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2024/09/29心得体会

西西文学整理的艺术教育心得体会(精选2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1

新修订的《艺术课程标准(xxxx版)》正式发布,我们在绵阳市张晓蓉名师鼎兴工作室的组织下展开了新课标学习和思考。学习新课标,感觉较之旧版相比,有很大变革,我的主要的体会如下:

一、强调核心素养。

首先新课标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目标重在关注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学习。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备课设计中不仅要注意阶段性知识目标,更要深入思考在整个学习阶段中,该堂课能提升学生的哪些素养?怎样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能达到最好效果?知识领域间有哪些联系?又通过什么有效方式更客观、多层面检测学生的学习达成情况。

二、内容扩大、综合性增强。

高中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义务教育阶段综合为艺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去掉了图像识读,将其包含在美术表现里面。美术表现改为艺术表现,更宽泛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审美判断改为了审美感知,更加突出了本次课改更注重感受和体验的特点。“综合”是这次艺术课程改革的.精彩亮点。艺术课以人文主题式学习方式为主,课程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多种艺术综合共生互生。通过听觉+视觉+知觉,促进通感能力,体验+情感+思维提高艺术修养,完善人格。这些让我认识到我们要从一个美术教师的角色努力向着合作型教师、创新型教师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做一个合格的艺术教师。

三、学习方式的转变。

改变往昔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以生为主、师为辅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人格。而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本学科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差异性以及表现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老师作为主导,起向导,顾问作用,指导学生快乐地学习。

四、明确学业质量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艺术课学业水平考试与评价结果纳入中考。艺术课的学习成绩评价涉及到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和教学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做好过程评价方式的设计,选择科学、实效的方式,客观地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艺术素养的发展。

总之,这次学习是一次很好的“充电”机会,让我对未来的美术教学有了全新的目标和方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及时更新观念,调整方式方法,做成长型教师,迈向新的征程。

例如,美术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4类艺术实践,涵盖16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整体结构图更系统,更具有全面性。

2、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和国际视野。

由以往的学科本位取向转到育人本质取向。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课堂、教育取向是全世界课程改革的共同方向。

3、带来美术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每一学段详实阐述具体学习任务,包含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教师和学生更具有任务的明确性,自然带来教与学的变革。

4、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科学化、具体化;

新美术课程标准解决知识技能如何转化为育人导向、功能的科学化教学设计,将目标落实在具体的课堂环节。

5、落实“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根本要求。

美术学习的成果并非仅仅是看到学生的美术作业,更重要的评价指标是学生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内化于心的内在素养提升,具体反馈点在增添了学业质量的阐述。

《艺术课程标准(xxxx版》的阅读,我还停留在认知的舒服区,它的精华,需要我静下心来去梳理、去思考、去实践。我们会用开阔的人生视野为学生们带来更好的美育课程。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2

在这次专业必修课的学习中,我受益匪浅,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借助这个专业必修课的网络平台,我想谈谈本人对艺术教育的一些体会。

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之一。”,艺术教育表现出一种广泛的渗透功能。从本质上讲,艺术教育以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的整体生存态度与生活观念进行培养,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造就一种健全的人格。艺术的价值在于为个体的心理成长和精神发展提供了一种内在的精神营养和文化价值,以提高人的精神性。

艺术教育不仅能够在德育、智育所不及的方面发挥出艺术教育所特有的审美功能,而且能够发挥出就连德育、智育自身也难以发挥出的德育、智育功能。既然如此,便有一个形式和方法问题。马克思曾说:“你要听音乐,便须培养一个听懂音乐的耳朵,你要欣赏绘画,便须具有懂的形式美的眼睛。

艺术教育以塑造“人”为出发点,以科学的眼光关注人类生理、心理健康,使人全面发展。因此,孩子应当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目前,课余时间,学习艺术的孩子很多,参加艺术考级的孩子更多,不可否认,考级证书与升学挂钩,对孩子的学习起到一定程度的鼓励,但家长们对艺术在思维情感、创造力、想象力以及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尚嫌不足。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人们感情,使人们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使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得能力。学习艺术的孩子,将来并非都成为画家、音乐家,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以科学性、生动性、趣味性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目的,尽量做到边教、边学、边实践,在学生画出一幅画,弹出一首曲子的同时,真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美的魅力。来学习艺术的孩子,每学期流动性较大,如果加强社团活动,有些因课业负担和时间缘故不能继续学习的孩子,可以定期参加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关的艺术社团活动,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3

班级管理工作中,表扬与批评是班主任做好工作的重要手段,是班主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表扬与批评都会对学生的情绪、感情、心理、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听人批评是难堪的事。班主任批评学生主观上希望通过批评促进他们克服和改正错误的思想行为。批评含有品评、判断、指出好坏,其积极作用应该可以激励人、鞭策人、教导人。只有适时、适度、有效的表扬与批评,才能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因此,要做好班级工作,班主任必须掌握必要的表扬与批评的言语技巧,在批评学生时更应讲究方式方法,讲究批评的艺术性。

一、批评学生的语言要客观公正,要有所指。

批评通常是在事情发生后出现的,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事实,调查情况,通过研究分析后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给予公正合理的批评。客观公正是教师对学生作出评价的最基本要求。教师要明确要批评的是针对学生的哪一件事,哪一个行为。点明了某一值得批评的行为,教师不致于将犯错误学生的所有行为笼统地纳入批评的目标,也不至于因某位同学有违纪行为而在班会上批评全班同学。

二、批评要注意选择适宜的场合与时机。

对于自尊心较强的学生,一定要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和场合,才能达到教育目的。一般来说,对于个别同学批评宜单独进行。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批评场合与时机。对于那些一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比较固执的学生,可以适当在办公室进行批评,借助其他教师言论的旁敲侧击。对于自尊心很强又"爱面子"的同学,则应以单独聊天的方式进行批评,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让其在与老师平等交谈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有被批评的错误具有代表性,批评一人可以教育全班学生时,才可公开批评,起到对全班同学"敲警钟" 的作用。另外,对于学生缺点错误的批评应随机进行,不可等错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采取措施,应随时发现,随时批评。

三、语言要和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要用训斥、威胁的口气,也不要用斩钉截铁的语气,那种瞪眼睛、拍桌子,大声叫嚷等发怒的表现都是不得法的,会使学生产生对抗的逆反心理,也有损于教师的形象。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用平等和气的态度,讲究委婉含蓄,设身处地为接受批评的学生着想,班主任满怀爱心,满怀理解,用平等和气的态度点明学生的错误,用真情感化学生,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自我批评的意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四、要侧重转化,达到学生积极效果的内化。

批评时要说明该做的事,指出改正的方向,让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思考批评的问题。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到后悔,这时教师应给予关心和体贴,给予改正错误的机会,通过教育有了正确的反应,接受教师的指点并积极付诸于行动,改掉了错误的行为习惯,这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赞许,恰当地给予表扬,批评转化为表扬,达到了批评的最佳效果。

五、多以鼓励代替批评。

对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一般宜通过鼓励达到批评的目的。使他们从鼓励中发现不足,看到希望,增强信心。例如我班有一名班干部工作一直积极主动,各项工作做得很好,深得老师赞许和学生认可。但有段时间学习下降,作业也不认真做。同学们也说她这样不行、那样不好。该同学就背上了思想包袱,工作再不像原来那样积极、主动、热情了。我多次找她谈话,查找原因,提出奋斗目标。学习上每当有了进步,就特别提出来表扬。使她坚定了学习信心,各方面又像原来一样好了。

