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2024/08/18心得体会

西西文学整理的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精选2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1

经过为期三天的传统文化培训,使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深度的洗礼。无论是蔡礼旭老师、钟茂森博士的"孝"主题讲座,还是肖陈颖老师的运用弟子规来教育感化学生,无不使我受到深深的震撼,心灵得到了净化,心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让我在听讲座的同时,一遍遍的反思自己的日常言行和教育理念,不禁感到深深的汗颜。

在几位名师的讲座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专题讲座。肖老师亲切、大方,还有那发自内心的迷人微笑一下子把我带入了她的讲述中。肖老师体态优美,语言流畅,讲话速度比起一般语速要慢些,却显得更加稳重,脸上始终面带笑容,让听课的人心里很舒服,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们这样面带笑容上课,学生一定也会感觉上课是种享受吧。

肖陈颖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率先用《弟子规》教学法,唤醒了孩子们心中的爱与感恩,使得孩子们的道德素质与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虽然肖陈颖老师讲述的是如何用弟子规来教育小孩子的事情,但是在听了讲座,重新拜读了国学经典《弟子规》之后,引发了我作为一个女儿,一个老师的深刻的反思。

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肖老师说,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这话真是一点也不错。尤其是现代社会中快速的节奏和浮躁的氛围,不仅让学生也让我们老师内心不再是那么沉静。尤其是在中职学校中任教,由于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课堂秩序不尽如人意。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忽视学生成长和在教学工作中懈怠的借口。我原来在教学中总是容易“三分钟热度”,在刚开始的时候信心满满,干劲十足,但时间长了,当学生的成绩还是没有起色的时候,就会心生懈怠,只重视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做班主任工作时,一开始也是苦口婆心,谆谆教导,但当学生一再犯错时就容易失去耐心。“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现在明白了,我就是缺乏对学生的一份真正的爱心。没有对学生一视同仁,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自己的孩子。而且只注重对学生智育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品行道德的教育。今后我一定要在这一方面努力改进,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自信的不断成长!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缺失而遭受挫折和失败。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就像肖老师说的,教育学生最有效的就是:以身作则。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相信,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下,只要我们用心、用行动去做每一件事,不仅仅能让我们的生活幸福,最重要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会培育出许多有幸福感的孩子。而培育出有幸福感的孩子才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功。让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做一个真正幸福的教师,让我们把所教的每一个孩子都培育成幸福的孩子!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2

时间飞逝,我从一名学生,到息县进入工作岗位已接近两年,两年的经历让我对农村、老百姓、基层干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息县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更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在学习中成长,成长中学习。由于自己本身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以前经常搜集一些名言警句来鼓励、警示自己。现在才真正感知对中华文化了解、理解太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令我赞叹、令我折服。针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学以修身。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从自身来讲,重点在于挖掘优秀文化的.大富矿,以求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鼓励精神。而传统文化学习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思想灵魂升华的过程。"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以利为志就不能淡泊,内心躁动就不能致远。古人倡导温、良、谦、恭、让、仁、义、礼、智、信,只要我们做到了,人际关系就和谐了。弟子规中"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那么学之"就是要求我们平常与人交往中要平等仁和,时常要与仁德的人亲近,向他们学习。

(二)学以致用。弘扬传统文化起先需要从学习开始,这既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其主要经典实质内涵贯彻到生活中、工作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乃至灵魂深处。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邻里和睦、家庭和谐,提升工作作风、工作精神。对照?弟子规孝经?等进行反躬自省,对孝敬父母、爱岗敬业、老实守信、谨言慎行等方面进行深刻自剖和整改提高。

(三)学以济世。这些年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长幼尊卑不分,离婚率不断攀升,自杀事件不断曝出,道德沦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生活变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长此以往,人性危矣,民族危矣。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金子,是治疗这一社会疾病的济世良方。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等等就是要弘扬孝道、张扬仁爱、讴歌善良。用经典诠释智慧,用智慧启迪人生,用人生挖掘人性。用我们先祖留下的经典智慧来治疗当下人性的疾病、灵魂的疾病,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光焰点燃我们心中的善念和良知的火炬。

"达那么兼济天下,穷那么独善其身"。当你被时代所器重时,就要担当重任,有所作为;当你郁郁不得志时,就要甘于寂寞,不断完善自己,修身养性,博闻强识。而我们作为公务人员,更要有"兼济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业,善其事,做到恪尽职守、克己奉公。我们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名基层公务人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更加敬畏人民、敬畏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敬畏党和国家授予我们的职责岗位。我们理应当好人民公仆,不求在这个岗位上做多大官,力求在这个岗位多做事、做好事。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3

在学校领导对新老师的关怀和重视下,在路老师的率领下。我有幸于20年5月23日到5月27日参与在昆明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次学习受益颇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了解。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丰富了大脑的学识。现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如下:

