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2024/08/11心得体会

西西文学整理的通识培训心得体会(精选2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1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

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2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3

开学前,我们县教育局组织了全县范围内的全员通识培训。到我校来给我们授课的老师讲的课生动形象,点面结合,课题丰富,内容贴切实用。经过几天的学习,我有一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在这众多的课中,我尤其喜欢一线教师如何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课。通过对该老师的课的学习揣摩,我得出几点体会。

一、要在学习和积累上动脑筋

学术论文是学习和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它既是教研成果的反映,也是学习成果的体现、为了能够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必须收集一定的信息,积累足够的资料,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因此,要把学习和积累作为提高撰写学术论文能力的“奠基工程”来抓,在学习和积累上多动脑筋。

1、资料的积累

撰写学术论文,离不开参考资料。在研究某一个问题之前,应充分了解他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成果以及所做的工作,搜集尽可能多的背景材料,这样才能发前人之未发,成前人之未成。

2、知识的积累

知识积累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的过程。丰富的知识积累,是撰写学术论文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要积累知识,不仅要动眼看,动脑想,还要动手写,将有用的东西记录在案,以便克服遗忘,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3、经验的积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探索出了不少有益的规律,萌发了许多想法和感受。对这些想法和感受,都应随时做好记录,使之积累为论文创作的富贵财富。

二、要在选题和撰稿时下功夫

通过学习和积累、研究和探索,为我们的论文写作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为了能够真正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十分需要的就是在选题和撰稿方面狠下功夫。

1、从教育主管部门、专业学会和各类研讨会等指定的研究课题中,筛选出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研究专长的典型问题作为论题,加以研究,撰写成文。

2、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就自己体验较深又感兴趣的地方触发灵感,加以提炼,将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形成论题。

3、通过认真阅读书刊杂志,在综合、借鉴别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受到有关论点和问题的启示,发现论题,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总之,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留心”。只要平时留心,注意积累,好的选题是时刻都可能出现在你的思维之中的。一旦有了想法,就要立刻记下来,为以后进行筛选或提炼论题做好准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高质量的论文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它饱含着作者的汗水、心血和智慧,它是作者用了若干个学习和思考的夜晚,牺牲了若干个节假日熬炼出来的、撰写论文难,发表论文更难,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动脑筋,肯花功夫,每一位勤于学习积累、善于研究探索的教师,都能够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来。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4

在为期三天的培训中,来自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科书与课程资源研究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资源开发中心、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课题组核心成员和高密试验区课改专家做了关于“新课程理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透视”、“有效的学习和教学”、“新课程实施中的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的报告,此次培训活动,让我收获最大的,感受最深的就是新课改下“课程”“教学”“评价”的具体定位。

一、新课程观倡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

以往大多数教师普遍认同的观点是“课程即教学的科目”“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这种认识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恰恰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是不匹配的,可以说,以往的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这种对于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而新课程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此外,新课程还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切实地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新课程倡导“交往、互动、发展”的教学观,体现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对课程改革的呼应。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而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这是对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观。

此次培训中深刻地对新课程的教育评价进行分析:“评价就是为了促进发展”“评价就是教育过程”“评价本身就是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在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我们的价值不再是做一根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是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通过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结合专家的建议和我校近一年的实验与探索,我觉得作为一线教师,走进新课程,顺应新课程,可多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点:新课程呼唤教师对原创教材课本的提升。教材只是一个案例,一种载体。教学的依据是新课程标准,而不是新教材。而教师本身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的信息与素材要靠教师去整合,教材的.缺憾和空白靠教师去完善,教材的拓展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所以我们不能把教材的内容硬塞给学生,而要对教材进行大胆的改编、选编、选用、活用,要敢于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第二点: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嘴里表达出来的;更多的动人场面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指引学生整理知识,激发激励学生去联想、去创造。给学生知识只是给了学生一双眼睛;而给学生视野和方法才给了学生一台“显微镜”,他们才能用显微镜去发现更有用的东西。

第三点:新课程呼唤能不断“刷新自我”的教师。新课程条件下,许多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要靠教师去创造。教师应终身保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不断提高,使自己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高尚的人格魅力、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可贵的创新精神。

第四点:教学是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一种模式。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内涵无限丰富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而要根据教学内容,敢于展现个人的教学个性

第五点:新课程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不应是面面俱到,而是创新。主要看课堂师生的互动;看教学流程的独特创意;看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智力的挑战;看师生的个性是否得到张扬。

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很多的想象、思考,也带给我们很多困惑,应该说这些想象、思考和困惑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种收获,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所在。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5

在为期三天的培训中,来自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科书与课程资源研究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资源开发中心、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课题组核心成员和高密试验区课改专家做了关于“新课程理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透视”、“有效的学习和教学”、“新课程实施中的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的报告,此次培训活动,让我收获最大的,感受最深的就是新课改下“课程”“教学”“评价”的具体定位。

一、新课程观倡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

以往大多数教师普遍认同的观点是“课程即教学的科目”“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这种认识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恰恰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是不匹配的,可以说,以往的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这种对于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而新课程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此外,新课程还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切实地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新课程倡导“交往、互动、发展”的教学观,体现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对课程改革的呼应。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而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这是对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观。

此次培训中深刻地对新课程的教育评价进行分析:“评价就是为了促进发展”“评价就是教育过程”“评价本身就是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在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我们的价值不再是做一根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是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通过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结合专家的建议和我校近一年的实验与探索,我觉得作为一线教师,走进新课程,顺应新课程,可多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点:新课程呼唤教师对原创教材课本的提升。教材只是一个案例,一种载体。教学的依据是新课程标准,而不是新教材。而教师本身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的信息与素材要靠教师去整合,教材的缺憾和空白靠教师去完善,教材的拓展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所以我们不能把教材的内容硬塞给学生,而要对教材进行大胆的改编、选编、选用、活用,要敢于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第二点: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嘴里表达出来的;更多的动人场面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指引学生整理知识,激发激励学生去联想、去创造。给学生知识只是给了学生一双眼睛;而给学生视野和方法才给了学生一台“显微镜”,他们才能用显微镜去发现更有用的东西。

