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端午节的文章

2024/04/08经典文章

西西文学整理的端午节的文章(精选15篇),供大家欣赏,喜欢请收藏与分享。

端午节的文章 篇1

“五月初五,‘亲妈’地走!”这是我们家乡的一句俗语,大意就是五月初五准新郎要到女方家送礼去,要是不送或者礼送得不到岳母欢心那今年就难娶走人家闺女,抱得美人归咯!

当然,也不是每个“亲妈”都只收礼不看人的,俺妈就是只看人不看礼。老家的端午节不吃粽子,吃的是油炸散子,还有炖大猪蹄汤。那是一九九七年的五月初五,阿拉熊(这是我给老公取的外号)拿着一小桶鳝鱼、泥鳅到我家,我一大家子人都觉得这小子挺奇怪的,怎么端午节送这么些东西给“亲妈”,这不是不想好好孝敬岳母大人了嘛!说实在的,我当时就想这臭小子今年肯定娶不了我咯!结果,蒜苔炒鳝鱼、泥鳅炖豆腐却成了那次端午节最抢手的菜,俺妈笑着对阿拉熊说:“同意你们的婚事了,随时定日子!”至今我还记得阿拉熊那得意而灿烂的笑容。

就那么一小桶东西怎么就能够赢取“亲妈”得欢心呢?说起来连我都有些惊讶,阿拉熊一副文文弱弱的书生样子,竟然身怀绝技!原来他家后面有一大片竹林,所谓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家正是靠竹吃竹。他从爷爷那儿学会了竹子的编织手艺,家里的箩筐,晒稻谷的簸箕,挑施农田粪便的挑子大多出自他手。更绝的是,他每天早起编织竹篓子,然后到水田池塘里捉鳝鱼、捉泥鳅,做成鳝鱼篓子后拿到集市上卖。要知道鳝鱼、泥鳅都得是勤快、有本事的人才能抓到的(捉鳝鱼、泥鳅得起早贪黑,不然就被人家捉走了),鳝鱼篓子要到半夜放到池塘水稻田里,天亮之前收回去,早上得趁小东西们鲜活的时候赶上十几里路到镇上去卖,又或者到赶集的时候多换些肉、排骨给家里改善伙食。这样勤快有本事的女婿也难怪俺妈答应得那么干脆!

虽然现在我们在城市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年端午和大多数人一样吃着粽子、咸鸭蛋,但还是不免想恋过去在家乡的日子,以及那两道有滋有味的端午菜肴!

端午节的文章 篇2

1、端午粽子香,龙舟比赛忙,踏青要赶早,艾蒿挂门上,去病防蚊虫,疗效不一般,端午风俗不能忘!祝端午节快乐!

2、发出的只是问候,接收到的只是文字,打开的却是牵挂,是快乐,读出的是思念,是祝福,是关心。这些你都感悟到了吗?愿你端午节安康!

3、端午粽子香,端午粽子甜,端午的祝福送心间;端午的粽子黏,端午的粽子满,端午的问候不会晚。端午节又到,祝你端午快乐,好运连连。

4、送个香囊带个荷包,自制几斤粽子,托人到山里采了艾叶,街头买了瓶雄黄酒,加上内心深处的几许关怀,作为礼物送给你,祝端午节快乐!

5、祝端午节快乐:奖金多多再翻一倍,事业发达再进一步,人气直升再火一点,身体安康再棒一点,人见人爱身边美女再多一群。

6、汨罗江诉说着神奇的故事,苇叶糯米融入无限的敬意,龙舟承载着古老的传说,端午节日蕴含民族的品格。祝你生活甜蜜!端午节快乐!

7、万水千山“粽”是情,屈原说声谢谢您,端午齐齐看龙舟,友情维系无远近。端午节快乐!

8、有时我忙,有时我忘;有时我累,有时我懒!但怎样我也会记得想你,想你这个好朋友!记住:你微笑时我的世界也微笑,祝端午节快乐!

9、生命是一场漂泊的漫旅,遇见了谁都是一个美丽的意外。我珍惜着每一个成为我朋友的人!祝端午节快乐!

10、映着彩霞,迎着微风,向着天际。丝丝柔柔的微风,传去了节日的祝辞,飘向远方的你,愿你度过这美好的一切,端午节快乐。

11、每逢佳节“粽”思你,好友之间“粽”是情,端午节,“粽”言“粽”语祝福你,愿万事“粽”顺利,生活“粽”快乐,样样“粽”美好。

12、五月五,是端午,粽子香,龙舟舞。香飘万里,舞动祝福。祝你:生活美好,五彩缤纷;事业收获,五谷丰登!端午节快乐!

13、我要包一个大粽子给你,里面包上“幸福、好运、快乐、财富、健康”,让你吃得意犹未尽,满嘴流油!祝端午节快乐!

14、端午节即至,希望你事业上一鸣惊人,生活上一生平安,做生意一本万利,买彩票一不小心就中大奖,端午节快乐。

15、喜欢一种语言,是微风吹落的雨,欣赏一幅图画,是月夜点缀的星,陶醉一种气息,是幽兰弥漫的香,祝福我的朋友,端午节快乐。

16、我送你一颗好运粽,里面包藏健康米,好运蛋,平安菇,快乐虾,长寿花,幸运栗,假如你收到将会好运连连。端午节快乐!

17、用:一份健康的'绿豆,一份开心的花生,一份美丽的红豆,一份快乐的调料,包成一个开心的粽子送给你,提前祝你端午节快乐!

18、闻着粽子香,思念漂过江,你我相隔几百里,端午节里更想你!因为我想和你一起分享端午节的快乐。祝你“粽”比我快乐,端午节愉快!

