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2024/09/28心得体会

西西文学整理的教师教研心得体会(精选2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篇1

一、对建构主义的重新认识

建构主义是课程改革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动力源泉。可以看到数学课程标准、课标教材就是遵循建构主义这一指导思想制定和编写的。在基层进行的课程改革实验也是基于对建构主义的认识而进行的。读了郑教授的“建构主义审思”一文,会发现过去我们对建构主义在认识上有误解和偏差。

建构主义的核心所在是:学习并非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依据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作的主动建构。

但是,是不是知识不可能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或者说,只有通过主动探究,学生才有可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呢?实际上,“探究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曾得到积极倡导,但最终失败了。“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基本立场的错误性。

郑教授指出:“我们不应将学习者的主动建构与向其他人学习绝对地对立起来。恰恰相反,在明确肯定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必须清楚地指明向其他人(包括各种教材与书本)学习,特别是教师的指导性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台湾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主要策划者之一蒋治邦给予我们的主要启示:“实验课程的教学观点被冠以‘建构教学法’的卷标后,成为目前教育工作者之间争议的焦点……‘实验课程的精神是教师不可以告诉学童任何事’、‘任何解题方式必须由学童自己想出来’是目前对实验课程最严重的误解,必须……澄清。”

还有对于建构主义的一种误解即认为学生的“主动建构”主要地应被理解成“动手实践,实物操作”。事实上,建构主义所直接涉及的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在的思维活动,而没有指明任何一种具体的学习形式。

反观当下的课堂教学,哪一节课不是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如果这一节课没有探究和发现,可能老师都不知道该怎么上了,或者被冠以“传统教学”的帽子。实际上,根据郑教授对建构主义的论述,课堂教学既可以有探究活动,也可以没有探究活动,既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也可以由老师直接讲授出来,既可以有显性的动手活动,也可以没有显性的动手活动,既可以创设生活情景,也可以直接从数学出发。建构主义的实质不在于外显的活动,而在于内心的活动是否有意义、是否积极。

二、对课程改革长期性复杂性的思考

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应当说,对于课程改革的方向、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大家是接受的,是支持的。如果再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大家肯定是不答应的。关键是,课程改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回避,需要认真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

郑教授在《数学课程改革:何去何从》一文中指出:“数学教育改革必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按照某个事先划定的时间表毕其功于一役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放慢节奏,认真总结,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前进。”同时,课程改革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我完全赞同郑教授的观点。

这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应该预见到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决不会按照改革设计者的“一厢情愿”毕其功于一役的。记得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了“论持久战”的观点,其实质就是“以空间换时间”。以中国广袤的大地使日本陷入“人民战争的泥潭”,经过防御、相持进入反攻,最后果真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现在的情形是,拥有高学历的、专业水平比较高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全国毕竟凤毛麟角,大量的是年龄较大、学历较低、专业水平较低的教师,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要想使得他们经过几次培训就能“脱胎换骨”,是不现实的。对待这样的问题只能以“时间换空间”,课程改革只能是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课程改革不是单向的,是双向互动的。如果只是上面在摇旗呐喊,下面却无动于衷,改革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即使再好的东西,也要大家接受了才能发挥好的作用。记得前几年山东高考实行标准分,应当说这是科学的计分方法,但为什么不能实行下去了而又采用了原始分呢?原因就是懂得的人太少了。

三、对教材的再认识

课标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确实先进多了,传统教材表现形式单一,冷漠无情;注重知识结构的严谨,严重脱离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内容狭窄,数与计算占了非常大的份量等等。新教材在这些方面都进行了纠正,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灵活多样,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广大教师对新教材是欢迎的,是支持的。学生更是对新教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但新教材也明显存在着一些不足,值得我们注意。

郑教授反对“一层卡一层”的现象,也就是课程标准“卡”教材,教材“卡”教师的教学。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篇2

20xx年5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案导学教研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进一步感受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学案导学这种授课模式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由“学会”变成“会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本事。

一、“学案导学”要求教师着力提高三个方面的本事:

一是“课堂公关”本事。教师必须在“导学案”的辅助下,在教学中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经过创设宽松氛围、表扬闪光点、小组竞争、个别座谈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参与,我欢乐,我提高”“我的课堂我做主”等思想,实施“三先”:题目让学生先做,问题让学生先想,答案让学生先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是“教学导演”本事。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导学案”,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教师必须减少语言密度,精讲教学重点,必须根据教材资料,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情,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

三是“指导催变”本事,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要求每个备课组选定一名首席学法指导教师,开展经常性的集中学法指导,在每周固定时间组织班级开展学法交流活动,为自主学习供给方法保障。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彻底抛弃以往那种“不讲不放心。教师在讲台上自我陶醉,学生在下头浑浑噩噩。教师只为自我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关心学生学的情景”等种种传统做法,不包办,不搞一言堂,不要认为课堂上多讲几个题就是课堂容量大了!要切实注重学生的“思维容量”、不要认为喧嚣的课堂气氛叫“活跃”,要切实注重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给每一个学生供给表现成功的机会。

二、学案编写至关重要

学案的编写是整个导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环节,要求教师对教材要有很深层次的理解、对知识点要正确地把握、对学生的“学情”即“认知程度”要有足够的了解,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进行学案的编写。在突破某个知识点时,以往“教案”无非就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然后“灌”给学生。而“学案”的不一样点就在于,把新知识点“问题化”,就是把新知识点拆解成学生能够经过思考就能解决的“小”问题,每个小问题点解决后,新知识点即所谓难点的解决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了。

一篇好的学案,应能充分体现导学的功能,把知识问题化,即经过学案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去阅读课本,带着问题去主动思考课本知识,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最大程度的还原科学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由此可见,学案的实施,看似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变“懒”了,实则不然,课下需要根多的付出才能到达目的!倒是原先的“满堂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懒”了。

三、课堂上的具体操作

课堂操作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单纯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不管不问,“放羊式”。二是学生预习后教师再逐一讲解,对答案,“灌输式”。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有目的地运用导语、演示实验、归纳总结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对疑难信息适时点拨引导,对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给予精讲,要画龙点晴,以实现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难点的突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准确把握学情,进行二次备课。

另外,在课堂上比较常用的一种模式就是“兵教兵”,这种模式在讲评课及复习课中比较实用,“兵教兵”抓住了学生出错后急于纠错和学生乐于讨论,喜欢简便活泼课堂的心理特点,放手发动学生,经过板演、解析、点评、提问、讨论等形式使问题暴露,不知不觉中解决。例如板演环节,不必须只是计算题,还能够是选择、填空。因为这类问题暴露不明显,经过出错学生板演、解析,其他学生点评、提问、讨论能较好地解决问题。

“兵教兵”讲评方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来说,第一,课前要进行更详尽的备课,统计出错率、出错点、出错人,设置有层次的问题,有必要的辅以变式题、补救题,进行方法提炼等。第二,必须做到精讲点拨,“兵交兵”效果虽好,但耗时较多,教师必须驾驭好课堂,适时设问、启发、提炼,尽量少讲,把机会留给学生。第三,灵活机智应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到位的评点、总结。这要求教师有更深厚的知识储备。

对学生而言,第一,“兵交兵”能激励学生。做题时能认真对待,出错后能认真纠错,上课时认真听讲,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就调动起来了。第二,学生乐学,不再是教师一个面孔一个声音,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这节课的“教师”。学生兴趣高了。第三,锻炼了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本事。

四、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

1、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较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出贴合学生实际情景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自我的学习目标,以及自我将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和要突破的难点知识。

2、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对课本中学生难以理解的资料有适当的提示,配以必须数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本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的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为学生做好旧知识的铺垫。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做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本事,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构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篇3

