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2024/08/29心得体会

西西文学整理的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精选2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1

一、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重在以学生为主体,不仅仅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而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目前学生的学习总是被动、单一的。新课改提倡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深入学生,交流情感,打造民主和谐课堂。

二、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摆脱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应按照以下的方式进行:

1、创造自主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尝试。创造力是没法教的,学生应该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才能发展他们富于想象力的才能。

2、让学生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探索创新。我们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同一个难题,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解题,选取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完全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转变教师角色,做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包办者。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新课改不是不让教师讲,而是让教师注意讲授的方式方法,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注重学习方法、研究潜力的培养,让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以上是我在本次培训中的一点点收获和体会。几天的培训,我的脑海里充斥着新的教学理念及以人为本的教学态度。我相信,课程改革后一定会培育出来有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期望今后能有机会参加类似的活动。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2

本人在数学新课程培训中认真听取专家讲课,对于新课标有一定的心得体会,现具体汇报如下。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一门主要课程,它从国际意识、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的高度出发,是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习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

重视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着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的临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教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独创性。

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成熟的数学教师。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3

经过近阶段新课程改革培训,聆听几位教育专家的讲座,学习了几位名师的典型示范案例。我受益匪浅,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它改变了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结合我自己近20xx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新课程改革的科学性;新课程标准改革了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总结,使之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被动掌握“双基”为主动探究学习形成能力,这样能让学生更灵活的应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决相应的物理问题。

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性;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更加注重经典与近代的融合,更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它改革了以往教材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让学生在题海战术中接受“特种兵”式的训练,以往教学方法,学生即使也能出点成绩,但也只能讲是“只懂招式而未得精髓”。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式教学是使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在老师的启发、诱导、组织下通过学生自身参与,经过探究活动,由学生主动发现概念、规律。在这种形式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了解规律的热情。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要叫他们学不好物理还真难。课堂上学生们认真探究,刻苦钻研的情形,我似乎看到许许多多新的科学家正如雨后般的春笋那样破土而出,我露出欣慰的笑容。

总之“格物万象、究理天人;奥秘无处不在、探索无处不在、思维无处不在”。共和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全民族素质的提升。身为物理教学工作者,我将一如既往地把物理新课程改革推向纵深。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4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地理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习地理课的方式、态度、情感与兴趣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起色。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入一些教学的误区,给新课改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通过远程培训,听讲座,看案例,解读课标,以及专家讲谈,颇有收获,厘清了许多认识,对教学、教师成长非常有益。

一、课堂教学注重探究,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地理社会调查、地理科学实验和地理文献研究等。探究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如绘制一张模拟地铁线路规划图、模拟规划一个居住小区的`商业网点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学习。地理问题的探索学习,有利于创设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课堂教学,注重角色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权威,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垄断者,而是一个和学生平起平坐,同样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心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学生最好的朋友、合作者。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向大家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在讲的内容上,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

三、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实施“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从而使课程实施体现出“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落实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5

两个周的新课程通识培训课已经结束,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都很浮躁。不知道是不是受环境的影响,我也没有认真听进去。本来,我对教育也挺感兴趣,可是因为诸多原因,我并没有很刻意地去关注,而是偶尔在遇见各种现象时,内心独自感慨,立志将来要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当一个称职的好妈妈。

从小学上到大学,从家庭到学校,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是被教育的对象,尽管我们已经成年。有一天,我们走出社会,也仍免不了学习,免不了被教育。教育是终生的,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后来的每一次心灵的自我发现。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很难跳出来站在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现存教育本身的各种优缺点,尽管我们会怀疑,甚至会抱怨我们的教育体制。但我们却很少会想,我们应当接受怎样的教育,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接受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甚至于一种教育方案实施的方法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如何克服等,这是一个很庞大的问题。新课程通识培训课给我们另外一个思考的角度,即站在施教者的位置上,我们应当如何去把教育办得更出色,使教育真正适应每个人的自身发展,同时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此,我想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教育应当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个性发展,培养自我发现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和培养兴趣,并在快乐中学习。如此,才能让每一孩子都有棱有角,有自己的特长,有一份自信。另外,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要求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型,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减轻压力,注重学生多方面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注重性格的培养,而不是一味把重心放在自然科学知识的教授上。培根曾说:行为播种习惯,习惯播种性格,性格播种人生。因此,对学生性格的培养是决不能忽视的。作为一个负责的施教者,必须考虑到自己在哪方面影响了学生,从而间接的影响着未来的社会。美国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就是教育。个人觉得,一个人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就是精神和性格了。按照培根的说法,是那剩下的一部分伴随着人的一生,并对人生施加强有力的内在影响。一群人或者一代人的精神和性格足以影响社会,教育有什么理由不去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培养呢?尤其是在童年到成年的这一阶段时期,更是性格形成的主要时期,教育更应该投入更多力量到学生性格的培养中。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有了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性格培养的教育理念,就要想法设法贯彻落实和实施。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行政机制,保证整个教育体系顺畅流通运行。其次,建设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更不容忽视,尤其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平困偏远山区需要国家政策支持。最后,教育发展应当受到社会上每个人的关注,家长和老师应当避免走极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要立足长远,更需要当下从事教育的人们或将来有志于从事教育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以金钱物质和待遇的回报来影响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选择和决心。

