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2024/09/20心得体会

西西文学整理的学习数学心得体会(精选22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篇1

科技发展迅速的新时代,知识发展也日新月异,现阶段的人才,必须善于学习、实践和创造。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主,要求受教育者不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近几年来,旨在教会学生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之所以成绩优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学习方法比较科学;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也往往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快速发展,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相统一关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1、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所以,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下面就平时积累的几点方法罗列如下:

1、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有的同学在学习中重视对知识的机械性、生硬性记忆,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将严重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2、要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变换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无法被吸纳人认知结构或已建构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这个问题,便要求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再处理,再变换或尝试与另一认知结构对接,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听课

不是上幼儿园就开始听课了吗?谁不会听课呢?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用正确的方法听课,这就导致学习效率差。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

其次、要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学生还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

第四、要指导学生一定要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现在学生的通病是仅仅把教材当做一个习题簿子,做作业用到它,而后就放置一边。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要指导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教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之后再去做作业,就会少走弯路,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5、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增长工作才干。这也就是常说的:“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但课外阅读要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才能避免滥读,费力不讨好。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比较法、线段图法、分析法、归类法等等。指导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上课的潜移默化外,还有如,讲授式、交流式、辅导式等等。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通过教材培训,我对教学有一些新的感想和收获,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感想。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新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情趣并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题材,设计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并符合儿童年特征。这些内容;蕴涵着许多奇妙的知识,首先采用适当的呈现手段。辅之言语引导,激发学生所学知识的强烈兴趣,例如教学“打规律”时,教材提供了一幅小朋友举行联欢会的主题图,我引导说:小朋友"六.一"就要到来,你会怎样度过呢?想知道我们学校一年级小朋友上怎样过的吗?学生一下子激动起来,兴致高昂地进入了新内容的学习.

二、留给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创新、发现。

新教材倡导的解题策略的多样化,答案不唯一性,就是要促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式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探究、发现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学“两位数竖式加减法”时,我为学生提供学生材料,确定例题——给出学习建议——小组活动、试着算一算——动用所提供的学具方法——组际交流——全班交流。采用分层教学、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在小组中合作,研究,探究出多种解答方法,培养了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奥秘。

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一些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学习“再创造”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实践体验直接经验,例如,教学动手做一做”时,在实践中发觉,不管学生的疑问就迎刃而解。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我不管是从教材的把握,还是从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等方面都有提高,收获很大。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着手培养学生兴趣,充分利用好文本,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兴趣作为主体,创造性的研究教材,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教材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到位之处,但我还将在实践中边摸索,边反思,边改进,新教材给我们的是高密度,高强度的压力,是全新的尝试,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学习业务的机会,我将和学生一道伴随着课改成长。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1、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课改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3、把握特点,活用教材。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活用教材。

总之,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而去教学,真正做到知识与育人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通过参加《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学数学的“两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 “小学数学新课标(一至六年级)”的部分内容。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教材的改革也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它不仅让我们对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抓好加强外,最终让学生享受学习,自主性终身学习。

“两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利用图文并茂,详实例子说明,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我们了解和记下了,“四基”就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十个核心词”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专家们对新课标的进一步解释,是我们了解到新旧教材的产生对比,新课标完成实施一轮改革的总结情况,以及新一轮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以下的认识: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

二、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三、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以前我们经常提到双基的落实情况,现在可要说四基了,新加进来的两基我觉得很有时代气息。我觉得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篇2

刚参加工作那阵子就接触到“建模”这个概念,也曾对之有过关注和尝试,但终因功力不济,未能持之以恒给力研究,也就一阵烟云飘过了一下罢了。

许校的讲座再次激起了我们对这个曾经的相识思考的热情。

同样一个名词,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许校赋予了其更多新的内涵。

首先是对“建模”的理解差异。那时更多的是一种短视或者说应试背景下的行为,“建模”的理解就是给学生一个固定的模式的东西,通过教学行为让学生接受而成为其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而许校的“建模”更多的是一种动态的或者说是一种有型而又不可僵化定型的东西,应该是可以助力学生发展最终可以成为学生数学素养的一部分。

其次,对于如何建模我们可以看到更多不同。过去更多的是一种对数学模型简单重复的强化行为,显得单调而生硬;而许校的“建模”则更多的强调不同层面上引导学生通过“悟”、“辨”、“用”等环节,让学生立体式全方位的理解模型、建立模型,从而避免了过去那种“死模”而将学生“模死”的现象。