由快乐音符课题组主办的,“快乐音符音乐教育”也作为支持自媒体参与这一别开生面、精彩纷呈的活动中。这次#网络儿歌节主要通过儿歌这个主题,组织歌唱、律动,在家玩音乐学音乐,在家学乐器,举办线上亲子音乐会,分享自己的“战役”时光。此外,组委会还发布了#网络儿歌节“我喜爱的儿歌”征文通知 ,征集了儿歌相关的教案、感想和随笔等。

特别欢迎更多的人参与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中来。

20xx年的x月起,我们全园全体教师在一起继续在艺术领域潜心钻研,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在音乐活动中,我继续认真学习并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并沿着海淀区第八互动小组音乐学科组的前进步伐,围绕“如何设计与组织新歌教学活动”展开教研,使得我在音乐学科方面取得了一点新收获,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再提高。现将本阶段的我的心得体会如下:

变教师的“传授”为主为幼儿的“自主”学习为主

如何变孩子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带着这一问题,我认真学习《指南》及有关教育理论,在教学中首先引发儿童对音乐作品反应的内部需要,激起儿童学习音乐的主动性。我在实践中发现,在音乐活动中,幼儿能主动积极地去“听”音乐,是带幼儿步入音乐天地的首要条件。为了激发孩子“听”的兴趣和需要我设计了多种教学手段,让孩子带着问题听,带着故事悬念听,看着画面听,听不出没关系,再听一遍,并不断激励、表扬孩子长了一双会听音乐的耳朵,鼓励他们表达听后的感受。除了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听的兴趣外,还在一日生活中安排倾听自然和生活中声音(小河流水声、小动物叫声、雨声、走路声……)的各种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们听音乐的兴趣和主动性大大增强,我们班的孩子能分辨出“沉重的.”、“轻柔的”、“跳跃的”音乐,能区分速度、力度、节奏的不同的变化。

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自主学习是让孩子欣赏、感受、体验在先,创造表现在前。如,我们在新歌教学时的歌曲《数高楼》时,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让孩子运用自己的感知,充分讨论数高楼的方式,并集体创作、设计数高楼的动作,作为教师我只是作适当的点拨和提示。幼儿从被动的接纳者转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自信心大增,创造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篇4

一、对建构主义的重新认识

建构主义是课程改革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动力源泉。可以看到数学课程标准、课标教材就是遵循建构主义这一指导思想制定和编写的。在基层进行的课程改革实验也是基于对建构主义的认识而进行的。读了郑教授的“建构主义审思”一文,会发现过去我们对建构主义在认识上有误解和偏差。

建构主义的核心所在是:学习并非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依据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作的主动建构。

但是,是不是知识不可能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或者说,只有通过主动探究,学生才有可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呢?实际上,“探究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曾得到积极倡导,但最终失败了。“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基本立场的错误性。

郑教授指出:“我们不应将学习者的主动建构与向其他人学习绝对地对立起来。恰恰相反,在明确肯定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必须清楚地指明向其他人(包括各种教材与书本)学习,特别是教师的指导性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台湾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主要策划者之一蒋治邦给予我们的主要启示:“实验课程的教学观点被冠以‘建构教学法’的卷标后,成为目前教育工作者之间争议的焦点……‘实验课程的精神是教师不可以告诉学童任何事’、‘任何解题方式必须由学童自己想出来’是目前对实验课程最严重的误解,必须……澄清。”

还有对于建构主义的一种误解即认为学生的“主动建构”主要地应被理解成“动手实践,实物操作”。事实上,建构主义所直接涉及的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在的思维活动,而没有指明任何一种具体的学习形式。

反观当下的.课堂教学,哪一节课不是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如果这一节课没有探究和发现,可能老师都不知道该怎么上了,或者被冠以“传统教学”的帽子。实际上,根据郑教授对建构主义的论述,课堂教学既可以有探究活动,也可以没有探究活动,既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也可以由老师直接讲授出来,既可以有显性的动手活动,也可以没有显性的动手活动,既可以创设生活情景,也可以直接从数学出发。建构主义的实质不在于外显的活动,而在于内心的活动是否有意义、是否积极。

二、对课程改革长期性复杂性的思考

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应当说,对于课程改革的方向、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大家是接受的,是支持的。如果再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大家肯定是不答应的。关键是,课程改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回避,需要认真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

郑教授在《数学课程改革:何去何从》一文中指出:“数学教育改革必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按照某个事先划定的时间表毕其功于一役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放慢节奏,认真总结,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前进。”同时,课程改革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我完全赞同郑教授的观点。

这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应该预见到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决不会按照改革设计者的“一厢情愿”毕其功于一役的。记得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了“论持久战”的观点,其实质就是“以空间换时间”。以中国广袤的大地使日本陷入“人民战争的泥潭”,经过防御、相持进入反攻,最后果真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现在的情形是,拥有高学历的、专业水平比较高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全国毕竟凤毛麟角,大量的是年龄较大、学历较低、专业水平较低的教师,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要想使得他们经过几次培训就能“脱胎换骨”,是不现实的。对待这样的问题只能以“时间换空间”,课程改革只能是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课程改革不是单向的,是双向互动的。如果只是上面在摇旗呐喊,下面却无动于衷,改革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即使再好的东西,也要大家接受了才能发挥好的作用。记得前几年山东高考实行标准分,应当说这是科学的计分方法,但为什么不能实行下去了而又采用了原始分呢?原因就是懂得的人太少了。

三、对教材的再认识

课标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确实先进多了,传统教材表现形式单一,冷漠无情;注重知识结构的严谨,严重脱离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内容狭窄,数与计算占了非常大的份量等等。新教材在这些方面都进行了纠正,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灵活多样,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广大教师对新教材是欢迎的,是支持的。学生更是对新教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但新教材也明显存在着一些不足,值得我们注意。

郑教授反对“一层卡一层”的现象,也就是课程标准“卡”教材,教材“卡”教师的教学。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篇5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其本质是个体成长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在当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主要包括:教师生涯规划,自我成长;能获得知识,充实自我;能实施研究,改进教学;能反省批判,自我更新,而不仅仅是学历形式上的提高,或是更高文凭的获得等。这其中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本人在专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的发挥,关注教师自身的需要,关注教师日常生活、专业生活与专业发展的关系,以及更多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待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在课程反思中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

教师的专业思想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应具备的特定的思想信念与道德品质。主要包括专业理想、专业价值观和专业信念三个方面。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切行为的发动性因素,表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热爱;专业价值观是关于专业等级、专业选择、专业报酬等问题的价值判断;教师的专业信念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所特有的具有动力作业的教育观念系统,包括教学效能感、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归因倾向、对学生控制的态度和对待心理压力的信念。经过实际教学,通过课程的反思,一个教师可以产生专业理想,形成专业价值观,并能培养自己的专业信念。

二、在课程反思中增加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由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三类构成。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的知识,它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有了这部分知识,教师就有资格承担某种课程的教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种知识属于临床性知识,主要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可以通过课程反思间接获得的经验。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及其应用条件的知识,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涉及到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可以通过课程反思提高这方面的知识水平。

三、在课程反思中提高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指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利用教育理性和教育经验,灵活地应对教育情景、作出敏捷的教育行为反应,以促使学生能全面、主动、活泼发展所必须的教育技能。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两方面。无论是教育能力,还是教学能力,都能通过课程反思得到提高。

课程反思可以结合教学实践、体验,通过感悟、内化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篇6

在假期里我阅读了《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贾腊生主编)一书,受益匪浅。让我真正明白了“校本教研”是怎么一回事,“校本教研”有什么用,“校本教研”应该怎样做,教师专业发展有什么样的途径。

校本教研就是指“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是在学校层面上展开的,是学校行为,致力于解决学校层面所面临的问题。它盛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等西方国家,是伴随着“教师即研究者”运动而兴起的。我们现在指的校本教研,就是指由单个的学校作为研究的主体,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目标而营造起来的一种教学研究制度,是教师反思性的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发现问题-确定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链。校长则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的身体力行者。

