,充分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效,克服形式主义。教育是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构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学校教育的根本,是人的潜力培养,既教书又育人。德育为首:道德思想、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法治观念、心理健康成就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在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四个领域开阔了学生潜力发展的天地。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技术潜力相结合,得到和谐发展。我作为一个语文课的教师,就应身体力行贯彻我省推进素质教育新政精神,努力尽自己的力量为学生营造平安、礼貌、和谐的校园氛围,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肩负着素质教育思想与课程的具体实施,因而自然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在既定的课程标准、教材资料、评价体系等现实的内外条件下,该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力军作用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就应抓住课堂教学这个占用时间最多、资料最广、涉及面最大的素质教育主阵地,在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中推进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就应是知识、潜力、觉悟的统一,而不只是应试的知识与潜力;教学对象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照顾少数能升学的尖子;教学资料应是教给学生对明天有用、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东西,而不能只限于课本与应试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关系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而不是教师“一唱到底”、学生被动理解的单向传授;教学手段应是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手段的整合,而不是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战斗”一节课;教学方法应以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填鸭式”的一味灌输;教学重点应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培养,而不是考试方法与潜力的反复训练。组织教学应注重导情入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不是威严的纪律管束;更多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知识,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归纳、抽象出理论,而不应只是演绎推理,用有限的课本知识去解释无限丰富

和无限发展着的实际;强化学生的个体参与,不仅仅要调动他们动耳动脑的心智投入,还要促使学生动眼、动嘴和动手等多方面的身心投入;教学过程目标的达成不仅仅需要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而且还要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等心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品德的成长。

要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更重要的就应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第一,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师道尊严”的气氛太过厚重,培养出来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考试的“高手”,而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潜力。因此,我们就应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培养,抢占这个素质教育的制高点。应极力创造让学生敢想善想、敢问善问、敢做善做、敢说善说的课堂教学环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务必淡化讲台的威严色彩,缩短师生之间的公共距离。教师要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齐讨论问题,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心理上的相融。同时就应鼓励学生质疑,发表与教师或课本不同的意见,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熄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其次,就应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消除使学生成为“分数奴隶”的土壤,在教学中构成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此外,就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的习惯,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尝试。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真正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学会持久发展。

第二,注意非智力素质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开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应贯彻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其中,教师的个性、教学艺术,学生的人文修养,教学手段与课程设置的更新,教育环境的改善,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培养,都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系密切。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已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核心资料之一。实施素质教育,务必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中重视学生智能提高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传统教育观念,要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在教学中,要注意向学生提出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用任务驱动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借助于教师的指点、同学的帮忙和学习小组的讨论,透过模仿和自己动脑动手去加以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成功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等优秀品质。透过小组活动,还能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尽职尽责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职责意识;透过班级课堂的信息发布、信息交流等课堂活动,可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意见的包容心理。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来促进智力水平的提升,用智力水平的提升来促进非智力水平的发展,把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智力活动水平与非智力因素水平协调发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要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关注中等及以上学生的学习,忽视少数“差生”的发展。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己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体会到了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性。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所以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干篇一律,务必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讲究策略,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教师透过自己的优势,根据学生在不同方面的潜力水平和不同的教学资料,运用适合于自身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某些特长。对于特殊学生(那里的特殊学生一般是指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较差的学生),教师和其他学生要专门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帮忙。这样做,使他们感受温暖,从而树立信心,迎头赶上,取得良好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材料的资料、作用以及难易程度,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多种多样的相互交叉配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丰富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综合潜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强调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就不能忽视课堂教学应有的魅力,失去吸引力的课堂显然无法承担素质教育的重担。而要提高教学艺术,让课堂教学散发出愉悦的魅力,就要求教师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广泛的审美情趣、较强的语言表达潜力和组织潜力,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调整教学,使整个教学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愉快、舒适的氛围之中。要让课堂教学散发出愉悦的魅力,教师不仅仅要有乐教的情趣,还要有会教的本领。教学要有目的性,教学目标要贴合学生的实际,过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增加失败的体验;过低则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松懈、懒惰情绪。教学要有独创性,须知教学并非机械化、千篇一律地演习教材,而应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以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学要有预见性,每一门课、每个章节、每一堂课,都须经周密的思考,对整个教学过程要有基本的估量。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并不只是传经布道,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不“授人以鱼”而“授人以渔”。要重视教学效果。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提高教学效率,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透过效果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的动态过程。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份厚重职责,我们没有推脱的遁词,也没有回避的理由。我必须会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在研究课堂教学,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多下功夫,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用心研究落实的各项措施上来。树立起实施素质教育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观念,用心投身到当前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去。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18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乎国运兴衰、民族昌盛。高度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祖国历来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而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承担着教育主渠道的重任,所以,我们更要扎扎实实的学习相关理论,丰富自己的,提高自身的素养。

