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西西文学整理的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精选2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由于新课改的许多理念最终是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得以实现的,要构建和谐、互助、愉悦的多元交流和相互支撑的鲜活课堂生活,合理有效地开发各种教学资源,教师是推进课改的最关键因素。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行为的创新呢?
我认为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以往教学中,通常看成绩,注重结果,轻过程,课堂上教师安排好一切。教师把重点、难点分析透彻,再讲解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生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变老师教为真正学生动手探究,不怕学生出错。走下讲台,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互相充当老师,互相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只有创造出这样的氛围,才是学习的环境。学生讲的可能不是很圆满,应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有一定难度的题进行点拨,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根据学生情况,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知识。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毕竟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是接受式教育的产物,要想一下改过来可能会遇到种种困难。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
以上是我实践新课改的点滴体会和看法。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践者,我坚定新课改方向不动摇,对生物学课改的过程不断进行探索,伴随着高中生物新课改的步步深入,我会一路实践一路总结,在课改中成长,当然也会在课改中收获,我坚信新课改是振兴国家教育,适应国际潮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唯一选择。只有改革旧课程才是教育的出路,我会继续发挥新课改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自己的专业素质与课改一起成长。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
众所周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或失败,在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成功体验能使学生产生自我满足和愉快的情绪感受,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而失败体验则会导致学生放弃努力,特别是学困生,过多的失败使他们受到老师的冷落、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责备,不能成为集体中平等的一员,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极悲观,进而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应该重视造就学生的成功体验,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几节优秀课例给了我极大的启示:教师应该对学生怀抱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成功。所以应该设法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利用暗示手段,如借用鼓励的微笑、温和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将自己殷切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能自由表达思想,消除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树立起成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
的确目前中学教育的理念、内容、模式都需要转变,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在高考、学生的健康、学生的品行素质、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间,寻找一种接合点、一种办学形式。普通初中新课程改革就是这种接合点,它适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初步实现了由教育理念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一次回归教育本质的转折性变革,可以讲这是真正推进了素质教育。具体体现在
一、学生地位——主人化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地位如何确定?传统的提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在教学实施中不尽人意,教师主导,导得过多,导得过细,学生总是在教师铺设好的平坦道路上接受教育,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
二、学习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学习方式单一,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即:老师讲,学生听,靠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当收音机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时就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因此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三、教师角色——多重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单一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四、学生评价——全面化
新课标强调,要由传统的单纯考查学生的书面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全面发展。评价内容要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时应注意激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
1、转变观念,努力体现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
为了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全面学习新课程,树立起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握好初中语文新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根据初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2、以人为本,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首先,我们坚持对学生有爱心、细心、耐心和一颗平常心。多想一想学生学习的处境、基础、压力,学生出现兴趣下滑和厌学情绪,需要我们有耐心和平常心,不要产生急躁和厌烦的情绪。其次,我们精心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教出语文的特点、语文的味道和语文的美,把阅读课、写作课、口语交际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得多点趣味,把课变成师生心灵沟通的过程,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的过程,展示教师个人魅力的过程,不要把语文教得面目可憎。
事实证明,学生喜欢你和你的课,学生就会主动学习,那么你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3、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学”,教师发挥充分的导学作用。语文课堂要提倡积累应用,注重体验,回归生活,可采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等多种方式实施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常抓不懈,同时各种知识要学得准,理解得深,记得牢,用得活,不应该模模糊糊,似是而非。只有牢固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才能举一反三,增强迁移能力。
5、转变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语文课堂要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从喜欢阅读到能学会阅读享受阅读。其次,引导学生多读作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会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课堂教学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适当进行阅读强化训练,尢其应针对阅读能力弱的学生设计一些提高性的练习,使学生学用结合,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提倡“读--感--品—探”的四环节阅读教学模式。“读”即熟读课文,每篇课文至少要读3-5遍,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不仅是理解欣赏的基础,也是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感”即是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构思(结构)、表达方式和主旨意蕴;“品”是对课文的语言运用、表达技巧等进行品味、理解、鉴赏。“探”是对课文所叙写的内容(人、事、景、物、理),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思想观点及其构思与表达,要进行评价、借鉴与探究。并根据实际开展一些语言实践的探究活动。