六、批评过后要多关心学生。

关注情绪变化,防止过激行为。严厉批评后要关注其情绪变化情况,个别情绪不稳定的同学可能会做出逃学、出走、破坏、报复等过激行为。关注改正错误的情况,防止坐失良机。批评的目的是促其改正错误,所以认为批评结束就万事大吉,而要进行有意识的观察、辅导、有了进步要及时表扬。注意安抚技巧,批评后必要时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向学生表明为什么要批评,为什么要这样批评,以消除感情上的隔膜。

总之,教师在工作中不要过多地使用批评,以免造成学生消极悲观,应少运用且善于运用批评才是上策,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艺术性,以提高教育学生的实效性。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4

在课堂教学中,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欲使课堂显示出强大的魅力,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之中,就必须要求教师努力追求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艺术,尤其是教师那循循善诱,独具一格的评价语言。”这是书中讲述的课堂教学方式给我留下的很深的印象,读到其中谈的课堂评价语言魅力,再结合自己平时教学进行反思,感触颇深。

课堂是展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学艺术的神圣殿堂。我认为,对于教师,不单单是完成一项工作和任务,还理应是恒久的科研课题和执着的艺术追求。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改进做法的着力点,是改进教学方法。科学而又精妙的方法,是课堂教学艺术中的有机构成部分。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历史,预测未来的课堂教学趋势,笔者在既重可操作性,更重可接受性的前提下,努力抓好以下几点:

1、注重课堂整体设计。课堂教学,从每个学科到这一学科的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多元复合的整体,只有进行整体设计,才有可能实现全程优化、整体优化的效果;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而整体设计的过程,就是艺术构思的过程。在整体设计中,坚持以“大纲”为纲,以课本为本,以教具为辅助,针对教学内容和多数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力求新、巧、精。新,就不能“炒剩饭”,老是“一道汤”。久闻芝兰不觉香。

2、创设氛围。营造语境。生龙活虎的学生渴望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是最怕“鸦雀无声”。人非鸦雀,焉能无声?连古人都懂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辩证法,怎能让现代的少年儿童个个成为泥塑、木雕,老是没有表情或只有一种表情呢?沉闷、呆滞、死寂的课堂气氛,只会令学生感到压抑、麻木、窒息。活教,才有活学;讲得传神,听得才有神,而不会走神。如何创设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课堂效果,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呢?

(1)设疑激趣,以趣生情。兴趣是一种愉快的情感。我采用迁移法、悬念法、游戏法等方法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对学习顿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了求知欲,让学生由疑生趣,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以趣激思,以思引探。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进入了探求新知的'最佳状态时,教师要抓住时机,依据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展示有利于学生学习模仿、概括的教学内容,发掘教材的兴趣因素。

(3)以知促趣,知趣交融。通过学生努力学习和老师的配合指导,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促使短暂的兴趣发展为持续性的求知欲。

3、讲究课堂语言技巧。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力臻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的相互协调和相得益彰。

4、利用游戏教学,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不是教师的“一人堂”、“一言堂”。课堂教学也不是教师的“独唱”、“独角戏”和自言自语。师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人翁和参与者。动员和激励学生参与,本来就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况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课堂教学艺术就是师生合作的艺术。

由此,我联想到平时自己的教学。自己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语言就太显单调,“好”、“不错”等简单、随意的话语经常出现,现在想来,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的确产生了极大的阻碍。那么是自己不会使用这些丰富的评价语言吗?我想,是坚持给学生鼓励、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意识不强造成了平时课堂中语言的单调。在一节课中,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是有限的,他们很珍惜,但更在乎老师对他们问题回答的打分。可老师在一堂课中面临着无数这样的“打分”,容易在意识上产生疲劳,于是,这种简单、随意的评价语言就产生了。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很重要,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那难得表现的机会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更活跃,氛围更轻松。书中还讲到评价的语言要生动巧妙,富有幽默。有时学生会重复前几个同学的回答,聪明的老师也不会指责学生,而是幽默地笑笑说:“哦!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一下,对吗?”这些充满爱心、智慧的话会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学生有这样一位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纠正学习中的错误,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在这样的一个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学会欣赏同学,宽容同学的错误,消除有些学生内心的自卑和怕失败的局促,在课堂中品尝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总之,课堂教学艺术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还要进行深入探索。寻求更多彩、更灵活的教学手段,促进新课改,营造课堂教学新模式,这一切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5

教师的天职是育人,肩负着民族兴衰的重任,被广泛誉为园丁、春蚕、蜡烛、人梯、灵魂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怎样才能不辜负这些美称呢?我认为关键是心中要有爱。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的,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心中必须要有爱。

首先,要爱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建设祖国的栋梁,因此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看作是爱迪生、爱恩斯坦。用爱心、关心、责任心、宽容心、细心去培育他们。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的确,爱是一种情感交流,只有把炽热的爱通过一言一行传给学生时,才会激起学生对老师情感的回报,从而乐于接受你所给予的一切。所以要成为一名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先决条件是要爱学生,只有心中有爱,才会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好学生。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倾注了20xx年的爱,终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了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可谓爱的伟大!

其次,要爱学习。

教育是一项灌溉事业,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是一条有源头的河流。所以要成为一名受学生敬佩的老师,一定都要热爱学习,不断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是使自己的教育取得成功的法宝;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力争使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成为一种发展着的教学艺术;学习专业知识,使自己拥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广阔的智力背景。只有爱学习的老师,才会在教学中保持创造的激情与活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学生倾心,学校放心,家长开心的名师。

再次,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教育是一项事业,我们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而不要仅仅把它当作一种职业,更不能只当作是一个谋生的饭碗。职业与事业的不同层次在于职业只让我们生存,而事业才能让我们自己、国家、社会发展。因此要成为一名对学生终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老师,必须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作一生不懈的追求,把教育好学生放在首位,不为权力、地位、名誉、金钱和其他物质利益所动摇,每一天都充满激情,勇于开拓,敢于追求,让三尺讲台绽放出世界上最美最灿烂的花朵。教师生活虽然艰苦,但我看到学生获得优异成绩后欣喜的笑容,看到一届届的学生正成人成才,我感到无比快乐!

