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西西文学整理的学生德育心得体会(精选2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篇1
认真学习了学校领导的讲座之后,我对什么是德育课程活动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德育课程活动课的开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德育课程活动并不神秘,德育课程活动课也没那么难上。关键是认识问题,定位问题,认识对了,定位准了,很多问题也就都迎刃而解了。
德育课程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德育课程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德育课程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延伸。
如果只是组织大量的活动而没有有效的管理与引导,将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低效的,所以要进行统筹规划。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也是德育课程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重对社会、家长的宣传工作。利用有关媒体、家长学校、家长会,广泛宣传德育课程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特殊性,引导社会和家长了解德育课程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学习,反而会因为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有益于学科课程的学习,从而重视这门课程,配合学校开好这门课程。
设置德育课程活动的意图主要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要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特别是德育课程活动课程,更应该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
德育课程活动中的任何一个内容和阶段,教师都应该鼓励并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亲身体验,积极实践。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自主而忽视了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开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让学生自主选择不是放任不管。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指导。
另外,德育课程活动虽是相对独立的,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但是和其他所有课程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渗透,难以割裂的。
德育课程活动课程是一片广阔的沃土,等待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去开垦。我愿在理论专家和先行者的带领下,加入这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劳动大军,共同挖掘,共同探索。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篇2
同样是谈能力提升与德育的关系,这是本人四年中写出的第三个版本,也是最终完成版。的主题仍然没有变化,但是每一次的思想,都有着更深层次的沉淀。
对于德育,我们应该追求什么?第一版我的答案是“文化+身体”,第二版我的答案是“道德”,最后一版,我希望谈谈“观念”。
一、德育不能离开个人发展的土壤
德育离不开我们生活的社会之现实。同一行为,在某些时期天经地义,而在另一时期却离经叛道,比如古人父母亡故必会回乡丁忧三载,今人守孝至出殡已然完成任务。因此,德育决不能抛开我们所处的时代空谈。
下面就简单谈下我们生活的时代。我们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身边有两条主线。第一,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信息爆炸。信息爆炸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了极多的维度,如互联网、微博这样的新媒体,也或者是各种交通工具。科技进步增加的高维度空间带来的好处,主要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种种需求。而另一方面,信息爆炸带来的高维度空间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扰,高维度的空间里,由于高维空间更大,人们更容易被分的更开,变得更加无助,变得更加不相信友情,进而导致人际关系更加冷漠。
基于这两点模糊的判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首先在我们生活的时代里,获得别人的帮助,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应该对别人感恩;相反,被别人苛责、刁难,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没有必要对此大动肝火,保持一颗平常心即可,这是我做人的一条准则,在此基础上,与人为善,哪怕只是在细节上这样做,对于其他人同样这么认为的人而言,都是一种莫大的温暖。其次,关于做事,务求亲历亲为,切忌盲目相信其他人,哪怕其他人对自己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甚至是在全力帮助自己,都不可以盲目相信,因为别人好心也会办错事,任何事情都必须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才会有成功的希望。第三,仍然是处事,要把握好生活的方向。如果说我们的生活在高考之前只有分数一个维度,在大学中是分数为主、辅以科研工作这样的少数几个维度的话,进入社会后,我们将会被信息爆炸的气浪卷着,飘向不同的方向,进入不同的维度,其中会有几次决定方向的机会,也许抓住了会改变一生,也许错过后抱憾终身。
以上几条,是我在第二版完稿后的一年里,陆续悟出的为人处世之准则。基于这几条,才有了我这一年多以来观念上的诸多改变。
二、观念的改变与本人的发展
大一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良乡的空气。经常一个人自习到十点多,从北校区的综教回宿舍,呼吸着带着一丝凉意的空气。良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空气,每次呼吸都会感到一阵寒意,体会着一个人的孤独。良乡时期的我,一直都是孤独的,一个人自习,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市里玩,没有合群的必要。那时候的想法也非常简单,非常单纯,我也从来没有像那时候一样关注过自己的学习,或者说,分数。
我常常想当时为什么没有继续那样单纯的走下去,但是大一暑假时的实验室经历改变了我。我惊讶地发现,一直以来,我都错误的理解了生物这门学科。我惊讶地发现,生命科学的科研,每天都在和大量做不完的“琐碎问题”纠缠,并且面对着无数的失败可能,以及失败后的无从下手。相比而言,两小时写写画画的考试实在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个“发现”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以后的时间里,我对课堂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少,在大二大三的阶段,把很多精力放在了英语、物理、计算机等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同时也尝试着去实验室学习。这个决定也直接影响了我的个人发展。大二时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学生拿了物理竞赛的一等奖,托福考了90分,大三时开始进实验室做实验,学了“化工网络虚拟实验”“生物信息学实验”这样的计算机相关课程。这些杂七杂八的经历帮助我在大三暑期顺利被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录取直博,虽然我成绩并不突出,同时也没有特别突出的奖项,无疑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我大一时的“发现”改变了我的观念。
三、困惑
我的德育论文最奇怪的地方在于,第一版里我没有发现德育存在什么问题,完全是一根筋的想法,到了第二版则发现似乎有很多问题没回答,于是就糊弄说到“三论”时就能回答。然后到了“三论”时,却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反而更多了。
最大的困惑是,我发现再也找不回以前的自己了。这一点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但之前自己的很多行为准则,都开始被新的观念牵着走,而我新观念的核心,则比以前浅薄的多。以往被各种高调、教条建立的道德观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十分简单、短时的观点——“有没有用?”。在“二论”那篇中,这种观点已经开始影响了我的生活,从那时的文字来看,我当时还算是“自我感觉良好”。而现在,我已经开始感觉到这种观点的不良后果了。
生活,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但是如果总是被一些短期的目标牵着走,反而会偏离最后的方向。这一点随着生活的多元化、多维化,变得愈加明显,不断袭来的短期的收益,常常会把我们从追求的.真正的快乐的道路上一步步带走,把我们的个性一步步消磨,于是浑然不觉中,我们也就从“自然人”变成了“社会人”。
回顾本山大叔二十多年来的小品,这种感觉也愈发强烈。本山大叔的小品,一直被认为反映了百姓们内心的声音,早期作品类似“领导来了,村里鸡也不听喝了,猪也不让摸了,狗也上山坡了,池子里的王八也吓休克了,都怕轮到自己上桌了”这样辛辣的讽刺再也没有出现过,刘老根第一部中尚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胡作非为的“胡科长”,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都逐步被看上去更好笑却没有意义的包袱取代了。类似的,第四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的创作都止步于九十年代初,此后再也没有超越过自己之前的作品……艺术只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缩影,站在“成功”的角度而言,赵、张、陈三人现在无疑比九十年代更加成功,但无疑他们最好的作品诞生于那个时代。至于他们喜欢的是现在的自己还是之前的自己,个中滋味,也许只有他们自己能品尝出来。
对我自己而言,这种感觉同样存在。去研究生单位实习时,常常希望自己能安静的坐下来,钻进一个问题里,看很多书,然后一步一步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但无奈工作完成和自我提升确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完成工作是不一定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的。脱离了工作的自我提升有用吗?又被带到了“有没有用”的问题上。
有时真的希望自己不要想这种明明无解的问题,给自己徒增烦恼。而实际上,一切荣誉与烦恼,最终都会成为过去。暂时成功的结果可能是爬得越高摔得越惨,短期失败的结果同样也可能是为成功积累了充分的势能。一切烦恼的,其实都来自自己的预期与实际情况的差别,因此其实这种情况下的解决方案也无非两条,要么拼命的去接近自己的理想,要么就放低自己的理想。
四、智慧
最后想谈的一点,是关于智慧的,做人的智慧。
随着大学生活即将落下帷幕,自己也算是积累了一些生活经历、社会经验,同时通过阅读优秀的书籍,也为我开启了一扇智慧的大门。
同样是书中一句话,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看,总会有不一样的体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初中时期看,多半是结合其他人的生活体验,而现在则或多或少的看见了自己的影子,以往认为极为关键的东西,现在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实质影响,比如高考“中奖”来了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当初如果去了其他学校,也许会有不同的体验,但成长路线总归会差别不大。相反,以往认为无所谓的东西,反而会左右个人的发展,比如我受高中学到的皮毛的影响,就认为自己以后必须弄生物,于是就这么一路走了下来。又比如我们班的同学们,特别是阿曼、董之威、李雷这几位和我一起走下去的室友。没有人上大学前会转码考虑室友问题,因为这确实是完全看运气,而我则凭借着比进入北京理工大学还要好的运气遇见了你们。阿曼的母语不是汉语,却在他矫正发音时顺便把我多年难改的错误发音也给矫正了,不仅如此,阿曼在谈论事情时的直率,发现自己不对就批评自己,发现别人不对时同样批评别人,让很多事情一下子变得非常简单。在自己遇到困难时,董之威举重若轻的几句话总能抓住要害,同时李雷出的主意肯定是最省事的。
继续回来谈智慧。固然有我们通过规划、努力做到的东西,但同时也有许多偶然事件,并且这些偶然事件带来的收益未必低于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同时偶然也是摧毁我们梦想的一大元凶,这就回到了第二版论文说的“命”的问题了。当时我说,面对天命我们毫无办法。而当我们的生活逐步走进高维度空间时,我们要有理由相信,充分利用我们的可以到达的维度,很多困难,都可以解决,可以绕过去,这些技巧,是为小聪明。而想清楚以后我们需要做什么,则需要真正的智慧。我们时常生活在一种矛盾中,比如“我追求快乐”,“上研究生没意思”,“还是要考研,不然没出路”。事实上,以上三条放在目前的社会现实中,对一般人而言,哪条都是真理,而打破这一矛盾,关键就是打破观念。比如可以“不追求快乐”,进而“追求全人类的幸福甘愿牺牲”,那“读研没意思”就没意思了。或者是认为“上研究生有意思、很快乐”,抑或是“考研干嘛出路多的是”。这三条哪一条都和客观实际有所差别,但这种错误的认识最终却可以带来快乐,所谓大智慧,就是不去计较某一细节的得失,将错就错,理清楚最基本的逻辑关系,然后顺利的走下去。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篇3
对青少年开展富有成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为他们以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公民打下坚实基础,是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课题。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社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这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带来新的挑战。我们如何应对新的形势迎接挑战,有效的开展中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不得不深思的问题。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的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当好学生的表率。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不将粗话,要讲文明礼貌,要求学生不乱仍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等等,教师首先应要求自己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绝对不做。
“言传不如身教”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说一百遍不如做一遍给学生看有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教师要强化自身修养,以文明的言行,高尚的品格去影响学生,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以身立教,以德育人,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二、开展形式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设广阔平台
课外活动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是思想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是为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以外对学生实施多种影响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受到教育,启发与鼓舞,是提高德育工作时效性的有效途径,课外活动多以集体的方式进行,是学生自愿参加。因此,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团结互助的团队意识及集体主义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开拓视野,同时也起到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在“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中,我组织本班同学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争做符合时代要求的青少年”的评比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纪录片,还有关于国防、自然、科技题材的优秀影像作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以及国防教育和环境教育。
此外,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公共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情感。组织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远离毒品,珍惜生命”的宣传活动,“走入革命前辈家,听革命英雄事迹”的社会活动实践等等,这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几互助合作团队精神。
三、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及时发现出现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及时引导
教师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从多方面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有人引导他,当他偏离道德准则时及时把他拉回来,引导他走入正轨。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做一个细心人,深入学生生活中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积极开展个别谈话与反映他们心声的集体活动,用“因材施教”的方针,重视做好转化工作,变简单灌输为启发诱导,变消极约束、看管为积极自我激励、自我管束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效果。例如,我班有几位同学的时间观念较差,纪律散漫,我就及时找他们来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自己的引导方式方法,以免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不是直截了当的指出他们的不是,而是给他们讲一些关于时间观念、纪律的故事,给他们讲珍惜时间、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改正过来。通过个别谈话,这几位同学都很快转变了过来,再也不迟到,再也不捣蛋,对待人也文明礼貌了。因此,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只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充分了解学生,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原则,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篇4
同样是谈能力提升与德育的关系,这是本人四年中写出的第三个版本,也是最终完成版。的主题仍然没有变化,但是每一次的思想,都有着更深层次的沉淀。
对于德育,我们应该追求什么?第一版我的答案是“文化+身体”,第二版我的答案是“道德”,最后一版,我希望谈谈“观念”。
一、德育不能离开个人发展的土壤
德育离不开我们生活的社会之现实。同一行为,在某些时期天经地义,而在另一时期却离经叛道,比如古人父母亡故必会回乡丁忧三载,今人守孝至出殡已然完成任务。因此,德育决不能抛开我们所处的时代空谈。