许校的“模”,强调应该是一个利于学生可发展的模,可以进入到无意识和骨子里,成为学生真正的数学素养,最终能够跳出模,从而达到模而不模的去形式化境界。

数学建模是一个经历观察、思考、归类、抽象与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捕捉、筛选、整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与方法的产生与选择的过程。它给学生再现了一种“微型科研”的过程。数学建模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自觉检验、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促进知识的深化、发展;有利于学生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教师自身具备数学模型的构建意识与能力,才能指导和要求学生通过主动思维,自主构建有效的数学模型,从而使数学课堂彰显科学的魅力。

为了使描述更具科学性,逻辑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人们采用一种普遍认为比较严格的语言来描述各种现象,这种语言就是数学。使用数学语言描述的事物就称为数学模型。有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些实验,但这些实验往往用抽象出来了的数学模型作为实际物体的代替而进行相应的实验,实验本身也是实际操作的一种理论替代。 1.只有经历这样的探索过程,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沉积、凝聚,从而使知识具有更大的智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主动、活泼的、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学习发现主动归纳、提升,力求建构出人人都能理解的数学模型。

教师不应只是“讲演者”,而应不时扮演下列角色:参谋提一些求解的建议,提供可参考的信息,但并不代替学生做出决断。询问者故作不知,问原因、找漏洞,督促学生弄清楚、说明白,完成进度。仲裁者和鉴赏者评判学生工作成果的价值、意义、优劣,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和作法。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篇3

通过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成人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再如:本册教材分为9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飞行表演”、“搭积木”、“分苹果”、“乘车”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小朋友们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

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

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

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几棵树”、“买铅笔”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

教材安排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是倡导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它是指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不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出各种算法的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平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或情境时,非常注意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欢迎新同学”、“给在田间劳动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过街”、“修理椅子”等。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小调查”、“实践活动”等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让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玩数学游戏等,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陈述性的学习内容外,创设了许多以学生所经历的事例为情境。如:踢足球、乘车、送水、跳绳、分苹果、踢毽子、搭积木、买铅笔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篇4

通过培训,使我明白肩上的责任有多重。作为一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也通过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单单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完全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因此,这次培训留给我深入的体会与感悟是:

一、教材整体分析

1、内容的调整:由于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从三年前就开始的新一轮的教材,不同在内容上的调整,只是在使用中例题有所增加,铺垫,降低了难度,学生易于接受。应用题的提法上也有了一定的改变,从形式上的改变到思路上的引导,重新指点学生理清思路,解答问题。内容同老教材有一定的改变,排版上的调整,安排上的调整,都让我们切实感觉到编者们对我们一线教师的理解。

2、两整合:将联系紧密可以整体呈现的部分课节进行了整合。将零星散乱的倍的问题提了出来,系统的设计为一个单元,更好的使学生体会倍这种数量关系。

3、新增内容:新增加了一些内容,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实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二、教材特色

1、新教材由情境图引出问题串为基本的呈现方式,而且情境设计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性,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倡导学习课堂的生活化,将课本数学变为生活数学,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数学,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程标准的修订的背景下,更加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实现,教材力求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最终达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重;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共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利用相关内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材也在不断地整编。新教材编写特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了教材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新研究知识之间的整合;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

总之,通过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必须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过:数学教师要带着思想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留出思想的空间,孩子们的思想才更开放,孩子们的思路才更开阔。一个好老师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篇5

这段时间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篇6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篇7

通过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成人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再如:本册教材分为9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飞行表演”、“搭积木”、“分苹果”、“乘车”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小朋友们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

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

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

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几棵树”、“买铅笔”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

教材安排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是倡导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它是指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不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出各种算法的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平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或情境时,非常注意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欢迎新同学”、“给在田间劳动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过街”、“修理椅子”等。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小调查”、“实践活动”等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让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玩数学游戏等,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陈述性的学习内容外,创设了许多以学生所经历的事例为情境。如:踢足球、乘车、送水、跳绳、分苹果、踢毽子、搭积木、买铅笔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篇8

各位同学:

大家好!

老师要我与大家分享我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其实我感到很惭愧!因为我觉得我的数学成绩不是最好的,我认为我在学习数学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非常希望曾老师能够一如既往的关心和帮助我,在这里我还是很愿意和大家共同探讨怎样去学好数学的,下面我就跟大家谈谈我是怎样学习数学的。

首先,我认为要预习新课内容。每天放学做完作业以后,对于第二天老师要讲的新知识,我们要去预习,对于在预习时候不懂的内容,在上课的时候,就要着重听老师讲解,这样带着问题,带着目标去学习,就学得很认真了,也容易理解老师讲的内容了。