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就注定一生都要倾注爱。只要不吝惜挥洒爱的教师,才会成为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才会成为受学生敬佩的老师;才会成为受学生感激的老师。国家教育周部长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就是教师的灵魂。我,一介书生,深有同感。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6

已经连续好多年带毕业班了。每年到孩子们毕业上考场前,我都会送给他们一些礼物,或是文具袋,或是圆珠笔,或是一包湿巾……每每在大考的前几天让班长发放给同学们,祝福他们考试顺利,成绩优异。但我总隐隐的感觉,学生们并不太领情,因为我发现,不但主动向我表示感谢的同学很少,而且很不珍惜,放学后,有的孩子甚至把我送他们的礼物当作垃圾顺手扔在了地上。

按照道理,老师送礼物给同学,这是老师对同学的关心、呵护,是一片爱心。同学应该很珍惜老师这份情义,可结果为什么事与愿违呢?我陷入了沉思。

我又想起发生在身边的许多情节:老师辛苦批阅的作文,同学一把抓过来塞进书箱;老师牺牲业余时间要给学生补课,同学却气哼哼的摔门而去;老师带病上课,同学却捂着嘴巴远远的躲开怕被传染;老师主动提前半个小时到学校,为同学讲解高难度的数学题,同学却画一张遗像贴在黑板上,希望老师不要来……

于是我开始反思并寻求办法:可能是我送礼物的方式错了。不应该这么随便的让班长像发作业本一样,分发给孩子们,应该讲究一个方式方法。

于是,今年,我要变换一种方式来做这项工作。

挑选、准备礼物。我观察了好久,也了解了很久。发现很多同学手腕上喜欢戴一种丝带编织的类似手链的饰物,或红或蓝,很是漂亮。于是我决定就送孩子们这种手链,我要送中国红,象征吉祥,祝愿同学们顺利通过中考。

于是,我买下四十根大红色丝织手链。

我又去文具店买了四十张精美的贺卡,根据同学不同的特点,用心在每张贺卡上写下我的祝福。

精择时间,送上祝福。中考前的最后一节课,我们一直很重视。总是设计一些活动,为同学们的中学生活画上圆满的句点。

我决定在最后一节课最后一个环节,为同学送手链,献贺卡,说祝语。

最后一节课终于到了。第一个环节是播放了我精心制作的幻灯片,内容很丰富,从初一入学军训立志,香山踏秋,到初二的鸟巢情结,健康骑行,再到初三郊外拓展,百日誓师,梳理和展示的是同学们三年来走过的`精彩历程,一张张生动的照片配上优美的旋律和感人肺腑的解说词,彰显着这个班集体巨大的活力和美丽的风采,很多同学激动异常。

第二个环节,班长组织同学们互写同学录,互赠祝辞。

最后一项是班主任老师为每个同学送上礼物。

班长打开音响的按钮,《隐形的翅膀》那优美的旋律便弥漫在整个教室。我一个一个请同学们到讲台上来,一个一个的和他们拥抱,亲自为他们戴上红色的手链,真诚的送上贺卡,并献上一句我最诚挚的祝福。同学们都特别感动,整个教室的气氛非常和谐、温暖。好多女生眼含热泪紧紧的抱着我,不愿分开。……

后来我注意到,没有一个同学丢到手链和贺卡。大考那两天,所有的同学的手腕上都戴着我送他们的大红手链,远远地看到我,还高高的举起手,示意给我看。有的同学直到领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还戴在手腕上。有一个平时很调皮很大大咧咧的学生家长偷偷告诉我说:我家孩子特别珍惜您送的手链,睡觉的时候挂在床头,洗澡的时候都不舍得摘下来,总不厌其烦的和我们讲您送她手链时拥抱她的情形。

这一次的爱心付出,我成功了。

我深道,这最后一节课在四十个孩子的心中,将永远被定格成美丽的风景。这就是爱的艺术,这就是爱的艺术的魅力。

这件事情给我深刻的警示:教师需要以爱育爱,让爱在教育活动中得到传递和光大。但很多教师出于爱的教育行为并不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其结果轻一点是教师的努力看不到效果,学生根本不接纳;重一点是师生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对艰辛的付出没有好的结果,很多老师感到委屈,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爱,正是由于缺乏尊重、理解的基础,学生产生了抵触和逆反心理,才不接纳。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中,他才能和施爱的人形成共识,才能学会感恩,学会回报。

付出的爱不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能震撼人的情感,就不是有意义的爱。真正有意义的爱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交融。教师作为沟通的主导,不仅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更要有爱的艺术,即艺术的表达爱的形式。而这种艺术来自教师的智慧,学识和修养。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7

学习了《教育的艺术——怎样做个好老师》这篇讲座后,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艺术的基础与定位。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因为教育是公益服务事业,教师是提供这种公益教育的实践者!在许多学校的标语中经常可以看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句话更加说明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而教师是引导者。同时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一个个将来为国家为社会有用的全面发展人,而不是一个有着言听计从的因循守旧的人。所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来对孩子进行教育要充分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育艺术。通过学习我掌握了以下几点:

一、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学生教育中,学生身心发展有着客观的规律,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其选择的教育内容、方式和途径也各有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拔苗助长。同时,在教育中,由于学生家庭环境不一样,学生个体间也存在着差异,因此,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以及对不同知识感受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材施教,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自身特点来进行教育。

二、提升自身修养。

教师的自身修养深刻地影响着孩子。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美,给孩子创造美的环境,和孩子一起来分享、品味生活中的美;要增加自身的行为体验,可以带着孩子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增加自身的体验,在体验的积累中学习知识,从而逐步提升自身修养。

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教育修养,消除功利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与理解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8

在课堂教学中,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欲使课堂显示出强大的魅力,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之中,就必须要求教师努力追求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艺术,尤其是教师那循循善诱,独具一格的评价语言。”这是书中讲述的课堂教学方式给我留下的很深的印象,读到其中谈的课堂评价语言魅力,再结合自己平时教学进行反思,感触颇深。

课堂是展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学艺术的神圣殿堂。我认为,对于教师,不单单是完成一项工作和任务,还理应是恒久的科研课题和执着的艺术追求。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改进做法的着力点,是改进教学方法。科学而又精妙的方法,是课堂教学艺术中的有机构成部分。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历史,预测未来的课堂教学趋势,笔者在既重可操作性,更重可接受性的前提下,努力抓好以下几点:

1、注重课堂整体设计。课堂教学,从每个学科到这一学科的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多元复合的整体,只有进行整体设计,才有可能实现全程优化、整体优化的效果;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

点。而整体设计的过程,就是艺术构思的过程。在整体设计中,坚持以“大纲”为纲,以课本为本,以教具为辅助,针对教学内容和多数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力求新、巧、精。新,就不能“炒剩饭”,老是“一道汤”。久闻芝兰不觉香。

2、创设氛围。营造语境。生龙活虎的学生渴望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是最怕“鸦雀无声”。人非鸦雀,焉能无声?连古人都懂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辩证法,怎能让现代的少年儿童个个成为泥塑、木雕,老是没有表情或只有一种表情呢?沉闷、呆滞、死寂的课堂气氛,只会令学生感到压抑、麻木、窒息。活教,才有活学;讲得传神,听得才有神,而不会走神。如何创设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课堂效果,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呢?