下面就简单谈下我们生活的时代。我们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身边有两条主线。第一,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信息爆炸。信息爆炸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了极多的维度,如互联网、微博这样的新媒体,也或者是各种交通工具。科技进步增加的高维度空间带来的好处,主要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种种需求。而另一方面,信息爆炸带来的高维度空间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扰,高维度的空间里,由于高维空间更大,人们更容易被分的更开,变得更加无助,变得更加不相信友情,进而导致人际关系更加冷漠。
基于这两点模糊的判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首先在我们生活的时代里,获得别人的帮助,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应该对别人感恩;相反,被别人苛责、刁难,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没有必要对此大动肝火,保持一颗平常心即可,这是我做人的一条准则,在此基础上,与人为善,哪怕只是在细节上这样做,对于其他人同样这么认为的人而言,都是一种莫大的温暖。
其次,关于做事,务求亲历亲为,切忌盲目相信其他人,哪怕其他人对自己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甚至是在全力帮助自己,都不可以盲目相信,因为别人好心也会办错事,任何事情都必须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才会有成功的希望。第三,仍然是处事,要把握好生活的方向。如果说我们的生活在高考之前只有分数一个维度,在大学中是分数为主、辅以科研工作这样的少数几个维度的话,进入社会后,我们将会被信息爆炸的气浪卷着,飘向不同的方向,进入不同的维度,其中会有几次决定方向的机会,也许抓住了会改变一生,也许错过后抱憾终身。
以上几条,是我在第二版完稿后的一年里,陆续悟出的为人处世之准则。基于这几条,才有了我这一年多以来观念上的诸多改变。
二、观念的改变与本人的发展
大一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良乡的空气。经常一个人自习到十点多,从北校区的综教回宿舍,呼吸着带着一丝凉意的空气。良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空气,每次呼吸都会感到一阵寒意,体会着一个人的孤独。良乡时期的我,一直都是孤独的,一个人自习,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市里玩,没有合群的必要。那时候的想法也非常简单,非常单纯,我也从来没有像那时候一样关注过自己的学习,或者说,分数。
我常常想当时为什么没有继续那样单纯的走下去,但是大一暑假时的实验室经历改变了我。我惊讶地发现,一直以来,我都错误的理解了生物这门学科。我惊讶地发现,生命科学的科研,每天都在和大量做不完的“琐碎问题”纠缠,并且面对着无数的失败可能,以及失败后的无从下手。相比而言,两小时写写画画的考试实在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个“发现”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以后的时间里,我对课堂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少,在大二大三的阶段,把很多精力放在了英语、物理、计算机等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同时也尝试着去实验室学习。这个决定也直接影响了我的个人发展。大二时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学生拿了物理竞赛的一等奖,托福考了90分,大三时开始进实验室做实验,学了“化工网络虚拟实验”“生物信息学实验”这样的计算机相关课程。这些杂七杂八的经历帮助我在大三暑期顺利被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录取直博,虽然我成绩并不突出,同时也没有特别突出的奖项,无疑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我大一时的“发现”改变了我的观念。
三、困惑
我的德育论文最奇怪的地方在于,第一版里我没有发现德育存在什么问题,完全是一根筋的想法,到了第二版则发现似乎有很多问题没回答,于是就糊弄说到“三论”时就能回答。然后到了“三论”时,却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反而更多了。
最大的困惑是,我发现再也找不回以前的自己了。这一点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但之前自己的很多行为准则,都开始被新的观念牵着走,而我新观念的核心,则比以前浅薄的多。以往被各种高调、教条建立的道德观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十分简单、短时的观点——“有没有用?”。在“二论”那篇中,这种观点已经开始影响了我的生活,从那时的文字来看,我当时还算是“自我感觉良好”。而现在,我已经开始感觉到这种观点的不良后果了。
生活,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但是如果总是被一些短期的目标牵着走,反而会偏离最后的方向。这一点随着生活的多元化、多维化,变得愈加明显,不断袭来的短期的收益,常常会把我们从追求的真正的快乐的道路上一步步带走,把我们的个性一步步消磨,于是浑然不觉中,我们也就从“自然人”变成了“社会人”。
回顾本山大叔二十多年来的小品,这种感觉也愈发强烈。本山大叔的小品,一直被认为反映了百姓们内心的声音,早期作品类似“领导来了,村里鸡也不听喝了,猪也不让摸了,狗也上山坡了,池子里的王八也吓休克了,都怕轮到自己上桌了”这样辛辣的讽刺再也没有出现过,刘老根第一部中尚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胡作非为的“胡科长”,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都逐步被看上去更好笑却没有意义的包袱取代了。类似的,第四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的创作都止步于九十年代初,此后再也没有超越过自己之前的作品……艺术只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缩影,站在“成功”的角度而言,赵、张、陈三人现在无疑比九十年代更加成功,但无疑他们最好的作品诞生于那个时代。至于他们喜欢的是现在的自己还是之前的自己,个中滋味,也许只有他们自己能品尝出来。
对我自己而言,这种感觉同样存在。去研究生单位实习时,常常希望自己能安静的坐下来,钻进一个问题里,看很多书,然后一步一步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但无奈工作完成和自我提升确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完成工作是不一定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的。脱离了工作的自我提升有用吗?又被带到了“有没有用”的问题上。
有时真的希望自己不要想这种明明无解的问题,给自己徒增烦恼。而实际上,一切荣誉与烦恼,最终都会成为过去。暂时成功的结果可能是爬得越高摔得越惨,短期失败的结果同样也可能是为成功积累了充分的势能。一切烦恼的,其实都来自自己的预期与实际情况的差别,因此其实这种情况下的解决方案也无非两条,要么拼命的去接近自己的理想,要么就放低自己的理想。
四、智慧
最后想谈的一点,是关于智慧的,做人的智慧。
随着大学生活即将落下帷幕,自己也算是积累了一些生活经历、社会经验,同时通过阅读优秀的书籍,也为我开启了一扇智慧的大门。
同样是书中一句话,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看,总会有不一样的体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初中时期看,多半是结合其他人的生活体验,而现在则或多或少的看见了自己的影子,以往认为极为关键的东西,现在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实质影响,比如高考“中奖”来了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当初如果去了其他学校,也许会有不同的体验,但成长路线总归会差别不大。相反,以往认为无所谓的东西,反而会左右个人的发展,比如我受高中学到的皮毛的影响,就认为自己以后必须弄生物,于是就这么一路走了下来。又比如我们班的同学们,特别是阿曼、董之威、李雷这几位和我一起走下去的室友。没有人上大学前会转码考虑室友问题,因为这确实是完全看运气,而我则凭借着比进入北京理工大学还要好的运气遇见了你们。阿曼的母语不是汉语,却在他矫正发音时顺便把我多年难改的错误发音也给矫正了,不仅如此,阿曼在谈论事情时的直率,发现自己不对就批评自己,发现别人不对时同样批评别人,让很多事情一下子变得非常简单。在自己遇到困难时,董之威举重若轻的几句话总能抓住要害,同时李雷出的主意肯定是最省事的。
继续回来谈智慧。固然有我们通过规划、努力做到的东西,但同时也有许多偶然事件,并且这些偶然事件带来的收益未必低于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同时偶然也是摧毁我们梦想的一大元凶,这就回到了第二版论文说的“命”的问题了。当时我说,面对天命我们毫无办法。而当我们的生活逐步走进高维度空间时,我们要有理由相信,充分利用我们的可以到达的维度,很多困难,都可以解决,可以绕过去,这些技巧,是为小聪明。而想清楚以后我们需要做什么,则需要真正的智慧。我们时常生活在一种矛盾中,比如“我追求快乐”,“上研究生没意思”,“还是要考研,不然没出路”。事实上,以上三条放在目前的社会现实中,对一般人而言,哪条都是真理,而打破这一矛盾,关键就是打破观念。比如可以“不追求快乐”,进而“追求全人类的幸福甘愿牺牲”,那“读研没意思”就没意思了。或者是认为“上研究生有意思、很快乐”,抑或是“考研干嘛出路多的是”。这三条哪一条都和客观实际有所差别,但这种错误的认识最终却可以带来快乐,所谓大智慧,就是不去计较某一细节的得失,将错就错,理清楚最基本的逻辑关系,然后顺利的走下去。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篇5
我认为:思想道德教育要少“说教”。不防结合学科的内容,在课堂上抓住点滴的德育契机。
比如说在学生说到哪里的花漂亮,她采了一朵做标本时就该及时指出:花是给大家看的,你摘一朵我摘一朵,那么后来的人就没有花看了。也可以使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具有育人的价值。我们班就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如《团结力量大》、《该先爱国还是先爱家》的主题班队会;同时开展拔河、跳绳、小制作等活动,通过实践,学生从中懂得:凡事要多动脑筋,找窍门,体会手脑并用的益处,找到集体合作的最佳方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义务感,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组织学生每人每周至少看一本书,开展读书沙龙,好书推荐,读书经验交流等活动拓展学生视野,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班级中开展的活动,形式多样,趣味性强,学生有了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参与意识日益加强,自理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处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耐受挫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更是使日常生活成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演练场。
而对于不同年龄、年纪、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个性、兴趣、学习习惯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做到因材施教。比如高年级的学生对说教、批评非常反感,严格的有很强烈的抵触情绪,我总是先和他开开玩笑,放松他的心理防范意识,让他知道老师是来帮助他的,让他把老师当作朋友,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欠妥。比如我们班上有名学生李某,他性格孤僻,上进心不强,逆反心理重,学习成绩不好,缺少家庭的温暖。我初步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制定了应该先从心理疏导开始的教育方法,尽量让他取得小的进步,循序渐进的转化。具体的教育方法是:先通过班级师生交流,取得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学生交心,还通过集体活动,为该生参加集体活动提供便利条件,让其感到集体的温暖。另外,帮助其与养父建立起和谐的父子关系,改变自我审视角度,淡化自我怨恨意识。最后,帮助他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从而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勇气。通过以上的工作,学生黄某的行为习惯大有改变,进步比较大,学习上也开始努力,初步收到成效。相信他能转化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好学生。
不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他们的思想都不是一下子形成的,都是从小到大,通过点点滴滴的事情和感受,逐渐形成的,因此,思想道德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想到这里,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突然重了许多。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篇6
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做好习惯教育,打造好学生。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好习惯将受益终生,正如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这正是学生习惯教育需要取得的预期效果,最终达到习惯决定命运。从多年的学生习惯养成的德育工作探索和经验中可知,总结如下几方面:
一 紧密结合日常行为规范,用制度规范学生习惯,在集体中养成统一的好习惯。
农村学生陋习、旧习、恶习诸多,要想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要进行制度管理,从制度管理中规范学生的习惯,从习惯变成自然,实现“无为而治”。往往从集体统一习惯开始,从集体到个体,从大到小,从上而下,一般比较容易比较取得实效性和时效性。一个好的集体肯定有好习惯,这种好习惯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力量巨大而无形。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仅代表个人,更是影响到集体的荣誉,以强烈的集体主义来强化自己的行为习惯。做法有:
1、在管理上坚持用制度评估量化,形成对学生的管理习惯,促成学生的好习惯统一养成,是农村习惯教育的基石。一是对整体学生每日在校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都用一个根本制度-《值日管理制度》来去进行评估量化,但每日突出一个环节来重点管理。比如今天检查课堂违纪问题,明天抽查课间管理死角学生非正常不良集中问题;二是多年来定期实行重点管理区域常态化管理。比如:对学生的头发、首饰、装扮等仪容仪表每四周检查一次。“禁止学生穿拖鞋进入教学区域,每2周突击检查一次。校园内禁止使用手机,专门买了探测仪,每4周突击检查一次,违者学校统一收缴保管,期末后家长陪同取回。晚上时常到围墙下突击检查学生爬围墙情况。等等。三是在课间、自习课、晚读课等在学校没有教师统一管理和组织的时段和区域,加强了对是否有良好的遵守校纪校规习惯监管和巡查,尤其是仪容仪表、穿拖鞋、使用手机、处理学生矛盾的良好习惯问题,在周一国旗下讲话时进行了特殊主题的量化总结,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多正面牵引,把国旗下讲话变成是学生习惯成长的指挥棒。
2、坚持每4周在制度量化下得出的各班评估成绩进行文明班级”评比活动,促进班级在制度中、在原则中习惯成长,发挥班级的阵地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制度管理中,很多学校往往会习惯用扣分制,而我们发现通过检查一项工作后使用零扣分的班集体给予加奖分的办法,效果较佳。我们也正在尝试所有的项目往这方面去努力实现管理调整。
3、每一次颁奖时,对突出的班级为何取得如此好成绩的好事例好现象好习惯坚持进行类总,进行全校通报,尤其是在这个群体中学生为取得班级优秀成绩而付出努力的良好习惯表现,要加以充分肯定。让学生养成一个强烈的意识: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决定了集体的荣誉。
二 用大爱来包容学生的个体习惯,为学生的个性习惯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学生的有些习惯可能和大人的培养意图、集体统一要求会有所偏离,甚至是格格不入。作为一个管理者的思想认识、是否用大爱来包容学生的个体习惯和用期望的目光关注其习惯发展很重要。不能盲目对待,单一处理,更不能以“另类”“异物”而一棍子打死。
1、从认识上做到牵引教师从一些科学家、成功人士、名人的成长“缺点”中入手,比如牛顿、华罗庚,善意看待学生的某些习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的正视学生的习惯,正确认识到“学生的习惯形成对过去而言不存在对与错,不同的学生的成长历程会存在不同的习惯,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2、从学生的个性习惯发展出发,开启人生成才大门。我们经常在教育管理常态会上引用香港教育年会中的案例:“一学生长期关注蚂蚁的习惯,时常迟到,甚至有时忘了作业。很多学校和很多老师眼中的差生,但是后来经过某教育工作者的个性习惯牵引:鼓励他在完成学业的时候继续深入关注蚂蚁,安排专业老师专门辅导,甚至让他在学生当中组成自己的研究团队,最后变成是地区性的灭蚁专家,他的团队成员很多成为和灭蚁相关联的知识区域人才。”“一学生长期至关注科幻片,其它的一塌糊涂,经引导关注应急问题,并养成习惯,后来成为一个国家的应急专家。”作为个性习惯教育的启迪,让教师在学生的某些习惯中加以甄别,从学生的语言、读写、绘图、组织能力等方向加以培养,加以开发,创造平台,通过比赛、活动来给予肯定,并鼓励他们寻找兴趣爱好的人组成一个小集体,培养他们的好习惯,给以帮带扶。学生的成长往往从对某一问题的关注开始,引起兴趣,坚持深入变成一种习惯,最后成功。这种个体的习惯教育发展成功,远远不如一个小集体或者是大集体的个性习惯的整体成长。我们遇到过这样的案例:一学生经常赌博,而且会千术。为此也不知所措,后来我们改变策略,让他经常在特定的场合给师生表演千术,引导他关注魔术表演和军人的战术伪装,让他以后变成在文艺节目上表演魔术,时常和他交流看法,后来他参军,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侦察兵。
三 纪律教育手段,在习惯教育中可以形成更好的成效,用纪律强化学生的习惯。
坏习惯将贻害无穷,根据调查显示,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都是从不良习惯开始的,而初中阶段更是高发期。为此,要做好如下工作:
1、把法制教育变成习惯教育的一种常态教育,通过一些举措,如聘请法制副校长入校、开展法制专题教育、联合政治思想课程教育、法制班会课、法制知识宣传等,让学生懂法知法学法用法守法,教育学生在犯罪案例的反面材料中警惕、警示,从法律中养成习惯。
2、建立纪律教育制度,严格履行纪律教育程序,建立纪律教育档案,用纪律教育手段保证习惯教育。一是学生的问题教育中,形成了以“老师-班主任-年级组长-政教挂级领导-纪律处分”为主轴的纪律
教育梯队,让学生有这样的习惯:谁找我谈话了,我自身的问题严重性到了哪个层次了,要学生自身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从而在潜意识上有所约束自身的行为习惯;二是对学生出现矛头和不良习惯现象由纪律教育手段进行强化,强化习惯养成。建立了相关的专项违纪制度,坚持“从重、从严、从快”的专项违纪处理制度,变成学校管理的底线管理习惯。比如:在《出勤管理制度》中虚报住址、虚报家长联系电话、无故旷课、冒充家长和老师签批请假条;重大安全违纪;七大违纪,实行个人和班级评优奖优一票否决;不尊重老师和不服从管理;打群架、打架使用器械、引入社青介入处理学生矛盾;学生发生矛盾,不报告学校又自行处理且处理不好,引发更大矛盾的`等等。
处理学生突发偶发事件中,我们必须记录:什么矛盾?发生矛盾后怎样做了?后果如何?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是否喜欢打游戏?事后我们发现学生有这样的违纪习惯:常打游戏的,一般都常打架,有潜意识的暴力倾向,我们就针对游戏有哪些利弊开始教育。打架现象很多都是在小矛盾发生后,没有处理好,导致更大的矛盾。我们就针对这一习惯进行学生如何处理矛盾进行专项教育,一路坚持下来,并列入专项违纪,学生一旦有了小矛盾,就有了如何处理的好习惯,效果很好。 德育教育是漫长的工作,我们将上下求索,为学生创造灿烂的明天。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篇7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多年来,我们加强了学生德育教育、教学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研究。
