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2024/06/03心得体会

西西文学整理的化学教学心得体会(精选2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

随着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展开,一个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新的教学理念的热潮正在兴起。不论是否在用课改实验教材,“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这是广大教师的一个基本共识。课堂,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关键阵地,我们必需将新课程的理念渗透在课程教学的分分秒秒里,建立起新的课堂教学摸式。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把这些新思想新理念很好的贯穿到教学当中,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结合教学谈谈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自己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改革课堂教学

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应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新型试题只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一种形式,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课堂模式,关键还要靠我们的教学主阵地——课堂。新的理念成了我们课改教学的巨大驱动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目前从听课中发现一个突出的共性问题,就是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特别是毕业班的课。教师本来是一心为学生着想的,只担心漏讲知识或少讲而学生不会。教师讲得很辛苦,但学生处在被动听课状态,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太小,很难获取较大的学习效益。因此,要实现主体教育思想就必须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就要在平时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在教学中我们还主动投入到学生中,和他们谈理想、谈生活、谈兴趣、探究知识,尊重他们、呵护他们。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探究教学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质疑、勇于求异,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对敢于质疑的学生应给予及时肯定和表扬,努力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消除思想障碍,敢于质疑。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使学生在问题中求知,在问题中发展,不断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科学创造贵质疑,创新往往是“质疑”的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善疑、多问、多思、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创设质疑情境。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善于创设成功的情境。对学习基础教不太好的一些学生,提出一些简单应用性的问题,而将一些有深度和具有较强思考性的问题,留给学习基础好一些的学生,使他们都有发言的机会,同学们都经历过成功的体验,这样一来可以使他们在不同学习层次上都有进步。这对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精神有其积极作用。

三、在探究中学、学探究的方法

课程改革中提倡探究性学习,化学课程标准中明明确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科学探究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内容。这里的过程包含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实践互动过程等。但是,这并意味着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先学科学探究,再学习其他的内容。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将科学探究的学习同其他内容的学习有机结合并统一起来。将这一思想贯彻到化学实验教学中,从化学实验内容的呈现来看,就是要鲜明、具体地按照科学探究的思想来叙述实验内容,使学生明确与具体的实验内容有关的科学探究的要求,做到在探究中学、学探究的方法。

四、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应用意识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是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有效落实这一理念,就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积极创设各种真实、具体、生动的化学实验教学情景,在学习化学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好新教材,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走到学生中,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造教学情景,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贯彻新的课程理念,在使用新的教材,在落实新的课程标准的今天,对我们广大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在继承昨天的优秀成果,补充新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我们的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我们培养的人才才能肩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2

今年我担任初三4、5、6三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化学是初三新开的学科,是学生跨入化学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又是中考必考的学科,短短一年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能具备将来探索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灵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学问题。化学学科是新开的学科,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劣势,放在初三开设化学是因为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引导得好能事半功倍,一旦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或者学习被动,或者存在畏难情绪,那么面临的困难也就大。

本地学生由于这样那样的社会、家庭、自身因素,普遍学习情绪不高,有一定的畏难和依赖心理。另外,由于没有晚修等辅导时间,面对每周三课时的安排,我们的教学任务相当艰巨,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我们制定并在实际教学中即使根据情况进行有效调整,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新旧知识衔接好;很重视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面向全体,讲课时紧扣课本,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

二、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化学学科有它自身的优势——化学实验,它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现象与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的规律;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究性实验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利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一些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努力做好复习总结工作

初三化学是中考科目,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应变能力一定要强。因此必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做好每个阶段的复习工作,对于重点知识和知识点繁杂的章节,尽量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打印相应的复习提要;练习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另外对于学生作业基本上做到全收和及时批改,在作业上针对个人提出要求和意见。再比如说培提优补差工作,是正常教学工作的有力和有效的补充,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在适应中考题的同时多接触竞赛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要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利用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

四、不足及努力方向。

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厉,对学生在掌握知识上有要求但没有很有效的落实方法,致使不自觉的学生出现脱节状况,对学习不能及时学有所得,就会逐渐出现成绩滑落的现象。由于一些实际

上的原因,与学生的接触时间相对较少,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间和渠道相对较少。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要从头到尾都充满信心和信任,对学生要既要鼓励也要鞭策。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3

经过多年的一对一教学经验,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化学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功。

首先,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学科专业知识是保障每一位化学教师能正确理解和解释化学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个学科不再是单一的,各个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趋于综合化,单有过硬的学科专业知识难以适应化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其次,具有娴熟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课导入(知识点的导入)、新授、过渡、提问、讨论、思考、练习、总结、作业布置等等。一个章节、一个课题、一个知识点的设计不可能千篇一律。例如化学课(含知识点)的导入,形式多样:

(1)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化学史和生活中的许多小故事生动有趣,扣人心弦,通过讲故事导入新课,不仅可以营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而且还能快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以身边熟悉的自然现象导入新课。如初中化学学习“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时候,正逢“八月桂花香”这一自然现象,因一般学校绿化时均栽种有桂花树,借助这一自然现象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3)以实验方式导入新课。

(4)借助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

(5)以回顾旧知,引入新知的形式导入新课,等等。新课导入的方式方法很多,只要符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服务教学的都可以用于我们的教学实际中。

再次,具有极强的教学组织能力。

最后,具备扎实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功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活动,不仅能够为学生充分发挥实验能动性提供重要途径,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4

我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传授都必须建立在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我所指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课堂心理环境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那么对化学课堂心理环境应如何更好的营造与引导呢?在此我认为我们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人格是创设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中,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

正如乌申斯基说的: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有关研究也表明,教师的个性品质能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情感是维持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的条件

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教书育人是一项触及灵魂的工程,知识的琼浆只有通过教法和情感等载体,才能输入学生的心田。教师走进课堂稳健的步履,微笑的表情有助于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气氛。我认为教师必须首先得“愉快”,一个“愉快教师”的感染力能营造积极活泼的课堂学习环境。

三、趣味是调节课堂心理环境的内在动力。

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时要严谨而不严肃,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于乐,营造深厚的学习气氛,比如蔗糖作“黑馒头”、“魔棒”点灯等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好的教学环境仅仅只是一个前提,一个课堂的主体还是课堂教学。我认为化学教学最基本的便是化学概念的传输。这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决定于学生后面的应用与创新。我们应把概念的教学过程分为引入、形成、深化、运用四个层次,使学生能完全理解与接受。下面就概念教学的四个层次,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步。不能直接把概念“灌”给学生,这样会使课堂显得枯燥,而且学生得到的将不是理性知识,而是肤浅的,表面现象的认识,在头脑中只是过眼烟云,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时我尽可能地做到启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的情境,循序渐进的引入概念,并特别注意教学中多“导”,在“导”字上做文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个别的具体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事物本质,形成概念。中学化学教材中概念很多,引入的方法也很多。比如,我常用以下“导”的方法:

1、言语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以及生活、生产实际中的例子引入概念,如“天火”——引入缓慢氧化,“鬼火”——引入自燃。

2、直观法:主要通过直观的实验手段,展示实验事实,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引入概念,如:碘的升华——升华的本质,苯与酸性溶液KMnO4——引入苯结构不同于不饱和烃,几个物质的导电性实验现象——引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概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3、旧知识依靠法:通过复习旧知识或旧概念,结合有关的事例或现象引入概念。如回顾乙烯引入乙炔类似的性质,如Na的性质引入碱金属性质。

在教学中引入的方法要不断创新,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并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概念的学习。在教学中我还常用一幅图画、一首古诗、一条谜语、一则小故事等为引导,再加上生动、直观的语言,形象的描述,恰当的比喻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比较、概括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学,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引入这个概念?引入这个概念有什么好处?由此建立一个新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完成。如何准确形成概念?

