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2024/07/28心得体会

西西文学整理的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精选2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1

这次去英国,我去了很多地方,学了很多知识,特别是我们在唐校语言培训学校的那几天,我学到的东西最多了。

在唐校的时候,我的伙伴buddy是Glenda,那几天我和Glenda一起学习,一起玩,我们还一起去郊游,一起做游戏,一起做运动。我们一边玩,一边学习,一边用英语交流,在这过程中,使我学到了不少新知识,我们还成为好朋友。我还体会到英国的小学生们很有礼貌,很热情,对人很友好。例如: 我们坐火车的时候,他们会把座位让给我们,走路的时候让我们不要太靠近马路等等,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原本是一个喜欢大声说话的人,而且坐车的时候一般没有系安全带的习惯,但这次去英国游学后,这些坏习惯我都改了,我说话的`声音变小了,坐车的时候一定会提醒自己系好安全带。还有我还养成了一个好习惯:被人帮助后要说“Thank you.” (谢谢),请人帮忙的时候要说“Please.”(请),哈哈,这个好习惯将会永远陪伴我,甩也甩不掉。

这次交流活动使我改变不少,也让我学习到很多新知识,同时我也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就是我的英语说得不够好,还不能完全听懂别人的话,也不能准确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今后我要更认真地学好英文。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2

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诫我:“不能骄傲哟!”我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我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就在我兴奋的同时,我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

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我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我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我的“光辉”史……我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写的好吗?我还不想和你们在一起呢!从此我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我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错了,上午两节课,我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我校掀起了“诵读《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3

今天听了庞老师一天的课,满满的感动和收获。

老师说,你给孩子足够的爱,孩子回馈给你的也是同样的爱,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

自从第一天走进传统文化中心起,我就每天都被各位老师的真情所感染,几乎每天都被感动的'哭上几次。我一度感觉自己是不是得病了,怎么这么爱哭,这么容易感动呢?其实不就是像侯老师说的往自己身上归吗?一归,感觉自己做的非常不好非常不够,既有感动的泪水,也有惭愧的泪水。

听完几天课,确实认识到自己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对。以前从来不懂得认错,就算错了也不说自己错了,总是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以前没结婚时,父母就非常惯着我,使得我总跟妈妈顶嘴。上小学的时候学习还挺好,老师对我也好,所以养成了目中无人、特别傲慢的性格,以自己为中心,从来不会为别人着想,唯我独尊,强势,用我老公形容我的话就是女王性格,所以导致我们俩刚结婚那几年总吵架。自从来了传统文化中心,感觉自己一下子变了许多,知道认错了,知道惭愧了,这就是我最大的改变。

孩子也比以前懂事了。回家之后,他大姑给买的锅包肉,他知道先给妈妈吃然后再自己吃,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多么可喜的变化啊!

妈妈改变了,孩子就会改变。这在我家得到了认证。我一定要坚持学习,继续改过,把傲慢心、嫉妒心,见火就着的火爆脾气都改了,我一定要坚定信心,不能放弃。

真的感恩传统文化中心老师和义工们对我们的关爱,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浓浓的爱和尊敬,在这个大家庭里,充满着正能量,真的感觉自己身上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在这种环境里,我接受着阳光和温暖,我感觉特别舒服!感恩所有义工老师的辛勤奉献!

我爱传统文化中心,我爱圣贤文化,我爱所有的家人们!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4

20xx年9月至11月,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学习。这次学习分为两种学习方式,一是通过网络听教学视频(教授讲座),二是学习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略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深刻地领会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国学经典源远流长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二、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四、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

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五、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5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

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矗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

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中华文明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学点国学,对祖国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是大有好处的。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6

今年我有幸前往深圳参加《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教师培训活动,聆听了几位老师为我们上的精彩讲课,而最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钱老师与龚老师的两节课。

来自深圳田心小学的钱爱萍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昔仲尼》,她的课例设计新颖,整堂课以课前谈话、课件领读、学生诵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借助教材注释,自主感悟。让学生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入情入境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能熟读成诵。整堂课以“读”贯穿,真正体现了只求诵读,不求甚解的原则。钱老师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的氛围,让学生领悟悬梁刺骨和?Z萤映雪两个典故的真谛,让学生没有一点压力地学习了祖国的精粹文化。

而同样来自田心小学的龚白羽老师的示范课很精彩,她为我们上了一堂《弟子规》,龚老师的课堂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素读;让学生在快乐的诵读中学习了古诗词,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读书积极性,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了祖国的精粹文化。龚老师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的设计,让孩子们在琅琅的书声中体味到国学经典,感受我们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龚老师的课例,让我又一次亲身感受到了国学经典的魅力。

国学课到底怎样教?钱老师和龚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其实,我们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并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借助教材,自主感悟。我们只需要求学生读通了读顺了读出美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能熟读成诵,而不求甚解,让学生没有一点压力地学习祖国的精粹文化。

这次培训会,让我明白了国学的教学,是我们老师要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诵读活动中培养情趣,促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口、耳、脑并用,以习得知识,训练能力,开发潜能,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深读课文过程中能熟读成诵。国学经典的教学就是要“以读为本”,并读悟结合。只有通过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7

中华古国,悠悠五千载;中华文明,绵绵无千年;中华经典,浩浩五千卷。中华经典的星空里,群星闪耀。诗情融花意一体,智慧与激情齐飞。阅读经典就犹如与先哲同行,聆听他们对世界、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就会被那蓉智的思想灵光所感染,比如,《三字经》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的言而有信;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广阔胸襟;《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的宇宙万物的奥妙……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伟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其中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朽的灵魂。毋庸置疑,国学经典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辅助教学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济,更是当代学生学习的模范用书。