1、加强师德理论学习。我们在教师政治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省、市教委有关师德教育和建设的文件资料等,有效地加强了师德建设。
2、积极参与德育科研活动,我们以新课程理念努力转变班主任的角色,并通过小课题研究、理论学习、案例撰写等形式开展德育科研活动。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提高了自身的德育理论水平。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
1、爱国主义教育:
1.1、学校德育处认真抓好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1.2、开展好“读书漂流活动”读书活动,并根据学校有关要求,组织了征文比赛。学生通过读书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爱国热情。
2、安全法制教育:
2.1、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
2.2、继续抓好学生校内、校外的安全工作,签定有关责任书,规范制度,落实好各种措施。本学期此项工作运行良好,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2.3、各班继续深入学习贯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一些苗头性现象及时加以教育,杜绝学生的各种违纪现象;
2.4、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如黑板报、专题广播等,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3、环保教育:
通过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上好《环境教育》课。我们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4、文明礼貌教育本学期,本人校继续加强了学生常规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开展“文明班级百分赛”活动,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红领巾督察队为阵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5、学校认真开展了关爱“后进生”教育工作。
三、切实加强家校联系。
为真正提高家校联系质量,本学期制定了家长学校各种制度并开展活动,还对班主任或其他任课老师提出一定的要求,使学校、家庭、社会联系更为紧密,构建立体的教育网络。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篇8
对青少年开展富有成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为他们以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公民打下坚实基础,是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课题。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社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这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带来新的挑战。我们如何应对新的形势迎接挑战,有效的开展中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不得不深思的问题。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的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当好学生的表率。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不将粗话,要讲文明礼貌,要求学生不乱仍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等等,教师首先应要求自己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绝对不做。
“言传不如身教”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说一百遍不如做一遍给学生看有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教师要强化自身修养,以文明的言行,高尚的品格去影响学生,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以身立教,以德育人,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二、开展形式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设广阔平台
课外活动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是思想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是为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以外对学生实施多种影响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受到教育,启发与鼓舞,是提高德育工作时效性的有效途径,课外活动多以集体的方式进行,是学生自愿参加。因此,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团结互助的团队意识及集体主义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开拓视野,同时也起到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在“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中,我组织本班同学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争做符合时代要求的青少年”的评比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纪录片,还有关于国防、自然、科技题材的优秀影像作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以及国防教育和环境教育。
此外,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公共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情感。组织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远离毒品,珍惜生命”的宣传活动,“走入革命前辈家,听革命英雄事迹”的社会活动实践等等,这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几互助合作团队精神。
三、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及时发现出现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及时引导
教师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从多方面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有人引导他,当他偏离道德准则时及时把他拉回来,引导他走入正轨。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做一个细心人,深入学生生活中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积极开展个别谈话与反映他们心声的集体活动,用“因材施教”的方针,重视做好转化工作,变简单灌输为启发诱导,变消极约束、看管为积极自我激励、自我管束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效果。例如,我班有几位同学的时间观念较差,纪律散漫,我就及时找他们来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自己的引导方式方法,以免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不是直截了当的指出他们的不是,而是给他们讲一些关于时间观念、纪律的故事,给他们讲珍惜时间、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改正过来。通过个别谈话,这几位同学都很快转变了过来,再也不迟到,再也不捣蛋,对待人也文明礼貌了。因此,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只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充分了解学生,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原则,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密切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
家庭是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广泛、深远而持久的;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学生。主动向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介绍学生在校内的表现,介绍学校教育的计划和对学生的要求,向他们宣传教育的意义以及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交流教育经验,共同探索教育学生的措施、方法,提高思想教育的可实施性。在取得家长的联系,向家长反映学生情况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首先要尊重家长,抱着和家长共同研究、探索的态度,其次是向家长反映的是真实情况,而不是告状,所以语气要委婉,方法得当,既反映缺点又反映优点,既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起到促进的作用。我们班有一位女同学心直口快,自尊心特强,经不起批评,却有调皮爱捣蛋,上课时大声说话不懂的尊重他人。经过多次谈话教育仍未转变,我及时向家长反映,分析该生的情况,共同探索教育方法争取家长的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位同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家访工作不仅要讲究方法与技巧,还应持有之以恒,全面铺开。教育是长期的,持久的,因此,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应是长期的,持久的,家访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家访应该长期持久进行,随时进行。另外,家访也应全面铺开,不管好学生还是思想道德水平不高的学生都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家访,但要分轻重,哪些学生是重点家访对象,哪些只是点到为止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总之,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多管齐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道德标准的合格人才。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篇9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很大,它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材的前提。现在的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极强,一些不文明的脏话可以毫不顾忌地说,不文明的行为也因为年幼无知而轻易地被大人原谅,有的孩子待人长幼不分。很多学生在家长的溺爱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作业本上写错的字都是家长代劳擦了,作业写完了,本子、书文具盒放在书包里的事都是家长代劳的。等等,等等,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做事没有方向,动作磨蹭,有始无终,丢三落四的坏习惯,自理能力极差。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怎样帮助一年级孩子走好入学的第一步,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
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由于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新生,入学后,他们首先感到非常新鲜,尤其是刚开学前几周,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伙伴、新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异常兴奋。原来幼儿园一直窝在教室里分不清楚上下课的他们,仿佛终于尝到了什么是自由的滋味,每到下课,他们就冲出教室,如同出笼的小野兽在操场狂奔,结果可想而知,重则头破血流,轻则大哭小叫。下课是这般模样,那上课呢?有的自由漫步,有的大声交谈,有的嘴里吸着果冻条,有的才坐下又像弹簧一样跳起来冲了出去,原来他刚想起来要上厕所了,他们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外面的铃声,从外面走进来上课的老师,他们全都没有看见没有注意,或者说看见了还是继续他们的事。等等事例举不胜举。真庆幸校长的开明,发了一个小喇叭,不然我真的不知道我要用多少分贝的音量才能让他们听见我说话,让他们知道上课了,要安静了。开学的几周,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老太太,每天唠叨着:听见铃声进教室,坐神气等老师,下课要及时上厕所,要做好课前准备。上课说话要举手,不能随便离开座位。不能随便扔垃圾,见到垃圾要随手捡起来,校园内里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不要迟到,服装穿戴整齐,有病有事要请假……总之,什么事情都要细细关照,什么事情都要手把手教,什么事情都不忘示范指导。
二、养成教育要坚持不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这些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很简单,可是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做好并不容易。小孩子看懂了,学会了,还不等于他们会按要求去这样做。要想让他们养成习惯,必须经过长时期的坚持才能形成,还要经常检查,经常指导,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习惯成自然”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作为一年级孩子的班主任,我们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我们需要经常在孩子们耳边耐心唠叨,并且以身示范,让孩子们耳听目染,学会跟着做。看不懂的就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可不能灰心无辄。要知道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就好似一个漫长的较量的过程。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有的学生做作业动作慢,坐姿不正;有的学生握笔姿势错误,屡教不改;有的学生坐立不稳,东张西望……这些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你要一下子让他改正过来,是不可能的。往往你刚提醒,转身之间他又那样了。又比如扫地,有些孩子直着腰,拿着扫帚满地乱划拉。我就告诉孩子们,扫地要弯下腰去,用扫帚的整个斜面接触地面,按顺序从后向前扫。小角落就把扫把竖起来扫。抹灰时,有些孩子抹布上的水太多,在门上、讲台上留下一道道脏水印。我就教孩子们,抹布拧干再擦。排课桌要横里竖里一起看。劳动的程序讲得越清楚,指导越具体,孩子学会、学好的可能性越大,成功机会越多,就越能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所以,我们班主任要在平时多提醒,多督促,多鼓励,多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一定能看见成效和回报。
三、养成教育要方法多样。
如论是什么样的孩子,都对故事感兴趣。一味的唠叨会使孩子厌烦,耳朵也会起老茧。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儿童故事,浓缩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形象。我们班主任可以多讲讲故事,学生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能够感受生活,得到教育。在教育学生时,可以根据孩子们的行为偏差,适时引用一些儿童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经典的世界童话,可以中间篡改章节,也可以根据需要即兴编个。虽然没有尊重故事原著,但是我们自编或篡改的这些故事,可以使孩子们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改正行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指导了他们的品行方向,为他们树立的榜样。孩子们也确立了自己前进的目标。
开学以来,我这班的孩子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大都好动好斗,经常大事没有,小事不断,不是手臂破了皮,就是膝盖裂了嘴。常常这事还没处理完,那里又有孩子哭开了。真是一个头两个大。我就利用《狼人毛力克》的故事,稍加改动,把毛力克塑造成一个遵守纪律,团结伙伴,乐于助人的孩子,动物都有规则,孩子们也要遵守规则啊。慢慢的,孩子们知道了一些规则,懂得做了错事要道歉要弥补,尽量不错不好的事情,做事前要用大脑思考下是不是可以做,等等。
总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我们一年级的班主任要抓住新生入学这个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强化训练,加深烙印,习惯成自然,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篇10
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开始,从行为习惯进手,贴近儿童的生活,在生活中获得道德教育。我以为:应该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充分发挥教育的上风,化抽象的说教为生动有趣的游戏,使小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参与,使小学生在玩中明理,乐中学做,从而逐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往往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曾经有一个母亲,每次晚餐后吃水果,她都让自己幼小的儿子来分配,而儿子每次都是给爸爸妈妈和自己一人分一个,忽然有一天,儿子发现只有两个橘子了,就问:“你们都要吃吗?”“当然!”尽管心中不情愿,孩子还是把两个橘子递给了父母,而父母则坦然接受了。之后母亲非常痛苦地说:“我觉得这橘子一点味道都没有。”但是这位母亲做得对,一定要让孩子心中想到别人,并能正确处理“你”“我”“他中小学生作文大全网”之间的关系,养成有孝心的习惯。由于行为是偶然的,当某种道德行为达到自动化程度的时候,就成为道德习惯了,假如德育能够让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稳固的链接,它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引导未成年人如何做人:
中华民族历来最讲究做人。人们常说成才先成人,这就说明了做人的重要性。要把我们的未成年人培养成为能担负跨世纪伟业之重任的一代新人,就必须重视和坚持道德教育。然而,低年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和生活经验,是非辨别能力差,经常会犯一些小错误。而对他们进行教育确实是一件难事,高深的理论听不懂,传统的说教又太枯燥。所以,我就捉住小学生酷爱动画片这一特点,针对思品教育内容精心设计动画,把深奥的道理变成行政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让学生在欣赏动画节目的同时明白道理,学会做人。如:有一次我发现本班有两名学生把家里的几十元钱偷出来买零食吃,于是,我在对他们进行耐心教育的同时,把听说练习《小猴子过生日》一文提前进行教学,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小猴子过生日了,很多小动物都来向它表示祝贺。蚕姑娘送来了漂亮的丝绸裙子;小蜜蜂送来它亲手酿的蜜。小猴子一边收礼物一边道谢。这时候,小老鼠也来了,它给小猴子送来了一篮子香甜的桃子,可小猴子说什么也不要。这时我忽然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小猴子为什么不要小老鼠的桃子啊?这可是小猴子最爱吃的东西啊!”于是同学们就各抒已见,有人说:“小老鼠自己不会种桃子,是偷来的。”有的说:小猴子不能要别人偷的礼物。”有人说:“收下别人偷来的礼物就即是和小偷同流合污。”教师顺势问:“做小偷有什么危害呢?”学生便知道这是不道德的,害人害已,扰乱社会秩序,这是违法的行为,偷大了就要判刑,严重的还要枪毙。接下来我又播放了一组有针对性的教育动画片。内容主要反映一些少年由于屡教不改终极走上违法的道路。看后同学们深受教育,纷纷表示今后要老实守纪,决不做有损于国家和人们的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小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为国家作贡献,自食其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事后两位从家里拿钱的同学主动向我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今后决不再犯。
同学们也初步懂得了自怎样做人的道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自理能力:
劳动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劳动是最光荣的。然而,目前的未成年人尽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都是“小天子”、“小太阳”。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热爱劳动人民,不懂得珍惜人们的劳动成果。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我一方面经常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进行模拟或实练;另一方面,与学生家长配合,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进行自我服务,主动参与家务劳动,从中获得劳动体验,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如:我教学《别说我小》一文时,就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教师说:“丁丁确实是个能干的孩子,他做那么多的事。那么我想我们班的同学也很能干,肯定也能做很多的事情。能不能说给大家听听?”有的说我能帮妈妈做来料加工;有的说我能帮奶奶穿针;有的说我会帮妈妈做生意……根据汇报情况教师给予表扬。接着,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又精心设计了一个课件,题目是:章鱼当考官。在内容没有出现之前让学生猜一猜,章鱼考官是笑脸还是哭脸。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同学们就拼命的猜:“笑脸!”“哭脸!”……在同学们迫切想了解答案时,再请一个同学上往点击鼠标,当章鱼出现的是笑脸时,猜笑脸的同学就会不由自主的大叫一声:“耶!”脸上露出自得的神情。原来是冬冬在帮妈妈洗碗,章鱼对冬冬的表现表示满足,所以露出了笑脸。接下来同学们又会使劲的猜:“笑脸!”“哭脸!”这次章鱼是哭脸,同样,这次猜哭脸的同学也会大叫一声:“耶!”由于,小红坐在床上大叫:“爸爸,快来帮我穿衣服!”章鱼对他的表现表示不满。实在,这是将一些自理内容编成判定题,让学生进行辨别,以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最后一个环节是穿衣、叠被比赛,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比赛结束后,进行评选,评出今天的'劳动之星,教师及时给予奖励。评上劳动之星的同学特别感到自豪。没评上的同学便会向他们投往羡慕的目光,并会暗暗下决心,下次一定努力争取。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希看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主动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学期结束后,教师将要向家上进行问卷调查。这样,学生在猜猜做做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会了自理。
四、增强未成年人孝敬意识:
孝敬父母、爱国忧民、敬亲睦邻、乐善好施、敬老爱幼、勤劳节俭、敬业乐业、见义勇为等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凝聚着民族精神和气节,在如今仍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这些传统的美德在中华大地上得到炎黄子孙的代代相传,并且不断地得到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宝贵财富。对未成年人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这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竞赛活动。如:我在教学《奶奶病了》之后,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上风设计了很多的具体情节,有小孩和爷爷奶奶一起吃饭的;也有上学路上遇盲人的;有家里来客的……等等,让学生进行擂台比赛。学生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反应。看谁处理得最恰当、公道。其中有必答题、自选题和抢答题,每题20分,基础分100分;必答题、抢答题由教师确定,自选题由学生上台确定。请观众判定,教师裁决,到时候看谁的累计分数最多,谁就是本次比赛的擂主。这样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涨。未成年人在比一比,赛一赛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懂得了在各种情况下如 何往尊重、理解、孝敬长辈的,从而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艰苦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为之不懈的努力,捉住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将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趣味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调动未成年人的参与积极性,启动未成年人的情感,把未成年人培养成健康、活泼向上的一代高素质的人材。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篇11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的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当好学生的表率。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不讲粗话,要讲文明、讲礼貌,要求学生不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等等,教师首先应要求自己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绝对不做。
“言传不如身教”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说一百遍不如做一遍给学生看有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这一点我就深有体会,在我任教的班级中,同学们以前不注意教室的清洁,经常在教室里面乱扔纸屑、果皮,特别爱讲粗话,虽然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效果很小。一次上课,我走进教室看到教室里扔了很多纸屑,就默默的把纸屑捡起来,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纷纷捡起身边的纸屑放到抽屉里头。捡完纸屑以后,说了一句话:“看,我们的教室多么整洁,我们也觉得很舒服,没有老师的批评,心情也好,如果我们每一个都自觉保持教室的整洁,每一天都有好的环境,好的心情不是很好吗?”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篇12
一、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的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当好学生的表率。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不讲粗话,要讲文明、讲礼貌,要求学生不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等等,教师首先应要求自己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绝对不做。
“言传不如身教”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说一百遍不如做一遍给学生看有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这一点我就深有体会,在我任教的班级中,同学们以前不注意教室的清洁,经常在教室里面乱扔纸屑、果皮,特别爱讲粗话,虽然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效果很小。一次上课,我走进教室看到教室里扔了很多纸屑,就默默的把纸屑捡起来,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纷纷捡起身边的纸屑放到抽屉里头。捡完纸屑以后,说了一句话:“看,我们的教室多么整洁,我们也觉得很舒服,没有老师的批评,心情也好,如果我们每一个都自觉保持教室的整洁,每一天都有好的环境,好的心情不是很好吗?”从此以后,教室总是保持得很整洁。因此我们教师要强化自身修养,以文明的言行,高尚的品格去影响学生,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以身立教,以德育人,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二、开展形式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设广阔平台
课外活动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是思想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是为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课外对学生实施多种影响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受到教育、启发与鼓舞,是提高德育工作时效性的有效途径,课外活动多以集体的方式进行,是学生自愿参加。因此,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团结互助的团队意识及集体主义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开拓视野,同时也起到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此外,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公共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情感。组织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远离du品,珍惜生命”的宣传活动,这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和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及时发现出现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及时引导
教师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从多方面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有人引导他,当他偏离道德准则时及时把他拉回来,引导他走入正轨。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做一个细心人,深入学生生活中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积极开展个别谈话与反映他们心声的集体活动,用“因材施教”的方针,重视做好转化工作,变简单灌输为启发诱导,变消极约束、看管为积极自我激励、自我管束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效果。例如,有几位同学的时间观念较差,纪律散漫,上课迟到,我就及时找他们来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自己的引导方式方法,以免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不是直截了当的指出他们的不是,而是给他们讲一些关于时间观念、纪律的故事,给他们讲珍惜时间、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改正过来。通过个别谈话,这几位同学都很快转变了过来,再也不迟到,再也不捣蛋,对待人也文明礼貌了。因此,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只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充分了解学生,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原则,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密切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
家庭是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广泛、深远而持久的;老师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纽带,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学生。老师要主动向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介绍学生在校内的表现,介绍学校教育的计划和对学生的要求,向他们宣传教育的意义以及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交流教育经验,共同探索教育学生的措施、方法,提高思想教育的可实施性。在取得家长的联系,向家长反映学生情况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首先要尊重家长,抱着和家长共同研究、探索的态度,其次是向家长反映的是真实情况,而不是告状,所以语气要委婉,方法得当,既反映缺点又反映优点,既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起到促进的作用。教育是长期的,持久的,因此,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应是长期的,持久的。
总之,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多管齐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道德标准的合格人才。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篇13
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它的重要性早被教育界乃全世界所熟知。常言道:“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劣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这其中就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是一个伦理性的整体结构,意味着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包含着价值可能性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只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这种可能性,对学生的品质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便是德育的意义所在。下面我从学校教育的伦理性出发,谈几点小学生的德育特点。
一、超越性
学校道德教育是指向求教育者发展的可能性的。它存在的价值就是引道求教育者在成长过程中走向更为丰富的道德可能性。不断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也就是在教育的价值引导中,学生不断地在道德理解、道德判断能力、道德经验、道德智慧、德性品质各个方面获得更新和发展。学校教育具有了超越性,才能够引导学生实现价值的可能性。
学校道德教育之所以具有超越性,是因为学校道德教育建立在追求善的价值的基础上的,建立在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理想上。作为建构美德的价值引导,学校教育各个方面都渗透着人类的价值和理想。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作为建构美德的价值引导,德育指向必须有所超越。小学生单纯、幼稚、天真无邪,学校教育是他们获得道德发展的重要条件。对道德理想的理解等间接道德认识,道德判断能力与实践性的发展,只有在学校通过系统教育才能系统地获得。可以说,在学校所获得的道德发展对个人终身的道德实践和道德追求都具有影响。因此,德育教育应该紧扣时代主题,努力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生活价值理想,从更广、更丰富的层面帮助他们建构道德精神;引导他们走向发展,走向创造,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党中央提出“教育要面向未来。”这就意味着德育是指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具有超越性的本质。同时也意味着,教育要努力为未来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改变社会现状,推进社会发展,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实现对现有社会和现实人的超越。因此,德育不仅要关注现实的存在,更要关照人们未来面对的问题。人不会满足现状,社会也不会维持现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展表现为一种世界范围的广泛竞争,反映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每个环节。如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变更性、竞争性、发展性,使每一个人随时都面临着多种选择、多种风险和许多思想道德方面的实际问题,人们需要消除对未来发展的困惑,避免挫折和失败。德育必须对人们的发展进行引导,进行符合规律的预测、预防和指导,帮助人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种预测、预防在现代社会是越来越重要。可见,德育也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和人们的主体性的增强,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德育只有紧扣时代主题,大力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德育才能显示其时代特征,体现其超越性的本质属性。如果德育不能实现人和社会对现存状况的超越,仅仅是维持现状现实社会秩序和人们现有思想水平的手段,那么,德育就会逐渐陷于保守,无所作为。德育不仅为过去、现在所决定,更为未来所决定。因此,学校在构建办学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时,确定了与各个年级品质培养相呼应的具体目标来帮助引导学生建立和实现道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道德教育中总是以应有或理想的境界、社会和人,在道德目标的追求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某种必要的张力”(《德育社会学》一书)。如此,学校道德教育具有了超越性,就有可能引导学生实现价值可能性。因此,具有了超越性的道德教育是合目的的道德教育。