第二,上课的时候要专心听讲,一丝不苟,特别是不能分神,不能搞小动作。因为上课的时候,是最关键的时候,如果不听,就学不到知识;如果课后来补的话,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很不划算的。还有在上课的时候,要注意勤于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还要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第三,回家的时候,要认真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不会做的题目,可以问老师、问家长。平时要挤出时间,可以读读《数学小侦探》这样的课外书,培养自己对于数学的兴趣,也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第四,按照老师的要求,要做好错题本,争取相同的错误不能重犯第二次,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以上就是我学习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对于语文、英语同样也是适用的,其实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秘决,这些都是老师平时要求我们做的,我只不过是把这些要求落实到位而己。我说的这些,如果同学们认为对自己有所帮助,那我会感到很荣幸;如果同学们认为对自己不太适用,那就适当参考一下吧!谢谢大家能听我讲话!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篇9

学习数学,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像其它科目一样死背下来.数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举一反三”.做会了一道题目,就可以总结这道题目所包含的方法和原理,再用总结的原理去解决这类题,收效就会更好.学习数学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从基本的下手,稳稳当当的去练,不求全部题都会做,只求做过的题不会忘,会用就行了.

在做题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粗心大意.往往一道题目会做,却因粗心做错了,是很不值得的.所以在考数学的时候,一定不要太急,要条理清楚的去计算,思考;这样速度可能会稍慢,但却可以使你不丢分.相比之下,我会采取稍慢的计算方法来全面分析题目,尽量做到不漏.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不要过于着急,一步一个脚印的来,就一定会取得一想不到的效果.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积累和运用的过程,因此,学好数学的.一个必要前提便是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和运用。而在日常时对于数学的学习还是有许多方法的。

数学学习做题是极为必要的,因此做题之后的总结工作也是极为重要的,否则只能是杂而不精,无法将知识融会贯通,合理运用。总结工作具体而言我们可以这样做:一,常备改错本,将自己做错的题目摘录下来,并将自己的错误做法和正确的作法一同记录下来,以此警惕自己;

二,正确把握考点,抓好典型,以此举一反三,我们在做题的过程中应该对题目考察的知识点有一定的认识,不可盲目做题,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取一些具有某知识点的典型考法的题目,将其拟于一个标题之下记录,以此不变而应万变;

三,对于许多学有余力的同学而言,仅有以上两点,想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对解题方法有一个思辩的理解,从许许多多的解法中选取适于自己的解题方式,而对于一些灵活的题目而言,我们还应该在做题中对许许多多的情况进行总结,以便在考试中将方法灵活运用,防止死做与定性思维的产生。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篇10

科技发展迅速的新时代,知识发展也日新月异,现阶段的人才,必须善于学习、实践和创造。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主,要求受教育者不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近几年来,旨在教会学生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之所以成绩优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学习方法比较科学;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也往往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快速发展,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相统一关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1、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所以,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下面就平时积累的几点方法罗列如下:

1、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有的同学在学习中重视对知识的机械性、生硬性记忆,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将严重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2、要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变换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无法被吸纳人认知结构或已建构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这个问题,便要求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再处理,再变换或尝试与另一认知结构对接,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听课

不是上幼儿园就开始听课了吗?谁不会听课呢?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用正确的方法听课,这就导致学习效率差。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

其次、要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学生还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

第四、要指导学生一定要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现在学生的通病是仅仅把教材当做一个习题簿子,做作业用到它,而后就放置一边。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要指导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教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之后再去做作业,就会少走弯路,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5、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增长工作才干。这也就是常说的:“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但课外阅读要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才能避免滥读,费力不讨好。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比较法、线段图法、分析法、归类法等等。指导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上课的潜移默化外,还有如,讲授式、交流式、辅导式等等。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通过教材培训,我对教学有一些新的感想和收获,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感想。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新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情趣并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题材,设计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并符合儿童年特征。这些内容;蕴涵着许多奇妙的知识,首先采用适当的呈现手段。辅之言语引导,激发学生所学知识的强烈兴趣,例如教学“打规律”时,教材提供了一幅小朋友举行联欢会的主题图,我引导说:小朋友"六.一"就要到来,你会怎样度过呢?想知道我们学校一年级小朋友上怎样过的吗?学生一下子激动起来,兴致高昂地进入了新内容的学习.