6、语文教师要自觉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语文教师走出自己的职责范围,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有效指导。现在,《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书目和课外阅读量。所以,那些单纯地认为只要讲完课文、改完作业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语文教师可以看作是一个不称职的语文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高度上驾驭语文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做到有读物、有时间、有场所、有指导,保证课外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3
我从教已经30年,一直工作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在这个似乎短暂而又漫长的教学过程中,自己对语文《大纲》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是近2年来,自己有幸参加了四川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大家都在研究语文《新课标》,实施和发展素质教育,自己通过不断研修、实践、摸索,对初中语文《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尽管主要任务是要顽强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是课改是一项综合性改革。因此,在语文学科实施新课标,进行课改中,不论是思想观念上,还是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发生巨大转变。大致体现在以下14个方面。
1、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新课标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少时候会把教师请下讲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服务质量的评判。这种角色意识和授课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标的基础。
2、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8种习惯:1)、默读和“速读”习惯。;2)、圈点批注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3)、置疑和发问习惯;4)、使用工具书和看书下注释的习惯;5)、按照先指明X页X段X行再回答问题的习惯;6)、分析字结构记忆生字的习惯;7)、写完作文先读一遍和修改文章的习惯;8)、集体讨论的习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质疑等过程。
3、走出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坚持多元化教学形式。“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外出参观、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都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形式。
4、教师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谈创作过程和站在读者角度谈学习过程和学习体会,给学生以示范。新课标 要求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将使教师再不能以学生大脑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一味地把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归拢到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甚至强迫学生背答案;而应该以教师自己学习的过程为示范,使学生通过一次次模仿形成学习能力。
5、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由实施预案向增加准备如何回答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转变。课上学生会主动提出的问题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这种现场发散式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师生间互相尊重、欣赏,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补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6、讲读和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单位和与 “教学单元”为单位相结合”设计、施教。新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课文间有较明显的内在联系,可按照教学单元组织学生进行 “求同与求异”的合作、探究式学习。
7、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学生将围绕自己对课文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和知识深入探讨、思考和学习。因此,教师分析课文要突破由“从头到尾抚摩一遍”的教学习惯。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综合性,通过指导学生首先寻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其写作手法,并强调学生个体的需求和体验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8、批改作文要针具体文章提出指导性修改意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那种“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层次清楚、语言通顺”颠来倒去的“总批”一去不复返了。伴之而来的是增加眉批,要求教师指出学生的具体文章好在哪里、怎么个好法儿,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9、教师将自觉地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放式教学和探究式和讨论式学习,结束了教师凭借一本教科书和一本参考“打天下”的历史,要求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解答问题,还要为学生提供寻找辅导材料的线索。因此,教师必须建立和实践终身学习思想,才能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10、教育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明显、不可替代。课改最终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第一决不能削弱基础知识教学、否定接受学习。第二不论是对教师和是学生的要求都更高了。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学生时代是班里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面对“就近入学”的群体,不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教师从未体验和感受到的,“没有相同的经历,不可能有相近的感受,更很难有相互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一定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学生,必须站到学生的立场设计、实施教学工作。否则,欲速则不达。
11、以“生”为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践行就是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策略,创造一种兴趣盎然、生动活泼、风采迷人的课堂教学气氛,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趣味性,让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使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能有一股新兴的魅力牢牢吸引学生,只有学生“乐学“才能”“好好学”,才能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势必与教师不厌其烦的细讲精练、单一以课堂为主的资源、没有多大激励作用的单调评价是格格不入的。于是新课标下的以学生为主,其实累的是我们一线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琢磨学生的心理特点,要选好教学内容,要设计好课堂环节,要定好教学手段,掌握好教学艺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想想觉得我们又在风口浪尖中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难啊!