二、引导性
学校道德教育是道德价值的引导和个人德性追求的自主活动的结合。引导性意味着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建立在求教育者的自主性上。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只有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他律”为“自律”的时候,学生内部活动才能被启动,其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提高。正如陶西平同志所说的:“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内驱力,由此推动学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形成各种良好的素质。”
而这良好的素质形成,需要教师平常对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引导。从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特点看,低年级甚至中年级的儿童,其道德行为多半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或仿效他人的情况下实现的。到了高年纪,其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才日益明显地发展起来。所以,良好的习惯不可能靠自发形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同时,还要明确,习惯是一种定势,不良习惯一旦养成便难以改变。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诸多习惯养成的起始阶段。乌申斯基有一句名言:“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某种神经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对于人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在高度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从小学生开始就应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从生活实践中逐步引导学生的道德理解、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品质的自我构建。
如我们在创设各种德育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正确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方法论等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研究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核心,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环境和恰当的教育方式,以此来引导和激发儿童自我教育的动机,促进儿童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以此获得“变他律为自律”。这样让学生逐步地从自主的生活实践中,从自己的道德体验中,获得自我超越,获得在多元价值中选择自我的价值定向,从而自主地培养自己的德行品质。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德育外在环境的发展变化,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努力更新观念,教育的思路和手段也应相应地发生变化,要从长远的发展观、社会观来正视自己的教育对象,不负教育的光荣使命。我们的学生最终是要走上社会,成为社会人。一个人走上社会无论是环境的适应,还是知识技能的获得,抑或事业的成功,都靠自己的拼搏,即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而他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如何与他自身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而他的综合素质如何,又以自我能力相关,自我教育能力越强,就越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其生存和发展能力就越强。所以,只有从小学生开始积极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人成长的需要。
三、指向性
学校教育是一个伦理性的整体结构,无论是学校课程,管理实践和学校所营造的精神环境等,都具有价值的意蕴。对学生道德发展而言,它们都是具有互动性的教育意义结构。学校教育在整体上以人类社会的崇高价值作为建构教育目标、安排教育内容、筹划和开展学校教育各种活动、美化教育环境的价值基础,并且把这些崇高价值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学校教育作为伦理性的整体,意味着学校教育在实践中具有价值指向性。也就是说,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构成价值影响,即学校教育各个方面均包含着道德教育,教师在创设德育的各种途径中会有一定的指向性。如:教育引导学生,要独立完成作业,练习和考试,这是诚信教育;上课不迟到早退,这是守时教育;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其他同学,这是自律守纪教育;学会倾听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这是尊重教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是合作教育。
还有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团队活动等等,对学生都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都将促进学生道德精神的成长。其实,一个合格的教师,在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上,他都能充分利用教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如:作文课,班会等活动,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逐渐由现象到本质,由依赖别人评价到自我评价,由片面到全面发展。他有时甚至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个目光,或一种批评和一个预期的惩罚等,都是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和改造,最终形成预期的行为习惯,他德育指向都十分明显。当学生在获得一定道德成长的良好状态下,就会自然朝着道德的指向发展,最终形成预期的行为习惯。
因此,我们学校教育要形成一致的、有效的'、正确的道德教育途径,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发学生的道德意向、情感体验,形成稳定的情感和正确的情感定向。通过认知体验,把德育内容带进人的生活情境,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理解价值,体验价值,力行价值,实现道德行为。
此外,对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适当进行伦理反思。因为学校教育是伦理性的社会实践,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是进行价值评价的对象,评价它们是否是贴近现实的道德生活的,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是合道德的,是否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而正确的道德教育,是否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有积极影响。如此,让道德都在现实生活和具体人生的反思基础上的提升,这种提升是以道德的可能性为指向,因为可能性意味着对道德现实性的进一步建构,意味着在更高、更广、更丰富的层面建构道德精神。
四,实践性
学校道德教育虽然是在学校里组织进行的,是通过道德教育的内容、手段、方法和情境实施的,但是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及其经验而产生作用的。因为道德表现在日常行为中,它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人的具体的生活所包含的,也是指向具体的生活的。道德的学习与发展也是在生活的实践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是无意义的,也是无效果的。如此说来,学校的道德教育总是以关怀学生的现实的生活为价值取向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就意味着学校在价值引导的基础上,通过系列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来实现儿童品德的由“知”到“行”这一目的。如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和各种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从中开拓了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形成学生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道德关怀意识。因此,好的道德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是必然地与生活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这是道德教育实践的含义所在。
其次,再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年龄来讲,他们是儿童。儿童在道德形成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许多错误概念或糊涂观念。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要讲空洞的道理和抽象的概念,而是在进行通俗的说理和评价促进小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富有积极情感色彩的体验。当学生从实践中亲身体会到按一定的道德要求行为给集体、别人带来好处,得到舆论的好评的体验时,他们才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育者的道德要求的正确性,从而加强继续执行这些要求的坚定性与热望。
其三,随着德育外在环境的发展变化,德育手段也应相应变化。如果学校仅仅利用各种手段奖惩、约束儿童的生活中的行为,那么就把道德教育变成了道德控制。这种道德教育不但不能培养儿童的道德自主性和道德判断能力,反而把儿童训练成唯唯诺诺的服从者。如此缺乏生活实践性,我们学校道德教育仅仅成为道德灌输和道德管制,容易失去道德教育的实效。而在学校教育里一切会被认为是绝对适当必要的。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了,而是严格的道德监督。儿童是小心的生活在伦理之中,根本无从谈起道德的自主发展。他们一旦走出学校,那些道德戒律的作用便不大或无用了。而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社会心理环境的变化。学校作为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组成部分,必然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学校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手段也要发生变化。如:在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我们可以积极开展“重在实践,体验过程”的课题研讨活动,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如此充分的发现、利用学校内部及其周边社区的各种社会自然环境等德育资源,积极的创设德育情境,让学生在学校接受有关德育信息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切身体验,真正对教育者所传送的品德内容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内化,将外在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品德言行。
我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我们应广开思路,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练习,使许多道德行为形成牢固的习惯;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
综合以上德育的几个特点的阐述,说明学校道德教育如果离开了学校教育各个方面的作为伦理性结构的协同影响,就不能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形成有效的价值引导;同时也说明学校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组织开展的道德教育课程和道德教育活动,而是贯穿于教育的一切方面。为此我认为:学校道德教育要在国家教育方针的引领下,高屋建瓴。努力创造出有利于个体道德发展的良好环境,即创造出以人为目的的,基于个性的自主、自由、自律、自觉而展开的教育活动,以宽容、健康、快乐、向善的精神展开教育与个性的交往的教化方式,引导学生个体德性的养成和对美善生活的追求,从而建构最佳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品质。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篇14
一、增强德育教学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德育教学更是一种极具艺术性的高雅活动。由此,教师不仅需要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安排教学工作,还要以对待艺术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来对待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力求以最佳的教学状态完成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师重视德育理论教学,习惯于知识的灌输,而且教师本人把德育教育看得过于严肃,在教导学生时也是保持古板、单调的方式,难免不被学生喜欢。面对这一现状的最佳解决方式就是从教师入手,一方面注意完善中职德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把德育教学当作艺术,不断地用渊博的理论知识去充实教学内容;用巧妙的教学技巧去完善教学方式;用最能震撼心灵的方式去正践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德育教师首先感受到德育以及德育教学所包含的艺术特性。首先,教师自身要能真正地理解中职德育课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教师需要理解哪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最适合应用到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二、调动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
对一门学科而言,学生缺乏积极性是非常致命的弱点,德育教育从本身特质上看比其他学科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再加上德育教师习惯性地采用教条式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对德育课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情况比较严重的学生甚至会对德育课产生抵触、厌恶的不良情绪。教师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
1.注意德育教学的多样化
教师将德育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分解细化,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元素和教学方式。如将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之中,重视德育案例分析和实践教育。上课时先以案例观察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案例中的真实情感和思维角度让学生“动之以情”,并且引起学生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随后,教师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融入德育理论和德育常识,以这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学生晓之以理,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提高学生在德育教学课堂上的地位
新课改后中职德育教育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升,但仍未达到以学生为主、双向互动的标准。目前中职德育课上学生仍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所以还要继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
3.提高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
在中职教学中,学生对自己重视的学科学习积极性更高,然而作为以技能性专业为主的职业学校,中职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对专业课和技能课的重视程度。学校和教师这种对德育课相对轻视的态度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让学生不再重视德育课,也对学习这门课程失去了积极性。针对这种态度问题,需要从两个层次来解决问题,第一层次是从轻视态度产生的根源出发,转变学校和教师对待德育课的态度,并且还要让学生看到教师们重视德育课的态度。第二层次是从学生方面,通过直截了当的课堂教学和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让学生重视自身品德修养,并了解到德育课的重要性。
三、增强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
增强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是提高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也是现代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项措施。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研究的基础较薄弱,德育教师本身既缺乏教学指导,还缺少德育教学经验,在探索和实施符合中职学生的德育教学方式方面阻力很大。这样的问题目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如让教师参加相关培训,经常性观摩和学习比较优秀的德育教学示范;能多方面收集德育教学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内容了然于心;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会设计教案、分析教学类型、选择教学方法等。另一方面,需要提升教师的品德素养。即教师本身要明理,言语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同时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对德育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有深刻体会,能主动承担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职责和教学任务。
四、加大信息化教学力度
信息化教学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和各项信息资源已充分应用。但在中职德育课教学方面,信息化教学力量还较薄弱,存在着信息化教学基础条件差、德育教学与信息化技术互不干涉或两者有机结合不完整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三点出发:
(1)完善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先让中职学生有条件接受信息化德育教学。
