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2024/06/04心得体会

西西文学整理的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精选2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1

南京六朝博物馆正式开馆,妈妈带着我先睹为快,参观了六朝博物馆。

六朝博物馆展览面积有7000多平方米,分为“六朝帝都”、“千古风流”、“六朝风采”和“六朝人杰”4个展厅。一楼是“六朝帝都”,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看视频和展板了解了南京为什么被称为“六朝古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合称“六朝”,六朝均建都南京,因此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六朝时期的南京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

参观完一楼,我们顺着楼梯来到了二楼

“六朝风采”展厅,这里是博物馆文物的精华所在。走进这里,犹如走进了一座美丽的园林,有翠绿的竹子、红艳艳的梅花,还有石阶、荷塘……我们穿行在园林中观赏六朝文物,有精美的青瓷,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塑像,还有名家书画作品……大家都被一尊青瓷莲花尊吸引,这座莲花尊1972年出土于南京东郊麒麟门外灵山南朝墓,同时出土一对,造型端庄宏伟,高达85厘米,堪称“青瓷之王”。

三楼是“六朝人杰”,这里介绍了六朝时的名人故事,有晋朝政坛双星王导和谢安的故事,有何承天编制《元嘉历》的故事……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南北朝时期天文学家、数学家祖冲之。展厅里有一座祖冲之的雕像,祖冲之在油灯下计算圆周率,神情专注。祖冲之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推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他的研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我们乘电梯来到负一楼,这里展出了一段六朝建康城城墙

和大型排水设施遗迹,还有记里鼓车、指南车……看了以后,我们不得不对古代人的智慧和创造能力由衷地佩服。

参观六朝博物馆,我们仿佛穿越到了1500多年前的“东方大都会”,让我们更加爱这座城市!交融着古都的韵味和国际化大都市的魅力,南京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2

5月23日,风和日丽,我们学院高党15组学员第一次组织一起参观参观了上海博物馆,我们都异常兴奋,历时一个上午,勉强看完,但现在依然意犹未尽。

上海博物馆,坐落在市中心——人民广场南侧,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高29.5米,有十一个专馆,三个展览厅,整幢建筑外观蛮扎眼的,圆鼎状框架结构,寓意传统中国的“天圆地方”。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一走进博物馆,仿佛与熙熙攘攘的喧嚣市井隔绝,置身一个寂静文化艺术世界。观众非常多,并且很多是外国游客。

博物馆就像一部丰富的历史文化书,它记载着中国的历史是光荣,伟大,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和品质。在整个博物馆,到处能够看到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佳绩,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他们精湛的工艺技巧和精深的艺术涵养带给我们的震撼力。每一件文物都在给我们讲述着自己说不完的经历和史实。在所有的展品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清代“桃花双绶图轴”的画。这幅长132厘米宽50厘米赋有中国传统和独特民族风格的画,是以毛笔、墨和绢纸为主要工具由人工绘制而成的。

画中一对小鸟一上一下站立在桃花枝上,互相唱着悦耳的歌谣,它的嘴显橘黄色,头的正上方有一戳羽毛微微向上翘起,显天蓝色,肚子是白色的,背部的羽毛呈淡淡的咖啡色,最与众不同的是它还有两根长长的类似孔雀的羽毛长在尾部,可想而知那鸟儿飞起时它的羽毛在后面飘动的样子一定很美。你再看那画中的桃花白中显现出淡淡的粉红色,仿佛在微风中偏偏起舞,怪不得两只鸟也忍不住要停留在桃花枝上呢……

上海博物馆见证了我们华夏民族是具有无比坚韧的生存和繁衍能力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悠久传统和深厚底蕴是无限的,但我们千万不要拿祖先给我们留给我们的“辉煌”沾沾自喜,我们现在更应该做是现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增强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做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去报效祖国,投身社会,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3

今天,我参加党的活动-----参观鲁迅博物馆。我的心情很激动以至于久久不能平静。

静静地走进鲁迅博物馆的展览厅,站立在先生的遗像面前,用心去体验那个血与火的年代,去感受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勇气,看着用实物和图片记述的鲁迅战斗的历程:从绍兴到南京,再到东京......到最后的逝世地上海,先生战斗的足迹在我面前展现出来,我思潮起伏,心绪难平,不禁为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所叹服。

在展厅里,鲁迅博物馆的讲解员向我们讲述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鲁迅先生生前的许许多多的事迹。鲁迅——他伟大的精神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鲁迅笔耕一生,战斗一生,始终为人民,为民族,为真理而战,他是一面鲜艳的战斗旗帜,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吃人的本质。揭露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创伤。祥林嫂,华老栓,孔已己......,鲁迅对民族与社会的清醒认识和批判,恰恰反映了对民族的关心和热爱,"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深厚民族情结的最真切的写照。

鲁迅先生给我们年轻的一代树立了一个榜样。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给人们指引方向。先生在几十年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一代一代的年轻人指引人生的道路!甚至生活在现在这个繁华由高科技和网络组成的现代化社会的我们也能感觉到鲁迅先生的余热和精神!在他的书中我很清楚地了解到,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的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鲁迅先生生前还经常介绍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费印刷年轻作家的作品。他长期生活在年轻人中间,同年轻人一起工作,一起战斗,分清是非,分清敌友。先生爱护青年,但是从不迁就青年。先生始终爱憎分明,接触到原则性的问题,他绝不妥协。这些难道就不值得我们年轻的一代学习和借鉴吗?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地了解到鲁迅先生生前也曾经历过许多困难,所有人的不理解,甚至污蔑和诽谤。但所有的困难,一切的一切也不会阻止他始终不停脚步地向着真理前进。

这难道不是我们当今现代人应该学习和坚持的信念吗?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这样好的学习机会,去用心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古人、中国的领袖,反思当代中国、当今社会、反思自己,因为只有很好地了解过去,才会更好的创造未来!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4

晚上8点半,全年级200多人在图书馆门前集合。每个人都是大包小包,还有很多提了箱子。这次去广州的只有三十多人,去西安的竟有浩浩荡荡有一百五十几人之多。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去广州的同学先上了车,我们互相道别。在通往火车站的路上,校车里也是一片欢声笑语。