12、以“学”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是老师的“教”学生“学”,为了让学生的终身学
习的,老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提供给学生。课标中指出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体现语文的 实践性和综合性,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这些要求和理念,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学生的“学”才是第一位,我想首先在课堂上多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都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究才能真正让她们掌握知识。其次要让她们多读多思多讲。其次在课外要引导学生如何自主预习,自主复习。于是一些省市的《导学案》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再其次,就是要让学生面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自主学习。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以新课标倡导多读书少做题,作业“变脸”尤其重要,只有从课业负担解放出来后学生才有更多的时间与书本接触,于是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积累,老师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得阅读兴趣并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学校和家长要给予全力支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阅读空间。比如定期地给他们推荐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然后让大家畅谈读后的心得 体会。还可以布置她们去阅览室或者图书馆等 文化中心去翻阅好书。还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从互联网、报刊等媒介上搜寻自己要的资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诱发他们向高层挑战的求知心里。
13、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更广泛、更容易地学到终身受益的知识。那么,什么才对学生终身有益呢?除了听说读写、探究思索等 心理能力外,文化的品质和素养应是一种更加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文化可以使人超越于生活的表层领域,不为技术 经验或工具理性拘检、束缚,进入人格自我完善的境域,充满睿智和灵性地观照世界,应答世界,表现世界。文化人格是人格的深层结构,是个体全部生活的精神之“根”。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有这样的文化追求,应当为学生的终身 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区别的地方。如果对一篇文章的解读把“工具性”无限制的放大,那势必上成了自然科学,抹煞了语文文字的深刻内涵,摒弃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再也谈不上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有些老师存在这种情况,结果造成了学生厌学,语文课堂索然无味。相反,如果单单着眼于“人文性”,只注意分析作品里的思想情感,而不顾 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巧,只注重文本内容对学生的影响,那又上成了思想品德课,丢弃了“语文课程也是实践性课程”这一基本理念。
14、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来!它要培养人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提高人文素养这方面的价值,当然它也要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如阅读教学中,不光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巧,而且思想情感态度也应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潜移默化的演变。4月9日至13日,我们莱州市举行了语文优质课复赛,选手们分别讲授了散文、诗歌、文言文三种不同的文体,教研员刘东方老师一直对评委和选手强调,无论哪一种文体,都必须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让学生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又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种对教师的引领、导向,是完全顺应新课标的精神的。同时,她也从新课标出发,指导老师们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在本次比赛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课例。凡是听过课的语文老师都说,这届语文优质课评比是最有语文味的。
只要我们领悟了新课标的内涵、精髓、实质,然后在课堂中坚定不移的贯彻实施,那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上出语文味!上出新境界!