是这本书教会了我何为真诚,让我领略了真诚的无限魅力!以言语温暖他人也是泛爱众。人生有限,可祝福别人的机会屈指可数,利用好自会喜悦。当老师以真诚心帮助学生,昔日视若无睹的机会骤然间变得清晰可见、触手可摸。方知没有哪种职业会比国学经典更有功劳、最愉快,渐渐在享受经典。原来我的生活习惯不节俭,现在的习惯令人赞叹,这一切佳绩源于《弟子规》潜移默化间教会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责任感,严谨细致、团结守信、处处为人着想的待人处世方法,锲而不舍、善思好学的态度。德育和教学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我喜欢眼见为实。一本《弟子规》让我明白立身处世接物的道理,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中,庆幸圣贤与己如影随形。懂得经典是拿来做的,不知何时起赢得了家长从未有过的尊敬,只因我请了古圣先贤来帮我。

树的本是根,人的本是孝。孝是我们做人的根,是我们成长的根。我们一定要从小做起,把根扎牢,让世世代代的人都知道做人要孝顺父母,尊敬老师,把孝永远传下去。我向善启孝心的国学经典致敬,是你为我们扎下了正确做人的`深根。鸡蛋原理中,因为鸡蛋是幼小的生命,在破碎的那一刻,我们一定会心灵伤痛。我们要唤醒和保护他们那一颗生命同体的仁爱之心。那是一种很清晰的感觉——心灵得到了深深的净化,同时,又把自己深藏在心底好久都没有去关注的东西给唤醒了。

我相信,我们班的每个同学,自小就读过很多中国儒家的名句和文章,而且很多都是在课堂上经过老师讲解的,深谙其中的道理,印象都应该很深刻。可是这些宝贵的东西,在重复的考试和自我的奋斗中,离我们越来越远,已经和那些染尘很久的器皿一样,被埋没了。

现在,系又把国学经典强调走进我们日常生活,又一落到很现实的行为点上。修身,对古代人而言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但对于现代人又何尝不是呢?处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我们更身处在一个多元文化所交汇的国家里。日复一日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变得急功近利,忘了去关注自己本质的东西。可是抛掉根本,我们会变得一无所有。

古人的话语值得我们好好去聆听。因为这些话语历经千年,依然如珍珠般夺目。不学礼,无以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一直被当做人生的基础课程而备受重视。在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讲究礼仪已上升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进步、开化与兴旺的标志。而我们要做社会的文明人,更需要学习和讲究礼仪。以平等心对待别人,干什么事情都不要有很强的优越感或自卑感。

真是令人自豪,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领悟到了这个道理;可是也令我们感觉有些悲哀,我们趋之若鹜地去搜寻、阅读那些外国人士写的成功之道,却忽视了自己祖宗留下的东西,甚而将它拱手给了别人。看看现在国外越来越热闹的中国文化研究潮,我们真该反省了。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8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完美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经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那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梦想。”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必须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我觉得《千字文》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据史书记载,这篇构思精巧、富有韵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叫周兴嗣的人于一夜间编成的。公元六世纪初,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让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用四言韵文的形式将其编撰成文,字句间要求有密切联系,且要富于文采和韵味,以供儿童学习识字,并从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周兴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将《千字文》编成,可是,第二天,他竟已是两鬓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传到今日,作为一部启蒙读物,它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终更是难能可贵。做学问不能够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当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要坚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书中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说,经典故事:如夜明珠,盘古开天,让我大开眼界。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多读、多背中享受这部经典美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明白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先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并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仅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我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我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我,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我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我。并且时刻提醒着自我,仅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我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必须不会遗憾。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我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9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广为传诵。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持续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礼貌的人吗当今社会,礼貌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礼貌上去了,精神礼貌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礼貌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务必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务必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构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

国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慢慢品味,其乐无穷。学生们诵读,能够从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更加懂礼貌,更加爱学习国学经典在诵的过程中深入了学生们的心灵,为学生们储存了文化的养料,等他长大的时候慢慢吸收。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的底蕴厚重。走近国学经典,我认为它的特点就是:宁静、潜心。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潜得下来的人,才有可能从内心中容下国学经典。当我们被现代社会许多时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脚以至心灵的时候,当我们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消除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国学经典的脚步,更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续国学经典的精髓。

我校用心倡导读诵国学经典在我看来是一件十分好的事情,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思想。在读诵中,强化记忆力,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他们补充超多有益的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东西。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汲取千年文化中的营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体会、反刍,用正确的思想指引他们的生活,带他们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谛!

朋友们,潜下心来,静下气来,与学生们一道走近国学经典,和学生们一齐体会和感悟!用经典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学生们一齐学习的过程中一同快乐收获与成长。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广为传诵。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持续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礼貌的人吗当今社会,礼貌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礼貌上去了,精神礼貌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礼貌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务必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务必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构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

国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慢慢品味,其乐无穷。学生们诵读,能够从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更加懂礼貌,更加爱学习国学经典在诵的过程中深入了学生们的心灵,为学生们储存了文化的养料,等他长大的时候慢慢吸收。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的底蕴厚重。走近国学经典,我认为它的特点就是:宁静、潜心。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潜得下来的人,才有可能从内心中容下国学经典。当我们被现代社会许多时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脚以至心灵的时候,当我们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消除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国学经典的脚步,更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续国学经典的精髓。

我校用心倡导读诵国学经典在我看来是一件十分好的事情,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思想。在读诵中,强化记忆力,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他们补充超多有益的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东西。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汲取千年文化中的营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体会、反刍,用正确的思想指引他们的生活,带他们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谛!