我深深感动于宁夏一中的校长所做的演讲报告,感动那个学校的老师们对孩子们的关爱和设身处地的着想。有谁,不是从高中的课堂走到大学的讲堂?看了那些孩子们成长记录袋,我深深感到老师对孩子们的尊重和悉心疼爱,以及师生间感人至深的情感。当下,很多人都厌倦了作为初高中老师的繁忙,厌倦了作为小学老师的无聊,很多人都羡慕大学老师的收入高,假期多,上课少,轻松闲逸。然而,这却未必是最真实深刻的体会。我要毫不客气地说,有这种想法的人,是不适合做任何老师的,甚至幼儿园的老师也不要做,除非转变观念,否则不可能称职。

想像着当你站在那么多孩子中间,看着那么多双纯朴明净的眼睛深深地注视着你,你感受到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渴望以及对你深深的期待,难道这不是爱吗?难道这不是生命的魅力吗?生命的价值不是由收入的高低来衡量的,也不是有闲暇时间的多少来划定的,而是在有生之年,是否用心充实地度过了每一天,感受到这世间的爱与温暖,并深深的眷恋,然后不求回报地投入。冯骥才曾说,永恒没有终极,只有它灿烂而轰鸣的过程。这一代又一代温暖与爱的传递,便是永恒。我相信,人类文明是因为有爱和温暖才更加辉煌灿烂的。但愿每一个有感于此的人,都能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心中的那份至真至善至美。同时,我也要向那些奉献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们深深地致敬!在此,我要感谢我的高中老师对我的培养,是他们促成了我众多重要价值观的形成,让我感受到生命,爱和温暖。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6

两个周的新课程通识培训课已经结束,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都很浮躁。不知道是不是受环境的影响,我也没有认真听进去。本来,我对教育也挺感兴趣,可是因为诸多原因,我并没有很刻意地去关注,而是偶尔在遇见各种现象时,内心独自感慨,立志将来要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当一个称职的好妈妈。

从小学上到大学,从家庭到学校,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是被教育的对象,尽管我们已经成年。有一天,我们走出社会,也仍免不了学习,免不了被教育。教育是终生的,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后来的每一次心灵的自我发现。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很难跳出来站在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现存教育本身的各种优缺点,尽管我们会怀疑,甚至会抱怨我们的教育体制。但我们却很少会想,我们应当接受怎样的教育,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接受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甚至于一种教育方案实施的方法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如何克服等,这是一个很庞大的问题。新课程通识培训课给我们另外一个思考的角度,即站在施教者的位置上,我们应当如何去把教育办得更出色,使教育真正适应每个人的自身发展,同时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此,我想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教育应当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个性发展,培养自我发现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和培养兴趣,并在快乐中学习。如此,才能让每一孩子都有棱有角,有自己的特长,有一份自信。另外,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要求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型,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减轻压力,注重学生多方面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注重性格的培养,而不是一味把重心放在自然科学知识的教授上。培根曾说:行为播种习惯,习惯播种性格,性格播种人生。因此,对学生性格的培养是决不能忽视的。作为一个负责的施教者,必须考虑到自己在哪方面影响了学生,从而间接的影响着未来的社会。美国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就是教育。个人觉得,一个人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就是精神和性格了。按照培根的说法,是那剩下的一部分伴随着人的一生,并对人生施加强有力的内在影响。一群人或者一代人的精神和性格足以影响社会,教育有什么理由不去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培养呢?尤其是在童年到成年的这一阶段时期,更是性格形成的主要时期,教育更应该投入更多力量到学生性格的培养中。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有了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性格培养的教育理念,就要想法设法贯彻落实和实施。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行政机制,保证整个教育体系顺畅流通运行。其次,建设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更不容忽视,尤其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平困偏远山区需要国家政策支持。最后,教育发展应当受到社会上每个人的关注,家长和老师应当避免走极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要立足长远,更需要当下从事教育的人们或将来有志于从事教育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以金钱物质和待遇的回报来影响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选择和决心。