我认为要给学生提供丰富、合乎实际的、能够理解的感性材料,这是形成准确概念的前提。由于教材有些概念的引入与实例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学生易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调查力,善于捕捉教材中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感性材料。如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因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链烃。我们需把这一信息及时补充给学生,再如,教材对于溶液所举的实例都是无色溶液,我们应及时补上一些有色溶液,更正学生的认识。

其次,我们还需用准确的语言叙述概念,避免因口误而引入错误的概念。如弱电解质是在溶液中只有一部分电离的电解质,而不是在溶液里不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三、概念的辨析

我认为在概念的辨析上要深刻、要讲到位,而且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概念,避免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这需要在复课时多琢磨,多下功夫,我主要着手于每一个概念的关键字、词的含义,每一个概念的适用范围。比如: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关键强调解释。再如同系物的是: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一个若干CH2原子团。应着力于强调解释——结构相似。还有气体摩尔体积四要素等等。

在概念的适用范围上,一般地讲概念是人们从某一角度下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概念有其自己的适用范围,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注意好以下两个关系:

1、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如共价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但共价键不一定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再如能电离的离子的未必是酸。如NaHSO4。

2、处理好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的辩证关系。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做好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原理应用和普遍性与教材和教学实例的共型性。应理解教材中“一般”、“通常”、“大多数”或“许多”等的含义。如金属氧化物大多数为碱性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都是非电解质等等。

四、加强训练

学生的能力并不完全随着知识的获得而自行产生,它是教师有意识培养的结果。我们应加强规律性认识通过凝聚和升华,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并形成一定的观点。这要求我们在训练中注意选题与方法。我们应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例题。这可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我应注意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熟练。

对于概念教学,虽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步。但学生在学习中更为直接的应学会创造性思维。这也对我们化学教师提出高的要求,我们着重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化学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种。它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化学中发散思维与辐分思维辩证统一,它不同于一般化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的活动能力,发挥了化学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的作用。我们应按最优化的化学方法与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地把握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达到化学创造的完成。

我在化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一点初步尝试。

1、创设情境,实验设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在讲卤素的氧气这一节时,我们要讲到Cu丝在氯气中的燃烧,我们首先做Cu丝在氧气的燃烧,使学生回顾初中时对燃烧的学习,那么Cu丝在Cl2中会燃烧吗?学生产生疑问,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初中时对燃烧的现象产生了定向思维,我们应在此时加以引导,通过实验,扩展燃烧的概念。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原有的局限,并运用已学的知识,重新给燃烧下个定义。再比如说,在学习苯这一节时,它们中的键是一种特殊的键,我们应利用这一节通过实验锻炼学生敢于通过实验进行直觉思维。苯的分子式C6H6,单从分子式看,它应为一不饱和烃,但此时很多学生会在大脑中立即与所学的乙烯、乙炔联系起来,此时,我们如提出疑问,如把苯滴入酸性KMnO4溶液中,会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吗?大多数学生会不自学的想到——当然可以了。但我们通过实验可以发现苯却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学生们很快就会意识到这与以前所学的不饱和烃乙烯、乙炔不同。从而使他们可以通过直觉判断里面没有双键或叁键。当教师引入苯的取代反应——单键的特性,与H2加成反应——双键的特征反应,使学生们在直觉中可推断出苯分子中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的键。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也激发学生们培养自己思维的创造性的自觉性。

2、“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心理学和教科学法的诸种专著中,都一致承认“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一题多解”应该是发散思维在化学上的具体体现,其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而不是在一个认识水平上转圈子,展开化学“一题多解”的教学要用启发式,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愿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讲清“一题多解”的思路,布置“一题多解”的作业,推广学生中一题多解的好方法。例如,在物质鉴别的习题中,一是发动学生各自寻求鉴别途径,以培养、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主要通过教师命题,学生设计鉴别方案,教师审查,学生实际操作鉴别四个环节来完成;二是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教师提供命题并规定学生至少设计出若干种方案来,这时学生就必须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努力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为了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升华进入更高层次的水平,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设计信息进行反馈,汇集他们的设计方案,去其相同,取其不同,去其不合理,取其可行者,与学生进行共同探讨,使全部信息得到充分交流和传递。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去揭示,发现不同途径中所再现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具体再现方法的规律性。同时在讨论解题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发现学生中有创见的同学进行适当表扬,激发他们的学生兴趣,把思路引向高潮。使学生学到从知识的港湾游向大海的本领。

3、多种形式,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采用比较多的是让学生复述某一章,某一节,某一物质的主要内容与性质,在这过程中,他们不自觉的在大脑中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并敢于大胆提出某些假设,我不断地对他们的成绩给予肯定,并大力表扬。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兴趣,调动他们创造欲望和动机,无疑是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的结果。

以上几点,泛泛而谈。因年龄与经验有限,难免有些观点过于肤浅。我觉得做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一定要善于学习与总结,认真分析教材,教法与学生,因材施教,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实现素质教育,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5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2)(5)班的化学教学任务,现将工作时的一些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化学这一科的学习成绩不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化学这一科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亲其师而信其道”。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吸引学生。在教学上做个有心人,多思考多动脑筋,多留心多多做好准备课前的工作,精心备课,不仅要备知识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的学情,以饱满的热情走上讲台,以激情的演讲吸引学生,以精彩的表演感动学生,让学生入迷。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成绩也就提高了。

二、注重“双基”教学,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

“大处着想,小处着手”,让学生从基础着手,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化学知识靠日积月累,化学素质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要靠不断的渗透与熏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地灌输化学的学习方法、分析方法、渗透化学知识、化学技能和技巧。

三、精心准备好每一堂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和敬业精神,精心准备好每一堂课,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和教法,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题,上课时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使学生能通过化学课的学习,不仅能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点,更能运用知识解决学习、生活和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技能、技巧,提高分析、归纳及综合运用能力。

另外,重视作业的布置、检查、批改和讲评,注意学生的学情和信息反馈,及时讲评,以增强作业效果。同时,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多耐心、少埋怨,放下教师架子,与学生共同商讨学习化学的好方法、好点子、好主意、好想法,再把它们推荐介绍给学生。

总之,我始终认为,用心工作,就能做到优秀。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6

在我们班有两名学困生。他们是郭栋和陆丽萍。为了转化他们,使他重新树立起自信心,我从以下方面做了努力。

一、对学困生重新作出认真审视评价。

开学初对他们认真观察之后,根据他们的表现及特点做出合理评价。这是激发学困生上进,调节他们的行为,指给他们努力的方向所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合理的评价,不仅不能促进学困生的学习,甚至会妨碍他们的学习。所以开学初,我对他们每个人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评价。并相应做出制定了计划与措施。

二、多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

学困生自身的特殊性,与优等生相比较,他们获得的成功的体验是很少的,所以我针对他们的特点,给他们提供表现得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

1、降低提问的要求。

一般学困生由于基础较差,思维反应较缓慢,加上难得体验成功、参与学习,久而久之,便心安理得地任自己的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心甘情愿地充当课堂学习的陪客。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常常降低提问的要求,设计一些他们独立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让他们主动参与回答,体验成功,不断给他们灌输“我能行”的意识,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学习欲望。如我们班的腾飞,他汉字认识不多,但语言思维能力不至于特差,于是课堂上我就故意多给他发言的机会,这样时间一久,他学习的积极性就越来越高,逐渐养成参与课堂,积极发言的习惯。对自己也越来越有自信。

2、布置一些自由选择性作业。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对学困生我要求他们与其他同学一样,每天一定要完成作业,但作用内容、题数可以自由选择,可以从老师布置的统一作用中挑选几题自己认为有把握的题目,有时我也给他们领出题。这样一来,也慢慢多作业产生了兴趣,而且对自己的作业要求也越来越高,有的还被评上优秀作业呢!如陈权同学由于无法完成课后练习题,他经常就自己选择作业来完成,一般是练写汉字;刘军和腾飞开始是练写汉字,逐渐进入到完成课后练习,现在几乎能和大家一起完成同样的作业,进步非常大。

三、加强个别辅导。

这些学困生基础差,知识漏洞大,如果老师对此不给予重点的关注,不加以个别辅导,假以时日,他们的漏洞就会越来越大,学习成绩也就会越来越差。当然我所指的辅导不是一味地加班加点,不是强行灌输,而是让他们在我的真爱的感召下,让他们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习信心得以增强,缺漏的知识得以弥补。

现在我们班的郭栋和陆丽萍同学,由于和我接触时间长、单独谈话次数多的原因,不仅和我的感情越来越深,而且也越来越爱上我的课。我特别的坚信,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收获!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当中,我一定会再接再厉,让学困生有更好的发展。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7