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谐欢快,这既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缘由,又是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以前,我们遇事很多时候都是依据自己当时当地的心情、心情来处理面对的问题。假如我们学了传统文化,有一颗宽爱地心,我们会在冲突冲突发生以前有预见性地化解冲突,无论何时,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从对方的动身点考虑问题,理解对方,从而更有效地交流思想,解决问题。

《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具体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辨别,踏踏实实地行。在工作中,假如我们时时如此,积极积极地工作。那么,我们的工作该是多么和谐满足的一件事。因此,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学深,学透,学到我们的骨髓里,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

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习传统文化应当体会到以下几点:学会爱社会,爱祖国和遵纪守法、学会感恩、学会礼仪为先、学会敬重别人、学会廉耻、学会替他人着想、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等等。

期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深化更多人民的心灵,走向大众。带来一个和谐的社会。走向一个奇怪的将来。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4

在今年的专业课培训中,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我受益良多,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是学习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我们心中,将忠诚、守信应用于我们的一言一行,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安定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兴旺发达。

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思想觉悟认识

以前,在生活学习中仅仅了解过《弟子规》《论语》中的篇章,其余国学书籍看之甚少。但是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抓紧对《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使我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从“谨信”做起。《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我以前在工作中计划不周全,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所以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但是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对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进行规划,工作效率有了很大地提高。三是讲诚信。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

只听顺耳的,而是做到诚实守信。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老子也说:民之不畏,则大畏将至矣。所以作为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要宽厚仁爱,不能一味的进行批评,而要有一定的赞赏和鼓励,这样才能将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处事修养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觉得自己已经学完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社会在发展,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向老教师学习经验,向新同事学习新观点,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得到更进一步地提高。同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停留在学习表面,还要努力将之付诸于实践。“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三、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教书育人全面发展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是可耻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许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崇尚欧美、韩、日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现在有些年轻人能够流利讲出国外的服饰,以及饮食文化,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诵一篇孝经。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

但是在年轻的中国一代中,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学生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该得到继承的。华夏文明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当今社会面临着危机,只有传统文化才是立于不败的民族基石,所以我们现在仍有必要系统地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教授于学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深入了解,才能全面发展。

总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你被时代所器重时,就要担当重任,有所作为;当你郁郁不得志时,就要甘于寂寞,不断完善自己,修身养性,博闻强识。而我们作为公务人员,更要有“兼济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业,善其事,做到恪尽职守、克己奉公。我们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应当将其应用在教书育人这份事业上,努力做好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下一代这项工作。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5

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988年,世界各国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会后发表了共同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由此可见,很多真正有智慧的人都认识到,必须努力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引领人类走上一条通往明天的和谐发展的光明大道。

学习传统文化,就要从孔子那里学起。

今天我们所要推广的《弟子规》,就是孔子思想的一种具体化。《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李毓秀是个教书先生,《训蒙文》是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的一本儿童蒙学读物。后来,这本书被清朝学者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一直流传至今。

《弟子规》全书以《论语·学而》第六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全书的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韵文形式,分五部分编纂成书,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应守的规范。

在道德行为规范严重缺失的今天,出现了太多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孩子们的表现让我们为祖国未来的发展感到忧虑,所以在学生中、在家庭中、在社会上大力推行《弟子规》,将德育生活化,成了当务之急,这也是让世风好转的必要的保证。

今天,我们在学校里,应该怎样推行《弟子规》呢?

推行中华传统文化的老师告诉我们,首先要诵读和理解。学生要诵读,老师也应该诵读。

前人告诉我们:读诵之法,必须读得清楚、看得清楚、听得清楚,不可急躁贪快,则妄念渐少,以至於无。纵然会背,仍应“看文而读”。因为背诵多滑口诵过;看文而读,则一字一句,悉知旨趣。据说,孔子读《易经》至韦编三绝——穿竹简的熟牛皮绳,磨断过三次,由此可知其所读遍数之多。通过诵读和讲解,了解《弟子规》对我们各方面的要求,这是我们去践行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时时处处进行提醒,让他们遇事进行反思,能按照《弟子规》的要求来做。

“人之初,性本善”,人人心中其实都有向善的一面,我们要把这种潜在的东西挖掘出来,让他们经过不断地践行和反思,使正确的做法内化在他们的心中,并使之成为他一生所遵循的处事原则。

第三、老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说文》里,“教”字的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这就告诉我们家长、老师以身作则的重要作用。学习传统文化,推行《弟子规》,离不开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否则,一切就会流于形式,书中的要求就不能深入到学生内心,不能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品质。推行《弟子规》已初见成效的吉林松花江中学的王琦老师曾在报告中反复强调:学习《弟子规》一定要重实质,不要只重形式。所以,老师应该对圣贤的要求怀着一颗虔诚之心,认真去践行,这样才能真正带动学生去做。

