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文章
西西文学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文章(精选5篇),供大家欣赏,喜欢请收藏与分享。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 篇1
如今不是看到满街的粽子,商场中的打折,电视中的庆祝,我已经感觉不到它——端午的存在,每次念到端午这两个字时不由的让我想起那个在外婆家过的端午节。
时光倒回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南方的一个小镇。
一盏昏黄的豆油灯,一张脱了朱漆的梳妆台,一方古旧的镜子。一个老人在镜前动作迟缓但一丝不苟的梳头,我被一些细碎的声音惊醒,睡眼朦胧的看着她,我的太姥姥。不一会她就梳好了,一个盘髻。这时她不知从哪里拿出的一朵绢花,粉红的,端详了很久她轻轻的插在头上。
我被吸引住了,她那花白中带些黄的头发上,一朵粉花格外显眼。像在茫茫白雪里的一株雪莲,温暖而惊艳。以至于今天我忘记的太姥姥的容貌还记得这一幕,那朵花。想必那时的她也如同今天的我在回忆多少年前如花的自己,和某个端午的早晨。可最终,她挑了一根最普通的银簪戴在头上。
一切收拾好了,她走到床前做了个动作示意我睡觉。我闭上的眼睛,但能感觉到灯灭了,和吱的一声关门。之后就是一片安静,我知道在艾草还没有插上门楣时家里谁都不可以说话,要不然不吉利,我也绝对不可以出声,这是大人们交待过很多次的。静,真静!
“小乖乖,起床了,太阳都晒屁股了。”我在姥姥那熟悉的叫喊声中坐起来。姥姥拿来了前两天才为我缝制的新衣,大红的镶着黑边的衣衫,还用一根红绳给我扎了一个冲天炮的发型。
“穿上鞋,去给太姥姥请安。”姥姥便给我穿上了那个红的绣着仙桃的布鞋,出了卧室门,太姥姥坐在堂屋里。“太姥姥好。”说完我便跪了下去磕了三个响头。
“乖,拿着纳福篮一边玩去。”她笑吟吟的拿起身边的那个八边形的布蓝,在每一片布上都绣着不一样的花,每一片布的边与边的交接处都要再用布札一个凤凰头,每一个凤头上都叼着七色的彩线穗子。
“姥姥好。”我拿着小篮转身就向身边的姥姥作了一辑。
“好,好,乖。”姥姥笑着往我小篮里放鸭蛋和糖果,“走出去洗洗。”姥姥放了东西就拉我到门外,洗脸盆里已注满了清水。她从神柜上那一堆艾草里拿出几根,沾了点水在我身上轻轻的拍了几下说;“去祸去灾,平平安安。”
洗了手和脸,我也拿了几根艾草学着姥姥的样子在房屋里的每个角落里都扫一扫,一边扫还一边说,“端午节扫一扫,蚊虫蚂蚁都往外面跑。”
早饭,一个粽子,一个鸭蛋,一碗粥,匆匆吃过。吃完后姥爷便用雄黄在我头上画了一个“王”字,据说这样那些鬼蚁蛇虫都不会伤害我。
“张奶奶好。”“李奶奶好!”吃完饭不能闲着,拿着小篮便挨家挨户的串门,老人们都纷纷拿些零食往我小篮里放。不知何时小篮满了,我便回到姥姥家。
“哪来的小老虎。”姐姐坐在堂屋里看我进来了笑的合不拢嘴。
“爸爸,妈妈,姐姐,你们什么时候来的。”我一边说一边扑到妈妈怀里,到姥姥家已经几个月了真是很想她们。
“瞧瞧,又长壮了。”妈妈抱着我高兴的说。
和妈妈亲昵了一会,便和姐姐玩起来,一见姐姐的和我一样的小篮里的东西没有多少,我便拉着她向外走。一边走一边说哪家给的东西多,哪家的东西好吃。到了李奶奶家里她们见我又来了便说,“小丫头,怎么又来了。”
“我是给姐姐带路的。”说完便站在姐姐身后,姐姐便上前给那她请安。
“这是大丫头吧,长的越来越俊了。”李奶奶忙扶起姐姐,笑着对身边的和说“鬼灵精怪的,还长的张巧嘴。”
从李奶奶家出来又到张奶奶家,就这样小篮又满了。也中午了。
“快洗手吃饭,”妈妈已经在门口等我们了,满桌子的饭菜都上了,雄黄酒也端上了。父亲和太姥姥都坐在上席,姥爷坐在父亲身边,别人吧都可以乱坐。
