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西西文学整理的《乌合之众》读书心得(精选22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篇1
《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诸种特点及其成因。全书分为三卷,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深入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户外、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这部著作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曾评价说: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群众心态,这部著作对于我们这天认识和研究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好处。
勒庞认为一群人聚在一起可以构成形式上的群体,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群体。只有当群体中的成员的自觉个性走向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不同的方向,集体心理和共性特点取代了每个人自身的特点时,这些聚集成群的具有共性特点的人就进入了“心理群体”的状态,称之为“组织化群体”。
书中说组织化群体的普遍特征是集体的全部感情和思想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发展,在我看来群体的这种特征是一把双刃剑。以国家发展为例,当国家制定了一个正确合理的发展方向后,国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会大增,国家发展各种政治、经济、文化事业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家会实现飞跃性的发展;然而当国家制定的发展政策出错时,或者说群体受到错误引导时,对国家所造成的破坏也是令人震惊的。
勒庞在书中还提到通过群体内部的传染现象,心理群体中的成员之个性消失,无意识的个性逐渐增强,群体中每个人会做出无意识行为。个体在独自存在时,迫于法律、道德等种种限制加以克制的欲望在集体活动时就会显露出来甚至付出行动,个体可能会做出在以往绝不敢做示 威、游 行等集体活动极易演变为暴力事件”,法国近期的“黄背心”抗议活动也验证了这句话。
在勒庞看来,群体的产品不管性质如何,与孤立的个人的产品相比,总是品质低劣的。在现实意义下,我们应警惕自身,认识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清醒的自由人,尤其是在群体更要凸显。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篇2
“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各种古往今来的词句对“群体”的态度无外乎赞颂,很少见到另类的声音,可是仔细想想,为什么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恣意妄为,一旦融入群体中反而觉得不自在的紧,是个人志趣的选择,还是一直被束之高阁的群体同样有其不合理之处呢?
对《乌合之众》早就有所耳闻,仅从其书名,便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群体的态度。作为社会心理学领域影响力深远的著作,深入阅读后,便对作者关于群体一针见血的定义不禁赞叹。现实的描写,淋漓尽致的批判,结合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史实,更加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其对个人心理的描写,与个体由于群体的影响而产生的可怕的转变,令人感同身受的同时,也打破了长时间以来人们主动形成或是被灌输的固定观念。
没有任何人是单独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或者可以说,人无法脱离其他的事物而存在,每一个个体之间,彼此相互牵连,无外乎时间空间,贫穷富有,身份高低,每一个个体都是构成群体的一部分。或许这也是个体无法摆脱群体带来的消极影响的本质原因。
书中从群体的特征、观念等来说明人们由单独的个体成为群体的`一员后是如何模糊了自我意识,丧失了主观思考、逻辑与判断能力,渐渐同化于群体智慧,进而做出无法想象、骇人听闻的举动。群体可以奋起推翻专制的统治阶级,呼唤自由与平等,却也同样可以汇集成乌合之众,失去自我,失去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行屠杀与清洗。
现如今的社会新闻与主要的舆论阵地,评论下到处都充斥着网络暴力、键盘侠,无论是“围观者因一时新奇便怂恿轻生者跳楼身亡,直播间的观众纷纷留言想要观看主播自杀”,还是“快乐源泉—沙雕网友们的一句抖机灵便让不快的心瞬间轻松起来”这就是所谓的群体可以滋养人们生存,也可以促进大众死亡,这,就是群体舆论的力量。
书中列举了群体的冲动、异变和暴躁,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等。集体暗示会瞬间形成这个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因此,群体便在毫无目的的状态下听从于所有外界的暗示,缺乏自己的主见与判断、没有批判精神。若是将书中的概念放置于当下,也是贴合现实的紧,甚至是泱泱华夏,这个爱观望的民族,却也是具有乌合之众的气质。
本书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正值法国大革命时期,其中的某些观点固然有些偏颇,但是作者的思想却并不过时,勒庞说,群体只会干两件事——锦上添花与落井下石。个体的思想与情绪过于弱小,无论其利弊,产生的影响力并不大,并很难转化为外部行为,若是其升华为群体思想,便可以对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害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乌合之众》可以很好的为我们提供警醒,警惕群体潜移默化的同化。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篇3
现今是一个群体时代,人类也是群居动物,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型高科技,也形成了新的思想观念。新观念在不断地传播,逐渐在人们头脑里生根发芽。无可避免,我们每一天都在参与着群体活动,作为一名学生,经常讲求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影响着我们更有效的学习,整个群体的心理,能暗暗的引导着行动的方向,最终引领整个团队达到目标。仅仅只是一个心理活动就能达到如此的效果,使得我很好奇的想了解群体的特性,受推荐读了《乌合之众》这本书,作者用许多案例阐述了群体的特征、心理、行为特点,我将从群体的心理特征谈谈我的感受。
群体的一般特征:在群体中个人责任感的约束力低,每种情感和行为都具有传染性,对暗示具有较高的接受程度,群众的行为缺乏推理的能力,却总急于行为。冲动、易变、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英雄主义和极端主义的热忱的宣泄。
回忆起,在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女生因与另一个发生了口角矛盾,其中一个女生故意中伤另一个女生把她在整个班里隔离起来,导致整个班级里的人都不理睬她。发生矛盾这是两个人的事,可是往往会造成很多人参与进来共同暴力,这并不难的一见,学生时代更是常有。甚至我,毫无关系的却也变成了这个冷暴力者。为何作为一个事不关己的外人,我们无法避免呢?原因很简单,代价太大风险太高。在迫害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的时候,我很难鼓起勇气逆群体的意志而为,这种个体在群体中表现出来的胆怯明显放任了群体情绪的正反馈效应,越凶残就更凶残,越极端就更极端。在群体中,我们都失去了理性的判断,没有后果,没有明天,我们的不满不只是一件事情的折射,而是日积月累的荷尔蒙。
举个例子,个人在独立的时候是很清楚的,孤身让他一人去洗劫商店,即使受到最强的诱惑他也不会去做,他是很容易抵挡这些诱惑的。但在他成为群体的一员后就截然不同了,他受到了人数赋予他的力量驱使,倘若再给他一个惩奸除恶等使命感的信念,他便可以变得义无反顾,这样的驱使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冲动,并且是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的。
网络暴力,是网络时代里经常出现的令人害怕又无法避免的现象,仿佛拥有着神秘的力量。网络暴力事件就是一个群体活动造成的后果。作为暴力事件中的主力军的数亿网民,很容易就把任何事物推动到人们的视线上,他们之间互相感染,不知不觉中,夸大自己的情绪,力证自己的观点,甚至对不合自己观念的人发出抨击,只相信自己相信的,根本不重视了寻找事实这一重要环节。曾经就有网民夸大甚至编造新闻去攻击他人,最后事实被揭发,根本与先前的大不相同。此等事件,与书中所提到的群体的特征不谋而合。群体是冲动的、易变的和急躁的,容易轻信,缺乏理智的。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何网民会频频制造出网络暴力事件。在很网络暴力事件中,背后其实都有推手,推手们要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把观念包装,这些形象化外衣下的观念,它们之间没有连续性和相似性的逻辑关系,它们可以随意被相互取代,且群体情绪具有单纯和夸张的特点。利用好这些特性,推手们就很容易的引领网民的.思想,舆论的方向,把网民当枪使,颠倒是非。以上事件,对于群体的特征,条条命中。群体的领袖通过断言、重复、传染来控制着无法理性思考的受众。群体的领袖通过个人的坚强意志和不摧的信仰来怂恿着群体的振臂高呼。群体是个可怕的存在,由于它自身的特点,使得它常常会非常危险。群体中的人们由于身处其中,自身的判断力和智慧不再有用武之地,因而时常会做出一些从理性的眼光看来十分不可理喻的事。
群体,如果我们能了解它本身存在的弱点和特性,并加以利用,大大有助于实现领导的功能。给群体提供的观点只有当他们是具体的、简单明了的,才能产生影响。所以,在如今的很多群体活动中,都会有领导者频繁底给被领导者注入观念,反复强化。倘若想要被领导者完成一项任务,让被领导者更有动力的主动的完成,领导者可以将此任务夸大到使命感层次,进行包装,使被领导者容易接受并且愿意去完成。
群体,这样的群体,是难以教化,却极易顺从,难以管理又极易被耸动。聪明的人会变得糊涂,糊涂的人会变得聪明。群体通常只有均质,这就解释了人在群体活动中为何无法保持原有的智慧与理性。
在书中说道:“在集体心理中,个人才智被消弱,从而个性也被消弱。异质性被同质性吞没,无意识品质占上风”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注意自身陷入群体思维,限制阻碍自身发展。也应该思考如何打造优质的群体。处于群体中的我们,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自己成长的群体,同时也不要忘记自己做为群体中一员的责任与义务,推动整个群体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不能总是挑剔群体本身,也要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群体。是积极乐观的就要尽可能的去传递,不要害怕质疑。对发现不对的地方也要及时指出,积极沟通改正,不能让群体慢慢的变得乌烟瘴气,因为如果一开始置之不理,最后自己也会被这股灰暗的力量所吞没。所以,做好自己远远是不够的,我们要选择良好的群体,并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净化群体的环境,我们自身才会更好。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篇4
初次涉及这类书籍,不亚于听一场高深的讲座,必须全神贯注,还要努力把晦涩学术的“鬼话”翻译成通俗易懂的“人话”。期间数次读不下去而放下,猛然想起老师讲的汉语与外语的区别:汉语表达灵活,具有柔性,适合写诗;外语句法严谨,具有刚性,更适合搞研究、说理。
在这部书中,庞勒先生向我们表达了自己对“群众”的看法——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透过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作家正用嘲鄙又无奈的眼神注视着这帮“群众”。他不留余地的批评群众,辛辣的指出他们那“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以及盲目狂热的情感,对群众心理的看法十分透彻。他想用千言万语点醒梦中人,也许“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他最想要的座右铭。
首先,他对群众的盲从心理感到痛心疾首,的确,群众总是以一种服从欲望旺盛的心态去随大流,欠缺理智又热情澎湃,他们成了一群仅用脊椎去支配躯壳的人,被用大脑思考的领袖呼来唤去。就像书中提到的,只要布朗热将军一声令下,他的那群政治乌合之众就会为他的事业牺牲生命。的确,在各民族的生活中,群众的无意识行为会代替个人的有意识行为,是目前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我们常说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但在政客眼中,只分两种人,垫脚石和绊脚石,如果群众能依附于他,被他的口号支配,可以省很多劲,最怕的是他们人多势众,被某种狂热的信仰冲昏头脑时,很难挡住他们声讨的步伐,而政客也会寸步难行。
构成群众的主体,既有卓越不凡的人,也有平凡普通的人,在作为个体时,会自觉为自己制定一套最佳方案,但人一抱团就变傻,当他们构成群体时,就只有接受与拒绝,没有思考和推理。人们常说,没办法让每一个人都心悦臣服。但对某群众的领袖而言,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事,对此,庞勒解释道:知道如何操纵群体的人,给他们提供的也是这种论证,即群众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相似的事情搅在一起,并立刻将具体的事物普遍化。
由此可见,群众并未看清事物的本质,他们对事情的理解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幻想,但是只有潜入湖底,才能看清水下涌动的暗潮,只有蛰伏在水滩,才能等到潮水退去,水落石出的真相。对于盲目的群众来说,却不是这样,在他们看来,既然选择了从众,就必须为自己的跟随找一个说服自己的借口,尽管这个借口十分牵强,但却十分有效,能迅速让他们理智悬置,与大家一样,做了领袖的垫脚石。融入群体,也要保持个性,才能不随波逐流。
庞勒在分析构成群体一切信念与意见的基础因素时,提到了种族、传统、时代、各种典章制度和教育。令我稍有印象的,便是他反对书本教育,提倡实践经验。他认为,只有经验这位人民的好老师,才能证明,必须废除那些可恶的教科书和可悲的考试,代之以勤肯的劳动,让那些听从一切乌托邦分子和能言善辩者暗示的群众再次变得冷漠而中立。他说与其在校园里泛泛而听,不如早点进入社会锻炼,来提高自己辨别事物的能力。从整本书中,可以看出他对群众的盲从、对法不责众心怀侥幸,对校园教育的不满,批评的意味显而易见,庞勒似乎把所有的群众都归结为乌合之众,把校园教育当做抹杀智慧与灵性的主犯。难道所有的群众都是乌合之众吗,所有的校园教育都是无用的吗?
