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文章
西西文学整理的元宵节的文章(精选9篇),供大家欣赏,喜欢请收藏与分享。
元宵节的文章 篇1
“汤圆汤圆送汤圆,香香的汤圆是圆又圆……”,这首歌大家应该都有听到过吧!现在的我们每当听到这首歌,就一定会想到元宵节吧!
今年的元宵节是我最快乐元宵节了。那天,伯伯来我家吃饭,伯伯刚坐下就问我:“凡琪,你放过烟花吗”我回答道:“放过一两次。”伯伯接着说:“那你还想放一次吗”我说道:“当然想啦!可是妈妈偏说说放烟花有危险!不让我多放。”伯伯说:“不用怕,我跟***说,她会同意的!”我高兴得蹦了“三千尺”,我大喊道:“又可以放烟花了!又可以放烟花了!”我扭过头对伯伯说:“还是伯伯最爱我!”伯伯对我笑了笑,又回头看他的报纸去了。
吃过饭后,伯伯给了我一大袋烟花,和三根香,就让我和妈妈下楼去放。到了楼下的石头椅子旁,我先把烟花管放在地上放好后,然后用点燃的香将烟花管旁的'引子点燃,没过多久,烟花像火箭一样“嗖”的一声,飞上了天空,然后,“碰”的一声在天空散开了,真像一朵花开了!后来,我看了看,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有绿的,各种各样,各色各异,真好看!
这就是我今年的元宵节,回想起一天的经历,还真是令我记忆深刻。尤其是到了晚上,我回到家中,妈妈端上了一碗汤圆给我吃。我觉得那真是我最快乐的元宵节!
元宵节的文章 篇2
我非常怀念小时候闹元宵的时光。家乡有句俗话,“正月十五闹元宵”,这元宵节就是要很热闹的。
元宵节闹花灯。孩童最高兴的事就是吃过晚饭后提着花灯找自己的小伙伴。二十年前经济条件都不好,所谓的花灯,大多不过是自己用酒盒子制作的,挖成各种形状的空洞,用透明的带有图案的塑料纸贴上,再用泡沫凿个洞安装蜡烛,当做底座,用一根绳子穿上,找根木棍做把手,就是一盏灯笼,能够玩上一个晚上。那时候也有塑料的成品灯笼,但是我觉得暗淡,不喜欢。最豪华的就是装电池的现代花灯,有的还带有音乐,比较流行的是《渴望》的主题曲。那会儿电视剧《渴望》热播,贤惠善良的刘慧芳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如果有谁提着这样的花灯在村里谝,其他人都会投以羡慕的目光。这可是最高级的玩意儿了!
对于元宵节吃元宵的记忆我倒是很模糊,因为我向来不爱吃那东西,甜的腻人,我不喜甜食。但是元宵节那天家家户户都会蒸干菜包子,有干荠菜,有干豆角,用肉和馅,出锅后特别香。干菜本身蕴含的菜香和肉的腻人的香正好中和,相得益彰。那天的包子也不是圆形,而是半月形的,就像是大号的饺子,家乡叫“角子”。这种习俗从何而起,有何寓意,我倒从来不得而知,老年人也说不出为什么,只说是老辈儿传下来的。
在蒸包子的同时会蒸面灯。十二个或者六个,分别象征一年和半年。面灯必须用没有发酵的面制作,否则无法成型。面团抟成品茗杯的形状,边缘还捏一圈花边儿。出锅后,老人会看看灯的情况,如果哪盏面灯有水,说明哪个月会有降水。用火柴或者牙签做灯芯,一头缠上棉花,栽在灯里,倒上油,就可以点了。如果家里有人属龙或者属蛇,还要蒸相应数目的龙灯。家乡人认为蛇是“小龙”。这个习俗我也不知其寓意。点着的面灯要拿到每个房间去照照,犄角旮旯都要晃一遍,说是这样家里不闹蚰蜒。等到面灯油尽灯枯,看看灯芯爆裂的形状,家乡人据此会得出今年丰收的是大豆高粱,还是小麦。我那时便不以为然,直呼迷信。是迷信吗?与其说是迷信,倒不如说是庄稼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期待。