坐上T2,我们几乎占了两节车厢,感觉很亲切。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去北方,又是去西安这座古城,心里的新鲜感就别提了。虽说我们上车时已是晚上10点多,我丝毫没有倦意。同学们都在讨论西安的景点和美食,也都没有睡觉的意思。车厢里的其他人都向我们这帮学生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到了下半夜,我在对西安的美好期盼中进入了梦乡。

26日中午,我们到达了中转站郑州。经过几小时的修整,我们再次上路。这次是慢车,又没有空调,坐在车里感觉不是很舒服。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我的心情。向车窗外望去,大片的麦田丰收在望。进入陕西境内,只在小学课本上看过的窑洞让我大开眼界。不远处的夕阳把天空印染得格外美丽。夜幕渐渐降临,远处的灯光时不时引发车厢内的欢呼和掌声。我们离西安越来越近了。

晚上九点半,我们的终点站西安到了。走出火车站,高达的城墙引入眼帘,彩灯把城墙点缀得格外漂亮。紧接着,大家分批坐上通往临潼骊铁宾馆的汽车。死机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西安的美景。他的热情让我们提前感受到了陕北人民的淳朴和好客。

在我们工作之前,兵马俑博物馆宣教部的王芸老师先给我们作了实习培训。她先教我们如何做人,让我们学会坚强,懂得珍惜缘分,更要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多多学习。然后她给我们介绍了博物馆的相关知识。在培训最后提醒我们注意安全。

我们一共分成两组轮流工作,每个组工作一天休息一天,这样也有利于我们休息调整。我们此次在宣教部和票务部工作。完成规定任务之余,我们就可以找外国游客交谈,锻炼口语。万事开头难,我观察了很多外国游客,迟迟不敢上前。想了一会,我找上几个同学,人大力量大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话果然不假。我们几个终于鼓足勇气与一位年青人交谈起来。我们你问一句我问一句,交谈很融洽。在他的同伴到来之后,我们的谈话不得不结束了。开了个好头,以后的工作就水到渠成了。我们碰到了各个国家的游客,都聊得很愉快。

通过交谈,我发现了外国游客的很多共性。首先,他们很热情。只要我们和他们打招呼,他们都会笑容满面地回应。他们还都会说一两句中文,如“你好”、“谢谢”,就像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说“Hello”、“Thankyou”一样。其次,来到这里的外国游客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有些外国游客掌握的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甚至比很多中国人都多。还有很重要地一点,他们都会夸奖我们英语说得好。尽管他们只是出于礼貌,我们还是很开心。这也让我们增强了自信心。

宣教部的工作是做调查问卷,这项工作需要很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我们需要找准调查对象,通过察言观色知道说采访之人是否愿意接受调查,能否提出建设性意见。票务部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机械,但是需要良好的工作态度。我们边检票边说“欢迎光临”或“Haveaniceday”,脸上还要保持微笑。时间一长,脸部肌肉都有些僵硬。总的来说,我们的工作很轻松,但要做好还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我们做的调查表中,游客们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游客们的建议涉及了博物馆的各个方面。我们都希望这些建议可以对博物馆的建设有帮助,让兵马俑博物馆永葆生机!

这次的`实习机会是十分难得的。正如王老师说的,全国只有我们这群学生有机会来兵马俑实习。兵马俑是世界闻名的博物馆,我们应该珍惜机会,好好学习。通过实习,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可以用以下几点概括:

1.改变了对英语的认识。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工具,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人沟通。经过这次实习,我认识到,英语不是多背几个单词,多学几个语法,多做几道题目就能学好的。它是交流的桥梁,只有通过与人交流才能发挥其作用。学以致用,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提高。今后我要抓住任何机会锻炼口语,争取更大的提高。

2.增强与人交流的能力。怎样开始一段谈话也许很容易,但如何继续谈话就是一门艺术了。拿我自己来说,我碰到了一群江苏老乡,很容易打开了话匣。我请他们作了几分调查表,寒暄了几句之后,我发觉无法继续和他们交谈了。不知说什么,我只能低头做问卷。直到他们要走,我才和他们说了句“再见”。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今后要多多学习如何与人交流。在后来与人谈话中,我注意多谈一些他们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很好地继续了我们的谈话。

3.提高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遇到了一位法国女孩,她的英文不是很好,说着说着就会冒出一句法语。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试着揣摩她的意思,并用英语向她证实。这样一来,我们的谈话进行得很顺利。

4.开阔了眼界。西安不愧为十三朝古都,拥有无数景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传说中杨贵妃的沐浴场所华清池、巧夺天工的大唐芙蓉园、历史悠久的钟鼓楼、号称天下第一险的西岳华山……这些景点让我们流连忘返。除了这些文化景点,西安还有着现代的一面。在比较繁华的街上,世界名牌比比皆是,有些在长沙都是没有的。此外,我还慕名去西安交大和西北工大参观了一番,认识到了差距,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西安交大与中南相比,文化底蕴更浓。这一方面是由于我校历史不长,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何增强我校的文化底蕴?这是我们作为中南学子要认真思考的。我们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自身修养,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提高自己,打造中南学子的新形象!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5

今天,妈妈带我去参观普陀博物馆,我们沿着那条石板路,只见两边的房子维修一新,不知不觉到了博物馆,走到博物馆的门口,里面的情景大不一样,令我豁然开朗,眼前是一幢崭新的中国仿古建筑,栏杆上精雕细刻,房子前的空旷地都是用石板铺成。“普陀博物馆”五个大字用红色漆写在一块牌匾上。我们首先参观了普陀渔业史话。走进大厅,拐进右边一个厢房,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段古木。听说,这根古木有几万年的历史,是从朱家尖沙滩地下挖出来的。我一转身看到的是几十艘渔船模型,有大捕船,小木船……旁边是一根鲸鱼肋骨,我量了量,哇,比我的`手臂还要长!真令我大开眼界。走进另一个厢房,里面是各种捕鱼的道具,比如蟹笼,拖网等等,可以捕捉鱼虾蟹。一旁展示的是小木船到机帆船变迁的过程。原来,以前的渔民没有钱,只能造一些小木船出海捕鱼,一遇到风浪,就会翻船。而现在,渔港没有过去的小木船,有的只是一艘艘钢制的,木制的大渔船,抗风浪明显增强了。