听了将小钢老师,林文兴老师关于高中化学实验考查特点及复习建议,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有一下几点体会:

1、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题的特点

(1)以工艺流程为背景,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放置在真实的化学工业环境中,从而达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新信息和已有信息整合,重组为新信息块的能力。

(2)以实验装置为背景,将教材实验某些装置分为具有一定实验功能的、简单的实验组合或片段、如制气、除杂、物质检验、物质性质实验、气体收集、尾气处理等装置,要求学生按照题目要求,依据实验原理,从中选出一些装置进行科学组合、合理连接,以完成某一具体实验,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实验问题的能力。该类试题特点:所考查的知识源于教材中的典型实验,但立足教材、高于教材,是教材重点实验综合运用能力的再考核。只要学生平时重视学习教材上的典型实验,该类题的解答还是很容易得分的。

2、结合我校实际,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复习策略

纵观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可以发现题目难度并没有增加,但加强了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实验数据分析和推理、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注意与生活和实际的联系,这种改革的方向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从题海中挣脱出来,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通过对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熟悉常见的实验基本操作,力求实验基础知识网络化

新课程下的.高考实验试题在命题的形式上注重试题的综合化,即试题注重对多方面的实验基础知识进行考查。高中化学实验基础内容包括仪器与药品、实验操作与实验技能、物质的制备与实验方法、识图绘图与安全知识、定量实验与误差分析、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实验设计与综合实验等。在化学实验复习过程中,应强化对化学实验中的仪器使用、实验的基本操作、[为您编辑]药品的变质与保存、气体的制备、离子的鉴定、物质的鉴别、检验、推断等做一些小专题复习,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另外,还应针对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对比,总结规律,由点到面,形成知识网络,注重对以上知识的联系类比归纳。

(2)重视教材实验,力求对实验素材进行深入拓展和挖掘

从新课程下的高考试题不难看出,许多实验试题是源于教材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由典型实验进行一些改装或创新。对于课本的每一个实验都要弄清原理、相关的仪器装置,注重操作细节,对于每个实验,都要做到:

①怎么做?

②为什么要这样做?

③如果不这样做,会引起什么后果?

④还能怎么做?

对实验中所涉及到的重要化学方程式和重要实验现象均应做到熟练。尽可能让学生重做一些重点实验,例如酸碱中和滴定等,感受实验细节,加深体验。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8

经过9月14日的教研活动我深有体会,这次教研为我以后的化学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方法,对我帮助很大。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关于2x13年试题分析给我的启示

1、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度

高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广度。在复习过程中,要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对一些最基本知识的掌握理解上(特别是一轮复习)。

首先是重视课本。课本是根本,课本不但涵盖了考试全部内容,也包涵着知识的结构关系,将书本知识挖深挖透,精耕细作,灵活迁移,定能胜过各种教辅书。如今年的实验题则涉及:石油的分馏(仪器选择,沸石的添加方式及作用)、乙酸乙酯制备(高沸点制低沸点、物质分离提纯方法)等细节知识的变式考查。

其次是在复习过程中重视形成知识网络。通过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使零散的知识有序地贮存,使之系统化、结构化。

最后是抓好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和应用,通过分析比较,多角度辨析,掌握概念的内涵外延,原理和规律的本质,在深刻理解和有效运用上下功夫。

2、重视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无论是容易题还是难题,无论是客观判断题还是主观分析题,都是以重要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展开的。多年的高考重点始终是高中化学中的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但纯知识性题目的考核逐渐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多的知识应用性题目,因此教学中更应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清晰的化学知识结构,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重要基础,所以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准确把握,并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 另外,训练学生细心审题、深刻理解题意和分析题意也是我们今后化学教学中要重点加强的项目。如今年第27题第5问“沉钴”过程化学用语的书写是需要分析的,不再是简单的元素守恒和简单复分解。

3、重视新型题型的训练

工艺流程题和物质结构与性质以及对有机实验的连续考查三部分内容是刚刚进入我们视野的新题型,尽管它们还是考查我们的基础知识,但大量信息、数据、图表的分析处理是我们学生攻克的难点。

关于新课程高考命题的趋势:

高考化学命题应坚持在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全面考查学生素质的发展方向。

高考命题强调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因此,高考备考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链和知识网尤为重要。

高考命题由于不断的改变设问角度和设问方式,做到了推出陈出新,常考常新,看似年年不一样,其实质、原理还是要引导学生在教材(课本)上寻根、找依据。

以能力测试为核心,试题题型基本保持不变,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备考策略

(一)明确要求,把握方向 。“大纲”是依据、课本是根本、资料是补充。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依据“考纲”选择复习内容和深广度,不搞“偏、难、怪”的内容,对“考纲”不要求的内容,坚决删掉,对“考纲”中降低要求的内容,坚决不拓宽、不加深,对“考纲”中新增的内容,要认真研究,复习时到点到位。这样,既把注意力放在重点、热点、难点及关键点上,

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把握了高考方向。

(二)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目前学生的状况是基础知识、基本 技能掌握不牢,有必要安排时间让学生将几本化学教材通读,尤其是平时容易忽视的一些地方更应着重理解,同时加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所涉及方程式及其实验现象的反复记忆,以便高考时能快速、准确的提取基础知识进行应用。复习要针对理综高考化学科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选择以无机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为代表和反映有机烃与烃的衍生物官能团衍变关系的推断题,训练学生用正向逆向、统摄思维进行推理,提高推理能力。同时要选择以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实验题,突出实验原理、仪器使用、操作方法、现象描述、简单设计、分析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要注意选择一些具有开放性的实验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理综化学实验试题其考查不外乎从实验目的、原理、装置、操作、理解、评价、改进、拓展等,试题回归教材却高于教材,但每年考生的失分点却较多,因此,我们应重视教材上的所有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三)重视习惯,严格要求。化学复习要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注重能力、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当一轮复习结束时,可能存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知识体系的构建不完整、化学用语使用不规范、语言表达能力差、化学实验能力差、思维的变通性差等问题,在第二轮专题复习中要进一步严格要求,重视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采取多提问,多动笔,边总结边纠正的方法。一定要杜绝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精等现象。

(四)及时反思, 查漏补缺。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都要求学生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差错做出深入的分析,找出错误根源,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方法不当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做记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成果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经“痊愈”哪些“顽症”尚末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地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努力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达到“会做的保证对、错过的不再错”。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9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对学生来说,过分的情绪压抑、紧张的师生关系、单调的学习过程,都会导致他们自我表现能力和兴趣爱好的抑制,情绪低下,在消极无奈中联系,甚至发展为恐惧。“快乐体育”在中学体育课实施中,因其自身的特点,特别强调情调情境的创设,重视在每节课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

一、运用快乐音乐,激发学习兴趣“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所以老师应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好导入,一开始就充满趣味,让学生兴趣盎然,产生激烈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跨进知识大门。让音乐进入体育课堂。体育教学的场地便是学生的课堂、要布置得赏心悦目,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新感受,喜欢上体育课。

二、用游戏法,激发学生的快乐情绪。快乐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没有快乐的体育课将会扼杀人的天性。游戏是学生十分兴趣的体育活动,也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经常做同一种游戏,学生会感到乏味和厌倦。所以,可利用好奇、好新、好胜的心理,设计饶有趣味的游戏。

三、运用学生爱模仿的特点来教学。只有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起来津津有味,才会感到快乐无比,才能越学越爱学、越会学,才能学得好,让学生模拟表演是学生乐而愿为的活动。体育教学要投其所好,开展教学活动。

四、用教师的期望来激励学生。在快乐体育的实践中“乐教”只是手段,“乐学”才是目的。

五、课堂人际关系是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基础。人际关系民主、融洽的班集体,必然洋溢着和谐、友爱的气氛,师生以舒畅、愉快的心理投入教和学,形成积极的体育教学心理气氛。课堂人际关系疏远或敌视,课堂心理气氛必然紧张、沉闷,造成消极或对抗的体育教学心理气氛。教师的讲解生动形象,示范优美正确,口令宏亮清晰,教法灵活独特,教学情境富有创意,即能制造引人入胜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对突发事件能迅速作出恰如其分的处理,始终驽驭着教学的进程,体现出很强的教学能力,伴随的必然是积极的体育教学心理关系课堂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是起主导作用的。