我深深感动于宁夏一中的校长所做的演讲报告,感动那个学校的老师们对孩子们的关爱和设身处地的着想。有谁,不是从高中的课堂走到大学的讲堂?看了那些孩子们成长记录袋,我深深感到老师对孩子们的尊重和悉心疼爱,以及师生间感人至深的情感。当下,很多人都厌倦了作为初高中老师的繁忙,厌倦了作为小学老师的`无聊,很多人都羡慕大学老师的收入高,假期多,上课少,轻松闲逸。然而,这却未必是最真实深刻的体会。我要毫不客气地说,有这种想法的人,是不适合做任何老师的,甚至幼儿园的老师也不要做,除非转变观念,否则不可能称职。

想像着当你站在那么多孩子中间,看着那么多双纯朴明净的眼睛深深地注视着你,你感受到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渴望以及对你深深的期待,难道这不是爱吗?难道这不是生命的魅力吗?生命的价值不是由收入的高低来衡量的,也不是有闲暇时间的多少来划定的,而是在有生之年,是否用心充实地度过了每一天,感受到这世间的爱与温暖,并深深的眷恋,然后不求回报地投入。冯骥才曾说,永恒没有终极,只有它灿烂而轰鸣的过程。这一代又一代温暖与爱的传递,便是永恒。我相信,人类文明是因为有爱和温暖才更加辉煌灿烂的。但愿每一个有感于此的人,都能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心中的那份至真至善至美。同时,我也要向那些奉献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们深深地致敬!在此,我要感谢我的高中老师对我的培养,是他们促成了我众多重要价值观的形成,让我感受到生命,爱和温暖。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7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回顾十年来课程改革的历程,我认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就谈谈课改十年来我的一点体会。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二、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与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8

今年,我们利用假期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培训,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进一步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及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生的学情是推进教师教情的。关注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终身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老师的两堂课要注重学生的思、做、说、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地位,老师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课堂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做到让学生自由大胆的想象,给他们一片自由的蓝天。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到教材中去感悟和品味内容。通过引导使学生形成能力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合作意识要加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探讨和交流。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要加强,很多情况是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的研究课堂调控艺术。

随着高中课改试验的深入,广大教师对课标内涵的理解及教材作用的认识日益成熟,“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科学、高效地使用教材,恰当处理好“用”与“教”的关系,已成为教师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教材不再束缚学生思维、禁锢教师智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变更教学顺序,更换呈现方式。依据课标编写的教材,无论是内容结构的建立、素材与案例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内容呈现方式的确定,都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教学中应充分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表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教学方法的改变及评价方法的变化等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降低对教师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即在老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强调一种开放、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 只有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才能正确选定研究课题。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9

新一轮教学大纲的出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听取专家对大纲的剖析和解读,更加明白了职业教育的目标。就参加“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培训”浅谈心得体会,并将所得运用于平常教学中,以抓好课堂教学,促进课改实施。

关键词:思维;观念;创新模式

本人很荣幸参加了由四川省教厅在省教育宾馆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省级培训班”。

培训会上,教育部新世纪教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军伟作了《新一轮教学改革解读专题报告》,教育部20xx年“中等职业学校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联络员韦晓阳教授就《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xx年修订)概要》作了说明,国家规划新教材《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主编文春帆教授对新教材的特点与使用作了说明,厦门市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陈振源以“基于就业为导向下的

电类基础课教学改革”为题目对新一轮教学大纲制订的背景、基本情况、特点及指导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培训会后,省教厅还组织我们前往双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省级重点、成都市电类实训基地)进行了观摩、交流。

这次培训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对我来说收获特别大,心里一下子觉得豁然开朗了,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我也感觉到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希望今后还能有机会走出去见见世面、开开眼界。下面我就将这次培训做简单的汇报,不妥之处,恳请指教。

一、打开思维,注入活力,提升信心

通过专家讲座打开了我的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搞好和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更加充满信心。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是,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对社会、对家长的吸引力却越来越小了,全靠政府补贴来维持,职业学校的生存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这次新一轮教学大纲的出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通过专家对《大纲》的剖析和解读,我更加明白了职业教育的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中心、以获得职业资格为标志、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

二、改变观念,创新模式,提高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我们战斗在第一线的教师和学校领导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是“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创新教学模式“做中学、做中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其次,学校应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落实到实处,千万不能让课程改革“穿新鞋走老路”。