朋友们,潜下心来,静下气来,与学生们一道走近国学经典,和学生们一齐体会和感悟!用经典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学生们一齐学习的过程中一同快乐收获与成长。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

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矗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20xx年秋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现将本期学习国学工作总结如下。(其实也就是前些时候所写的几篇相关日志重新编辑了一下下,各位见笑了)。中华文明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学点国学,对祖国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是大有好处的。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中华古国,悠悠五千载;中华文明,绵绵无千年;中华经典,浩浩五千卷。中华经典的星空里,群星闪耀。诗情融花意一体,智慧与激情齐飞。阅读经典就犹如与先哲同行,聆听他们对世界、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就会被那蓉智的思想灵光所感染,比如,《三字经》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的言而有信;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广阔胸襟;《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的宇宙万物的奥妙……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伟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其中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朽的灵魂。毋庸置疑,国学经典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辅助教学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济,更是当代学生学习的模范用书。

是这本书教会了我何为真诚,让我领略了真诚的无限魅力!以言语温暖他人也是泛爱众。人生有限,可祝福别人的机会屈指可数,利用好自会喜悦。当老师以真诚心帮助学生,昔日视若无睹的机会骤然间变得清晰可见、触手可摸。方知没有哪种职业会比国学经典更有功劳、最愉快,渐渐在享受经典。原来我的生活习惯不节俭,现在的习惯令人赞叹,这一切佳绩源于《弟子规》潜移默化间教会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责任感,严谨细致、团结守信、处处为人着想的待人处世方法,锲而不舍、善思好学的态度。德育和教学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我喜欢眼见为实。一本《弟子规》让我明白立身处世接物的道理,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中,庆幸圣贤与己如影随形。懂得经典是拿来做的,不知何时起赢得了家长从未有过的尊敬,只因我请了古圣先贤来帮我。

树的.本是根,人的本是孝。孝是我们做人的根,是我们成长的根。我们一定要从小做起,把根扎牢,让世世代代的人都知道做人要孝顺父母,尊敬老师,把孝永远传下去。我向善启孝心的国学经典致敬,是你为我们扎下了正确做人的深根。鸡蛋原理中,因为鸡蛋是幼小的生命,在破碎的那一刻,我们一定会心灵伤痛。我们要唤醒和保护他们那一颗生命同体的仁爱之心。那是一种很清晰的感觉——心灵得到了深深的净化,同时,又把自己深藏在心底好久都没有去关注的东西给唤醒了。

我相信,我们班的每个同学,自小就读过很多中国儒家的名句和文章,而且很多都是在课堂上经过老师讲解的,深谙其中的道理,印象都应该很深刻。可是这些宝贵的东西,在重复的考试和自我的奋斗中,离我们越来越远,已经和那些染尘很久的器皿一样,被埋没了。

现在,系又把国学经典强调走进我们日常生活,又一落到很现实的行为点上。修身,对古代人而言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但对于现代人又何尝不是呢?处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我们更身处在一个多元文化所交汇的国家里。日复一日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变得急功近利,忘了去关注自己本质的东西。可是抛掉根本,我们会变得一无所有。

古人的话语值得我们好好去聆听。因为这些话语历经千年,依然如珍珠般夺目。不学礼,无以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一直被当做人生的基础课程而备受重视。在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讲究礼仪已上升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进步、开化与兴旺的标志。而我们要做社会的文明人,更需要学习和讲究礼仪。以平等心对待别人,干什么事情都不要有很强的优越感或自卑感。

真是令人自豪,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领悟到了这个道理;可是也令我们感觉有些悲哀,我们趋之若鹜地去搜寻、阅读那些外国人士写的成功之道,却忽视了自己祖宗留下的东西,甚而将它拱手给了别人。看看现在国外越来越热闹的中国文化研究潮,我们真该反省了。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13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

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20xx年秋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现将本期学习国学工作总结如下。(其实也就是前些时候所写的几篇相关日志重新编辑了一下下,各位见笑了)。中华文明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学点国学,对祖国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是大有好处的。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中华古国,悠悠五千载;中华文明,绵绵无千年;中华经典,浩浩五千卷。中华经典的星空里,群星闪耀。诗情融花意一体,智慧与激情齐飞。阅读经典就犹如与先哲同行,聆听他们对世界、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就会被那蓉智的思想灵光所感染,比如,《三字经》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的言而有信;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广阔胸襟;《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的宇宙万物的奥妙……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伟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其中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朽的灵魂。毋庸置疑,国学经典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辅助教学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济,更是当代学生学习的模范用书。

是这本书教会了我何为真诚,让我领略了真诚的无限魅力!以言语温暖他人也是泛爱众。人生有限,可祝福别人的机会屈指可数,利用好自会喜悦。当老师以真诚心帮助学生,昔日视若无睹的机会骤然间变得清晰可见、触手可摸。方知没有哪种职业会比国学经典更有功劳、最愉快,渐渐在享受经典。原来我的生活习惯不节俭,现在的习惯令人赞叹,这一切佳绩源于《弟子规》潜移默化间教会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责任感,严谨细致、团结守信、处处为人着想的待人处世方法,锲而不舍、善思好学的态度。德育和教学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我喜欢眼见为实。一本《弟子规》让我明白立身处世接物的道理,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中,庆幸圣贤与己如影随形。懂得经典是拿来做的,不知何时起赢得了家长从未有过的尊敬,只因我请了古圣先贤来帮我。