第四,发动家长协助我们践行《弟子规》活动的开展。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孝是规范孩子行为和思想的根本。“百善孝为先”,我们要从孝入手教育和引导孩子。文化中心的老师给我们讲了个道理,也是事实:家长们自己也许在孝方面做得并不好,但他们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孝敬自己。所以推行《弟子规》一定能得到所有家长的支持与协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老师,如果我们在校内由我们以身作则影响孩子,提醒孩子,在家里有家长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督促孩子,协助我们的工作,试想,我们的工作肯定又有了一重保障,而且我们还会由孩子、家长将影响辐射开来,使我们工作的效果大大加强,范围不断扩大,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礼记·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今天,家庭中、学校里、社会上有太多让我们觉得不好的现象,那么我们这些教育孩子的教师,就有责任改变这种现象,让家庭更和睦,让人与人之间更和谐,让我们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践行《弟子规》,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6

一、工作的总体概述

我们开展这么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知识,了解古文化的的内涵;同时,增进学生的文化积累,让学生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传统文化在这学期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三字经》《幼学琼林》《山海经》《孔子语录》《孟子格言》的经典篇目内容,这些内容既有利于学生背诵,有利于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品德和习惯,同时还增长了知识,对祖国热爱之情不断增加,也陶冶了情操。

二、学生的收获

本学期,针对学生的情况,我主要采取理解文意进行背诵的方式来学习学习传统文化。把每一课的文意解释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来解释,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熟练记忆文章。并且采取多种学习方法,例如:小组学习、同位之间比赛、老师抽查、小组长检查等,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一学期下来,同学们逐渐适应,从容上课,从传统文化的课程中,感到了课本中的营养,体验到了对传统文化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通过学习,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兴趣。

三、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

由于课时较少,学习的时间较短,所以感觉课堂教学很仓促,不能够仔细揣摩每句诗文的意思,也不能认真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知识的学习只限于表面的学习。大多的背诵时间也只能放在课后。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知识的细致学习,制定好可行的学期计划,注意学生学习的扎实程度。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7

公园20xx年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体教职工在学雍多闻学堂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全封闭式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次由教育专家李英庆老师主讲,我感到收获颇丰。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不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早已为子孙后代把做人的准则,教育的理论全部总结好了,这些理论经得起时间考验,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认,我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点学的《弟子规》中知道这是一本古代供入学儿童必读的书,书中以儒家思想为理论来教育后代,在读完后我以此书为镜,发现当代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中有相当没能做到书中所言,甚至以误为对,以至出现许多的问题。将思想回到学校教育,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常自问我们为学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还有学生反其道而为之,教学不出效果的症结所在何处?这是不少老师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台词,“你爸爸爱你,但他不会爱你。”

我不尽自问,我爱学生吗?我会爱学生吗?这次学习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我们中职学校一直以来以传授技术为重,这有悖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职教育应从德育入手,试想一个技术优秀的数模加工毕业生没有用他的技术来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来造福社会,而是用来做枪,那技术越精湛对社会危害就越大,所以课堂上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道。”

职业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为先”说法,意思是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爱的根源在于爱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那就不能指望这个人会爱别人,如果学生不爱父母,他说他爱祖国、爱老师、爱学习那就是没有根基的,是空中楼阁,令人觉得苍白。对于一个老师,如果不爱父母,那他一定不会爱学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在学校的教育中老师是实施者,老师实施的方法应以身教为重,辅以境教、乐教、礼教,李英庆老师说:“学生不一定记得你说过什么,但一定记得你做过什么。”教师如果本身没有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在平与学生接触的举手投足中展现传统美德,学生就不能从中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说进而再去效仿,那老师落口人义道德,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是枉然,这样的说教是不能使学生信服的,所以说到底德育教育还得先从老师本身学习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开始,才能做好学生的榜样。在看《小孩不笨》中,老师的教育方法也让我深感共鸣,因为我中学时本身也是一个差生,在得到老师的赏识和鼓励后慢慢树立了信心,慢慢得到进步,所以我认为老师在言传和身教中面对大多数学生须以尊重、赏识、重视入手,以我接触学生的经验,问题学生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贫寒、身体有缺陷。

等等,这些学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绪化,或容易自暴自弃,或叛逆,这一类学生常表现出纪律散漫,有些还容易跟同学发生冲突,不尊重老师,我想这是因为缺乏关爱,缺乏鼓励,增广贤文中有云“大家礼仪教子弟,小家凶恶训儿郎”,有大家风范的老师,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引导,靠自己的谆谆语言教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有礼有节,如果老师一味采取强硬方式去压学生,倒会激起青春期学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结果学生越走越远,迷失自我,无法挽回。每个问题学生心理都有症结,每个学生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样,那老师深入学生,关心学生生活学习,多鼓励,多赞扬,多赏识这样的学生,特别要当众的进行,这无疑是使他们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这样老师和学生才能建立信任,学生自然会喜欢这样的老师,会听这样老师的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坚苦的工作,我们要学习《弟子规》这一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弟子规》并不是金庸小说里的《九阴真经》,随便落到谁手里只要炼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进,一爪把人爪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美德是一项长期巨大的工程,在学习《弟子规》后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只用嘴皮子动动了事,要付诸实践,身体力行,我们都知道知易行难,真的要做起来真的不容易,我们要战胜人本身太多丑陋的天性,如私欲、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这条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本次学习我不敢说我有质的飞跃,但至少在思想上启发我有意识的去探索德育这条路,德育这条路永远是教师永远探索的道路,会有挫折,有会惊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结出的果是硕大的、甜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生源滚滚来。愿我们的学校茁壮成长。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8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一门技击之术,同时也是一门养生修身入道之学。它有着丰富的技击内容体系,艺术般的攻防方式,更具有独特的健身养生功效。