第三点:新课程呼唤能不断“刷新自己”的教师。新课程条件下,许多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要靠教师去创造。教师应终身保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不断提高,使自己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高尚的人格魅力、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可贵的创新精神。

第四点:教学是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一种模式。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内涵无限丰富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而要根据教学内容,敢于展现个人的教学个性。

第五点:新课程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不应是面面俱到,而是创新。主要看课堂师生的互动;看教学流程的独特创意;看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智力的挑战;看师生的个性是否得到张扬。

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很多的想象、思考,也带给我们很多困惑,应该说这些想象、思考和困惑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种收获,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所在。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6

前几天,我们培训了新教材通识,在此过程中,我受益匪浅,下面浅谈我的一点心得。

新课程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语文新课程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其旨在统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本人就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变化。

一、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的原则。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从“教科本”转变为“用教本”,从某种角度上讲,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很难让学生的困惑之处主动地表现出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始终不能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体现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及时使学生学习的状况表现出来,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难。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参与到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等,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理解、掌握的情况能够比较迅速地反馈给教师,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大量的重复的或无谓的讲解。这样通过自主学习辅以教师的指导、强调,学生对基本的语文知识信息掌握的效率要高得多。

二、新课程下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唱独角戏,无论语言多么生动、精彩,分析多么深刻、精辟,但未必是很理想的语文课。因为:

一是学生一直处于听者、被动的地位,没有思考、参与的机会。

二是学生一课听到底,即是在有兴趣,也未免有点疲劳之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听课情绪和教学效果。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察言观色,因势利导。课讲到那里,学生该有什么反映,产生怎样的共鸣,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心中有数。据此教师便把备课时准备的提问或应变设问立即放出,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检查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得到了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也有利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因势利导,提出问题,也可缓和学生紧张听课情绪,使学生精神饱满地上完一堂课。例如在讲到必修三专题二第三节内容时,可以适当组织语文知识抢答赛:利用诗词、典故、成语、俗语、歌曲等,活跃教学。通过实践,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合理的巧用、妙用,能使课堂教学艺术更加多彩。有画龙点睛、回味无穷之作用,用到好处、妙处,学生能在愉快、欢笑中接受语文的熏陶。淡化紧张疲劳。这既活跃了课堂,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不仅要育人,还要育己,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实现自身的发展。这要求教师自己要加强学习,首先要把教本吃透,其次要多看一些有关教学的课外书籍。及时的了解史学方面的新观点。另外还要钻研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特点。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7

参加xx省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几个月来,我真是受益匪浅,从中收获了很多。重新审视语文新课程标准,了解了“修订版”课标的特点、定位、方向,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二、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材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哪些变化,有哪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三、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写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感谢远程研修,提供了一次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不足的机会;通过学习以及自己在教学中的反思可以更好的理解教学的真谛。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8

我很荣幸参加20xx年3月教育部门组织的学前教育《通识》培训。通过学习,我体会当幼儿老师不容易,要当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更不容易。在《通识》培训中,经过幼教专家和名师名校的同行点拨,真的给我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在教学工作中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自身的理念水平及专业知识有了很大的提升。

其一:

专家的`讲解,让我知道幼儿教师的四个基本理念: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做一名幼儿教师就要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还有教会我们如何对幼儿进行班级常规管理,同时也教我们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其实在很多人眼中把我们“保姆”,实际上我们每天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采取一定的手段、选择一定的形式作用于幼儿,使幼儿在情感——-社会性方面获得发展的过程。

其二:

《通识》培训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有一位老师叫幼儿书写1~ 5,这是“小学化”的教学,是农村幼儿园常有的一个误区。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对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过早教小学的知识,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伤害孩子。为此,幼儿入园的一日活动应该是以游戏为主,教师是游戏活动中的设计师和合作者,我们应该精心设计各类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学习。因为游戏是幼儿天性,他们在游戏中能获得情感体念,还能促进多种能力的发展、认知和成长。

其三:

在听专家讲游戏活动时间时,我硬是牢牢记住: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我园的活动场地很宽,户外的大型玩具、美观漂亮的小型玩具、乡土气息的自制教玩具比比皆是,应该多让幼儿到户外尽情活动。在活动的同时应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年龄特点,引导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发挥幼儿游戏的方式方法。

其四:

幼儿时期是人一生品德行为形成的最佳时期,好模仿,是非观念在萌芽阶段,我们教师要有更高的人格魅力,要正直、和善、温柔、可爱,既要做到母亲般的关爱,又要高于母亲的教育。那么,世上的“虐待儿童事件”就不会发生,孩子就不会受到伤害。我们不要指望自己是“雕塑家”而是一个“园丁”,应该遵循手里种子的基因特性去培养,如果手里的种子是百合就是让他开出娇艳的百合花;如果手里是玫瑰种子就是把他培养成能开玫瑰花的植物,让每个幼儿都成为独一无二的很神圣的很了不起的个体。

其五:

在艺术领域学习活动中,回顾原来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有时是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幼儿就会枯草无味地跟着唱;有时是教师预设的目标太简单,不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有时是预设的目标太难,幼儿根本完成不了。通过这次培训活动,我深刻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老师经常有效地创设情景,让幼儿能够被合理的教学目标所激发,在各种不同的情景中不断获得新的知识,那么老师也培养了幼儿的各种能力。如观察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等。

