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栅紫门
北山场镇自古建场,但历朝战乱不休,建了毁,毁了又迁,迁了又复还。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宋朝。
门,本来是供人们进出的。但是北山场却有一道古风古朴又别开生面的门,用来迎接曙光。那就是从古至今,驰名遐迩的栅紫门。
栅紫门,虽然经历200多年的风霜雨雪,迄今依然巍立在北山镇的老街东面。这里曾经有禹王宫殿紧连其右侧,石门坐东向西。略微偏北,是北山场的东大门。据《北山乡志》考究,栅紫门这道气势恢宏的石大门,曾与西边的牌坊梁遥遥相对。在各地乡场中,形成独一无二的景观。栅紫门始建于1755年(清乾隆19年),隶属于绥定府宝芝乡。当时,栅紫门上西面横跨着更鼓楼和戏楼。高大雄伟的禹王宫殿紧紧矗立在石门西侧面,宫殿两侧大门有一对威武的石狮子镇守在排码梯顶上的大门前面。禹王宫大殿内神像林立,面前有一个大石坝子,可容纳几千人。禹王宫是人们祈福求雨的地方,每逢年头岁节,或者天干久旱,人们便在这里烧香磕头,举行盛大仪式:在戏楼上唱大戏,在坝子里耍狮子、烧火龙、燃花筒、撵旱魃等,热闹非凡。有时候唱大戏,一唱就是好几天,蔚为壮观。
栅紫门宽约两米,高两米多。墙体高度超过十米。它不仅是场门,更重要的是场门壁子全是古风古朴的手工风火砖砌成的墙,门墙上经装饰加工,还可见到四个紫色的大字——紫气东来。
现在人们看见的栅紫门,还有很多石刻大字。那是1933年7月(农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来到北山场,刻下的标语。东面是: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内侧是:拥护共产党,打倒国民党。西面门柱左右分别留下了"红三十军製,一九三三年七月"的字样。当年,为了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红军还在北山境内,写下了很多标语。现在保存下来的,还有北山丰登村六组和衙门村一组的一些坟墓上或岩石上留下的很多墨迹标语(有些已经成了石刻标语)。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的积极性。当时红三十军政治部,就设在禹王宫内(后来,迁居梓桐乡)。政治部有个叫刘营长的人,常住办公室,办理日常事务。红军在禹王宫建立区苏维埃政权,胡光荣任厂区苏维埃主席。指导各地组织游击队,不断壮大红军队伍。还成立妇救会、农协、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将抓到的土豪劣绅,押回政治部,交苏维埃政府处置。不久,红军长征大部队接连不断,经过北山场,走了三天三夜,铺平了红军北上的道路。十月,国民党刘湘派兵追剿红军,白军师长范绍增率兵追击红军撤退余部。沿途遭到红军后卫部队迎头痛击,先后在江陵石楼子、北山马蹄场、王家场、小关子垭合、东岳庙、石墓孔、火坑梁、新寨梁、高关子等险要地方,留下了红军战士极为悲壮的阻击战遗址。红军部队在最后撤退时,为了不给国民党留下享乐场所,一把火烧毁了栅紫门戏楼和更鼓楼。国民党反动派反击得逞之后,进行了大量的反攻清算,下令铲除了栅紫门的石刻标语。还用稀泥巴涂抹了北山境内所有的红军标语。
新中国成立后,栅子门西门楣上又多了一幅红色标语:保卫世界和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北山乡政府恢复了门上石刻标语。还将各处标语洗掉泥巴,进行石刻,使红军所有标语恢复了原来模样,重放光彩。2004年,达县人民政府,对红军遗迹进行了多次考证,得到认可,立碑昭示,栅紫门就名副其实地成为了重点文物保护对象。真正使栅紫门紫气东来,重放异彩!
而今,栅紫门更加繁华。几乎成了北山场的中心。禹王宫旧址,已经建成了大型的商场。经过栅紫门蜿蜒向东,近千米,与诗歌大道接口。
翻阅栅紫门厚重的历史,记住一段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