小学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构成和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要整合各方面资源,以学校为主导,密切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在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和利用好各类社会资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服务的同时,

要充分发挥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切实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要抓住学校教育这一主渠道,以尊重为前提,以体验为途径,以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为主要资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构成的特殊阶段,要坚持分层次有步骤地正面引导,

对小学生重点舒范其言行,培养其良好习惯;对中学生重点是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及用心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资料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力求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知,

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班主任是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重要实施者,更要严格要求广大班主任牢固树立起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教育观。德高为范,教师只有先以德修身,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到达言传身教的效果。

要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建立小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使学校德育教育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拓宽素质教育思路,组织好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潜力,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带给必要条件。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19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时代,被信息包围,却依旧缺乏信息。如此海量的信息,却不能够被我们得以充分利用。实在是一件很令人感到无奈的事情。

但是,在信息素质教育课上,老师幽默机智的上课方式,采用实践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发挥不同老师的优势的多人教学方法……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给我们传授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东西。

但是,在我们掌握了如此众多的信息搜集潜力之后,我们却渐渐地松弛了下来。有时候,我们一向不停加速转动的思绪浅渐渐地缓了下来,最可悲的是,甚至停止自己的思考潜力,完全奉承“拿来主义”。

这是一个缺乏原创的年代。高超的网络技术让我们学会如何偷懒,复制粘贴,简单一点,便解决了我们绞尽脑汁的事情。

以前的我们,还不会玩电脑,找百度,用Google……于是我们百般思索,万般探究。时间就这样匆匆而逝,我们一天天长成了大孩子。日益沉醉在现代发达的科技中的我们渐渐懒惰起来。

无论是老师布置的小作业,还是学年论文,亦或是专业考察报告,都期望能在网上搜到相关资料,那样写起来就会像飞一样的高效精准,只但是有时会避免不了千篇一律的烦恼。

我们的脑子渐渐停止了思考,从我们懂得了如何偷懒之后。

以前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或者是偶尔写写小文章,编编小故事也好。但是,似乎自己从未为自己的梦想付出百分百的努力。也许是不知如何努力才能到达心中所想,也许是因为懒惰而没有付诸实际。

以前看到一句话:如果你学不死,那就往死里学。扪心自问,我还没有这种拼命的精神,也从未到达过这种境界。

时常对自己说:要努力要努力!是时候该努力了!

但是总会有这种这样的借口让我把自己的任务一天一天往后推,直至有一天放下了以前设想的的计划。计划永远是最经不起时间消磨的东西,更加经不起我们的不断推拖。

以前参加一次大型的作文竞赛,当时问了一位资深的教授很俗的问题。守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的。他的回答很简单:持续一颗好奇心。对于当时思想幼稚的我来说,这句话真的很受用。在这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乃至将来,我都一向持续着一种好奇。只但是我的交际潜力太差,所涉及的圈子太窄,以至于这天,我还经常处于一种OUT的状态。

众所周知,大学里有一座宝库,也就是图书馆。能否在大学期间蜕变成“一只蝴蝶”,除了日常的学习工作之外,就要看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了。信息素质的课上,我对图书馆的了解有了进一步深入。不记得何时的我曾这样告诉自己,必须要利用好图书馆这个巨大的宝库,坚持每一天读书。

在书中,我们能够重新获得思考的潜力,能够重拾昔日的信念,言谈举止之间便增添一份自信、一份优雅。书,让我们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

时代的车轮在飞速地向前滚动,我们务必跑起来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的技术越发的高明,但是我们更就应提高的是自己的修养。