语文同仁们,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4
我所要说的很少,但是今天我确实学到了一点东西,所以说我今天就是进步的。
抛开张主任的开篇语和贺老师的新课标解读不谈,我只想说一说我看到的那一节课。
先来说说这位老师,王延安,一位42岁的小学教师,依然能够站在这样一方讲台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挚爱,我觉得很难能可贵。他的幽默,他的言谈,他对孩子的用心足可以证明他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再来说说他的课,当然,作为晚辈,我很荣幸能听到他的这节课,自知也没有什么资质给他谈课,只是出于学习和共同进步的'目的,有句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相信这句话王老师做到了。
在他的课堂上,我看到的不是虚设的学生操作,不是形式的小组交流,更不是假意的师生评价,从王老师的课堂上我更深体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真谛。
或许我们这些80后、90后的年轻教师就是缺乏王老师身上的一点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具体我也说不上来,是对教育的那份热爱?是对孩子那颗慈父般的心?是自身缺乏的那种幽默?是对自己业务水平的不断攀登?是当年考大学的那股冲劲?是……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5
今天下午,我有幸聆听了专家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可谓是受益匪浅。
其中,课程理念的设置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尤其是“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个词汇,让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要建立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为核心的语文学习任务群。
在课程目标部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文化自信”这个词,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的`骄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让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在学生的心中扎根,生长。
总之,一个优秀的、成熟的语文教师,一定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研读者与实践者,为学生“上好学”付出有责任、有措施、有担当的积极努力,成为适应社会、适应考试、受学生欢迎的“干货”老师。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6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新学期,通过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生活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三、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既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又突出创新精神的鼓励。学生要好质疑问难,喜欢探究问题,好问“为什么”,能言善辩,不管对、错,都要真实地吐出心里话,产生的心理,形成运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既重视德、智、体、美诸育的整合,又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日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究,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不断发生的问题,真正做到“用科学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7
众所周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或失败,在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成功体验能使学生产生自我满足和愉快的情绪感受,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而失败体验则会导致学生放弃努力,特别是学困生,过多的失败使他们受到老师的冷落、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责备,不能成为集体中平等的一员,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极悲观,进而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应该重视造就学生的成功体验,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几节优秀课例给了我极大的启示:教师应该对学生怀抱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成功。所以应该设法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利用暗示手段,如借用鼓励的微笑、温和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将自己殷切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能自由表达思想,消除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树立起成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
的确目前中学教育的理念、内容、模式都需要转变,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在高考、学生的健康、学生的品行素质、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间,寻找一种接合点、一种办学形式。普通初中新课程改革就是这种接合点,它适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初步实现了由教育理念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一次回归教育本质的转折性变革,可以讲这是真正推进了素质教育。具体体现在
一、学生地位——主人化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地位如何确定?传统的提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在教学实施中不尽人意,教师主导,导得过多,导得过细,学生总是在教师铺设好的平坦道路上接受教育,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
二、学习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学习方式单一,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即:老师讲,学生听,靠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当收音机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时就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因此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三、教师角色——多重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单一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四、学生评价——全面化
新课标强调,要由传统的单纯考查学生的书面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全面发展。评价内容要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时应注意激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
1.转变观念,努力体现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
为了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全面学习新课程,树立起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握好初中语文新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根据初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2. 以人为本,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首先,我们坚持对学生有爱心、细心、耐心和一颗平常心。多想一想学生学习的处境、基础、压力,学生出现兴趣下滑和厌学情绪,需要我们有耐心和平常心,不要产生急躁和厌烦的情绪。其次,我们精心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教出语文的特点、语文的味道和语文的美,把阅读课、写作课、口语交际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得多点趣味,把课变成师生心灵沟通的过程,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的过程,展示教师个人魅力的过程,不要把语文教得面目可憎。
事实证明,学生喜欢你和你的课,学生就会主动学习,那么你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3.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学”,教师发挥充分的导学作用。语文课堂要提倡积累应用,注重体验,回归生活,可采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等多种方式实施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