今年,我家元宵节也蒸了六个面灯,奶奶去世后,时隔多年,再次见到面灯。家乡有个风俗,家里有人去世,三年内不能蒸面灯,但是别人送的可以点。今年有些新奇,却没有了点灯的童心,更没有兴趣看油尽灯枯后灯芯的形状。村民多是如此。如今没有多少人种庄稼了,村里的田地也都被承包了,还有的被开发成了小区和公园以及广场。城镇化的速度非常惊人,每年回家都会感到一丝陌生。小孩子倒是还有提花灯的,但是绝对看不到一个孩子提着自制灯笼,都是电子的。现在的孩子,保不齐都不会自己做。一零后这一代完全是在电子产品的陪同下成长的,他们没有体会过乡村生活的童趣,也没有机会。
元宵节那晚,烟花灿烂,一盏盏孔明灯,载满人的愿望,慢慢悠悠飞向辽阔久远的夜空。那一晚,很多人都在观赏绚丽的烟花。我在房顶,仰望夜空,一轮明月照天心。
元宵节的文章 篇3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据说是汉文帝刘恒为纪念“平吕”而设的,他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每到正月十五这日,京城里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普天同庆的节日——元宵节。原来,一个小小的节日都含有大大的学问。
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有吃汤圆、赏花灯和猜灯谜,到处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杭州每年都会有灯会,我家附近的运河广场上就有,每年爸爸妈妈都会带我去看。花灯五颜六色的,各种形状的都有,有花形的,有生肖的,还有城市景观的……我看得目不转睛,每次都舍不得离开。今年由于下雨,我们没有去看花灯,就在家里吃汤圆。
我们家的汤圆是外婆自己包的,馅是鸡蛋、肉末和豆腐拌成的。刚出锅的汤圆闻起来香气扑鼻,咬上一口,香香糯糯的,美味极了!我和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都很喜欢吃。
我喜欢过元宵节,因为元宵节既可以吃香糯的汤圆,又可以看绚丽多彩的花灯,还可以猜有趣的灯谜,我期待明年的元宵节早点到来。
元宵节的文章 篇4
正月十五到了,我和妈妈一起去看花灯,到了津五路,那里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那里人山人海,非常热闹。那里的花灯有各种各样的,比如说:天上人间、鲤鱼跳龙门、万马奔腾……
但是我最喜欢天上人间和鲤鱼跳龙门了,先说天上人间吧。嫦娥脚踩白云,头一直望着地上,好像在找着她的丈夫——后羿,嫦娥踩着白云到了天上,但她还是想着后羿,她的这种表现,实在是太让我感动了。
再说鲤鱼跳龙门吧,那几只可爱的小鲤鱼,露出水面,样子好像真的要跳过龙门。看到这里,人们纷纷说道:“这些小鲤鱼跟真的一样啊!”
我太喜欢看花灯了,花灯让人眼花缭乱啊!我爱看花灯。
元宵节的文章 篇5
今天是元宵节。我爷爷、奶奶、爸爸都在山西老家,家里只有妈妈、大姨、妹妹和我。我妈妈和大姨在看电脑,我教妹妹滑滑板。
首先,我让妹妹左脚踩在滑板上,右脚轻轻推几下就往上跳。可是,她跳了好几次也跳不上去。于是,我让她扶着桌子站在滑板上,右脚用力摇滑板。不过她还是走不了两步就摔倒了,可她连着摔了好几次也没灰心。有一次,她一下滑了两米多,我高兴地为她鼓了掌。还夸她是个勇敢、有恒心的人。妹妹也开心地跳了起来。
今天,虽然我爷爷、奶奶、爸爸都不在家,不过这个元宵节我过的也很快乐!