《韩非子·五蠹》一篇曾说:“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看似否定了所有的文人和武者,实则是专有所指。儒分为腐儒和王儒,侠也有凶侠和义侠。腐儒一味追求圣人治天下,轻视律法疏导,反而扰乱国家统治,凶侠以剑谋私欲,做尽伤天害理之事,同样威胁江山社稷。韩非所批评的,正是腐儒和凶侠,王儒与义侠才是定国安邦的所在。孟子曰:“虽万千人,吾往矣,乃是儒之侠者。”至于群众,亦有智慧之众与乌合之众之分。显然,庞勒眼中的群体,是无理智的,丧失了自我意识,变成群体中的一个没有思想的有机体组成部分,这些自然是乌合之众。那该如何去点化这些乌合之众呢,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清明的领袖,二是理智的教育。
庄子在《论剑》中曾说:“以勇武为锋,清廉为鄂,贤良为脊,忠圣为铗,为诸侯之剑。”领袖的质量决定着群众的质量,能够集万众之智的人,必定是挥得起诸侯之剑的领袖。群众的智慧并未真正消失,只是被某些领袖的狂热给湮没了,如果有一个清明的领袖恳切教导群众激发深处的思考与推理,那么群众也不会那么偏执且残暴了。构成群众时,他们的水平与质量低下,很大程度来源于对事情本身的无知,对事情不能透彻的理解和掌握,只能稀里糊涂的跟随,自己所知的冰山一角并不能填补心中的疑惑,只能依靠幻想将其填满,然后狂热的出发和斗争,就算做错,也能因法不责众而逃避罪责。能端正这种群众心理的,必须是一位清明的领袖,充分的宣传与讲解,让群众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透彻的、清醒的,理智的选择是跟随还是拒绝。
关于教育,庞勒对应试教育大加鞭挞,但在他的论述中,仿佛看到了他对所有校园学习的不屑。他认为,封闭在校园的人,就像身处井底的青蛙,眼界只有井口那么小,但我认为,在校接受教育的人,拾起一片落叶,便可知晓整个秋天,唯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才能打造智慧的人群。庞勒太注重社会经验的力量,却不曾想到,不接受教育,人们继续成长的能力就衰竭了,因此,我们必须为教育纳税,以此为高尚的思考与推理提供助援,来确保步入社会的我们不是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
在书中,他一点也不认可群众的表现,我认为这与他所处的时代有莫大的关系,因为任何的文学创作都有社会性。19世纪—20世纪的欧洲,风云际会,动荡变幻,起义、战争、阶级、改革、革命……这些充满立场与狂热的字眼集中在这个时代的欧洲,这些都需要流血和牺牲,平民在无知的前提下被迫做出立场的选择,如此,充血的双眼,狰狞的面孔,激动偏执的情绪在群众中蔓延,人们又怎能不丧失理智呢?
庞勒用学术又严谨的语言编写了《乌合之众》这本书,原本是需要细细研究的,但自己确实未能心领神会,仅以此篇表达一下自己的拙见……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篇5
初次涉及这类书籍,不亚于听一场高深的讲座,必须全神贯注,还要努力把晦涩学术的“鬼话”翻译成通俗易懂的“人话”。期间数次读不下去而放下,猛然想起老师讲的汉语与外语的区别:汉语表达灵活,具有柔性,适合写诗;外语句法严谨,具有刚性,更适合搞研究、说理。
在这部书中,庞勒先生向我们表达了自己对“群众”的看法——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透过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作家正用嘲鄙又无奈的眼神注视着这帮“群众”。他不留余地的批评群众,辛辣的指出他们那“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以及盲目狂热的情感,对群众心理的看法十分透彻。他想用千言万语点醒梦中人,也许“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他最想要的座右铭。
首先,他对群众的盲从心理感到痛心疾首,的确,群众总是以一种服从欲望旺盛的心态去随大流,欠缺理智又热情澎湃,他们成了一群仅用脊椎去支配躯壳的人,被用大脑思考的领袖呼来唤去。就像书中提到的,只要布朗热将军一声令下,他的那群政治乌合之众就会为他的事业牺牲生命。的确,在各民族的生活中,群众的无意识行为会代替个人的有意识行为,是目前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我们常说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但在政客眼中,只分两种人,垫脚石和绊脚石,如果群众能依附于他,被他的口号支配,可以省很多劲,最怕的是他们人多势众,被某种狂热的信仰冲昏头脑时,很难挡住他们声讨的步伐,而政客也会寸步难行。
构成群众的主体,既有卓越不凡的人,也有平凡普通的人,在作为个体时,会自觉为自己制定一套最佳方案,但人一抱团就变傻,当他们构成群体时,就只有接受与拒绝,没有思考和推理。人们常说,没办法让每一个人都心悦臣服。但对某群众的领袖而言,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事,对此,庞勒解释道:知道如何操纵群体的人,给他们提供的也是这种论证,即群众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相似的事情搅在一起,并立刻将具体的事物普遍化。
由此可见,群众并未看清事物的本质,他们对事情的理解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幻想,但是只有潜入湖底,才能看清水下涌动的暗潮,只有蛰伏在水滩,才能等到潮水退去,水落石出的真相。对于盲目的群众来说,却不是这样,在他们看来,既然选择了从众,就必须为自己的跟随找一个说服自己的借口,尽管这个借口十分牵强,但却十分有效,能迅速让他们理智悬置,与大家一样,做了领袖的垫脚石。融入群体,也要保持个性,才能不随波逐流。
庞勒在分析构成群体一切信念与意见的基础因素时,提到了种族、传统、时代、各种典章制度和教育。令我稍有印象的,便是他反对书本教育,提倡实践经验。他认为,只有经验这位人民的好老师,才能证明,必须废除那些可恶的教科书和可悲的考试,代之以勤肯的劳动,让那些听从一切乌托邦分子和能言善辩者暗示的群众再次变得冷漠而中立。他说与其在校园里泛泛而听,不如早点进入社会锻炼,来提高自己辨别事物的能力。从整本书中,可以看出他对群众的盲从、对法不责众心怀侥幸,对校园教育的不满,批评的意味显而易见,庞勒似乎把所有的群众都归结为乌合之众,把校园教育当做抹杀智慧与灵性的主犯。难道所有的群众都是乌合之众吗,所有的校园教育都是无用的吗?
《韩非子·五蠹》一篇曾说:“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看似否定了所有的文人和武者,实则是专有所指。儒分为腐儒和王儒,侠也有凶侠和义侠。腐儒一味追求圣人治天下,轻视律法疏导,反而扰乱国家统治,凶侠以剑谋私欲,做尽伤天害理之事,同样威胁江山社稷。韩非所批评的,正是腐儒和凶侠,王儒与义侠才是定国安邦的所在。孟子曰:“虽万千人,吾往矣,乃是儒之侠者。”至于群众,亦有智慧之众与乌合之众之分。显然,庞勒眼中的群体,是无理智的,丧失了自我意识,变成群体中的一个没有思想的有机体组成部分,这些自然是乌合之众。那该如何去点化这些乌合之众呢,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清明的领袖,二是理智的教育。
庄子在《论剑》中曾说:“以勇武为锋,清廉为鄂,贤良为脊,忠圣为铗,为诸侯之剑。”领袖的质量决定着群众的质量,能够集万众之智的人,必定是挥得起诸侯之剑的领袖。群众的智慧并未真正消失,只是被某些领袖的狂热给湮没了,如果有一个清明的领袖恳切教导群众激发深处的思考与推理,那么群众也不会那么偏执且残暴了。构成群众时,他们的水平与质量低下,很大程度来源于对事情本身的无知,对事情不能透彻的理解和掌握,只能稀里糊涂的跟随,自己所知的冰山一角并不能填补心中的疑惑,只能依靠幻想将其填满,然后狂热的出发和斗争,就算做错,也能因法不责众而逃避罪责。能端正这种群众心理的,必须是一位清明的领袖,充分的宣传与讲解,让群众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透彻的、清醒的,理智的选择是跟随还是拒绝。
关于教育,庞勒对应试教育大加鞭挞,但在他的论述中,仿佛看到了他对所有校园学习的不屑。他认为,封闭在校园的人,就像身处井底的青蛙,眼界只有井口那么小,但我认为,在校接受教育的人,拾起一片落叶,便可知晓整个秋天,唯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才能打造智慧的人群。庞勒太注重社会经验的力量,却不曾想到,不接受教育,人们继续成长的能力就衰竭了,因此,我们必须为教育纳税,以此为高尚的思考与推理提供助援,来确保步入社会的我们不是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
在书中,他一点也不认可群众的表现,我认为这与他所处的时代有莫大的关系,因为任何的文学创作都有社会性。19世纪—20世纪的欧洲,风云际会,动荡变幻,起义、战争、阶级、改革、革命……这些充满立场与狂热的字眼集中在这个时代的欧洲,这些都需要流血和牺牲,平民在无知的前提下被迫做出立场的选择,如此,充血的双眼,狰狞的面孔,激动偏执的情绪在群众中蔓延,人们又怎能不丧失理智呢?