树的本是根,人的本是孝。孝是我们做人的根,是我们成长的根。我们一定要从小做起,把根扎牢,让世世代代的人都知道做人要孝顺父母,尊敬老师,把孝永远传下去。我向善启孝心的国学经典致敬,是你为我们扎下了正确做人的深根。鸡蛋原理中,因为鸡蛋是幼小的生命,在破碎的那一刻,我们一定会心灵伤痛。我们要唤醒和保护他们那一颗生命同体的仁爱之心。那是一种很清晰的感觉——心灵得到了深深的净化,同时,又把自己深藏在心底好久都没有去关注的东西给唤醒了。

我相信,我们班的每个同学,自小就读过很多中国儒家的名句和文章,而且很多都是在课堂上经过老师讲解的,深谙其中的道理,印象都应该很深刻。可是这些宝贵的东西,在重复的考试和自我的奋斗中,离我们越来越远,已经和那些染尘很久的器皿一样,被埋没了。

现在,系又把国学经典强调走进我们日常生活,又一落到很现实的行为点上。修身,对古代人而言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但对于现代人又何尝不是呢?处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我们更身处在一个多元文化所交汇的国家里。日复一日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变得急功近利,忘了去关注自己本质的东西。可是抛掉根本,我们会变得一无所有。

古人的话语值得我们好好去聆听。因为这些话语历经千年,依然如珍珠般夺目。不学礼,无以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一直被当做人生的基础课程而备受重视。在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讲究礼仪已上升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进步、开化与兴旺的标志。而我们要做社会的文明人,更需要学习和讲究礼仪。以平等心对待别人,干什么事情都不要有很强的优越感或自卑感。

真是令人自豪,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领悟到了这个道理;可是也令我们感觉有些悲哀,我们趋之若鹜地去搜寻、阅读那些外国人士写的成功之道,却忽视了自己祖宗留下的东西,甚而将它拱手给了别人。看看现在国外越来越热闹的中国文化研究潮,我们真该反省了。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15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这一句就是教导我们学习文化知识要用心,要努力,要刻苦,要实践,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习到真正的学问,我们才能够真正起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作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重力行,对学问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这一句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即:用心记,眼要看,口中读,三者同步,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到真正的学问。读书时要有规范,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段,这段还未读完,就跳到另一段。学习某一科目知识,就不能羡慕别的科目知识,这一科目的知识还没有学习完,还没有完全掌握,就不能学习其它科目。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这一句告诉我们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一定要有计划,一定要刻苦用功,绝对不能投机取巧。遇到难通的地方,要专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这正是 所谓书读千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如果反复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有关的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书房要整理得简单清洁,四面墙壁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所用的笔、砚、台要摆放端正。磨墨磨偏了,就表明这个人读书的目的心术不正,乱写字的学生,就表示这个学生的学习心态有问题。我们一定要爱护好自己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环境维护得井井有序,才有益于我们的学习。懂得从人的微小动作去观察每个人是否有用,有才,这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存放经典著作,要有固定的书架或书柜,每一次读书之后,要将书放回原处存放。书本有残缺或损坏时,应补好,你爱书,书就爱你,有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获,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获。这一句是告诉我们爱惜经典著作是一件头顶大事,没有一件事情能够比爱惜经典著作更重要。我们要像敬爱尊长一样敬爱经典著作,要养成有条不紊、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这是对中国文化的敬爱和尊重,“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为一个学子,从小就要立志读圣贤之书、学圣贤之教、行圣贤之道,不是圣贤之书,则千万不能看,若在学习圣贤之教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时,绝不能自暴自弃,而是应以圣贤为老师,为楷模,长期熏习圣贤之崇高品德,做“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榜样。这一句教导我们一定要接受圣贤之教,学以致用,做人决不能自暴自弃,自己的命运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改变命运靠自己的力量。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1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则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人的文化根基,是中华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这是儒家最经典的一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人,只有不断地学习,自己才会完善。在社会不断进步、竞争一天比一天激烈的今天,你不好好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然会被社会淘汰。“学”要学的精,“学”要学老,学到底。只有坚持到底才会得到胜利;只有学以致用,为我所用,才算是真正的学。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师德是师业之魂——教师一定要修好社会公德,坚守职业道德,科学严谨、认真求实;为人坦荡、光明正大、诚实守信,先人后己;廉洁奉公,端庄稳重,平易近人;知识丰富、语言生动、仪表整齐、举止文明,以实际行动感召、带动和影响广大学生,要以大爱之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迫别人干;不能把学生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更不能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出气筒。因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树立师表形象。师德是师才之本——“师德养人,师才育人;德才兼备方为社会栋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怎样处事,怎样做人。师德是师风之根——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笑一颦、一喜一怒都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学生。良好的师德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一种良好的习惯,是保证我们教育百年树人最重要的根。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17

英国的硕士分两种,一种是以教学为主的一年制硕士(taught),一种是一年半或两年的研究型硕士(research)。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都选择的读1年的硕士,这种硕士共分三个学期。前两个学期为授课,考试学期,第三个学期为毕业设计。很多人大概都会问,1年的硕士能学到什么?其实,自己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现在两个学期已经结束,谈谈个人感受。

先说下教学内容。没有课本,不像在国内读本科的时候,课本每年都换版,学生都必须买,光书费就花好几千。上课的时候,老师会发讲义。比较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国内的课程更理论化,与实际应用联系太少;英国的课程相对要更着重实际应用方面。因为英语水平不是很好,上课的时候我基本都不听。其实,有的课程确实不需要听,因为老师就是在念讲义,课后自己就可以看明白,再加上图书馆借的相关书籍,这种课基本就没问题了。有的课最好还是听听,因为老师不发讲义,或者讲义很简单,那么就要上课的时候仔细记录了。不然课后会很累的,尤其是连参考书都没有的课,或者参考书都被借走了,自己没借到,考试又很紧,那就完蛋了。