一、“校本教研”有什么用

1、校本教研能够解决学校教研的实际问题

校本教研有利于学校发展与办学理念的落实。只有学校组织校本化的研究活动,才会有意识地围绕以学校发展中的特殊问题和落实办学理念的具体问题为中心来进行。校本教研使教研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更趋于多样化。教研活动的主体从单一走向集体,从少数骨干教师走向全体教师。活动方式从单向走向互动。如教师组织专题研讨、网上沙龙,学习交流、进行个案研究、讲述教育故事、写反思日记等。在校本教研开展的过程中,全部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与同伴互动交流,寻求问题实质,梳理求解过程,在研究中发展自己并获得智慧的分享。

2、校本教研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作用

校本教研强调共同参与合作,强调教学实践者与教育研究者结成行为共同体,为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构筑良好的环境。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在学校和课堂,所以校本教研为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教师不再是教研活动的旁观者,而是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主力军。

3、校本教研可以促进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工作主要是个体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自身特点及其所处的'环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差异,学校与教师的发展是基于自身实际而各具特色的发展。以往学校教研活动与在职培训在目标内容上的统一与方法上僵化,限制教师的个性特点充分发展的现象,校本教研为改变这种现象,为学校的特色发展与教师的个性张扬提供了可能。校本教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特色发展,打造创造性教师队伍。

4、校本教研有利于创办学校特色

“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是广大学校创办特色的一条可探索的道路。在校本教研中,学校通过与科研部门合作,校长与专家对话,教师与研究人员交流,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逐渐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5、校本教研能够将学校构建成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可以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创造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中的学习气氛。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责任,学习是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教研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必由之路。

6、校本教研有利于我国教研体制的改革

传统的教研室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基本上是室本位或学科本位,而不是学校本位。校本教研使教研员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使课堂教学研究转向学科课程研究和学校办学特色研究。

二、“校本教研”应该怎样做

尽管现有的教育科研方法都能为教师的校本教研所采用,但由于教师职业所具有的独特的工作特点和教师群体的特殊素质,因而有些方法显然更适合教师进行研究工作。下面给出最适宜于校本教研的三种教育科研方法。

1、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研究者针对某一问题,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主动操纵研究变量,并对非研究变量给予自觉和明确地控制,观测实施的结果,从而检验研究假设的一种兼有实践性和教育性的研究活动。

一个完整的教育研究过程,通常包括如下几个阶段:选定课题、文献检索(查重)、形成假说,制定研究方案、实际运作、撰写研究报告。

2、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以某一对象或现象(即案例)为研究样本,通过观察,反思等方式反复分析与研究,以深入揭示其蕴含的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案例是在观察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案例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反思”的过程,它能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专业能力。一个完整的案例研究过程,通常包括两个阶段:案例写作、案例研究。

3、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是通过教育主体的故事叙说来描绘教育行为,进行意义建构并使教育活动获得解释性的意义理解。与案例研究不同之处表现在:它是对多个案例的重新构建,像一条线,通过意义串联把许多真实场景进行重新构建,而案例研究是对某一个事物的研究,便像是一个点,叙事研究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有读书感想、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学生教育问题、教学理念和教学研究等,而教学案例所叙述的故事则主要定位在教学研究上。

叙事研究的过程,通常包括如下阶段:记录、反思、撰写叙事研究报告。

三、教师专业发展有什么样的途径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以自身已有基础为出发点,朝着既定的目标,经过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并创造出业绩。其途经有三个:自我学习,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科研过程。

1、自我学习过程。要求:要注意选择性阅读,理论学习;要善于“联系”思考,理念更新;要学会反思自悟,自我提高。

2、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增长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

3、教育科研过程:成就令学生景仰的学识和品格;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创造有价值的经验和理论。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篇7

学无止境,教师也是如此。20xx年元月5日下午,向阳办育红小学共同体在闫村中心校举行第五次校本研修共同体课堂实践活动。我有幸聆听了二节英语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位老师的课真所谓是各有千秋。讲课时思路清晰、井井有条,可见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郭又榕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主体参与。这节课互动模式多样,激起了同学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刚开始学生们和老师配合的不是很融洽,可能是学生对老师的课堂用语不习惯,感觉学生参与得不是很积极,但很快学生就与老师融为一块,课堂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渐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效果非常好。

二、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秦朝荣老师的课充分表现了这点,无论是从上课技巧还是老师的自身素质来讲,都体现了老师的专业素质。教师让学生在非常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习语言,并且设计了多种任务来完成句子到对话的学习。秦老师把本课中的重点句子挑出来,以简单的问答会话方式教学,这样就不会让学生学得那么累,而且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

听课中我发现两位老师基本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1、口语流利,发音准确。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从而学到正确的知识,地道的语言;

2、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

3、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充满激情。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

4、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作为后盾,词汇丰富,课堂充实。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我对自己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去思考,怎样让自己的语言更优美?怎样培养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定能拉近距离,不断进步。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篇8

3月11日上午,严老师把全县初中音乐教师召集在一起,给我们上了一堂有效益的音乐误区课。会议内容分为四大块:首先是对xxxx学年第一学期音乐抽测情况的分析与反馈。严老师把xxxx学年与xxxx学年音乐抽测情况做了详细的汇报与改善,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其次是20xx学年第二学期音乐教研计划。每次活动的安排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机会,也给我们新教师提供了成长平台,如3月24在我校开展“有效歌唱”研讨会,对于新教师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再如5月份的教坛新秀活动考试,我认为做一名老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水平、理论知识的积累也非常重要。

再次是xxxx桐庐县中小学优质课、艺术节获奖情况。在艺术节之前我和叶老师非常重视的在排练着节目,学校领导也非常重视,对两个节目抱很大希望,在比赛那天学生们发挥的不是很理想,只有一个节目获得三等奖。比赛结束后坐在回学校的车上有几位学生哭了,从中我体会到了学生对获奖的欲望及重视程度之高。接着,叶老师一边在讲解今天比赛失误的情况,一边在鼓励着大家,当时我的感触很深,连串18个节目让我看到了其他学校老师的实力,更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特别在舞蹈方面应该多请教其他教师,通过此次比赛我更应该注重平时积累,多欣赏的作品。

最后是严老师给我们教师的几点建议,觉得非常实用,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怎么让学生有趣学习视唱。

针对我们农村的学生来说,对于音乐中的识谱可以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很多学生会唱歌曲,但却不会唱这首歌曲的乐谱,更谈不上这首歌曲中的一些常见的节奏了。

目前,全国音乐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今的音乐课已不是以前单调的唱歌课。它重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体验,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重视学生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它在各种音乐课型中都充分体现出来。但识谱教学往往被教师一带而过。很多教师认为识谱教学很难创新,因此,总是用机械、枯燥练习进行识谱教学,而恰恰忽视歌曲艺术性的挖掘,使学生对学习音乐产生厌倦心理。

活动上,严老师让我们在游戏中轻松体会识谱,老师们共同去感受了其中的乐趣。让几种方法合理利用到教学当中去,让学生对识谱感兴趣。大家尝试后,效果非常好。严老师对每个问题讲解的很仔细,让我真正认识到教师应努力挖掘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审美因素,把视唱训练作为一个音乐审美感知和审美探索的过程,并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方法,降低识谱难度,使学生把识谱能力的提高视为自觉的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最后非常感谢严老师今天的指导,在今后教学上我会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每一步,在教学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篇9

本学期,《指南》的学习,使我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但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因此本学期根据幼儿园实际存在情况,我园加强了教研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学习活动,重点加大学习新教材和实施新教材力度,改变教研学习方式,四周进行《指南》的学习和研讨,边学边研,从中领会《指南》精神,转变教师的课程理念。其次,采用参与试学习形式,共同理解细读教材,共同备课,使教师了解教材的不同设计,展示个人的不同风采,也更适应我园师资队伍薄弱的学习环境。这学期,我们结合校本培训的内容,在对新教材进行解读实施的基础上,集体备课,使我们更进一步理解新教材,实施新教材。通过多形式的开展学习活动,教师们已明确自己陈旧观念、自身素质正是主宰着自己的行为障碍,只有提高自己专业化水平,才能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当然,通过学习,使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了新的认识,他们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看法和见解,乐意提出各种问题和建议,使我们在学习中以问题线索,解决当前问题,使教师形成一种边寻边思,从反思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从同伴中解决问题的疑点,从而不断的提升新理念,更好地实践新教材。