4.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常抓不懈,同时各种知识要学得准,理解得深,记得牢,用得活,不应该模模糊糊,似是而非。只有牢固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才能举一反三,增强迁移能力。
5. 转变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语文课堂要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从喜欢阅读到能学会阅读享受阅读。其次,引导学生多读作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会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课堂教学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适当进行阅读强化训练,尢其应针对阅读能力弱的学生设计一些提高性的练习,使学生学用结合,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提倡“读--感--品—探”的四环节阅读教学模式。“读”即熟读课文,每篇课文至少要读3-5遍,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不仅是理解欣赏的基础,也是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感”即是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构思(结构)、表达方式和主旨意蕴;“品”是对课文的语言运用、表达技巧等进行品味、理解、鉴赏。“探”是对课文所叙写的内容(人、事、景、物、理),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思想观点及其构思与表达,要进行评价、借鉴与探究。并根据实际开展一些语言实践的探究活动。
6.语文教师要自觉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语文教师走出自己的职责范围,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有效指导。现在,《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书目和课外阅读量。所以,那些单纯地认为只要讲完课文、改完作业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语文教师可以看作是一个不称职的语文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高度上驾驭语文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做到有读物、有时间、有场所、有指导,保证课外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8
开学初我们进行了新课标的学习,在学习中使我受益匪浅。我从专家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根据语文能力实践性,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养成,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中强调日积月累、长期修习、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不能急功近利。而且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是融合在一起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认真地学习我有了一些收获:
1、学习新课标,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要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我明白了教学方式的确立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发挥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课程总目标和各个阶段目标的设立,让我们更加清晰明白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在每个年级所要达到的发展。
总之,通过本次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以上是我对语文新课标浅微的认识,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9
这次培训,听了专家的精彩讲座,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通过培训,我开阔了眼界。
一、对教育的前景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通过培训,我了解到自己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不断吸纳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为自己所用。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总结,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我们要做终身学习的教师。
二、更新了自己知识结构,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这次培训,专家的教育教学方面、语文、心理学方面给我们做的指导和建议,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
三、更新了师生关系,拉近了距离
通过专家的讲座,使我更加认识到教师要学会宽容学生,要会博爱学生,要善于和学生沟通,要用爱的情怀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四、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我认为教师素质并非只是通过智慧和情感的感召,通过行动去感染、启迪学生,也许一句话,就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熏陶才能更深刻、更透彻,才能培养出健康人格。
教师要有敬业精神,献身教育事业。教师要自觉提高师德修养,做到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必须做到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具有奉献精神,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五、提高了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培训,我进一步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并有了差异,有了可借鉴的行动。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课堂语言艺术,要有亲和力,才能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我要努力加强师德修养,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努力做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经过此次培训,我在语文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上都有了新的认识,能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总之,在这里我要感谢学院领导给我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这次培训给我带来的确实是太多太多,使我的思想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真正感受到语文课程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产物。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0
开学初我们进行了新课标的学习,在学习中使我受益匪浅。我从专家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根据语文能力实践性,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养成,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中强调日积月累、长期修习、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不能急功近利。而且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是融合在一起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认真地学习我有了一些收获:
1、学习新课标,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要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我明白了教学方式的确立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发挥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课程总目标和各个阶段目标的设立,让我们更加清晰明白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在每个年级所要达到的发展。
总之,通过本次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以上是我对语文新课标浅微的认识,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1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由于新课改的许多理念最终是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得以实现的,要构建和谐、互助、愉悦的多元交流和相互支撑的鲜活课堂生活,合理有效地开发各种教学资源,教师是推进课改的最关键因素。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行为的创新呢?