“吃吧。”太姥姥动了第一筷子之后我们才开始动筷,“来吃鸡腿,跑的快快的。”太姥姥第一筷子是给我和姐姐的。“姥姥你也吃。”坐在太姥姥身边的父亲也挑了一块肉给太姥姥,然后呢,姥爷给父亲夹菜,姥姥给妈妈夹菜,妈妈在给姥姥夹菜,姥爷给父亲倒酒,父亲给姥爷敬酒。
“走啰,看龙舟去。”一家人其乐融融,欢欢笑笑的吃完了,姥爷便抱着我拉着姐姐向河边走,父亲跟随着。母亲则留在家中陪姥姥,一路上姥爷问了父亲一些春耕的事情。
“快点,快点,都开始了。”我看见河边好多人便大叫,对于大人的谈话我是不感兴趣的。他们便加快了脚步,我骑在姥爷脊背上,姐姐骑在父亲的背上,河中的场景我看见了。
两条龙头头的彩绘木舟,两条木舟上的人都一样多,不同的是一条木舟上的人系的是红头巾,另一条木舟上的人系的是蓝头巾。他向水中抛了些粽子,说了一些我没听懂也没有记住的话。过了一会岸边的锣都敲了起来,那些龙舟上的人都坐的很整齐,等大鼓一响船像箭一般冲了出去,不一会儿就超出了我的视线。
“追龙舟呀。”旁边的人都一边叫一边跑,姥爷和父亲背着我们也在跑,可到了终可都赛完了,听旁边的人说是红队获了胜。
在那里也没有多留,因为姐姐明天还要上学,她们今天得回家。临走时妈妈嘱咐我她买给姥姥吃的东西我不要吃,要叮嘱她们吃。我当时坚定的点点头,事实证明这些东西还是被我给吃了。
到了分别的时候,我实在不舍就拉着妈妈的衣服。姥姥见状就说:“李奶奶家的小牛刚才掏了好大一窝鸟,现在正在分小鸟,再不去就没有了。”
我一听松开手就往李奶奶家跑,当然没什么小鸟,倒是有很多的小孩在玩过家家,我便加入其中,一直到吃晚饭。
月,轻轻的爬上了那棵老槐树上。姥姥搬了凉床在院子里,我躺在床上姥姥摇着蒲扇给我扇风赶蚊,讲着那古老的牛郎织女。太姥姥在屋中纺线,吱吱呀呀,就这样我迷迷糊糊的睡着了。依稀中还听到吱吱呀呀的声音。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 篇2
今年的端午节如期而至,家家户户都准备好艾青、菖蒿及时插在大门的两边。还将煮熟的粽子、饽饽子、蒜子,蒸熟的包子,油烫的油果子等用五个盘子装着放置饭桌上,按时放炮点香、端盘鞠躬祭拜,祝福本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端午节的习俗曾经是为了更好的纪念蒙冤受屈投江而亡的大诗人屈原,现在还引申为祈祷新年吉祥、事业兴旺、前程光明之意。并以雄黄浸白酒全家喝,或涂抹在太阳穴上,醒脑除菌、提气消炎。晚饭后以艾叶烧水洗澡,防蚊驱虫、祛痱润肤、清热解毒。
小时候家住农村,端午节前一、二天,我用禾刀到村中江、塘边割好艾青、菖蒿放进竹篮里,及时带回家,五月初五的上午把它们各一枝分别插在大门口的两端。母亲(或妹妹长大后)在前一天将粽叶、粽绳洗净凉干,以浸湿的糯米用粽叶、粽绳包成一个个生粽子放入锅里用水煮熟,然后又将生鸡蛋、蒜子放入锅中煮熟,还以糯米粉湿水搓成圆圆的油果子放进油锅中烫熟。包子一般是用面粉做好蒸熟或到街上包子店买几个就可以了。端午节那天,母亲用五个盘子分别装好放到饭桌上,待燃香放炮、举盘祭拜等敬神完毕,及时吩咐我们全家人同桌吃中饭,享用“五子”登桌和雄黄浸酒的美味。
现在家住县城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五子”上桌的种类也五花八门起来了。以前的粽子都是糯米做的,如今还有肉糯米粽、蛋糯米粽等。油果子也有圆形的,还有扁状的。蒜子一般是多子的,不能用独蒜子,象征着多子多福、后继有人。饽饽子,即鸡蛋,以前多是用水煮蛋,现在的人文化高,素质好,不信迷信,也可用茶蛋、咸蛋代替了。包子以前是纯面粉或米粉做的,现在也可用肉包子、糖包子了。
以前过端午节,都是母亲或妻子亲手包粽子,煮饽饽子、蒜子,烫油果子等。如今超市、小饭店都有买,不需要家人如此辛苦劳累了,出点钱就可以买到。艾青、菖蒿街上也有买,再不必自己亲自去割。因现在家人少,房子小,端午节中需要的用品数量也很少,但“五子”登桌,门口插艾青、菖蒿的习俗不能灭。尚发扬光大,愈演愈烈。