(1)设疑激趣,以趣生情。兴趣是一种愉快的情感。我采用迁移法、悬念法、游戏法等方法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对学习顿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了求知欲,让学生由疑生趣,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以趣激思,以思引探。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进入了探求新知的最佳状态时,教师要抓住时机,依据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展示有利于学生学习模仿、概括的教学内容,发掘教材的兴趣因素。

(3)以知促趣,知趣交融。通过学生努力学习和老师的配合指导,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促使短暂的兴趣发展为持续性的求知欲。

3、讲究课堂语言技巧。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力臻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的相互协调和相得益彰。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9

在课堂教学中,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欲使课堂显示出强大的魅力,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之中,就必须要求教师努力追求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艺术,尤其是教师那循循善诱,独具一格的评价语言。”这是书中讲述的课堂教学方式给我留下的很深的印象,读到其中谈的课堂评价语言魅力,再结合自己平时教学进行反思,感触颇深。

课堂是展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学艺术的神圣殿堂。我认为,对于教师,不单单是完成一项工作和任务,还理应是恒久的科研课题和执着的艺术追求。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改进做法的着力点,是改进教学方法。科学而又精妙的方法,是课堂教学艺术中的有机构成部分。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历史,预测未来的课堂教学趋势,笔者在既重可操作性,更重可接受性的前提下,努力抓好以下几点:

1、注重课堂整体设计。课堂教学,从每个学科到这一学科的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多元复合的整体,只有进行整体设计,才有可能实现全程优化、整体优化的效果;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

点。而整体设计的过程,就是艺术构思的过程。在整体设计中,坚持以“大纲”为纲,以课本为本,以教具为辅助,针对教学内容和多数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力求新、巧、精。新,就不能“炒剩饭”,老是“一道汤”。久闻芝兰不觉香。

2、创设氛围。营造语境。生龙活虎的学生渴望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是最怕“鸦雀无声”。人非鸦雀,焉能无声?连古人都懂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辩证法,怎能让现代的少年儿童个个成为泥塑、木雕,老是没有表情或只有一种表情呢?沉闷、呆滞、死寂的课堂气氛,只会令学生感到压抑、麻木、窒息。活教,才有活学;讲得传神,听得才有神,而不会走神。如何创设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课堂效果,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呢?

(1)设疑激趣,以趣生情。兴趣是一种愉快的情感。我采用迁移法、悬念法、游戏法等方法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对学习顿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了求知欲,让学生由疑生趣,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以趣激思,以思引探。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进入了探求新知的最佳状态时,教师要抓住时机,依据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展示有利于学生学习模仿、概括的教学内容,发掘教材的兴趣因素。

(3)以知促趣,知趣交融。通过学生努力学习和老师的配合指导,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促使短暂的兴趣发展为持续性的求知欲。

3、讲究课堂语言技巧。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力臻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的相互协调和相得益彰。

4、利用游戏教学,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不是教师的“一人堂”、“一言堂”。课堂教学也不是教师的“独唱”、“独角戏”和自言自语。师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人翁和参与者。动员和激励学生参与,本来就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况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课堂教学艺术就是师生合作的艺术。

由此,我联想到平时自己的教学。自己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语言就太显单调,“好”、“不错”等简单、随意的话语经常出现,现在想来,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的确产生了极大的阻碍。那么是自己不会使用这些丰富的评价语言吗?我想,是坚持给学生鼓励、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意识不强造成了平时课堂中语言的单调。在一节课中,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是有限的,他们很珍惜,但更在乎老师对他们问题回答的打分。可老师在一堂课中面临着无数这样的“打分”,容易在意识上产生疲劳,于是,这种简单、随意的评价语言就产生了。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很重要,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那难得表

现的机会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更活跃,氛围更轻松。书中还讲到评价的语言要生动巧妙,富有幽默。有时学生会重复前几个同学的回答,聪明的老师也不会指责学生,而是幽默地笑笑说:“哦!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一下,对吗?”这些充满爱心、智慧的话会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学生有这样一位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纠正学习中的错误,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在这样的一个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学会欣赏同学,宽容同学的错误,消除有些学生内心的自卑和怕失败的局促,在课堂中品尝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总之,课堂教学艺术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还要进行深入探索。寻求更多彩、更灵活的教学手段,促进新课改,营造课堂教学新模式,这一切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10

对班主任来说,班级管理是头等任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必须注意方式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班级管理中的几条几何原则。

一、“正方形”原则

几何学中的正方形,是指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方方正正”这个词包含公正无私的涵义。班级管理中的“正方形”原则,简单说就是依法治班,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管理需要“法制化”,班级管理也需要“制度化”。班主任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合情合理的班级制度。但是有了可依靠的制度还不够,班主任还必须遵循“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处理问题时不偏不倚,完全依法治班,才能真正发挥制度的作用。这就好比正方形,一旦一个角度有偏移,或者一条线出现一丝一毫的倾斜,就不再成为正方形。班级管理也一样,班主任必须一碗水端平,严格按制度办事,才能真正发挥班级制度作用,避免其沦为一纸空文。

所以,班级管理中的正方形原则,便是以制度为管理依据,依制度行事,不变形、不扭曲,如此才能达到建设良好班集体的目的。

二、“圆形”原则

几何学中的“圆”,是指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常常与棱角分明的“方”相对,因而常常被赋予柔性、讲究技巧、避免损害性摩擦等文化意义。而班级管理中的“圆形”原则正是借用了这层文化意义,即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要在遵循班级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尽量采取柔和的、富有技巧的方式方法,将可能出现的伤害或对班级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圆形”原则提醒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刚柔相济。刀再锋利,如果一碰就断,也就毫无作用。如,当学生逆反情绪严重时,必须先进行心理疏导,助其释放不良情绪之后再进行思想教育,或者先让其冷静下来,再委婉地进行点拨。如果一味地硬碰硬,必然费力不讨好。达不到效果不说,严重时还会两败俱伤。教育本身是一种唤醒、一种激励,也是一种约束和规范。青春期的学生逆反心理强,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些见解或主张也许并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但班主任却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如果强行采取高压政策,往往会事与愿违,甚至加大教育工作的难度,而“以柔克刚”却往往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立体”原则

几何学中的“立体”是一个与“平面”相对的概念,其特征是通过视觉可见物体或图形有多个层次。班级管理中的“立体”原则,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班级是立体的、多维的,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是一个个立体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情感丰富而复杂。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以立体的方式进行。

班级如同社会,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复杂性对班主任的管理策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性质不同的问题,班主任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处理,一定要避免平面化的“一刀切”。

我们常常把教育分为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其实这五个方面本身就是一个立体的不同侧面,分割开来各自为战,必将破坏教育的完整性,也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教育效果;只有全方位、多层次地将各种教育因素融合渗透进日常教育的点点滴滴中,才能塑造立体的、完善的个体。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中的几何原则,简单说就是在依法治班时要”方”,在处理具体个案、解决棘手问题时要“圆”,在实施教育、制定教育计划、策划教育活动时要“立体”。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11

在课堂教学中,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欲使课堂显示出强大的魅力,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之中,就必须要求教师努力追求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艺术,尤其是教师那循循善诱,独具一格的评价语言。”这是书中讲述的课堂教学方式给我留下的很深的印象,读到其中谈的课堂评价语言魅力,再结合自己平时教学进行反思,感触颇深。

课堂是展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学艺术的神圣殿堂。我认为,对于教师,不单单是完成一项工作和任务,还理应是恒久的科研课题和执着的艺术追求。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改进做法的着力点,是改进教学方法。科学而又精妙的方法,是课堂教学艺术中的有机构成部分。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历史,预测未来的课堂教学趋势,笔者在既重可操作性,更重可接受性的前提下,努力抓好以下几点:

1、注重课堂整体设计。课堂教学,从每个学科到这一学科的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多元复合的整体,只有进行整体设计,才有可能实现全程优化、整体优化的效果;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

点。而整体设计的过程,就是艺术构思的过程。在整体设计中,坚持以“大纲”为纲,以课本为本,以教具为辅助,针对教学内容和多数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力求新、巧、精。新,就不能“炒剩饭”,老是“一道汤”。久闻芝兰不觉香。

2、创设氛围。营造语境。生龙活虎的学生渴望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是最怕“鸦雀无声”。人非鸦雀,焉能无声?连古人都懂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辩证法,怎能让现代的少年儿童个个成为泥塑、木雕,老是没有表情或只有一种表情呢?沉闷、呆滞、死寂的课堂气氛,只会令学生感到压抑、麻木、窒息。活教,才有活学;讲得传神,听得才有神,而不会走神。如何创设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课堂效果,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呢?