而就在它的技击内容而言无非就是对人体各个部分加以锻炼和加强,从而达到非普通人能所及的地步。

就比如说它对头,腿,手,骨头,皮的修炼。从而创出的武术;铁头功,佛山无影腿,醉拳,缩骨功,金钟罩等。体系则是以天人合一,太极哲理,人道与气和知行合一为主流观点的。而理论基础是在阴阳,五行,八卦戏一套哲学范围。

就养生而言,传统武术养生则有大养生与小养生之别,大养生包括“三基大养”即“居住”“饮食”和“环境”三个大的基本方面,以及“动养”“静养”“神养”“节养”德养“六个小的要求。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小养生并不是大养生减去三基而是指其居住条件,饮食条件,环境条件。

但是总的来说养生和技击是不容分割的,而且具有中国国术之称的武术自古以来就与养生有着不解之缘。况且武术界更是有一种说法兄有先养生,强身,健体,壮身,达到身体的强健因而才可进行技击。不然的话身体虑弱或不够强壮,不击自倒。何谈与人较技呢?因此,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养生,强身之道。且武者们穷其毕身精力把修炼的首要目标是放在增长本源上性的功力之上,以达到先养生,壮身而后提高技击实战效用为目的。

既然武术的本质上市一门以“技击“打斗为追求,以养生,强身,修身,为根本且的门类。那么毋庸置疑,武术在养生方法学问的积累上有其独到之处。而就传统武术而言,拳起于易而理成厌,易理和医理事拳理的主要构成因素。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养生要义总结为:“通过行拳修炼来达到身体阴阳二气的最佳平衡。”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武术中也有这样一句话。“静者寿,噪者失”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的武学经典非太极所禹。而太极武学的奥义在于练功对过程中“以静求功”以此来开发人体的神经功能。

“静者寿,噪者动。”这句话似乎能够很好的解释今天的武术界。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热武器的不断创新。技击的作用也越来越小,武术界的躁动者也似乎少了很多。不然任你武功再高,我也能一枪干倒。由此武学的格斗和技击犹如枯萎的花朵。不过还好还有一朵正在盛开的朵。

沧海桑田,海枯石烂,中华传统武术仍对我们的生活有着不可代替作用和影响。归其原因是中华武术是中华优秀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9

通过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从认识上加深了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物;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学生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人若能在孩童时期就汲取人类最好的精神营养,早早培养起自学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养大有好处。相信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给他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来点亮孩子的心灵。

人的道德必然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就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

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能够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988年,世界各国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会后发表了共同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由此可见,很多真正有智慧的人都认识到,必须努力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引领人类走上一条通往明天的和谐发展的光明大道。

学习传统文化,就要从孔子那里学起。

今天我们所要推广的《弟子规》,就是孔子思想的一种具体化。《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李毓秀是个教书先生,《训蒙文》是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的一本儿童蒙学读物。后来,这本书被清朝学者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一直流传至今。

《弟子规》全书以《论语·学而》第六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全书的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韵文形式,分五部分编纂成书,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应守的规范。

在道德行为规范严重缺失的今天,出现了太多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孩子们的表现让我们为祖国未来的发展感到忧虑,所以在学生中、在家庭中、在社会上大力推行《弟子规》,将德育生活化,成了当务之急,这也是让世风好转的必要的保证。

今天,我们在学校里,应该怎样推行《弟子规》呢?

推行中华传统文化的老师告诉我们,首先要诵读和理解。学生要诵读,老师也应该诵读。

前人告诉我们:读诵之法,必须读得清楚、看得清楚、听得清楚,不可急躁贪快,则妄念渐少,以至於无。纵然会背,仍应“看文而读”。因为背诵多滑口诵过;看文而读,则一字一句,悉知旨趣。据说,孔子读《易经》至韦编三绝——穿竹简的熟牛皮绳,磨断过三次,由此可知其所读遍数之多。通过诵读和讲解,了解《弟子规》对我们各方面的要求,这是我们去践行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时时处处进行提醒,让他们遇事进行反思,能按照《弟子规》的要求来做。

“人之初,性本善”,人人心中其实都有向善的一面,我们要把这种潜在的东西挖掘出来,让他们经过不断地践行和反思,使正确的做法内化在他们的心中,并使之成为他一生所遵循的处事原则。