信息素质教育课,不仅仅教会了我搜集信息、查询资料的潜力,更让我在这不断的学习中了解到,在这个信息时代,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只有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潜力,才不至于被无情的岁月狠狠的抛弃。

时光的步伐太快,我们要学会跑起来,才不会被落下。我们被信息所包围,同样要学会把信息包围起来。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20

假期学习了关于素质教育的系列材料,深受教育和启发,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务必具备良好的素质

教师是学生教育的启蒙者,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思想行为的引路人。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一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确立自己“为人师表”的模范形象,用端庄的仪表、大方得体的举动,和蔼和亲的态度、平易近人的作风去感化学生,使教师成为学生行为的表率和学习的楷模。孩子离开父母,离开幼儿园到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及周围的事物都与幼儿园有不少的变化,比幼儿园环境严肃多了,给学生的感觉陌生了,对他们的情感发起一轮波动。他们很自然地把感情、期望、爱的要求转移到老师身上。渴望老师象妈妈那样给他们充足的爱。因此,教师就应把自己全部的爱无私地倾注给学生,视他们为自己的亲骨肉,满腔热情地关怀、全面地照顾、耐心地教育、细致地疏导,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全面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师务必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改变陈旧的方式方法,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去把握大纲,深钻新教材,探究新方法组织教学;刻苦学习,深入研究,要理论联系实际。细心地观察学生的各项游戏活动,规律,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综合分析、比较,同时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再进行筛选,制订一套适用于本校、本班实际的素质教学方案,有目的、有步骤地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实施,这样素质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为“教育儿童的事业是要求对儿童有伟大的爱抚的事业。”抱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去教导、训练学生,使他们将来成为有用的人,职责是何等艰巨。作为教师还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有丰富的知识,掌握必须的技能技巧。吸收最新的信息,充实教学资料,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需求,把握时代脉搏,在素质教育中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逐步掌握多方面的技巧、技能。

二、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首先,要有明确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仅规定了教学的方向,而且具有调控教学过程的功能。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要依靠目标的达成来实现。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务必将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意志、情感、习惯、行为教育等,都写进教学目标,使之有机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融于学生认知结构之中。

其次,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素质化的教学目标要求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为之服务。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主,封闭沉闷,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这种带有浓厚应试色彩的课堂结构,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一是要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必定抑制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要引导学生提高兴趣,并透过努力去争取成功。二是要创设情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数学资料的枯燥无趣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使课堂富有情趣,可结合数学资料,适当引入一些相关史实、数学故事、生活中的数学案例等。三是要引导探索,加强学生的参与性。数学知识原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践,但数学知识从生活实践中脱离出来,往往就只成为训练思维的手段。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实例和模型来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来体验知识的构成过程、建构知识体系,这是教师要做好的工作。透过设计一些活动课,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探究,深深吸引学生去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置身于知识的构成发展过程之中,透过探索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四是要激励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哪怕是微小的成功,积累点滴成功,学生会情不自禁感到愉快,增强信心,所以教师平时要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诸如课堂提问、数学游戏、数学作品展示、数学竞赛等,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应帮忙学生正视挫折,具体分析、找出方法,避免因压抑而动摇信心,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第三,要抓好差生工作。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少数尖子学生,把“差生”排斥在群体之外,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为此,应树立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对于差生,要满怀爱心,重点辅导,并发动学习好的同学帮忙差生,最终使全体学生共同提高。

三、作为数学教师,我将在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透过各种渠道,抓住契机,把握好数学教学与学生个性之间的联系,发挥数学教学的功能,从而构成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是及时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老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但任何班中都有几个"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孩子,我将及时帮忙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当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大大的"优",或得到简短的批注"方法好"、"计算巧妙"等,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喜悦的情绪溢于言表。在评价时教师更多的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只要他做出努力,有一点出众的表现,就能获得教师的赞赏和表现机会,即使水平在一般以下,仍然加以肯定。苏霍姆林斯基以前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仅明白而且体会到教师和群众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同时,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得时候,既要看到进步的一面,又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长善救失,扬长避短。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进行正确的评价,能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是引导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我将着力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变"跟我学"到"我要学",以主人的姿态投入训练。数学教学中,建立自主学习活动教学结构,正确引导,巧妙疏导,用心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放权让学生独立自主。学生的目标明确了,参与度深了,有充分的机会表现展示自己的学习潜力。是学习数学逐步成为学生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活动过程。这种独立探索的成功提议,正是儿童个性自主性的强大支点。