参观完“普陀渔业史话”,我们下楼参观“渔都风情展”。在这里我知道沈家门渔港和挪威卑尔根渔港,秘鲁的卡亚俄港称为世界三大渔港,导游说;沈家门在清光绪年间开始发展,到了民国初期,渔业的发展已经非常繁荣,解放后,渔民的生活上了新的台阶,家家有高档电器,同时,渔业的发展给沈家门的经济发展,全镇28条旧街现在已成为水泥马路。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6

今天,秋风气爽,风和日丽。我们来到了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博物院”。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镌刻着五个金光闪闪的,苍劲有力的大字:“良渚博物院”。

接着,我们随着讲讲解员来到了博物院的第一展厅:“发现求真”。一踏进展厅,我就仿佛来到了杭州的上空,杭州的地形与风景顿时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接着,我进入了“时空隧道”,仿佛时光的齿轮开始回旋,仿佛历史的沙漏即将倒流,一切又回到了5300多年前。

一大块玉璧默默地诉说着悠远的历史并散发着奇异的`光芒。再往前走,是一片模拟的考古现场,蜡像做的三位考古人员形态各异:一个人手拿放大镜,仿佛正在聚精会神地研究一块玉器;一个好像在纸板上画着一块精美的玉璧;还有一个人似乎正在拍照这此珍贵的宝物。

然后,我们又来到了第二展厅:良渚古国。那儿全是雕像,展现了良渚人的日常生活:有的在冒着雨耕地,有的在捕鱼,有的在织布,还有的在盖房……

最后,我们来到了“良渚文明”这一厅,这里存放着各种玉器,如金光闪闪的玉琮,刻着龙纹的玉璜,貌似龙眼的玉珠……这些精美的玉器好像在诉说着良渚文明的奇迹。

时间不早了,我们吃完了午饭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良渚博物院。

我向来不知道这悠久的良渚文化。通过这一次参观良渚博物院,让我学习了许多知识。良渚文化距今已有5300多年的历史,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曙光。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7

假如你喜欢在都市中漫游,却忽略了光顾博物馆,你的损失不能不说是令人遗憾的。

假如你喜欢到书海中遨游,内心深处肯定有过很多感动和追忆,会与“鲁迅”这个名字紧密相联。

那么,不妨在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到鲁迅博物馆寻觅先生的足迹,你收获的将是意想不到的丰饶。

坐落在阜城门内的鲁迅博物馆,是一个闹中取静的传统园林式庭院,绿草如茵,佳木葱茏。先生的白色半身雕像伫立在风中,长长的围巾似乎翩然起舞,触动着你的思绪翻飞。他侧目凝视着东南方——那是故乡浙江绍兴的方向。他的脸部线条呈现出一贯的.硬朗,双眉微蹙,好像直到今天也一刻没有停止过思索。

今天,是个阳光明媚的冬日,我和妈妈来到了鲁迅博物馆,参观了鲁迅先生的生平。走进展厅的一层,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经典名句被镶刻在墙壁上。《阿Q正传》、《呐喊》、《狂人日记》……“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我还从未读过先生的书,我似懂非懂地看着……展厅的二层按照先生生活的足迹一一做了介绍:南京、上海、日本、厦门、北京……我知道了先生的童年、知道了先生为什么“弃医从文”、知道了先生用他犀利的笔对封建旧思想、旧传统的抨击。我也理解了为什么在他病逝后,灵柩上覆盖着一面上海民众敬献的白色旗帜,沈钧儒先生题写“民族魂”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走出博物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和妈妈相约,有时间我们一定多去博物馆看看,能够增长我的知识,开阔我的视野,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8

结束了中山纪念堂的参观,时间尚早,我们爷孙俩步行来到西汉南越王墓参观。

还是06年我参观过南越王墓。它位于市区北部象岗山,和著名的越秀公园仅一路之隔。南越王墓是1983年考古发掘的岭南规模最大的唯一的汉代石室墓。出土文物一千余件(套),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它集中反映了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地理、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和文化概况,是最著名、最有价值的一处古迹,被列为我国二十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越王墓博物馆是广州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保存有完好的古墓原址,以及内涵丰富的汉代文物。来广州我觉得应该带着小孙子到这里参观,了解南越历史,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南越王墓占地面积不大,整个博物馆挤在周围的高楼大厦间。大门临街,需要走上十几级台阶。馆内设三个展区:临街的三层综合陈列楼、古墓原址、主体陈列楼。

我们爷俩来到这里,购买了参观券,在馆前留影后,拾阶而上,就进入馆内参观。也许临近闭馆还有一个多小时,参观的人不多。综合陈列部分已经没有什么活动,没有参观。我们继续爬楼梯,大概上三层楼,到达第二部分墓室位置,参观了墓坑。

南越王墓这是岭南地区目前已知的、规模最大的石室墓,共有七室,面积一百多平方米。墓室的占地面积很小,墓坑是掏空山岗建的,主要是用石料。墓坑不算大,可随葬品挺多,包括活人妻妃、仆人十多人以及几千件随葬品。

走出墓坑,我们来到主体陈列室,这里由五部分组成:南越文帝、主室瑰宝、墓中殉人、御库藏珍、钟鸣鼎食。展出的文物荟萃有青铜、铁器、陶瓷、玉枕、龙袍雕刻等文物饰品,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这些文物集历史、知识、艺术于一体,透视了古时的历史渊源,可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生活景象。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和精神,是劳动人民在在物质、精神、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展示。几千年的文明成果真是丰富多彩,辉煌灿烂。深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参观到在这狭小的墓坑里,竟有如此丰富的文物,从日常生活用品、印章、饰品到兵器应有尽有,反映了古代帝王生活是多么奢华无耻。墓主人的陪葬品也令人触目惊心,除了他的妻室,还有很多仆人,甚至小孩,可见古代封建帝制统治的残酷。

我们走出主体陈列室,又来到一古炮台,参观了这里陈列的古炮,稍作休息,便启程返回。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9

北京的四月天,乍暖还寒,尤以风大为特色,仿佛要将所有渴望接触春天的人们都赶回屋去。然而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的消息让我有些心里发痒,早想去一睹为快。于是不顾那一天狂风呼号(吹得刚发芽的嫩柳都为之疯狂),我一头钻进地铁,赶往国博!