总之,在“快乐体育”中,精心创设适合学生活动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乐中学,趣中练,由兴趣变志趣,即激“情”、激“趣”、激“志”,从而扩展其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窨;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技能与身体的发展,达成在快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快乐的教学目标。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0

高中化学实验模块的教学,是增大学生实验机会,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学生化学技能,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提高化学实验素养和实验能力,锻炼分析和解决实验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同时还培养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热爱化学实验和化学科学的积极情感。实验化学模块让学生体验学习运用化学实验手段进行化学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生活、生产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设计、评价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收集、处理有关实验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并对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体现了实验化学模块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作用。初步形成运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化学实验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但在实施过程中,我遇到了如下的问题:

(1)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如海带中提取碘、酸碱的中和滴定等;

(2)学生对实验的反应原理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如乙酸乙酯制备条件的选择;

(3)教材中实验的设计和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1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过程。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引导学生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我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注重高一化学的起始复习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必要前提。有必要在摸清学生底细的前提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对学生存在的漏洞"对症下药地进行修补整理,通过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挖掘、再提高,使学生作好学高中化学的知识与心理准备。

二、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加强实验、深化概念。

高中化学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同时还有相当数量可利用实物、图片、模型,通过观察培养和教给学生从大量感性认识中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加强直观性教学,不仅能给学生以启示,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使抽象要领具体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五、抓住关键,精讲多练。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搞面面俱到,处处设防,讲得过细过全,也不能盲目让学生泛泛做题,以做代讲,而应抓住关键,应用启发式,讲其当讲,练其当练。讲则是讲清概念、原理、公式的来龙去脉,使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属性,弄清内在联系。练则是对概念、定律的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摩尔浓度一节,一是讲清定义、导出数学表达式;二是做好演示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三是引导启发学生掌握有关摩尔浓度计算的几种基本类型,精选习题,通过练习加深对摩尔浓度概念及有关的理解和掌握。

六、抓住典型,探索规律。

要使学生学好高中化学,不再于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多,重要一环是要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总结归纳,这能使学生在点多、面广的化学学习中自己去获取和掌握知识。如通过一题多解或多题一法总结规律,把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发散开来,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做好初中到高中的顺利过渡,使学生跃过初中到高中这个知识台阶,而且要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进度快、难度大的化学教学,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尽快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2

12月9日,区教研室在四中举行了“区高一、高二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教研员和全区高一、高二化学教师参加了会议。

会上,四中高一年级边玉萍老师和高二年级姜志云老师给我们上了两节精彩的展示课。她们以高效的课堂设计,深厚的教学功底,精辟的教学语言,通过实验设计等手段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理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节课均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课后三中的李宗奇老师,七中的禚琨老师作了精彩的点评;教研员张老师给我们指出了目前构建高效课堂中还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特别是发在每位老师手中学生上课后的导学案,让我对课堂的高效和实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次的教研活动,让我感到收获颇大。下面是我对化学高效课堂的几点感悟:

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着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了我们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认为,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学生对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要高。

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用性。

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检测、反馈、补偿,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改变,只有将先进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才会发生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才会发生变化,才会有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空,才会有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会真正得以提高。

一、立足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探究出适合学生的教与学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知识讲授具有很好的补充性。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形成对化学概念原理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有机化学基础中的实验,使学生直观地认识了不同有机物的重要性质,将枯燥的知识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乏味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二、不打无准备之仗

没有准备的课堂是放任的,必定杂乱无章、效率低下。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一堂课的分分秒秒,课前的充分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准备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我们在备课时,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化学知识和能力的储备状况,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备课越充分、教案设计得越详细、越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

另外,我们还应明确课堂教学内容不一定非要按事先准备的内容按部就班讲完。备课再充分,意外的情况也可能在课堂上发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随机应变,适时指导。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乙醛的化学性质中,有的学生认为乙醛使溴水褪色为加成反应,而有些同学则认为该实验中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教室,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于是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装仪器、分析实验现象,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难,加深了学生对有机反应类型的认识,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应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问题意识是学习和探索的原动力。只要创设的教学情境科学适宜,学生一定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也在创造着课程。教师、学生不能只做课程的执行者,应该做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学习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而非靠教师传授和学生记忆。因此在教学中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而不囿于教材,而是研究教材,开发课程,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开放式教学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这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围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实施活动探究栏目,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能力,让学习化学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课堂教学要想高效,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意识,在新课程教学中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不仅能回答“别人的问题”还要让学生离开了“别人的问题”这根拐杖,能自己走路独立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要用“细心”去挖掘教学资源尤其是课堂中随机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用“爱心”去呵护每一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为教育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以上是我在这次教研活动中的几点认识,还有许多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课堂效率的提高始终贯穿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学习他人的经验以及自己认真地探索将引领我不断进步。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3

新的化学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基于这种理念,教师转变角色,转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也要使学生转变相应的学习方式。

1、主角变配角

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行为完全都控制在教师手中,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都被老师禁锢死了。实施新课改后,课堂教学的形势变了,由老师问学生答变为学生问老师答,由学生为教师服务,改为教师为学生服务,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所起的作用是点拨、指导、促进作用,可以是知识的、方法的,或者仅仅是鼓励的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已有进步和收获;明确差距在哪;需要在哪些方面予以加强。在教学中当做完了实验后,我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他们提了很多,有些甚至是我没有想到的,比如: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的实验中有水雾,为什么;为什么溶液变黑;反应是否进行彻底等等,这些问题有些可以让其他学生回答,有些只需稍一点拨就可解决,这样一来不仅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而且对知识的掌握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所以,也是深刻的,并且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当然,有时候我也会被难倒,比如,学生会问一些很难的问题如:航天飞机外壳是什么材料做的它有什么优点,飞行时候要注意什么,纳米西装怎么发明的,还有怎么鉴别好坏塑料袋,为什么有些布料不着火,它的化学成分是什么等等从高科技到生活小问题很多很多。我只能与他们一起上网、查资料,一起研究、学习。所以,现在的我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只能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甚至是他们的同学乃至学生,同学们设计实验,提出方案、实施计划,我只起一个参考作用。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量的急剧膨胀、信息传播技术和处理技术的飞跃发展,教师要用现代新知识丰富自己、新理念更新自己,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思想要开化。

2、由师变为友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界线非常明确,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接收者,教学过程成了教条形势,老师是传授知识发号司令的先生,这样严重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利于他们的成材。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该是“导师”、“教练”。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应有充分的民主意识,把学生看成独立的“人”,发展的人,应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知识上是“引导者”。比如,我们在学习有机物时,以往的做法是老师先讲解他们的性质异同在哪儿,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讲解的正确性。这样的.结果是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能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其他一些现象就忽略了,学生在以后遇到新物质就不知从何下手研究,所以新课改下我们是要学生分析他们结构上的异同点然后推测可能的性质差异然后根据推测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在实验中探究问题?老师在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偏差时,及时出现,点拨、指导、协调,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这样不仅使其掌握了这一节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掌握一种学习策略、研究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当学生出现错误,或回答问题的学生出现了笑话,这时不应训斥学生,或打断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耐心听学生说完,并给予鼓励,然后给予纠正。补充。在分组讨论中,要和学生一起讨论,深入群众,才可了解群众,真正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要在益友的基础上成为他们的良师。

3、作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创造者

以往的教学是一味地往学生头脑里灌输知识。这样的课堂常常是死气沉沉,没有活力、没有激情,更谈不上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创新。新课改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宽容的、持久性的、容易接纳的课堂气氛,努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持久性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新的课改形式下,我们充分体现我校教学模式,很好的实践“先学后教,分层训练,跟踪指导”,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使自己逐步适应新的课改要求,培养出新型人才。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4

高中阶段,学生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但开始系统学习时,部分学生感觉困难,产生畏难情绪,出现分化现象。教师要在这个节点上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迈过这个坎,进入有机化学的自由王国,轻松愉快地学好有机化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辩析有机物的特点。在学完甲烷,乙烯,乙炔,苯之后,我就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有机物的特点(与无机物比较)。