总之,经过一个假期的学习,个人感觉又有了新的提高,下步将倾尽所学,在新的学期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与教学的全过程,切实做到学有所用。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21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以人为出发点综合素质评价,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其重要特点是关注过程性评价。评价要求达到的“三化”是:1、评价主体多元化。2、评价方式互动化。3、评价内容多样化。我校在开展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积极推行评价方式改革,建立了一套以“学生成长记录袋”为基础,以学科模块评价登记表为主要内容,以研究性学习评价和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评价表为重要补充,以老师、同学、家长以及学生本人的多主体互动评价为主要特点的过程性、发展性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旨在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主要目的,使对学生的评价与考试工作和新课程改革相对接。根据自己这一年的亲身体会,现将以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和管理为主要形式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些做法简要总结如下:

一、明确评价的目标

通过“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和管理,全面、全程、客观且富有人性化地记录“学生个人成长的足迹”,打破现行的考试制度,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衡量,温馨地对学生进行激励,调动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达到以评促学的目标。

二、明晰评价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评价必须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不能把目光只投向少数尖子生,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解题策略、思维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促进全员的多层发展。

2、激励性原则。评价应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对学生的激励应由外在激励为主转变为内在激励为主。评价应多方开掘学生的内在激励,加速学生内驱力的发展,不断激励学生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发展的追求。

3、自主性原则。评价应充分调动和及时调整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对某项考查结果不满时,可按学生的要求让其再自学,在其自认为已获得良好发展时给予再次考查的机会。

4、多样性原则。评价要做到形式多样:等级评价与语言描述相结合;全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互评、家长参与相结合。要突出考试方式的多样化,多种形式的综合评价能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个性化原则。过程评价必须关注每一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的发挥,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个性心理和特长,使评价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特点。

三、实施评价的措施

建立成长记录袋能有效地记录正规考试所测验不出的内容。“让每一位学生都留下成长进步的足迹,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自信”是设置“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的宗旨。建立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最满意的作业,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探究性活动的记录,发现的日常生活中的高中地理问题,对解题的反思,单元知识总结,典型的错题记录,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等等。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可以包含学期开始、学期中和学期结束三个阶段的学习材料。使学生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让学生参与成长记录袋建立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的能力和负责的态度。它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是:学习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这将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力、培养良好习惯。

建立并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改变了以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尺度”的办法,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关注教育的过程和方法,着力于人的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和价值观的形成,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的科学评价方法。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多角度、多层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比较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学生,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有助于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达成教育主体的相互理解与支持,增强了教育的内在活力与外在合力。对推进学校的新课程教学改革、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特长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的一点体会

通过对学生九个维度的客观评价,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别人对他的评价不再是仅凭成绩的好坏,而是多方位多元化评价,激励学生和谐发展、全面发展。通过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强化了过程评价,达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的目的,体现评价的动态变化。

学校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长效机制,将学校德育工作和班级常规管理工作纳入其中,各班建立班级管理档案,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有力证据,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生平常表现资料积累少,造成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班主任评价等缺少充分依据,说服力不强,难以达到公正评价的效果。二是学校部分学生素质相对来说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学生对评价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他们在评价过程中不能认真参与,客观评价,而是马马虎虎。总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耐受性较强的工作,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力求做到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力求使评价结果客观公正。但这毕竟是新生事物,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

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成绩优良。

我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热心助人,与同学相处融洽。我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努力为班为校做好事。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进步,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投身实践,关心国家大事。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力求更好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性格活泼开朗的我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高一年担任语文科代表,协助老师做好各项工作。参加市演讲比赛获三等奖。主持校知识竞赛,任小广播员。高二以来任班级文娱委员,组织同学参加各种活动,如:课间歌咏,班级联欢会,集体舞赛等。在校文艺汇演中任领唱,参加朗诵、小提琴表演。在校辩论赛在表现较出色,获“最佳辩手”称号。我爱好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力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校运会上,在800米、200米及4x100米接力赛中均获较好名次。