庞勒用学术又严谨的语言编写了《乌合之众》这本书,原本是需要细细研究的,但自己确实未能心领神会,仅以此篇表达一下自己的拙见……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篇6
在不知不觉中支配着人们头脑的暴政,是唯一真正的暴政。
——《乌合之众》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的命运是否真的可以被演算出来?否之,历史上胸有成竹的预言家、路旁拿着《周易》信誓旦旦的算命先生们是否都是信口雌黄的江湖骗子?
在看勒庞的《乌合之众》之前,我一直在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在研究无意识的领域下,想必勒庞和弗洛伊德是一道同行的,至少他们都关注了无意识、潜意识对个人群体以甚至于历史、文明的影响。在我阅读《乌合之众》的过程里,我似乎能看到历史的车轮在群体一双双手的推动下滚动。在短时间内,这个圆形的车轮似乎是原地循环;而勒庞则预料了这个车轮即将在时间的作用下为我们留下的车辙。文明与历史的发展轨迹尚况且可以被社会学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由此推之,我们个人的命运又为何不可呢?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和勒庞的《乌合之众》先后帮我彻底摧毁了我关于“人是理性的动物”的看法。在生活里,我们的小小过失,无意说错的一句话都是我们潜意识跳跃进意识层面的反映,哪怕是熄灯上床睡觉的梦境都是本我与超我斗争权衡的产物。在勒庞的学说中,个体的无意识造就了集体的无意识,他在《乌合之众》中说:“可见的社会现象可能是某种巨大的无意识机制的结果,而这一机制通常超过了我们的分析范围。能够感觉到的现象可以喻为波浪,它不过是海洋深处我们一无所知的湍流的表象。”换句话来说,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他们都是非理性的集合,用理性的思维来推测他们的命运很明显是行不通的。勒庞在第二卷中用了五大间接因素(即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教育)和四种直接因素(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以及理性)为我们粗略的推演了一个可以套用在几乎所有民族性格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发现,在群体具有冲动、易受暗示、夸张、专横的共性特点之外,不同民族的群体仍然具有不同于共性外的特性。这些特性的作用之大,甚至决定了这个民族的命运,决定了在当今世界的实力排序。勒庞在书中一再强调“种族”的概念,说:“民族主要受其种族的禀性支配,也就是说,是受着某些品质的遗传残余的支配,而所谓禀性,正是这些禀性的总和。种族和我们日常之需的枷锁,是决定我们命运的神秘主因”。总之,每个民族的特性正是决定他们走向的定海神针,无论他们在最初的选择是多么的荒谬多么的离经叛道,最后的`选择都会归于他们民族的禀性,或许这些正是那些预言家凿凿谶语的奥秘所在。
勒庞所生活的法国和当时的中国一样,都试图在摆脱几百上千年的封建制的历史惯性。然而,俗话说:“船大难掉头”,二者的结果都不乐观。即使在有着启蒙运动对人们思想改造的前提下,法国大革命以摧枯拉朽的姿态出现在1789年,历经发表《人权宣言》,确立君主立宪制,之后拿破仑、路易十八又反反复复掌握权力恢复君主专制,共和制与帝制之间的交锋终于结束在1878年,此时距革命开始已经接过过去百年了。勒庞说,“这些观念的出现并不是像掷骰子一样全凭运气,它们都深深植根于漫长的过去。当它们开花结果时,是时间为它们做好了准备。如想了解它们的起源,就必须回顾既往。它们既是历史的儿女,又是未来的母亲,然而也永远是时间的奴隶。”除了欧洲的法国,处于东亚的中国仍以实际的历史过往验证了这个观点。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在摆脱帝制的过程显得那般的不易,从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的失败,在尝试了资本主义后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封建制的种族和封建思想的传统观点再加上并不长的时间,便注定了法国大革命的反复与旧民族主义革命的失败。封建制是我们群体的过往,它是历史的儿女,也是我们的未来的母亲,更是我们思维的毒瘤,唯一能解决它的,便是时间,“时间是唯一的真正创造者,也是唯一的伟大毁灭者”。正像口述史学家唐德刚所论述1840年以来的革命一样,“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笔者试名之曰‘历史三峡’。我们要通过这个可怕的三峡,大致也也要历时两百年。”形成维持一种思想上千年,同样需要上百年才能将其根除。
另外,在推算一个民族的命运时,不仅要看它的过往,还需要看它的思想。勒庞在书中用中国做了反面例子,“如果一个民族使自己的习俗变得过于牢固,它便不会发生变化,于是就像中国一样,变得没有改进能力”。但我却不认同勒庞的这个观点。即使中华民族因历史过于悠长的原因而趋于保守,但它仍然是一个开放的群体——我不认同你,但我并不排斥你,这样多少都可以在一点一滴中改进。在全球化的今天,真正趋于保守的国度除了阿拉伯地区已经少之又少。日本、韩国等历史包袱较小的国家在思想上缺少最少的限制,所以他们在学习西方上卓有成效。中国虽然有着较重的历史包袱,但作为思想极其灿烂的国度,“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自古有之,从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内部开始的改革直到今天,中国一直没有放弃过改变,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国思想的多源性与包容性。
我们是谁?我们那么复杂,不是我所能想通的。除此之外,我更关心我是谁,影响构成我的因素是哪些,我的命运也是否可算的呢?
按照勒庞的观点,我们首先是一个种族人,在共同的感情和特征下,伴随着遗传对此的日益稳固,以此基础上建立我们的文明、制度、艺术和信念,形成种族给我们的禀性,这些就是构成我的共同因素,是民族与历史打下的印记。除此之外,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早年的创伤经历以及力比多在不同时间的发展历程等诸多因素形成了我们的个性。无论是共性还是个性,他们都很大程度的隐藏在意识之下。民族共同幻想中的神话、个人睡梦中的种种意象都是本我的体现,它被文明,被超我压制,但它更接近我们自己。要推算个人的命运,不能再分析那个平日“伪装”的自己,同样要深入本我、深入潜意识中去发现规律,探寻我们的禀性。
勒庞恐惧革命,担心革命只是“换汤不换药”,然而今天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仍然是延续在当年共和制的道路向下不停的前进的,革命带来的新思想的碰撞为法国带来源源不断的活水,我认为这恰好是推算个人命运那把无比重要的钥匙。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勒庞也说,“在不知不觉中支配人们头脑的暴政,是唯一真正的暴政”,因为“我们无法同他们作战”。开放性的人格,敢于摆脱传统对自己影响的人,他的命运是不可算的。反之,如果是一个具有内向型人格的人,他同群体一样,“有着坚不可摧的保守本能,他们对一切传统的迷恋与崇敬是绝对的,他们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基本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无意识恐惧”,很明显,这种人甚至这种民族的命运在很大程度是可以推算它的命运轨迹的。
翻来覆去读《乌合之众》,此点是最让我浮想联翩的。种族、传统对我们的影响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给予以我们每个民族以个性,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思维的局限性。作为个人,避免在自我的安全区里沉沦,不让局限的思想在我们头脑里形成“暴政”,这让我有点惊慌。南宋大学问家朱熹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思维有一个源头,不停的接受新思想、新观点,即使我们被种族、被传统的禀性赋予一身,面对复杂多面的形势我们仍然能在自己的思维海洋里寻找出合适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就如同二千多年封建制的中国轮番上演王朝更替仍然能找出“变则通,通则久”的来说服自己改革一般。“非暴政”的思维可以不停的矫正自己的人生态度与方向,我相信,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的命运是不可计算的,能够计算的人生都是一沉不变的思想——他就在那里,哪怕过十年之后回来看依然如此。勒庞说:“真正的历史大动荡,并不是那些以其宏大而暴烈的场面而让我们吃惊的事情。造成文明洗心革面的唯一重要的变化,是影响到思想、观念和信仰的变化”。所以思维的开放性同样深切地影响着国运,最近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继高铁丑闻后再次曝出造假丑闻,“日本工匠精神”受到人们的质疑。二战后本欣欣向荣充满朝气的日本在不断的老龄化的趋势下创新乏力,年轻人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日本的下不思进取,国运就此走下坡路也是可以预想得到的了。
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去哪里寻找多样的思维,不停的更新自己头脑里的数据库呢?我想,给我们的选择并不多,而且论调“陈旧”——唯有读书。书籍是思维的活水,不停的冲击着我们的头层,说不定哪天又打通了我们头脑里哪根不为人知的经脉呢!其实除了书籍以外,良性利用网络同样可以丰富自己的见识,然而现实是我们难以彻底掌控网络在生活中的度,弊大于利,索性不谈。
最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勒庞既然在全书如此强调有组织的群体拥有着如此强大的力量,为何不与力量与友,何至于本能的站在这股力量的对面,喋喋不休。但正如序言中罗伯特·墨顿所说的那样:“一流的头脑即使犯下错误,也会给人带来收获”,在勒庞自身的断言、重复、传染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群体具有的种种特性,即使很大部分与我们平时的看法冲突,但读后会心一笑不得感叹似乎的确如此。从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的布鲁诺开始,再到人人见骂的“猴子”达尔文,历史欣欣然走到勒庞面前,他再次撕下我们的常识,为我们揭示了群体生活的状态。“日心说”并没有因为那场大火而销声匿迹,勒庞也没有因为武断的定论而消失在历史,不谈论对错,每一场追寻真理的行动都是一场思维革命,指出我们内心潜意识的“大实话”必然不会“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纵然当世人不接受,其后人都会以一种默认的态度赞扬。而我们,是否还能在随波的群体之中坚持自己,发出属于我们自己不一样的声音呢?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篇7
我们在百度百科里可以搜到这么一段对于乌合之众的定义:“任何陷入群体的人,他们的道德水平比个人的道德水平低;他们的智力比个人的智力低;他们的他们的自我约束力,比个人的自我约束力低;他们缺乏自身的判断力,极易受到煽动和蛊惑。这样的群体叫做乌合之众。”
对勒庞的《乌合之众》早有耳闻,弗洛伊德称其为当之无愧的名著,其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指出当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其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但当其融入了集体之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集体所淹没。也许未阅此书的人会不以为然,觉得自己可以在集体活动中保留自己的个性,但当你深读下去,会惊觉勒庞竟能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如此淋漓尽致,将人的心理、从个体到处于群体中的`个人的转变血淋淋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会质疑自己,到了集体之中,我是否还能坚持自己的个性,不随波逐流,成为“乌合之众”呢?