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在原“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基址上扩展和改进起来的,于2010年底竣工。

在我的印象中,它为于天安门广场的东边,和人大会堂相对,是一座暖灰色、带有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初建时期特色的宏伟建筑(它是建国十周年“中国十大建筑”之一)。那一天下午,当我钻出地铁站的那一刻,首先感受的也还是它的“宏伟”:它依旧是带着沉稳的浅黄颜色,伫立在阳光灿烂的蓝天下,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由于很久没有参观过长安街上的任何建筑了,我光是找寻从哪里能走进这座宏伟巨大的博物馆,就花费了至少二十分钟时间!由于安保等原因,入口是朝北的,但我不知道,就直接奔正门而去——由于这个错误,我见识到了长龙一般排队等票的人群(里面不乏各色外国人),也领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正面像”带给人的那种难言的震撼力:12根立柱威严耸立;前面是高度近两层楼的台阶,其长度更是要走将近一分钟的距离!闪着金色光芒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几个题字镶嵌在高高的立柱右侧……

我带着还没参观里面就已经有些疲惫的双脚(为了找入口,我几乎围着国博走了半圈!)心里却被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带动的有些微微颤抖:这座建筑不正是我们当代中国的象征吗?

我在服务人员的指引下找到了入口,外面有一尊9.5米的青铜孔子像,在我看来,他似乎带着一丝来自远古的微笑,迎接着世界上所有仰慕这座建筑和里面珍宝的人们。

一系列安检过后,我得以进入博物馆的内部,心头还想着刚刚那种莫名的自豪感,却旋即被眼前开阔、明亮的广阔厅堂给迷住了:

那是一个和建筑外观几乎一样高、一样长的大厅,百米左右宽,乳白色的基调,间或有浅咖啡色的墙壁装饰,整体感觉非常明亮、优雅,却又让人意外的感觉到安静——这在一个人多又大而封闭的建筑内部是不容易做到的。

环顾四周,我看清了各个展览的导引图,移步向前,我并没怎么留意左边买纪念品的柜台,就左转去寻觅“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和“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馆。

大多数展馆都在三层。巨大、宽敞的台阶直通建筑的高处,上行和下行两条扶梯把台阶分隔开。沿扶梯上去右转进入一条敞开式走廊,然后是一个被走廊分成两半的展厅——比较大,而且初看之下,只能感受到黑暗中散发着点点亮黄色的光芒——那是这个展厅左侧的佛造像在灯光下的视觉效果!

踩着厚厚的地毯,流连于魏晋、隋唐,及至宋代、清代的造像之间,那残留在石造像上的华丽色彩、巨大然而缺损或者裂隙的“背光”,以及每一尊佛像的迷人神态,都让我深深为之感叹。

造像馆对面是青铜馆。隔着昏暗的走廊,一方巨大、颜色深邃的商代青铜鼎正对着一尊两米高的宋代菩萨造像!也许只有在那种环境的感染下,你才能直接的感受到中国古代的人民是多么富有造诣,他们对神的敬仰,对安定生活的渴望,都活灵活现的通过石像、青铜传达的淋漓尽致!(造像代表人民对佛的信仰,对来生的祈祷;鼎,是中国先民对祖先的祭祀礼器;造像中每个神的安详神情,都是人民内心的反射;而鼎,本身就代表稳定,是政权巩固,国富民强的象征。)

我站在这青铜鼎和造像之间时,我突然感受到课本中“中华五千年”的具体意义:一个宋代,一个商代,都放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里!文化,跨越了时间、空间,毫无保留的向每一个愿意去了解和赞叹她的人散发着她们各自独特的魅力!

带着对石造像和青铜器那种质朴的感怀,我进入了下一处国博的`长设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瓷器特有的白色光芒。瓷器馆不大,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从汉代到清朝,每个时期最具特色的珍品。有元青花大洗,有五颜六色的明代五彩瓷,有纹饰带着西洋味儿的外销瓷,有世界闻名的法门寺秘色瓷;从起初颜色灰暗、厚重的汉代瓷壶,到近百年之内官窑制作的晶莹、精致的杯盘……

一个八零后爸爸抱着他三五岁的儿子,正谆谆教导着:“这是龙泉窑…….;这是釉里红……;这是耀州窑的……”孩子的小手轻轻指点着玻璃柜里瓶瓶罐罐,似懂非懂的重复着那些词汇——这一幕令我深受触动,仿佛看见文化化身成真实的血脉,代代相传。

离开三楼,沿阶而下,到二楼往左一转就是一张四米高的油画招贴:德国画家希克的作品《海因里希.丹内克》,画中年轻妇人单纯的眼神和红白蓝三色的衣裙十分有视觉冲击力。

这个馆是德国柏林、德累斯顿及慕尼黑三家国家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合作的产物,是中德文化年的延续活动之一。整个展厅转下来,除了十八、十九世纪的油画风景、人物还算见过,其它的东西都很奇特,吸引人的眼球:比如能手摇的长颈鹿模型、19世纪的欧洲妇女服饰(工艺及其复杂!)、18世纪的钢笔插画等等,感觉展品种类丰富、独特,好像每转过一个拐角都有一个惊喜!