三年的高中生活,使我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我各方面的能力,为日后我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通过三年的学习,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就是吃苦精神不够,具体就体现在学习上“钻劲”不够、“挤劲”不够。当然,在我发现自己的不足后,我会尽力完善自我,培养吃苦精神,从而保证日后的学习成绩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们即将告别中学时代的酸甜苦辣,迈入高校去寻找另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在这最后的中学生活里,我将努力完善自我,提高学习成绩,为几年来的中学生活划上完美的句号,也以此为人生篇章中光辉的一页。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22

摘要:当今的大学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能否进步发展,一个社会能否稳定健康的制约因素。而当今大学的育人理念不仅受制于当今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与变化,也更多的受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的影响。作为国家新一代的青年,国家明日发展的希望,为了自己青春羽翼的逐渐丰满,我们在大学里激扬自己人生中这段最青春的日子。而大学所给我们的应该是教会我们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更高层次的,是教会我们如何拥有中国独特的文化素质。那么我们要如何定义文化素质教育?这样的教育发展现实意义何在?我们又要如何为大学生人才培养找准前进的方向?现在以一种更加客观冷静的态度回头审视文化素质教育尤为必要。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实意义;方向;途径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在大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文史哲基本知识、艺术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的教育。我国从1995年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文教育的失衡问题越来越突出,并日益影响到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以往大学教育存在的专业口径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单一、评价体系偏颇、文化陶冶淡化等问题。它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以尊重学生个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

新形势下,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各方面的任务一个比一个多,各方面的负担一个比一个重: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辐射等。学生过分重视花哨的校园活动,而忽视了对自己内在的培养,忽视了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忽视了自己对于已有知识的运用和创新。

(二)大学教授要忙着搞职称,忙着搞研究,看似一个比一个忙,其实是把大学的本质和根本使命给忘却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们的引导和传授作用却在职称、研究的压迫下消失殆尽。他们忽视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加忽视了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志在必行,它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其如何做人。

(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重要转折的时代,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人们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却使得人文教育却受到冷落,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现象,并随之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精神空虚等。因此各国采取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做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精英,所以高等教育助大学生精神成人是高等文化教育的使命。大学教育,重在传承文化,追求真理。大学要培养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要培养道德健全的人适应时代的需要显得尤为必要。杨叔子曾表示:中国要办好大学,依赖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基础知识的全面扎实,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可见,加强文化素质正是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

作为迎接新时代挑战的主阵地和生力军,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即在文化素质教育中重视引导学生求新、求变,让学生在其中自己解决问题,给其创造的空间,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国民的素质,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及途径

(一)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

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而且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认同感。我们要通过优化社会大环境、创建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等手段,使大学生感受、理解、热爱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比重。

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比重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课程设置要由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逐步向重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方向转变。通过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美英等国高校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值得我们借鉴。如哈佛大学的“共同基础课”五类课程中,文学与艺术和外国文化是其中的两类;牛津大学一直坚持在学生中开展古典文化知识的学习。从民族的发展高度,学校应该像重视英语、计算机等课程那样重视人文课程,加强投入、纳入制度化管理,实行统一考试,考试结果与授予学位挂钩。

(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仅包括他在本专业研究中的深度与广度,还包括教师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准确把握。教师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审美情感,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的过程。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关键。

(四)政府、社会、高校联手参与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良好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人人参与,推动良好人文氛围的形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和优良的环境。

作为政府,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

现代人文素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而成的精神。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从全社会来讲,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要重视培养良好人文素养的氛围,在公共舆论的领域内要鼓励电视、电影、报纸等大众媒体严肃地负起推进提升人文素养的责任。

所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应该“转识成智、化性为德,以业为志、由技入道”。从根本上讲,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重在回归大学之道,弘扬大学之魂(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谓大学;万物并育,化成天下,是谓大爱!)。让大学生真正的在大学中学会做学问,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只有在实践中的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与改进才能逐渐实现真正的文化素质的提高,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23

假期学习了关于素质教育的系列材料,深受教育和启发,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务必具备良好的素质