元宵节的文章 篇6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天比春节还让我难忘。那天,是我最激动的一天。
元宵节晚上,在江滨公园,举行了“焰火晚会”。傍晚,我的心就激动得怦怦跳。
终于,夜晚降临了。我和妈妈来到月眉公园看烟花(因为江滨公园不能进入)。那里早已人山人海,十分拥挤。我们站在那儿,十分焦急地等待着。江滨公园的中山桥上,一个红色的火花迅速地“飞”过桥,开始了!“砰砰”几声,烟花炸开了。哇!各种颜色的烟花“飞”到了天空,颜色不时地变化,我觉得紫色的最美丽。有的升到到月亮那边炸开了,真让人担心会把月亮炸飞了。其实,月亮离我们远着呢。有的烟花像一朵刚刚开放的花朵,有六七朵花瓣;有的炸开来全是绿色的“小星星”,像降落伞一样,慢慢地落下来;有的在水面上喷出烟花,让我们十分惊讶;有的炸开来的形状像一个个地球仪......每次烟花炸开,我除了鼓掌,就是大声叫好。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烟花放完了。我十分高兴,烟花又大又美,真是太好看了。
虽然元宵节已经过去了,但是那天晚上的烟花不时地在我脑海里出现。
元宵节的文章 篇7
一
元宵节得月光,很美,很白,银河清澈,北斗参差,书生依然青衫一袭,伫立于尘世得某一角落,与其说是在赏灯望月,倒不如说是书生在期待着,千古冰清得月子,泼我一身浓浓得诗意。
一千二百年前那晚得月光,或许只属于你,行走在遥不可及得大唐,孤月空悬,满地夜霜,那月光是诗,是酒,或许是一种仙境。
你举首望月,或许没经住月光得诱惑,跳江捉月,酿出醉人千载得传说,我远不及你,书生今晚饮却了一壶薄薄得酒,凝出得却是一壶浓郁得哀愁。
今晚得月光,应该属于大唐,今晚得月光,应该是李白得月光。
月辉轻和着万家得烟火,站在高楼得阳台上眺望,意境恢宏,磅礴而大度,有跌宕迤逦得韵致,和无与伦比得盛唐气象。
二
你竟是如此得爱酒,那么得醉月,你将古老得月光,苍茫得月光,迷离得月光,凄美得月光,系数凝成了你诗中得精魂,手持一壶酒,脚踏一轮月,挺诗情,挺古典得走过了一生。
杯酒下肚,你便可牵引一缕清辉,扶摇而上,一夜飞渡镜湖月,醉醒之间,伸手采掬一捧月华,点缀着你荒凉得诗篇。你或许太孤独了,书生可以体会,缘何一千余首存世得诗歌,四百余首写到了月。月,是空潆得,迷离得,虚无得,飘渺得,或许可以说是浪漫主义得象征。
它不去过问时代得变迁,朝堂得更迭,千百年来始终君临着亘古得大地。而你在诗得表层,注满了月得素辉与晶莹,书生却读懂了,你人至中年,书剑飘零,诗歌深处得孤寂与冷清。
当你厌倦了人情冷暖,官场黑暗,依旧是那轮君临着大唐得孤月,伴你“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书生难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又该寄于天涯得谁呢?
真是“但见中天悬孤月,不知孤月为谁明”?
三
此刻,天上冰清月正亮,人间烟火花正浓,书生三两杯淡酒,已是微醺,渡步窗前,拉开与尘世相隔得帘幔,企图以后世者,那朝圣般虔诚得目光,采撷一片前朝得月华,于风尘得一角,祭祀你这位漂泊千年得诗魂。
一直以来,书生喜欢你得豪气冲宵,汪洋恣肆得诗才,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制,王公大人不能辱得豪迈。
若是早生千年,或许,书生亦可与汝为友,酿一壶月光,煮一壶老酒,“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地上只有一个李白。
或许,书生认为月亮是孤独得,李白——你是孤独得。
于纤尘不染清丽高古得月光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该是何等得孤独?
四
窗外得烟花渐稀,夜色更浓,书生也更醉了,颤抖得指尖,几乎已在键盘上,码不出灵感所附得文字。
随着日渐淡去得年味儿,此刻,不觉已是初春时节,虽居高楼,鼻间亦可轻嗅到草木萌发得青苍味儿。
书生醉袖凭栏,眺望着越升越高得明月,竟看到了你清瘦不足七尺得身影,于九天之上,俯视着人间,用理想和梦幻,编织着流芳百世得文字。
在你得眼里,或许,只要有了鲜艳得春花,初升得明月,才煮得新酒,什么王权富贵?什么将相王侯,统统见鬼去吧!