一、继续注重实践尝试逐步适应改革的发展

由于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具有很大灵活性、选择性、。因此,光靠理论上的学习,很难使教师们统一的理解和领会,而目前在实践新教材中,又有许多困难。(如:内容的选择编排,生成内容组织和实施、教师本身的素质等)因此,一日活动除了给予教师选择教材的权力,给予教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安排外,重点还是让她们进行实践的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在尝试课程中,不断地去领会《指南》的精神。通过实践操作体会,本学期教师们对幼儿园的课程有了新的认识,活动中主动参与性较好,教学活动过程设计能考虑孩子的需要,比如:教师的教育活动“弯弯腰”、“小老鼠的梦”等,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新理念,活动以游戏为主,活动环节很自然,且整合内容很贴切,活动中充分关注孩子的需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孩子探索欲望较高。虽说问题存在还很多,但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实践尝试,教研的氛围会越来越浓。

二、加强反思学习深化专题研究

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本学期采取小组式研讨,使研讨活动更灵活性、操作性。因为,根据孩子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需要,编制教材内容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教材,在研讨中,每人根据自己的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反思,从反思中寻找问题切入口。活动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整合学习,使老师从点点滴滴中树立整合的思想,又从研讨中总结经验,列出问题,然后通过大家一起商讨问题存在情况,寻找资料解决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让教师们带着问题进行实施研讨,实践体会,每次小组活动互相交流分享,交流之余,又不断地反思学习,总结提炼。改变以往单纯指导为对话研讨。反思性学习,给教师带来了许多的反思经验,特别是专题研究,更需要去反思、总结。本学期为深化专题研究,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我们幼儿园又根据自己园情,在实践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每班都进行研究的实践活动,全体教师都积极参活动方案设计,使专题研究深化完善,从而更推动教改的发展。小班以电化教育为引领,关注孩子习惯的养成发展,中班以美工区为引领,关注孩子动手动脑的发展,大班以艺术教育为引领,关注孩子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最后以专题总结的形式进行了交流,使整合的思想通领教改的发展。

总而言之,面临幼儿教育的重大转折,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加强反思,学会反思,只有不断的反思,才会不断的有创新出现。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篇10

一、对建构主义的重新认识

建构主义是课程改革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动力源泉。可以看到数学课程标准、课标教材就是遵循建构主义这一指导思想制定和编写的。在基层进行的课程改革实验也是基于对建构主义的认识而进行的。读了郑教授的“建构主义审思”一文,会发现过去我们对建构主义在认识上有误解和偏差。

建构主义的核心所在是:学习并非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依据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作的主动建构。

但是,是不是知识不可能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或者说,只有通过主动探究,学生才有可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呢?实际上,“探究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曾得到积极倡导,但最终失败了。“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基本立场的错误性。

郑教授指出:“我们不应将学习者的主动建构与向其他人学习绝对地对立起来。恰恰相反,在明确肯定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必须清楚地指明向其他人(包括各种教材与书本)学习,特别是教师的指导性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台湾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主要策划者之一蒋治邦给予我们的主要启示:“实验课程的教学观点被冠以‘建构教学法’的卷标后,成为目前教育工作者之间争议的焦点……‘实验课程的精神是教师不可以告诉学童任何事’、‘任何解题方式必须由学童自己想出来’是目前对实验课程最严重的误解,必须……澄清。”

还有对于建构主义的一种误解即认为学生的“主动建构”主要地应被理解成“动手实践,实物操作”。事实上,建构主义所直接涉及的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在的思维活动,而没有指明任何一种具体的学习形式。

反观当下的课堂教学,哪一节课不是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如果这一节课没有探究和发现,可能老师都不知道该怎么上了,或者被冠以“传统教学”的帽子。实际上,根据郑教授对建构主义的论述,课堂教学既可以有探究活动,也可以没有探究活动,既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也可以由老师直接讲授出来,既可以有显性的动手活动,也可以没有显性的动手活动,既可以创设生活情景,也可以直接从数学出发。建构主义的实质不在于外显的活动,而在于内心的活动是否有意义、是否积极。

二、对课程改革长期性复杂性的思考

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应当说,对于课程改革的方向、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大家是接受的,是支持的。如果再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大家肯定是不答应的。关键是,课程改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回避,需要认真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

郑教授在《数学课程改革:何去何从》一文中指出:“数学教育改革必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按照某个事先划定的时间表毕其功于一役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放慢节奏,认真总结,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前进。”同时,课程改革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我完全赞同郑教授的观点。

这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应该预见到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决不会按照改革设计者的“一厢情愿”毕其功于一役的。记得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了“论持久战”的观点,其实质就是“以空间换时间”。以中国广袤的大地使日本陷入“人民战争的泥潭”,经过防御、相持进入反攻,最后果真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现在的情形是,拥有高学历的、专业水平比较高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全国毕竟凤毛麟角,大量的是年龄较大、学历较低、专业水平较低的教师,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要想使得他们经过几次培训就能“脱胎换骨”,是不现实的。对待这样的问题只能以“时间换空间”,课程改革只能是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课程改革不是单向的,是双向互动的。如果只是上面在摇旗呐喊,下面却无动于衷,改革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即使再好的东西,也要大家接受了才能发挥好的作用。记得前几年山东高考实行标准分,应当说这是科学的计分方法,但为什么不能实行下去了而又采用了原始分呢?原因就是懂得的人太少了。

三、对教材的再认识

课标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确实先进多了,传统教材表现形式单一,冷漠无情;注重知识结构的严谨,严重脱离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内容狭窄,数与计算占了非常大的份量等等。新教材在这些方面都进行了纠正,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灵活多样,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广大教师对新教材是欢迎的,是支持的。学生更是对新教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但新教材也明显存在着一些不足,值得我们注意。

郑教授反对“一层卡一层”的现象,也就是课程标准“卡”教材,教材“卡”教师的教学。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篇11

一、对建构主义的重新认识

建构主义是课程改革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动力源泉。可以看到数学课程标准、课标教材就是遵循建构主义这一指导思想制定和编写的。在基层进行的课程改革实验也是基于对建构主义的认识而进行的。读了郑教授的“建构主义审思”一文,会发现过去我们对建构主义在认识上有误解和偏差。

建构主义的核心所在是:学习并非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依据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作的主动建构。

但是,是不是知识不可能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或者说,只有通过主动探究,学生才有可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呢?实际上,“探究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曾得到积极倡导,但最终失败了。“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基本立场的错误性。

郑教授指出:“我们不应将学习者的主动建构与向其他人学习绝对地对立起来。恰恰相反,在明确肯定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必须清楚地指明向其他人(包括各种教材与书本)学习,特别是教师的指导性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台湾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主要策划者之一蒋治邦给予我们的主要启示:“实验课程的教学观点被冠以‘建构教学法’的卷标后,成为目前教育工作者之间争议的焦点……‘实验课程的精神是教师不可以告诉学童任何事’、‘任何解题方式必须由学童自己想出来’是目前对实验课程最严重的误解,必须……澄清。”

还有对于建构主义的一种误解即认为学生的“主动建构”主要地应被理解成“动手实践,实物操作”。事实上,建构主义所直接涉及的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在的思维活动,而没有指明任何一种具体的学习形式。