这次培训学习的感觉是快乐而又充实,每一次学习都能感受思想火花的碰撞,每一次都有丰硕的收获,我是受益多多,感受多多。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9

20xx年8月25日以及213年8月26日,我镇举行了为期两天的《晋江市小学学科教学能力提升校本研修通识培训》。这两天中有杨文新教授的《小学名师成长之路》,郭春芳教授的《“钱学森之问”与创新教育》,陈秀鸿教授的《基于教师角色定位的道德思考》,黄丽萍教授的《有效校本教研探索》。杨文新教授的《小学名师成长之路》,从“时代呼唤名师”“名师在哪里”“如何成为名师”三个方面阐释了“小学名师成长之路”的主题。这拉近了我们与名师的距离,给了我们奋斗的方向,前进的动力。郭春芳教授的《“钱学森之问”与创新教育》,郭教授引用大量例子说明如今教育界的悲哀。特别是那条标语,“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让人莞尔一笑。可校的背后蕴藏着无数的辛酸。中国学生苦力耐力非常出众,可创新人才却十分匮乏,引人深思。陈秀鸿教授的《基于教师角色定位的道德思考》,向我们罗列了学生喜欢的的教师类型,以及学生不喜欢的教师类型。从而引出影响教师权威的因素。这都让我们值得深思,究竟我们想成为哪种类型的教师呢?黄丽萍教授的《有效校本教研探索》。黄教授运用多种实例告诉我们做学术不能有思维定势。一种回形针的用途不只有十几种,可以有无数多种,只要我们懂得运用信息交合法,迂回思维法。我们就可以有许许多多的答案。这四个讲座从各个角度让我们明白了当一名老师,仅有学问是完全不够的。我们应当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及业务能力。要先有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思考,我们不仅是传道者,示范者的角色,更应该是引导者,父母家长的.代言人的角色。在找准角色定位的基础上,要学会创新,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人。不再对他们进行机械教育,在日常课堂中充分发挥我们的教育机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去钻研探讨,可以利用信息交合法迂回思维法融合于实践教研中。写论文我们可以因此找出多个点,以点带面可写出一篇篇有价值的论文。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首先感谢天津市教育局和天津市继教中心等相关单位领导和负责同志的悉心安排,才让我们这些农村教师有这个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到教育战线的各位专家,更亲近地走近教育一线的各位语文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聆听了一场又一场的精彩讲座。这次学习,无论从教育理念上,还是从教育理论上,无论从课堂教学能力,还是从教育教学业绩等方面,都带给我们很多的震撼,仿佛打开了一扇窗,眼前突然一亮,很多曾经迷惑不解的问题都在这次研修学习中豁然开朗了。可以说,这次研修学习确实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觉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对这次通识培训的内容做一个大概的回顾和总结。

从2013年底到2014年3月,我们利用休息日的时间参加了天津市千名中小学骨干教师通识培训的全部课程。在课程中,各位专家和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从教育前沿、教师成长、课例研究、教学艺术、课改前沿、课堂观察、有效教学、学科研究等等众多方面给我们带来了精彩讲座。

第一场讲座便是特级教师赵景瑞带给我们的《我的语文教学探索》,赵老师在讲座中让我们了解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的教师要努力做到品尝快乐的"五境界":职业境界、事业境界、专业境界、科学境界、艺术境界。同时,他也进一步指出,要乐在第一次,强调第一次机遇偏向有志者,并且鼓励老师们抓住发展的每一个第一次。同时赵老师还给我们详细讲解了何谓乐在课堂上,什么叫做乐在笔耕田等。这场生动的讲座,让我们首先在教师成长这条路上树立起了正确的方向。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方能更快地成长从而走向成功!

接下来的讲座还有市教研室主任曹全路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王x珣教授的《师德与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河西区德育研究室么青老师的《学生学习心理辅导与教师心理调适》、北京教育学院的李晶教授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张广斌老师的《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等。这些讲座不但从从宏观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教育中的基本问题以及近年来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等等;而且从微观的角度为我们讲明了优质课堂教学到底具有何种特征以及如何开展课例观察和课例研修等等。这些讲座,视野之开阔,内容之丰富,确实让我们感觉醍醐灌顶、耳目一新!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课堂就是主战场,所以一切理论最终还是要走向实践,而如何很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大概是每一个骨干教师思索最多的问题。因此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王x勤教授的《怎么样听课和评课》、天津市教科院陈雨亭教授的《教师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天津市实验中学董耘老师的《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天津市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工程学院教授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讲座更是受到了广大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的广泛欢迎。这些讲座从教学实际出发,专家和特级教师们援引了大量的教学实例,他们的讲座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深深地吸引了在场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们。专家们更多的是介绍在教学研究中的先进成果,而一线优秀教师更是详细介绍了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毫无保留地传授了自己在教学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并展示了在教学中取得的成果。这种坦诚的朋友式的交流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很感动,同时也备受鼓舞!