教师是学生教育的启蒙者,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思想行为的引路人。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一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确立自己“为人师表”的模范形象,用端庄的仪表、大方得体的举动,和蔼和亲的态度、平易近人的作风去感化学生,使教师成为学生行为的表率和学习的楷模。孩子离开父母,离开幼儿园到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及周围的事物都与幼儿园有不少的变化,比幼儿园环境严肃多了,给学生的感觉陌生了,对他们的情感发起一轮波动。他们很自然地把感情、期望、爱的要求转移到老师身上。渴望老师象妈妈那样给他们充足的爱。因此,教师就应把自己全部的爱无私地倾注给学生,视他们为自己的亲骨肉,满腔热情地关怀、全面地照顾、耐心地教育、细致地疏导,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全面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师务必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改变陈旧的方式方法,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去把握大纲,深钻新教材,探究新方法组织教学;刻苦学习,深入研究,要理论联系实际。细心地观察学生的各项游戏活动,规律,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综合分析、比较,同时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再进行筛选,制订一套适用于本校、本班实际的素质教学方案,有目的、有步骤地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实施,这样素质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为“教育儿童的事业是要求对儿童有伟大的爱抚的事业。”抱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去教导、训练学生,使他们将来成为有用的人,职责是何等艰巨。作为教师还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有丰富的知识,掌握必须的技能技巧。吸收最新的信息,充实教学资料,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需求,把握时代脉搏,在素质教育中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逐步掌握多方面的技巧、技能。

二、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首先,要有明确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仅规定了教学的方向,而且具有调控教学过程的功能。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要依靠目标的达成来实现。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务必将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意志、情感、习惯、行为教育等,都写进教学目标,使之有机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融于学生认知结构之中。

其次,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素质化的教学目标要求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为之服务。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主,封闭沉闷,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这种带有浓厚应试色彩的课堂结构,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一是要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必定抑制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要引导学生提高兴趣,并透过努力去争取成功。二是要创设情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数学资料的枯燥无趣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使课堂富有情趣,可结合数学资料,适当引入一些相关史实、数学故事、生活中的数学案例等。三是要引导探索,加强学生的参与性。数学知识原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践,但数学知识从生活实践中脱离出来,往往就只成为训练思维的手段。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实例和模型来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来体验知识的构成过程、建构知识体系,这是教师要做好的工作。透过设计一些活动课,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探究,深深吸引学生去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置身于知识的构成发展过程之中,透过探索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四是要激励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哪怕是微小的成功,积累点滴成功,学生会情不自禁感到愉快,增强信心,所以教师平时要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诸如课堂提问、数学游戏、数学作品展示、数学竞赛等,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应帮忙学生正视挫折,具体分析、找出方法,避免因压抑而动摇信心,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第三,要抓好差生工作。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少数尖子学生,把“差生”排斥在群体之外,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为此,应树立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对于差生,要满怀爱心,重点辅导,并发动学习好的同学帮忙差生,最终使全体学生共同提高。

三、作为数学教师,我将在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透过各种渠道,抓住契机,把握好数学教学与学生个性之间的联系,发挥数学教学的功能,从而构成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是及时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老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但任何班中都有几个"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孩子,我将及时帮忙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当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大大的"优",或得到简短的批注"方法好"、"计算巧妙"等,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喜悦的情绪溢于言表。在评价时教师更多的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只要他做出努力,有一点出众的表现,就能获得教师的赞赏和表现机会,即使水平在一般以下,仍然加以肯定。苏霍姆林斯基以前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仅明白而且体会到教师和群众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同时,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得时候,既要看到进步的一面,又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长善救失,扬长避短。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进行正确的评价,能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是引导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我将着力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变"跟我学"到"我要学",以主人的姿态投入训练。数学教学中,建立自主学习活动教学结构,正确引导,巧妙疏导,用心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放权让学生独立自主。学生的目标明确了,参与度深了,有充分的机会表现展示自己的学习潜力。是学习数学逐步成为学生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活动过程。这种独立探索的成功提议,正是儿童个性自主性的强大支点。

总之,经过一个假期的学习,个人感觉又有了新的提高,下步将倾尽所学,在新的学期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与教学的全过程,切实做到学有所用。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24

为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顺应时代潮流,迎接新挑战的必然选择,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现实基础,同时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如今时代更加严格要求教书育人的教师们树立起“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教育观。“德高为范”,教师只有先以德修身,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