儿子今年回家过节了,我已经预备了“五子”中的四子,打算在端午节清早买点新鲜的包子,还购买了苹果、香蕉、葡萄、西瓜等。如果还像以前过节时只吃些粽子、鸡蛋、油果子等,也许显得太寒碜、太落伍了吧。当然也不宜提倡攀比和浪费现象,适当的改善生活还是必要的。有钱的人家购买的过节用品五花八门,样样齐全,但数量不多,因天热容易坏,且离街近,吃掉了可以再去买,方便得很。“五子”的种类现在有所改变,但大门口插艾青、菖蒿的习惯还是不能少,有的人家大门口水泥墙两者插不进去,就该罪放在地面上。也不可能用其他的东西替代吧。
现代医学证明:雄黄有毒,不可多食用,取少量浸酒喝,有杀菌消炎、清热解毒的作用。所以用白酒浸雄黄的村俗,已经消失了。但艾叶烧水洗澡的办法,现在有人仍会采用,确实能起到防蚊驱虫、祛痱润肤的作用。
每年的端午节皆是在夏天度过的,现在物质丰富,生活富裕。炎热的端午节中适当购些降温散热的饮料、啤酒、水果等放在冰箱里人人享用,比“五子”更有益身体。但“五子”登桌是旧规,不可取消,只能是少买点做个样子应付而已。
我的母亲和妻子都是很相信迷信的,如果端午节中少了一样东西,她们会计较的。因此,为了不让妻子在节间唠叨不断,我按时买齐节中所需用品,一样不缺的准备好“五子”、艾青和菖蒿。要在初五这天买齐这些东西,的确不容易,做起来真的十分困难。今年端午节时,就少了一样包子,我于早上七点多钟到街上两个小饭店都没买到它,因急需包子的人太多,人家可能是早晨六点钟就起床抢购一空了。还好,今年少了一样包子,妻子没有过多的责怪我,也许是看在儿子回家过节团聚的缘故吧。
其实这些东西要在节中配齐,也许是一种迷信。随着生活和消费的提高,也可以用其它的东西来替代之。这等小物,多数店主不愿较多的制作出来,肯定会有短缺的时候,因此希望各用户在端午节中千万不能因小失大,吵吵闹闹,应以和为贵,过个开心快乐的节日。完全齐备固然最好,万一少一、两样也没啥不妥,同样是大吉大利,平平安安的。“迷信不可全信,但也不可不信。”的说法,我们不要当真。作为有文化、明事理、信科学的国家工作人员或共产党员则更要带头遵守,反对迷信,崇尚科学。
今年的端午节在热烈祥和,幸福安康中刚离去,明年、后年……的新节照样而来,也许全国56个民族的端午节的习俗不尽相同,但希望我们的祖国发达强盛,同时祝福以后的节日更加繁荣、美好、平安!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 篇3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已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吗?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 篇4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带着粽子的香味又走进了中国老百姓的。东北的端午节正是野百合(五星花)开的时候了,儿时的端午节清晨,母亲会在太阳没有升起之前,让我和妹妹到我们家后面的山上去采露水,然后用露水洗脸,妈妈说:“这时的露水可以治眼疾,会让眼睛变得明亮有神。”我和妹妹的眼睛一直都非常健康,是不是用端午的露水洗出来的,我们也没有经过查证,不过妹妹的眼睛的确非常有神,亮的出奇。以至于妹妹在赛场上看着对方的时候,对手都不敢直视她。这些年,她每次从赛场上下来的时候,都会与我说:“姐姐我上赛场的时候就是先用眼睛看着我的对手,让她心里慌乱,呵呵……妹妹的眼神竟然成了她打败对手的法宝,成为了世界冠军。
清晨我们到了山上,总是用露水洗脸,洗眼睛,然后我们就会采野百合,俗名五星花,它是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100厘米,被紧贴稍长的毛,毛略粗糙。单叶,线形或披针形,上面略被毛或几无毛,下面披丝光质毛;几无叶柄;托叶极细小,刚毛状。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有花2~20朵,花朵密集一起。苞片及小苞片极相似,我与妹妹非常喜欢五星花,偶尔也会把花片放到嘴里咀嚼。每次下山的时候都会采几束野百合。妈妈是个非常喜欢花的人。妈妈总是会把我与妹妹采的野百合放到玻璃瓶里养起来。