第三、老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说文》里,“教”字的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这就告诉我们家长、老师以身作则的重要作用。学习传统文化,推行《弟子规》,离不开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否则,一切就会流于形式,书中的要求就不能深入到学生内心,不能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品质。推行《弟子规》已初见成效的吉林松花江中学的王琦老师曾在报告中反复强调:学习《弟子规》一定要重实质,不要只重形式。所以,老师应该对圣贤的要求怀着一颗虔诚之心,认真去践行,这样才能真正带动学生去做。

第四,发动家长协助我们践行《弟子规》活动的开展。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孝是规范孩子行为和思想的根本。“百善孝为先”,我们要从孝入手教育和引导孩子。文化中心的老师给我们讲了个道理,也是事实:家长们自己也许在孝方面做得并不好,但他们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孝敬自己。所以推行《弟子规》一定能得到所有家长的支持与协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老师,如果我们在校内由我们以身作则影响孩子,提醒孩子,在家里有家长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督促孩子,协助我们的工作,试想,我们的工作肯定又有了一重保障,而且我们还会由孩子、家长将影响辐射开来,使我们工作的效果大大加强,范围不断扩大,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礼记·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今天,家庭中、学校里、社会上有太多让我们觉得不好的现象,那么我们这些教育孩子的教师,就有责任改变这种现象,让家庭更和睦,让人与人之间更和谐,让我们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践行《弟子规》,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10

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11

一、工作的总体概述

我们开展这么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知识,了解古文化的的内涵;同时,增进学生的文化积累,让学生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传统文化在这学期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三字经》《幼学琼林》《山海经》《孔子语录》《孟子格言》的经典篇目内容,这些内容既有利于学生背诵,有利于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品德和习惯,同时还增长了知识,对祖国热爱之情不断增加,也陶冶了情操。

二、学生的收获

本学期,针对学生的情况,我主要采取理解文意进行背诵的方式来学习学习传统文化。把每一课的文意解释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来解释,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熟练记忆文章。并且采取多种学习方法,例如:小组学习、同位之间比赛、老师抽查、小组长检查等,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一学期下来,同学们逐渐适应,从容上课,从传统文化的课程中,感到了课本中的营养,体验到了对传统文化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通过学习,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兴趣。

三、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

由于课时较少,学习的时间较短,所以感觉课堂教学很仓促,不能够仔细揣摩每句诗文的意思,也不能认真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知识的学习只限于表面的学习。大多的背诵时间也只能放在课后。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知识的细致学习,制定好可行的学期计划,注意学生学习的扎实程度。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1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通过视频学习,在老师的讲授中我认识到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民族精神教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确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做的处于逆境能坚强面对,处于顺境不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

优秀传统文化高扬生命意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如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终极关怀,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以强烈的生命意识来通透死亡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这种人生观,用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既能医治少数学生存在的“人生冷漠症”,又能高扬起生命意识,拓宽其精神空间,催其奋进,促其进取,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精神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应当认真的加以宏扬。

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堂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切实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让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在世界文明的.淘洗中越发闪出熠熠的光辉。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13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说的那个歌星的经历,正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形成的。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几乎全都置于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到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14

在今年的专业课培训中,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我受益良多,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是学习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我们心中,将忠诚、守信应用于我们的一言一行,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安定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兴旺发达。

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思想觉悟认识

以前,在生活学习中仅仅了解过《弟子规》《论语》中的篇章,其余国学书籍看之甚少。但是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抓紧对《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使我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从“谨信”做起。《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我以前在工作中计划不周全,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所以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但是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对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进行规划,工作效率有了很大地提高。三是讲诚信。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

只听顺耳的,而是做到诚实守信。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老子也说:民之不畏,则大畏将至矣。所以作为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要宽厚仁爱,不能一味的进行批评,而要有一定的赞赏和鼓励,这样才能将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处事修养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觉得自己已经学完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社会在发展,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向老教师学习经验,向新同事学习新观点,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得到更进一步地提高。同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停留在学习表面,还要努力将之付诸于实践。“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三、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教书育人全面发展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是可耻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许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崇尚欧美、韩、日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现在有些年轻人能够流利讲出国外的服饰,以及饮食文化,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诵一篇孝经。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

但是在年轻的中国一代中,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学生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该得到继承的。华夏文明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当今社会面临着危机,只有传统文化才是立于不败的民族基石,所以我们现在仍有必要系统地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教授于学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深入了解,才能全面发展。

总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你被时代所器重时,就要担当重任,有所作为;当你郁郁不得志时,就要甘于寂寞,不断完善自己,修身养性,博闻强识。而我们作为公务人员,更要有“兼济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业,善其事,做到恪尽职守、克己奉公。我们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应当将其应用在教书育人这份事业上,努力做好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下一代这项工作。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15