再说下作业。课程分考试课和考察课。所谓考试课,就是期末的时候要考试,这里又分为100%考试课,和作业考试结合课。考察课就是100%作业课。作业基本上都是布置3~4周后才交。看起来时间很长,好像不着急,其实你要是想得个好的分数,作业就要充分准备,早下手,早解决。因为写作业的过程中,你才能发现这门课你有哪些不明白,作业中有哪些问题无法解决。发现问题,及时联系老师,一般老师都会很痛快的回答你,碰到和蔼点的,连你做的对不对,整个过程怎么做都会告诉你。这样你就可以得到一个好的分数,为最后该门总成绩有个好结果打个基础。同时也是为你能够最后毕业时候得到distinction(卓越)毕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毕竟考试对于母语非英语的中国留学生来说,拿高分有点难。如果是distinction毕业,那么找工作会容易的多。

接下来说下考试。考试一般是5选3,或者是4选3。就是试卷总共4或5道题,任选3道回答。根据学分不同,考试时间也不同,有两个小时的,有三个小时的。每道题又分为多个小题,也许各个小题之间有联系,也许根本就是为了凑试题而被拼在一起的毫无联系的几道题。这样是最讨厌的,一个题里面设计的内容太多,想要得分,就要知识全面。我比较喜欢有联系的题目,因为在复习的时候我就自己取舍了一些章节的内容,万一碰到我不会的章节和会的章节出了一道题,那就不爽了。考试可以带计算器,不过是学校指定的。我花了8镑(合¥120),结果一看made in China的夏普计算器。又不爽了一下。

再说下学习方法。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不同,个性也不同,所以方法并不通用。但是如果你想学习相对轻松点,或者说想学习好,那么最主要的是头脑要聪明(我想没人承认自己智力有问题),勤快。就算再聪明,临时抱佛脚也不会拿到什么好成绩的。最好能够把当天的课程内容及时消化掉,这样就避免最后考试之前的突击。我说的是最好,但是我也做不到,一个字,懒。太多单词,懒得查;太多内容,懒得看;太深奥的理论,懒得思考。闹得个最后临近考试的时候突击,内容攒的太多,没法全看,只好取舍。考场上,看到没有复习的内容跃然纸上,才后悔为什么没有提前学习。

最后说下学习态度。要想学习好,除了头脑和勤奋之外,你的同学和朋友也很重要。每个人都有惰性,必须要一个力去推动才能持续前进。这个力从何而来,内在?外在?都有。自己要自律,这也就是勤奋了。同学和朋友的帮助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碰到的同学中有敏而好学的,对自己的帮助将是莫大的。如果碰到的都是吃喝玩乐的主,那你也就很难自持了;即使能够自律,当碰到问题的时候连个讨论的人都没有,学习会很累。

很多留学的人是国内刚刚本科毕业,或者在英国本科毕业的。这些人大多厌倦了读书(想起当年本科毕业的时候),加上家里有些钱,出来不过是镀镀金,享受一下挥霍的生活。所以不要抱太多希望在这些人身上,他们大多不会主动学习,不会去考虑拿高分。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希望想学点东西朋友能碰到好的学伴。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18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通过学习国学,可以让人明白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现在年轻人一味追求“酷”,漠视礼仪,不尊重长辈老师前辈的都有,直到踏上了社会、工作岗位、吃到了苦头才意识到了“礼”的重要性。校园中有些出口成“脏”的同学是否也该引起重视,把逞一时口快的坏习惯给改改,养成基本的道德素质。当然体会不是三言两语就说尽的,只是略举一例。有许多的标准就算是在现代看来也还是绝不失色的。

互联网,手机,汽车等现代工具让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功利。现代化提高了国人的生活节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带给人们快乐,反而带给人们更大的压力。是高科技的错吗?我想不是,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必定要进入现代化。当人们的心灵面对这烦躁的社会,不知道如何生活了,心中少了那份宁静与自在。当大家只是以物质为基础,而精神上却一片荒芜时,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是我们该静下心来,研读下我们圣贤的教诲时候了。读读这些经典的语句就知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关于学习,事业,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我们祖先早就归纳在国学中了,而且到现代业一样的适用,不仅现在而且在以后绵长的岁月里也一样适用。如果我们不好好珍惜自己的文化,让这些指导我们人生的哲理从我们身边白白溜走,然后还抱怨生活的不如意,真是怪不了别人。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总的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还是很有见地的,尽管其教育思想带有很强的阶级色彩,但对于学习方法,教育方法以及一些教育规律方面的阐释还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的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19

20xx年xx月起我校开展了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这门课,它分为四个教学视频。原先我对国学仅仅是明白而已,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经典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构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学习《论语》的收获是有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向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十分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完美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务必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样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涵养,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神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勤学,具有丰硕的实践经验,注重道德涵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成为后世教师学习的表率。《论语》中良多篇章都能够看到孔子对师德涵养的相关阐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迪。

1.立志有恒,加强涵养。

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涵养中的主要感化。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论语子罕》)。因此,教师不只要本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高尚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勤恳的标的目标。