19、清水带来温柔,薄雾带来朦胧,大海带来宽容,太阳带来热情,明月带来温馨,我带来真心的祝福,祝端午节快乐、事事如意,全家幸福。

20、端午的风格外清凉,生活的水慢慢流淌,快乐的船儿为你远航,让祝福的心为你飞翔,祝愿你端午节愉快,幸福吉祥。

端午节的文章 篇3

端午节的粽子真是让人惊讶不已,芦苇的长叶,江南的糯米,还有蜜制的大枣。包制成一只只粽子,开水一煮,苇叶清爽的香气,糯米浓腻的粘香,还有蜜枣的甘甜,混在一起是怎样的享受啊。什么样的人会有如此的妙构,让千古的人们都为之沉醉。

粽子就像一首浑然天成的古曲,经过时光的浸洗,留下的都是妙不可言的感触。粽子又像一首古诗,从悠远的时代流出,遂带了幽远的气息,仿佛初夏午夜的长梦流转出前生往事的叹息。“佳人辟新叶,婉转裹柔丝。心如青苇叶,层层有相思。”那时的浪漫当是如此吧。但草长莺飞的季节里,那颗婉约而柔软的心会被谁的情丝所牵,竟让我为之沉迷,而梦里的影像会是前世的再现吗?

端午是个美好的节日,在这并不美好的现实中可以寄寓一些幽思,让凡尘蒙蔽的心,在青色的古意间得到片刻的回归,认取生命中的真意,可以让生命更加真实一些。

端午节的文章 篇4

岁月里那不温不火的过往,最终成了难以忘怀的幸福。

——题记

一场场夏雨过后,农家的稻田里积满了水,就坐着看那青绿的稻苗一天天拔节了。

通常,这是,端午的前奏。有一种叫端午李的果子就成熟了。我们村上就有两棵端午李,还未等到树叶上的雨水干透,小孩子们就忍不住要爬上树摘李子。树下围着一圈小馋鬼,盯着那黄澄澄的端午李,花猫似的脸上又多淌了两道口水。

端午节,是要吃粽子的。起先,妈妈不会包粽子,院子里的二娘会包。虽然她都会送给我们煮好了的粽子,但我吃不够。恨不得把粽叶也吞了。又一年,妈妈决心要向二娘学包粽子了。

端午的前几天,也是刚雨过天晴,妈妈和村子里的人就提着篮子到山上采粽叶去了,粽叶采回来后妈妈把它们一一洗的发亮。

又一个晚上,二娘就来教妈妈包粽子了,事先淘好的糯米,里面掺了花生,黄豆。我自己最喜欢吃腊肉的,但家里没有肉,妈妈总是很精心地想把生活过得很好。那时我家里没有电灯,妈妈和二娘就着一盏煤油灯边聊天边包粽子。我和二娘的女儿小芳趁着月光到处乱跑。妈妈就是那天学会的包粽子,以后的几年,因为妈妈在,我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粽子。妈妈的粽子只有两种:白味的和掺黄豆花生的。煮熟了的粽子吊在门框上,我总是一会儿有去扯一个,我喜欢白味的,冷的,就着白糖吃,好香。

第二天妈妈会到田地里割些艾草放在窗上,于是艾香和粽子香飘满了小屋。

以后我念中学了,第一次离家住校。每到赶集,妈妈就要给我捎一些东西来,什么李子啊麻花啊。第二年,妈妈出去打工了。端午节,那时学校不放假。下课的时候,我听见有同学叫我,然后我看见爸爸来了,他讪笑着,递给我一个袋子就走了。是五个粽子。回家时弟弟告诉我粽子是二娘送的,一共还不到十个呢。爸爸知道我爱吃,就送来了。

又一年端午节,我以为我吃不到粽子了。因为爸爸妈妈都已不在家了。中午的时候,那个少年送我一个大粽子。可惜没煮熟,我仍吞完了。很高兴。

这是我印象最深的端午了,以后都只是一个人在外过,由于工作忙,也没来得及买粽子。只是会打电话给爸爸妈妈,听听他们的声音。

夜晚,我希望能梦到他们。妈妈在灯下埋头转动粽叶,放糯米,裹粽叶,捆扎,然后一个一头尖一头圆的粽子乖乖地做好了。你不知道这个画面有多美。

你不知道,那个时候啊,我有多喜欢过端午,多喜欢和妈妈在一起!那样的时光,能否再多一些呢?

端午节的文章 篇5

浅夏的早晨,突闻窗外飘来谈谈的粽香。我突然焕然大悟,随手翻开手机;哦!今日已是农历五月初四了,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时间可过得真快呀!我情不自禁默然感叹。随着年龄不断向前挺进,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何谓光阴似箭。

从字面上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午”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初午。”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五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便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端午可谓是年年过,但就我而言;每年过节的心境不同,因而在每年端午到来之时,总喜欢用文字来绽放我过节之心境,以及浅析这个中华民族古老而又传统的节日。据史书记载;端午节始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缓缓流淌了两千多年。在每年万物盛长的浅夏,你(端午节)恍如恒古不变的泊罗江水,维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血脉。

在每个色彩斑斓的五月,我总如期至约地守望你的归来——端午节。不管你是源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还是源于纪念背负血海深仇的伍子胥;或者是源于纪念孝女曹皒;又或是源于纪念古越民族图腾祭。在谈然而至的那一瞬间;我仿佛读懂了屈原那愤慨而激烈的悲歌;还慢慢地理解伍子胥的恨与偏激;也深深地体会曹娥深度忧郁的眼神;更注视着古越民族旧国故园的变迁。

端午节;我陶醉于你淡淡的粽香,痴迷于你《九章》《离骚》流淌的`情怀;崇尚于你团结拼搏的龙舟精神。端午节——看着你;我仿佛迁越进去中华民族这条风花雪月又或战火纷飞;甚至是四分五裂的民族历史长河,每一莫是如此清晰,又是如此的发人深省。

端午节的文章 篇6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们的风俗,但在我小的时候却不知道粽子是何物。倒是端午节吃鸡蛋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八十年代末的乡村,鸡蛋真是稀罕物。一年能吃几次鸡蛋呢?怕是屈指可数。在我的记忆里,生病的时候,母亲会煮个鸡蛋给我补补身体。其实是让我高兴高兴,一高兴病就散去了大半。再就是过生日的时候,蒸两个鸡蛋糕,吃起来可比现在的蛋糕香多了。或者来客人了,炒几个鸡蛋当菜,那是吃不了几口的。而最能尽兴吃鸡蛋的时候就是端午节了。