反观当下的课堂教学,哪一节课不是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如果这一节课没有探究和发现,可能老师都不知道该怎么上了,或者被冠以“传统教学”的帽子。实际上,根据郑教授对建构主义的论述,课堂教学既可以有探究活动,也可以没有探究活动,既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也可以由老师直接讲授出来,既可以有显性的动手活动,也可以没有显性的动手活动,既可以创设生活情景,也可以直接从数学出发。建构主义的实质不在于外显的活动,而在于内心的活动是否有意义、是否积极。

二、对课程改革长期性复杂性的思考

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应当说,对于课程改革的方向、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大家是接受的,是支持的。如果再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大家肯定是不答应的.。关键是,课程改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回避,需要认真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

郑教授在《数学课程改革:何去何从》一文中指出:“数学教育改革必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按照某个事先划定的时间表毕其功于一役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放慢节奏,认真总结,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前进。”同时,课程改革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我完全赞同郑教授的观点。

这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应该预见到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决不会按照改革设计者的“一厢情愿”毕其功于一役的。记得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了“论持久战”的观点,其实质就是“以空间换时间”。以中国广袤的大地使日本陷入“人民战争的泥潭”,经过防御、相持进入反攻,最后果真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现在的情形是,拥有高学历的、专业水平比较高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全国毕竟凤毛麟角,大量的是年龄较大、学历较低、专业水平较低的教师,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要想使得他们经过几次培训就能“脱胎换骨”,是不现实的。对待这样的问题只能以“时间换空间”,课程改革只能是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课程改革不是单向的,是双向互动的。如果只是上面在摇旗呐喊,下面却无动于衷,改革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即使再好的东西,也要大家接受了才能发挥好的作用。记得前几年山东高考实行标准分,应当说这是科学的计分方法,但为什么不能实行下去了而又采用了原始分呢?原因就是懂得的人太少了。

三、对教材的再认识

课标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确实先进多了,传统教材表现形式单一,冷漠无情;注重知识结构的严谨,严重脱离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内容狭窄,数与计算占了非常大的份量等等。新教材在这些方面都进行了纠正,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灵活多样,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广大教师对新教材是欢迎的,是支持的。学生更是对新教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但新教材也明显存在着一些不足,值得我们注意。

郑教授反对“一层卡一层”的现象,也就是课程标准“卡”教材,教材“卡”教师的教学。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篇12

首先应该说的是各级领导、专家们高度重视教研工作,求真务实,付出了很多心血,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请专家讲座或亲自搞讲座作专业引领,组织外出观摩和各种活动搭建平台等等,这些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

可是,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教研缺乏真正的热情。我和一位小学教研员同行交谈时都很有感慨。我们在听随堂课时发现,很多老师还是在教死书,在用疲劳战术搞分数教育,课改的阳光,没有照亮他们的心房,今天的他们,还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位同志要没有考上90分的学生跪着到讲台上领试卷。这位同志哪里在为学生终生发展思考,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实际是采用严厉而低劣的'手段保证自己的利益。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教研是没有真兴趣的,他们就是参加了教研活动,心态也不是积极的。有的老师参加了教研活动,可能就是为了年度考核加点分;或者是因为领导要求很严,不参加不行。总之,他们搞教研是被动的或者出于狭隘的功利性。而一旦外部压力和功利性消失,他们就难以调动自己对教育科研的热情。

这是一种职业场驱动力缺失。其根源是复杂而深刻的。有评价机制、分配制度的问题,有文化背景甚至是民族劣根性的因素,还可能有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甚至政治体制方面的原因。这里不展开说。

我们应该自豪地看到,为了解决其中一些问题,教育主管部门正在做着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作为还有一定教育良知、对教育有着梦想和激情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也不应该等、靠、要。就镇教办而言,要努力做好评价导向、搭建平台等工作,着力引导教师在教育科研中体会快乐,找到幸福感觉。因为这种快乐和幸福能成为他们从事教研的动力支持,有了这种快乐和幸福,教育科研对他们而言,就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一种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活动,甚至成为他们生命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教办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坚持挤出经费,保证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对积极参加各种业务竞赛的教师坚持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加重教育科研在教办对学校年终考核中的权重等等。我们还召集了一批对教研有真兴趣的骨干教师成立了中心教科室,健全了校为主体、镇为主导的教研网络。将结合实际开展各种常规式、专题式、沙龙式教研活动。通过培养锻炼一批骨干教师,带动辐射全镇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

对教育的未来,我们有理由充满信心。衷心祝愿各位同仁因教研而快乐着和幸福着。祝愿教育事业蒸蒸日上,能够为孩子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而这基础中最重要的当属民主意识,当全民都有了深厚的民主意识,这个民族就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谢谢!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篇13

在这次培训的过程中我聆听了多位教育专家的生动、形象而精彩的讲座,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知识。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我决定细品所学,总结所得,把此次培训的所学、所得用于现实教学中。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更新理念、提高认识。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新课程改革作好对于一个小学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性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适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改进方法、提高效率。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小学语文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小学语文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新课程。整体把握新课程不仅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的主线即贯穿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种思想方法等等。这条主线也许只贯穿于我们的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语文的主线,对于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语文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不断反思、积累经验。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点评,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新教材的安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作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创造,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和社会服务。

通过此次学习,更新了教学理念、提高了思想认识、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积淀、积累了方法经验,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篇14

物理教研活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教研之后受益匪浅,写下了自己的感受,正确熟悉物理课程、注重学习。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我刚开始教物理,对物理这门课程知之甚少,从这学期刚开始我就亦步亦趋的随着老教师学习教物理。通过教研活动之后,我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要想教好物理,首先要学好课标。学习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及内容标准。在学好课标的基础上再学习教材,研究教材,专研教法,才能目标明确,不偏离正确航道。在学好这些的基础上,再象老教师指导的那样继续深进学习。当然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但要注重吸收式学习,还要积极参加各级论文、案例等评选活动。更重要的要积极参加各级部分组织的教研活动,以研促学。网络教研活动后我感慨很多,学到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语言点拨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爱好、课堂学生学习评价、探究活动等方面。我感受到:

(1)进步学生学习物理课的爱好是尤为重要。

(2)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应多注重实验探究的层次性。应多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学习物理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方可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上课应贯串物理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我以为尤其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材料的预备和组织上,应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观察材料——实验材料——拓展材料。

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是物理教学的关键。要想达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必须整合,没有其他学科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没有做到有机渗透,学生的物理素养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进步。只有与其他学科整合,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从而有效进步学生的物理素养。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小小的见解,现在我对物理这门课已经产生了浓厚的爱好,今后我会在物理学习的道路上继续学习,努力耕耘,在各位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进步。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篇15

3月30日,我有幸参加了易州镇学区在荆轲山小学组织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主题教研活动。观摩了东市小学胡沈英老师所做的公开课,聆听了各位老师精彩的发言,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世界上任何重大的科技成果,都不是个人独立完成的,而是集体合作研究的结晶。可见,合作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课程,在其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它必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起重大影响。同时,科学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要把学生培养成“乐于与人合作”、“乐于合作与交流”。

一、合理分组分工是合作探究的前提。

合作探究是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各种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其中,进行合理的小组分工是合作探究的前提条件。在胡老师所做的这堂公开课中,胡老师科学搭配合作探究伙伴,照顾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合作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

二、主题内容选择是合作探究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小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是要以一定的主题内容为载体,通

过学生的亲历合作来感受探究的乐趣,同时培养合作能力,逐步形成合作意识。

1、合作探究的主题内容一定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因为儿童对自己周围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选择贴近小学生生活的探究主题内容,使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刺激小学生的探究欲望。胡老师在引入新课时,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漆黑的夜晚出门,需要带什么?”一下子就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2、合作探究的主题内容一定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兴趣是小学生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动力,教师在选择学生合作探究主题内容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研究学生,尽量选择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内容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充满激情和快乐的学习中合作完成探究项目。容易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使学生怀着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合作探究之中。胡老师在讲解“光源”这个概念时,通过比较“发光”与“反射光”两个概念,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更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3、合作探究的主题内容一定要符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合作探究的主题内容一定要以小学生先前的经验为起点,从他们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探究的主题内容,要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原则,与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胡老师在进行这堂课时,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先引导学生探索“没有光不能做什么?”在学生体验到光的重要性时,引导学生