(2)对德育课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系统培训,或让教师去其他学校或学科旁听学习,借鉴经验。
(3)加大德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力度,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总结经验,摸索出最合适的信息化德育教学办法。同时也能让学生习惯信息化德育教学,缩短磨合期,增强师生之间的默契程度。当前中职学校正处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时期,中职学校教育要求中对德育教育的考核标准更高。作为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核心力量,中职学校德育教师有必要时刻谨记以上措施,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以及提高德育教学水平。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篇15
也许有人认为,和其他人相比,我的演讲不太严肃,并且实质性的内容并不多。特别是我的“昨天”那个部分有避重就轻的嫌疑。这其中有我自身的考虑,阅读过《老人与海》之后,我被老人的品格所折服。老人从来不向他人讲述自己的过去,同时,当大家收获很多而自己一无所获时,老人也不为所动。同时,老人也忌讳讨论自己接下来的计划,“梦想一旦说出来,就不会实现。”然而谈论自己德育提升,相比于谈论自己过去和将来实在是沉重了不少。因此我决定在展示时说说理想,深层次的想法,还是写在这篇论文里面吧。
一、德育答辩
我在德育答辩中一个的困惑是我做的演讲和所有人都不一样。德育是什么,我有我自己的理解,这里做些解释。
首先,回忆过去时,很多同学的线索是时间或者自己这两年做的事情。我演讲时,并没有用事件作为线索,而是用了三个自我评价。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而言,这三个评价恰恰对应了我的本我(ID,普通青年)、自我(Eg,文艺青年)与超我(Supereg,二13青年)。并且我找的例子确实生动,并没有泛泛而谈。
其次,展望将来时,我提出“命”也没有跑题,因为“命”简单说就是客观因素。虽然周院长说“共产党员不信命”,但那个“命”是封建迷信,并且显然共产党员决策时还是会考虑客观因素的,换句话说,就是“实事求是”。目前我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演讲中也说了,就是“英语不好想出国”,如果把这些精力投入其他方面能力提升将会远远快于投入英语上。但我终究还是想获得全面提升,实现自己的理想,就不得不去做这件我不擅长的事情。
二、德育再理解
我的另一大困惑是德育答辩中真正讨论道德的人并不多,而仅有的几个却着实感人肺腑,比如我们班团支书的。我觉得这说明两个问题,就是首先,德育是在讨论道德问题,因此直入主题的人恰能切入要害。其次,德育并不仅仅体现在道德上,或者说道德在我们汇报的日常学习中无处不在,否则这一次得到老师、院领导高度评价的答辩就是一次跑题的答辩。
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元素,道德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在德育中介绍自己做了什么令自己骄傲或者懊恼的事情,因为我们很难承认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并非将成功与道德划等号,只是说对成功的渴望是一种道德。我们谈论自己的朋友,因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像复旦登山队的队员,在救援人员失去生命后却在盘算着“注意危机公关,登山队就是你的了”,尽管有人辩解他们非常优秀参加了很多公益活动很有爱心,但仍然无法阻止人们的谴责、声讨。我们谈论自己的未来打算,因为一个不关注自己的人无法获得他人的信任。
道德来自于反思。我的答辩中,有一本书我没有提到,因为我只读了一半,然后在杨凌——就是我中秋去的地方,交给了我未来的另一半,让她读。那本书叫《公正》,就是目前网上最火公开课ustice的演讲稿。书中关于灾后重建、舍己为人等辩题的辩论,简单命题的背后,公共道德对抗经济利益的影子却无处不在。我深刻的感觉到,我们的国家、社会缺乏这种声音。我们并非没有反思,只是这种反思由于失去了冷静与理性而毫无意义。从我个人而言,这两年做了太多错事,无论是狂妄、懒惰、还是欠缺思考。错误无法挽回,我能做的,就是弄清前因后果,不断提示自己一个错误决策影响有多么恶劣。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对德育的理解,已经不是两年前开题论文“文化+身体=综合发展”那么简单了。
三、收获
我觉得这两年最大的收获仍然是内心的收获——“一生俯首拜阳明”,心学。当然,我对心学的理解仅仅是入门级,自身很多地方并不完善。
上次德育论文,充满激情,却空洞无物。这正如大一时的我,在所有事情上都疯狂投入,却鲜有成效。事情的转机是大二我决定全力投入物理竞赛复习(这是非常不沾边的东西,但确实如此),结束后由于对物理的想法确实很多,物理论文我写的非常认真投入,并且我从中发现了乐趣——做到完美的乐趣。从那时起,我对自己说,要做最好自己。
然而我一如既往的并不是好学生,我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只在上学期得过“优秀学生”,“三好学生”则一次没拿过。进入大学后我想做改变,提出全面发展。但从目前状况看,实在是积重难返,这并不适合我。于是我提出,利用我过于发达、过于二13的supereg,做有特色的自己。在全面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勇于突破创新。不求“全面发展”,什么都可以让步,但认定要做好并且“命中注定”可以做好的事情,就必须做第一。
但这种事情毕竟是少数,生命中顺风顺水只是过眼烟云,最起码,对我而言德育答辩就不在其列。面对这种情形,就去做出与众不同而符合大纲的东西,彰显个性,出奇制胜。
心学给我的启发,就是找出出奇制胜、杠杆撬动地球的支点——人的内心。举例而言,我预料到中期答辩的气氛肯定很沉重——因为无论是过去还是梦想都是沉重的——准备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幽默细胞多的优势,调节气氛;而如果是一个课堂文献汇报我是不会这么做的,生物化学的ppt展示,我的演讲更加强调了逻辑关系,以体现科学的严密性。
心学的另一个启发,就是杜绝空洞无物。这一条已经完全融入了我的学习生活中。无论是我的德育中期ppt展示,还是这篇论文,任何一个论述都跟着一个例子,并且这些例子都力求自然、简单。
当然,心学并不主张投机取巧。当我策划“出奇制胜”时,我会确保我的奇谋中融入了真的智慧真的努力,是否合适。比如询问舍友我这么做对不对,如果强烈反对的话我就会老老实实的做。
最后,可以把我这篇“二论”和我的“一论”对照下。“二论”的成长显而易见,因为如果我还是那时候的我,我肯定会写出我这两年拿的所有奖学金、参加的所有社会实践、取得的所有奖状来证明自己德育可以得高分,而不去关注内心的收获。相信“三论”时,我的论文将会伴随着我的人生观完全成熟。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篇16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很大,它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材的前提。现在的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极强,一些不文明的脏话可以毫不顾忌地说,不文明的行为也因为年幼无知而轻易地被大人原谅,有的孩子待人长幼不分。很多学生在家长的溺爱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作业本上写错的字都是家长代劳擦了,作业写完了,本子、书文具盒放在书包里的事都是家长代劳的。等等,等等,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做事没有方向,动作磨蹭,有始无终,丢三落四的坏习惯,自理能力极差。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怎样帮助一年级孩子走好入学的第一步,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
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由于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新生,入学后,他们首先感到非常新鲜,尤其是刚开学前几周,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伙伴、新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异常兴奋。原来幼儿园一直窝在教室里分不清楚上下课的他们,仿佛终于尝到了什么是自由的滋味,每到下课,他们就冲出教室,如同出笼的小野兽在操场狂奔,结果可想而知,重则头破血流,轻则大哭小叫。下课是这般模样,那上课呢?有的自由漫步,有的大声交谈,有的嘴里吸着果冻条,有的才坐下又像弹簧一样跳起来冲了出去,原来他刚想起来要上厕所了,他们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外面的铃声,从外面走进来上课的老师,他们全都没有看见没有注意,或者说看见了还是继续他们的事。等等事例举不胜举。真庆幸校长的开明,发了一个小喇叭,不然我真的不知道我要用多少分贝的音量才能让他们听见我说话,让他们知道上课了,要安静了。开学的几周,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老太太,每天唠叨着:听见铃声进教室,坐神气等老师,下课要及时上厕所,要做好课前准备。上课说话要举手,不能随便离开座位。不能随便扔垃圾,见到垃圾要随手捡起来,校园内里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不要迟到,服装穿戴整齐,有病有事要请假……总之,什么事情都要细细关照,什么事情都要手把手教,什么事情都不忘示范指导。
二、养成教育要坚持不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这些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很简单,可是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做好并不容易。小孩子看懂了,学会了,还不等于他们会按要求去这样做。要想让他们养成习惯,必须经过长时期的坚持才能形成,还要经常检查,经常指导,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习惯成自然”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作为一年级孩子的班主任,我们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我们需要经常在孩子们耳边耐心唠叨,并且以身示范,让孩子们耳听目染,学会跟着做。看不懂的就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可不能灰心无辄。要知道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就好似一个漫长的较量的过程。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有的学生做作业动作慢,坐姿不正;有的学生握笔姿势错误,屡教不改;有的学生坐立不稳,东张西望……这些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你要一下子让他改正过来,是不可能的。往往你刚提醒,转身之间他又那样了。又比如扫地,有些孩子直着腰,拿着扫帚满地乱划拉。我就告诉孩子们,扫地要弯下腰去,用扫帚的整个斜面接触地面,按顺序从后向前扫。小角落就把扫把竖起来扫。抹灰时,有些孩子抹布上的水太多,在门上、讲台上留下一道道脏水印。我就教孩子们,抹布拧干再擦。排课桌要横里竖里一起看。劳动的程序讲得越清楚,指导越具体,孩子学会、学好的可能性越大,成功机会越多,就越能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所以,我们班主任要在平时多提醒,多督促,多鼓励,多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一定能看见成效和回报。
三、养成教育要方法多样。
如论是什么样的孩子,都对故事感兴趣。一味的唠叨会使孩子厌烦,耳朵也会起老茧。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儿童故事,浓缩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形象。我们班主任可以多讲讲故事,学生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能够感受生活,得到教育。在教育学生时,可以根据孩子们的行为偏差,适时引用一些儿童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经典的世界童话,可以中间篡改章节,也可以根据需要即兴编个。虽然没有尊重故事原著,但是我们自编或篡改的这些故事,可以使孩子们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改正行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指导了他们的'品行方向,为他们树立的榜样。孩子们也确立了自己前进的目标。
开学以来,我这班的孩子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大都好动好斗,经常大事没有,小事不断,不是手臂破了皮,就是膝盖裂了嘴。常常这事还没处理完,那里又有孩子哭开了。真是一个头两个大。我就利用《狼人毛力克》的故事,稍加改动,把毛力克塑造成一个遵守纪律,团结伙伴,乐于助人的孩子,动物都有规则,孩子们也要遵守规则啊。慢慢的,孩子们知道了一些规则,懂得做了错事要道歉要弥补,尽量不错不好的事情,做事前要用大脑思考下是不是可以做,等等。
总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我们一年级的班主任要抓住新生入学这个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强化训练,加深烙印,习惯成自然,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篇17
长期以来,大学生的培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从改革开放起到90年代初,我国大学生一直是精英阶层,然而随着大学扩招以及社会的整体变革,大学生群体已经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代名词。
然而,不可以否认,即便如此,大学生仍然是国家的栋梁,是祖国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大学生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因此,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应对大学生的成长予以充分的关注。
大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其与初等教育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它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自身动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包括品质,知识,体能以及其他社会能力等等。而其中,德育的地位更加突出,因为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将直接影响到20年后中国主流社会的道德水准。
接下来,我将用四年时间,通过自身经历,探索如何砥砺德行,寻求一条针对个体的德育发展道路。以下内容作为开题报告,将重点陈述我对大学生活的理解以及对自己德育总方向的要求
1以德育为灵魂的综合发展
任何一个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整体发展,因此,个人发展必须与社会需求保持相对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社会发展需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必要能力包括:健全的人格,专业技术以及强健的体魄,即传统意义上的“德智体”。
在这三者中,“德”起到的是支配性地位。没有健全的人格,就无法赢得他人的信任、肯定与尊重,就失去了成功的基石,就不可能在任何领域取得建树。
因此,德育,是整个人生,特别是大学四年的重要课题,是人生综合发展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
在我眼中,德育的进程,其实是其他方面进步的副产物。品格的塑造,离不开其他能力的提高。
1.1身体素质
体育锻炼可以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同时,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体育锻炼通过与他人竞技的过程,可以培养人的进取精神,磨砺意志品质;特别是在德育的进程中,体育锻炼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美国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都曾经是运动健将,许多卓有建树的人也精通一项体育运动。
1.2文化素质
作为社会中新锐势力的典型代表,大学生的思想就是整个社会思想的风向标。只有具有进步思想的大学生才能具有高尚的追求,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塑造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品德的塑造离不开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综上所述,大学四年,我的德育成长之路应着眼于身体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双重提高,以此作为全面发展的基础,从而带动整体素质的提高。相信随着总体能力的提升,许多从前的不足之处将会迎刃而解。
2关于我达到目标的方法
德育作为一个遥远的征程,既需要长期投入,更体现出了达到目标的多种可能性。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最佳路线,结合自身实际,达到最终目的。下面陈述关于我如何达到目标的想法。
2.1通过集体生活,严格自律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一个无法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根本没有资格去对别人要求。大学是走上社会的前奏,我们需要在这里培养基本的生存能力——尤其是自律。别人迷茫时,我们不仅需要清醒的头脑,更需要强大的自律能力使自己的生活始终处在正确的轨道上。而当你发现同学的闪光点时,我们更需要强大的执行力,使我们得以时刻效仿对方,最终将对方优点吸收到自己身上。因此,不断自律的过程,不仅是对意志品质的不断考验,更是对自身素质的综合提高,是德育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而言,我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但我却不善于将想法付诸长期行动。通过集体生活对其他同学的不断关注,相信我可以得到快速的提升,尽早适应社会。
2.2树立远大追求,不断进步
远大追求,既体现出一个人对生活的最大期望值,更体现出一个人的视野开阔程度。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大学时期,更应该树立远大理想。钱钟书说过,一个人20岁时不狂,是没有气魄。大学生作为未来民族的栋梁,更需要这种气魄。没有远大理想,就不存在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就不存在自身能力的大幅提高。我本是个不敢想象未来的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即便是录取结果出来前,我一直内心觉得会落榜,因为我不敢相信我能考进北京理工,但我真的做到了,于是我认为,生活中,如果多一些梦想,多一分勇气,我们或许就可以走的更远。
2.3多种途径组合,形成合力
这里必须提到我以往经历。我在高考中失误,距离北京理工分数线33分,自主招生只能加20,但我还是被录取了。这一事件中,首先得感谢学校给我的机会,让我得以在更高的平台施展能力,让我拥有一群优秀的同学和我共同进步。但这里重点是到我自己的付出。别人都认为,高中三年唯一任务是高考时,我却一门心思弄起了竞赛,生物弄完弄化学,顺便弄起了物理,虽然我学习在班里一般,但由于参加了这些活动,得了3个省级奖,拿到了北京理工的自主招生名额,所以在高考严重失误的情况下仍然逢凶化吉。别人通过一次高考做到了,我通过很多次其他途径也做到。高考是“独木桥”尚且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走过,大学生活中,选择更多,更可以如此。这件事给我的启示,就是大学作为多元社会,更应该通过全面发展,将德智体三者的发展进行有机结合,竭尽全力,将成功的几率加到最大。
3结语
踩着校园的落叶,走过四年的青春。用大学四年时光,交换无悔的青春。无论前面的路多么艰险,我们都应该昂起头阔步前进,因为,年轻是我们的资本。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篇18