端午节那天,母亲老早就起床了。我常在睡意朦胧中听到母亲在厨房忙碌的声音。其实,每一个早晨母亲都会早早起来为我们做饭,母亲总是蹑手蹑脚的,生怕惊醒我们。那窸窣的声音成了我儿时最温暖,最甜蜜的'记忆。等到我们起床时,母亲早已煮好了一筐鸡蛋,偶有几个鸭蛋,鹅蛋。伴着艾草的熏香弥散在一个个端午的清晨,真让人惊喜和陶醉。

农村的五月是繁忙的季节,田野里,滚滚的麦浪在阳光下闪耀着金黄的光芒,像乡亲们那舒展的额头般溢满了喜悦。端午时节多是麦收时节,这一筐鸡蛋是积攒了很久的,为着端午,也为着这麦收时节犒劳自己。揣着鸡蛋,跟着大人去碾压打麦场,去地里拾麦穗,去打麦子。那是我关于劳作最初的记忆,那时却不感到辛苦。常随着大人一起高兴,一起憧憬着稻谷满仓,憧憬着明天更美好的生活。

美好的生活里当然得有鸡蛋吃,而且能随便吃。其实孩子的愿望就是这么简单而具体,端午的鸡蛋能吃好几天,那就是理想中的美好生活了。况且吃几天也不感到腻歪,剥开鸡蛋仍是清香馋人。我常想,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玩具,一种零食,就能带给孩子莫大的惊喜与快乐。而那又不仅仅是物质的,更多是精神上的满足。

这也常常让我感慨现在的孩子,他们的快乐在哪里呢?物质极大丰富似乎吸引不了他们。我女儿上一年级,鸡蛋变着法子也不想吃,糖果挑着吃,牛奶喜欢这种,不喜欢那种,玩具摆满了房间……她不会理解一个鸡蛋为什么会给我们的童年带来那么大幸福感。他们是在城市里圈养的一代,写作业,上辅导班是他们的最重要的事情。六一节没布置作业,女儿高兴的蹦得老高,看着她那么高兴,我却感到了一丝的悲凉,为他们的童年。这更让我眷恋与怀念我们儿时散养的岁月,也感谢那个时代。广阔的乡村任我们驰骋,钻麦垛的兴奋,采桑葚的快乐,捕知了的惊喜……

又是一个端午节了,我会在街上买些粽子,收拾一桌菜,和家人围坐在一起,细数着过往的岁月。不会煮鸡蛋了,在这个鸡蛋几乎成主食的年代仍会常常想起,想起儿时的端午,想起母亲煮的那香喷喷的鸡蛋,也想起那割麦时节劳动的场景。

端午节的文章 篇7

端午将至,自然想起怀沙抱石的屈原。千百年来,特性独立的屈原,以诗人的身份,呈现个体生命的魅力,独占了一个民族传统节日的荣耀和精神空间,受到人民如此隆重的纪念,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博大而深刻的人文景观,使屈原在历代炎黄子孙心目中,激荡成一首英雄史诗,飘扬成一面鲜红的旗帜。汨罗江,这条无名的小河,也因屈原而变得像长江黄河一样著名了。

大约公元前340年,屈原出生于楚国的一个贵族世家。年青时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受到楚怀王的信任,被封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照理说在这样重要的领导岗位上,屈原只要俯首帖耳、人云亦云,就自然功成名就,享受荣华富贵了。然而,屈原却不是趋炎附势的等闲之辈,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他屡屡犯颜直谏,“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希望楚王在战国七雄并峙的情况下,联齐拒秦,保家卫国。这在当时既是一种爱国行动,也是反对强权的表现。不曾想,屈原的一系列爱国主张却因触动了贵族集团的利益,遭到楚国许多贵族大臣的嫉恨。有人劝他不要“博謇好修”,应随俗以保身,他坦言道:“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从早到晚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真抓实干,出使齐国,订立盟约。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真是太过分了,终于惹来了倾盆的诽谤,疯狂的围攻,于是“王怒而疏屈平”。

他先后被放逐到鄂渚和溆浦,于贫病交加中渡长江,过洞庭,徘徊于湘水,流浪于沅水。当时的鄂渚溆浦是什么样的地方啊,深谷莽林,怪兽出没,荒无人烟。屈原走在崎岖曲折的小路上,肝肠寸断,痛不欲生。学富五车的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何以总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事已至此,本还是有药可医的,战国时风行“出国”,到别国从政为官,屈原遭黜逐放颠沛流离当然也可“择君而事”,但他心系百性,彷徨瞻顾,始终不曾离开国土。国势危急,他心急如焚,“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他太爱国君,爱朝廷,爱百姓了,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锁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离开祖国他就不能活。

但楚王怕他,烦他,忌用他,竟然将他闲置了二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政治家脱离政治,只须旁观,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心情的苦闷压抑可想而知。屈原人生的最后一幕,司马迁的《史记》演义得极为精彩,“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与渔夫的一席对话,更如黄钟大吕,震撼千古,“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其孤芳自赏的心态,孤苦无援的处境,高洁的形象,耿介的情操,日月可表,山河为证。

前278年,秦国军队攻下郢都,楚军四散溃逃,百姓流离失所。五月初五,屈原来到长沙的汩罗江,滔滔的江水宛如楚国的苦难东流不尽。他遥望北方,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写下《怀沙》作绝笔,庄严宣告:“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纵身跳进滚滚江水,成就了自绝汨罗的千古悲剧。当所有的吟咏和酬唱起不到任何作用时,就宁愿以死表达自己的执着和清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是位诗人,是位为祖国而生,为祖国而活的诗人。他的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其诗不是用墨来写成,而是饱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流放,对屈原来说是不幸,但对三湘四水的古老民族却是大幸。就在湘沅之间,这位伟大诗人留下了《离骚》《九歌》《渔父》等杰出诗篇。我们今天读其诗,总是清清楚楚听见一位爱国臣子,一遍遍哭诉,一遍遍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夕阳荒原中,临水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我有时想,假使他一生仕途顺畅,假使楚王能察纳雅言,假使“联齐拒秦”的设想成为现实,假使屈原被贬时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历史会怎样改写?人,终有一死,但死后两千多年,还能让人民以一传统节日而永久怀念的人该有怎样的魅力?