我认为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以往教学中,通常看成绩,注重结果,轻过程,课堂上教师安排好一切。教师把重点、难点分析透彻,再讲解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生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变老师教为真正学生动手探究,不怕学生出错。走下讲台,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互相充当老师,互相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只有创造出这样的氛围,才是学习的环境。学生讲的可能不是很圆满,应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有一定难度的题进行点拨,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根据学生情况,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知识。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毕竟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是接受式教育的产物,要想一下改过来可能会遇到种.种困难。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
以上是我实践新课改的点滴体会和看法。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践者,我坚定新课改方向不动摇,对生物学课改的过程不断进行探索,伴随着高中生物新课改的步步深入,我会一路实践一路总结,在课改中成长,当然也会在课改中收获,我坚信新课改是振兴国家教育,适应国际潮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唯一选择。只有改革旧课程才是教育的出路,我会继续发挥新课改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自己的专业素质与课改一起成长。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2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
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3
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新课标的学习,在学习中使我受益匪浅。我从专家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根据语文能力实践性,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养成,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中强调日积月累、长期修习、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不能急功近利。而且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是融合在一起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认真地学习我有了一些收获:
1、学习新课标,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要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我明白了教学方式的确立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发挥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课程总目标和各个阶段目标的设立,让我们更加清晰明白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在每个年级所要达到的发展。其中使我最的感触的是低年级的阶段: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关于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低年级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多读多写,日积月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改变以往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教师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独到的见解。还应注意学主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主。关于写作要求看图写话,要求的是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总之,通过本次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以上是我对语文新课标浅微的认识,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4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新学期,通过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生活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三、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xx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既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又突出创新精神的鼓励。学生要好质疑问难,喜欢探究问题,好问“为什么”,能言善辩,不管对、错,都要真实地吐出心里话,产生的心理,形成运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既重视德、智、体、美诸育的整合,又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日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究,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不断发生的问题,真正做到“用科学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5
暑假中一起去津参加了由新教材编写者之一苏明义老师讲解《北师大版物理》修订说明的讲座。通过学习我深深认识到在初中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的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对课程性质的重新认识
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初中学习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而新课标更强调了探究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初中学习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
(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应用基本规律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来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的研究。
(4)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具有基本的推理分析概括能力。
二、对课程基本理念的新认识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注意因材施教,差异教学。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解题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物理课程改变了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多采用新方法、新途径进行教学,多样化地教学。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结合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新的物理课程体系,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物理课程应该改革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体系。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作为中学物理教师,我们应积极应对物理新课程带来的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以便适应物理新课程的实施。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6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学习新课标活动,通过这段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首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并能够做到师生互动。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们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观。努力用新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上好每节课,尽量选用一些比较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其次关于课程目标与内容。在识字与写字方面,新课标规定,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里,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一至二年级的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在老课标中,一至二年级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是800到1000字。三至四年级学生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新课标”对写字的质量要求提高了。一至二年级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规范、端正、整洁。三至四年级就要求学生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并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到了五六年级,则要求硬笔书写楷书整齐美观,并有一定速度,同时能用毛笔写正楷字。为了能让各个学段的学生达到书写的要求,语文“新课标”还在第三部分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小学1—6年级,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提高书写效果。在写作方面,课程标准将一二年级写作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在写作中,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能力,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套话。
最后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总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要注意吸收新知识,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积极合理利用资源,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教学质量。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7
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新课标的学习,在学习中使我受益匪浅。我从专家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根据语文能力实践性,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养成,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中强调日积月累、长期修习、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不能急功近利。而且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是融合在一起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认真地学习我有了一些收获:
1、学习新课标,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要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我明白了教学方式的确立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发挥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课程总目标和各个阶段目标的设立,让我们更加清晰明白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在每个年级所要达到的发展。其中使我最的感触的是低年级的阶段: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关于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低年级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多读多写,日积月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改变以往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教师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独到的见解。还应注意学主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主。关于写作要求看图写话,要求的是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总之,通过本次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以上是我对语文新课标浅微的认识,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8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学习新课标活动,通过这段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首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并能够做到师生互动。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们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观。努力用新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上好每节课,尽量选用一些比较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其次关于课程目标与内容。在识字与写字方面,新课标规定,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里,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一至二年级的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在老课标中,一至二年级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是800到1000字。三至四年级学生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新课标”对写字的质量要求提高了。一至二年级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规范、端正、整洁。三至四年级就要求学生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并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到了五六年级,则要求硬笔书写楷书整齐美观,并有一定速度,同时能用毛笔写正楷字。为了能让各个学段的学生达到书写的`要求,语文“新课标”还在第三部分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小学1—6年级,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提高书写效果。在写作方面,课程标准将一二年级写作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在写作中,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能力,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套话。
最后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总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要注意吸收新知识,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积极合理利用资源,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教学质量。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9
开学初我们进行了新课标的学习,在学习中使我受益匪浅。我从专家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根据语文能力实践性,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养成,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中强调日积月累、长期修习、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不能急功近利。而且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是融合在一起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认真地学习我有了一些收获:1、学习新课标,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要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我明白了教学方式的确立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发挥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课程总目标和各个阶段目标的设立,让我们更加清晰明白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在每个年级所要达到的发展。
总之,通过本次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以上是我对语文新课标浅微的认识,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0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的核心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具体的应该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体现“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体现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体现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1
通过学校本学期组织的课标学习分享交流活动,我收获良多也深受启发,对课标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以英语新课标为例,涵盖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学科核心素养替代了之前的“五分天下”(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思维品质第一次作为明确的课程目标被提出来,并且学生思维,特别是深度思维的培养,已成为当下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感知、记忆、浅表理解等低阶的思维层次,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操作、体验、批判、反思等高阶的思维层次,逐步形成深度思维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课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我们不再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情感、有需求、有思维、有自主性的独立个体,有自己特定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学生学外语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学会积极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调动他们的学习情感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和有利的条件,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2
近段时间,我校各个老师都在背诵《新课程标准》,并且也都在进行“基于标准的语文课堂”的尝试。我是第一年接触小学语文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我要学习的东西还真是有太多太多,我知道要完成从初中英语到小学语文的蜕变很艰难,但我愿意挑战自己,作为一名“门外汉”,面对《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那么我认为:
首先,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必须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怕学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于有时候不敢将课堂时间放给学生。殊不知,正因为我们过于追求知识的终极结果,往往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探索过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我们在教学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认识,并且鼓励学生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新课标》中要求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那其实就是要营造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全体发展的环境。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提倡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在教学设计、教材选择、环境设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创造让学生全体参与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你所设计的情境中参与研究、讨论。比如说,课堂上对于问题的设置,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层次的设置不同的难易程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问题讨论中来,只是做得还不够,希望以后能做得更好,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让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我经常用一个“聪”字来告诉我班孩子如何学习,就是要用耳朵听,用眼睛看,必要的时候还用用嘴巴尽情的说,淡然做这些事的前提都要用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要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向学生强调:听和说同样重要。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非常欣赏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学生。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那就更好了。学生在明确要求之后,能等待别人把话说完并努力去思考,理解同学的发言,即使同学回答有错,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也会“耐心”等待,这可能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训练了。我班孩子这一点做的.就很不好,总是老师话还没说完就开始行动了,可见我还要继续讲“倾听”的重要性。另外,老师也要认真的倾听孩子的话。课堂上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吐,教师都要专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偶尔可作提示,但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在评价学生也应努力做到先肯定,再指正,寻找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这样,学生无形中受到了潜移默化。只有用心听别人的你才会学到更多知识!我就发现我班孩子在我范读课文的时候就不会听,指名读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错误,可见孩子没有用心倾听!