不可否认,我们可以在《乌合之众》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乌合之众》提出了四个观点,群体无意识,群体不关心事实,群体不接受理论,群体也有道德。人体的绝大多数选择,其实并不是理性来判断的,而是跟着感觉走,受到一些无意识因素的影响。当群体在一起时,这种无意识就会被放大。举个例子,当所有人都选择去较远的食堂吃饭时,赶时间的你,会选择去较近的食堂吃饭吗?也许你会说会,但是当大家做出相同的选择而你不同时,你内心就会劝说自己,不要不合群,从而忽略理性思想,而把感情放在上风。
我感触是,历史的车轮是由大众来推动和创造,但是这种前行并不一定存在实际意义,因为大众走的方向未必就是对的。该书的观点未必全是对的,但我们仍要对我们的天性提出质疑与反思,我能否不成为乌合之众,能否实现自我价值?如果说我们的生活是一条河,我们作为其中的浪花,总有人不想走河流走的路途,总想着跳出来蹦哒几下,不好意思,你势单力薄,所以结果是你要不随波逐流,要不走自己的道路,实现自我形态的转化。请各位务必相信主流并非是对的,要有自己的想法,愿一切从心出发,归来愿仍为少年。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篇8
现今是一个群体时代,人类也是群居动物,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型高科技,也形成了新的思想观念。新观念在不断地传播,逐渐在人们头脑里生根发芽。无可避免,我们每一天都在参与着群体活动,作为一名学生,经常讲求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影响着我们更有效的学习,整个群体的心理,能暗暗的引导着行动的方向,最终引领整个团队达到目标。仅仅只是一个心理活动就能达到如此的效果,使得我很好奇的想了解群体的特性,受推荐读了《乌合之众》这本书,作者用许多案例阐述了群体的特征、心理、行为特点,我将从群体的心理特征谈谈我的感受。
群体的一般特征:在群体中个人责任感的约束力低,每种情感和行为都具有传染性,对暗示具有较高的接受程度,群众的行为缺乏推理的能力,却总急于行为。冲动、易变、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英雄主义和极端主义的热忱的宣泄。
回忆起,在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女生因与另一个发生了口角矛盾,其中一个女生故意中伤另一个女生把她在整个班里隔离起来,导致整个班级里的人都不理睬她。发生矛盾这是两个人的事,可是往往会造成很多人参与进来共同暴力,这并不难的一见,学生时代更是常有。甚至我,毫无关系的却也变成了这个冷暴力者。为何作为一个事不关己的外人,我们无法避免呢?原因很简单,代价太大风险太高。在迫害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的时候,我很难鼓起勇气逆群体的意志而为,这种个体在群体中表现出来的胆怯明显放任了群体情绪的正反馈效应,越凶残就更凶残,越极端就更极端。在群体中,我们都失去了理性的判断,没有后果,没有明天,我们的不满不只是一件事情的`折射,而是日积月累的荷尔蒙。
举个例子,个人在独立的时候是很清楚的,孤身让他一人去洗劫商店,即使受到最强的诱惑他也不会去做,他是很容易抵挡这些诱惑的。但在他成为群体的一员后就截然不同了,他受到了人数赋予他的力量驱使,倘若再给他一个惩奸除恶等使命感的信念,他便可以变得义无反顾,这样的驱使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冲动,并且是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的。
网络暴力,是网络时代里经常出现的令人害怕又无法避免的现象,仿佛拥有着神秘的力量。网络暴力事件就是一个群体活动造成的后果。作为暴力事件中的主力军的数亿网民,很容易就把任何事物推动到人们的视线上,他们之间互相感染,不知不觉中,夸大自己的情绪,力证自己的观点,甚至对不合自己观念的人发出抨击,只相信自己相信的,根本不重视了寻找事实这一重要环节。曾经就有网民夸大甚至编造新闻去攻击他人,最后事实被揭发,根本与先前的大不相同。此等事件,与书中所提到的群体的特征不谋而合。群体是冲动的、易变的和急躁的,容易轻信,缺乏理智的。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何网民会频频制造出网络暴力事件。在很网络暴力事件中,背后其实都有推手,推手们要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把观念包装,这些形象化外衣下的观念,它们之间没有连续性和相似性的逻辑关系,它们可以随意被相互取代,且群体情绪具有单纯和夸张的特点。利用好这些特性,推手们就很容易的引领网民的思想,舆论的方向,把网民当枪使,颠倒是非。以上事件,对于群体的特征,条条命中。群体的领袖通过断言、重复、传染来控制着无法理性思考的受众。群体的领袖通过个人的坚强意志和不摧的信仰来怂恿着群体的振臂高呼。群体是个可怕的存在,由于它自身的特点,使得它常常会非常危险。群体中的人们由于身处其中,自身的判断力和智慧不再有用武之地,因而时常会做出一些从理性的眼光看来十分不可理喻的事。
群体,如果我们能了解它本身存在的弱点和特性,并加以利用,大大有助于实现领导的功能。给群体提供的观点只有当他们是具体的、简单明了的,才能产生影响。所以,在如今的很多群体活动中,都会有领导者频繁底给被领导者注入观念,反复强化。倘若想要被领导者完成一项任务,让被领导者更有动力的主动的完成,领导者可以将此任务夸大到使命感层次,进行包装,使被领导者容易接受并且愿意去完成。
群体,这样的群体,是难以教化,却极易顺从,难以管理又极易被耸动。聪明的人会变得糊涂,糊涂的人会变得聪明。群体通常只有均质,这就解释了人在群体活动中为何无法保持原有的智慧与理性。
在书中说道:“在集体心理中,个人才智被消弱,从而个性也被消弱。异质性被同质性吞没,无意识品质占上风”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注意自身陷入群体思维,限制阻碍自身发展。也应该思考如何打造优质的群体。处于群体中的我们,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自己成长的群体,同时也不要忘记自己做为群体中一员的责任与义务,推动整个群体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不能总是挑剔群体本身,也要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群体。是积极乐观的就要尽可能的去传递,不要害怕质疑。对发现不对的地方也要及时指出,积极沟通改正,不能让群体慢慢的变得乌烟瘴气,因为如果一开始置之不理,最后自己也会被这股灰暗的力量所吞没。所以,做好自己远远是不够的,我们要选择良好的群体,并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净化群体的环境,我们自身才会更好。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篇9
《乌合之众》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著作,在书中,作者勒庞阐述了群体及群体心理的特征,分析了人们在群聚状态下的道德和行为特征。
群体无意识,群体不需要真理,是《乌合之众》中的最基本观点。我们常常以为感情都是源于内心,一举一动都极其有道理,其实不然。一个人的绝大多数行动,都是跟着感觉走的,都受到情感、本能、欲望这些“无意识因素”的支配。
正如“网络暴力”在这个信息庞杂的时代如不褪的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无情席卷过你我的生活,压出一片碎纸废墟。
犹记当初,一当红流量艺人受邀成为某篮球运动的贺岁形象大使,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网络上的每个角落几乎都充斥着这个艺人的“黑粉”,躲到哪里都逃不开关于他演唱歌曲的恶意调侃,逃不开以他为主角的恶意视频。
这场浩浩荡荡的网暴狂欢,最初或许只是热爱篮球的人群对于一个技术不受认可的流量小生的排斥,可到了最后,那些言论化作乱剑,乱剑迷作烟尘,烟尘蒙住理智,太多人都不知不觉地随波逐流。
别说是明星,普通人也逃不开被网络暴力的命运。
日光本该明亮,我却看见被无良家长污蔑说把孩子打到吐血的小学女老师遭人肉到不敢出门;河水本该清澈,我却看见被服装店主造谣是小偷的女孩绝望跳楼自杀;发声的权利人人本该都有,我却看见因为发表了不同观点的普通网友收到成千上万条的私信辱骂。
网民们怕被时代汹涌的浪潮远远甩至后面,便争先恐后把“异类”踩进尘埃,却不知以这般方式进入群体,就是一群理性丧失、智力全无的“乌合之众”。
而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无意识做了“乌合之众”。
我们常常无意识地不渴求真理,只需要符合我们设想的真理,否则,便拂袖而去。假如谬论更有诱惑力,我们就会无意识地再从那些流言蜚语中挑选我们愿意相信的,同时不忘倒上五彩斑斓的染料,晕染假象,酿成谣言,满天乱飞。
所以你看,有时重要的从来都不是事实,而是人们想象中的事实。
书有瑕疵,但瑕不掩瑜,读这本书,至少能让你在这每个人都被群情汹涌的洪流裹挟着向前的时代拨云见月,更能窥清多数世事的本质,更加提醒你应该时刻清醒,保持冷静,理性思考,坚守自我,不盲从外界声音,与随波逐流挥手告别,永做自己的摆渡人。
保持独立思考吧,少年!当全国人民都说某当红影片好看时,你还要记得去思考它是否真的好看,即使得出结果还是与全国人民一样,你也已经是不一样的了。
群情汹涌时,更应存理智!希望大家都能掌握好自己的那一叶小小扁舟,攥紧手中那支木桨,纵使滔天浪潮席卷,也不轻易做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篇10
初次涉及这类书籍,不亚于听一场高深的讲座,必须全神贯注,还要努力把晦涩学术的“鬼话”翻译成通俗易懂的“人话”。期间数次读不下去而放下,猛然想起老师讲的汉语与外语的区别:汉语表达灵活,具有柔性,适合写诗;外语句法严谨,具有刚性,更适合搞研究、说理。
在这部书中,庞勒先生向我们表达了自己对“群众”的看法——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透过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作家正用嘲鄙又无奈的眼神注视着这帮“群众”。他不留余地的批评群众,辛辣的指出他们那“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以及盲目狂热的情感,对群众心理的看法十分透彻。他想用千言万语点醒梦中人,也许“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他最想要的座右铭。