一、增强德育教学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德育教学更是一种极具艺术性的高雅活动。由此,教师不仅需要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安排教学工作,还要以对待艺术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来对待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力求以最佳的教学状态完成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师重视德育理论教学,习惯于知识的灌输,而且教师本人把德育教育看得过于严肃,在教导学生时也是保持古板、单调的方式,难免不被学生喜欢。面对这一现状的最佳解决方式就是从教师入手,一方面注意完善中职德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把德育教学当作艺术,不断地用渊博的理论知识去充实教学内容;用巧妙的教学技巧去完善教学方式;用最能震撼心灵的方式去正践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德育教师首先感受到德育以及德育教学所包含的艺术特性。首先,教师自身要能真正地理解中职德育课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教师需要理解哪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最适合应用到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二、调动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
对一门学科而言,学生缺乏积极性是非常致命的弱点,德育教育从本身特质上看比其他学科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再加上德育教师习惯性地采用教条式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对德育课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情况比较严重的学生甚至会对德育课产生抵触、厌恶的不良情绪。教师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
1、注意德育教学的多样化
教师将德育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分解细化,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元素和教学方式。如将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之中,重视德育案例分析和实践教育。上课时先以案例观察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案例中的真实情感和思维角度让学生“动之以情”,并且引起学生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随后,教师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融入德育理论和德育常识,以这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学生晓之以理,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提高学生在德育教学课堂上的地位
新课改后中职德育教育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升,但仍未达到以学生为主、双向互动的标准。目前中职德育课上学生仍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所以还要继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
3、提高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
在中职教学中,学生对自己重视的学科学习积极性更高,然而作为以技能性专业为主的职业学校,中职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对专业课和技能课的重视程度。学校和教师这种对德育课相对轻视的态度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让学生不再重视德育课,也对学习这门课程失去了积极性。针对这种态度问题,需要从两个层次来解决问题,第一层次是从轻视态度产生的根源出发,转变学校和教师对待德育课的态度,并且还要让学生看到教师们重视德育课的态度。第二层次是从学生方面,通过直截了当的课堂教学和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让学生重视自身品德修养,并了解到德育课的重要性。
三、增强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
增强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是提高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也是现代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项措施。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研究的基础较薄弱,德育教师本身既缺乏教学指导,还缺少德育教学经验,在探索和实施符合中职学生的德育教学方式方面阻力很大。这样的问题目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如让教师参加相关培训,经常性观摩和学习比较优秀的德育教学示范;能多方面收集德育教学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内容了然于心;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会设计教案、分析教学类型、选择教学方法等。另一方面,需要提升教师的品德素养。即教师本身要明理,言语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同时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对德育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有深刻体会,能主动承担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职责和教学任务。
四、加大信息化教学力度
信息化教学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和各项信息资源已充分应用。但在中职德育课教学方面,信息化教学力量还较薄弱,存在着信息化教学基础条件差、德育教学与信息化技术互不干涉或两者有机结合不完整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三点出发:
(1)完善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先让中职学生有条件接受信息化德育教学。
(2)对德育课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系统培训,或让教师去其他学校或学科旁听学习,借鉴经验。
(3)加大德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力度,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总结经验,摸索出最合适的信息化德育教学办法。同时也能让学生习惯信息化德育教学,缩短磨合期,增强师生之间的默契程度。当前中职学校正处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时期,中职学校教育要求中对德育教育的考核标准更高。作为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核心力量,中职学校德育教师有必要时刻谨记以上措施,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以及提高德育教学水平。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篇19
随着信息技术新课程实验的推进,各地取得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各地又陆续开始了新一轮教师培训。如何让本轮培训取得实效?笔者作为一名受训者和培训者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开展新一轮培训有所启发。
笔者认为,本轮培训应采用专家解析问题、教材编写者或有经验的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再梳理、骨干教师讲(说)课、优秀教案交流等形式,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立体化培训模式,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先进经验的推广进行全方位促进。
专家讲座应重点解析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
新一轮培训工作不能照搬以往培训的模式与内容,因为教师对专家所讲的基本教育思想、教学思路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已经有了初步的实践,所以需要改变讲座模式。专家应该以教育理论与课堂实践为主,着力解决老师们在实践中已经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深入介绍教育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落实效果,以及目前有何新的突破;另一方面,解答一线教师在思想、方法、教材等方面产生的实际问题,以及出现的优秀案例。
对教学内容进行再梳理,在如何提升上多下功夫。
信息技术新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容相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内容的组织方法都有了更强的综合性,其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也有相应的变化。要请教材编写者或者对教材把握较深的教师对教材中的内容与方法进行总结介绍,突出实验基础上的内容梳理,能与已有教学经历的教师产生更多的共鸣。对教学内容进行回顾性梳理,应该在如何“提升”上多下功夫。
新课程强调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也强调每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其相对性,而不是认定一个模式套用。比如,以前任务驱动法比较流行,则全国上下都用任务驱动法,后来主题教学时兴,而又大都向主题教学靠拢。实际上,每一种方法本身也是发展的,只有扬长避短才能符合教学实际,提高教学效益。
骨干教师讲(说)课应起到具体指导作用。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各地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和教学经验,通过具体的现场讲(说)课或者播放课堂实况录像,结合案例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能够达到经验交流的目的,起到具体指导作用。
在选取课例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照顾内容特点,既要选取知识类内容,又要选取技术类内容,以便容易看出两类内容是如何处理的;二是要照顾教学方法,尽量选取教学方法不同的课例,以便开拓教师的思路。
交流优秀教案,推动新课程实施。
优秀教学设计的教案交流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可以展示丰富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教学处理;第二,可以为教师取长补短提供全面的参考;第三,可以通过经典的点评,指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这项活动需要提前通知教师准备,在培训的过程中通过分组讨论切实交流,不能形成教师提交了教案后没了下文的局面。在培训过程中,选取优秀、经典的教案进行点评,其他的可以作为培训的后续交流,通过网络进行互评、学习。
实践证明,用过全员优秀教案的交流可以发现很多好的课型,可以更容易让教师了解更大范围内的教师是如何把理念、方法、内容进行统一,如何实施新课程的。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篇20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们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们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们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多年来,我们加强了学生们德育教育、教学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研究。
1、加强师德理论学习。我们在教师政治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省、市教委有关师德教育和建设的文件资料等,有效地加强了师德建设。
2、积极参与德育科研活动,我们以新课程理念努力转变班主任的角色,并通过小课题研究、理论学习、案例撰写等形式开展德育科研活动。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提高了自身的德育理论水平。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
1、爱国主义教育:
1.1、学校德育处认真抓好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培养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意识;
1.2、开展好“读书漂流活动”读书活动,并根据学校有关要求,组织了征文比赛。学生们通过读书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爱国热情。
2、安全法制教育:
2.1、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
2.2、继续抓好学生们校内、校外的安全工作,签定有关责任书,规范制度,落实好各种措施,本学期此项工作运行良好,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2.3、各班继续深入学习贯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一些苗头性现象及时加以教育,杜绝学生们的各种违纪现象;
2.4、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如黑板报、专题广播等,学生们受到良好的教育。
3、环保教育:
通过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上好《环境教育》课。我们教育学生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4、文明礼貌教育本学期,本人校继续加强了学生们常规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新的《中小学生们守则》、《小学生们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开展“文明班级百分赛”活动,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红领巾督察队为阵地,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5、学校认真开展了关爱“后进生”教育工作。
三、切实加强家校联系。
为真正提高家校联系质量,本学期制定了家长学校各种制度并开展活动,还对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提出一定的要求,使学校、家庭、社会联系更为紧密,构建立体的教育网络。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篇21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篇22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很大,它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材的前提。现在的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极强,一些不文明的脏话可以毫不顾忌地说,不文明的行为也因为年幼无知而轻易地被大人原谅,有的孩子待人长幼不分。很多学生在家长的溺爱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作业本上写错的字都是家长代劳擦了,作业写完了,本子、书文具盒放在书包里的事都是家长代劳的。等等,等等,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做事没有方向,动作磨蹭,有始无终,丢三落四的坏习惯,自理能力极差。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怎样帮助一年级孩子走好入学的第一步,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
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由于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新生,入学后,他们首先感到非常新鲜,尤其是刚开学前几周,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伙伴、新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异常兴奋。原来幼儿园一直窝在教室里分不清楚上下课的他们,仿佛终于尝到了什么是自由的滋味,每到下课,他们就冲出教室,如同出笼的小野兽在操场狂奔,结果可想而知,重则头破血流,轻则大哭小叫。下课是这般模样,那上课呢?有的自由漫步,有的大声交谈,有的嘴里吸着果冻条,有的才坐下又像弹簧一样跳起来冲了出去,原来他刚想起来要上厕所了,他们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外面的铃声,从外面走进来上课的老师,他们全都没有看见没有注意,或者说看见了还是继续他们的事。等等事例举不胜举。真庆幸校长的开明,发了一个小喇叭,不然我真的不知道我要用多少分贝的音量才能让他们听见我说话,让他们知道上课了,要安静了。开学的几周,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老太太,每天唠叨着:听见铃声进教室,坐神气等老师,下课要及时上厕所,要做好课前准备。上课说话要举手,不能随便离开座位。不能随便扔垃圾,见到垃圾要随手捡起来,校园内里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不要迟到,服装穿戴整齐,有病有事要请假……总之,什么事情都要细细关照,什么事情都要手把手教,什么事情都不忘示范指导。
二、养成教育要坚持不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这些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很简单,可是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做好并不容易。小孩子看懂了,学会了,还不等于他们会按要求去这样做。要想让他们养成习惯,必须经过长时期的坚持才能形成,还要经常检查,经常指导,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习惯成自然”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作为一年级孩子的班主任,我们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我们需要经常在孩子们耳边耐心唠叨,并且以身示范,让孩子们耳听目染,学会跟着做。看不懂的就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可不能灰心无辄。要知道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就好似一个漫长的较量的过程。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有的学生做作业动作慢,坐姿不正;有的学生握笔姿势错误,屡教不改;有的学生坐立不稳,东张西望……这些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你要一下子让他改正过来,是不可能的。往往你刚提醒,转身之间他又那样了。又比如扫地,有些孩子直着腰,拿着扫帚满地乱划拉。我就告诉孩子们,扫地要弯下腰去,用扫帚的整个斜面接触地面,按顺序从后向前扫。小角落就把扫把竖起来扫。抹灰时,有些孩子抹布上的水太多,在门上、讲台上留下一道道脏水印。我就教孩子们,抹布拧干再擦。排课桌要横里竖里一起看。劳动的程序讲得越清楚,指导越具体,孩子学会、学好的可能性越大,成功机会越多,就越能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所以,我们班主任要在平时多提醒,多督促,多鼓励,多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一定能看见成效和回报。
三、养成教育要方法多样。