通过这次通识培训,我确实感觉到自己在教育理论、理念上有了不小的进步,而平时自己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焦点问题如何去解决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启发。今后,我们会在各自的岗位中继续发挥骨干作用,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争做一名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争取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蒸蒸发展添砖加瓦!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本月2日,参加了由县教师进修学校继续教育研究室组织的高级教师通识培训。上午聆听了浦东教育发展学院智深科研员陆爱桢老师《关于课题实施的六项基本工作》,下午听取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主任朱宏英老师的关于“课题下沉到课堂的方法——‘科研目标’引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的讲座,受益匪浅,使我对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纵观平时教育实际,教师往往只重视教育实践,忽视教育理论的提炼。而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意识地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认识活动。

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可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学习理论进行研究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研究资料的能力等等。同时,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也是我们教师自身专业化的需要。历来人们都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认为只要有点文化知识就能够做教师。不认可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也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的专业要求。

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也是教育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因为参加教育科研不仅可以为教育科学提供大量的实践经验,把这些理论转化为实践操作,发展应用教育技术科学,而课题研究就是教师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即从强化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份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与飞跃。

总之,通过科研体验培训,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决心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将科研体验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20xx年8月25——26日,在安海文体中心举行晋江市小学学科教学能力提升校本研修通识培训。福建教育学院郭春芳教授的讲座《“钱学森之问”与创新教育》让我深受启发。郭教授的讲座主要分为四大方面:一、“钱学森之问”问什么?二、创新人才为什么“冒”不出来?三、创新人才的培养根在基础教育。四、开展创新教育的几点建议。郭春芳教授指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懂得发现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懂得提出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就是无创造力的表现。”他特别强调培养问题意识,发展批判性思维在杰出人才培养中的重大意义。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加强“教法”、“学法”研究,努力变“师本”教育模式为“学本”教育模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师生互动与交往中展开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发展关键是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基础知识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黄丽萍教授的讲座《例谈教学科研中的思维技巧》中的回形针用途求解更是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13

两个周的新课程通识培训课已经结束,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都很浮躁。不知道是不是受环境的影响,我也没有认真听进去。本来,我对教育也挺感兴趣,可是因为诸多原因,我并没有很刻意地去关注,而是偶尔在遇见各种现象时,内心独自感慨,立志将来要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当一个称职的好妈妈。

从小学上到大学,从家庭到学校,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是被教育的对象,尽管我们已经成年。有一天,我们走出社会,也仍免不了学习,免不了被教育。教育是终生的,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后来的每一次心灵的自我发现。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很难跳出来站在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现存教育本身的各种优缺点,尽管我们会怀疑,甚至会抱怨我们的教育体制。但我们却很少会想,我们应当接受怎样的教育,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接受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甚至于一种教育方案实施的方法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如何克服等,这是一个很庞大的问题。新课程通识培训课给我们另外一个思考的角度,即站在施教者的位置上,我们应当如何去把教育办得更出色,使教育真正适应每个人的自身发展,同时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此,我想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教育应当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个性发展,培养自我发现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和培养兴趣,并在快乐中学习。如此,才能让每一孩子都有棱有角,有自己的特长,有一份自信。另外,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要求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型,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减轻压力,注重学生多方面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注重性格的培养,而不是一味把重心放在自然科学知识的教授上。培根曾说:行为播种习惯,习惯播种性格,性格播种人生。因此,对学生性格的培养是决不能忽视的。作为一个负责的施教者,必须考虑到自己在哪方面影响了学生,从而间接的影响着未来的社会。美国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就是教育。个人觉得,一个人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就是精神和性格了。按照培根的说法,是那剩下的一部分伴随着人的一生,并对人生施加强有力的内在影响。一群人或者一代人的精神和性格足以影响社会,教育有什么理由不去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培养呢?尤其是在童年到成年的这一阶段时期,更是性格形成的主要时期,教育更应该投入更多力量到学生性格的培养中。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有了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性格培养的教育理念,就要想法设法贯彻落实和实施。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行政机制,保证整个教育体系顺畅流通运行。其次,建设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更不容忽视,尤其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平困偏远山区需要国家政策支持。最后,教育发展应当受到社会上每个人的关注,家长和老师应当避免走极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要立足长远,更需要当下从事教育的人们或将来有志于从事教育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以金钱物质和待遇的回报来影响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选择和决心。

我深深感动于宁夏一中的校长所做的演讲报告,感动那个学校的老师们对孩子们的关爱和设身处地的着想。有谁,不是从高中的课堂走到大学的讲堂?看了那些孩子们成长记录袋,我深深感到老师对孩子们的尊重和悉心疼爱,以及师生间感人至深的情感。当下,很多人都厌倦了作为初高中老师的繁忙,厌倦了作为小学老师的无聊,很多人都羡慕大学老师的收入高,假期多,上课少,轻松闲逸。然而,这却未必是最真实深刻的体会。我要毫不客气地说,有这种想法的人,是不适合做任何老师的,甚至幼儿园的老师也不要做,除非转变观念,否则不可能称职。

想像着当你站在那么多孩子中间,看着那么多双纯朴明净的.眼睛深深地注视着你,你感受到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渴望以及对你深深的期待,难道这不是爱吗?难道这不是生命的魅力吗?生命的价值不是由收入的高低来衡量的,也不是有闲暇时间的多少来划定的,而是在有生之年,是否用心充实地度过了每一天,感受到这世间的爱与温暖,并深深的眷恋,然后不求回报地投入。冯骥才曾说,永恒没有终极,只有它灿烂而轰鸣的过程。这一代又一代温暖与爱的传递,便是永恒。我相信,人类文明是因为有爱和温暖才更加辉煌灿烂的。但愿每一个有感于此的人,都能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心中的那份至真至善至美。同时,我也要向那些奉献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们深深地致敬!在此,我要感谢我的高中老师对我的培养,是他们促成了我众多重要价值观的形成,让我感受到生命,爱和温暖。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14

我参加了中小学通识教育培训,给我的体会很深,我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随着信息技术逐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以广泛应用,我越来越感到自己懂得太少,掌握的知识不足。作为一名中年教师,此次有幸参加了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学习,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我一直怀着饱满的热情,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在学习之余还和同事交流学习体会,所以彼此的教育技术能力进步很快。参加这次培训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提高了教育信息技术的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第一天的`远程教育培训就让我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要做的还远远不只这些,教师的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研究。教育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更要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问题,特别是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学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学生明白易懂,特别是思维导图让教学过程更明朗化,为我的教学增添了光彩,使我对课程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