二、留给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创新、发现。

新教材倡导的解题策略的多样化,答案不唯一性,就是要促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式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探究、发现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学“两位数竖式加减法”时,我为学生提供学生材料,确定例题——给出学习建议——小组活动、试着算一算——动用所提供的学具方法——组际交流——全班交流。采用分层教学、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在小组中合作,研究,探究出多种解答方法,培养了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奥秘。

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一些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学习“再创造”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实践体验直接经验,例如,教学动手做一做”时,在实践中发觉,不管学生的疑问就迎刃而解。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我不管是从教材的把握,还是从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等方面都有提高,收获很大。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着手培养学生兴趣,充分利用好文本,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兴趣作为主体,创造性的研究教材,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教材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到位之处,但我还将在实践中边摸索,边反思,边改进,新教材给我们的'是高密度,高强度的压力,是全新的尝试,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学习业务的机会,我将和学生一道伴随着课改成长。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1、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课改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3、把握特点,活用教材。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活用教材。

总之,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而去教学,真正做到知识与育人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通过参加《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学数学的“两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 “小学数学新课标(一至六年级)”的部分内容。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教材的改革也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它不仅让我们对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抓好加强外,最终让学生享受学习,自主性终身学习。

“两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利用图文并茂,详实例子说明,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我们了解和记下了,“四基”就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十个核心词”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专家们对新课标的进一步解释,是我们了解到新旧教材的产生对比,新课标完成实施一轮改革的总结情况,以及新一轮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以下的认识: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

二、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三、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以前我们经常提到双基的落实情况,现在可要说四基了,新加进来的两基我觉得很有时代气息。我觉得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篇11

开学前,我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感到收获甚多。现就这次的培训活动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得心应手地驾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践行课标理念,还原数学本色。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篇12

20xx年3月24日,由省教科所组织的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在仙桃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观摩活动。看到参赛的每一位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化的思考。

由于我校也曾经研讨过《千以内数的认识》,所以对东方红小学万睿杉老师所执教的这一课颇有感触。

1、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来。万老师用动态的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视频资料代替静态的单元主题图,通过学生猜测体育馆的人数,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上切实存在,这些数比以往学过的百以内的数多得多。导入的设计既具实用性又具时效性。在处理例2时,教师并没有拘泥于教材的编排运用计数器读数和写数,而是巧妙地将例1数正方体得到的两个数据398和406加以运用,再加上教师创造性的将数人民币融入此处,用生活中的数学,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巩固了例1刚学过的新的计数单位,而且还为后面读数、写数和数的组成埋下伏笔。

例1和例2两个例题在一个课时内完成,本身内容的量就不小,但在教学完例1,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后,教师舍得花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数小正方体,利用实物经历数数的过程。万老师提出“怎样摆能让人一眼看出你摆的是多少”。这一设计,让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体验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一百一百地数,“一、十、百”这几个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同时感受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在教学本课时的一个难点“从九百八十五数到一千”时。老师让学生借助计数器边拔边数,利用手、眼、脑多重感观体验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一、百位满十要向千位进一的过程。这两次操作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

2、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低年级更是如此。在万老师的课堂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教学环节精彩的设计,老师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尤为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但这种学习方法也容易流于形式。万老师在活动前明确提出“怎样分工合作,才能数得快”,让学生有意识地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再通过倾听一个小组的合理分工,对其它小组进行指导。不仅使数小正方体的活动开展有序,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并为以后的合作活动提供范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这次活动,我找到了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要向这些优秀的青年教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篇13

通过教材培训,我对教学有一些新的感想和收获,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感想。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新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情趣并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题材,设计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并符合儿童年特征。这些内容;蕴涵着许多奇妙的知识,首先采用适当的呈现手段。辅之言语引导,激发学生所学知识的强烈兴趣,例如教学“打规律”时,教材提供了一幅小朋友举行联欢会的主题图,我引导说:小朋友"六.一"就要到来,你会怎样度过呢?想知道我们学校一年级小朋友上怎样过的吗?学生一下子激动起来,兴致高昂地进入了新内容的学习.

二、留给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创新、发现。

新教材倡导的解题策略的多样化,答案不唯一性,就是要促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式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探究、发现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学“两位数竖式加减法”时,我为学生提供学生材料,确定例题——给出学习建议——小组活动、试着算一算——动用所提供的学具方法——组际交流——全班交流。采用分层教学、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在小组中合作,研究,探究出多种解答方法,培养了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奥秘。

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一些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学习“再创造”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实践体验直接经验,例如,教学动手做一做”时,在实践中发觉,不管学生的疑问就迎刃而解。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我不管是从教材的把握,还是从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等方面都有提高,收获很大。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着手培养学生兴趣,充分利用好文本,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兴趣作为主体,创造性的研究教材,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教材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到位之处,但我还将在实践中边摸索,边反思,边改进,新教材给我们的是高密度,高强度的压力,是全新的尝试,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学习业务的机会,我将和学生一道伴随着课改成长。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1、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课改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3、把握特点,活用教材。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活用教材。