如今的教育备受重视,教育方式也由从前的应试教育慢慢转向素质教育。所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摒弃应试教育的种种落后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先进教育观念,比如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上,我会用最接近朋友的语气和学生们一起讨论问题。为新时代的教育者,应当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做到及时的更正与尊重,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

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用行为去教育我们的学生。没有任何人能给我们提供人类社会远景的终极图画,但有一点可以相信,人类的.每一个行动都会产生影响未来的无穷无尽的后果。是的,榜样是最好的教员,虽然榜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它却教给人们许多书本上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榜样的力量在于行动,行动比语言更能说服人、教育人、启示人。

实施素质教育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研究性、探索性因素,全方位、多渠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看到这群可爱的学生我知道他们虽然顽皮、难教,却满眼机灵与天真。他们像一块块璞玉,未经任何的雕琢,作为当代的教育事业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些璞玉雕琢的光芒四射,让他们全面发展。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25

随着素质教育的需要,近来我学习了关于素质教育的系列材料,深受教育和启发,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

教师是学生教育的启蒙者,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思想行为的引路人。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一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确立自己“为人师表”的模范形象,用端庄的仪表、大方得体的举动,和蔼和亲的态度、平易近人的作风去感化学生,使教师成为学生行为的表率和学习的楷模。孩子离开父母,离开幼儿园到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及周围的事物都与幼儿园有不少的变化,比幼儿园环境严肃多了,给学生的感觉陌生了,对他们的情感发起一轮波动。他们很自然地把感情、期望、爱的要求转移到老师身上。渴望老师象妈妈那样给他们充足的爱。因此,教师应该把自己全部的爱无私地倾注给学生,视他们为自己的亲骨肉,满腔热情地关怀、全面地照顾、耐心地教育、细致地疏导,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全面发展。

德为师之本,具备良好的师德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现代教育日新月异,教育在不断地发展,所以教师的师德会对学生人格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品德感染仍无可替代。这就要求教师有“掏出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师德,才能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灌输知识给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活泼、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从而“严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任务,达到提高全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工作,忠于职守。这是一个教师必备的条件。一个职业道德优秀的教师,绝对不是一个见异思迁,缺乏敬业精神的人。一定是拥有高尚的敬业、进取精神、能够为人师表的人。在教学中更要象慈母般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言传身教,把深厚的感情倾注到接受教育的学生身上。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师必须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改变陈旧的方式方法,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去把握大纲,深钻新教材,探究新方法组织教学;刻苦学习,深入研究,要理论联系实际。细心地观察学生的各项游戏活动,规律,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综合分析、比较,同时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再进行筛选,制订一套适用于本校、本班实际的素质教学,有目的、有步骤地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实施,这样素质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二、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首先,要有明确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规定了教学的方向,而且具有调控教学过程的功能。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要依靠目标的达成来实现。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必须将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意志、情感、习惯、行为教育等,都写进教学目标,使之有机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融于学生认知结构之中。

其次,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素质化的教学目标要求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为之服务。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主,封闭沉闷,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这种带有浓厚应试色彩的课堂结构,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一是要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必定抑制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要引导学生提高兴趣,并通过努力去争取成功。二是要创设情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三是要引导探索,加强学生的参与性。知识原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践,但知识从生活实践中脱离出来,往往就只成为训练思维的手段。四是要激励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哪怕是微小的成功,积累点滴成功,学生会情不自禁感到愉快,增强信心,所以教师平时要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正视挫折,具体分析、找出方法,避免因压抑而动摇信心,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第三,要抓好差生工作。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少数尖子学生,把“差生”排斥在群体之外,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为此,应树立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对于差生,要满怀爱心,重点辅导,并发动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差生,最终使全体学生共同提高。

三、实施素质教育,要以育人为本。

教师在工作中要以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那种只重视升学有望的学生的做法。促进学生以德育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克服那种只重视智育,甚至于只重视考分,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的“应试教育”倾向。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思考问题、参加社会实践和从事感兴趣的自主学习活动。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按照“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认真组织施教,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实施素质教育,是强国之策。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江曾深刻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的,学生在思想教育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会转化为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为祖国发奋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对学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提高识别真善美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总之,经过学习,个人认识和感觉又有了新的提高,下步将倾尽所学,在新的学期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与教学的全过程,切实做到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