首先,他对群众的盲从心理感到痛心疾首,的确,群众总是以一种服从欲望旺盛的心态去随大流,欠缺理智又热情澎湃,他们成了一群仅用脊椎去支配躯壳的人,被用大脑思考的领袖呼来唤去。就像书中提到的,只要布朗热将军一声令下,他的那群政治乌合之众就会为他的事业牺牲生命。的确,在各民族的生活中,群众的无意识行为会代替个人的有意识行为,是目前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我们常说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但在政客眼中,只分两种人,垫脚石和绊脚石,如果群众能依附于他,被他的口号支配,可以省很多劲,最怕的是他们人多势众,被某种狂热的信仰冲昏头脑时,很难挡住他们声讨的步伐,而政客也会寸步难行。
构成群众的主体,既有卓越不凡的人,也有平凡普通的人,在作为个体时,会自觉为自己制定一套最佳方案,但人一抱团就变傻,当他们构成群体时,就只有接受与拒绝,没有思考和推理。人们常说,没办法让每一个人都心悦臣服。但对某群众的领袖而言,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事,对此,庞勒解释道:知道如何操纵群体的人,给他们提供的也是这种论证,即群众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相似的事情搅在一起,并立刻将具体的事物普遍化。
由此可见,群众并未看清事物的本质,他们对事情的理解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幻想,但是只有潜入湖底,才能看清水下涌动的暗潮,只有蛰伏在水滩,才能等到潮水退去,水落石出的真相。对于盲目的群众来说,却不是这样,在他们看来,既然选择了从众,就必须为自己的跟随找一个说服自己的借口,尽管这个借口十分牵强,但却十分有效,能迅速让他们理智悬置,与大家一样,做了领袖的垫脚石。融入群体,也要保持个性,才能不随波逐流。
庞勒在分析构成群体一切信念与意见的基础因素时,提到了种族、传统、时代、各种典章制度和教育。令我稍有印象的,便是他反对书本教育,提倡实践经验。他认为,只有经验这位人民的好老师,才能证明,必须废除那些可恶的教科书和可悲的考试,代之以勤肯的劳动,让那些听从一切乌托邦分子和能言善辩者暗示的群众再次变得冷漠而中立。他说与其在校园里泛泛而听,不如早点进入社会锻炼,来提高自己辨别事物的能力。从整本书中,可以看出他对群众的盲从、对法不责众心怀侥幸,对校园教育的不满,批评的意味显而易见,庞勒似乎把所有的群众都归结为乌合之众,把校园教育当做抹杀智慧与灵性的主犯。难道所有的群众都是乌合之众吗,所有的校园教育都是无用的吗?
《韩非子·五蠹》一篇曾说:“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看似否定了所有的文人和武者,实则是专有所指。儒分为腐儒和王儒,侠也有凶侠和义侠。腐儒一味追求圣人治天下,轻视律法疏导,反而扰乱国家统治,凶侠以剑谋私欲,做尽伤天害理之事,同样威胁江山社稷。韩非所批评的,正是腐儒和凶侠,王儒与义侠才是定国安邦的所在。孟子曰:“虽万千人,吾往矣,乃是儒之侠者。”至于群众,亦有智慧之众与乌合之众之分。显然,庞勒眼中的群体,是无理智的,丧失了自我意识,变成群体中的一个没有思想的有机体组成部分,这些自然是乌合之众。那该如何去点化这些乌合之众呢,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清明的领袖,二是理智的教育。
庄子在《论剑》中曾说:“以勇武为锋,清廉为鄂,贤良为脊,忠圣为铗,为诸侯之剑。”领袖的质量决定着群众的质量,能够集万众之智的人,必定是挥得起诸侯之剑的领袖。群众的智慧并未真正消失,只是被某些领袖的狂热给湮没了,如果有一个清明的领袖恳切教导群众激发深处的思考与推理,那么群众也不会那么偏执且残暴了。构成群众时,他们的水平与质量低下,很大程度来源于对事情本身的无知,对事情不能透彻的理解和掌握,只能稀里糊涂的跟随,自己所知的冰山一角并不能填补心中的疑惑,只能依靠幻想将其填满,然后狂热的出发和斗争,就算做错,也能因法不责众而逃避罪责。能端正这种群众心理的,必须是一位清明的领袖,充分的宣传与讲解,让群众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透彻的、清醒的,理智的选择是跟随还是拒绝。
关于教育,庞勒对应试教育大加鞭挞,但在他的论述中,仿佛看到了他对所有校园学习的不屑。他认为,封闭在校园的人,就像身处井底的青蛙,眼界只有井口那么小,但我认为,在校接受教育的人,拾起一片落叶,便可知晓整个秋天,唯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才能打造智慧的人群。庞勒太注重社会经验的力量,却不曾想到,不接受教育,人们继续成长的能力就衰竭了,因此,我们必须为教育纳税,以此为高尚的思考与推理提供助援,来确保步入社会的我们不是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
在书中,他一点也不认可群众的表现,我认为这与他所处的时代有莫大的关系,因为任何的文学创作都有社会性。19世纪—20世纪的欧洲,风云际会,动荡变幻,起义、战争、阶级、改革、革命……这些充满立场与狂热的字眼集中在这个时代的欧洲,这些都需要流血和牺牲,平民在无知的前提下被迫做出立场的选择,如此,充血的双眼,狰狞的面孔,激动偏执的情绪在群众中蔓延,人们又怎能不丧失理智呢?
庞勒用学术又严谨的语言编写了《乌合之众》这本书,原本是需要细细研究的,但自己确实未能心领神会,仅以此篇表达一下自己的拙见……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篇11
《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本书描写了群体心理、群体的观念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特性,其中有意思的是分析了社会教育问题和群体领袖及其演讲。
一群具有什么样特性的人才能定义为群体,是首先要讨论的问题。他们也许是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或者属于某个阶层,亦或是有着共同的政治立场,什么样的一群人不是群体呢,一个广场上的人,一个国家的人,因为你没法用一个共同的心理特性去描述他们。
群体的特性是冲动的,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恶的,他们对复杂的事情无法处理,哪怕他们是一群大学生,平时理性和富有知识,成为一个群体后,对复杂问题也是无法处理的,对群体的任务是越简单越好。
本书讨论的教育问题,放到现在同样是问题,一百多年了仍未解决。社会生产发展提高了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的目的.和社会就业的不稳定,让年轻人群体的就业目标变成了公务岗位,又由于岗位的稀缺性,造成了大量的年轻人无法成为公务员,他们接受了公务员式的教育,却无法获得相应岗位。巨大的失落感,让年轻群体无所适从。前段时间看到消息,教育拨款倾向中职教育,好的中专学校录取分数接近本科,希望以后的孩子,能够从工科学校学到更专业技能,走出美好的未来。
本书讲解了如何成为一个领袖,群体领袖具有什么样的特质。群体领袖一定要有威望,他在群体的中演讲,凭借自己的威望就可以让群体安静,演讲稿也不需要有什么具体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他的演讲只需要断言,并把断言不停的重复,将自己的情绪传染给群体。这样的观点就会深入人心,哪怕你回家后发现他讲的就是一坨狗屎,但是身在群体之中你一定会对此深信不疑。
这本书我刚读完了第一遍,全凭印象写的读后感,其中偏见和误读望指正。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篇12
现今是一个群体时代,人类也是群居动物,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型高科技,也形成了新的思想观念。新观念在不断地传播,逐渐在人们头脑里生根发芽。无可避免,我们每一天都在参与着群体活动,作为一名学生,经常讲求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影响着我们更有效的学习,整个群体的心理,能暗暗的引导着行动的方向,最终引领整个团队达到目标。仅仅只是一个心理活动就能达到如此的效果,使得我很好奇的想了解群体的特性,受推荐读了《乌合之众》这本书,作者用许多案例阐述了群体的特征、心理、行为特点,我将从群体的心理特征谈谈我的感受。
群体的一般特征:在群体中个人责任感的约束力低,每种情感和行为都具有传染性,对暗示具有较高的接受程度,群众的行为缺乏推理的能力,却总急于行为。冲动、易变、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英雄主义和极端主义的热忱的宣泄。
回忆起,在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女生因与另一个发生了口角矛盾,其中一个女生故意中伤另一个女生把她在整个班里隔离起来,导致整个班级里的人都不理睬她。发生矛盾这是两个人的事,可是往往会造成很多人参与进来共同暴力,这并不难的一见,学生时代更是常有。甚至我,毫无关系的却也变成了这个冷暴力者。为何作为一个事不关己的外人,我们无法避免呢?原因很简单,代价太大风险太高。在迫害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的时候,我很难鼓起勇气逆群体的意志而为,这种个体在群体中表现出来的胆怯明显放任了群体情绪的正反馈效应,越凶残就更凶残,越极端就更极端。在群体中,我们都失去了理性的判断,没有后果,没有明天,我们的不满不只是一件事情的折射,而是日积月累的荷尔蒙。
举个例子,个人在独立的时候是很清楚的,孤身让他一人去洗劫商店,即使受到最强的诱惑他也不会去做,他是很容易抵挡这些诱惑的。但在他成为群体的一员后就截然不同了,他受到了人数赋予他的力量驱使,倘若再给他一个惩奸除恶等使命感的信念,他便可以变得义无反顾,这样的驱使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冲动,并且是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的。
网络暴力,是网络时代里经常出现的令人害怕又无法避免的现象,仿佛拥有着神秘的力量。网络暴力事件就是一个群体活动造成的后果。作为暴力事件中的主力军的数亿网民,很容易就把任何事物推动到人们的视线上,他们之间互相感染,不知不觉中,夸大自己的情绪,力证自己的观点,甚至对不合自己观念的人发出抨击,只相信自己相信的,根本不重视了寻找事实这一重要环节。曾经就有网民夸大甚至编造新闻去攻击他人,最后事实被揭发,根本与先前的大不相同。此等事件,与书中所提到的群体的特征不谋而合。群体是冲动的、易变的和急躁的,容易轻信,缺乏理智的。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何网民会频频制造出网络暴力事件。在很网络暴力事件中,背后其实都有推手,推手们要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把观念包装,这些形象化外衣下的观念,它们之间没有连续性和相似性的逻辑关系,它们可以随意被相互取代,且群体情绪具有单纯和夸张的特点。利用好这些特性,推手们就很容易的引领网民的思想,舆论的方向,把网民当枪使,颠倒是非。以上事件,对于群体的特征,条条命中。群体的领袖通过断言、重复、传染来控制着无法理性思考的受众。群体的领袖通过个人的坚强意志和不摧的信仰来怂恿着群体的振臂高呼。群体是个可怕的存在,由于它自身的特点,使得它常常会非常危险。群体中的人们由于身处其中,自身的判断力和智慧不再有用武之地,因而时常会做出一些从理性的眼光看来十分不可理喻的事。