“逆境出人才”,怀王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艺术的极好环境,国家的兴亡,民族的仇恨,思想的沉淀,艺术的升华,火热的激情,浪漫的理想,在他胸中冲撞激荡,既然这股能量不能化为治国方略,就让它熔铸成光辉灿烂的诗歌吧。这也充分说明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扭曲,挤压,烧炼,锤打时,才能得出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能成为理想的化身,诗歌也只有插上政治的翅膀,才能鲜活,才能飞翔。如果去掉《离骚》忧国忧民的政治实质,那么无论其辞藻怎样生动华美,也会相去甚远。“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诗歌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写的吗?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但愿,当我们划旱船赛龙舟,品尝甜甜的棕子时不要忘记柔波深处那颗孤独寂寞的灵魂,那双执著求索的眼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位诗人,在水一方……

端午节的文章 篇8

五月端午节,早上五点不到就满世界的找艾草。

找了一早上回来楼上的邻居告诉我是水艾草,气得我差点没背过气去,幸亏手里还攥着几根小时候就记得艾草样子的真品,锅里添上水,打上几个鸡蛋,艾草水熬鸡蛋,水淡浊而青涩,入口苦则涩,心底自我安慰着幸是一口良药。网上搜寻感觉着入药后的清明,然则只是一款如下: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安胎。故是发笑了一晌午。

端午早上寻艾草有讲究的,必须来去不见阳光{就是早早的}寻觅来。 最早的最早,是同村的一个辈分比我高的论起来叫舅的小青年,每年端午节就会早早送我艾草及不知名的植物,每每熬汤后精神上觉得百毒不侵。后来都为了生计各奔东西,也有了常年不相往来的遗憾。

某夜,偶尔酒场碰一长时间不相逢的友人,无意聊起时,朋友的父亲年前存了好多苹果,均价4块,过了年接近半价的卖价,除去人工,冷库费用,接近三分之二的钞票灰飞烟灭,剩下的骨架拆了零件只有砸锅了。然而殃及的不止池鱼,接下来的桃李瓜果牵带着也掉进了低价的漩涡。今年天旱,到大街上随便挑个西瓜都是贼甜贼甜的但价格却是相当的‘贱’。每年下树的桃子却不一样,天旱的情况下浇了一水又一水,像个娇滴滴的大姑娘,皮吹吹就破,何况久而久之的存放和长途跋涉上的颠簸去南方。南方人好这一口,天气也是最大的原因,雨水大了,天气潮湿了,南方人也淡了好这口的欲望;再加上水果贩子之间的争斗后的利益浅薄,最后摊在了伟大的农民伯伯身上。无休止的压价后,微博的利润最后才可怜巴巴的落在农民伯伯的口袋。家里有好多桃,收成呢?唉‘’‘’‘’

6月23日{农历5月初8},昨天注定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 ,雨终于下下来了,站在雨中看着院子里菜园里绿绿的秧苗,我欣慰的笑了。

6月24日,雨越发的大了,我生来就喜欢雨,不是文人也沾来了一点清闲。下午四口和湘湘{舅子媳妇}找了个自助餐店饱食了一顿,向来小气的我,无非是庆贺一下伊家赫赫有名的二公子晓文生日罢了,平时可懒得破费,虽然生日在昨天。各自回家安然无事。 期间好多趣事,省略。

自己在楼下听雨, 下落的雨点像是敲击在身体上不同点位的音符,像是有高低之分。雨点潜入泥土最后飘出的香气,闻着我也是醉了。

往前推一个月,超超的班主任马老师打给我的电话,这是第二次,第一次还得提前一星期。第一次最先是四姐夫打来的,晚上十点多了打来,幸好我关机,四姐夫跟超超的班主任是同学,也当了传话筒的作用告诉我说孩子有点动静,劝我去体察民情。超超是我姐的孩子,唯一的孩子,我外甥。

第二天早上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打给马老师,接下去就是战战兢兢地等着一个令我不安的消息。为啥这样说?其实我在很早就知道大多数老师都有一个谨小慎微的心跟循规蹈矩的态。

私底下说,我不是袒护我外甥,我小时候比他胜似好多倍,所以我觉得该是够乖了。我咋去批评?

“孩子上课传递了一个P3,我批评了他了,不是太服气,你当家长的说说他吧”。都是场面人,我说了万句对不起老师的话,回头装出一副严父的嘴脸跟超超好好沟通了一番。孩子是在眼前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像姐姐现在这样子 ,我怎舍得再去伤口上撒盐?我知道放纵跟严苛的距离和后果。

孩子还是沉默了很久,脸上连带着无辜的样子,眼里噙着泪水,接下来的日子,还是在放假后饶过我回了老家。我告诉父亲,那次我真没舍得说过孩子一句出格的话,甚至责备都没有长辈的口吻,因为我不舍得。父亲说没啥,孩子过段时间就好了。

今天,还是这样久逢的雨。淅淅沥沥的下。我在菜园里吸着烟,姐夫电话来了,说姐姐身下尿不湿垫子还剩下不多了,我说明天捎过去,听别人说孩子明天放假。

给超超的班主任打过电话,说知会一声孩子 ,回个电话,有东西要捎回家。

晚自习现在也应该下了,电话呢?

端午节的文章 篇9

这只粽子在汨罗江里煮过的?

摸上还是有些烫手

我闻到江水的气息。水里也有一个太阳?