2、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

这次网站中培训的老师,他们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水平,敬业精神都是一等一的。经过在视频中细致的讲解,让我认识到学无止尽,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科理论等水平还有待于不断地提高。特别是这些天培训所学到的东西,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地复习、巩固、运用。真正的把教学和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融会贯通。

3、教育理念不断得到更新。

通过30多天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使我逐步更新了远程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在教学活动中更能如鱼得水、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方法,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贯穿到班级管理中。使我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也使我发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需解决的根本的问题,发现了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的差距与不足。

4、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

通过这次远程教育教学,我对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使我感到比原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这次网上远程通识教育培训使我对一些教育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教学理论的认识更加明晰;对开展教研活动的方式更加明确;对投身教育改革的激情更加充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一定把这些感悟用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并不断的完善它。把教育技术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合理地融入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15

这次通识培训,我感到受益不少,我想一定要通过这次的学习而有一个大的的转折点,并能学以致用。再不能用那老套套去给幼儿灌输生硬的识字和加减法。要让他们在快乐中度过童年。在快乐中成长,在游戏中去学习,在游戏中去启迪他们的智慧,去开发他们的智力。我们要用心地爱每一个孩子,对孩子一视同仁,不区别对待,不偏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开展好自己的工作,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

要做好幼儿的好榜样,因为孩子们都好模仿,而老师正好是孩子模仿的最方便的对象,所以作为老师,我们的形象要做到端庄大方得体,我们的言行要一致,言行举止需文明,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孩子好的熏陶,才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我们的正能量。

幼儿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当一名教师不容易,但是要当一名好幼儿教师却是非常不易的,通过本次的培训,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对于幼儿教师的重要性。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就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步。身教重于言教,幼儿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幼儿幼小心灵的健康和成长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所以幼儿我要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崇高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去感染幼儿和教育幼儿,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给予他们正面,积极的教育,使幼儿从小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幼儿在园一日常规活动也是家长与老师共同关心的问题。学习以后觉得幼儿园保育工作是整个幼儿教育期间的重中之重。在我国。实行保教结合的政策,在通常情况下是做好幼儿教育的同时,尽可能完善幼儿的.保育工作。幼儿教育与保育应该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再有在教育和保育二者有机结合的情况下,才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也就是说教育中要渗透保育,保育中也离不开教育。

幼儿正处于身心迅速生长发育和发展的时期,身心各方面的机能尚不成熟,对外界的适应力比较差,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因此,做好幼儿的卫生保健工作,提高幼儿的健康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关系到一代人的身体素质。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卫生保健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为幼儿提供适应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本次学习中老师讲的家园沟通的策略也让我懂得了一些沟通技巧,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必须了解家长的心理,需要根据沟通对象不同的情况,以真诚的态度,运用灵活的沟通技巧,采取正式和非正式的多种沟通方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采用访谈式类、会议类、活动类、记录类现代通讯类,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使家园协作更密切,教育环境更和谐,孩子的成长更健康,让沟通成为多赢。与家长的沟通在幼教工作中非常重要,要使沟通更有效,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总结。

总之,从今以后,我想我以后一定会是一个特别快乐的幼教工作者,做他们生活中的照料者,学习中的启迪者,游戏中的合作者,成长中的支持者,科学保教的实践者。让每一个幼儿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16

在为期三天的培训中,来自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科书与课程资源研究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资源开发中心、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课题组核心成员和高密试验区课改专家做了关于“新课程理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透视”、“有效的学习和教学”、“新课程实施中的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的报告,此次培训活动,让我收获最大的,感受最深的就是新课改下“课程”“教学”“评价”的具体定位。

一、新课程观倡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

以往大多数教师普遍认同的观点是“课程即教学的科目”“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这种认识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恰恰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是不匹配的,可以说,以往的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这种对于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而新课程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此外,新课程还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切实地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新课程倡导“交往、互动、发展”的教学观,体现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对课程改革的呼应。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而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这是对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观。

此次培训中深刻地对新课程的教育评价进行分析:“评价就是为了促进发展”“评价就是教育过程”“评价本身就是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在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我们的价值不再是做一根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是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通过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结合专家的建议和我校近一年的实验与探索,我觉得作为一线教师,走进新课程,顺应新课程,可多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点:新课程呼唤教师对原创教材课本的提升。教材只是一个案例,一种载体。教学的依据是新课程标准,而不是新教材。而教师本身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的信息与素材要靠教师去整合,教材的缺憾和空白靠教师去完善,教材的拓展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所以我们不能把教材的内容硬塞给学生,而要对教材进行大胆的改编、选编、选用、活用,要敢于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第二点: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嘴里表达出来的;更多的动人场面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指引学生整理知识,激发激励学生去联想、去创造。给学生知识只是给了学生一双眼睛;而给学生视野和方法才给了学生一台“显微镜”,他们才能用显微镜去发现更有用的东西。

第三点:新课程呼唤能不断“刷新自我”的教师。新课程条件下,许多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要靠教师去创造。教师应终身保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不断提高,使自己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高尚的人格魅力、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可贵的创新精神。

第四点:教学是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一种模式。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内涵无限丰富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而要根据教学内容,敢于展现个人的教学个性

第五点:新课程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不应是面面俱到,而是创新。主要看课堂师生的互动;看教学流程的独特创意;看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智力的挑战;看师生的个性是否得到张扬。

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很多的想象、思考,也带给我们很多困惑,应该说这些想象、思考和困惑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种收获,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所在。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17