群体,如果我们能了解它本身存在的弱点和特性,并加以利用,大大有助于实现领导的功能。给群体提供的观点只有当他们是具体的、简单明了的,才能产生影响。所以,在如今的很多群体活动中,都会有领导者频繁底给被领导者注入观念,反复强化。倘若想要被领导者完成一项任务,让被领导者更有动力的主动的完成,领导者可以将此任务夸大到使命感层次,进行包装,使被领导者容易接受并且愿意去完成。
群体,这样的群体,是难以教化,却极易顺从,难以管理又极易被耸动。聪明的人会变得糊涂,糊涂的人会变得聪明。群体通常只有均质,这就解释了人在群体活动中为何无法保持原有的智慧与理性。
在书中说道:“在集体心理中,个人才智被消弱,从而个性也被消弱。异质性被同质性吞没,无意识品质占上风”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注意自身陷入群体思维,限制阻碍自身发展。也应该思考如何打造优质的群体。处于群体中的我们,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自己成长的群体,同时也不要忘记自己做为群体中一员的责任与义务,推动整个群体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不能总是挑剔群体本身,也要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群体。是积极乐观的就要尽可能的去传递,不要害怕质疑。对发现不对的地方也要及时指出,积极沟通改正,不能让群体慢慢的变得乌烟瘴气,因为如果一开始置之不理,最后自己也会被这股灰暗的力量所吞没。所以,做好自己远远是不够的,我们要选择良好的群体,并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净化群体的环境,我们自身才会更好。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篇13
读勒庞在一个世纪前写的这本《乌合之众》,就像是在读一本二十世纪的人类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见,察觉了群体——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的各种特点及影响,并预见到,群体在一个愈加明主的社会中必将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将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庞该是个种族主义者。恕我可能对西方大众文化批判无知,但纵览全本书,“种族”这个词出现得最多次。勒庞认为:种族是决定人类行为最深层的因素。正是种族保留下来的“生理解剖学的”因素,决定了人类的无意识动机,而无意识动机又是群体行为的动因。所以,即使群体一律的无知、多变、冲动……但表现出来的方式又因种族而有所不同。
勒庞应该也是个精英主义者。在书中,他毫不掩饰对安德鲁撒克逊民族的崇拜,深为认同后者个人主义的民族特性。而他却多次地将法国大革命归结于本民族群体意识的主导,失望之情可见一斑。
看书时不时被他武断、不加推导的结论所烦,认为其要是放在当代,可能连出版的机会都没有,或是很快就销声匿迹。然而,这本书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后,还能被人所关注,被许多社会学家尊为“研究社会心理影响力最大的一本书”,必然有其独到之处。依本人拙见,还应归功其对于未来强大的预见能力。二十世纪世界的两次大战,不都是群体行为被诱导出、传染、放大后的结果吗?在看我们中国解放后的那场浩劫,不也是一场群体的狂欢吗?尽管勒庞的论证缺乏依据,但他仍能不无预见力地指出:“那些领袖们,杜撰一个模棱两可的词汇,描述一个伟大的图景,鼓动群体……而这些新东西不过是过去的专制换了张面孔……”正是群体最深层的无意识动机的稳定,人类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复过去——看看半个世纪前的中国,和封建社会有什么区别?
就写这些吧,大多数感想还是要边看书边才能蹦出来的。最后勉励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怀疑精神,永远不要随波逐流。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篇14
初次涉及这类书籍,不亚于听一场高深的讲座,必须全神贯注,还要努力把晦涩学术的“鬼话”翻译成通俗易懂的“人话”。期间数次读不下去而放下,猛然想起老师讲的汉语与外语的区别:汉语表达灵活,具有柔性,适合写诗;外语句法严谨,具有刚性,更适合搞研究、说理。
在这部书中,庞勒先生向我们表达了自己对“群众”的看法——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透过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作家正用嘲鄙又无奈的眼神注视着这帮“群众”。他不留余地的批评群众,辛辣的指出他们那“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以及盲目狂热的情感,对群众心理的看法十分透彻。他想用千言万语点醒梦中人,也许“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他最想要的座右铭。
首先,他对群众的盲从心理感到痛心疾首,的确,群众总是以一种服从欲望旺盛的心态去随大流,欠缺理智又热情澎湃,他们成了一群仅用脊椎去支配躯壳的人,被用大脑思考的领袖呼来唤去。就像书中提到的,只要布朗热将军一声令下,他的那群政治乌合之众就会为他的事业牺牲生命。的确,在各民族的生活中,群众的无意识行为会代替个人的有意识行为,是目前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我们常说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但在政客眼中,只分两种人,垫脚石和绊脚石,如果群众能依附于他,被他的口号支配,可以省很多劲,最怕的是他们人多势众,被某种狂热的信仰冲昏头脑时,很难挡住他们声讨的步伐,而政客也会寸步难行。
构成群众的主体,既有卓越不凡的人,也有平凡普通的`人,在作为个体时,会自觉为自己制定一套最佳方案,但人一抱团就变傻,当他们构成群体时,就只有接受与拒绝,没有思考和推理。人们常说,没办法让每一个人都心悦臣服。但对某群众的领袖而言,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事,对此,庞勒解释道:知道如何操纵群体的人,给他们提供的也是这种论证,即群众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相似的事情搅在一起,并立刻将具体的事物普遍化。
由此可见,群众并未看清事物的本质,他们对事情的理解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幻想,但是只有潜入湖底,才能看清水下涌动的暗潮,只有蛰伏在水滩,才能等到潮水退去,水落石出的真相。对于盲目的群众来说,却不是这样,在他们看来,既然选择了从众,就必须为自己的跟随找一个说服自己的借口,尽管这个借口十分牵强,但却十分有效,能迅速让他们理智悬置,与大家一样,做了领袖的垫脚石。融入群体,也要保持个性,才能不随波逐流。
庞勒在分析构成群体一切信念与意见的基础因素时,提到了种族、传统、时代、各种典章制度和教育。令我稍有印象的,便是他反对书本教育,提倡实践经验。他认为,只有经验这位人民的好老师,才能证明,必须废除那些可恶的教科书和可悲的考试,代之以勤肯的劳动,让那些听从一切乌托邦分子和能言善辩者暗示的群众再次变得冷漠而中立。他说与其在校园里泛泛而听,不如早点进入社会锻炼,来提高自己辨别事物的能力。从整本书中,可以看出他对群众的盲从、对法不责众心怀侥幸,对校园教育的不满,批评的意味显而易见,庞勒似乎把所有的群众都归结为乌合之众,把校园教育当做抹杀智慧与灵性的主犯。难道所有的群众都是乌合之众吗,所有的校园教育都是无用的吗?
《韩非子·五蠹》一篇曾说:“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看似否定了所有的文人和武者,实则是专有所指。儒分为腐儒和王儒,侠也有凶侠和义侠。腐儒一味追求圣人治天下,轻视律法疏导,反而扰乱国家统治,凶侠以剑谋私欲,做尽伤天害理之事,同样威胁江山社稷。韩非所批评的,正是腐儒和凶侠,王儒与义侠才是定国安邦的所在。孟子曰:“虽万千人,吾往矣,乃是儒之侠者。”至于群众,亦有智慧之众与乌合之众之分。显然,庞勒眼中的群体,是无理智的,丧失了自我意识,变成群体中的一个没有思想的有机体组成部分,这些自然是乌合之众。那该如何去点化这些乌合之众呢,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清明的领袖,二是理智的教育。
庄子在《论剑》中曾说:“以勇武为锋,清廉为鄂,贤良为脊,忠圣为铗,为诸侯之剑。”领袖的质量决定着群众的质量,能够集万众之智的人,必定是挥得起诸侯之剑的领袖。群众的智慧并未真正消失,只是被某些领袖的狂热给湮没了,如果有一个清明的领袖恳切教导群众激发深处的思考与推理,那么群众也不会那么偏执且残暴了。构成群众时,他们的水平与质量低下,很大程度来源于对事情本身的无知,对事情不能透彻的理解和掌握,只能稀里糊涂的跟随,自己所知的冰山一角并不能填补心中的疑惑,只能依靠幻想将其填满,然后狂热的出发和斗争,就算做错,也能因法不责众而逃避罪责。能端正这种群众心理的,必须是一位清明的领袖,充分的宣传与讲解,让群众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透彻的、清醒的,理智的选择是跟随还是拒绝。
关于教育,庞勒对应试教育大加鞭挞,但在他的论述中,仿佛看到了他对所有校园学习的不屑。他认为,封闭在校园的人,就像身处井底的青蛙,眼界只有井口那么小,但我认为,在校接受教育的人,拾起一片落叶,便可知晓整个秋天,唯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才能打造智慧的人群。庞勒太注重社会经验的力量,却不曾想到,不接受教育,人们继续成长的能力就衰竭了,因此,我们必须为教育纳税,以此为高尚的思考与推理提供助援,来确保步入社会的我们不是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
在书中,他一点也不认可群众的表现,我认为这与他所处的时代有莫大的关系,因为任何的文学创作都有社会性。19世纪—20世纪的欧洲,风云际会,动荡变幻,起义、战争、阶级、改革、革命……这些充满立场与狂热的字眼集中在这个时代的欧洲,这些都需要流血和牺牲,平民在无知的前提下被迫做出立场的选择,如此,充血的双眼,狰狞的面孔,激动偏执的情绪在群众中蔓延,人们又怎能不丧失理智呢?