把楚辞煮熟了,字字珠玑

解开装订线,手就被水草缠绕

翻开封面、扉页,一层层波浪

露出一座最小的鱼米之乡

横着读竖着读都合适

屈原的名字写在水上了

仍然是让人忘不掉的痛

乡愁是什么?

乡愁就是系在粽子上的那个结

你不知谁给系上的,却总能

无师自通地把它解开

有人把楚辞包成了粽子

我把粽子读成了楚辞

端午节的文章 篇10

粽子的香味氤氲在城市的街头巷尾,绿绿的粽叶里包着白白的糯米,里面还有花生核桃枣子甚至腊肉之类的食品,一看就让人垂涎三尺。妻子买下一大串带回家,我们一家三口就完全进入了节日的氛围里。

端午节的来历有不同的版本,什么屈原投江、勾践练兵、曹娥跳海、子胥悬目、越族祭祀等等,这些故事中我觉得纪念屈原的传说与城里的端午更加契合,清清白白的粽子不就是屈原一生的真实写照吗?但我以为这些传说都带有强加的痕迹,带有文人墨客强说愁的味道。中国农历的节日大多与时令结合在一起,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不过是时令到来的提醒,端午又叫端阳,应该说是太阳从斜射变成了直射,红日当空照,炎热正式来临,这对我们的生活将产生新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要对季节的变化引起注意,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但是节日一旦形成就不单单只是一个时令了,每逢节日,时令的基础上加之以亲情,好比时令为弦亲情为谱,人心就能弹唱出美妙的节日乐章,每个人对节日都可以有不同的情怀,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去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慨。我觉得,那绿绿的粽叶好似浓浓的情意,洁白的粒粒糯米好似一个个纯洁的愿望,吃着这样的粽子,可以任由思想和情感的野马尽力驰骋……

家乡的端午节母亲总要做一些清凉的食物,提醒一家人在炎热的夏季要注意避暑,食品上以素食为主,但我印象最深的主要是喝雄黄酒和割艾草,这习俗伴我们度过了很多年。

到了夏天,家乡的蛇是非常多的,人们对那弯弯曲曲带有毒性的动物有一种忌惮,把蛇都当作了邪恶的化身。父亲早早备下了雄黄,到了节日那天,便把雄黄倒进一些白酒里,他用小刷子沾起雄黄酒,把老屋内外都要刷遍。据他说,蛇一旦沾上雄黄身子就会腐烂,所以蛇一闻到雄黄的味道就会逃走。刷完院子内外,他就会把剩下的雄黄酒拿出来给大家喝,据说人喝了雄黄酒,蛇也就忌惮人了。这些说法我们从来没有验证过,不知道是否真的有效,不过孩提时的我们都要照着父亲的要求郑重其事地做,心中有一份神秘,所以绝不会应付了事。现在想来,雄黄酒的效用不过是父亲对大家平安度夏的一种祝愿罢了。

到了端午,山野里已经是一遍郁郁葱葱了,花草都透着一份特异的清香。母亲说,端午节这天,百草都是药,过去乡下缺医少药,割艾草就成了不能撂下的事情。母亲背着背篓,带着我们来到茂盛的艾草丛中,她蹲下身子割艾草,用艾草茎捆成一束束,招呼我们把艾草抱进背篓里,一会儿就割下一大背篓。回到家里,母亲捡出几束,在几道门的左右各插上一束,表示防止病魔对家庭的侵入,一连几天家里都氤氲着艾草的清香。母亲把剩下的艾草熬成黑黄色的水,把孩子们一个个放到盆子里洗澡,用她的话说,洗了艾草水,一年都不生疮害病。现在想来,艾草水是否有这功效也令人怀疑,不过倒有一件事是绝对真实可靠的,那就是艾草水对皮肤很是有益,洗了艾草水,皮肤几天都滑腻如鱼。故乡的人普遍皮肤白皙,我想这跟艾草乃至当地的食物用品大有干系吧!

在城市里生活惯了,对农村的一些习俗就变得不那么在乎。记得有一年回老家过端午,母亲又要拖着她那病弱的身体去割艾草,我便要阻止她,说她封建传统,艾草真有那么神奇,您这会儿怎么就病了呢?母亲被我将了军,有些生气地对我说:“艾草也不是你们说没用就没用,我看着心里舒坦,以前用它给你们洗澡,这是我对你们的一点心意。你们现在大了,长本事了,对祖宗传下来的规矩都可以不要了。似这样,你们就不用回来过节了。”原来母亲是把割艾草当做心理安慰和对亲人们的祝愿!我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耐着性子陪父亲弄那雄黄酒,陪母亲一起去割那些艾草,尽量让父亲母亲把节日过得欢乐些。

可惜这样的端午情节已难以再有了,想起来恍如隔世。而今父母都八十高龄,身子颇为不便,我们都离开了他们,一年很难得回去一次,家里常年只剩下他们两位老人,父亲也就没有心情去弄那雄黄酒了,母亲更是只能望艾草兴叹,她已无力去弄回那些艾草了。温暖的端午节对他们却凭空增添了些凄凉,想来竟有几分感伤。

故乡有一个说法:“月怕十五,年怕中秋”,意思是过了这两个日子,一月或一年就快差不多了,这是对时间易逝的感伤。我在想,从时光的角度,端午意味着什么呢?这时候,百草都生长到了最为旺盛的时候,从开花的阶段转入孕育果实的阶段了,人生有个“三十而立”的说法,而立之时,一切都应该比较成熟了,人生也进入了孕育果实的阶段,所以,我将端午比作人生而立是否妥当呢?

而立之前的人总对时间没有多少概念,但过了而立呢?你会突然感到时光的飞速流逝,你会发现,这一辈子还没做出什么成就人生就快过去一半了,你也会有“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感慨,所以端午对于人们来讲应该是个值得警觉的日子,这一天,假若你仔细盘桓一下,你基本可以判定这一年的最终收获情况,而立之年,假若你认真思索一下,你会觉得有很多事等着你去完成,而人生又是这么短暂,这时候赶紧警觉起来,兴许还能有所弥补呢!