经过为期三天的'传统文化培训,使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深度的洗礼。无论是蔡礼旭老师、钟茂森博士的"孝"主题讲座,还是xxx老师的运用弟子规来教育感化学生,无不使我受到深深的震撼,心灵得到了净化,心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让我在听讲座的同时,一遍遍的反思自己的日常言行和教育理念,不禁感到深深的汗颜。

在几位名师的讲座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xxx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专题讲座。肖老师亲切、大方,还有那发自内心的迷人微笑一下子把我带入了她的讲述中。肖老师体态优美,语言流畅,讲话速度比起一般语速要慢些,却显得更加稳重,脸上始终面带笑容,让听课的人心里很舒服,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们这样面带笑容上课,学生一定也会感觉上课是种享受吧。

xxx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率先用《弟子规》教学法,唤醒了孩子们心中的爱与感恩,使得孩子们的道德素质与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虽然xxx老师讲述的是如何用弟子规来教育小孩子的事情,但是在听了讲座,重新拜读了国学经典《弟子规》之后,引发了我作为一个女儿,一个老师的深刻的反思。

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肖老师说,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这话真是一点也不错。尤其是现代社会中快速的节奏和浮躁的氛围,不仅让学生也让我们老师内心不再是那么沉静。尤其是在中职学校中任教,由于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课堂秩序不尽如人意。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忽视学生成长和在教学工作中懈怠的借口。我原来在教学中总是容易“三分钟热度”,在刚开始的时候信心满满,干劲十足,但时间长了,当学生的成绩还是没有起色的时候,就会心生懈怠,只重视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做班主任工作时,一开始也是苦口婆心,谆谆教导,但当学生一再犯错时就容易失去耐心。“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现在明白了,我就是缺乏对学生的一份真正的爱心。没有对学生一视同仁,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自己的孩子。而且只注重对学生智育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品行道德的教育。今后我一定要在这一方面努力改进,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自信的不断成长!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缺失而遭受挫折和失败。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就像肖老师说的,教育学生最有效的就是:以身作则。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相信,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下,只要我们用心、用行动去做每一件事,不仅仅能让我们的生活幸福,最重要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会培育出许多有幸福感的孩子。而培育出有幸福感的孩子才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功。让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做一个真正幸福的教师,让我们把所教的每一个孩子都培育成幸福的孩子!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16

通过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从认识上加深了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物;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学生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人若能在孩童时期就汲取人类最好的精神营养,早早培养起自学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养大有好处。相信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给他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来点亮孩子的心灵。

人的道德必然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就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

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能够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17

通过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从认识上加深了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物;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学生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人若能在孩童时期就汲取人类最好的精神营养,早早培养起自学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养大有好处。相信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给他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来点亮孩子的心灵。

人的道德必然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就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

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能够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18

中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纵观当今世界,昔日的四大文明古国已经有三个离我们远去,埃及人不会讲埃及语,印度人不懂得印度文明,巴比伦就连一个统一的国家都没有了,而中华文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也似乎岌岌可危.同学们,传统文化的继承需要我们献出一份力。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道家、墨家、法家与儒家的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异常灿烂、无比光辉的。拿青铜器来说,拿陶瓷来说,拿丝绸来说,都居世界的前列。拿创造发明来说,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四大发明”更是其他民族所赶不上的。

再来说说我们苏州,苏州园林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它综合了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给人一种古典的美。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苏州的传统小吃也十分有名,海棠糕、梅花糕、豆腐干等等,这些传统小吃使人垂涎三尺,也是其他民族无与伦比的。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千万不能让它在岁月的'车轮中慢慢地消亡。因此,我们要关注传统,,继承民族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新的活力。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如何来继承、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呢?

也许,你会认为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已经过时了。但只要我们宣传、宏扬民族传统中优秀的部分,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然后,根据时代的要求,构建新时代的民族道德标准,便可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

据说,今年有许多刺绣大师要绣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五福娃,他们巧妙地利用苏绣来宣传奥运,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的将刺绣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前一阶段,苏州评弹“走”进了许多中学的校园,这使我们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也更加了解了苏州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的瑰宝,千万不能让它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之中。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同学们,让我们用一颗赤诚的心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为民族的传统注入新的芬芳。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19

时刻飞逝,我从一名学生,到息县进入工作职位已接近两年,两年的经历让我对农村、老百姓、基层干部有了更深刻的熟悉。息县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更让我收成颇丰。让我在学习中成长,成长中学习。由于自己本身对传统文化比较感爱好,以前常常搜集一些名言警语来鼓励、警示自己。此刻才真正感知对中华文化了解、明白得太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令我赞扬、令我折服。针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学以修身。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从自身来讲,重点在于挖掘优秀文化的大富矿,以求启发聪慧、净化心灵、鼓励精神。而传统文化学习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进程,更是思想灵魂升华的进程。"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以利为志就不能淡泊,内心躁动就不能致远。前人提倡温、良、谦、恭、让、仁、义、礼、智、信,只要咱们做到了,人际关系就和谐了。门生规中"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那么学之"确实是要求咱们平常与人交往中要平等仁和,时常要与仁德的人靠近,向他们学习。