庞勒用学术又严谨的语言编写了《乌合之众》这本书,原本是需要细细研究的,但自己确实未能心领神会,仅以此篇表达一下自己的拙见……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篇15
我们在百度百科里可以搜到这么一段对于乌合之众的定义:“任何陷入群体的人,他们的道德水平比个人的道德水平低;他们的智力比个人的智力低;他们的他们的自我约束力,比个人的自我约束力低;他们缺乏自身的判断力,极易受到煽动和蛊惑。这样的群体叫做乌合之众。”
对勒庞的《乌合之众》早有耳闻,弗洛伊德称其为当之无愧的名著,其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指出当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其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但当其融入了集体之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集体所淹没。也许未阅此书的人会不以为然,觉得自己可以在集体活动中保留自己的个性,但当你深读下去,会惊觉勒庞竟能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如此淋漓尽致,将人的心理、从个体到处于群体中的个人的转变血淋淋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会质疑自己,到了集体之中,我是否还能坚持自己的个性,不随波逐流,成为“乌合之众”呢?
不可否认,我们可以在《乌合之众》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乌合之众》提出了四个观点,群体无意识,群体不关心事实,群体不接受理论,群体也有道德。人体的绝大多数选择,其实并不是理性来判断的,而是跟着感觉走,受到一些无意识因素的影响。当群体在一起时,这种无意识就会被放大。举个例子,当所有人都选择去较远的食堂吃饭时,赶时间的你,会选择去较近的食堂吃饭吗?也许你会说会,但是当大家做出相同的选择而你不同时,你内心就会劝说自己,不要不合群,从而忽略理性思想,而把感情放在上风。
我感触是,历史的车轮是由大众来推动和创造,但是这种前行并不一定存在实际意义,因为大众走的方向未必就是对的。该书的观点未必全是对的,但我们仍要对我们的天性提出质疑与反思,我能否不成为乌合之众,能否实现自我价值?如果说我们的生活是一条河,我们作为其中的浪花,总有人不想走河流走的路途,总想着跳出来蹦哒几下,不好意思,你势单力薄,所以结果是你要不随波逐流,要不走自己的道路,实现自我形态的转化。请各位务必相信主流并非是对的,要有自己的想法,愿一切从心出发,归来愿仍为少年。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篇16
《乌合之众》是由法国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影响世界的群体心理学奠基之作。书中讲述了群体的心理所受到哪里因素的影响,群体与个体的差别,群体与领袖的关系等;本书有很多例子讲述了群体心理学的特征,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庞勒说“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也不过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细沙,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的恰当,生动形象的体现了个人被群体化后的表现。这也是为何如今随波逐流现象愈发强烈的原因。在之前所说的网络暴力的例子中,体现的不仅仅是群体易冲动,易急躁、易变的特征,还有的是他们易受暗示、易轻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执,且强烈的道德感的特征,在网络上便会形成所谓的道德绑架。群体往往不善于思考,他们只会单纯认定一种真理或缪误。因为他们具有太多的“脑子”了,而这么多脑子中只有一种思维,便是群体的思维。这是庞勒口中的群体积累在一起,只有愚蠢,而不是聪明。这是个人意识在群体中不断缺失的体现,这样一种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会让人完全完全服从于使之有意识人格消失的人,甚至在暗示下做出一些有违常理或者与他性格矛盾的事情。
人们会因为自己强烈而偏执的道德感去迫使他人做一些满足他们道德感的.事情,例如在一场灾害中强迫富豪捐款、公交车上不考虑他人身体原因便强迫其让座等等,倘若你选择了拒绝,便会有一群人蜂拥而至对你加以指责。这些举动在群体看来是替天行道。然而现实是人们在不明真相下的指指点点,或许对于当事人而言才是最为痛苦的,那些顶着道德光环的人或许才是真正的施暴者。
所以在社会进步层面上而言,对于个人,有意识人格的保留就会显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轻信他人言论,不盲目选择被迫社交。作为个人我们能做到的,只有让自己的思想不成为他人的跑马场。要做到保留自我意识最重要的便是对于自我的认可,唯有自信于自己的观点、对于是非的判断,才会做到坚守。
而在群体方面,一个积极的暗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群体根本没有预先策划。他们可以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励,但是又经常受当前刺激因素的影响,他们就像被狂风卷起的树叶,朝着各个方向飞舞,接着又落在地上。”这样的一种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群体的“可塑性”。他们并非都是负能量的集合,某种程度上而言,刚刚形成的群体就像是一张白纸,最后成为怎样的一张画取决于沾有色彩的画笔。一个积极向上的暗示可以使得群体向一个好的方面发展。暗示会在群体中形成一种信念,而信念正是一种文明的基础。群体会为了某一种信念的成功而舍身取义,所以古往今来,在乱世之时会有各种理念的革命去推翻原有依然衰败的制度,去创造新的制度。而在盛世安稳的时代,群体理应是一种稳定剂,是真善美的践行者。唯有群体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了,社会才会愈发向上,一个国家名族才会稳定进步吧。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篇17
初次涉及这类书籍,不亚于听一场高深的讲座,必须全神贯注,还要努力把晦涩学术的“鬼话”翻译成通俗易懂的“人话”。期间数次读不下去而放下,猛然想起老师讲的汉语与外语的区别:汉语表达灵活,具有柔性,适合写诗;外语句法严谨,具有刚性,更适合搞研究、说理。
在这部书中,庞勒先生向我们表达了自己对“群众”的看法——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透过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作家正用嘲鄙又无奈的眼神注视着这帮“群众”。他不留余地的批评群众,辛辣的指出他们那“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以及盲目狂热的情感,对群众心理的看法十分透彻。他想用千言万语点醒梦中人,也许“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他最想要的座右铭。
首先,他对群众的盲从心理感到痛心疾首,的确,群众总是以一种服从欲望旺盛的心态去随大流,欠缺理智又热情澎湃,他们成了一群仅用脊椎去支配躯壳的人,被用大脑思考的领袖呼来唤去。就像书中提到的,只要布朗热将军一声令下,他的那群政治乌合之众就会为他的事业牺牲生命。的确,在各民族的生活中,群众的无意识行为会代替个人的有意识行为,是目前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我们常说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但在政客眼中,只分两种人,垫脚石和绊脚石,如果群众能依附于他,被他的口号支配,可以省很多劲,最怕的是他们人多势众,被某种狂热的信仰冲昏头脑时,很难挡住他们声讨的步伐,而政客也会寸步难行。
构成群众的主体,既有卓越不凡的人,也有平凡普通的人,在作为个体时,会自觉为自己制定一套最佳方案,但人一抱团就变傻,当他们构成群体时,就只有接受与拒绝,没有思考和推理。人们常说,没办法让每一个人都心悦臣服。但对某群众的领袖而言,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事,对此,庞勒解释道:知道如何操纵群体的人,给他们提供的也是这种论证,即群众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相似的事情搅在一起,并立刻将具体的事物普遍化。
由此可见,群众并未看清事物的本质,他们对事情的理解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幻想,但是只有潜入湖底,才能看清水下涌动的暗潮,只有蛰伏在水滩,才能等到潮水退去,水落石出的真相。对于盲目的群众来说,却不是这样,在他们看来,既然选择了从众,就必须为自己的跟随找一个说服自己的借口,尽管这个借口十分牵强,但却十分有效,能迅速让他们理智悬置,与大家一样,做了领袖的垫脚石。融入群体,也要保持个性,才能不随波逐流。
庞勒在分析构成群体一切信念与意见的基础因素时,提到了种族、传统、时代、各种典章制度和教育。令我稍有印象的,便是他反对书本教育,提倡实践经验。他认为,只有经验这位人民的好老师,才能证明,必须废除那些可恶的教科书和可悲的考试,代之以勤肯的劳动,让那些听从一切乌托邦分子和能言善辩者暗示的群众再次变得冷漠而中立。他说与其在校园里泛泛而听,不如早点进入社会锻炼,来提高自己辨别事物的能力。从整本书中,可以看出他对群众的盲从、对法不责众心怀侥幸,对校园教育的不满,批评的意味显而易见,庞勒似乎把所有的群众都归结为乌合之众,把校园教育当做抹杀智慧与灵性的主犯。难道所有的群众都是乌合之众吗,所有的校园教育都是无用的吗?