感怀端午,珍惜光阴,珍惜亲情,让人生少一份遗憾,多一份踏实和快乐!

端午节的文章 篇11

又到一年端午节,走在街上,卖粽子吆喝声声声入耳,看着那黄灿灿、又光又亮的竹叶粽叶,吃着那凉丝丝、甜蜜蜜、粘揪揪的粽子,勾起我无限美好的回忆,因为那醇厚粽香和浓浓爱意掺合的味道已积淀在我内心深处。小时候家里常常缺少粮食,一年只能吃上一次粽子,所以对粽子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一粒粒的被牙齿磨出吱吱的响声,糯米沾着白糖或者一勺勺黑糖浆拈香拈香,红枣蜜甜蜜甜,那种味道让我们回味无穷。

那时,我们村有个大竹园,端午节包粽子的粽叶都是在竹园里拾的。每到新竹叶落的时候,家长就会让孩子们去拾些竹叶拿回来,挑选、洗净、晒干、叠好后便保存起来,到五月端阳节来时便拿出来用。小时候吃的粽子,都是自己家里做的因为家乡粽子是素的,粽叶捆粘米夹红枣而已。

我家包粽子的不是母亲,而是父亲,母亲说因为父亲包的粽子放米适度,煮熟后特别好吃。大约在端阳节前三五天吧,我们姊妹四人便会缠着让他们包粽子。第二天上午母亲会在嗔怒中把一把把干粽叶放进大大桶里,用石头压实泡上大半天再捞出来到河里一片片漂洗。有时候,我也会被命令漂洗粽叶,那叶片摸在手上,嫩滑嫩滑的,像摸在缎子上,舒服极了。午饭后再洗净准备的红枣,掏上两升糯米,把糯米用水浸泡一段时间的。一切准备好后,父亲便开始包粽子了。至今父亲包粽子的情形我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父亲那双粗大的双手竟能包出那么精巧的粽子。父亲往往先选粽叶,大叶片一片包一个粽子,小叶片两片包一个粽子。父亲先把那叶片卷成一个漏斗状用左手拿好,右手在盛水的米盆里旋转着(为了筛沙子)把米倒进“漏斗”里,一半时在中间放上两个红枣,然后再在红枣上面放些糯米(离“漏斗”口还剩一小点距离),再把上面的叶片翻过来,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把粽叶捏一个小棱(为了多留些空间),把叶片头扎好最后还要捆粽子,捆的“绳子”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家用的是藨草,父亲是把粽叶撕成一绺绺当“绳子”,说是免得有异味。捆包粽子可是门技术,记忆中,父亲两手齐上还不够,最后还要用牙齿帮忙。有时候邻居们会凑在一起包粽子。小时候顽皮像男孩儿的我也会上去凑凑热闹,包、捆,可总是出不了“产品”,或者所出“产品”怪模怪样。父亲和邻居们包出的粽子,个个都是标准的圆锥体,秀气可人,尤其是牢固,十个结成一束后,怎么煮都是煮不散的。母亲把父亲包好的粽子整齐地排在厨房的大铁锅里,待水没住粽子后,再放上竹篦,用砖头压在上面,然后就开始烧火,待到粽子的清香随着白腾腾的蒸汽弥漫开来,米枣香味飘出来时,粽子就熟了。这一幕刻在了我记忆的深处。

端午节的早上,天刚刚亮,我们姐弟四人起床后做第一件事就是争着往厨房里冲,此时厨房热气腾腾,弥漫着粽子淡淡的香味,令人垂涎三尺。这时,我们就顾不上洗脸漱口了,毫不犹豫的从那热气腾腾的锅里提出一两个小粽子。湿漉漉的粽子烫得我们不断的把它从左手换到右手,又从右手换到左手。一下了没办法吃的,我们只得双手捧着粽子不断吹气。母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在我们的身后,看我们那副猴急的神态,便会给我们一人一个碗,口里说着“不急不急,慢慢吃!”我们能不急吗?盼星星,盼月亮,就盼望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粽子稍冷后,我们便迫不及待的剥开粽叶,用一支筷子对着那雪白晶莹的粽肉扎入,把粽子放在盛有白糖或是蜜糖的碗里轻轻一滚,然后将其高举过头,昂首慢慢的咬,口舌生津,不腻不粘,香气泌入心间。那时,我们感到再也没有什么比这一刻更幸福了。

端午节的早上,父亲和乡邻们一样,忙着插在山边割来的艾蒿,悬艾虎。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驱虫避邪,保以安康。艾叶还可以治病,农村缺医少药,一直以来偏方盛行,收藏好的枯艾叶常常可以派上用场。譬如受了风寒引起头痛脑热,用艾叶煮水喝下来,闷头睡上一觉,出身臭汗就会好;譬如眼睛红肿,用艾叶煮鸡蛋,把鸡蛋剥了皮,用细布裹上,在眼睛上滚上几滚,包括见效;天热的时候,洗上一次艾叶所煮的热水澡,疔疖会生得少……

端午节的早上,母亲总忘不了给我们戴香包、系五彩丝线。“香包挂胸襟,长大福随身”。“手脖系五彩,娃娃惹人爱。”给孩子戴香包和在手腕上系上五彩丝线,这也是家乡的风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五彩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后来到了离家十几里的乡里去上中学,每到“端午节”,母亲便会送来粽子和鸡蛋。后来又考上了师范,三年毕业后,在离家乡一百多里的县城工作、成家。每到“端午节”,母亲便会捎来糯米和粽叶(熟粽子容易变质)让我自己学着包粽子,可是我包的粽子根本吃不出小时候那种味道来。于是还得上街去买粽子吃,卖的粽子米粒里夹着肥肉、蛋黄、火腿,油油的,又是咸味,又是甜味,还很腻,吃不惯。越是这样,越发想吃家乡的粽子,特别是父亲包的粽子。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年年岁岁端午节,岁岁年年故乡情,家乡的端午节,如今,我参加工转眼二十年多了,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养成了依赖与懒惰,端午节时,很少自己亲自包粽子,但一种朴素的思想,一缕纯洁的情愫,一种浓浓的情意油然而生。那浓浓的情,蜜蜜的意,那清泉、那艾草、那凉糕、那五色符,嵌在心间,仿佛又见父亲包粽子的身影,又见到父老乡亲过节时的喜庆和甜蜜!