1、元素组成特点:核心元素是C、还含有H、O、N、卤素等非金属元素。

2、结构特点:碳碳间以共价键形成碳链,这是有机物结构的基础。

3、数量特点:有机物种类繁多,约三千万种。究其原因,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不仅能与其他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而且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也能相互组成共价键;不仅可以形成单键,还可形成双键或三键;多个碳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长长碳链,也可以形成碳环。

4、性质特点:对大多数有机物来讲,①难溶于水,易溶于酒精,汽油,等有机溶剂。②多为非电解质,不易导电。③多数熔沸点较低。④多数易燃烧,易分解。⑤有机反应复杂,多数需要催化剂,常伴有副反应发生,因此有机反应式不用等号“=”,而用箭号“→”

有比较,才有鉴别,从比较中就能抓住有机物的本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有机物的

特点。

二、归纳有机化学的一般原理。

1、碳四价原理:在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均有四个键与其他原子结合,此为书写结构式,分析,判断分子组成与结构正误的依据。

2、同系物原理:同系物中的各有机物均具有十分相似的化学性质,因此可以举一反多,这是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方法。有机物种类繁多,不可能也不必要一一学习,只要在同系物中选择一种或两种重点研究,就能推广到同一类物质。

3、官能团原理:有什么样的官能团就有什么样的性质。有机物主要是按官能团进行分类的,所以学习有机化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习官能团的化学。

4、构性相依原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构性相依是有机化学又一基本原理。如①单键,键长较长,键能较小,因而不稳定,易断键,易分解;②双键,键长比短,但平均键能小,因而其中一个键易断裂,易加成;③三键,键长比、都短,平均键能更小,因而其中二个键易断裂,易加成;④在中碳碳键,键长介于和之间,较稳定,易取代,难加成、难氧化;⑤键长最短,键能最大,最稳定。

三、教学过程中强化几种意识。

1、训练为主意识。从认知学原理可知,知识的获取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每学一种有机物,让学生运用构性相依原理,阅读教材,归纳总结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之间的关系。如乙醛的学习,先分析乙醛的结构特点:含有官能团,之间可以加氢形成醇,之间可以加氧形成酸,具有两性,从而推广到醛类的共性。通过这样反复训练,不仅掌握了乙醇,乙醛,乙酸的性质,加深了构性相依的理解,更培养了推理,自学能力。

2、培养兴趣意识。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不是“告诉”,而是“唤醒”,挖掘学生潜能。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只有在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引发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未知的愿望,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会废寝忘食。实验教学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最好途径。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实验,最好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要力所能及,力争全做。如乙醛的银镜反应,看得见,摸得着,能给学生一个惊喜,产生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再经过教师的讲解和自身的积极思考,很容易掌握乙醛的知识。接着让同学动手做乙醛与菲林试剂反应的实验,他会积极主动认真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兴趣的目的。

3、实验探究意识。在教学中,增强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实验手段去探究结论。如乙醇的教学,首先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及元素的化合价,分析乙醇可能的结构式:或。怎样确定乙醇究竟是那种结构呢?发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优选,然后试验探究。师生共同对探究过程,探究结论分析评价,表述探究结果。

4、重视模型,图形意识。有机化学教材中,模型,图形很多,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绝不能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模型,图形的直观性很强,要通过对模型不同角度,不同变式的观察,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同时模型还能帮助我们解决某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尴尬,加深对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5

高中阶段,学生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但开始系统学习时,部分学生感觉困难,产生畏难情绪,出现分化现象。教师要在这个节点上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迈过这个坎,进入有机化学的自由王国,轻松愉快地学好有机化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辩析有机物的特点。在学完甲烷,乙烯,乙炔,苯之后,我就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有机物的特点(与无机物比较)。

1、元素组成特点:核心元素是C、还含有H、O、N、卤素等非金属元素。

2、结构特点:碳碳间以共价键形成碳链,这是有机物结构的基础。

3、数量特点:有机物种类繁多,约三千万种。究其原因,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不仅能与其他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而且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也能相互组成共价键;不仅可以形成单键,还可形成双键或三键;多个碳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长长碳链,也可以形成碳环。

4、性质特点:对大多数有机物来讲,①难溶于水,易溶于酒精,汽油,等有机溶剂。②多为非电解质,不易导电。③多数熔沸点较低。④多数易燃烧,易分解。⑤有机反应复杂,多数需要催化剂,常伴有副反应发生,因此有机反应式不用等号“=”,而用箭号“→”

有比较,才有鉴别,从比较中就能抓住有机物的本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有机物的

特点。

二、归纳有机化学的一般原理。

1、碳四价原理:在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均有四个键与其他原子结合,此为书写结构式,分析,判断分子组成与结构正误的依据。

2、同系物原理:同系物中的各有机物均具有十分相似的化学性质,因此可以举一反多,这是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方法。有机物种类繁多,不可能也不必要一一学习,只要在同系物中选择一种或两种重点研究,就能推广到同一类物质。

3、官能团原理:有什么样的官能团就有什么样的性质。有机物主要是按官能团进行分类的,所以学习有机化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习官能团的化学。

4、构性相依原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构性相依是有机化学又一基本原理。如①单键,键长较长,键能较小,因而不稳定,易断键,易分解;②双键,键长比短,但平均键能小,因而其中一个键易断裂,易加成;③三键,键长比、都短,平均键能更小,因而其中二个键易断裂,易加成;④在中碳碳键,键长介于和之间,较稳定,易取代,难加成、难氧化;⑤键长最短,键能最大,最稳定。

三、教学过程中强化几种意识。

1、训练为主意识。从认知学原理可知,知识的获取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每学一种有机物,让学生运用构性相依原理,阅读教材,归纳总结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之间的关系。如乙醛的学习,先分析乙醛的结构特点:含有官能团,之间可以加氢形成醇,之间可以加氧形成酸,具有两性,从而推广到醛类的共性。通过这样反复训练,不仅掌握了乙醇,乙醛,乙酸的性质,加深了构性相依的理解,更培养了推理,自学能力。

2、培养兴趣意识。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不是“告诉”,而是“唤醒”,挖掘学生潜能。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只有在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引发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未知的'愿望,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会废寝忘食。实验教学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最好途径。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实验,最好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要力所能及,力争全做。如乙醛的银镜反应,看得见,摸得着,能给学生一个惊喜,产生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再经过教师的讲解和自身的积极思考,很容易掌握乙醛的知识。接着让同学动手做乙醛与菲林试剂反应的实验,他会积极主动认真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兴趣的目的。

3、实验探究意识。在教学中,增强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实验手段去探究结论。如乙醇的教学,首先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及元素的化合价,分析乙醇可能的结构式:或。怎样确定乙醇究竟是那种结构呢?发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优选,然后试验探究。师生共同对探究过程,探究结论分析评价,表述探究结果。

4、重视模型,图形意识。有机化学教材中,模型,图形很多,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绝不能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模型,图形的直观性很强,要通过对模型不同角度,不同变式的观察,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同时模型还能帮助我们解决某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尴尬,加深对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6

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当前国际上共同关心的教育理论问题之一。教学过程中到底教会学生什么?是教学生还是教学生学?在有机化学部分的教学中,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方法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化学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块,结束无机化学的学习,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

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在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其它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学生阅读,然后请同学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回忆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通过这些课堂实验,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4。记忆能力的培养

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力活动可言,同样的教,同样的学,有的同学就是学得好,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记得牢。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与复习中,我就重视记忆方法、记忆能力的培养。如:银镜反应生成物的配平,我就教学生“一二三”记忆法,即一水二银三氨;醇、醛、酸、酯的教学与记忆,我就提醒同学根据分子中官能团的异同对比记忆其化学性质;我还提醒同学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记忆,如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实验有红色沉淀物(Cu2O)生成以帮助记忆这个反应。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7

进入新课程已快一年,深切感受到新课程开设对我本人的冲击,现谈谈几点体会。

一、教材方面:

优点是: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生动活泼,有多样性,注重能力和方法,重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问题是:课时紧,知识系统“散乱”,深广度难把握,实验探究难实施,许多原理概念过于简略,不利于学生预习自学。

例如:必修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显著变化:不再分“周期律前”“周期律后”元素,仅从生活—化学—社会—应用的角度编排,变化促发思考:元素化合物知识整体放在物质结构和周期律之前,引发:编者的用意是什么?每种元素及其化合物从原先的三周时间约9—12节课降到3—4节课,还要实现三维目标,对教学内容组织和处理怎么办?如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教材对概念原理知识覆盖全面,但同一概念原理在必修与选修中分层建构,转变了学生原有认识及其认识方式,但引发了如下困惑和思考:概念和原理形成的层级结构,在必修中对概念和原理的认识与迁移的“度”如何把握?