首先感谢天津市教育局和天津市继教中心等相关单位领导和负责同志的悉心安排,才让我们这些农村教师有这个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到教育战线的各位专家,更亲近地走近教育一线的各位语文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聆听了一场又一场的精彩讲座。这次学习,无论从教育理念上,还是从教育理论上,无论从课堂教学能力,还是从教育教学业绩等方面,都带给我们很多的震撼,仿佛打开了一扇窗,眼前突然一亮,很多曾经迷惑不解的问题都在这次研修学习中豁然开朗了。可以说,这次研修学习确实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觉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对这次通识培训的内容做一个大概的回顾和总结。

从20xx年底到20xx年3月,我们利用休息日的时间参加了天津市千名中小学骨干教师通识培训的全部课程。在课程中,各位专家和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从教育前沿、教师成长、课例研究、教学艺术、课改前沿、课堂观察、有效教学、学科研究等等众多方面给我们带来了精彩讲座。

第一场讲座便是特级教师赵景瑞带给我们的《我的语文教学探索》,赵老师在讲座中让我们了解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的教师要努力做到品尝快乐的"五境界":职业境界、事业境界、专业境界、科学境界、艺术境界。同时,他也进一步指出,要乐在第一次,强调第一次机遇偏向有志者,并且鼓励老师们抓住发展的每一个第一次。同时赵老师还给我们详细讲解了何谓乐在课堂上,什么叫做乐在笔耕田等。这场生动的讲座,让我们首先在教师成长这条路上树立起了正确的方向。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方能更快地成长从而走向成功!

接下来的讲座还有市教研室主任曹全路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x敏珣教授的《师德与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河西区德育研究室么青老师的《学生学习心理辅导与教师心理调适》、北京教育学院的李晶教授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张广斌老师的《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等。这些讲座不但从从宏观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教育中的基本问题以及近年来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等等;而且从微观的角度为我们讲明了优质课堂教学到底具有何种特征以及如何开展课例观察和课例研修等等。这些讲座,视野之开阔,内容之丰富,确实让我们感觉醍醐灌顶、耳目一新!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课堂就是主战场,所以一切理论最终还是要走向实践,而如何很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大概是每一个骨干教师思索最多的问题。因此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x敏勤教授的《怎么样听课和评课》、天津市教科院陈雨亭教授的《教师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天津市实验中学董耘老师的《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天津市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工程学院教授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讲座更是受到了广大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的广泛欢迎。这些讲座从教学实际出发,专家和特级教师们援引了大量的.教学实例,他们的讲座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深深地吸引了在场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们。专家们更多的是介绍在教学研究中的先进成果,而一线优秀教师更是详细介绍了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毫无保留地传授了自己在教学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并展示了在教学中取得的成果。这种坦诚的朋友式的交流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很感动,同时也备受鼓舞!

通过这次通识培训,我确实感觉到自己在教育理论、理念上有了不小的进步,而平时自己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焦点问题如何去解决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启发。今后,我们会在各自的岗位中继续发挥骨干作用,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争做一名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争取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蒸蒸发展添砖加瓦!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18

开学前,我们县教育局组织了全县范围内的全员通识培训。到我校来给我们授课的老师讲的课生动形象,点面结合,课题丰富,内容贴切实用。经过几天的学习,我有一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在这众多的课中,我尤其喜欢一线教师如何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课。通过对该老师的课的学习揣摩,我得出几点体会。

一、要在学习和积累上动脑筋

学术论文是学习和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它既是教研成果的反映,也是学习成果的体现、为了能够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必须收集一定的信息,积累足够的资料,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因此,要把学习和积累作为提高撰写学术论文能力的“奠基工程”来抓,在学习和积累上多动脑筋。

1、资料的积累

撰写学术论文,离不开参考资料。在研究某一个问题之前,应充分了解他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成果以及所做的`工作,搜集尽可能多的背景材料,这样才能发前人之未发,成前人之未成。

2、知识的积累

知识积累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的过程。丰富的知识积累,是撰写学术论文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要积累知识,不仅要动眼看,动脑想,还要动手写,将有用的东西记录在案,以便克服遗忘,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3、经验的积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探索出了不少有益的规律,萌发了许多想法和感受。对这些想法和感受,都应随时做好记录,使之积累为论文创作的富贵财富。

二、要在选题和撰稿时下功夫

通过学习和积累、研究和探索,为我们的论文写作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为了能够真正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十分需要的就是在选题和撰稿方面狠下功夫。

1、从教育主管部门、专业学会和各类研讨会等指定的研究课题中,筛选出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研究专长的典型问题作为论题,加以研究,撰写成文。

2、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就自己体验较深又感兴趣的地方触发灵感,加以提炼,将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形成论题。

3、通过认真阅读书刊杂志,在综合、借鉴别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受到有关论点和问题的启示,发现论题,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总之,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留心”。只要平时留心,注意积累,好的选题是时刻都可能出现在你的思维之中的。一旦有了想法,就要立刻记下来,为以后进行筛选或提炼论题做好准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高质量的论文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它饱含着作者的汗水、心血和智慧,它是作者用了若干个学习和思考的夜晚,牺牲了若干个节假日熬炼出来的、撰写论文难,发表论文更难,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动脑筋,肯花功夫,每一位勤于学习积累、善于研究探索的教师,都能够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来。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19

两个周的新课程通识培训课已经结束,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都很浮躁。不知道是不是受环境的影响,我也没有认真听进去。本来,我对教育也挺感兴趣,可是因为诸多原因,我并没有很刻意地去关注,而是偶尔在遇见各种现象时,内心独自感慨,立志将来要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当一个称职的好妈妈。