端午节的文章 篇12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汨罗江畔的天空中叹息一声,纵身投入洪流。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为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包饺子、划龙舟、煮鸡蛋,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又一年是端午节。我很想体验一下这种氛围,就让奶奶教我做粽子。

我盯着奶奶做粽子的方式。不知怎么的,手忍不住痒,想做粽子。征得奶奶同意,我开始了“包粽子行动”!

我像奶奶一样包粽子。一开始我以为是小事一桩,但麻烦来了;因为我做粽子的时候放了太多糯米,绑了一串糯米就从上面出来了,唉,第一个粽子以失败告终。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没有灰心。我又把竹叶捡起来,重新包好。这次奶奶教了我一些要领。这次老天保佑我,终于包了一个粽子,但是和奶奶比起来,我的老天!多么不同的世界!奶奶的粽子像个英姿飒爽的大人,而我的粽子像个无精打采的小学生。可怜,第二个粽子又失败了。

我站了起来,但还是没有灰心。我把竹叶捡起来,弯成圆锥形,然后放入适量糯米,压牢,把竹叶盖下去,刚好把糯米盖在里面,最后用线捆紧。这样就包了一个粽子。按照这个方法,我连续打包了几包,终于掌握了要领。包装越多越好。

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用大火煮。大约一个小时后,用文火煮30分钟。

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总是渴望揭开盖子,检查情况。因为粽子的香味从锅里飘出来,让我口水直流。

等待的时间总是很长。当我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时,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剥开,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黄柔软的“粽子肉”。咬了一口,很好吃,差点咬掉筷子。

今年端午节,我学会了做粽子,尝到了自己劳动的果实,不是一般的甜。

端午节的文章 篇13

今夜显的特别沉静,宿舍里只有我们两个人,其余的都回家过端午节去了,唯独我俩没回家,看上去他是一个比较开怀的人,在他的脸上看不到会有什么心事重重的的样子,现在的他早已进入梦乡了,不时的从他口里说出些梦话来,是笑声,嘻嘻呵呵的…… 一阵又呼呼的睡着了。我从心里知道,他一定做了个很开心的梦,说的梦话都是笑声,白天的他开心在梦里也开心,而我却……

寂寞的夜四处一片漆黑,感觉有点阴森森的。这时的我正躺在床上,静静的听着周围的动静,周围一点动静也没有,唯有沉静,我心也寂寞……

我站在窗前,抬头仰望天边,天边凡星点点,影影约约能看到一点光亮,黑暗遮住天空,我心更寂寞……

这时,不觉的让我想起了家,想起了家人,很长的时间没有回家了,我和妈妈快有半年长的时间没有相见了,好想念她,记得每次回到家妈妈一看到我她那脸上的笑容总是让我忘却不了,在家总是能愉快的度过每一天,在家有我吃不完的水果,总是能吃到妈妈做的可可的饭菜,和她聊天是那么的开心,她很疼我,我长那么大她从没大骂过我,打就更不用说了。在家总是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不知她过的怎样了,虽然经常在电话里联系,但这都不比亲眼见到她好……

此时、此刻,我的内心好凉好凉,太多的牵挂、思念、回忆…… 我心就好比心雨在下,不管怎么却逃不出那层层的思念,我的内心一片茫然……

今年的端午我没有回家,唯有那思念寄与亲人……

遥望四方,黑影独存。唯有那无限的思念与我相伴……

端午节的文章 篇14

眼看端午节一天天的临近了,那象征端午节的各种形式,不同馅儿的粽子也琳琅满目的出现大小超市的货架上了,当然那些小商小贩也不甘落后,在他们的摊位也相继摆满这样那样的不同式样的粽子。你要自己包也行,糯米有得卖,粽叶也有人卖,无论那个在集市上都能够买到。

端午节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之一,也是民间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流传下来的习俗。说到屈原,让我想起了他的“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叹息。纵观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沉醉于社会的那些个大染缸里不愿意醒来呢!还有人自我解嘲道:“常在染缸边上走那有不湿鞋”的论调。其实那些人只不过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罢了。你不清,你想浊,又何必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 。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们每一个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不要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那些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的只不过是为自己的罪责开脱罢了。历史上的屈原不是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了吗,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清而受到人们的尊重流传千古,也才有了今天的端午节。

说到端午节,粽子是必不可少的吃食之一,而且由于地区的不同,不仅馅儿的用料不同,不过主料都是糯米,只是在糯米里参各式各样的配料,喜欢素的就参一点点紫米,或是花生什么的,而喜欢荤的则放一些牛肉火腿什么的,当然也有的人喜欢什么都放一点点的,总之,你到超市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挑选到自己喜欢的一种。

所包叶子也是因地区而异各有所别,有的地方用竹子的叶子来包,有一种叫大棕竹子的叶子人们就拿它来包粽子;有的地方用粽花的叶子,粽花可以做扫把,而叶子就被人们用来包粽子;有的地方用的叶子则是属于兰棵植物的一种,这种叶子不仅叶片绿色间带有点点白色斑点,当然极少的的斑点是金黄色的,而且本身就具备一种兰草的自然清香,所包出的粽子在煮熟之后叶子的绿色不会染饭,而且能够把叶子那份兰草的自然清香渗透于粽子里面,吃起来就自然而然有一种兰草的清香了,糯米的清香加上兰草的清香在包的过程中就能够淡淡的闻得到了,在煮的过程中更是香飘四溢,糯米饭的清香加上粽叶的清香吃在嘴里是别有风味,所以在包粽子的叶子中是特别好的.。遗憾的是我在网上根本查不到这种属于兰棵植物包的粽子图片。