三、“以就业为导向”“做中学,做中教”

本次课程改革培训会上专家和学者提到最多的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做中学,做中教”。

“就业质量”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之本。新大纲的制订和新教材的编写都是围绕它们进行的。近年来,生源质量越来越差,面对这些学生要把教材讲浅讲懂实不容易。所以,新课改对教材及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创新,降低了教学难度和要求;大幅度地删减了繁琐性理论知识和验证性实验内容;创新教材呈现形式和教学模式(多媒体、资源库、学科网站、仿真技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等),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做中学、做中教”的全新职业教学特色。

四、抓好课堂教学,促进课改实施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我们每位教师的思想观念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取得实效。

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职业教育”不等于“职业培训”

通过这次培训我也明白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职业教育”是综合性的,它具有两种教育功能:一是高中学历(转岗时很重要、为今后继续学习服务),二是职业技能。“职业培训”是单一的纯粹的技能培训,企业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同时,我还明白了教师在课堂上不是需要教会学生什么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而是应该教会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途、怎么用这些知识,还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会做什么。这为我们今后的课堂上到底要讲些什么理清了思路。

总之,这次培训学习,我的确感到长了许多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新课程改革虽然教学难度降低了,但是,实践技能方面加强了,需要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增多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处理知识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仿真实验技术、学科网站等信息技术。最后,还有两点疑惑希望能得到解答:一是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如何才算合格?如何评价我们的教学质量?二是如何才能缩短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存在的差距?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在经过这次培训之后,我深有感触,一切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主动性、小组合作性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大潮的掀起,很多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胆的尝试、改革和创新,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们采用了“走出去,听进来”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所谓“走出去”,就是走出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多去听学校“老”教师的课,走出校门多去听的优质课。从中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听进来”就是即要听取别人的教学经验,也要多让别人听自己的课,听取别人的评论,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嘛。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英语教学采取了导学——独学——互学——评学四部教学。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五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5)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机制。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生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中的主导性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盯、观、跟,并且讲解不能超过15分钟。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两个周的新课程通识培训课已经结束,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都很浮躁。不知道是不是受环境的影响,我也没有认真听进去。本来,我对教育也挺感兴趣,可是因为诸多原因,我并没有很刻意地去关注,而是偶尔在遇见各种现象时,内心独自感慨,立志将来要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当一个称职的好妈妈。

从小学上到大学,从家庭到学校,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是被教育的对象,尽管我们已经成年。有一天,我们走出社会,也仍免不了学习,免不了被教育。教育是终生的,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后来的每一次心灵的自我发现。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很难跳出来站在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现存教育本身的各种优缺点,尽管我们会怀疑,甚至会抱怨我们的教育体制。但我们却很少会想,我们应当接受怎样的教育,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接受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甚至于一种教育方案实施的方法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如何克服等,这是一个很庞大的问题。新课程通识培训课给我们另外一个思考的角度,即站在施教者的位置上,我们应当如何去把教育办得更出色,使教育真正适应每个人的自身发展,同时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此,我想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教育应当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个性发展,培养自我发现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和培养兴趣,并在快乐中学习。如此,才能让每一孩子都有棱有角,有自己的特长,有一份自信。另外,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要求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型,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减轻压力,注重学生多方面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注重性格的培养,而不是一味把重心放在自然科学知识的教授上。培根曾说:行为播种习惯,习惯播种性格,性格播种人生。因此,对学生性格的培养是决不能忽视的。作为一个负责的施教者,必须考虑到自己在哪方面影响了学生,从而间接的影响着未来的社会。美国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就是教育。个人觉得,一个人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就是精神和性格了。按照培根的说法,是那剩下的一部分伴随着人的一生,并对人生施加强有力的内在影响。一群人或者一代人的精神和性格足以影响社会,教育有什么理由不去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培养呢?尤其是在童年到成年的这一阶段时期,更是性格形成的主要时期,教育更应该投入更多力量到学生性格的培养中。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有了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性格培养的教育理念,就要想法设法贯彻落实和实施。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行政机制,保证整个教育体系顺畅流通运行。其次,建设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更不容忽视,尤其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平困偏远山区需要国家政策支持。最后,教育发展应当受到社会上每个人的关注,家长和老师应当避免走极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要立足长远,更需要当下从事教育的人们或将来有志于从事教育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以金钱物质和待遇的回报来影响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选择和决心。