妈妈把大米水饭端上桌,把各种煮熟的蛋端上桌,有鸭蛋,鸡蛋,鹅蛋,满满一盆。妈妈是个非常勤劳的人,家里总是养很多家禽,但却很少将蛋卖出。妈妈说她小的时候受过太多的苦,挨饿那年代,因为一个白菜根和我的舅舅抢的直哭。
当年妈妈在怀有妹妹的时候,直到妹妹出生,也没吃过一个鸡蛋。妈妈苦了大半辈子,她总是努力地让我与妹妹过上的生活。所以她总是不辞辛苦的养很多的家禽,小的时候,我吃够了各类家禽蛋,甚至于浪费到光吃当黄,蛋清全部扔掉。就是在我结婚以后,我也从不吃一口蛋清,因为妈妈一直在养着家禽,家禽蛋多的是,我也一直在享受着光吃蛋黄而不吃蛋清的幸福。
妈妈走了,带着对这个世界无限的眷恋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她最深爱的两个孩子。我也把我这些年不吃的蛋清也全部吃掉了,因为我没有蛋清可以浪费了,每个鸭蛋都要去市场上买,我也不舍得扔掉了蛋清,女儿却养成了和我一样的习惯,对于女儿扔掉的蛋清,我都捡起来吃了。
在妈妈去世的当月,我把家里所有的家禽都卖掉了,爸爸除了,已经没有任何再喂养这些家禽,我将爸爸接到城里和我一起生活。
端午节的野百合依然在开放,可是在我的那束野百合已经没有了色彩,是那样的苍白。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 篇5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劳动者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承载着炎黄子孙多少悠悠的情韵。
曾记得小时候,在临近端午时,家乡的大街小巷首先会出现卖粽子叶的。抑或,会看见家家户户的门前,人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围着一个里面盛着泡着糯米的大锅,左手握着卷成圆锥形的粽子叶,右手用小瓷汤匙舀糯米进入其中,再用一根筷子“笃笃笃”地舂着被粽子叶裹着的糯米。就这样一边舂一边添加糯米,直至差不多时,再小心翼翼地用稻草把紧紧地裹着糯米的粽子拴好。至此,包粽子,就大功告成了。每当站在旁边静静地看完整个操作过程的我,此时,内心会涌出一丝青青的惊喜:端午节要来了,不但可以吃上粽子,还可能有新衣服穿了。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从大诗人杜甫这首五律中,关于端午穿新衣的缘由,可略见一斑:端午穿新衣,早在唐朝就有之;且端午过后,将步入酷暑,得换上合体的衣衫,以度过一个清凉无比的夏天。
喜欢粽子的样子,更喜欢粽子的味道。那圆锥形的粽子,外套一袭青色的粽子叶,身上还系着稻草,一如一块经过精心包扎的翡翠。若慢慢地剥开青色的外套,映入眼帘的,是堪比少女肌肤还要洁白如玉的糯米粽子。那又白又滑、玲珑剔透的模样,常常让第一次见到的人,双眸凝视,然后,会情不自禁地用嘴唇贴近那有如无可挑剔的肌肤,亲亲一吻。慢慢地,那糯米的清甜自舌尖渐渐沁入至心田。于是,你会在那甘冽的瞬间,徜徉在无比的惬意之中……
端午如果只是以品味粽子为目的,那就失去其应有的风韵。可不是吗?而实际上,端午与中秋节一样,是一个诗意盎然的民间节日。端午节这天,出来“游百病”的男女老少,穿着整洁的衣衫,洋溢着花一样的笑靥,把端午节带来的愉悦暴露得酣嬉淋漓。