正如余光中所言: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得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开,吐就半个盛唐。
元宵节的文章 篇8
关于元宵节挂花灯的习俗起源,历来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源自上古时代的火把节,与祭祀农时有关。一说与汉武帝时用灯火通宵达旦祭祀东皇太一有关,宋代朱弁《曲洧旧闻》曰:“上元张灯,自唐时沿袭汉武帝祠太一自昏至明故事。”一说认为这种习俗实际上是来源于佛教的燃灯习俗,东汉明帝倡导佛教,于正月十五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并令士族庶民也都挂灯,宋代高承《事物纪原》曰:“西域十二月三十乃汉正月望日,彼地谓之大神变,故汉明令烧灯表佛。”
古代中国社会以宗族为根基,历来有祖先崇拜的`传统,各种节日往往会带有祭祖的含义,正月十五也不例外。道教发展壮大后,元宵节又融入了道教的文化传统,“上元节”的得名,正是因为在道教思想中,元宵节燃灯是为了祭祀上元天官。总之,各种信仰因素的综合交织,使得花灯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标志。
在古代,元宵节这天,人们往往先将做好的灯彩送到祖宗灵位上,祈求其保佑全家平安,然后再送到灶神、社神、天地牌位,祈求各路神仙赐福。《水浒传》第三十二回介绍清风寨的元宵节祈福说:“且说这清风寨镇上居民商量放灯一事,准备庆赏元宵、科敛钱物,去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彩悬花,张挂五七百碗花灯。土地大王庙内,逞赛诸般社火。家家门前扎起灯棚,赛悬灯火。市镇上,诸行百艺都有。虽然比不得京师,只此也是人间天上。”
《水浒传》中还提到了宋江到京城赏花灯以及宋徽宗游玩元宵节之事,在史料笔记中也可得到印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中记载宋徽宗宣和年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说灯彩从正月初七就开始了:“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面北悉以彩结,山矾上皆画神仙故事。或坊市卖药卖卦之人,横列三门,各有彩结金书大牌,中曰‘都门道’,左右曰‘左右禁卫之门’,上有大牌曰‘宣和与民同乐’。”由此可见,元宵节在宋代确实是盛况空前。
元宵节的文章 篇9
元宵,我是在前一天晚上意识到的,突如其来的学校社团要求写点关于元宵的文字,于是查关于各种元宵,一个晚上都在天南地北的元宵汤圆种类的美味图片以及介绍中睡去。早上起床被母后大人叫起来吃了黄糖煮的小汤圆,想起昨晚看的各种美味,心里还是很不过瘾。
不过好像节日的气氛并没有在这个人们即将开始忙碌的日子猛然间的浓厚起来,街道也没有突然的喧哗起来。和父母在外吃过一顿晚餐散步回家时,小区门口的阿姨还是热情招呼母亲三缺一,父亲把一箱牛奶放在了车的后备箱准备着明早送我回学校。夜晚一声声打破宁静的爆竹声才让人有一点点节日的安慰,这个民族还是存在对古老习俗的依恋的。每次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一瞬即逝的烟花,我的心总是恐惧。不由自主开始害怕,产生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让人抓不住,害怕自己在面对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不能把控自己所珍视的东西,那些干净的'独一无二的装在我心的玻璃瓶的美好。因为自己的怯弱,让它们染上世俗的灰尘,变得污秽不堪、面目全非。我很久没有放过烟花了,不过前阵子一位高中时期重要的老师结婚,我还有幸拿到礼炮。当一对新人互相扶持着在红地毯缓缓走上台,我的手轻轻一旋转,闭起四处散落的五颜六色的礼花,我好像第一个感官是哪”轰“的一声巨响,还好我手握的足够紧。不过,在以后漫长的岁月,我想握住的美好还能被握紧吗?
我整理行李很慢,总是担心有遗忘的东西未被带走。习惯把要带的东西一样一样记录在手机备忘录里,最后再核实一遍。我们其实都知道尽管东西都带走的干干净净,家的味道是带不走的。新的一学期,新的一年里,我想把所有慵懒、一事无成、全部当作烟火一消而散。我总不能一直忍受这样的自己。想要开始变得积极向上起来。于是问母亲:”一个人变优秀的过程总是孤独的。“你要选优秀还是孤独。”母亲很笃定告诉我,还是优秀。很好以前,我总是在大部分人面前掩饰自己的不合群,开着玩笑尽量像大家一样聊八卦聊电视剧,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不喜欢自己那样子,甚至是讨厌。我很高兴,在假期漫长的自己与自己独处的时间里,我的价值观人生观又重新回到轨道上,所有原原本本的自己回来了。我也更加确信新的一年,我可以去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或许那个过程是孤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