2.自省自克,悔改迁善。

孔子从意遇事要长于进行自我省察,这是道德涵养的主要方式。孔子教育学生随时对本人的行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觉问题,避免继续犯错误,这样就起到了自我监视的感化。孔子认为,道德准绳和规范是公共好处的表现,对个人起束缚感化,因此,需要克制自我。长于自克是道德涵养的标识表记标帜。

孔子认为,现实中不具有不犯错的圣人,环节是看待错误的立场。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本人犯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发觉,是本人的幸运。孔子要求“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不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师要尽本人的社会职责,应注重本身的学习涵养,节制博识的知识,具有高贵的道德,这是教人的前提前提。

4.身先士卒,言传身教。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只要言教,更注重身教。他透过严以责己,身先士卒来传染打动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充实说了然身教的`主要性。简直,如果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出发生潜移默化的感化。

5.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怀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需具备的前提。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孔子关怀学生道德、学业的促进以及学生们的糊口与健康环境,他和学生有深厚的交谊。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做到了“无私无隐”。

6.相信学生,激励学生。

孔子对学生充满期望,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那里包含了青年人跨越老年人、学生跨越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成长概念。

7.不竭学习,勤恳立异。

国学经典培训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式,长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论语为政》)。教师必需本人经常复习故业,畅通领悟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觉,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只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涵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20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持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省分行组织开展“学国学经典,育道德员工”系列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工作中的座右铭,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美的赞歌——‘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人们面对着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试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如何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进一步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是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它就像一根坚韧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联在一起,滋润着中华万物茁壮成长,展现着中华文明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在国学各个学术流派存在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充满人文智慧和写信人生真谛的论述,其敏锐的观察、合理的推定、经验的告诫,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更是一国安邦济世之基。作为中华子孙,我们有责任将中华民族这笔精神财富吸收和传扬。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是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21

我有幸在10比1的海选中入选参加彭城书院国学班师资培训班的学习!两天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彭城书院是由一位大企业家卢先生出资修建的。卢先生家财万贯,但是他生活简朴,一生都在做善事!

其中对我震撼最大的就是汉风老师讲的人活着就是一个心态。如果一个人能活得明白,就是要放宽心态,调整心态,做一个大善人,这样才能积德,也就是行善积德!

一,福从何而来

一个人的福德从三个方面来,第一是祖上阴德,二是父母积德,第三是自己修身养性!只有积德行善,一个人的生命才会苏醒。

所谓积德就是行善,做善事,有善举,只有积德才能有福报。

询况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由此可知,福从德生,德由善成!

二,老师何为

回归教师本位,重塑教师形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所有的职业与教师相比,教师是最重要的!一个人身体健壮。如果没有老师的引领,就等于没有了灵魂!一个国家没有教育就等于没有了魂魄。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人称帝。尤其是清朝,满族人想把汉族的风土人情赤化,其结果,恰恰是汉族把满族人同化了!这就是传统文化的作用,即教育的重要!教育的重要,也就确定教师的重要!所以回归教师本位,重铸师道最严,这就是当前重中之重!

一个国家有没有发展潜能,看的就是教育,一个国家富不富强,看的也是教育,而教师的素养决定着教育的兴衰!所以回归教师本位,重铸师道尊严,势在必行!

何为四眼

汉风老师还给大家阐述了四眼,这里所谓的“四眼”,即肉眼,慧眼,天眼,法眼。我们一般人都是俗人,都是肉眼。肉眼看到的都是实物,那么慧眼所发现的和肉眼就不同了。如。“灯”,慧眼所看到的是前途,是光明?“教室”,那便是知识的殿堂。“天眼”发现的更是独具匠心,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稍逊风骚。……一代天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伟人的胸怀大志,目光远大,这就是天眼,成就了一代伟人。

总之,我们要做一个智慧人,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就是要读书,要有善举。要弘扬国学!

何为国学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学习国学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开发孩子的记忆力记忆力是人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智力因素,记忆力好的人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高人一筹,即使是在交际场合,想要谈吐文雅、引经据典也需要有较强的记忆能力。有利于帮助孩子识记和理解文字。

江苏辅延小学曾经做过国学教学实验,这个教学实验证实了,读了三年国学的孩子,识字量基本达到4000多个字,大家可知道,现在我们小学六年的语文教育,孩子也只能认识2450个字而已。所以,读了三年国学的孩子的语文程度已经达到了高中生水平,甚至一些聪慧肯用功的孩子已经达到大学中文系的水平。

学习国学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人生最重要的,孩子们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能够一边走着舞步一边背诵,把握读经“一心二用”的特点。通过背诵,也锻练了幼儿的记忆能力,并随着年龄增长和对经典的进一步理解,大大提升孩子们的分析判断能力。诵读国学经典的同时,也可以积累大量的优美语句,作文水平提高。

所以,作为家长,一定不能错过孩子的国学教育,唯有从小让孩子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伴,才能为孩子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国学如果学好了有诸多好处。我一朋友的孙子现在六岁了,弟子规,三字经等都会背,那智商高的吓人,出口成章,每个成语都能恰如其分地用在具体的语境中。我想这与他从小渗透国语学习分不开,他有一位圣贤的奶奶,牙牙学语就开始教他国学。现在看来他有了坚实的文学基础,也为未来奠定人文高度,将来无论从事什么事业都将得心应手些。