《韩非子·五蠹》一篇曾说:“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看似否定了所有的文人和武者,实则是专有所指。儒分为腐儒和王儒,侠也有凶侠和义侠。腐儒一味追求圣人治天下,轻视律法疏导,反而扰乱国家统治,凶侠以剑谋私欲,做尽伤天害理之事,同样威胁江山社稷。韩非所批评的,正是腐儒和凶侠,王儒与义侠才是定国安邦的所在。孟子曰:“虽万千人,吾往矣,乃是儒之侠者。”至于群众,亦有智慧之众与乌合之众之分。显然,庞勒眼中的群体,是无理智的,丧失了自我意识,变成群体中的`一个没有思想的有机体组成部分,这些自然是乌合之众。那该如何去点化这些乌合之众呢,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清明的领袖,二是理智的教育。
庄子在《论剑》中曾说:“以勇武为锋,清廉为鄂,贤良为脊,忠圣为铗,为诸侯之剑。”领袖的质量决定着群众的质量,能够集万众之智的人,必定是挥得起诸侯之剑的领袖。群众的智慧并未真正消失,只是被某些领袖的狂热给湮没了,如果有一个清明的领袖恳切教导群众激发深处的思考与推理,那么群众也不会那么偏执且残暴了。构成群众时,他们的水平与质量低下,很大程度来源于对事情本身的无知,对事情不能透彻的理解和掌握,只能稀里糊涂的跟随,自己所知的冰山一角并不能填补心中的疑惑,只能依靠幻想将其填满,然后狂热的出发和斗争,就算做错,也能因法不责众而逃避罪责。能端正这种群众心理的,必须是一位清明的领袖,充分的宣传与讲解,让群众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透彻的、清醒的,理智的选择是跟随还是拒绝。
关于教育,庞勒对应试教育大加鞭挞,但在他的论述中,仿佛看到了他对所有校园学习的不屑。他认为,封闭在校园的人,就像身处井底的青蛙,眼界只有井口那么小,但我认为,在校接受教育的人,拾起一片落叶,便可知晓整个秋天,唯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才能打造智慧的人群。庞勒太注重社会经验的力量,却不曾想到,不接受教育,人们继续成长的能力就衰竭了,因此,我们必须为教育纳税,以此为高尚的思考与推理提供助援,来确保步入社会的我们不是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
在书中,他一点也不认可群众的表现,我认为这与他所处的时代有莫大的关系,因为任何的文学创作都有社会性。19世纪—20世纪的欧洲,风云际会,动荡变幻,起义、战争、阶级、改革、革命……这些充满立场与狂热的字眼集中在这个时代的欧洲,这些都需要流血和牺牲,平民在无知的前提下被迫做出立场的选择,如此,充血的双眼,狰狞的面孔,激动偏执的情绪在群众中蔓延,人们又怎能不丧失理智呢?
庞勒用学术又严谨的语言编写了《乌合之众》这本书,原本是需要细细研究的,但自己确实未能心领神会,仅以此篇表达一下自己的拙见……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篇18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是研究群体心理的开山之作,细致解读了大众心态,让读者得以对群体心理有进一步的认识,是值得多次阅读、思考的作品。
书中写到:集体中暗示的传染性会瞬间形成这个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因此群体便在毫无目的的状态下听从于所有外界的暗示,缺乏自己的主见与判断、没有批判精神。这样想来,历史上不论成功与否的农民起义、群众游行等革命群体的'行为,也不一定是事先就有高瞻远瞩的计划的,也许他们是更倾向于本能的行为。按照作者的话来说,正因这些特征,群体容易成为愿意为别人浴血奋战的人。冲动与激愤状态也许会使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正如作者认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总之,在作者的观点里,群体与野蛮人无异,而同时他也认为群体的力量与作用在社会中举足轻重。
作者在他那个时代所预言的:“我们即将进入的时代,无疑将会是一个群体的时代。”如今的信息时代,也分布着各种群体。伴随网络发展而来的除了惊人的信息量与便捷,还有网络上的“键盘侠”,他们在网络上毫无顾忌谈笑风生,语出惊人,幽默的段子会博得网友一笑,但在层出不穷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他们也是“伸张正义”的主力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吸引眼球本身没有毛病,但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形成极端观点,就易形成群体性网络暴力事件,进而对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我想正是因为群体对社会的影响力与重要性,对群体的研究才成为不会过时的课题。
“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一个人不能没有独立的思想,更不能被他人的思想掌控,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但这也不代表个人要脱离群体,毕竟纯粹的个人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适应所处的环境是很有必要的,但不是单纯成为一个被群体驱动的机器,而是要努力提升自己为一个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个体。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针对研究学术说的,但我想这种价值取向也同样适用于将自己与野蛮群体区分的个人追求,不要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篇19
《乌合之众》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庞,是一位法国人,他在书中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被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他也在书中例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论证他的观点,而我在读完这本书后,针对他的观点我也存在着不认可,但是回想起自己所在的社会,不也处处存在他所说的“群体化”现象。
就从当前疫情来看,社会自发性的进行捐款,许多明星也参与其中,但总有人会跳出来说:“你一个大明星就捐这么点?这么抠门的!”慢慢地、种种话语接踵而来,形成群体对捐款者人身攻击,从而形成道德绑架,然而这些群众也是从个人观点向舆论中心靠拢,思想慢慢被同化。但平心而论,这些明星捍卫自己的财产有何不对,但公众情绪此时处于高度敏感,他们只会觉得有钱人就应该多出钱,但是无论出多少钱,群体只会认为出的少了,从而引发“众怒”。这群体中每一个人就如一滴水汇入了整个河流,河流依然在,但这滴水却再也找不到了。
在这本书中作者总是用一种绝对性的词语来叙述,虽然他在书中例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但我始终觉得还是比较武断。并不是所有的`群体都能同化每个人的思想,个人的思想还是占据主导地位,就如一颗沙粒他哪怕汇入了沙漠,可他还是那粒沙,始终都能找到。
读完《乌合之众》这本书让我们接触到了群众这种行为、心理产生的原因。但是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怀疑精神,永远不要随波逐流,成为“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篇20
《乌合之众》这本书出版于19世纪末期,结合19世纪的时代特点来看,本书所提出的观点是十分新颖且具有震慑力的。即使是现在,在读到部分内容时,也会被作者深刻的观点所吸引。但是,由于本书的出版时间,很多内容已经不适用于现代。作者重新界定了群体的含义。他指出,并不是一群人聚在一起便可以被称作为群体,而是有共同的目标的心理群体,为自己的论述划分了明确的界限。
在本书中,作者主要的观点无非是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对群体进行分类,对其的心理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第一,群体具有无意识、缺乏推理能力、感情至上、缺少责任感、易受到暗示、易被催眠和控制、易出现传染现象、推理能力不足、想象能力泛滥等特点。第二,群体的'感情具有冲动、夸张、轻信、单纯、保守、偏执、专横等特点。第三,在群体中,道德观既有放纵个人本能的作用,又有树立行为道德模范的作用。
其次,对领袖的特点及经常采用的方式进行阐述。
第一,领袖是某种观念的忠实执行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名望,经常采用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说服群体。
第二,领袖在群体中起着领导和决定的作用。多数群体并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做决策的人往往是少数几位领导人物。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书中,作者虽然对群众为什么形成这种心理特点做出了简单的解释,但是,往往出现逻辑不通顺的现象。由此可见,作者的观点十分简单,采用的是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来说服读者。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篇21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而勒庞这本书正是分析了三个和尚所代表的“群体”表现。
《乌合之众》法文原名为《psychologie foules》(《群体心理学》),中文翻译很妙——乌合之众。因为在勒庞的对群体的研究中,几乎看不到赞美之词。他所研究的群体——智商低、轻信、极端、情绪化。而且他还用了类犯罪群体(我自创的词,例如某年3月群众砸抢家乐福,或新疆地区的各种群众事件)、议会、选民、陪审团等特殊团体来分类分析。
当然,值得强调的是,作者将群体分为两个部分:
一、异质化群体
1、无名称的群体(如街头群体)
2、有名称的群体(如陪审团、议会等)
二、同质性群体
1、派别(政治、宗教等)
2、身份团体(军人、僧侣、劳工等)
3、阶级(中产阶级,农民阶级等)
作者全书研究的都是异质化群体,正是令我失望的点,本是抱着学习营销社会群体的心理去的。因为之前对于这本书有太多的赞誉,口口相传,等到我认真看后,发现由于作者年代(法国大革命时期)和涉及领域(主要是政治)的限制。只能说对于当今微博上的各种民众事件或政治观点看得更透彻。营销的启发却没想象中那么好。
关于营销的启发,大概就觉得应该制造一些氛围去影响群众(围观)。比如大家排队买东西的心理,商店人多人少的.心理、或者在产品上造成消费者很多的感觉。
在政治方面,作者有个很有趣的观点。勒庞认为,无论是受过教育的选民还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其投票结果不会有太大影响。(陪审团群体也成立)。这让我想起之前听刘瑜老师《民主的细节》讲座时,也涉及到民众素质与投票结果正相关的担忧。如果有勒庞的理论作为支撑,那么这就不存在了吧。
关于演讲方面,勒庞也提到了,在演讲中,演讲人的名望比很重要。这让我脑海里总是浮现出新东方各种讲座,老师们都是模板化的一套套故事,学生们津津有味的听着会不会也与老师先塑造好的名望有关。
当然,这本书确实是本不错的书。特别是在政治领域有着仍然不过时的见解。弱弱说句,这本书是本好书,以后某某事件在微博里传得沸沸扬扬时,你可以引用几句早已准备好的句子,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篇22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被剥皮的洋葱,一层层的,作者把那些粗糙的外皮剥了之后露出了内里真正的心。这本书还常常让我产生一种“自己这么蠢过啊”的感觉,然后,有时候会被书里作者无情地揭露逼得咬牙切齿,想大吼一声:你是怎么知道的?再看看他在书中是怎么评价女人的:“群体的某些特点,如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神、夸大感情等等,几乎总是可以在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妇女、野蛮人和儿童。”“产生这种误认的经常是妇女和儿童——即最没有主见的人”“它就像女人一样,一下子变会陷入极端”。这种觉得“他说得好有道理可是为什么我就是很抓狂想出一记左勾拳”的感觉,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折磨着我。
这位十九世纪的法国作家古斯塔夫勒庞,写出的这本《乌合之众》即使里面有以上那些关于妇女和儿童的描述,但是它仍然被社会接受并成为世界名著广为流传,是因为它确实是一本让人们看清真相的书。作者用犀利的语言,对群体行为的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让阅读的'人感觉酣畅淋漓。所以,《乌合之众》才会成为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在书中,作者告诉我们: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冶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如果有人想真切了解自己在群体中处于怎样一种状态,就读这本书吧。我相信,它一定会虐到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