二、教师方面:

感受冲击力很强,还不能完全适应。

大统一的课程结构已被打破,教材受到冲击,逼迫我们教师不得不树立新的教材观,稳定不变的教学内容体系被替换,使我们要重新构建对化学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单一的教学方式受到挑战,使我们要学习多样化的化学教学方式和策略。但对教材的不适应之处就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之处,值得珍惜和利用。

三、学生方面

新课程进入后,我们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60%的学生反映学习负担加重。约20%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原因很多,以下几点较普遍

1.高中扩招,生源水平跨度特别大,部分学生根不上.

2.现行各种教辅材料的.习题(包括教材课后练习),大多数含有过高要求的内容,学生做起来很困难..

3.为了使学生能做出一些习题,教师增加了一些额外的知识,也加重了学生负担.

四、教学建议

(1)面对现实,注意教学定位

针对高中扩招,生源水平跨度特别大的实际情况,教学要求上要层次分明,各课任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定位好教学目标,定位好教学内容,定位好教学深广度,定位好教学难度,研读“课标”,大胆取舍,在确保双基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制定科学、细致、可操作的教学计划

(2)转变观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上,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课堂时间多留给学生,训练学生合理有序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规范熟练的化学用语,训练学生简练准确的表述能力。给学生充分思考、活动和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在新课的教授过程中可以使用“学案导学法”和“板块式问题组探究教学法”,学生通过看书、笔记可以自己掌握的,通过学案加以巩固落实,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3)慎用各种教辅材料.

现行各种教辅材料的习题,大多数含有过高要求的内容,特别是不符合课程理念,不符合“课标”要求的,各课任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大胆取舍,不加重学生负担,不做无用功,甚至负功。

(4)夯实基础、狠抓落实,重视反馈,及时补漏

在基础年级的教学中,抓好对基础知识的落实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和能力提高。第一次教新课程新教材,一切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教师对教与学的盲点并完全清楚,因此必须及时反馈,反馈不一定正规的考试,每节要留2-3个问题,在解题时让学生随时准备一张纸,重要的化学式、方程式、实验

操作表述、现象分析,让学生写写,教师及时批改;或者实行周检测,时间不需要很长,题量不需要很大,教师全批全改,就是一种重要的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补漏。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8

我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传授都必须建立在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我所指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

课堂心理环境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

那么对化学课堂心理环境应如何更好的营造与引导呢?在此我认为我们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人格是创设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中,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

正如乌申斯基说的: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有关研究也表明,教师的个性品质能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情感是维持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的条件

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

教书育人是一项触及灵魂的工程,知识的琼浆只有通过教法和情感等载体,才能输入学生的心田。

教师走进课堂稳健的步履,微笑的表情有助于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气氛。

我认为教师必须首先得“愉快”,一个“愉快教师”的感染力能营造积极活泼的课堂学习环境。

三、趣味是调节课堂心理环境的内在动力

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时要严谨而不严肃,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于乐,营造深厚的学习气氛,比如蔗糖作“黑馒头”、“魔棒”点灯等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好的教学环境仅仅只是一个前提,一个课堂的主体还是课堂教学。

我认为化学教学最基本的便是化学概念的传输。

这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决定于学生后面的应用与创新。

我们应把概念的教学过程分为引入、形成、深化、运用四个层次,使学生能完全理解与接受。

下面就概念教学的四个层次,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步。

不能直接把概念“灌”给学生,这样会使课堂显得枯燥,而且学生得到的将不是理性知识,而是肤浅的,表面现象的认识,在头脑中只是过眼烟云,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因此,教学时我尽可能地做到启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的情境,循序渐进的引入概念,并特别注意教学中多“导”,在“导”字上做文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个别的具体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中学化学教材中概念很多,引入的方法也很多。

比如,我常用以下“导”的方法:

1、言语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以及生活、生产实际中的例子引入概念,如“天火”——引入缓慢氧化,“鬼火”——引入自燃。

2、直观法:主要通过直观的实验手段,展示实验事实,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引入概念,如:碘的升华——升华的本质,苯与酸性溶液KMnO4——引入苯结构不同于不饱和烃,几个物质的导电性实验现象——引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概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3、旧知识依靠法:通过复习旧知识或旧概念,结合有关的事例或现象引入概念。

如回顾乙烯引入乙炔类似的性质,如Na的性质引入碱金属性质。

在教学中引入的方法要不断创新,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并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概念的学习。

在教学中我还常用一幅图画、一首古诗、一条谜语、一则小故事等为引导,再加上生动、直观的语言,形象的描述,恰当的比喻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比较、概括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学,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引入这个概念?引入这个概念有什么好处?由此建立一个新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完成。

如何准确形成概念?

我认为要给学生提供丰富、合乎实际的、能够理解的感性材料,这是形成准确概念的前提。

由于教材有些概念的引入与实例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学生易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调查力,善于捕捉教材中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感性材料。

如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因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链烃。

我们需把这一信息及时补充给学生,再如,教材对于溶液所举的实例都是无色溶液,我们应及时补上一些有色溶液,更正学生的认识。

其次,我们还需用准确的语言叙述概念,避免因口误而引入错误的概念。

如弱电解质是在溶液中只有一部分电离的电解质,而不是在溶液里不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三、概念的辨析

我认为在概念的辨析上要深刻、要讲到位,而且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概念,避免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

这需要在复课时多琢磨,多下功夫,我主要着手于每一个概念的关键字、词的含义,每一个概念的适用范围。

比如: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关键强调解释。

再如同系物的是: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一个若干CH2原子团。

应着力于强调解释——结构相似。

还有气体摩尔体积四要素等等。

在概念的适用范围上,一般地讲概念是人们从某一角度下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概念有其自己的适用范围,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注意好以下两个关系:

1、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如共价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但共价键不一定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再如能电离的离子的未必是酸。

如NaHSO4。

2、处理好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的辩证关系。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做好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原理应用和普遍性与教材和教学实例的共型性。

应理解教材中“一般”、“通常”、“大多数”或“许多”等的含义。

如金属氧化物大多数为碱性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都是非电解质等等。

四、加强训练

学生的能力并不完全随着知识的获得而自行产生,它是教师有意识培养的结果。

我们应加强规律性认识通过凝聚和升华,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并形成一定的观点。

这要求我们在训练中注意选题与方法。

我们应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例题。

这可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我应注意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熟练。

对于概念教学,虽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步。

但学生在学习中更为直接的应学会创造性思维。

这也对我们化学教师提出高的要求,我们着重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化学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种。

它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化学中发散思维与辐分思维辩证统一,它不同于一般化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的活动能力,发挥了化学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的作用。

我们应按最优化的化学方法与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地把握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

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达到化学创造的完成。

我在化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一点初步尝试。

1、创设情境,实验设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在讲卤素的氧气这一节时,我们要讲到Cu丝在氯气中的燃烧,我们首先做Cu丝在氧气的燃烧,使学生回顾初中时对燃烧的学习,那么Cu丝在Cl2中会燃烧吗?学生产生疑问,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初中时对燃烧的现象产生了定向思维,我们应在此时加以引导,通过实验,扩展燃烧的概念。

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原有的局限,并运用已学的知识,重新给燃烧下个定义。

再比如说,在学习苯这一节时,它们中的键是一种特殊的键,我们应利用这一节通过实验锻炼学生敢于通过实验进行直觉思维。

苯的分子式C6H6,单从分子式看,它应为一不饱和烃,但此时很多学生会在大脑中立即与所学的乙烯、乙炔联系起来,此时,我们如提出疑问,如把苯滴入酸性KMnO4溶液中,会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吗?大多数学生会不自学的想到——当然可以了。