认识什么是光源,通过对光源的认识指导学生区分人造光源和天然光源,结构严谨,层层深入。

三、教师相机指导是合作探究的保障。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同样,合作探究也是如此,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四、多种形式的交流是合作探究的延伸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平台,是科学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学会与人分享科研成果的快乐,能够让学生学会耐心倾听别人交流、尊重别人发表研究成果。同时,通过交流能够刺激合作探究小组的集体竞争意识,加强内部团结,进一步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生通过相互交流必然会促进自我反省,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分享合作的快乐,同时在交流中集体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五、全面互动评价是合作探究的激素。“适时、恰当”的评价能够进一步刺激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科学的评价应是多元的、全面的、全过程的,它重视的是评价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在科学探究方面,评价的重点应该是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等方面。评价的方式也不仅局限于教师评学生,还有学生评同伴、学生自我评价等等。胡老师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到位。胡老师在进行完第一个活动后,

让学生到讲台前汇报自己小组所探究的结果,同时其他学生用“是”或“不是”来进行判断,在汇报完后用掌声给予鼓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课堂气氛被烘托起来。

这次主题教研,不仅让我学到了其他老师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认识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篇16

昨天按照惯例,下午第四节课进行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首先对每位参会的老师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明六好以及双创活动的背诵进行了检查,接着就高三年级如何在最后的一个月时间进行教学工作进行讨论。

高三老师就自己带的各班成绩进行分析,成绩低的原因主要出现在该对的题目做不对,而不是难题做不出来,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很多学生在最后的一百天中,采用题海战术,做不完的卷子,写不完的题目好像是冲向高考胜利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做再多的题目,如果不能对题型、考察点加以总结,也只是一个做题的机器,并不能运用好知识。

所以,高三毕业班的老师决定最后一个月从基础抓起,让学生回归课本,学案,多看做过的题,多总结考察的题型、知识点与这类的题目应如何解决。但是看课本,是否会看课本又是一个大问题,很多学生都是这节课拿出课本来从第一页开始翻,下次上课还是拿出来从第一页翻,这样非常浪费时间。上一届的毕业班老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让学生限时限量的去看课本和课后题,强化公式以及一些模糊知识点的记忆。在这里,我给出了自己的一点提议,让学生拿出这节课要看的课本,自己总结这本书要考察的知识点,会出什么样的题型,这些题型对应的解题思路,让知识点带动着去看课本,这样就不会茫无目的的乱翻书。同时,志刚老师决定自己组两三套卷,专门把一些既简单又考察少的高考考点弄到一起,避免思维定式,以防高考出现这些题目后学生们蒙场。

距离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知识掌握的`程度已经不会有太大的提升空间,老师们还建议多关心学生的心理、情绪,因为高考考察的不只是对知识点的掌握,还有心理素质,所以老师们在最后一个月的时间内还要多观察学生的心理波动,及时沟通,这样才能在高考这场无声的心理战中不输在跑线上。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更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多反思多总结是一个人进步的前提,每次和这几位资深的老教师参加教研会都会学到很多自己想都没想过得问题,提升自己教学上的能力。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篇17

3月17日上午,高一化学组的所有老师来听我的课,我所讲授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化学能与电能,精心准备了一个星期,呈现给了大家一堂完整的课,在下课后,我们高一化学组所有教师到教研室开会,对我的授课进行了评价总结,我也对自己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进行了反思。

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标理念要求以人为本,教师要构造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课堂。在本节课中,有涉及到实验的地方,我给同学们放视频实验,让学生观察,在这里我采用了让学生先观察实验视频,再交流讨论的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前两个实验(铜、锌分别与稀硫酸的反应)比较简单,第三个实验(铜锌硫酸原电池)稍有难度,所以在做前两个实验之前,先让同学们自己猜测实验现象和结论,再通过实验验证,在前两个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如何把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需要连接一根导线,从而引出第三个实验,再引出原电池的概念,这样做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重孩子的感受,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设置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

二、教师是引路人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老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作为教师, 要深层次挖掘教材,课下准备的内容要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尤其在当今社会显得更重要。教材只不过是一个范文或者例子,老师在教学时要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且达到终身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逐步领会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窍门。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引导观察法,通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方式,让学生们透过实验现象,挖掘实验本质,进而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然后再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原电池的工作本质,进而掌握电极反应式的写法。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置,作为教师,要分析学情,提问题要有价值,这样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就会产生疑问,认真思考,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还提高了自主探究能力,增强了团结合作意识。

总之,本次听课,教研组的.老师们我提出了多点建议,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对于优点,我会继续保持,对于不足,还需要继续学习,努力改正。在此,我要感谢教研组的各位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建议,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力求打造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优质课堂,积极听取他人建议,课后反思教学效果,努力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篇18

在教研活动中,我校深入贯彻中心校的活动精神,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参与,把听课活动当成取长补短的大好学习机会,听课、评课的教师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认真撰写一次教案,评课时,本着真诚帮助同事进步的态度,直言课堂中的不足,回校后及时改写第二次教案,特别是冯宝芹老师参加小学组第一次教研活动,早早的就把一次教案写好,听课后,马上又把二次教案写好,上交教导处;随后张金枝老师、孔书玲老师、陈根花老师积极参加其它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并把在评课时听到的好的建议,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

按照中心校的安排,在我校举行的教研活动是一年级的数学,而我校的数学教师是张国明老师,已五十七岁了,当大家听到教研科目时,都在议论纷纷:张老师这么大年级了,他愿不愿意讲呢?怎样跟张老师说呢?他会不会一口回绝呢?出人意料的是,张老师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后来和张老师商量怎样上这节课,张老师说,他年纪大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用不上,还是用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吧,张老师积极筹备这节课,写了长达八九页的教案,在评课前,张老师首先带头说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以及这节课教后的成攻与不足之处,然后大家对这节课各抒己见,给张老师提出了中肯的宝贵意见,点评这节课以后,有个别老师问道,像这样的大班,学生又这么小,整堂课纪律这么好,张老师是如何管理班级工作呢?张老师和评课教师进行了经验交流;随后中心小学杨鹏超教师又问道:“像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该不该读题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议论纷纷,争持不下,中心校史校长做出表示:把问题带回中心校研究,再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这种谨慎认真的工作态度怎能不让我们感动?像这样,我们又何愁不能把教学工作做好呢?

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我校教师,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聚在一起的时候,总要聊一聊,自己去听的一节课怎么样,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总之,中心教研活动现在已扎根在每一位教师的心里,她像春雨,似明灯,在她的滋润下,在她的照耀下,我校的教研之花将会越开越美,我校的教学质量也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篇19

上网一向给人的印象就是聊天、游戏,偶尔是在需要时上网查找些资料,拼凑点东西。而网络教研却不是这样,它是一个现代化的、跨跃时空、地域界限、多层面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的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在那里可以和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教研员、教育专家学习、交流、探讨。在那里可以遇到好多的名师、专家,可谓人才济济。

在那里可以和这些名师、校长、专家们“亲密接触”,也常能获得最新的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和成果。在感受着这些名师、专家们的精彩的同时,我也会被一些不知名的教师们的真实、鲜活的反思案例所感动,课程改革的酸甜苦辣在那里都可以品尝到。应该说在网络中学习,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实践,是在体验着别人的实践,感受着别人的内心思考。

这些素材对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学习财富,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中卫市第五小学的网络教研也正如雨后春笋一般成长起来了,经过几周的网络教研学习,我受益匪浅,深感自己的知识欠缺,与当前教学形式的差距,下面就这次学习的感受和大家交流。