总之,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而去教学,真正做到知识与育人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通过参加《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学数学的“两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 “小学数学新课标(一至六年级)”的部分内容。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教材的改革也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它不仅让我们对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抓好加强外,最终让学生享受学习,自主性终身学习。

“两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利用图文并茂,详实例子说明,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我们了解和记下了,“四基”就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十个核心词”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专家们对新课标的进一步解释,是我们了解到新旧教材的产生对比,新课标完成实施一轮改革的总结情况,以及新一轮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篇14

1.知识方面

十二月,最后的冲刺阶段,我们需要对知识进行宏观、整体上的把握,但是何为宏观上的把握,下面呢,我将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对知识有宏观上的把握。首先呢,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考研数学的题型有哪几种?相信很多同学会告诉我,我问的这句话实在是太多余了,因为看过真题的人都知道,考试题型就是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其实,大家告诉我的是考研数学的形式,而考研数学是最不注重形式的一门考试,比如说求极限,它可以出现在选择题、填空题中,也可以出现在解答题中,但是无论它以何种形式出现,我们都是一步步的进行求解,因此我们的考研数学是最不注重形式的一门考试。

考研数学考试主要以计算题为主,下面我们再来看下三种题型,分别对我们考生有什么样的要求:

(1)概念:概念题对大家有两个要求,一是概念的再现,比如说导数,说到导数,大家的头脑中就要不假思索的闪现出如下等式:

二是理解概念本身、理解概念的变形,依旧以导数为例,我们还要知道下列形式也是导数的定义;

(2)计算:计算题要求大家的做题速度要够快、准确率要够高,对于这个目标,我们没有什么捷径而言,唯有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才能够做得快、做的准;

(3)证明:证明题是一直以来大家认为最难的一个部分,但是对于这最难的部分,我们并不是素手无策的,因为该部分的内容是有迹可循的,通过我们对近三十年考研数学的真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证明题的分值是比较稳定的,题目数在1-2道,并且考查的内容也是可以被追溯的,就拿高等数学来说吧,它出证明题的范围只有两个一是不等式的证明,一是中值定理。

2.模考

(1)形式与内容

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我们一定要注意模拟考试的形式是远远大于考试的内容的,大家都知道考研数学是上午的8:30-11:30,因此我们在模拟的时候,大家也要保证我们在这个时间段答题,一定要按照严格的时间来进行模拟考试。另外大家要注意,我们在模拟的时候,大家做题做到11点15分的时候就结束,我们要留出15分钟的机动时间,因为在正式考试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我们当前无法预知的问题,所以在模拟的时候要留出部分时间。

(2)心态

到了这个紧张的关键时刻,大家在做模拟题目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这些障碍可能直接影响大家当前的学习心情,削减备战精力,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大家都知道真题的价值是远远高于模拟题目的,但是模拟题目的难度是高于真题的,所以大家遇到障碍的时候,无需久久挂心,烦恼的时候,莫不如将时间花费在查缺补漏上,所以大家这个阶段不要有消极的心态,大家一定要保证积极良好的状态,全面备战考试。

(3)题目

这个阶段我们仍然按照11月下旬的做题节奏,保证真题和模拟题的比例是2:1,平均两天一套题,认真的对待模拟考试。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篇15

三角函数内容是新课程标准中删减、变化最大的内容之一,作为教师,我们应当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和研究教学方法,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我对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4进行了学习和比较肤浅的研究。

一、 新教材与旧教材的相异处

与旧教材比较,本章在时间安排和内容安排以及在教学要求上都有很大的改变。原来高中教材中三角函数及其相关的内容共有三章,即三角函数数、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简单的三角方程,现分为三角函数和三角恒等变换两章,且两章间插入平面向量一章,具体的有以下几点:

1、删去了 间的三角函数一节。

2、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中,新教材只出现了两个关系式,旧教材中有八个关系式。

3、新教材只有正弦和余弦的诱导公式,旧教材有正切和余切的诱导公式。

4、把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移到诱导公式后,作为三角恒等变换的第一节,而旧教材中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是独立的一章。

5、删掉了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这几节。

6、把解斜三角形这一节放到下一章平面向量后面。

7、增加了实习作业一节。

8、增加了阅读材料,小结与复习中增加了参考例题及学习要求。

9、对化 为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要求降低。

除了以上这些不同,新教材在例题、习题和内容讲解编写上也有很多改变,删掉了大量例题和练习、习题,也增加了原来没有的练习、习题,出现了一些历年高考题。复习参考题分A、B两种题目,供不同层次学生选用。

二、新教材的特点

在认真学习和比较后我认识到新教材有以下特点:

1、新教材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旧教材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学生接受有困难的内容,适当降低了教学要求。