我深深感动于宁夏一中的校长所做的演讲报告,感动那个学校的老师们对孩子们的关爱和设身处地的着想。有谁,不是从高中的课堂走到大学的讲堂?看了那些孩子们成长记录袋,我深深感到老师对孩子们的尊重和悉心疼爱,以及师生间感人至深的情感。当下,很多人都厌倦了作为初高中老师的繁忙,厌倦了作为小学老师的无聊,很多人都羡慕大学老师的收入高,假期多,上课少,轻松闲逸。然而,这却未必是最真实深刻的体会。我要毫不客气地说,有这种想法的人,是不适合做任何老师的,甚至幼儿园的老师也不要做,除非转变观念,否则不可能称职。

想像着当你站在那么多孩子中间,看着那么多双纯朴明净的眼睛深深地注视着你,你感受到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渴望以及对你深深的期待,难道这不是爱吗?难道这不是生命的魅力吗?生命的价值不是由收入的高低来衡量的,也不是有闲暇时间的多少来划定的,而是在有生之年,是否用心充实地度过了每一天,感受到这世间的爱与温暖,并深深的眷恋,然后不求回报地投入。冯骥才曾说,永恒没有终极,只有它灿烂而轰鸣的过程。这一代又一代温暖与爱的传递,便是永恒。我相信,人类文明是因为有爱和温暖才更加辉煌灿烂的。但愿每一个有感于此的人,都能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心中的那份至真至善至美。同时,我也要向那些奉献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们深深地致敬!在此,我要感谢我的高中老师对我的培养,是他们促成了我众多重要价值观的形成,让我感受到生命,爱和温暖。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经过近阶段新课程改革培训,聆听几位教育专家的讲座,学习了几位名师 的典型示范案例。我受益匪浅,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它改变了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结合我自己近20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 新课程改革的科学性;新课程标准改革了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总结,使之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被动掌握“双基”为主动探究学习形成能力,这样能让学生更灵活的应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决相应的物理问题。

二、 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性;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更加注重经典与近代的融合,更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它改革了以往教材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让学生在题海战术中接受“特种兵”式的训练,以往教学方法,学生即使也能出点成绩,但也只能讲是“只懂招式而未得精髓”。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式教学是使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在老师的启发、诱导、组织下通过学生自身参与,经过探究活动,由学生主动发现概念、规律。在这种形式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了解规律的热情。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要叫他们学不好物理还真难。课堂上学生们认真探究,刻苦钻研的情形,我似乎看到许许多多新的科学家正如雨后般的春笋那样破土而出,我露出欣慰的笑容。

总之“格物万象、究理天人;奥秘无处不在、探索无处不在、思维无处不在”。共和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全民族素质的提升。身为物理教学工作者,我将一如既往地把物理新课程改革推向纵深。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13

今年,我们利用假期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培训,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进一步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及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生的学情是推进教师教情的。关注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终身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老师的两堂课要注重学生的思、做、说、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地位,老师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课堂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做到让学生自由大胆的想象,给他们一片自由的蓝天。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到教材中去感悟和品味内容。通过引导使学生形成能力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合作意识要加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探讨和交流。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要加强,很多情况是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的研究课堂调控艺术。

随着高中课改试验的深入,广大教师对课标内涵的理解及教材作用的.认识日益成熟,“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科学、高效地使用教材,恰当处理好“用”与“教”的关系,已成为教师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教材不再束缚学生思维、禁锢教师智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变更教学顺序,更换呈现方式。依据课标编写的教材,无论是内容结构的建立、素材与案例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内容呈现方式的确定,都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教学中应充分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表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教学方法的改变及评价方法的变化等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降低对教师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即在老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强调一种开放、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 只有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才能正确选定研究课题。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14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课程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客观存在的问题

1、积极研究探索,实事求是,重实质,少花样

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在借鉴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理念、思想和做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建立起来的。西方取得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拿来,但不应盲目照办,引进不是目的,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创新就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另立新经。关于这一点,一线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课改模式和方法。

2、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课改的社会环境

课改不单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也不是单靠教育系统内部的调整和自适应就能顺利完成。课改涉及到政府、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这些因素都能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形成促进课改“合力”,课改才能顺利的推进。因此,必须加强对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寻求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形成有利于改革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应借鉴山东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3、结合升学实际进行设计,选择课程内容

课改使高中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也使学生有了一定的选择权,比如新课标只给新课程提供了宏观的指导,在学科内容等细节问题上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这就给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留下了不小的空间。比如新课程增加了选修模块,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发展丰富自己的个性提供许多可供选择的学习材料和内容。因此,老师在课改实施中,在学科内容的选择方面,除了要考虑学生个人的成长等因素外,还应尽可能的考虑与大学课程的对接,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做必要的准备。