一、首先我们要转变观念,用实际行动去感知网络教研的意义及作用。

网络教研他是一种高科技的教学工具,而不是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它和专家及同行进行交流,避免面对面交流的拘束,通过和同行交流,接受专家的指导,不断增长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二、要勤上网,勤动手,勤动脑,拓宽视野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教研把自己心中的苦闷及教学的困惑和大家交流,让大家为你解忧,帮助你。

三、要不断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在本校内自发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总之,通过本次学习,使我认识到了网络教研的好处及重要性。今后要不断努力学习,使自己尽快学到更多的网络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网络教研水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篇20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其本质是个体成长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在当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主要包括:教师生涯规划,自我成长;能获得知识,充实自我;能实施研究,改进教学;能反省批判,自我更新,而不仅仅是学历形式上的提高,或是更高文凭的获得等。这其中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本人在专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的发挥,关注教师自身的需要,关注教师日常生活、专业生活与专业发展的关系,以及更多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待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在课程反思中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

教师的专业思想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应具备的特定的思想信念与道德品质。主要包括专业理想、专业价值观和专业信念三个方面。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切行为的发动性因素,表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热爱;专业价值观是关于专业等级、专业选择、专业报酬等问题的价值判断;教师的专业信念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所特有的具有动力作业的教育观念系统,包括教学效能感、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归因倾向、对学生控制的态度和对待心理压力的信念。经过实际教学,通过课程的反思,一个教师可以产生专业理想,形成专业价值观,并能培养自己的专业信念。

二、在课程反思中增加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由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三类构成。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的知识,它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有了这部分知识,教师就有资格承担某种课程的教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种知识属于临床性知识,主要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可以通过课程反思间接获得的经验。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及其应用条件的知识,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涉及到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可以通过课程反思提高这方面的知识水平。

三、在课程反思中提高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指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利用教育理性和教育经验,灵活地应对教育情景、作出敏捷的教育行为反应,以促使学生能全面、主动、活泼发展所必须的教育技能。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两方面。无论是教育能力,还是教学能力,都能通过课程反思得到提高。

课程反思可以结合教学实践、体验,通过感悟、内化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篇21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其本质是个体成长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在当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主要包括:教师生涯规划,自我成长;能获得知识,充实自我;能实施研究,改进教学;能反省批判,自我更新,而不仅仅是学历形式上的提高,或是更高文凭的获得等。这其中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本人在专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的发挥,关注教师自身的需要,关注教师日常生活、专业生活与专业发展的关系,以及更多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待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在课程反思中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

教师的专业思想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应具备的特定的思想信念与道德品质。主要包括专业理想、专业价值观和专业信念三个方面。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切行为的发动性因素,表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热爱;专业价值观是关于专业等级、专业选择、专业报酬等问题的价值判断;教师的专业信念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所特有的具有动力作业的教育观念系统,包括教学效能感、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归因倾向、对学生控制的态度和对待心理压力的信念。经过实际教学,通过课程的反思,一个教师可以产生专业理想,形成专业价值观,并能培养自己的专业信念。

二、在课程反思中增加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由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三类构成。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的知识,它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有了这部分知识,教师就有资格承担某种课程的教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种知识属于临床性知识,主要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可以通过课程反思间接获得的经验。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及其应用条件的知识,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涉及到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可以通过课程反思提高这方面的知识水平。

三、在课程反思中提高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指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利用教育理性和教育经验,灵活地应对教育情景、作出敏捷的教育行为反应,以促使学生能全面、主动、活泼发展所必须的教育技能。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两方面。无论是教育能力,还是教学能力,都能通过课程反思得到提高。

课程反思可以结合教学实践、体验,通过感悟、内化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篇22

传统意义上的保育工作,更多的涉及到清洁、卫生、保健等工作,即便有些保育员有配班意识,其行为也大多停留在活动前的材料准备、活动结束后的收尾工作上,很难参与到课程的实施、开发过程中,就更谈不上参与教研了。新《纲要》中赋予了保育员新的角色定位“保育员也是教育工作者,其行为同样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保育员应结合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实施教育,与教师密切配合,引导幼儿健康发展。”因此,我园非常重视对保育老师的培训工作。特别是在全园参与的园本教研氛围中,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引导保育老师参与教研活动,提高保育员教育素质。今年的4月18日——20日我园又组织保育员进行安全教育观摩评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保育老师对园本教研的理解吧!

小一班的老师们发现近段时间幼儿总喜欢将一些小物件如扣子、玻璃弹、硬币、蜡笔等藏在口袋里带到幼儿园,个别幼儿乘老师不注意时总想往嘴巴里塞,所以小一班保育老师组织了《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的安全教育活动,收集了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小物品让幼儿观察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吃,并通过医生家长的助教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了一些小物件的危险性,知道不能将一些豆豆、小棒等物品带到幼儿园,不能将这些东西塞到自己和同伴的身上。

小二班的老师针对本学期新插班孩子多,小班孩子又特别渴望家长早早来园接的心理设计了《不跟陌生人走》的安全教育活动,由一位孩子们不熟悉的老师扮演陌生人来接孩子,更让人担心的是当这位陌生人说是妈妈的同事,妈妈有事不能来接,委托她来接,这位小朋友看着所谓的“妈妈同事”手里的零食竟然要跟着走,这不能不让我们引起注意,活动中老师故意让陌生人把孩子接走了,当下午妈妈来接时找不到孩子,看着妈妈焦急的样子,孩子们哑然。我想,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对“不要跟陌生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学前班的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保育老师组织了《设计安全标志》的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各种存在安全隐患的图片,讨论可能会发生的危险,然后让幼儿结伴寻找教室、卧室、卫生间中存在的可能发生危险的地方,并给这些地方设计安全标志,孩子们兴趣很高,为窗户角、桌子角、卫生间地面、电视机旁的电源插座、门缝等地方设计了安全标志并张贴到了相应的地方,活动虽然结束了,可这些只有孩子们能看懂的标志却时时提醒着他们注意安全,减少了老师过多语言的提醒。大一班的'陈老师光从活动组织形式上就让我们眼前一亮,活动开始,她请了临班一位小朋友扮演受伤者,当小朋友看到头缠绷带、包扎着胳膊、手上贴着创可贴的受伤者马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经过小朋友无数猜测后,受伤的小朋友说话了,原来他的头是在教室里和小朋友打闹碰到桌子角上碰破的,胳膊是玩滑滑梯时被小朋友推下来摔断的,手是削铅笔时不小心削烂的。我想,通过这个环节,不用老师再说什么,孩子们也知道该怎么做了。然后陈老师又出示了电风扇、引水机、门等孩子们生活当中常见的物品,引导幼儿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危险,教育幼儿不做危险的事情。还有两个大班的保育老师组织了《着火了怎么办》的活动,通过观看近年我国发生的重大火灾,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让孩子们懂得不能玩火,并通过逃离火灾现场的演习游戏,让孩子们学习了自救逃生的方法与技能。

中班4月份正在进行交通工具博览会的主题,根据主题内容中班保育员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们了解交通标志的含义,教会幼儿能看懂禁止标志和警告标志,并通过游戏进行训练,还请来交警爸爸给小朋友教交通指挥手势,知道各种手势代表的意思,这些安全知识对于作为社会人的孩子们是多么必要啊!