从小学上到大学,从家庭到学校,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是被教育的对象,尽管我们已经成年。有一天,我们走出社会,也仍免不了学习,免不了被教育。教育是终生的,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后来的每一次心灵的自我发现。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很难跳出来站在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现存教育本身的各种优缺点,尽管我们会怀疑,甚至会抱怨我们的教育体制。但我们却很少会想,我们应当接受怎样的教育,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接受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甚至于一种教育方案实施的方法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如何克服等,这是一个很庞大的问题。新课程通识培训课给我们另外一个思考的角度,即站在施教者的位置上,我们应当如何去把教育办得更出色,使教育真正适应每个人的自身发展,同时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此,我想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教育应当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个性发展,培养自我发现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和培养兴趣,并在快乐中学习。如此,才能让每一孩子都有棱有角,有自己的特长,有一份自信。另外,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要求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型,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减轻压力,注重学生多方面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注重性格的培养,而不是一味把重心放在自然科学知识的教授上。培根曾说:行为播种习惯,习惯播种性格,性格播种人生。因此,对学生性格的培养是决不能忽视的。作为一个负责的施教者,必须考虑到自己在哪方面影响了学生,从而间接的影响着未来的社会。美国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就是教育。个人觉得,一个人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就是精神和性格了。按照培根的说法,是那剩下的一部分伴随着人的一生,并对人生施加强有力的内在影响。一群人或者一代人的精神和性格足以影响社会,教育有什么理由不去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培养呢?尤其是在童年到成年的这一阶段时期,更是性格形成的主要时期,教育更应该投入更多力量到学生性格的培养中。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有了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性格培养的教育理念,就要想法设法贯彻落实和实施。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行政机制,保证整个教育体系顺畅流通运行。其次,建设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更不容忽视,尤其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平困偏远山区需要国家政策支持。最后,教育发展应当受到社会上每个人的关注,家长和老师应当避免走极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要立足长远,更需要当下从事教育的人们或将来有志于从事教育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以金钱物质和待遇的回报来影响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选择和决心。

我深深感动于宁夏一中的校长所做的演讲报告,感动那个学校的老师们对孩子们的关爱和设身处地的着想。有谁,不是从高中的课堂走到大学的讲堂?看了那些孩子们成长记录袋,我深深感到老师对孩子们的尊重和悉心疼爱,以及师生间感人至深的情感。当下,很多人都厌倦了作为初高中老师的繁忙,厌倦了作为小学老师的无聊,很多人都羡慕大学老师的收入高,假期多,上课少,轻松闲逸。然而,这却未必是最真实深刻的体会。我要毫不客气地说,有这种想法的人,是不适合做任何老师的,甚至幼儿园的老师也不要做,除非转变观念,否则不可能称职。

想像着当你站在那么多孩子中间,看着那么多双纯朴明净的眼睛深深地注视着你,你感受到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渴望以及对你深深的期待,难道这不是爱吗?难道这不是生命的魅力吗?生命的价值不是由收入的高低来衡量的,也不是有闲暇时间的多少来划定的,而是在有生之年,是否用心充实地度过了每一天,感受到这世间的爱与温暖,并深深的眷恋,然后不求回报地投入。冯骥才曾说,永恒没有终极,只有它灿烂而轰鸣的过程。这一代又一代温暖与爱的传递,便是永恒。我相信,人类文明是因为有爱和温暖才更加辉煌灿烂的。但愿每一个有感于此的人,都能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心中的那份至真至善至美。同时,我也要向那些奉献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们深深地致敬!在此,我要感谢我的高中老师对我的培养,是他们促成了我众多重要价值观的形成,让我感受到生命,爱和温暖。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20

20xx年3月13日,我非常荣幸的在上海杨浦高级中学聆听了全国教育楷模、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于漪老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助理、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副会长谭轶斌老师以及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孙宗良老师的精彩讲座,他们的讲课条理清晰、生动有序,时常举一些事例,使道理深入浅出,渗透人心,我被深深的吸引了,长达好几个小时的讲座,听起来一点累的感觉都没有,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通过学习,我领悟了一些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与技巧,理论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更使我感受颇多。

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这是于漪老师讲座里的一句话。于漪老师讲了整整两个半小时,竟没有用讲稿,其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无不使大家为之折服。“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当听到于漪老师的这一句话时,我感动于这位耄耋老人对于教育事业的挚爱,感动于这位教育智者宽容博大的精神,感动于这位教育前辈的情意深长的教诲。就在感动中,我也懂得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到孩子的生命质量,课堂教学是育人不是育分,中国教育培养的是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于漪老师就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灯塔,她的讲座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

这是孙宗良老师讲座的题目,他的这一观点拓宽了我们教学的思路,他从一个个的案例入手,让我们意识到了尊重学生学习需要的现实误区,又从一个个的案例分析怎样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帮助我们形成了“学生意识”的教育观。孙老师讲座中提到的对于文本的“变质的‘多元解读’”,我在教学活动中也曾经遇到过,盲目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感受而违背了基本的价值观。听了孙老师的讲座,我豁然开朗,知道了要引领学生把自己的独特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湘融合,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三、“教育关注的并不是成绩第一,而是成绩背后反映的发展趋势”

这是谭轶斌老师的讲座《漫谈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句话。

她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来谈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现状,引领我们了解了国际的评价标准,而从去年上海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取得了“全球第一”的骄人成绩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上海的教育不愧是走在我国乃至国际教育的前沿。就目前来看,我们的教育还重在关注分数,而有些忽视成绩背后反映的发展趋势。谭老师的讲座,让我们感受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

总之,听了三位专家的讲座,作为一位一线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应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以先进理论作指导,既教书又育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打造有效课堂;遵循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善于反思总结,争取做一名现代型优秀教师。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21