小学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样,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更为重大的职责,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解读《新课标》,并要能够从中悟出些什么,为自己的课堂教学铺好路!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3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课标也与时俱进,顺应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上一次课标发布是在20_年,每一次更新,都决定了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这对于所有学生、老师和家长来说,这都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着教学与测试的原则与发展方向。
新旧课标对照,总体上来看,在新课标学科课时设定上,英语课时的占比为6-8%,与道德与法治并列,在所有学科中排名倒数第三,课时减少显明。但是,课时量减少了,教学与学习的.要求确变高了。20_年版课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词汇量为1600个,而20_版新课标最高级别的词汇量是20xx个。多出来的这400个词汇,就是出现新课标的最高级别——“三级+”。
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按照三个基本级别提出具体要求,对各“级别+”的内容用“+”标识,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词汇学习不只是记忆单词的音、形、义,还要学习一定的构词法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篇中通过听、说、读、看、写等活动,理解和表达与各种主题相关的信息和观点。
除了词汇量增多,阅读写作要求也增多了,具体来说,以前学生做阅读理解题,即使读不懂文本意思,也能够根据问题中的关键词线索,来找到纸面上显性的答案。以后这种套路化应试技巧会越来越失灵,只有深入读懂了文章结构、内容,在结合语境对比分析归纳等有意义的思维活动参与后,才能真正拿到最难题目的分数。英语会逐渐从考察知识到考察能力。
从双减再到新课标,国内的英语教学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只要我们不断学习,提升自我,通过实践与反思提高教学能力,就能助力我们的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4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本人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体会到新课程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它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让沉闷、闭塞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的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总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给课堂带来无穷的乐趣。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5
众所周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或失败,在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成功体验能使学生产生自我满足和愉快的情绪感受,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而失败体验则会导致学生放弃努力,特别是学困生,过多的失败使他们受到老师的冷落、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责备,不能成为集体中平等的一员,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极悲观,进而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应该重视造就学生的成功体验,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几节优秀课例给了我极大的启示:教师应该对学生怀抱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成功。所以应该设法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利用暗示手段,如借用鼓励的微笑、温和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将自己殷切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能自由表达思想,消除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树立起成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
的确目前中学教育的理念、内容、模式都需要转变,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在高考、学生的健康、学生的品行素质、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间,寻找一种接合点、一种办学形式。普通初中新课程改革就是这种接合点,它适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初步实现了由教育理念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一次回归教育本质的转折性变革,可以讲这是真正推进了素质教育。具体体现在
一、学生地位——主人化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地位如何确定?传统的提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在教学实施中不尽人意,教师主导,导得过多,导得过细,学生总是在教师铺设好的平坦道路上接受教育,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
二、学习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学习方式单一,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即:老师讲,学生听,靠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当收音机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时就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因此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三、教师角色——多重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单一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四、学生评价——全面化
新课标强调,要由传统的单纯考查学生的书面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全面发展。评价内容要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时应注意激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
1、转变观念,努力体现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
为了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全面学习新课程,树立起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握好初中语文新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根据初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2、 以人为本,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首先,我们坚持对学生有爱心、细心、耐心和一颗平常心。多想一想学生学习的处境、基础、压力,学生出现兴趣下滑和厌学情绪,需要我们有耐心和平常心,不要产生急躁和厌烦的情绪。其次,我们精心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教出语文的特点、语文的味道和语文的美,把阅读课、写作课、口语交际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得多点趣味,把课变成师生心灵沟通的过程,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的过程,展示教师个人魅力的过程,不要把语文教得面目可憎。
事实证明,学生喜欢你和你的课,学生就会主动学习,那么你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3、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学”,教师发挥充分的导学作用。语文课堂要提倡积累应用,注重体验,回归生活,可采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等多种方式实施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
4、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常抓不懈,同时各种知识要学得准,理解得深,记得牢,用得活,不应该模模糊糊,似是而非。只有牢固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才能举一反三,增强迁移能力。
5、 转变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语文课堂要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从喜欢阅读到能学会阅读享受阅读。其次,引导学生多读作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会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课堂教学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适当进行阅读强化训练,尢其应针对阅读能力弱的学生设计一些提高性的练习,使学生学用结合,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提倡“读--感--品—探”的四环节阅读教学模式。“读”即熟读课文,每篇课文至少要读3-5遍,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不仅是理解欣赏的基础,也是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感”即是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构思(结构)、表达方式和主旨意蕴;“品”是对课文的语言运用、表达技巧等进行品味、理解、鉴赏。“探”是对课文所叙写的内容(人、事、景、物、理),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思想观点及其构思与表达,要进行评价、借鉴与探究。并根据实际开展一些语言实践的探究活动。
6、语文教师要自觉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语文教师走出自己的职责范围,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有效指导。现在,《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书目和课外阅读量。所以,那些单纯地认为只要讲完课文、改完作业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语文教师可以看作是一个不称职的语文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高度上驾驭语文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做到有读物、有时间、有场所、有指导,保证课外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