说实在的,转了这么久之后,说身体不累是假的——但是我的好奇心被所见所闻调动起来了,身体的疲惫都暂时被忘掉。带着一种兴致勃勃的感觉,我回到一层,又辗转上了一个隐秘的半层高的台阶,寻觅到了“李可染、黄胄和潘天寿艺术大展”展馆。

这三个馆是独立的,馆外照例有大师们的画册出售,价格不菲。黄胄和潘天寿两个馆我只是粗粗转过,之后就把目光停在了李可染馆中的多媒体屏幕上:那是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先生为父亲制作的生平简介,以及一段大师的绘画录像。

在这面幕墙前,我逗留了一个小时,慢慢的把它看完——李可染的画作非常吸引我,对我自己的绘画也有很大的启发。他是所有近代国画家中,少数能把画面做的气势磅礴而又细如发丝的一位人物。看过展厅里他的真迹,再细细品味大师的生平,及创造这些画作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一点:“认真对画,认真做人”。对待喜欢的事物,真的需要潜心研习,并且在承继传统的过程中追求创新、不断探索。

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画,是他的代表作《万山红遍》。那宣纸上的红,面积那么大,却一点也没让人感到“堵”。红颜色无论在国画还是西画里都是很难控制的,他却能运用的这么自然,丝毫没有造作之感,真令人叹为观止!

其它的作品里,我喜欢有一张画教堂的,那些建筑的边线用水墨表现的是那样有趣;还有他画的最熟练的牧童:悠闲,传神;还有他中年时期的山水,水面上点点的风帆,山峡间的奇峰古刹…….

国家博物馆真是一个汇集各方精华的地方!无论从历史、文化,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能打动你的内容。我带着这样的感慨走进了国博最著名的展馆:复兴之路馆。

那是一个让每个中国人重温建国历史的地方,走在展馆的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沾满先烈鲜血的遗物之间,我忽然想起了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万众一心,……前进!前进!”——是啊!我们的民族从愚昧、被动挨打,到革命、建立独立的国家,再到觉醒、建设富强的中国——整个过程,两百年,历尽艰辛,多少人为追求真理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人正在为当代中国百姓的生计和幸福而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看着安静的展馆,看着悠然的观看展品的人,我心里暗自感恩,感谢先辈的牺牲换来的中国的独立和和平,也感谢当今那些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安定、进步作出自己贡献的千千万万的人们!

走出国博的时候,我心里带着这种种的感慨,回想古代中华灿烂的文明,回想国外美术的趣味以及与中国的不同,回想中国的近代历史——走出国博的时候,我回头看了看那依旧宏伟的建筑,突然又想起初见它时心里的那种种莫名的自豪感。

这自豪感从何而来?因为这座建筑: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们中国的象征,但不仅是当代的,更是从久远走到今天,那全部的岁月的象征。它象征着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象征着中国政府、中国的人民回归自我、面向世界的风貌;它象征着过去,更象征了未来!

我想,在中国的首都有这样的一座建筑,可以说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自豪的一件事呢!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10

结束了中山纪念堂的参观,时间尚早,我们爷孙俩步行来到西汉南越王墓参观。

还是06年我参观过南越王墓。它位于市区北部象岗山,和著名的越秀公园仅一路之隔。南越王墓是1983年考古发掘的岭南规模最大的唯一的汉代石室墓。出土文物一千余件(套),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它集中反映了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地理、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和文化概况,是最著名、最有价值的一处古迹,被列为我国二十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越王墓博物馆是广州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保存有完好的古墓原址,以及内涵丰富的汉代文物。来广州我觉得应该带着小孙子到这里参观,了解南越历史,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南越王墓占地面积不大,整个博物馆挤在周围的高楼大厦间。大门临街,需要走上十几级台阶。馆内设三个展区:临街的三层综合陈列楼、古墓原址、主体陈列楼。

我们爷俩来到这里,购买了参观券,在馆前留影后,拾阶而上,就进入馆内参观。也许临近闭馆还有一个多小时,参观的人不多。综合陈列部分已经没有什么活动,没有参观。我们继续爬楼梯,大概上三层楼,到达第二部分墓室位置,参观了墓坑。

南越王墓这是岭南地区目前已知的、规模最大的石室墓,共有七室,面积一百多平方米。墓室的占地面积很小,墓坑是掏空山岗建的,主要是用石料。墓坑不算大,可随葬品挺多,包括活人妻妃、仆人十多人以及几千件随葬品。

走出墓坑,我们来到主体陈列室,这里由五部分组成:南越文帝、主室瑰宝、墓中殉人、御库藏珍、钟鸣鼎食。展出的文物荟萃有青铜、铁器、陶瓷、玉枕、龙袍雕刻等文物饰品,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这些文物集历史、知识、艺术于一体,透视了古时的历史渊源,可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生活景象。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和精神,是劳动人民在在物质、精神、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展示。几千年的文明成果真是丰富多彩,辉煌灿烂。深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参观后感到在这狭小的墓坑里,竟有如此丰富的文物,从日常生活用品、印章、饰品到兵器应有尽有,反映了古代帝王生活是多么奢华无耻。墓主人的陪葬品也令人触目惊心,除了他的妻室,还有很多仆人,甚至小孩,可见古代封建帝制统治的残酷。

我们走出主体陈列室,又来到一古炮台,参观了这里陈列的古炮,稍作休息,便启程返回。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11

从xx年来北京上大学,到此刻有13年之多了。13年来,每一天生活在这个城市,却有一种不知庐山真面目的感觉,除了上学时的历史课本之外,再没有真正立体全方位的去了解过我们的首都。

参观首都博物馆新馆给了我这个机会。首都博物馆新馆坐落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白云路的西侧,外观雄伟,气势磅礴。进入之后,按照导览图一一参观,不知不觉沉醉于祖国首都的一草一木,一鼎一印之中。透过参观首都博物馆,我对首都的认识在以下四方面得到了提升:一为博。首都地大物博自是早就知道,但仅限于一个模糊的概念。这次系统详细的参观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馆藏京剧文物展、书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项展览,不禁感慨祖国首都的文化底蕴之博,物产资源之博,艺术内涵之博。首都以她博大的胸怀,包容和养育着生活在那里的20xx万人民百姓。二为史。北京是古城,历史悠久。曾有多个朝代以此为都,北京的历史中填充着无数色彩缤纷的故事。