(1)设疑激趣,以趣生情。兴趣是一种愉快的情感。我采用迁移法、悬念法、游戏法等方法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对学习顿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了求知欲,让学生由疑生趣,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以趣激思,以思引探。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进入了探求新知的最佳状态时,教师要抓住时机,依据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展示有利于学生学习模仿、概括的教学内容,发掘教材的兴趣因素。

(3)以知促趣,知趣交融。通过学生努力学习和老师的配合指导,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促使短暂的兴趣发展为持续性的求知欲。

3、讲究课堂语言技巧。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力臻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的相互协调和相得益彰。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12

在这次专业必修课的学习中,我受益匪浅,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借助这个专业必修课的网络平台,我想谈谈本人对艺术教育的一些体会。

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之一。”,艺术教育表现出一种广泛的渗透功能。从本质上讲,艺术教育以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的整体生存态度与生活观念进行培养,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造就一种健全的人格。艺术的价值在于为个体的心理成长和精神发展提供了一种内在的精神营养和文化价值,以提高人的精神性。

艺术教育不仅能够在德育、智育所不及的方面发挥出艺术教育所特有的审美功能,而且能够发挥出就连德育、智育自身也难以发挥出的德育、智育功能。既然如此,便有一个形式和方法问题。马克思曾说:“你要听音乐,便须培养一个听懂音乐的耳朵,你要欣赏绘画,便须具有懂的形式美的眼睛。

艺术教育以塑造“人”为出发点,以科学的眼光关注人类生理、心理健康,使人全面发展。因此,孩子应当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目前,课余时间,学习艺术的孩子很多,参加艺术考级的孩子更多,不可否认,考级证书与升学挂钩,对孩子的学习起到一定程度的鼓励,但家长们对艺术在思维情感、创造力、想象力以及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尚嫌不足。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人们感情,使人们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使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得能力。学习艺术的孩子,将来并非都成为画家、音乐家,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以科学性、生动性、趣味性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目的,尽量做到边教、边学、边实践,在学生画出一幅画,弹出一首曲子的同时,真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美的魅力。来学习艺术的孩子,每学期流动性较大,如果加强社团活动,有些因课业负担和时间缘故不能继续学习的孩子,可以定期参加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关的艺术社团活动,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13

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教育是慢的艺术》所说的“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

“不管贴着什么标签,永远不要去爱使儿童备受折磨的教育体制。不需要智慧,不需要反复思量,只要稍加观察,我们眼中就会时常含着泪水。”这一段话是张文质先生《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断句一则中的两句话。类似的话语在张先生的这本书里比比皆是。直面教育、直面教育的责任、直面自己内在的责任,似乎是张文质先生在本书中的核心观点。回想自己平时的教学实际,我很有感触。

平时的教学中我会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给我的教学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但每次自己遇到这种情况自己总是不愿放弃他们,虽然有时自己耐心也会耗尽,也会大喊大叫,但不管同事怎样好心提醒,我就是不愿就此放弃。但却不可否认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还是太多。今后真的要肯定孩子们的进步;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自己今后还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教育是需要感悟的。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是慢慢感悟出来的。我们老师的许多教学经验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

教育需要等待。教育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

“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真是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

教育需要永恒的责任。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如何让孩子明确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走出校园后,还愿努力顽强的活着,甚至让自己更好的活着。这才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真正需要承担起的责任吧。

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也让孩子慢慢地学会欣赏这种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14

首先,我面对的是小学的孩子,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一样:简单、天真、纯洁,而作为孩子的启蒙者,老师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将会是很重要的。我们给予孩子的应该是“真、善、美”的东西。通过学习,我更加懂得了,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灵魂对灵魂的塑造,因此,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发展就非常重要了。如果教师自身的心理不健康,人格有障碍,将会给学生未来的身心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应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实,老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生活和工作中也存在着种种压力,教师不仅面临来自教学改革的压力,而且还有学历、职称、论文、课题、竞聘上岗、评等级等各种压力,知识更新的速度更需加快。教师需要不断地充电,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教学;教育改革的力度增加,学校之间、同事之间竞争激烈,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这些都是加大教师心理问题的压力,而且由于教师的社会角色,往往更容易隐藏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愿意向外人透露。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能面对这种压力,一方面能对压力进行自我调节,我想,作为一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还是能较好地对自己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的。

一、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具备这些素质,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二、具备耐心和爱心

在工作中,我们总可以接触到不同能力、性格的孩子,也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家长,他们当中,有的令我们感到欣慰,但是也有让我们感到头痛。不管是面对孩子还是家长,我们能够做到换位思考,从他们的角度和立场出发,真心地为他们考虑,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就没有难得倒的人和事。

三、清晰的自我意识和工作责任感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有清晰的角色意识,经常意识到自己是个教师,懂得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并经常用优秀教师的标准衡量自己,自觉地评价与调节自己的行为,自尊、自重、自爱、自强,并且意识到自己所充当的角色会遇到的冲突,及时进行调整和克服。这样就能缓解教师的心理失衡和失落感、相对剥夺感,使其以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工作之中。

教师不仅是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更是在塑造人格,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15

对班主任来说,班级管理是头等任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必须注意方式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班级管理中的几条几何原则。

一、“正方形”原则

几何学中的正方形,是指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方方正正”这个词包含公正无私的涵义。班级管理中的“正方形”原则,简单说就是依法治班,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管理需要“法制化”,班级管理也需要“制度化”。班主任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合情合理的班级制度。但是有了可依靠的制度还不够,班主任还必须遵循“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处理问题时不偏不倚,完全依法治班,才能真正发挥制度的作用。这就好比正方形,一旦一个角度有偏移,或者一条线出现一丝一毫的倾斜,就不再成为正方形。班级管理也一样,班主任必须一碗水端平,严格按制度办事,才能真正发挥班级制度作用,避免其沦为一纸空文。

所以,班级管理中的正方形原则,便是以制度为管理依据,依制度行事,不变形、不扭曲,如此才能达到建设良好班集体的目的。

二、“圆形”原则

几何学中的“圆”,是指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常常与棱角分明的“方”相对,因而常常被赋予柔性、讲究技巧、避免损害性摩擦等文化意义。而班级管理中的“圆形”原则正是借用了这层文化意义,即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要在遵循班级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尽量采取柔和的、富有技巧的方式方法,将可能出现的伤害或对班级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圆形”原则提醒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刚柔相济。刀再锋利,如果一碰就断,也就毫无作用。如,当学生逆反情绪严重时,必须先进行心理疏导,助其释放不良情绪之后再进行思想教育,或者先让其冷静下来,再委婉地进行点拨。如果一味地硬碰硬,必然费力不讨好。达不到效果不说,严重时还会两败俱伤。教育本身是一种唤醒、一种激励,也是一种约束和规范。青春期的学生逆反心理强,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些见解或主张也许并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但班主任却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如果强行采取高压政策,往往会事与愿违,甚至加大教育工作的难度,而“以柔克刚”却往往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立体”原则