(二)学以致用。

宏扬传统文化起先需要从学习开始,这既是一个认知进程,更是潜移默化的进程。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目的确实是要把其要紧经典实质内涵贯彻到生活中、工作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乃至灵魂深处。用优秀传统文化增进邻里和睦、家庭和谐,提升工作作风、工作精神。对照《门生规》《孝经》等进行反躬自省,对孝顺父母、爱岗敬业、老实守信、谨言慎行等方面进行深刻自剖和整改提高。

(三)学以济世。

这些年由于方方面面的缘故,社会问题日趋突出。传统的长幼尊卑不分,离婚率不断爬升,自杀事件不断曝出,道德沦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生活变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久而久之,人性危矣,民族危矣。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金子,是医治这一社会疾病的济世良方。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等等确实是要宏扬孝道、张扬仁爱、歌颂仁慈。用经典诠释聪慧,用聪慧启发人一辈子,用人一辈子挖掘人性。用咱们先祖留下的经典聪慧来医治当下人性的疾病、灵魂的疾病,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光焰点燃咱们心中的善念和良心的火炬。

"达那么兼济天下,穷那么独善其身"。当你被时期所重视时,就要担当重任,有所作为;当你郁郁不得志时,就要甘于孤单,不断完善自己,修身养性,博闻强识。而咱们作为公事人员,更要有"兼济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业,善其事,做到恪尽职守、克己奉公。咱们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名基层公事人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加倍敬畏人民、敬畏人民给予咱们的权利、敬畏党和国家授予咱们的职责职位。咱们理应当好人民公仆,不求在那个职位上做多大官,力求在那个职位多做事、做好事。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2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通过视频学习,在老师的讲授中我认识到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中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民族精神教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确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做的处于逆境能坚强面对,处于顺境不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

优秀传统文化高扬生命意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如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终极关怀,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以强烈的生命意识来通透死亡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这种人生观,用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既能医治少数学生存在的“人生冷漠症”,又能高扬起生命意识,拓宽其精神空间,催其奋进,促其进取,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精神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应当认真的加以宏扬。

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堂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切实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让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在世界文明的淘洗中越发闪出熠熠的光辉。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21

通过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从认识上加深了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物;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学生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人若能在孩童时期就汲取人类最好的精神营养,早早培养起自学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养大有好处。相信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给他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来点亮孩子的心灵。

人的道德必然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就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

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能够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22

通过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从认识上加深了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物;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学生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人若能在孩童时期就汲取人类最好的精神营养,早早培养起自学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养大有好处。相信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给他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来点亮孩子的心灵。

人的道德必然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就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

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能够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23

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体教职工在学雍多闻学堂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全封闭式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次由教育专家李英庆老师主讲,我感到收获颇丰。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不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早已为子孙后代把做人的准则,教育的理论全部总结好了,这些理论经得起时间考验,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认,我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点学的《弟子规》中知道这是一本古代供入学儿童必读的书,书中以儒家思想为理论来教育后代,在读完后我以此书为镜,发现当代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中有相当没能做到书中所言,甚至以误为对,以至出现许多的问题。将思想回到学校教育,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常自问我们为学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还有学生反其道而为之,教学不出效果的症结所在何处?这是不少老师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台词,“你爸爸爱你,但他不会爱你。”我不尽自问,我爱学生吗?我会爱学生吗?这次学习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

我们中职学校一直以来以传授技术为重,这有悖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职教育应从德育入手,试想一个技术优秀的数模加工毕业生没有用他的技术来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来造福社会,而是用来做枪,那技术越精湛对社会危害就越大,所以课堂上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道。”职业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为先”说法,意思是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爱的根源在于爱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那就不能指望这个人会爱别人,如果学生不爱父母,他说他爱祖国、爱老师、爱学习那就是没有根基的,是空中楼阁,令人觉得苍白。对于一个老师,如果不爱父母,那他一定不会爱学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在学校的教育中老师是实施者,老师实施的方法应以身教为重,辅以境教、乐教、礼教,李英庆老师说:“学生不一定记得你说过什么,但一定记得你做过什么。”教师如果本身没有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在平与学生接触的举手投足中展现传统美德,学生就不能从中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说进而再去效仿,那老师落口人义道德,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是枉然,这样的说教是不能使学生信服的,所以说到底德育教育还得先从老师本身学习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开始,才能做好学生的榜样。