承载着朝廷权威的皇家玉玺,记录着世代变迁的竹简,刻画着沧海桑田的铁器铜器,象征着雍容华贵的玉器古玩,还有留着战争疤痕的`民间遗物,每一件都在给我们讲述着自己说不完的经历和史实。三为情。老北京的民俗和风土人情是闻名世界的。展厅中模仿的婚庆场面洋溢着热闹喜庆,也洋溢着纯朴的民风民情;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从头到尾透着诚恳和热情;还有日渐稀少的老北京四合院的风情,街坊邻里们谈笑风生,互相帮忙,谁家有事,一声招呼,一个院落携手共济,不是亲情而胜似亲情,让我们现代人无比羡慕那完美的和谐。真正老北京的民情是淳厚的、温和的、谦逊的,这是需要我们此刻去重温,去寻找和拾回的。四为美。名胜古迹之美,现代建筑之美,自然风光之美,北京的美无处不在。活灵活现的皮影儿和面人儿,独特的传统服饰和民间剪纸,享誉世界的京剧文化,神秘高雅的篆刻和书法,首都北京的文化艺术之美更是魅力无穷。再看从博物馆本身的建筑设计,到展区展品的设置,无处不在的贴心服务,到细心品味的参观人群和天真活泼、认真参观学习的孩子们,也展示了我们首都北京的精神礼貌之美。

只有真正了解一个城市,才会真正热爱她。参观之后这一个月以来,我走在街上总是有意无意的用欣赏的目光去观察路边的建筑;每次看到有损市容市貌的行为时心中总是想,这么好的城市,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爱惜她保护她。首都博物馆是一个窗口,就应面向社会各界免费开放,让大家都来了解北京,热爱北京,进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很难想象一个乱贴小广告或随意扔垃圾的人会是一个对首都,对国家充满感情的人。因此,倡议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群众参观,倡议我们同事带家人和孩子前去参观,倡议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到首都博物馆进行参观和学习。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12

博物馆是人类的“文化殿堂”。在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的当下,发生在“文化殿堂”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也日益引起关注。

博物馆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文化桥梁”,以珍藏的实物记录传播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无比宝贵的财富。与文字记录相比,博物馆的实物更能直观体现历史、表现文明,在公共文化传播和教育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相关措施的不断出台和完善,博物馆蓬勃发展,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反映,也是公众文化需求多元化的表现。然而,博物馆硬件再“高大上”,没有文明的参观环境,参观者在享受“文化大餐”时就会像吞下了苍蝇。

一些参观者把博物馆等同于一般的旅游观光点,以逛景点的心态走进博物馆,呼朋唤友、高声喧哗、随地坐卧、随意拍照、乱摸乱碰,不顾别人感受和馆内禁令随意使用闪光灯、自拍杆,却忽视了保护博物馆内应有的静雅和秩序。甚至发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极端低级”的不文明行为。

一个博物馆不管大小,往往浓缩了一座城市、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每次参观都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触摸”,一次进入“文化殿堂”的精神洗礼。然而,精神的洗礼需要文明细节的滋润。博物馆里的不文明现象,既说明部分参观者的文明素养不足,也表明部分博物馆管理者考虑不周。一些博物馆长期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尤其对短时间内大量涌入的参观人群,缺乏有效的疏导和管理,往往会在参观高峰期形成一定程度的“失控”。改善博物馆内的参观环境需要大家一起努力。除参观者个人自觉外,管理责任尤其重要。当前,旅游部门实施的不文明行为黑名单制度,故宫等热门景区在高峰期的限流方案等,都可以在各种博物馆的管理中借鉴、使用。只有细化管理,才能引导公众形成文明的参观习惯,更好地促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打造和谐有序的“文化殿堂”。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13

晚上8点半,全年级200多人在图书馆门前集合。每个人都是大包小包,还有很多提了箱子。这次去广州的只有三十多人,去西安的竟有浩浩荡荡有一百五十几人之多。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去广州的同学先上了车,我们互相道别。在通往火车站的路上,校车里也是一片欢声笑语。

坐上T2,我们几乎占了两节车厢,感觉很亲切。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去北方,又是去西安这座古城,心里的新鲜感就别提了。虽说我们上车时已是晚上10点多,我丝毫没有倦意。同学们都在讨论西安的景点和美食,也都没有睡觉的意思。车厢里的其他人都向我们这帮学生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到了下半夜,我在对西安的美好期盼中进入了梦乡。

26日中午,我们到达了中转站郑州。经过几小时的修整,我们再次上路。这次是慢车,又没有空调,坐在车里感觉不是很舒服。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我的心情。向车窗外望去,大片的麦田丰收在望。进入陕西境内,只在小学课本上看过的窑洞让我大开眼界。不远处的'夕阳把天空印染得格外美丽。夜幕渐渐降临,远处的灯光时不时引发车厢内的欢呼和掌声。我们离西安越来越近了。

晚上九点半,我们的终点站西安到了。走出火车站,高达的城墙引入眼帘,彩灯把城墙点缀得格外漂亮。紧接着,大家分批坐上通往临潼骊铁宾馆的汽车。死机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西安的美景。他的热情让我们提前感受到了陕北人民的淳朴和好客。

在我们工作之前,兵马俑博物馆宣教部的王芸老师先给我们作了实习培训。她先教我们如何做人,让我们学会坚强,懂得珍惜缘分,更要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多多学习。然后她给我们介绍了博物馆的相关知识。在培训最后提醒我们注意安全。

我们一共分成两组轮流工作,每个组工作一天休息一天,这样也有利于我们休息调整。我们此次在宣教部和票务部工作。完成规定任务之余,我们就可以找外国游客交谈,锻炼口语。万事开头难,我观察了很多外国游客,迟迟不敢上前。想了一会,我找上几个同学,人大力量大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话果然不假。我们几个终于鼓足勇气与一位年青人交谈起来。我们你问一句我问一句,交谈很融洽。在他的同伴到来之后,我们的谈话不得不结束了。开了个好头,以后的工作就水到渠成了。我们碰到了各个国家的游客,都聊得很愉快。