几何学中的.“立体”是一个与“平面”相对的概念,其特征是通过视觉可见物体或图形有多个层次。班级管理中的“立体”原则,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班级是立体的、多维的,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是一个个立体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情感丰富而复杂。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以立体的方式进行。

班级如同社会,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复杂性对班主任的管理策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性质不同的问题,班主任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处理,一定要避免平面化的“一刀切”。

我们常常把教育分为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其实这五个方面本身就是一个立体的不同侧面,分割开来各自为战,必将破坏教育的完整性,也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教育效果;只有全方位、多层次地将各种教育因素融合渗透进日常教育的点点滴滴中,才能塑造立体的、完善的个体。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中的几何原则,简单说就是在依法治班时要“方”,在处理具体个案、解决棘手问题时要“圆”,在实施教育、制定教育计划、策划教育活动时要“立体”。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16

班级管理工作中,表扬与批评是班主任做好工作的重要手段,是班主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表扬与批评都会对学生的情绪、感情、心理、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听人批评是难堪的事。班主任批评学生主观上希望通过批评促进他们克服和改正错误的思想行为。批评含有品评、判断、指出好坏,其积极作用应该可以激励人、鞭策人、教导人。只有适时、适度、有效的表扬与批评,才能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因此,要做好班级工作,班主任必须掌握必要的表扬与批评的言语技巧,在批评学生时更应讲究方式方法,讲究批评的艺术性。

一、批评学生的语言要客观公正,要有所指。

批评通常是在事情发生后出现的,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事实,调查情况,通过研究分析后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给予公正合理的批评。客观公正是教师对学生作出评价的最基本要求。教师要明确要批评的是针对学生的哪一件事,哪一个行为。点明了某一值得批评的行为,教师不致于将犯错误学生的所有行为笼统地纳入批评的目标,也不至于因某位同学有违纪行为而在班会上批评全班同学。

二、批评要注意选择适宜的场合与时机。

对于自尊心较强的学生,一定要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和场合,才能达到教育目的。一般来说,对于个别同学批评宜单独进行。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批评场合与时机。对于那些一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比较固执的学生,可以适当在办公室进行批评,借助其他教师言论的旁敲侧击。对于自尊心很强又"爱面子"的同学,则应以单独聊天的方式进行批评,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让其在与老师平等交谈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有被批评的错误具有代表性,批评一人可以教育全班学生时,才可公开批评,起到对全班同学"敲警钟"的作用。另外,对于学生缺点错误的批评应随机进行,不可等错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采取措施,应随时发现,随时批评。

三、语言要和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要用训斥、威胁的口气,也不要用斩钉截铁的.语气,那种瞪眼睛、拍桌子,大声叫嚷等发怒的表现都是不得法的,会使学生产生对抗的逆反心理,也有损于教师的形象。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用平等和气的态度,讲究委婉含蓄,设身处地为接受批评的学生着想,班主任满怀爱心,满怀理解,用平等和气的态度点明学生的错误,用真情感化学生,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自我批评的意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四、要侧重转化,达到学生积极效果的内化。

批评时要说明该做的事,指出改正的方向,让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思考批评的问题。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到后悔,这时教师应给予关心和体贴,给予改正错误的机会,通过教育有了正确的反应,接受教师的指点并积极付诸于行动,改掉了错误的行为习惯,这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赞许,恰当地给予表扬,批评转化为表扬,达到了批评的最佳效果。

五、多以鼓励代替批评。

对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一般宜通过鼓励达到批评的目的。使他们从鼓励中发现不足,看到希望,增强信心。例如我班有一名班干部工作一直积极主动,各项工作做得很好,深得老师赞许和学生认可。但有段时间学习下降,作业也不认真做。同学们也说她这样不行、那样不好。该同学就背上了思想包袱,工作再不像原来那样积极、主动、热情了。我多次找她谈话,查找原因,提出奋斗目标。学习上每当有了进步,就特别提出来表扬。使她坚定了学习信心,各方面又像原来一样好了。

六、批评过后要多关心学生。

关注情绪变化,防止过激行为。严厉批评后要关注其情绪变化情况,个别情绪不稳定的同学可能会做出逃学、出走、破坏、报复等过激行为。关注改正错误的情况,防止坐失良机。批评的目的是促其改正错误,所以认为批评结束就万事大吉,而要进行有意识的观察、辅导、有了进步要及时表扬。注意安抚技巧,批评后必要时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向学生表明为什么要批评,为什么要这样批评,以消除感情上的隔膜。

总之,教师在工作中不要过多地使用批评,以免造成学生消极悲观,应少运用且善于运用批评才是上策,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艺术性,以提高教育学生的实效性。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17

20xx年4月21日,新修订的《艺术课程标准(20xx版》正式发布。课程标准是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推进。那么,它带来哪些变化呢

1、解决“三维目标”16年以来相互割裂的问题。

例如,美术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4类艺术实践,涵盖16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整体结构图更系统,更具有全面性。

2、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和国际视野。

由以往的学科本位取向转到育人本质取向。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课堂、教育取向是全世界课程改革的共同方向。

3、带来美术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每一学段详实阐述具体学习任务,包含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教师和学生更具有任务的明确性,自然带来教与学的`变革。

4、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科学化、具体化;

新美术课程标准解决知识技能如何转化为育人导向、功能的科学化教学设计,将目标落实在具体的课堂环节。

5、落实“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根本要求。

美术学习的成果并非仅仅是看到学生的美术作业,更重要的评价指标是学生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内化于心的内在素养提升,具体反馈点在增添了学业质量的阐述。

《艺术课程标准(20xx版》的阅读,我还停留在认知的舒服区,它的精华,需要我静下心来去梳理、去思考、去实践。我们会用开阔的人生视野为学生们带来更好的美育课程。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18

美术教育,在教师眼中,是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和激发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在孩子的眼中,却只是表现自己内心世界无声的语言。它可以说是孩子与外界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借助绘画,幼儿把自己心理上的需要,情绪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了解表达出来。新《纲要》明确指出:“在艺术活动中要面向全体”、“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美术的目标不是培养少数画家。传统美术教育活动以灌输、临摹、教师示范为主,在实践中我们已加以否定,取而代之的是自主性美术活动,即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认为这样既保护孩子自尊心,又发挥了创造力,但问题是孩子虽然有思想、有个性,但是却什么也画不出来,老是叫“老师,这个我不会画”,究其原因,是他们本身缺乏一定的技能技巧。也就是说,前面两种教育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怎样进行美术教学?”“如何才能让幼儿的画板而不僵、灵动、有个性呢?”带着此疑惑,我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贯彻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鉴于此,这里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谈谈我是如何进行幼儿美术教育。