但我们通过实验可以发现苯却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学生们很快就会意识到这与以前所学的不饱和烃乙烯、乙炔不同。

从而使他们可以通过直觉判断里面没有双键或叁键。

当教师引入苯的取代反应——单键的特性,与H2加成反应——双键的特征反应,使学生们在直觉中可推断出苯分子中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的键。

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也激发学生们培养自己思维的创造性的自觉性。

2、“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心理学和教科学法的诸种专著中,都一致承认“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

“一题多解”应该是发散思维在化学上的具体体现,其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而不是在一个认识水平上转圈子,展开化学“一题多解”的教学要用启发式,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愿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讲清“一题多解”的思路,布置“一题多解”的作业,推广学生中一题多解的好方法。

例如,在物质鉴别的习题中,一是发动学生各自寻求鉴别途径,以培养、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主要通过教师命题,学生设计鉴别方案,教师审查,学生实际操作鉴别四个环节来完成;二是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教师提供命题并规定学生至少设计出若干种方案来,这时学生就必须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努力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为了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升华进入更高层次的水平,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设计信息进行反馈,汇集他们的设计方案,去其相同,取其不同,去其不合理,取其可行者,与学生进行共同探讨,使全部信息得到充分交流和传递。

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去揭示,发现不同途径中所再现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具体再现方法的规律性。

同时在讨论解题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发现学生中有创见的同学进行适当表扬,激发他们的学生兴趣,把思路引向高潮。

使学生学到从知识的港湾游向大海的本领。

3、多种形式,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采用比较多的是让学生复述某一章,某一节,某一物质的主要内容与性质,在这过程中,他们不自觉的在大脑中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并敢于大胆提出某些假设,我不断地对他们的成绩给予肯定,并大力表扬。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兴趣,调动他们创造欲望和动机,无疑是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的结果。

以上几点,泛泛而谈。

因年龄与经验有限,难免有些观点过于肤浅。

我觉得做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一定要善于学习与总结,认真分析教材,教法与学生,因材施教,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实现素质教育,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9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因此,它强调课堂教学应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学习情境,以诱导、驱动和支持学习者的探索、思考和问题解决活动。建构主义还指出,知识是情境的,是应用文化、背景和活动的部分产物,知识是通过情境中的活动生成的。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在未来情境中重用所学知识的可能性。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知识,而是让学生真正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现实世界的情况下,学习才能更有效。因此,现代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创造合适的学习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有一种天然的魅力。教师如果能熟练运用与化学相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视频等材料,就能为课堂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新颖性、新颖性、形象性和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的状态,促进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和知识、技能、经验的联系。这里,笔者以九年级化学为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的方法:

首先,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有利因素。通过实验可以创设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比如人民教育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二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老师可以安排学生从家里带小玻璃杯子、勺子和适量的蔗糖。上课开始,让学生自己搭建一杯糖水,引导学生观察蔗糖是否可以无限溶解在一杯水中。当学生发现添加过量蔗糖会在杯底出现沉淀时,老师指出他们现在得到的上清液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然后指导学生定义饱和溶液。大多数学生认为饱和溶液是不再能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但他们往往没有想到饱和溶液的定义需要两个条件:一定的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时,老师可以提问:如何使蔗糖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发现,如果温度升高或溶剂增加,原来饱和的溶液会变成不饱和的,所以他们认识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量固定的情况下,谈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通过搭建糖水的简单实验,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情境。学生不仅可以容易地理解饱和和非饱和溶液的两个重要概念,而且还可以学习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化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来创造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我们应该让学生从情感上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此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视野,而且可以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掌握。比如九年级化学“物质鉴定”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习:小明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装着纯碱和盐的瓶子弄混了,你能想出什么化学方法帮她鉴定?通过创造这样一个真实而亲切的生活情境,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巩固氯化钠和碳酸钠的鉴定方法。

简而言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征、认知结构和学生实际生活,转变教育观念,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将学习过程还原到自己的活动过程中,引导他们在自主、主动的化学活动中更好地构建和提高自身素质,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20

1、能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产生影响和制约的因素

1.1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

职业院校的学习环境与本科院校的学习环境存在一定差距,职业院校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形成懒散、懈怠的学习态度,严重者还会放弃学习。

而学生一旦自身缺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学习效果必然会变差,更别提学生自主思考、解决学习问题了。

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是制约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1.2知识储备不足。

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下降。

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之前,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化学知识教育,使其掌握更加丰富、全面的化学知识。

1.3定式和功能固着。

这主要是指学生的思维存在定式,遇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解决时只看得到问题的一种功能,而看不到其他功能,所以导致问题无法解决。

除了以上几种因素以外,学生的性格、情绪、认知方式等因素也会对其问题解决能力产生制约,导致学生遇到问题时无法有效解决。

2、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方法分析

2.1创设问题情景,增强学生问题解决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能效感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就化学科目学习来说,每当学生解决了一个化学难题,其自身的满足感个自信感就会增加,自我能效感也会随之增强,这样更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和学习化学。

为此,化学教师在讲授化学知识时,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并将大而复杂的化学问题分解成若干个有一定梯度的、由浅入深的问题群,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2.2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化学知识储备。

大学生拥有化学知识的储备,是化学学科问题解决的基础。

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是随着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发展与提高的。

我们在讲课时要让学生注意各个概念、规律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学生才能牢固地掌握化学知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坚实保障。

2.3克服思维定式,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摆脱思维定式,拓宽解决问题思路,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元化去考虑问题,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时,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往往采取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推导的正向思维,而有些合成常常是采取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逆向思维推导比较容易。

这样就说明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进行创新思维,才会有突破。

2.4注重解题思路剖析,培养学生迁移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更加重要。

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剖析,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

这样,学生在以后遇到同类型问题时,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利用所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职业院校化学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教学活动中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问题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强化,使学生能自行解决化学问题,提升其自身的整体素质。

本篇文章以职业院校学生为研究背景,对其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方法做了详细论述,希望得出的一系列结论能为同行工作者提供帮助。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21

通过网上观看课改地区优秀教学视频和有关“教学理论—课堂结构”的多篇论文阅读,对“先学后讲,分层训练,跟踪指导”的课堂模式有感如下:

1、先学后教,分层训练,跟踪指导的课堂模式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但也有专家和很多老师明确提出学案在给学生学习带来辅助的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甚至限制了老师的思维,束缚了师生的手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由教教材变成了教学案,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2、多媒体辅助的同时很多老师削弱了黑板的作用,忽视了教师板书和学生板演的作用。如要避免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黑板上只是板书课题,一节课下来除了让学生口头回答一些问题外,没有让一名学生上黑板进行板演。

3、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不能形式化,而要重视实效性。如有的老师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学生进行讨论时间太短,甚至不到1分钟,导致后续的汇报交流难以开展而无效;也有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或实验只是灌以一个名称而已,尤其是实验探究只不过是学生按照步骤演示一下而已,实质并没有真正展开探究活动或探究实验。

通过这几周的学习,让我们开阔了眼界,更新了理念,认识到了自身教学中的不足,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备课方式上,加强集体备课。

平时总是说集体备课,可一直落实的不好,教师备课大多数自身的课自身备,把自身关在教研室里一人一本教材一本教参,自身讲的自身知道,可谓“关门教书”“闭门批改”。备课、上课主要凭自身的经验,备课内容、形式、方法没有多大的改善。新课程下备课就是教研,备课本身就是一种教研活动,从备课起就应该改革。教师的合作备课特别重要,靠集体的智慧可以大大提升备课质量。

2、注意营造民主开放鼓励个性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愉悦为中心教学。心理专家研究表明: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心脑清醒,可以大大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力。反之,压抑的心情使人大脑受抑制,思维混乱,学习效率大减。如果教师上课精神焕发,充满激情,再会煽情,和学生特别亲近,循循善诱,激励鼓舞学生,学生就爱学、乐意学,课堂气氛就活跃,学生就敢想敢说,就有自信心,就有学习化学的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呆板,教学效果不可能好。