4、要注意处理好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使用问题

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总结性评价“指向更一般的等级评定”。它的直接目的是作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合格。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二者结合,相互补充,共同承担对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评价任务。一线教师,一定要根据评价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力求对学生的评价全面准确,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发展动态和学习结果。

三、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四、 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 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但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总之,从培训中有很大收获,也解决了不少困惑。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但只要目标明确,向着光明我们一定会达到目标的。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15

通过几天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改革有如下认识:

1。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问题,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要求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反映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

2。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3。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4。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习欲望;体现时代性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重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反映选择性综合不同地区课程资源,考虑农村和城市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栏目,使教学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强调可操作性注重继承与发展开发教材辅助资源。

5。高中物理课程新课改最大的困难是:第一教师的观念要改变;第二现有的教学资源要改变;第三教学制度要改变;第四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要跟随课改的变化。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出发,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16

本人在数学新课程培训中认真听取专家讲课,对于新课标有一定的心得体会,现具体汇报如下。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一门主要课程,它从国际意识、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的高度出发,是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习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

重视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着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的临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教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独创性。

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成熟的数学教师。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17

前几天,我有幸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新课标培训,聆听了xxx、xxx、xxx、xxx几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及示范课。专家们以鲜活的实力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给了我强烈的感染与深深的理论引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新课标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更新了教育观念。为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平等对话,深化探究范围。

在教学中当学生平等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的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这个过程,不在再是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居高临下的问,学生规规矩矩的听,小心翼翼的学。应该是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就像xxx老师的课堂一样,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帮助解决学习过程中的个别疑难,老师则当旁听生,让孩子自己去探究未知。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就像xxx教授所说,新课标新在哪里?比如,一年级的写字教学,别再过分强调笔顺规则,要把一个个汉字教活,把汉字的美教出来,把汉字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是思维问题。把汉字中的文,化教出来,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还要讲究一个趣字,有趣才有吸引力,才能使学生想学学好。新的教学理念,就是把学生从严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让我们的教学别创一番新滋味。

三、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代圣贤也指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这一点在新课标也体现了出来,在语文的第一学段就规定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阅读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专家们的报告更使我明白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艰巨以及关键所在。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我真是受益匪浅,就像高教授所说,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所有的教师再次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从今之后,我将努力实践,锐意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新时期的优秀教师。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18

转眼间已经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五个年头了,从一无所知到逐步摸索,从反复思考到大胆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教材及课程标准确实有着她独特的魅力。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也在经历改革的实践中得到了洗涤和升华,正逐步形成科学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念。

我们学校在本学期也开展了多次新课程改革培训,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有所学,有所获,有所感,有所悟,并有所改,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

新课程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不是仅是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合作者。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想法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改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合作,努力创设民主、轻松、双边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经过培训后,我校的很多教师的工作都在发生着变化:张华芳老师的趣味课堂、彭秀峰老师的小组合作课堂、张艳老师的生动有趣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堂、向安彪老师的研究式课堂……越来越丰富、有效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快乐的学习方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孩子们的学习态度正发生着前所为有的改变:“我最喜欢我们班的语文课,一堂课下来,大家不仅玩得开心,也学得轻松!”“英语课真有趣,还学到了知识。”“以前我们学语文最怕的就是作文,现在啊,我们都迫不急待上作文课呢。”

虽然我们在改革中取得了很多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仍然成为阻碍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拌脚石。

如如何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感受和健康价值观的形成;如何创新处理教学资源;有效教学手段的更新;观注学生学习能力可持继发展等等各方面问题急等解决,再加上我校处于吉首市苗族集中的偏远地区更加深了问题解决的难度。但我仍坚信,只要长期的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们的业务水平,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会成为一项艺术创作,而全面发展的学生便是这项创作中的艺术品。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19

在20xx年6月16日至19日四天时间内,我参加了由四川省教育局组织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培训。作为处于教育一线的教师来说,参加新课程教育改革培训,意义深远而重大。对教师搞好教育工作是很有裨益的,对学生自身各方面的良好发展是具有划时代的推动作用,为国家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我就简要谈谈我对新课改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认识新课改的内涵和目的

课改具体内容就是从应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发生的有目的、有标准、有成果的新尝试、新变化。课改的目的就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塑造人格、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可用人才。

二、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知识的精彩讲解和学生被动式的学习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但教学效果却是不如意的,而且学生也没有能真正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就要求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的需要而设计,让学生主动体会认知知识的过程和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让我们的教育从“要学生学”的困境中走向“学生要学”的良好局面。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对待新课改,研究新课改,适应新课改,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修养呢?