一、激发兴趣,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环境。

兴趣的重要性,是大家众所周知的,做每件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培养、激发他们的“兴趣”。但在现实工作中,却时常发现这是那么的空洞、抽象,“如何培养?”“如何激发?”这是我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实施,我发现营造宽松氛围,给幼儿一个有利的环境,是培养幼儿“兴趣“之源。环境包括周围生存环境和心理环境。大到幼儿园整体布局、构造,小到幼儿旁边接触的伙伴。小班一开学,我就在教室里设置了一个宽敞的美工角,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投放了少量的蜡笔、彩色笔、铅笔,圆珠笔等各种画笔、纸张,尽可能保证孩子们能自由进行涂画,尤其是午饭后一段时间,我引导幼儿三三两两参加活动,

在人员搭配上,注意强弱合作,让幼儿互相交流,学习。由于没有压力,慢地他们不再需要我组织、引导,而是习惯性地变得喜欢到美工角里去活动。对幼儿的作品,我总是耐心地理解,用童心去欣赏,然后,带着诚心去听孩子介绍,并且,真心地给孩子一个“你画得真棒”、“你真是一个小画家”之类的鼓励和肯定。每当看到孩子们一个个带着开心的笑容从我身边走开时,我知道,我取得了成功的第一步,因为,我给了他们自信心,培养了他们对画画的兴趣。那时,我们班孩子一有空总是画画、涂涂,弄得“美工角”总是人满为患。而越挤,孩子就越想去,结果,常常听孩子说:“老师,我们什么时候画画?”主题墙是展示幼儿成果的大舞台,我常常留出大部分的空间给幼儿,让他们的作品在上面得到展出,使他们渐渐地对教室的活动环境产生一种亲切感、认同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建立一种“我能画好”的强烈自信。

二、将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渗透在主题活动的实施中。

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当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无论是生成的美术活动或是教师预设的美术活动,其共同点是都来源于孩子的生活。重在让孩子亲身去感受生活,亲自去探讨他们自己感到好奇的事物,满足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自主的运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表现,积累了的情感经验与其它有用的经验,使孩子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的美好。

当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无论是生成的美术活动或是教师预设的美术活动,其共同点是都来源于孩子的生活。重在让孩子亲身去感受生活,亲自去探讨他们自己感到好奇的事物,满足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自主的运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表现,积累了的情感经验与其它有用的经验,使孩子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的美好。

例如在《我家和我家附近的》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我请家长带孩子在自家附近散散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家附近的环境,感知周围环境点滴变化,并把孩子的发现拍下来、写下来,张贴到主题墙上。有温暖的“家”、美丽的“公园”、热闹的“街道”、还有人来人往的“汽车站”……虽然幼儿还不能用好听的形容词来描述他们的发现,但是幼儿的亲身体验,对社区多了一份熟悉,多一些亲近感,从而产生关心与爱护社区的温馨情怀。而且迫不及待地把它们“搬回家”的欲望也由然而生。一幅幅美丽的“我家和我家附近的”主题画,展示在了主题墙上。在该主题教育活动中我还安排了创意美工活动。采取用泥工、手工、等多种美术表现的方式让幼儿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体验愉悦的情感,激起了探索的愿望。

三、材料的生活化,丰富幼儿美术创作途径。

《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果壳、蛋壳、树叶、种子、石块、蟹壳、稻草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提供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同时我们也重视一些日常生活废旧物品的提供。如:旧报纸,塑料袋,一次性杯碟,碎布条,饮料瓶,包装袋等,它们都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幼儿美术创作表现的途径。而我们的“美术活动材料的生活化”就是让幼儿在废旧材料上做做、玩玩、剪剪、画画、贴贴,使他们容易接受启示,充分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幼儿美术活动材料生活化将“美术”与“材料生活化”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玩着学、学着玩,从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

四、合理的评价幼儿的作品,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教师对幼儿的作品的评价不在于好坏,而在于他是否动了脑筋。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支持者”的态度。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创新的'能力。

在实践工作的美术活动中,常常会听到孩子们说:“老师,我不会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教师重视和关心的问题,听了这些话,我很纳闷,为什么孩子们在说的时候,都能满腔热情,别出心裁,显得跃跃欲试,可一到作画时却推辞着,难以下笔呢?通过观察、思考后,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家长们观念比较沉旧,对孩子美术方面的已有经验不注意积累;二是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教师的选材及对活动的指导;三是孩子自身存在的差异,导致会说不会画,长此下去,孩子们对绘画活动就产生了恐惧心理。那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来培养幼儿积极动手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点,注重美术技能的培养,如让幼儿从小班就开始练习点、线、面及三者间的结合是变幻无穷的,为幼儿的创新意识,标新立异,提供机会,就这一点就可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及想象。如:你的点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等?学习线条的变化时可试用不同的线条(直线、曲线、螺旋线、继续线、重叠线、连续线),很多线条又能组合成一个面,这个面又是很有趣的,很广泛的。这样,不断的练习、讨论、回答、层层深入,既使孩子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发展,也会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点,《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美好的人和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所以,教师应为幼儿提供直接接触生活和自然的机会,提高感性认识,教师要能根据季节和时令的变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易,让幼儿通过嗅觉、味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觉,直接感受各种不同的事物,加深对事物的印象,积累“形象”资料,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心中有画,笔下有画。

第三点,按能力分层次请幼儿示范,培养幼儿自信心。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及个体差异性,同一年龄层次的幼儿绘画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情况我请代表大部分幼儿的中间水平的幼儿上来示范,如画有难度的物体,我请绘画能力强的幼儿上来示范。画结构较简单的物体时,我就请能力相对弱些的幼儿,如画“树的朋友”,小朋友讨论说树上有小鸟、鸟窝、水果,小鸟的结构最复杂,鸟窝次之,水果最简单,我就分别请了能力强、中、弱的幼儿上来示范,上来示范的机会是均等的,示范的幼儿都会获得掌声,这样逐渐培养了每个幼儿的自信。

第四点,是重视幼儿的画与说,珍惜和保护幼儿第一次作画结果,尽管他画得什么都不是,作为教师都要将其视为珍品,多鼓励、多表扬,因为幼儿受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自我意识和评价能力都很低,如果他们听到的总是批评告诫,自尊心就会受损,自信心就会动摇,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我不行”、“我不会”的自我否定的心理定势,阻碍了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对美术活动也会产生恐惧心理。

所以,在平时活动中,教师要作一个有心人,时时去关注幼儿的心声,孩子他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教师应表示肯定与赞扬,这样的话会使幼儿对绘画的兴趣更浓,想像力也更丰富了。我们要把关爱的目光倾注于幼儿稚拙的画面上,不能认“像不像,好不好”这样的标准去衡量幼儿美术作品,而应从幼儿作品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上去评价,鼓励幼儿大胆想像和勇敢创造。

五、家园合作多方资源,把生活化美术教育外延到社会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借鉴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观点,家园合作多方资源能把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环境作为实施幼儿美术教育的场所,带幼儿到广阔的社会和大自然中去加深体验、拓展相关经验。让生活化美术教育活动更生活化、直接化、灵活化、个性化,为开展家园合作教育搭建了一个生动的平台。整合利用社区、家长这两块主要资源来实施,以达到让幼儿富有个性地表现生活为目的。