让孩子从小走近国学教育势在必行!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2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则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人的文化根基,是中华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这是儒家最经典的一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人,只有不断地学习,自己才会完善。在社会不断进步、竞争一天比一天激烈的今天,你不好好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然会被社会淘汰。学要学的精,学要学老,学到底。只有坚持到底才会得到胜利;只有学以致用,为我所用,才算是真正的学。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师德是师业之魂教师一定要修好社会公德,坚守职业道德,科学严谨、认真求实;为人坦荡、光明正大、诚实守信,先人后己;廉洁奉公,端庄稳重,平易近人;知识丰富、语言生动、仪表整齐、举止文明,以实际行动感召、带动和影响广大学生,要以大爱之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迫别人干;不能把学生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更不能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出气筒。因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树立师表形象。师德是师才之本师德养人,师才育人;德才兼备方为社会栋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怎样处事,怎样做人。师德是师风之根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笑一颦、一喜一怒都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学生。良好的师德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一种良好的习惯,是保证我们教育百年树人最重要的根。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23

中华古国,悠悠五千载;中华文明,绵绵无千年;中华经典,浩浩五千卷。中华经典的星空里,群星闪耀。诗情融花意一体,智慧与激情齐飞。阅读经典就犹如与先哲同行,聆听他们对世界、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就会被那蓉智的思想灵光所感染,比如,《三字经》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的言而有信;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广阔胸襟;《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的宇宙万物的奥妙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伟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其中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朽的灵魂。毋庸置疑,国学经典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辅助教学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济,更是当代学生学习的模范用书。

是这本书教会了我何为真诚,让我领略了真诚的无限魅力!以言语温暖他人也是泛爱众。人生有限,可祝福别人的机会屈指可数,利用好自会喜悦。当老师以真诚心帮助学生,昔日视若无睹的机会骤然间变得清晰可见、触手可摸。方知没有哪种职业会比国学经典更有功劳、最愉快,渐渐在享受经典。原来我的'生活习惯不节俭,现在的习惯令人赞叹,这一切佳绩源于《弟子规》潜移默化间教会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责任感,严谨细致、团结守信、处处为人着想的待人处世方法,锲而不舍、善思好学的态度。德育和教学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我喜欢眼见为实。一本《弟子规》让我明白立身处世接物的道理,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中,庆幸圣贤与己如影随形。懂得经典是拿来做的,不知何时起赢得了家长从未有过的尊敬,只因我请了古圣先贤来帮我。

树的本是根,人的本是孝。孝是我们做人的根,是我们成长的根。我们一定要从小做起,把根扎牢,让世世代代的人都知道做人要孝顺父母,尊敬老师,把孝永远传下去。我向善启孝心的国学经典致敬,是你为我们扎下了正确做人的深根。鸡蛋原理中,因为鸡蛋是幼小的生命,在破碎的那一刻,我们一定会心灵伤痛。我们要唤醒和保护他们那一颗生命同体的仁爱之心。那是一种很清晰的感觉心灵得到了深深的净化,同时,又把自己深藏在心底好久都没有去关注的东西给唤醒了。

我相信,我们班的每个同学,自小就读过很多中国儒家的名句和文章,而且很多都是在课堂上经过老师讲解的,深谙其中的道理,印象都应该很深刻。可是这些宝贵的东西,在重复的考试和自我的奋斗中,离我们越来越远,已经和那些染尘很久的器皿一样,被埋没了。

现在,系又把国学经典强调走进我们日常生活,又一落到很现实的行为点上。修身,对古代人而言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但对于现代人又何尝不是呢?处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我们更身处在一个多元文化所交汇的国家里。日复一日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变得急功近利,忘了去关注自己本质的东西。可是抛掉根本,我们会变得一无所有。

古人的话语值得我们好好去聆听。因为这些话语历经千年,依然如珍珠般夺目。不学礼,无以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一直被当做人生的基础课程而备受重视。在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讲究礼仪已上升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进步、开化与兴旺的标志。而我们要做社会的文明人,更需要学习和讲究礼仪。以平等心对待别人,干什么事情都不要有很强的优越感或自卑感。

真是令人自豪,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领悟到了这个道理;可是也令我们感觉有些悲哀,我们趋之若鹜地去搜寻、阅读那些外国人士写的成功之道,却忽视了自己祖宗留下的东西,甚而将它拱手给了别人。看看现在国外越来越热闹的中国文化研究潮,我们真该反省了。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24

中华古国,悠悠五千载;中华文明,绵绵无千年;中华经典,浩浩五千卷。中华经典的星空里,群星闪耀。诗情融花意一体,智慧与激情齐飞。阅读经典就犹如与先哲同行,聆听他们对世界、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就会被那蓉智的思想灵光所感染,比如,《三字经》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的言而有信;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广阔胸襟;《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的宇宙万物的奥妙……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伟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其中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朽的灵魂。毋庸置疑,国学经典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辅助教学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济,更是当代学生学习的模范用书。

是这本书教会了我何为真诚,让我领略了真诚的无限魅力!以言语温暖他人也是泛爱众。人生有限,可祝福别人的机会屈指可数,利用好自会喜悦。当老师以真诚心帮助学生,昔日视若无睹的机会骤然间变得清晰可见、触手可摸。方知没有哪种职业会比国学经典更有功劳、最愉快,渐渐在享受经典。原来我的生活习惯不节俭,现在的习惯令人赞叹,这一切佳绩源于《弟子规》潜移默化间教会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责任感,严谨细致、团结守信、处处为人着想的待人处世方法,锲而不舍、善思好学的态度。德育和教学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我喜欢眼见为实。一本《弟子规》让我明白立身处世接物的道理,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中,庆幸圣贤与己如影随形。懂得经典是拿来做的,不知何时起赢得了家长从未有过的尊敬,只因我请了古圣先贤来帮我。