如论是什么样的孩子,都对故事感兴趣。一味的唠叨会使孩子厌烦,耳朵也会起老茧。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儿童故事,浓缩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形象。我们班主任可以多讲讲故事,学生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能够感受生活,得到教育。在教育学生时,可以根据孩子们的行为偏差,适时引用一些儿童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经典的世界童话,可以中间篡改章节,也可以根据需要即兴编个。虽然没有尊重故事原著,但是我们自编或篡改的这些故事,可以使孩子们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改正行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指导了他们的品行方向,为他们树立的榜样。孩子们也确立了自己前进的目标。
开学以来,我这班的孩子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大都好动好斗,经常大事没有,小事不断,不是手臂破了皮,就是膝盖裂了嘴。常常这事还没处理完,那里又有孩子哭开了。真是一个头两个大。我就利用《狼人毛力克》的故事,稍加改动,把毛力克塑造成一个遵守纪律,团结伙伴,乐于助人的孩子,动物都有规则,孩子们也要遵守规则啊。慢慢的,孩子们知道了一些规则,懂得做了错事要道歉要弥补,尽量不错不好的事情,做事前要用大脑思考下是不是可以做,等等。
总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我们一年级的班主任要抓住新生入学这个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强化训练,加深烙印,习惯成自然,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篇23
一、增强德育教学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德育教学更是一种极具艺术性的高雅活动。由此,教师不仅需要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安排教学工作,还要以对待艺术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来对待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力求以最佳的教学状态完成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师重视德育理论教学,习惯于知识的灌输,而且教师本人把德育教育看得过于严肃,在教导学生时也是保持古板、单调的方式,难免不被学生喜欢。面对这一现状的最佳解决方式就是从教师入手,一方面注意完善中职德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把德育教学当作艺术,不断地用渊博的理论知识去充实教学内容;用巧妙的教学技巧去完善教学方式;用最能震撼心灵的方式去正践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德育教师首先感受到德育以及德育教学所包含的艺术特性。首先,教师自身要能真正地理解中职德育课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教师需要理解哪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最适合应用到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二、调动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
对一门学科而言,学生缺乏积极性是非常致命的弱点,德育教育从本身特质上看比其他学科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再加上德育教师习惯性地采用教条式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对德育课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情况比较严重的学生甚至会对德育课产生抵触、厌恶的不良情绪。教师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
1.注意德育教学的多样化
教师将德育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分解细化,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元素和教学方式。如将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之中,重视德育案例分析和实践教育。上课时先以案例观察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案例中的真实情感和思维角度让学生“动之以情”,并且引起学生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随后,教师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融入德育理论和德育常识,以这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学生晓之以理,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提高学生在德育教学课堂上的地位
新课改后中职德育教育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升,但仍未达到以学生为主、双向互动的标准。目前中职德育课上学生仍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所以还要继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
3.提高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
在中职教学中,学生对自己重视的学科学习积极性更高,然而作为以技能性专业为主的职业学校,中职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对专业课和技能课的重视程度。学校和教师这种对德育课相对轻视的态度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让学生不再重视德育课,也对学习这门课程失去了积极性。针对这种态度问题,需要从两个层次来解决问题,第一层次是从轻视态度产生的根源出发,转变学校和教师对待德育课的.态度,并且还要让学生看到教师们重视德育课的态度。第二层次是从学生方面,通过直截了当的课堂教学和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让学生重视自身品德修养,并了解到德育课的重要性。
三、增强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
增强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是提高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也是现代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项措施。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研究的基础较薄弱,德育教师本身既缺乏教学指导,还缺少德育教学经验,在探索和实施符合中职学生的德育教学方式方面阻力很大。这样的问题目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如让教师参加相关培训,经常性观摩和学习比较优秀的德育教学示范;能多方面收集德育教学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内容了然于心;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会设计教案、分析教学类型、选择教学方法等。另一方面,需要提升教师的品德素养。即教师本身要明理,言语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同时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对德育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有深刻体会,能主动承担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职责和教学任务。
四、加大信息化教学力度
信息化教学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和各项信息资源已充分应用。但在中职德育课教学方面,信息化教学力量还较薄弱,存在着信息化教学基础条件差、德育教学与信息化技术互不干涉或两者有机结合不完整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三点出发:
(1)完善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先让中职学生有条件接受信息化德育教学。
(2)对德育课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系统培训,或让教师去其他学校或学科旁听学习,借鉴经验。
(3)加大德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力度,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总结经验,摸索出最合适的信息化德育教学办法。同时也能让学生习惯信息化德育教学,缩短磨合期,增强师生之间的默契程度。当前中职学校正处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时期,中职学校教育要求中对德育教育的考核标准更高。作为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核心力量,中职学校德育教师有必要时刻谨记以上措施,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以及提高德育教学水平。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篇24
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多年来,我们加强了学生德育教育、教学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研究。
1、加强师德理论学习。我们在教师政治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省、市教委有关师德教育和建设的文件资料等,有效地加强了师德建设。
2、积极参与德育科研活动,我们以新课程理念努力转变班主任的角色,并通过小课题研究、理论学习、案例撰写等形式开展德育科研活动。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提高了自身的德育理论水平。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
1、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德育处认真抓好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2、安全法制教育: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继续抓好学生校内、校外的安全工作,签定有关责任书,规范制度,落实好各种措施。本学期此项工作运行良好,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各班继续深入学习贯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一些苗头性现象及时加以教育,杜绝学生的各种违纪现象;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如黑板报、专题广播等,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3、环保教育:我们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4、文明礼貌教育本学期,本人校继续加强了学生常规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开展“文明班级百分赛”活动,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红领巾督察队为阵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5、学校认真开展了关爱“后进生”教育工作。
三、切实加强家校联系。
为真正提高家校联系质量,本学期制定了家长学校各种制度并开展活动,还对班主任或其他任课老师提出一定的要求,使学校、家庭、社会联系更为紧密,构建立体的教育网络。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 篇25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不言而喻,学校德育面对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灵魂,理应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智慧的同时,愉悦地体验“内心的旅行。
一、学校德育缺乏生命力成因探源
现代学校德育应该关注学生生命发展价值,激发学生生命力的涌动,促进学生有灵性、有人性、有个性地发展。然而,当我们静下来冷静审视学校德育的现状,却发现当前学校德育陷入尴尬的境地,探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主体异化——教师越位包办
德育的真正主体是学生。但是现实德育中,学生往往被视为受动体,而非生命体和道德的构建主体,教师有意或无意的“越俎代包”,使自己异化为德育的主体。如德育工作目标由教师一厢情愿制定,蜕变成完人式标准要求;德育活动的形式、过程是教师事先演练多次的“现场”表演,德育成了过场作秀,难以收到理想效果,于是,学生由德育主人边缘化为局外人,德育由生命成长的必需演变为令人生厌的强加要求。
2.内容异化——教学脱离实际
德育的目的原本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生活又是学生终身发展的现实基础。因此,德育与生活结合的紧密程度就决定了学生发展的结果。但是,以往的德育存在脱离人的发展、脱离现实生活等弊端,向人宣讲的只是抽象概念、空洞道理,要人做到的往往是不可企及的高要求,规定人去遵守的也是一大堆有悖身心发展的规训,以致德育内容孤立封闭,脱离学生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无法达成预定目标。
3.过程异化——说教代替体验
常常听教师这样抱怨:“我苦口婆心地讲了,你怎么就不听进去?”做教师的委屈溢于言表。殊不知,完整德育过程本该是受教育者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有机结合,只是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德育重说教,请体验;重灌输,轻交流;重认知,轻实践,才使得德育不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缺少应有的活力和效果。工具理性主义使德育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温水”,始终徘徊在效益的低谷,寻找如何创造性破解这一难题的“良药妙方”成了德育研究的新课题。
二、以教育生态理念引领学校德育创新
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离不开信念的支撑。因此,以新理念为引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其生命发展需要出发,创新德育的理念,创新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载体,创新德育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使其主动构建自己的德育大厦,让道德生活充满活力,应该成为德育创新的突破口之一。
1.理念创新——建构基于教育生态理念的学校德育观
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单纯是对德育规范的记忆和德育知识的获得。引导人们去选择和建构有道德、有意义的生活和生活方式,提升人生的信念和生命的境界,是更高价值德育追求。生态德育,作为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就是要通过营造和谐沟通、宽容理解、积极向上、其乐融融的学习生活氛围和环境,使师生获得富足精神生活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从生态视角审视学校德育,就会发现学校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德育的终极目标是为学生终身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使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加幸福。基于上述认知,形成新型的生态学校德育观,有益于德育思想的深刻变革。
2.内容创新——与时俱进,丰富德育内涵
德育内容是德育的核心,应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学校德育只有符合时代要求,针对学生需要,不断拓展学校德育内容,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为从“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需要”的基本要求出发,努力构建科学的德育内容体系,使德育内容既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体现时代特色,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载体创新——让德育微笑浸润人心
为了更好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德育形式需要不断创新。我们只有创新丰富多彩、内涵深刻的德育活动载体,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实践磨练中,感悟德育的要求,接受思想的启迪,最终将外在的德育要求内化为健康的情感品质,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德育对学生的人生成长与发展的巨大引导和提升作用。
4.评价创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德育评价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查、督导、评估德育质量的重要机制。斯塔弗尔比姆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我们要有效地改革创新学校的德育评价体系,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德育评价制度,以发挥评价的教育、导向功能,有利于学生主体的终身发展,具体要做以下几项工作。
(1)是评价要强调过程化和多元化。在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中,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再是优秀与否的唯一依据,更应注重学生成长中的收获、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发展潜力,把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品质与素养、实践与探究、科技与创新、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等五方面要求结合起来,对学生做出贴切的综合评价。比
如,在我们实施的“学生成长档案”举措中,“成长足迹”栏帮助学生明确学期目标、学年目标、学段目标,并记录各阶段目标的达成情况;而“收获园”栏则记录下学生每一个阶段的进步,除了获奖证书,更多地是反映了学生成长的作品样本。
(2)是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构筑包括学生自己、家长、教师、同伴(同学)在内的多元、互动评价结构,使评价更能发挥激励、促进的作用。如开展“我眼中的自己”评价活动,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得出自我的总体评价,能体现学生对自己的德育行为拥有的自主发言权;而“心灵留声”活动则由“老师眼中的我”“父母眼中的我”“同伴眼中的我”三部分构成,由教师、家长、同伴分别做出评价。通过多角度的综合评价,能使每个学生更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
总之,德育是一项博大精深而富有艺术的阳光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用心和智慧去经营,以新理念引领学校德育创新,凸显学生在学校德育中的主人翁地位,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悟人生的真正意义,张扬生命之力,焕发生命之美,快乐地生活、学习,享受成长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