如在一次“交通工具博览会”为主题的美术活动中,请家长协助幼儿收集主题有关的图片、书籍等资料,也可以请家长带幼儿到社区的一些场所去参观、等实践活动。还可以邀请开各种汽车、交警等相关的家长来园与幼儿互动。这些教育措施使幼儿能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主题的内容,丰富已有的生活经验。幼儿通过对汽车的观察和亲身体验,在作画过程中,孩子们也是非常乐于表现自己所了解的新事物,如路标的含义、汽车的名称与特殊用途、驾驶员和行人该怎样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所造成的危害、乘车安全的小常识……种种的生活体验与情感,在孩子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家长也学会运用一些孩子喜欢的游戏语言、方式、内容,在家庭中开展一些美术活动。如与孩子一起选择家居物品的色彩、形状等,真正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幼儿生活。家园合作整合多方资源,把美术教育外延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里,拓宽幼儿的空间、时间、开发他们的大脑、手、口使幼儿更加积极地更富有个性地表现生活。

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幼儿美术活动的主体是幼儿,要千方百计创造机会,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这一主体与创造美的美术活动真正融合在一起,让幼儿不断去创造美。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成长中的个体,他们既是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又存在自身内在的发展需要。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幼儿自主成长的要求,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来表现自我。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19

首先,我面对的是小学的孩子,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一样:简单、天真、纯洁,而作为孩子的启蒙者,老师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将会是很重要的。我们给予孩子的应该是“真、善、美”的东西。通过学习,我更加懂得了,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灵魂对灵魂的塑造,因此,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发展就非常重要了。如果教师自身的心理不健康,人格有障碍,将会给学生未来的身心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应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实,老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生活和工作中也存在着种种压力,教师不仅面临来自教学改革的压力,而且还有学历、职称、论文、课题、竞聘上岗、评等级等各种压力,知识更新的速度更需加快。教师需要不断地充电,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教学;教育改革的力度增加,学校之间、同事之间竞争激烈,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这些都是加大教师心理问题的压力,而且由于教师的社会角色,往往更容易隐藏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愿意向外人透露。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能面对这种压力,一方面能对压力进行自我调节,我想,作为一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还是能较好地对自己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的。

一、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具备这些素质,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二、具备耐心和爱心

在工作中,我们总可以接触到不同能力、性格的孩子,也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家长,他们当中,有的`令我们感到欣慰,但是也有让我们感到头痛。不管是面对孩子还是家长,我们能够做到换位思考,从他们的角度和立场出发,真心地为他们考虑,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就没有难得倒的人和事。

三、清晰的自我意识和工作责任感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有清晰的角色意识,经常意识到自己是个教师,懂得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并经常用优秀教师的标准衡量自己,自觉地评价与调节自己的行为,自尊、自重、自爱、自强,并且意识到自己所充当的角色会遇到的冲突,及时进行调整和克服。这样就能缓解教师的心理失衡和失落感、相对剥夺感,使其以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工作之中。

教师不仅是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更是在塑造人格,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20

已经连续好多年带毕业班了。每年到孩子们毕业上考场前,我都会送给他们一些礼物,或是文具袋,或是圆珠笔,或是一包湿巾…… 每每在大考的前几天让班长发放给同学们,祝福他们考试顺利,成绩优异。但我总隐隐的感觉,学生们并不太领情,因为我发现,不但主动向我表示感谢的同学很少,而且很不珍惜,放学后,有的孩子甚至把我送他们的礼物当作垃圾顺手扔在了地上。

按照道理,老师送礼物给同学,这是老师对同学的关心、呵护,是一片爱心。同学应该很珍惜老师这份情义,可结果为什么事与愿违呢?我陷入了沉思。

我又想起发生在身边的许多情节:老师辛苦批阅的作文,同学一把抓过来塞进书箱;老师牺牲业余时间要给学生补课,同学却气哼哼的摔门而去;老师带病上课,同学却捂着嘴巴远远的躲开怕被传染;老师主动提前半个小时到学校,为同学讲解高难度的数学题,同学却画一张遗像贴在黑板上,希望老师不要来……

于是我开始反思并寻求办法:可能是我送礼物的方式错了。不应该这么随便的让班长像发作业本一样,分发给孩子们,应该讲究一个方式方法。

于是,今年,我要变换一种方式来做这项工作。

挑选、准备礼物。我观察了好久,也了解了很久。发现很多同学手腕上喜欢戴一种丝带编织的类似手链的饰物,或红或蓝,很是漂亮。于是我决定就送孩子们这种手链,我要送中国红,象征吉祥,祝愿同学们顺利通过中考。

于是,我买下四十根大红色丝织手链。

我又去文具店买了四十张精美的贺卡,根据同学不同的特点,用心在每张贺卡上写下我的祝福。

精择时间,送上祝福。中考前的最后一节课,我们一直很重视。总是设计一些活动,为同学们的中学生活画上圆满的句点。

我决定在最后一节课最后一个环节,为同学送手链,献贺卡,说祝语。

最后一节课终于到了。第一个环节是播放了我精心制作的幻灯片,内容很丰富,从初一入学军训立志,香山踏秋,到初二的鸟巢情结,健康骑行,再到初三郊外拓展,百日誓师,梳理和展示的是同学们三年来走过的精彩历程,一张张生动的照片配上优美的旋律和感人肺腑的解说词,彰显着这个班集体巨大的活力和美丽的风采,很多同学激动异常。

第二个环节,班长组织同学们互写同学录,互赠祝辞。

最后一项是班主任老师为每个同学送上礼物。

班长打开音响的按钮,《隐形的翅膀》那优美的旋律便弥漫在整个教室。我一个一个请同学们到讲台上来,一个一个的和他们拥抱,亲自为他们戴上红色的手链,真诚的送上贺卡,并献上一句我最诚挚的祝福。同学们都特别感动,整个教室的气氛非常和谐、温暖。好多女生眼含热泪紧紧的抱着我,不愿分开。……

后来我注意到,没有一个同学丢到手链和贺卡。大考那两天,所有的同学的手腕上都戴着我送他们的大红手链,远远地看到我,还高高的`举起手,示意给我看。有的同学直到领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还戴在手腕上。有一个平时很调皮很大大咧咧的学生家长偷偷告诉我说:我家孩子特别珍惜您送的手链,睡觉的时候挂在床头,洗澡的时候都不舍得摘下来,总不厌其烦的和我们讲您送她手链时拥抱她的情形。

这一次的爱心付出,我成功了。

我深道,这最后一节课在四十个孩子的心中,将永远被定格成美丽的风景。这就是爱的艺术,这就是爱的艺术的魅力。

这件事情给我深刻的警示:教师需要以爱育爱,让爱在教育活动中得到传递和光大。但很多教师出于爱的教育行为并不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其结果轻一点是教师的努力看不到效果,学生根本不接纳;重一点是师生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对艰辛的付出没有好的结果,很多老师感到委屈,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爱,正是由于缺乏尊重、理解的基础,学生产生了抵触和逆反心理,才不接纳。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中,他才能和施爱的人形成共识,才能学会感恩,学会回报。

付出的爱不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能震撼人的情感,就不是有意义的爱。真正有意义的爱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交融。教师作为沟通的主导,不仅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更要有爱的艺术,即艺术的表达爱的形式。而这种艺术来自教师的智慧,学识和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