树的本是根,人的本是孝。孝是我们做人的根,是我们成长的根。我们一定要从小做起,把根扎牢,让世世代代的人都知道做人要孝顺父母,尊敬老师,把孝永远传下去。我向善启孝心的国学经典致敬,是你为我们扎下了正确做人的深根。鸡蛋原理中,因为鸡蛋是幼小的生命,在破碎的那一刻,我们一定会心灵伤痛。我们要唤醒和保护他们那一颗生命同体的仁爱之心。那是一种很清晰的感觉——心灵得到了深深的净化,同时,又把自己深藏在心底好久都没有去关注的东西给唤醒了。

我相信,我们班的每个同学,自小就读过很多中国儒家的名句和文章,而且很多都是在课堂上经过老师讲解的,深谙其中的道理,印象都应该很深刻。可是这些宝贵的东西,在重复的考试和自我的奋斗中,离我们越来越远,已经和那些染尘很久的器皿一样,被埋没了。

现在,系又把国学经典强调走进我们日常生活,又一落到很现实的行为点上。修身,对古代人而言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但对于现代人又何尝不是呢?处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我们更身处在一个多元文化所交汇的国家里。日复一日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变得急功近利,忘了去关注自己本质的东西。可是抛掉根本,我们会变得一无所有。

古人的话语值得我们好好去聆听。因为这些话语历经千年,依然如珍珠般夺目。不学礼,无以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一直被当做人生的基础课程而备受重视。在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讲究礼仪已上升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进步、开化与兴旺的标志。而我们要做社会的文明人,更需要学习和讲究礼仪。以平等心对待别人,干什么事情都不要有很强的优越感或自卑感。

真是令人自豪,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领悟到了这个道理;可是也令我们感觉有些悲哀,我们趋之若鹜地去搜寻、阅读那些外国人士写的成功之道,却忽视了自己祖宗留下的东西,甚而将它拱手给了别人。看看现在国外越来越热闹的中国文化研究潮,我们真该反省了。

人生幸福的根源确实是爱和被爱。看着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获得了成功,自己同样地兴奋和雀跃。默默地把自己的爱给予别人,自己的心同样是温暖的。而作为被爱的人,我们更能感受到这一点。最真切的便是抚育我们的父母。只有他们从你一出生,即开始担当两个守护天使的角色。纵使你到了那遥远的天边,他们还是始终不离地关注着你。你忘乎所以地忘掉了他们,他们却将你时时挂在心头。每次说到父母,正在嬉笑的我都会心有濡湿,对他们充满了爱敬。

现在重新审视我们家几代人对自己长辈所做的微不足道的、在常理之中的事情,我才发现孝道在我们家随处可见、无处不在。因为我们从小就在孝道的氛围中长大,认为对长辈本来就应该这么做。可以说孝道在我们头脑里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在行动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平常。现在看来,所不同的就是家突出了一个孝字和身教。由于孝,儿女们听话,母亲和我的理念得以灌输;由于孝,儿女们懂得尊敬师长,人人喜欢;由于孝,儿女们懂得仁爱,同学团结;由于孝,儿女们奋发学习,成绩优异;由于孝,他们好好做人,不让妈妈操心等等。就是因为做到了一个孝字而一顺百顺。

我才开始明白,别人没有错,所有的错误都在自己德未修呀。此生最大的幸运就是聆听到圣贤教育,然而当自己的修养没有达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时,很有可能出发的目的是好的,做着做着就偏离方向了。在这个假期的国学经典学习中,我深深感到像我这样从小好逸恶劳的人,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要改习气,立身行道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自己一定要坚持改过向善,做到久自芬芳。

从小到大,我都在取,到了该予的年纪时,还是一事无成。我希望能为别人做点事,学习尽自己的本分做人。国学经典使我明白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大爱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使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国学经典,圣贤涤荡了我们心灵的污垢,净化了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有一种脱胎换骨、再世为人的感觉。如果把这几天的学习用两个字概括,我想会用这样两个字:感动。国学经典教我们怎样孝敬父母,怎样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怎样为人师、为人父、为人母,怎样和朋友相处,怎样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件物品,让我们时时刻刻都怀着感恩之心。系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系努力的将中华文化承传,成全我们的家庭,成全我们的幸福,谁能说,国学经典不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呢?你们用自己的善行义举实践着圣贤的教诲,用自己的一片爱心去成就他人,为我们做出了表率,相信你们今日种下了福田,种下了善的种子,他日定能开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的善果。

学习经典,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我们要时时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包容之心,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与人为善,也与己为善。回校以后,我要积极地向全校师生、推广力行经典的理念,让全校师生都来接受经典教育,并通过青年路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使全校师生受益一生,来影响和带动兰州市经典教育的开展,让更多的学子接受圣贤智慧的教诲,能够拥有更加健康美好的人生!一个人对父母不敬,对你的性德是最大的损伤,我不骗你,一个人只要对父母不孝,整个业障绝对快速现前。国学经典的道义、情义那厚重的力量生养了我们,我们懂得了自立、自强,奋斗不息,这是我才感到自己曾经把父母伤得那么深,可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却永远不会改变,那是一种最最真挚永恒的爱。我是在幸福中长大的孩子,比起父母来说,我简直就像金枝玉叶一样,而父母只是卑微的小草。但是父母这株草,活得有尊严,有志节,不低头,也不奢求,非常快乐,从小就知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社会的污染,从来都没有诱惑、动摇过父母。

人的一生,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而父亲母亲,永远是我源源不绝的支持力量,伴随我,也引领我。《弟子规》正是在时时处处、引导我们如何仁爱待人,正确处事,分寸有度接物的好教材。在现实生活中真是随时可以用到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