1、研究学生,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要求

教育是传授学生知识、塑造学生性格的过程,因此,如果不尊重人学习知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地按照统一的要求来教育存在个性差异的学生,这会使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不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要求优化教育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知识,让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而且具有了自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认识知识认知的规律,优化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效益

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学习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的前提之上的。因此,在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新知识往往有精彩的讲解,但学生的反应却是无动于衷。其根源主要在于教师没有尊重新知识学习的规律,因此,教师应该应该引导学生由已学知识或生活经验、生活常识的回忆慢慢转向对新知识的学习。

要提高课堂效益,除了以上的需要改进以外,教师还应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及知识结构体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仅备好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让你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

3、转变教育理念,从培养知识性人才向培养学习型人才转变

传统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要培养社会需要的知识性人才,然而,通过30年的教育实践得出,在此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是缺乏适应能力的、是短时间内容易被社会淘汰的,因为他们缺少的是终生学习的能力。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就要求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型人才,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喜欢终生学习的人。

总之,参与新课改的一线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 “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20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课程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客观存在的问题

1、积极研究探索,实事求是,重实质,少花样

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在借鉴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理念、思想和做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建立起来的。西方取得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拿来,但不应盲目照办,引进不是目的,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创新就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另立新经。关于这一点,一线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课改模式和方法。

2、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课改的社会环境

课改不单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也不是单靠教育系统内部的调整和自适应就能顺利完成。课改涉及到政府、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这些因素都能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形成促进课改“合力”,课改才能顺利的推进。因此,必须加强对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寻求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形成有利于改革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应借鉴山东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3、结合升学实际进行设计,选择课程内容

课改使高中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也使学生有了一定的选择权,比如新课标只给新课程提供了宏观的指导,在学科内容等细节问题上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这就给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留下了不小的空间。比如新课程增加了选修模块,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发展丰富自己的个性提供许多可供选择的学习材料和内容。因此,老师在课改实施中,在学科内容的选择方面,除了要考虑学生个人的成长等因素外,还应尽可能的考虑与大学课程的对接,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做必要的准备。

4、要注意处理好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使用问题

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总结性评价“指向更一般的等级评定”。它的直接目的是作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合格。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二者结合,相互补充,共同承担对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评价任务。一线教师,一定要根据评价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力求对学生的评价全面准确,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发展动态和学习结果。

三、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四、 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 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但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总之,从培训中有很大收获,也解决了不少困惑。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但只要目标明确,向着光明我们一定会达到目标的。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21

两个周的新课程通识培训课已经结束,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都很浮躁。不知道是不是受环境的影响,我也没有认真听进去。本来,我对教育也挺感兴趣,可是因为诸多原因,我并没有很刻意地去关注,而是偶尔在遇见各种现象时,内心独自感慨,立志将来要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当一个称职的好妈妈。

从小学上到大学,从家庭到学校,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是被教育的对象,尽管我们已经成年。有一天,我们走出社会,也仍免不了学习,免不了被教育。教育是终生的,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后来的每一次心灵的自我发现。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很难跳出来站在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现存教育本身的各种优缺点,尽管我们会怀疑,甚至会抱怨我们的教育体制。但我们却很少会想,我们应当接受怎样的教育,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接受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甚至于一种教育方案实施的方法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如何克服等,这是一个很庞大的问题。新课程通识培训课给我们另外一个思考的角度,即站在施教者的位置上,我们应当如何去把教育办得更出色,使教育真正适应每个人的自身发展,同时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此,我想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教育应当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个性发展,培养自我发现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和培养兴趣,并在快乐中学习。如此,才能让每一孩子都有棱有角,有自己的特长,有一份自信。另外,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要求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型,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减轻压力,注重学生多方面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注重性格的培养,而不是一味把重心放在自然科学知识的教授上。培根曾说:行为播种习惯,习惯播种性格,性格播种人生。因此,对学生性格的培养是决不能忽视的。作为一个负责的施教者,必须考虑到自己在哪方面影响了学生,从而间接的影响着未来的社会。美国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就是教育。个人觉得,一个人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就是精神和性格了。按照培根的说法,是那剩下的一部分伴随着人的一生,并对人生施加强有力的内在影响。一群人或者一代人的精神和性格足以影响社会,教育有什么理由不去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培养呢?尤其是在童年到成年的这一阶段时期,更是性格形成的主要时期,教育更应该投入更多力量到学生性格的培养中。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有了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性格培养的教育理念,就要想法设法贯彻落实和实施。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行政机制,保证整个教育体系顺畅流通运行。其次,建设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更不容忽视,尤其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平困偏远山区需要国家政策支持。最后,教育发展应当受到社会上每个人的关注,家长和老师应当避免走极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要立足长远,更需要当下从事教育的人们或将来有志于从事教育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以金钱物质和待遇的回报来影响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选择和决心。