保育员安全教育活动评优,对保育员是一次促进,对听课的老师来说也是一次提高,可以说是给老师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安全教育课。保育老师们在观摩课的设计、准备、实施以及观摩别人的活动、反思研讨的过程中,多种教育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对园本教研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升华,知道了园本教研就是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的。过去,老师们口中的“园本教研”,有的保育老师并不理解,虽然他们也在不知不觉的参与着,但并没有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这次活动让我们感受到,园本教研并不只是老师施展才华的舞台,保育员同样也能在园本教研中潇洒走一回。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篇23

20xx年6月14日,明村小学部分骨干教师一行来到了青岛市第二实验小学进行教研参观学习,认真体会过后,受益匪浅。

本次参观学习的主题是关于“幸福课堂的教学模式”的研讨,由第二实验小学的两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展示了两节特别而充实的语文、数学课例展示。首先是由吴倩倩老师带来的一节“特别的语文课”,是关于《钱学森传》的一节导读课,吴老师首先以感动中国颁奖词入手,引导学生猜测本课重点人物——钱学森,以观察、讨论、故事等多变的课堂教学模式客观的让学生自主整理出了本书的时间线,以时间为顺序完整的了解人物事迹,又通过视频切入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生动的认识了“爱国志士钱学森对祖国的忠诚”,帮助学生完整了解人物形象,最后以随笔的表现形式大胆发挥学生想象力——“钱学森爷爷,我想对您说”,整节课堂内容充实、紧凑,教师表现力、亲和力强,师生互动的气息充盈在整节课中。

紧接着由青年骨干教师王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数学复习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王老师独出心裁,一改以往传统的课堂导入形式,采用了学生自主总结、回顾的形式,以“学生主人公”的课堂抓手为契机,递进展开本节课的重点,又让学生自主填充思维导图,以选择、填空、应用、综合训练等多种全面的题型加强学生知识复习效果,切实巩固所学内容。

两件优秀课例展示结束后,与会参观的老师们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参观校园,各种各样新奇、独特的`教学元素让我们对于接下来的优质化教学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身为一名青年教师,从这次的研学参观中,我深知自身专业素养提升的重要性,要在平凡的课堂中,给孩子更加丰富多彩的复合体验,在日常教学中更加用心去做一名让学生爱戴的老师,树立自身的职业目标,培养日渐加浓的职业认知和荣誉感,为成长为一名新时代的好教师打足基础。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篇24

昨天按照惯例,下午第四节课进行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首先对每位参会的老师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明六好以及双创活动的背诵进行了检查,接着就高三年级如何在最后的一个月时间进行教学工作进行讨论。

高三老师就自己带的各班成绩进行分析,成绩低的原因主要出现在该对的题目做不对,而不是难题做不出来,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很多学生在最后的一百天中,采用题海战术,做不完的卷子,写不完的题目好像是冲向高考胜利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做再多的题目,如果不能对题型、考察点加以总结,也只是一个做题的机器,并不能运用好知识。

所以,高三毕业班的老师决定最后一个月从基础抓起,让学生回归课本,学案,多看做过的题,多总结考察的题型、知识点与这类的题目应如何解决。但是看课本,是否会看课本又是一个大问题,很多学生都是这节课拿出课本来从第一页开始翻,下次上课还是拿出来从第一页翻,这样非常浪费时间。上一届的毕业班老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让学生限时限量的去看课本和课后题,强化公式以及一些模糊知识点的记忆。在这里,我给出了自己的一点提议,让学生拿出这节课要看的课本,自己总结这本书要考察的知识点,会出什么样的题型,这些题型对应的解题思路,让知识点带动着去看课本,这样就不会茫无目的的乱翻书。同时,志刚老师决定自己组两三套卷,专门把一些既简单又考察少的高考考点弄到一起,避免思维定式,以防高考出现这些题目后学生们蒙场。

距离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知识掌握的程度已经不会有太大的提升空间,老师们还建议多关心学生的心理、情绪,因为高考考察的不只是对知识点的掌握,还有心理素质,所以老师们在最后一个月的时间内还要多观察学生的心理波动,及时沟通,这样才能在高考这场无声的心理战中不输在跑线上。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更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多反思多总结是一个人进步的前提,每次和这几位资深的老教师参加教研会都会学到很多自己想都没想过得问题,提升自己教学上的能力。

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篇25

在假期里我阅读了《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贾腊生主编)一书,受益匪浅。让我真正明白了“校本教研”是怎么一回事,“校本教研”有什么用,“校本教研”应该怎样做,教师专业发展有什么样的途径。

校本教研就是指“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是在学校层面上展开的,是学校行为,致力于解决学校层面所面临的问题。它盛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等西方国家,是伴随着“教师即研究者”运动而兴起的。我们现在指的校本教研,就是指由单个的学校作为研究的主体,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目标而营造起来的一种教学研究制度,是教师反思性的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发现问题-确定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链。校长则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的身体力行者。

一、“校本教研”有什么用

1、校本教研能够解决学校教研的实际问题

校本教研有利于学校发展与办学理念的落实。只有学校组织校本化的研究活动,才会有意识地围绕以学校发展中的特殊问题和落实办学理念的具体问题为中心来进行。校本教研使教研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更趋于多样化。教研活动的主体从单一走向集体,从少数骨干教师走向全体教师。活动方式从单向走向互动。如教师组织专题研讨、网上沙龙,学习交流、进行个案研究、讲述教育故事、写反思日记等。在校本教研开展的过程中,全部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与同伴互动交流,寻求问题实质,梳理求解过程,在研究中发展自己并获得智慧的分享。

2、校本教研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作用

校本教研强调共同参与合作,强调教学实践者与教育研究者结成行为共同体,为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构筑良好的环境。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在学校和课堂,所以校本教研为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教师不再是教研活动的旁观者,而是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主力军。

3、校本教研可以促进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工作主要是个体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自身特点及其所处的环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差异,学校与教师的发展是基于自身实际而各具特色的发展。以往学校教研活动与在职培训在目标内容上的统一与方法上僵化,限制教师的个性特点充分发展的现象,校本教研为改变这种现象,为学校的特色发展与教师的个性张扬提供了可能。校本教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特色发展,打造创造性教师队伍。

4、校本教研有利于创办学校特色

“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是广大学校创办特色的一条可探索的道路。在校本教研中,学校通过与科研部门合作,校长与专家对话,教师与研究人员交流,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逐渐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5、校本教研能够将学校构建成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可以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创造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中的学习气氛。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责任,学习是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教研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必由之路。

6、校本教研有利于我国教研体制的改革

传统的教研室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基本上是室本位或学科本位,而不是学校本位。校本教研使教研员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使课堂教学研究转向学科课程研究和学校办学特色研究。

二、“校本教研”应该怎样做

尽管现有的教育科研方法都能为教师的校本教研所采用,但由于教师职业所具有的独特的工作特点和教师群体的特殊素质,因而有些方法显然更适合教师进行研究工作。下面给出最适宜于校本教研的三种教育科研方法。

1、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研究者针对某一问题,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主动操纵研究变量,并对非研究变量给予自觉和明确地控制,观测实施的结果,从而检验研究假设的一种兼有实践性和教育性的研究活动。

一个完整的教育研究过程,通常包括如下几个阶段:选定课题、文献检索(查重)、形成假说,制定研究方案、实际运作、撰写研究报告。

2、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以某一对象或现象(即案例)为研究样本,通过观察,反思等方式反复分析与研究,以深入揭示其蕴含的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案例是在观察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案例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反思”的过程,它能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专业能力。一个完整的案例研究过程,通常包括两个阶段:案例写作、案例研究。

3、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是通过教育主体的故事叙说来描绘教育行为,进行意义建构并使教育活动获得解释性的意义理解。与案例研究不同之处表现在:它是对多个案例的重新构建,像一条线,通过意义串联把许多真实场景进行重新构建,而案例研究是对某一个事物的研究,便像是一个点,叙事研究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有读书感想、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学生教育问题、教学理念和教学研究等,而教学案例所叙述的故事则主要定位在教学研究上。

叙事研究的过程,通常包括如下阶段:记录、反思、撰写叙事研究报告。

三、教师专业发展有什么样的途径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以自身已有基础为出发点,朝着既定的目标,经过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并创造出业绩。其途经有三个:自我学习,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科研过程。

1、自我学习过程。要求:要注意选择性阅读,理论学习;要善于“联系”思考,理念更新;要学会反思自悟,自我提高。

2、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增长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

3、教育科研过程:成就令学生景仰的学识和品格;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创造有价值的经验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