在我们华宁县的县城以及所属的周围的乡村到各个乡镇所用的叶子也是不尽相同的,县镇以及所属乡村包括山区用的叶子就是属于兰草的自然清香粽叶,而盘溪、华溪用的是粽花叶子,所包的粽子不仅在煮以后会染成绿色,而且没有那份兰草的自然清香。华宁用来包粽子的这种兰棵植物叶子多生长在山区一些背着太阳阴暗潮湿的地方。只要没有霜雪的侵袭,这种粽叶一年四季都是常青的。现在有的人家把它作为观赏植物来栽种,我家门前就栽着一小块,每年端午节不用去买粽叶,用自己家种的就够了。

说到包粽子,也把我的思绪带到了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在那个穷的叮当响的生产队时期,市场上是没有粽子卖的,要吃得自己包,那个时候能够有糯米包粽子就不错了,其它配料是谈不上的,能够吃得起粽子的人家也不算多。我们这里还有一个习俗,无论哪家的儿子定了人家的闺女做媳妇,在没有结婚以前每个传统节都得给女方家送礼,而端午节送的礼物中粽子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即便自己家吃不起粽子,到了端午节也要准备好粽子送女方家的礼,而并不是每一家的女主人都会包粽子,所以只能请人包了。

我家当然是吃不起粽子的,不过我妈妈却很会包粽子,所以每年临近端午节的时候,周围乡村的人家都会用捞饭的烧箕抬着糯米和叶子以及扎条来叫我妈妈给包了,扎条那个时候多用棕叶撕开成条状,也有的用麻线。当然包粽子是在晚上,在水油灯下,有的时候一个晚上都会来好几家,排着队等。在包粽子的过程中童年的我就坐在旁边手托下巴目不转睛地看着,只见我妈妈把一个或是两个粽叶叠在一起两手叠成一个锥形,然后左手拇指和其它四个手指头轻轻掐住,用右抓米放入,待装满那个锥形的圆筒之后,再用一支筷子插几下,大概是为了让糯米实落,然后在叶子的搭接处插入一个或是两个叶子,如果不平就用剪刀剪一点点,封起口来,右手抽一条扎带扎起来就完成了,当然要借助牙齿来结疙瘩才能完成,因为右手不能放开。那个时候的人没有现在的意识和观念,包粽子也是不收钱的,只当是帮忙,有识相一点的在包完了之后会拿两个粽子分给我和两个弟弟,当然我妈妈也会客气的说句客套话,我和两个弟弟则是欢喜不已。不识相的也就抬着走了,我的妈妈也没有什么什么说的,反正是会在手上的活儿。

我妈妈不仅会包粽子,而且会包各种不同花样的粽子,有一种叫四角粽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包的,四角粽是四个角一样大,需要两个大小差不多的叶子,而且需要长形的,一个叶子叠两个角,两个角是正叠一个,反叠一个,然后装上米,插在米里,然后再叠另一个叶子的两个角,最后两个叶子的口连在一起,就成为四角粽了,由于四角粽比较挑拣叶子,所以能够包的叶子也比较少,也很少包,所以大部分还是一般性的粽子,当然一般性的粽子也就容易多了。

记得在土地下放以后,我妈妈还包过粽子去卖,因为有几个四角粽子,所以一下子就被人买去了,大概觉得好奇吧,现在在市面上我都没有看见过那样包法的粽子,遗憾的是在网上图片中也查不到。

包粽子的糯米得先淘一下,把水控干,不能含太多的水分,所以得用捞饭的烧箕装,粽叶是把没有叶子的靠近根部的茎用剪刀剪了,然后洗干净了,在包的时候不能太紧了,不然煮不熟吃,当然也不能太松了,不然就散了。对于这个包粽子的巧技我始终没有学会,我会包,问题出在捆不起来,一捆就散,大概因为我的手太小了,在扎的过程中握不过来,所以一扎就散了。现在好了,不用自己包也能够吃到清香的粽子。

不过在我们吃粽子的同时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不仅知道吃粽子的习俗,端午节的来历,多给我们的孩子讲讲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让孩子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的殉国日。

端午节的文章 篇15

“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端午习俗传千古。”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又是一年的端午。每每端午来临,脑海里总泛起这些即充满童趣又脍炙人口的儿歌。伴随端午的棕香,那弥漫了记忆的河床又勾起了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端午在儿时的记忆中,可不仅仅是家家挂艾草,插菖蒲,蒸粽子,煮鸡蛋。更有趣的是孩子们能戴饰物,系彩丝,看龙舟。

“节气端午自维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最初我也知道端午是与屈老夫子有关的,有儿歌为证:端午花,红又红,摘朵鲜花送金龙。端阳端阳,粽子粽,拿个粽子塞龙洞。龙戴鲜花吃粽子,吃饱粽子回龙洞,请你不要伤害屈原公公。

由此,我还懂得了赛龙舟的由来: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的楚国。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竞相划船追赶拯救,但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水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此事在全国传开,也就演变成现在的龙舟赛。在我小时候,每年过端午,政府与民间也都会组织龙舟赛。地点就在县城双桥——即新丰桥与横港桥——下端的排栈码头边,时间是端午节的下午。那天,码头上人头攒动,彩旗飘扬,大人呼,孩子闹。

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河边那几条龙舟:只见每条船都作龙的打扮,船头装扮有龙头,船尾装扮有龙尾,船身也作了龙身的打扮,但都挂有一块号牌以示区别。每个龙头边都站着一位手持鼓槌的威武汉子,其面前都放着一面用来作鼓气助威的大鼓。船身上坐着十位手持船桨而蓄势待发的水手。每条船都披红挂彩。但各船水手穿的衣服颜色与式样不尽相同,以作区分。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但听一声锣响,数条龙舟竟相向前争渡。顿时,鼓声雷鸣,吼声震天,欢呼声与叫喊声连成一片......。令人惋惜的是,如今,现因河水干涸,那番热烈壮观的场面已有三十多年未曾再参与和领略过了。回首往事,不能不说给心中留下一份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