我深深感动于宁夏一中的校长所做的演讲报告,感动那个学校的老师们对孩子们的关爱和设身处地的着想。有谁,不是从高中的课堂走到大学的讲堂?看了那些孩子们成长记录袋,我深深感到老师对孩子们的尊重和悉心疼爱,以及师生间感人至深的情感。当下,很多人都厌倦了作为初高中老师的繁忙,厌倦了作为小学老师的无聊,很多人都羡慕大学老师的收入高,假期多,上课少,轻松闲逸。然而,这却未必是最真实深刻的体会。我要毫不客气地说,有这种想法的人,是不适合做任何老师的,甚至幼儿园的老师也不要做,除非转变观念,否则不可能称职。

想像着当你站在那么多孩子中间,看着那么多双纯朴明净的眼睛深深地注视着你,你感受到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渴望以及对你深深的期待,难道这不是爱吗?难道这不是生命的魅力吗?生命的价值不是由收入的高低来衡量的,也不是有闲暇时间的多少来划定的,而是在有生之年,是否用心充实地度过了每一天,感受到这世间的爱与温暖,并深深的眷恋,然后不求回报地投入。冯骥才曾说,永恒没有终极,只有它灿烂而轰鸣的过程。这一代又一代温暖与爱的传递,便是永恒。我相信,人类文明是因为有爱和温暖才更加辉煌灿烂的。但愿每一个有感于此的人,都能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心中的那份至真至善至美。同时,我也要向那些奉献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们深深地致敬!在此,我要感谢我的高中老师对我的培养,是他们促成了我众多重要价值观的形成,让我感受到生命,爱和温暖。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22

今年,我们利用假期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培训,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进一步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及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生的学情是推进教师教情的。关注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终身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老师的两堂课要注重学生的思、做、说、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地位,老师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课堂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做到让学生自由大胆的想象,给他们一片自由的蓝天。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到教材中去感悟和品味内容。通过引导使学生形成能力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合作意识要加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探讨和交流。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要加强,很多情况是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的研究课堂调控艺术。

随着高中课改试验的深入,广大教师对课标内涵的理解及教材作用的认识日益成熟,“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科学、高效地使用教材,恰当处理好“用”与“教”的关系,已成为教师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教材不再束缚学生思维、禁锢教师智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变更教学顺序,更换呈现方式。依据课标编写的教材,无论是内容结构的建立、素材与案例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内容呈现方式的确定,都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教学中应充分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表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教学方法的改变及评价方法的变化等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降低对教师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即在老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强调一种开放、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 只有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才能正确选定研究课题。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23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进取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且进取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本事、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十分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一堂课能够有不一样的教法,但不管怎样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一年级《摸一摸画一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弯曲的线条,要求学生想象感觉到了什么。

有的学生说感觉像小河,有的说感觉像小路,有的说感觉像山间飘浮的云,还有的说像妈妈做饭飘出的香味,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想象去练习,不少学生画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创造性的生动的画面。这样为学生供给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同时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抽象造型游戏的学生以鼓励和评价。例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画法很有创造力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进取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我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我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能够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一样的方法进行练习,经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本事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齐完成任务,这样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团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如上《花地毯》一课,我把全班分成六个组,每组有一组长,要求全组学生合作绘制花地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比,选出好的作品拼贴在一张大纸上,构成一张大的花地毯,最终各小组再把自我组的作品贴在一张更大的纸上,这样全班学生作品自然在黑板前构成更大的地毯,组合壮观,色彩鲜艳,到达了很强的视觉效果。

全班同学眼前为之一亮,学生不由得在一齐讨论,教师适时小结。这样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团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简便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四、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我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教《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让同桌两人分别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风轮,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轮转得快,为什么学生很快发现,风轮越圆,转得越快。于是检查起自我的风轮,看看是否要改善。同时,他们发现,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风轮的转速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简便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料,拓宽了知识面。

五、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学习彼此的长处

在新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能够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能够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教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

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齐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能够是课前的,也能够是课后的。我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能够学习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我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这对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经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本事的培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24

本人在数学新课程培训中认真听取专家讲课,对于新课标有一定的心得体会,现具体汇报如下。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一门主要课程,它从国际意识、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的高度出发,是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习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

重视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着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的临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教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独创性。

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成熟的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