2、更新了旧教材中的数学符号,使用国际通用符号:tg改为tan,ctg改为cot,调整了知识结构和内容的编排顺序。

3、在教材内容的编排和体系上,注重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了知识的连贯性、整体性、统一性、层次性,注意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编排内容,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面向全体学生。

4、对公式的记忆要求降低,减少了二十多个公式,但对推导能力和应用公式能力的要求却有所提高。体现了减负精神,不再过多强调死记硬背,而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5、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

6、本章书体现了数形结合、转化化归、代换、特殊化等重要的数学思想,蕴藏着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7、增加阅读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数学是从生活中来用到生活中去的。增加数学史知识及通过对数学家的有关介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励学生不畏困难,奋勇攀登科学高峰的科学精神。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物理学及其他学科上的运用。

三、学习新教材的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新教材第四章的编写是完全符合新课标的精神的,与旧大纲相比,尽管高中数学教学目的仍然落实和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及个性品质这三方面,但对这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新课标作了符合高中生年龄特征与教育教学实际、数学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相适应的调整。基础知识不仅仅局限于高中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由此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也界定在数学基础知识之中,它是显性知识中蕴藏着的隐形知识。作为基础知识学习,其思想方法的学识和掌握显得更为重要,这也进一步体现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新课标确定教学内容本着“有用、基本、能接受”的原则,精选那些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应用的,为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在数学理论、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上都是最基本的内容;在程度和分量上是高中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避免要求过高、分量过重的倾向。

总之,我认为新教材符合素质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个性心理咨询品质的发展;更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能更好地帮助其它学科的学习;并加快中国的数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篇16

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学数学就是为了学会应用,学会生活。只要我们细细感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比如说,购物会用到数的运算;小朋友搭积木时会用到空间几何;修房造屋会用到图形的整合;投票选举时会用统计知识……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由此可见,生活与数学形影相随,密不可分。而数的运算在生活中更是无处不在。理财、购物、比较大小等,无一不用到数的运算。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价值深远而非比寻常。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用正多边形拼成的各种图案,例如,平时在家里、在商店里、在中心广场、进入宾馆、饭店等等许多地方会看到瓷砖。他们通常都是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其实,这里面就有数学问题。在用瓷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上,相邻的地砖或瓷砖平整地贴合在一起,整个地面或墙面没有一点空隙。这些形状的地砖或瓷砖为什么能铺满地面而不留一点空隙呢?由此,我们得出了。n边形,可以分成(n—2)个三角形,内角和是(n—2)_18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n—2)_180÷2度,外角和是360度。若(n—2)_180÷2能整除360,那么就能用它来铺满地面,若不能,则不能用其铺满地面。瓷砖,这样一种平常的东西里都存在了这么有趣的数学奥秘,更何况生活中的其它呢?

因此,于生活中准确地把握数的内涵,运用数的外延,能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也从中学会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总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数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题及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锻炼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分析判断力及创新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这些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把人生道路走得更好,使我们终生受益。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篇17

xx年 月 29日—30日,我们数学科组外出到桂林恭城中学学习考察。这次外出考察活动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目的性强、效果明显,恭城中学优良的学风、校风及老师的奉献精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具体感受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们一次外出学习兄弟学校在管理和备考方面的宝贵机会。桂林恭城是瑶族自治县,位于桂林东南,距桂林 08公里,人口28万,经济欠发达,但民风纯朴,尊师重教。恭城中学是广西有名的县级重点中学,xx年被评为广西首批示范性高中,近年高考重本率都在xx年几乎每年都有人考上清华或北大,目前北大27人,清华24人。

二、恭城人民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恭城中学及或设奖学金。对考上清华或北大的学生,一次奖励5万元;对优秀的高一、高二学生免学费,还可以每学年得到 万元或八元千的奖学金。在老师方面,除了感情留人,学校想办法帮助解决住房问题,及提高工作津贴方面也做得不错。 学校强化管理,严格要求,如学校要求不准带手机回校,如被发现就停一个星期课。

三、学科备考与教学,我们文理数学分别听了两位数学老师的课,并进行经验交流。恭城中学数学科实行三轮复习。在辅导资料方面,他们只定外面的电子版资料给老师,所有试题是老师根据电子版资料改编而成。恭城中学的老师非常敬业,集体备课,群策群力,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他们的课堂(45分钟)要求:学生有兴趣听、容量要够大、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恭城中学自习和晚修的时间较多,如上午共四节课,但在第二第三节课期间有一节25分钟的自习课,学生很好的完成课外练习。对学生严格要求,分层教学,对优生从高一开始进行跟踪辅导。对中考成绩拔尖而留在本校的考生在高一就安排导师带,对尖生进行学科辅导和心理辅导,如xx届考上北大的考生(广西第九名),在高三对弱科英语有针对辅导,最后高考从80多分上到 0多分。另外他们数学每两周考一次周测(两小时),平时一周一测(周六晚上 小时)对所有内容考查,但以复习过的内容为主。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篇18