通过交谈,我发现了外国游客的很多共性。首先,他们很热情。只要我们和他们打招呼,他们都会笑容满面地回应。他们还都会说一两句中文,如“你好”、“谢谢”,就像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说“Hello”、“Thank you”一样。其次,来到这里的外国游客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有些外国游客掌握的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甚至比很多中国人都多。还有很重要地一点,他们都会夸奖我们英语说得好。尽管他们只是出于礼貌,我们还是很开心。这也让我们增强了自信心。

宣教部的工作是做调查问卷,这项工作需要很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我们需要找准调查对象,通过察言观色知道说采访之人是否愿意接受调查,能否提出建设性意见。票务部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机械,但是需要良好的工作态度。我们边检票边说“欢迎光临”或“Have a nice day”,脸上还要保持微笑。时间一长,脸部肌肉都有些僵硬。总的来说,我们的工作很轻松,但要做好还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我们做的调查表中,游客们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游客们的建议涉及了博物馆的各个方面。我们都希望这些建议可以对博物馆的建设有帮助,让兵马俑博物馆永葆生机!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14

今天上午,我和几位同学代表港北区建设小学去参观贵港市博物馆,为此感到非常的荣幸!这次参观主题是“行走的课堂:探索文物的奥秘”。

到达博物馆门口,从馆外观望,博物馆雄伟壮观,气势恢宏。主馆建筑南北长73米、东西宽57米、上下高15米,占地面积3847.6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961.43平方米。真不愧是美术馆呀!这么有大的博物馆有什么样的文物呢?我不禁这样想。

走进博物馆,工作人员为我们童心圆小记者准备了马甲、帽子、采访本、笔、小记者证等物品。整理好这些装备后,我和妈妈跟随着我们的带队老师与讲解员姐姐,一同参访这奇妙的博物馆!

馆共有三层楼,每层楼都有有所不同的展厅。其中,一楼主要为“罗泊湾一号汉墓复原室中”,通过讲解员老师的转述,我们了解到复原室是由发掘的罗泊湾一号汉墓整体保护、修复并迁移而来,是岭南地区同末期时期墓葬的代表性墓室。室完好地展示了墓葬的规模和结构。

二楼为临时展厅和系列展厅,主要有“西江明珠·古郡遗珍——贵港历史文物”陈列展,展品大部分是墓葬汉代遗存出土文物,并以汉代陶器和青铜器为主要特色。

三楼是系列展厅和专题展厅,集中介绍了贵港各民族的.基本及人文历史。展品里,千千万万许许多多的民族文化工艺品琳琅满目,人物模型出神入化,生动形象的演绎了我市灿烂辉煌的民俗文化风采。

参观完展览厅后,我们调皮记者最兴奋的时刻到了,那就是抢答环节。抢答时,同学们积极举手。接着我们观看了古筝表演,谭青铜老师还现场教我们画陶器。活动结束展览馆时我们集中到博物馆门口拍照留念。

通过这次的参观,我觉得自己收获到了很多,让我开阔了视野,更加爱护现有的文物,更多的是感受这样阐扬博大精深的文化,今后更需要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的培养,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更多不同的气息,真正让自己情感的心灵获得升华。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15

北京的四月天,乍暖还寒,尤以风大为特色,仿佛要将所有渴望接触春天的人们都赶回屋去。然而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的消息让我有些心里发痒,早想去一睹为快。于是不顾那一天狂风呼号(吹得刚发芽的嫩柳都为之疯狂),我一头钻进地铁,赶往国博!

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在原“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基址上扩展和改进起来的,于2010年底竣工。

在我的印象中,它为于天安门广场的东边,和人大会堂相对,是一座暖灰色、带有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初建时期特色的宏伟建筑(它是建国十周年“中国十大建筑”之一)。那一天下午,当我钻出地铁站的那一刻,首先感受的也还是它的“宏伟”:它依旧是带着沉稳的浅黄颜色,伫立在阳光灿烂的蓝天下,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由于很久没有参观过长安街上的任何建筑了,我光是找寻从哪里能走进这座宏伟巨大的博物馆,就花费了至少二十分钟时间!由于安保等原因,入口是朝北的,但我不知道,就直接奔正门而去——由于这个错误,我见识到了长龙一般排队等票的人群(里面不乏各色外国人),也领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正面像”带给人的那种难言的震撼力:12根立柱威严耸立;前面是高度近两层楼的台阶,其长度更是要走将近一分钟的距离!闪着金色光芒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几个题字镶嵌在高高的立柱右侧……

我带着还没参观里面就已经有些疲惫的双脚(为了找入口,我几乎围着国博走了半圈!)心里却被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带动的有些微微颤抖:这座建筑不正是我们当代中国的象征吗?

我在服务人员的指引下找到了入口,外面有一尊9.5米的青铜孔子像,在我看来,他似乎带着一丝来自远古的微笑,迎接着世界上所有仰慕这座建筑和里面珍宝的`人们。

一系列安检过后,我得以进入博物馆的内部,心头还想着刚刚那种莫名的自豪感,却旋即被眼前开阔、明亮的广阔厅堂给迷住了:

那是一个和建筑外观几乎一样高、一样长的大厅,百米左右宽,乳白色的基调,间或有浅咖啡色的墙壁装饰,整体感觉非常明亮、优雅,却又让人意外的感觉到安静——这在一个人多又大而封闭的建筑内部是不容易做到的。

环顾四周,我看清了各个展览的导引图,移步向前,我并没怎么留意左边买纪念品的柜台,就左转去寻觅“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和“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馆。

大多数展馆都在三层。巨大、宽敞的台阶直通建筑的高处,上行和下行两条扶梯把台阶分隔开。沿扶梯上去右转进入一条敞开式走廊,然后是一个被走廊分成两半的展厅——比较大,而且初看之下,只能感受到黑暗中散发着点点亮黄色的光芒——那是这个展厅左侧的佛造像在灯光下的视觉效果!