在看《小孩不笨》中,老师的教育方法也让我深感共鸣,因为我中学时本身也是一个差生,在得到老师的赏识和鼓励后慢慢树立了信心,慢慢得到进步,所以我认为老师在言传和身教中面对大多数学生须以尊重、赏识、重视入手,以我接触学生的经验,问题学生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贫寒、身体有缺陷等等,这些学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绪化,或容易自暴自弃,或叛逆,这一类学生常表现出纪律散漫,有些还容易跟同学发生冲突,不尊重老师,我想这是因为缺乏关爱,缺乏鼓励,增广贤文中有云“大家礼仪教子弟,小家凶恶训儿郎”,有大家风范的老师,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引导,靠自己的谆谆语言教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有礼有节,如果老师一味采取强硬方式去压学生,倒会激起青春期学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结果学生越走越远,迷失自我,无法挽回。每个问题学生心理都有症结,每个学生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样,那老师深入学生,关心学生生活学习,多鼓励,多赞扬,多赏识这样的学生,特别要当众的'进行,这无疑是使他们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这样老师和学生才能建立信任,学生自然会喜欢这样的老师,会听这样老师的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坚苦的工作,我们要学习《弟子规》这一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弟子规》并不是金庸小说里的《九阴真经》,随便落到谁手里只要炼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进,一爪把人爪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美德是一项长期巨大的工程,在学习《弟子规》后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只用嘴皮子动动了事,要付诸实践,身体力行,我们都知道知易行难,真的要做起来真的不容易,我们要战胜人本身太多丑陋的天性,如私欲、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这条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本次学习我不敢说我有质的飞跃,但至少在思想上启发我有意识的去探索德育这条路,德育这条路永远是教师永远探索的道路,会有挫折,有会惊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结出的果是硕大的、甜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生源滚滚来。愿我们的学校茁壮成长。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24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近年来,我们有幸接受越来越多的感恩教育,这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要进行道德教育就无法离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华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谐,要和谐就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去破坏自然,去“人定胜天”。我们把天地比作父母,感恩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感恩大自然赋予了与人类生生不息、和谐相处的万物。有了这份感恩之心,我们就会赞美天地、赞美万物,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人类长久生存的金钥匙。1988年,75位诺贝尓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21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须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孔老夫子那里汲取智慧;二十世纪70年代,英国大哲学家汤恩比教授说:要解决21世纪的人类问题,只有孔、孟学说。这些世界顶尖级的`人物,懂得我们中华先祖留下的文化是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与大道,而我们更应感念祖恩,以中华文化之精神,重视我们的地球,重视我们的家园。

念及恩情,大莫过于父母的生养之恩。“大爱无疆”、“大道至简”、“大恩不言谢”;要真知和践行感恩,莫过于孝。如果说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尽孝,那么很难相信他能对别人真诚。没有真诚就谈不上信用。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告诉人们要从真诚开始,自立于社会,成就于和谐,践行人性向善、择善固执、止于至善。孝,要有一体的观念,懂得孝就是要懂得感恩,把一体的观念落实到生活、言行中就是孝道。我们从对父母开始尽孝心,然后推广开来,对兄弟姐妹、对所有的亲人也有这样的爱心;对老师同学、对领导同事、对社会大众,不管到哪里,都用这种爱心对待所有的人。宇宙万物与我一体,爱别人就是爱自己。孝是感恩,孝是仁爱。真正懂得孝的道理,懂得感恩的情怀,就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孝的延续,不仅爱现在的大众,还要爱未来的大众。我们要关照未来,不能因为眼前的享受而把子孙未来的资源糟蹋了。如果为了眼前暂时的利益,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大自然的资源被破坏,将来吞咽这些苦果的必然是我们的子孙后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长久发展,就要对自然有恭敬心、感恩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心存感恩的心,感恩自然,感恩父母、亲人,感恩社会。孔子的门人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何谓“忠恕”?尽已之为忠,就是要竭尽自己之力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善待同学、同事、亲朋好友;“恕”寓意“如心”,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了“忠恕”之心,就能认真对待工作,处理好各种关系,就能够“团结干事”。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自立于社会,成就于和谐。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华民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篇25

一、工作的总体概述

我们开展这么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知识,了解古文化的的内涵;同时,增进学生的文化积累,让学生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传统文化在这学期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三字经》《幼学琼林》《山海经》《孔子语录》《孟子格言》的经典篇目内容,这些内容既有利于学生背诵,有利于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品德和习惯,同时还增长了知识,对祖国热爱之情不断增加,也陶冶了情操。

二、学生的收获

本学期,针对学生的情况,我主要采取理解文意进行背诵的方式来学习学习传统文化。把每一课的文意解释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来解释,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熟练记忆文章。并且采取多种学习方法,例如:小组学习、同位之间比赛、老师抽查、小组长检查等,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一学期下来,同学们逐渐适应,从容上课,从传统文化的课程中,感到了课本中的营养,体验到了对传统文化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通过学习,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兴趣。

三、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

由于课时较少,学习的时间较短,所以感觉课堂教学很仓促,不能够仔细揣摩每句诗文的意思,也不能认真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知识的`学习只限于表面的学习。大多的背诵时间也只能放在课后。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知识的细致学习,制定好可行的学期计划,注意学生学习的扎实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