聆听学习了学校以及伍家区组织的数学教研活动之后,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也开阔了眼界,特别是因教师教学的侧重点不同而从不同的切入点入手以及对同一内容的不同教法让我深刻体会到数学教学的魅力。

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这一课,刚接触数学教学的时候自己教授过,之前也聆听过别的教师教学,在这一次的活动中,再一次接触到这一内容,发现每一个老师在细心备课做足功夫的过程中,都有一个环节是共有的而这个环节教师的设计也是各具风格,那就是学生折及涂表示分数的过程

这个过程设计的用心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分数意义的渗透和理解。从具体的图形到抽象的数字,学生都能按部就班的按老师设计的进程一步步前行,也能公式化的描述出每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在教师的引导教学下,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一个固化的认识,那就是结合实物很容易表达出分数的意义,一但脱离实物只针对分数本身学生却有些茫然。如何在学生针对具体的图形理解分数意义时渗透单位“1”的概念?

刘莉教研员在这节课的点评上让我们深刻的追问一下,不同形状的物体要折或涂相同的分数,那么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学生又会怎么理解呢?我想这个问题是值得我好好斟酌的。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一个个思维十分发散与活跃的对象,对于知识既渴求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而我们教师,经过了长年的学习以及经验的积累,在思维方面已经慢慢固化。

比如,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幼儿园小朋友的黑板上画上一个圆,孩子们有的说是月饼,有的说是鸡蛋,也有的说是石头,而在大学生以及成人的黑板上画上一个圆,都会异口同声的说这是零,为什么?其实这就是知识、经验固化的结果,我们教师现在缺少的就是发散的思维以及丰富的想象能力。

同是在《认识分数》这一课,孩子们用折的方法来表示四分之一这个分数,孩子们的折法五花八门,但都能通过平均分的方法表示出四分之一,而教师的演示过程以及设计中可能还没有这么多的方法

我不得不赞叹孩子单纯思维中那跳动的智慧,也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怎么样教才能保留住这些跳动的智慧,而不让它们慢慢遗失呢?在这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我再一次深刻的体会到对于这一点我们该向孩子们学习!

每一节课都少不了评价策略,在常规课中的评价,我们往往凭借目测以及抽样检测,没有可靠的数字,这一次的学习中,让我明白了科学的评价策略也很重要,除了不可量化的因素外,我们还是需要有可靠的数字来说话。

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领悟就会有不同的展现,每一名教师对教材的领悟将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向与设计过程,也将决定不同的教学效果,期望自己能做一名有领悟力的教师。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篇19

我与大家分享我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其实我感到很惭愧!因为我觉得我的数学成绩不是最好的,我认为我在学习数学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非常希望曾老师能够一如既往的关心和帮助我,在这里我还是很愿意和大家共同探讨怎样去学好数学的,下面我就跟大家谈谈我是怎样学习数学的。

首先,我认为要预习新课内容。每天放学做完作业以后,对于第二天老师要讲的新知识,我们要去预习,对于在预习时候不懂的内容,在上课的时候,就要着重听老师讲解,这样带着问题,带着目标去学习,就学得很认真了,也容易理解老师讲的内容了。

第二,上课的时候要专心听讲,一丝不苟,特别是不能分神,不能搞小动作。因为上课的时候,是最关键的时候,如果不听,就学不到知识;如果课后来补的话,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很不划算的。还有在上课的时候,要注意勤于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还要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第三,回家的时候,要认真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不会做的题目,可以问老师、问家长。平时要挤出时间,可以读读《数学小侦探》这样的课外书,培养自己对于数学的兴趣,也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第四,按照老师的要求,要做好错题本,争取相同的错误不能重犯第二次,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以上就是我学习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对于语文、英语同样也是适用的,其实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秘决,这些都是老师平时要求我们做的,我只不过是把这些要求落实到位而己。我说的这些,如果同学们认为对自己有所帮助,那我会感到很荣幸;如果同学们认为对自己不太适用,那就适当参考一下吧!谢谢大家能听我讲话!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篇20

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又有人说,数学思维使人的思维变得更加严密。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就会培养出精明强干的人才。