在家乡,“游百病”是端午节的一个主要民俗。为了生活,每天穿行于滚滚红尘中,勤于耕耘,不惜挥洒汗水,在袅袅炊烟里协奏着锅碗瓢盆交响曲的男女老少,无论有多忙,或者不喜户外活动的,而到了端午这天,必须要出去爬山才行。否则,倘若还蜗居于室内,就被人们戏称为“癞蛤蟆躲端午”。很多人都会说这句俏皮话,却并非知晓这句话的缘由。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在明朝,端午节这天,视端午为“重五”,即五毒尽出的一天。人们会纷纷走出户外,爬到草木葳蕤的山顶避毒。“彩线轻缠红玉,小符斜挂绿云鬓”,这是苏轼对端午节的描绘。宋朝的女子,发髻上挂着驱邪避毒的符箓,以确保永久的平安。如今的人们,在家乡,还可见慧心巧思的女子背着腰间斜挂着用绸布丝线精心缝制的小布猴或荷包的孩子,徜徉于城市郊外的小路上。由此即可知晓人们对端午的重视了。更有甚者,会把外形丑陋却全身是宝,具有清热、拔毒、消肿止痛的蟾蜍捉来,并挤出其毒汁,再配上石菖蒲、雄黄酒,涂抹在耳鼻上,以避毒。
偕同家人,任心闲话、絮语漫谈间,享受着端午弥散出来的芳馨,走在铺着青石板的幽长幽长的步行街上,视线穿过熙熙攘攘的似的游人,极目远眺,常常会看见,一排排,摆在街道两旁的,全是几乎喊不出名字的花草、草根、树根——据说全是中草药。而我,会信步走到地摊前,并慢慢蹲下,装着一副行家里手的姿态,一边与摊主搭讪,一边拨弄着那些似乎刚刚从土里拔出来的还飘溢着清芬的绿色植物。倘若看到怦然心动的花草树木,会故意把价格压得极低,却又装出真心想买的神态,与摊主讨价还价一番。还的价钱与摊主想要的相差甚远,生意固然未能成交;离开时,又装着依依不舍的样子,内心却已盛满了香溢远清的花草树木。
端午节的街上多了几分村野的气息,少了许多城市的汽车尾气味。喜欢这种气息,这是自然的味道,仿佛回归了世界的本真,返璞归真。于是,祖先生存的印迹,一幕幕,穿越般,映入眼帘:刀耕火种,只为繁衍着生息;神农尝百草,从此人类与草木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每一个民间节日都有其独具一格的意义,我想,端午节的意义,应该不只是为了驱毒避邪吧。饮水思源、不断洗濯磨淬出常青的生存智慧,应为端午的深层含义。比如,登山,有心之人,会在攀越时想起曾经居住在山岭的祖先的不易。不像过端午节的我们,跟随着“游百病”的大军,爬东山,登鱼山,玩奇缘洞,多了几分融融之其乐,却少了些文人墨客善感的情怀。
小时候,穿上新衣服,吃过早餐的我们,会提起一串串粽子,一边爬山,一边吃着粽子。记忆中的东山,虽有寺庙,尚未有僧人居住。平时,除了放假的学生,至此游山的人并非很多;只有端午节时,全城的男女老少会不约而同地登上东山“游百病”。
东山,屹立于东门的田土旁。可能是山上土质适合树木生长的缘故,相比之下,东山上的树木比环绕着城区的其他山的茂盛。山上冬青树、杉树、松树等四季常青的树居多,如此缘由,春夏秋冬,东山都会以它翳密的林薮、欲滴的青翠和傲然挺立的英姿吸引着家乡的男女老少。尤其到了端午时节,乘兴而来,上东山踏青的人们,摩肩接踵,挥汗如雨,比比皆是。沿着曲曲弯弯、蜿蜒而上的石级向上攀爬,首先能让瞳孔迅速扩大的,是一条人工雕刻的石龙。在我懂事起,就已经有了。上面没有碑文,无法推断其何时建起。但是,色泽已渐渐晦暗的石龙,似乎刻着代远年湮的沧桑——想必,应该有些时日了吧。
别看都是端午游山,选取的视角却不尽相同。平时里喜欢诗词歌赋者,每到一处,总会凑近,探究一番,试图挖掘出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抚摸着石雕,或仔细看着一个碑文。完毕,再远望着对面迷迷蒙蒙的远山,载着厚甸甸的情思,不把自己沉浸在那“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的氛围中,誓不罢休。而喜欢照相的,往往会对着某一景点,或摆一姿势,在“咔嚓”声和灯光的闪烁中尽享那瞬间的窃喜。孩子们则不听大人的指挥,像刚出笼的鸟儿一般,漫山地飞奔。最让人耳目一新的,还是那些擅长唱山歌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山间回荡着的山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