3、尽量做到“三不”:学生自身能说出来的,老师不说;学生自身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学生自身能做的,老师不做。例如:小组讨论后老师代讲;学生实验了,老师说出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这都没有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人。

4、做到“三允许”:课堂中,不能总是设疑导思,设疑导思,那样只是把教师的导向作用发挥出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疑惑。老师除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问题外,更要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一允许学生有疑就问,大胆质疑,使学生认识到:不怕问题提得不好,就怕没问题。二允许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身的见解,使学生意识到:不怕见解错,就怕没见解。三让学生思考时允许邻近的.学生之间商量,小声说话,商讨问题说话,课堂不叫乱。

5、适时评价:评价有考核、激励两重含义。既包含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理解、利用的程度,是充分肯定还是纠正学生的不足。又包含激励学生的情感发展,使学生有积极的心理体验。评价不是一味地表扬,即使学生答错了,老师还是找出优点评价,鼓动学生适时鼓掌,而且,一节课这种掌声不断,这不行。老师对该生积极回答问题的这种精神要激励表扬外,更主要应该评价他哪错了,为什么错,怎么改。

6、课后反思,集体研讨,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新课改对课后的要求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反思是反省、思考,有研究性质。反思课堂效果,反思课前设计在本课的实际利用情况,反思师生双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改善等。课后及时反思,有利于我们对课前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和实施等各方面的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有利于课后补救和后续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改善等,是我们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助推器。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会更加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22

我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传授都必须建立在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我所指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课堂心理环境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那么对化学课堂心理环境应如何更好的营造与引导呢?在此我认为我们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人格是创设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中,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

正如乌申斯基说的: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有关研究也表明,教师的个性品质能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情感是维持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的条件

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教书育人是一项触及灵魂的工程,知识的琼浆只有通过教法和情感等载体,才能输入学生的心田。教师走进课堂稳健的步履,微笑的表情有助于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气氛。我认为教师必须首先得“愉快”,一个“愉快教师”的感染力能营造积极活泼的课堂学习环境。

三、趣味是调节课堂心理环境的内在动力

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时要严谨而不严肃,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于乐,营造深厚的学习气氛,比如蔗糖作“黑馒头”、“魔棒”点灯等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好的教学环境仅仅只是一个前提,一个课堂的主体还是课堂教学。我认为化学教学最基本的便是化学概念的传输。这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决定于学生后面的应用与创新。我们应把概念的教学过程分为引入、形成、深化、运用四个层次,使学生能完全理解与接受。下面就概念教学的四个层次,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1、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步。不能直接把概念“灌”给学生,这样会使课堂显得枯燥,而且学生得到的将不是理性知识,而是肤浅的,表面现象的认识,在头脑中只是过眼烟云,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时我尽可能地做到启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的情境,循序渐进的引入概念,并特别注意教学中多“导”,在“导”字上做文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个别的具体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事物本质,形成概念。中学化学教材中概念很多,引入的方法也很多。比如,我常用以下“导”的方法:

(1)言语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以及生活、生产实际中的例子引入概念,如“天火”――引入缓慢氧化,“鬼火”――引入自燃。

(2)直观法:主要通过直观的实验手段,展示实验事实,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引入概念,如:碘的升华――升华的本质,苯与酸性溶液KMnO4――引入苯结构不同于不饱和烃,几个物质的导电性实验现象――引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概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3)旧知识依靠法:通过复习旧知识或旧概念,结合有关的事例或现象引入概念。如回顾乙烯引入乙炔类似的性质,如Na的性质引入碱金属性质。

在教学中引入的方法要不断创新,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并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概念的学习。在教学中我还常用一幅图画、一首古诗、一条谜语、一则小故事等为引导,再加上生动、直观的语言,形象的描述,恰当的比喻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比较、概括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学,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引入这个概念?引入这个概念有什么好处?由此建立一个新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概念的形成

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完成。如何准确形成概念?

我认为要给学生提供丰富、合乎实际的、能够理解的感性材料,这是形成准确概念的前提。由于教材有些概念的引入与实例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学生易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调查力,善于捕捉教材中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感性材料。如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因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链烃。我们需把这一信息及时补充给学生,再如,教材对于溶液所举的实例都是无色溶液,我们应及时补上一些有色溶液,更正学生的认识。

其次,我们还需用准确的语言叙述概念,避免因口误而引入错误的概念。如弱电解质是在溶液中只有一部分电离的电解质,而不是在溶液里不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3、概念的辨析

我认为在概念的辨析上要深刻、要讲到位,而且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概念,避免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这需要在复课时多琢磨,多下功夫,我主要着手于每一个概念的关键字、词的含义,每一个概念的适用范围。比如: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关键强调解释。再如同系物的是: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一个若干CH2原子团。应着力于强调解释――结构相似。还有气体摩尔体积四要素等等。

在概念的适用范围上,一般地讲概念是人们从某一角度下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概念有其自己的适用范围,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注意好以下两个关系:

(1)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如共价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但共价键不一定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再如能电离的离子的未必是酸。如NaHSO4。

(2)处理好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的辩证关系。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做好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原理应用和普遍性与教材和教学实例的共型性。应理解教材中“一般”、“通常”、“大多数”或“许多”等的含义。如金属氧化物大多数为碱性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都是非电解质等等。

4、加强训练

学生的能力并不完全随着知识的获得而自行产生,它是教师有意识培养的结果。我们应加强规律性认识通过凝聚和升华,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并形成一定的观点。这要求我们在训练中注意选题与方法。我们应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例题。这可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我应注意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熟练。

对于概念教学,虽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步。但学生在学习中更为直接的应学会创造性思维。这也对我们化学教师提出高的要求,我们着重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化学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种。它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化学中发散思维与辐分思维辩证统一,它不同于一般化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的活动能力,发挥了化学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的作用。我们应按最优化的化学方法与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地把握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达到化学创造的完成。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23

高中化学实验模块的教学,是增大学生实验机会,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学生化学技能,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提高化学实验素养和实验能力,锻炼分析和解决实验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同时还培养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热爱化学实验和化学科学的积极情感。实验化学模块让学生体验学习运用化学实验手段进行化学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生活、生产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设计、评价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收集、处理有关实验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并对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体现了实验化学模块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作用。初步形成运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化学实验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但在实施过程中,我遇到了如下的问题:

(1)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如海带中提取碘、酸碱的中和滴定等;

(2)学生对实验的反应原理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如乙酸乙酯制备条件的选择;

(3)教材中实验的设计和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24

今年我担任初三4、5、6三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化学是初三新开的学科,是学生跨入化学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又是中考必考的学科,短短一年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能具备将来探索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灵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学问题。化学学科是新开的学科,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劣势,放在初三开设化学是因为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引导得好能事半功倍,一旦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或者学习被动,或者存在畏难情绪,那么面临的困难也就大。

本地学生由于这样那样的社会、家庭、自身因素,普遍学习情绪不高,有一定的畏难和依赖心理。另外,由于没有晚修等辅导时间,面对每周三课时的安排,我们的教学任务相当艰巨,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我们制定并在实际教学中即使根据情况进行有效调整,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新旧知识衔接好;很重视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面向全体,讲课时紧扣课本,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

二、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化学学科有它自身的优势——化学实验,它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现象与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的规律;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究性实验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利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一些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努力做好复习总结工作

初三化学是中考科目,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应变能力一定要强。因此必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做好每个阶段的复习工作,对于重点知识和知识点繁杂的章节,尽量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打印相应的复习提要;练习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另外对于学生作业基本上做到全收和及时批改,在作业上针对个人提出要求和意见。再比如说培提优补差工作,是正常教学工作的有力和有效的补充,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在适应中考题的同时多接触竞赛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要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利用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

四、不足及努力方向。

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厉,对学生在掌握知识上有要求但没有很有效的落实方法,致使不自觉的学生出现脱节状况,对学习不能及时学有所得,就会逐渐出现成绩滑落的现象。由于一些实际

上的原因,与学生的接触时间相对较少,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间和渠道相对较少。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要从头到尾都充满信心和信任,对学生要既要鼓励也要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