数学的语言、记法以及看上去显得很奇特的符号,就像一堵高墙把它和周围世界隔开了。这固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归根于数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的抽象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只强调学的技术是不够的,一定要用到别的一些方法。英国著名数学家格莱歇尔曾经说过:“如果试图将一门学科和它的历史割裂开来,那么没有哪门学科会比数学的损失更大。”美国数学史家、数学教育家与应用数学家克莱茵指出:“数学史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由此可见,数学史可以为学生和教师之间搭起一座沟通数学的桥梁。数学史中贯穿着数学思想和数学理论的演化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数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数学创造中的挫折困难、数学发展中不同观点和理论之间的纷争与融合等。所有这些史料,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科学的本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科学的社会意义有着独特的作用。

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是战国、秦、汉封建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就其数学成就来说,堪称是世界数学名著。

算出圆内接正6144边形和正12288边形的面积,从而得到了这个结果。他又用新的方法得到圆周率两个分数值,即约率22/7和密率355/113。祖冲之这一工作,使中国在圆周率计算方面,比西方领先约一千年之久;

从11~14世纪约300年期间,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著作,很多领域都达到古代数学的高峰,其中一些成就也是当时世界数学的高峰。从开平方、开立方到四次以上的开方,在认识上是一个飞跃,实现这个飞跃的就是贾宪。杨辉在《九章算法纂类》中载有贾宪“增乘开平方法”、“增乘开立方法”;贾宪已发现二项系数表,创造了增乘开方法。这两项成就对整个宋元数学发生重大的影响,其中贾宪三角比西方的帕斯卡三角形早提出600多年。

秦九韶是高次方程解法的集大成者,他在《数书九章》中收集了21个用增乘开方法解高次方程(最高次数为10)的问题。为了适应增乘开方法的计算程序,奏九韶把常数项规定为负数,把高次方程解法分成各种类型。当方程的根为非整数时,秦九韶采取继续求根的小数,或用减根变换方程各次幂的系数之和为分母,常数为分子来表示根的非整数部分,这是《九章算术》和刘徽注处理无理数方法的发展。在求根的第二位数时,秦九韶还提出以一次项系数除常数项为根的第二位数的试除法,这比西方最早的霍纳方法早500多年。

朱世杰的最大贡献是提出四元消元法,其方法是先择一元为未知数,其他元组成的多项式作为这未知数的系数,列成若干个一元高次方程式,然后应用互乘相消法逐步消去这一未知数。重复这一步骤便可消去其他未知数,最后用增乘开方法求解。这是线性方法组解法的重大发展,比西方同类方法早400多年......

关于数学史的一点感想

数学史作为一个专题出现在了选修课本中,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庆兴的的一件事,因为我发现数学史的学习对本就枯燥的数学课来说,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共同了解,也让学生了解数学,了解数学的美.......正如王尚志老师说的:我们把数学史的一些辉煌的成就和一些感人的事例,以一种精神的力量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会使我们的数学课变得非常的丰富.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有这么一个设想,就是我们的数学史教学并不能拘泥于一种唯一的形式.

在我看来,高一新生的前两节课可以整体的接触一下数学史,以增加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也用来缓解学生们对数学的畏难情绪.而更具体的学习,我们可以化整为零,把数学史分散到各个章节,结合具体的内容来讲授数学史。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篇21

早上,我们沙面小学基地的跟岗教师乘车离开了美丽的沙面岛,十多天的朝夕相处,想到就要回家了,心情有点复杂,喜的是辛苦的跟岗学习终于结束了,可以回家了,但带着些许伤感,十多天的朝夕相处,同甘共苦,彷如同学般的友情是很久没有体验过的感觉。跟岗学习时间一晃而过,我们学员感触颇多,言语无法表达,更多的是留恋和感激。相逢是为了离别,别了,沙面岛,别了,我的同学。

下午,学员在广东第二师范综合楼交流跟岗学习的心得体会,按小组轮流上台总结汇报,一般是小组长代表本组总结跟岗学习的收获。上台的代表基本有准备,而且材料比较多,但由于小组多,每人限时5分钟,他们的精彩发言博得阵阵掌声,也有些准备不充分的上去讲错话,反而起到了搞笑的效果,这样的发言更加受到我们的欢迎,总结话在轻松的氛围中度过。

学员的发言,也让我们有了对比和借鉴,有些基地有很好的方法和经验:

1、利用家长进行学生德育教育;

2、全校性的有特色的艺术教育;

3、集体备课中好的做法;

4、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5、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6、不留堂,不布置作业,实现高效课堂,在40分钟达成教学目标;

7、40分钟里学生“学得多”,但不是“听得多”;

8、立足高效课堂教学,无作业的快乐假日;

9、放学准时,限制教辅资料;

10、重视常态课的教学监管;

11、先学后教,少讲多学。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篇22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就数学学科而言,研究表明,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数学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

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