20xx年8月25——26日,在安海文体中心举行晋江市小学学科教学能力提升校本研修通识培训。福建教育学院郭春芳教授的讲座《“钱学森之问”与创新教育》让我深受启发。郭教授的讲座主要分为四大方面:一、“钱学森之问”问什么?二、创新人才为什么“冒”不出来?三、创新人才的培养根在基础教育。四、开展创新教育的几点建议。郭春芳教授指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懂得发现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懂得提出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就是无创造力的表现。”他特别强调培养问题意识,发展批判性思维在杰出人才培养中的重大意义。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加强“教法”、“学法”研究,努力变“师本”教育模式为“学本”教育模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师生互动与交往中展开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发展关键是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基础知识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黄丽萍教授的讲座《例谈教学科研中的思维技巧》中的回形针用途求解更是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22

学校组织的这次教师寒假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对师德、班主任工作规程考核、如何听评课、新教育实验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学习。通过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对自己选择人民教师的职业无怨无悔。

在这次培训会上,学校领导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勉励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完成这次培训的任务,这也坚定了我扎根于人民教育事业、扎根于实小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的信心。

二、认真学习教学基本常规和管理规范,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

通过学习相关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我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同其他的工作部门一样,同样有着很多的规章制度要遵守,同样要付出艰巨的努力。作为小学教师,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要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品德于教学之中。同时,要严格教学规范和坚守学校的各种教学规章制度,防止教学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小学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

小学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学并非只是教师简单的讲授,而是一个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作用的有机统一。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需要有一个教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包括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从群体型到个性型的转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这些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学习。

四、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

由于教师的职业,是育人、塑造心灵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为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为他们今后美满人生铸造坚实的基石。

总之,为了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水平不断提高,要坚持经常学习时事政治、专业理论等;要多听课,虚心请教,要立足当今,放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充当人梯,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千秋大业负责。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23

20xx年8月25——26日,在安海文体中心举行晋江市小学学科教学能力提升校本研修通识培训。福建教育学院郭春芳教授的讲座《“钱学森之问”与创新教育》让我深受启发。郭教授的讲座主要分为四大方面:一、“钱学森之问”问什么?二、创新人才为什么“冒”不出来?三、创新人才的培养根在基础教育。四、开展创新教育的几点建议。郭春芳教授指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懂得发现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懂得提出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就是无创造力的表现。”他特别强调培养问题意识,发展批判性思维在杰出人才培养中的重大意义。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加强“教法”、“学法”研究,努力变“师本”教育模式为“学本”教育模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师生互动与交往中展开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发展关键是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基础知识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黄丽萍教授的讲座《例谈教学科研中的思维技巧》中的回形针用途求解更是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24

此次培训令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体会。幼儿教师是一个塑造人的职业,我由衷地为我是一名幼儿教师而感到骄傲。我们要用心爱每一个孩子,对孩子一视同仁,不区别对待不偏爱。这样才能真正开展好自己的工作,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

特别是对家园结合共同育儿有了新的认识,觉得教师和家长的沟通需要技巧和艺术,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不是一味的家长与老师相互埋怨推卸责任,家长说幼儿教育是老师的责任,而老师总是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老师说幼儿在园表现很好,家长又说孩子在家不听话,总是和家长对着干,要求老师好好教育,好像教育本身就是老师的事,一但遇到孩子顽皮时,总是听到家长的埋怨是你们老师是怎么教的。我给你们老师告你,家长从不找自己解决的办法等等。这需要老师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多种形式多种方式让家长参与幼儿活动中来,让他们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家园共育很重要,千万不要只注重形式,一定要让更多的家长理解幼儿园老师的辛苦,了解幼儿园的生活和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老师要做幼儿的好榜样,因为孩子们都好模仿,而老师正好是孩子们模仿的最方便的对象。所以,作为老师,我们的形象要做到端庄,大方得体,我们的言行要一致,说话要算话,言行举止需文明。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孩子好的熏陶,才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我们的正能量。作为幼儿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把吸收新知识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总而言之,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让自己变得更加优雅、睿智。

从今以后,我想我一定会成为一名特别快乐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因为我做着让我感到骄傲的职业!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25

经过将近两周的学习,我对本次培训感悟很多,思考很多,收获很多。“培训”期间,我认真听了专家们结合自己丰富的经验,将语文课标相关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阐述讲解,使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新课标理念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受益匪浅。他们那精辟的理论、独到的见解,激起了我内心中的心弦,触及到我思想的深处。使我在学习中充实自己的理论,反思过去工作的得与失,提高了自己理论水平。通过学习,我首先认识到教师是学校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认识自我,不断在学习与生活中提高认识,完善自我。“传道、授业、解惑”已远远不能应对改革开放的今天,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做创新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引导型教师。一个当今的教师,应同时具备双重身份:既是教师,又是学生。我们应当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继续教育,不断学习新的教法、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课标,让自己成为“源头活水”,更好地滋润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田。

通过学习我知道新课标指出:汉字教育是这一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有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学习负担过重。新课标指出三点:

1.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 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 左右”。

2.在“附录”中新增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为写字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估等提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切实转变汉字教育理念,应该认识到学习汉字,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工具和书写的`技能,而且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提高审美感受力,还有利于增强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

3.关注写字姿势和习惯,注重书写的育人功能;在第一、第二学段,对学生的识字量和写字量,不要急于赶进度,先要在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和规范意识上下功夫,而且必须抓紧抓实,持之以恒。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必须在写字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确保语文课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字,教师要关注学生练习的过程和写字的质量,及时帮助学生保持正确的姿势,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书写技能。要用好“字表”。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 300 个基本字,这些高频字里面包含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学生多花一些工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这些字以后,学习其他的字可以少花些时间和力气,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深受启发。

我现在正在教小学一年级,识字写字是小学生重要的基本功,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先决条件,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对学生的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策略有了新的认识,要怎样上好低年级识字写字课呢,下面谈一下自己很浅显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