踩着厚厚的地毯,流连于魏晋、隋唐,及至宋代、清代的造像之间,那残留在石造像上的华丽色彩、巨大然而缺损或者裂隙的“背光”,以及每一尊佛像的迷人神态,都让我深深为之感叹。

造像馆对面是青铜馆。隔着昏暗的走廊,一方巨大、颜色深邃的商代青铜鼎正对着一尊两米高的宋代菩萨造像!也许只有在那种环境的感染下,你才能直接的感受到中国古代的人民是多么富有造诣,他们对神的敬仰,对安定生活的渴望,都活灵活现的通过石像、青铜传达的淋漓尽致!(造像代表人民对佛的信仰,对来生的祈祷;鼎,是中国先民对祖先的祭祀礼器;造像中每个神的安详神情,都是人民内心的反射;而鼎,本身就代表稳定,是政权巩固,国富民强的象征。)

我站在这青铜鼎和造像之间时,我突然感受到课本中“中华五千年”的具体意义:一个宋代,一个商代,都放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里!文化,跨越了时间、空间,毫无保留的向每一个愿意去了解和赞叹她的人散发着她们各自独特的魅力!

带着对石造像和青铜器那种质朴的感怀,我进入了下一处国博的长设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瓷器特有的白色光芒。瓷器馆不大,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从汉代到清朝,每个时期最具特色的珍品。有元青花大洗,有五颜六色的明代五彩瓷,有纹饰带着西洋味儿的外销瓷,有世界闻名的法门寺秘色瓷;从起初颜色灰暗、厚重的汉代瓷壶,到近百年之内官窑制作的晶莹、精致的杯盘……

一个八零后爸爸抱着他三五岁的儿子,正谆谆教导着:“这是龙泉窑…….;这是釉里红……;这是耀州窑的……”孩子的小手轻轻指点着玻璃柜里瓶瓶罐罐,似懂非懂的重复着那些词汇——这一幕令我深受触动,仿佛看见文化化身成真实的血脉,代代相传。

离开三楼,沿阶而下,到二楼往左一转就是一张四米高的油画招贴:德国画家希克的作品《海因里希.丹内克》,画中年轻妇人单纯的眼神和红白蓝三色的衣裙十分有视觉冲击力。

这个馆是德国柏林、德累斯顿及慕尼黑三家国家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合作的产物,是中德文化年的延续活动之一。整个展厅转下来,除了十八、十九世纪的油画风景、人物还算见过,其它的东西都很奇特,吸引人的眼球:比如能手摇的长颈鹿模型、19世纪的欧洲妇女服饰(工艺及其复杂!)、18世纪的钢笔插画等等,感觉展品种类丰富、独特,好像每转过一个拐角都有一个惊喜!

说实在的,转了这么久之后,说身体不累是假的——但是我的好奇心被所见所闻调动起来了,身体的疲惫都暂时被忘掉。带着一种兴致勃勃的感觉,我回到一层,又辗转上了一个隐秘的半层高的台阶,寻觅到了“李可染、黄胄和潘天寿艺术大展”展馆。

这三个馆是独立的,馆外照例有大师们的画册出售,价格不菲。黄胄和潘天寿两个馆我只是粗粗转过,之后就把目光停在了李可染馆中的多媒体屏幕上:那是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先生为父亲制作的生平简介,以及一段大师的绘画录像。

在这面幕墙前,我逗留了一个小时,慢慢的把它看完——李可染的画作非常吸引我,对我自己的绘画也有很大的启发。他是所有近代国画家中,少数能把画面做的气势磅礴而又细如发丝的一位人物。看过展厅里他的真迹,再细细品味大师的生平,及创造这些画作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一点:“认真对画,认真做人”。对待喜欢的事物,真的需要潜心研习,并且在承继传统的过程中追求创新、不断探索。

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画,是他的代表作《万山红遍》。那宣纸上的红,面积那么大,却一点也没让人感到“堵”。红颜色无论在国画还是西画里都是很难控制的,他却能运用的这么自然,丝毫没有造作之感,真令人叹为观止!

其它的作品里,我喜欢有一张画教堂的,那些建筑的边线用水墨表现的是那样有趣;还有他画的最熟练的牧童:悠闲,传神;还有他中年时期的山水,水面上点点的风帆,山峡间的奇峰古刹…….

国家博物馆真是一个汇集各方精华的地方!无论从历史、文化,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能打动你的内容。我带着这样的感慨走进了国博最著名的展馆:复兴之路馆。

那是一个让每个中国人重温建国历史的地方,走在展馆的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沾满先烈鲜血的遗物之间,我忽然想起了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万众一心,……前进!前进!”——是啊!我们的民族从愚昧、被动挨打,到革命、建立独立的国家,再到觉醒、建设富强的中国——整个过程,两百年,历尽艰辛,多少人为追求真理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人正在为当代中国百姓的生计和幸福而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看着安静的展馆,看着悠然的观看展品的人,我心里暗自感恩,感谢先辈的牺牲换来的中国的独立和和平,也感谢当今那些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安定、进步作出自己贡献的千千万万的人们!

走出国博的时候,我心里带着这种种的感慨,回想古代中华灿烂的文明,回想国外美术的趣味以及与中国的不同,回想中国的近代历史——走出国博的时候,我回头看了看那依旧宏伟的建筑,突然又想起初见它时心里的那种种莫名的自豪感。

这自豪感从何而来?因为这座建筑: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们中国的象征,但不仅是当代的,更是从久远走到今天,那全部的岁月的象征。它象征着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象征着中国政府、中国的人民回归自我、面向世界的风貌;它象征着过去,更象征了未来!

我想,在中国的首都有这样的一座建筑,可以说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自豪的一件事呢!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16

20xx年的夏秋之际,我怀着一颗对历史的崇高敬畏之心,兴致勃勃的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心中颇有些感触,愿讲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位于陕西西安的一座国家级的综合性历史类大型博物馆。她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生前的遗愿建设的。该馆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之日正式对外开放。它的建筑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馆舍布局成轴线对称,主从有序;由一组“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它把唐代的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相结合,融中国古代宫殿与庭院建筑风格于一体。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区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馆藏文物370万余件。

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可谓是馆藏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品位之高、价值之广泛。例如:有精美的商、周青铜器,有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两千多件汉、北朝、唐、宋、元、明、清时期的陶、釉陶和唐三彩等),以及汉、唐银器,唐墓壁画(四百多幅,画面面积一千多平方米)等。可堪称是陕西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象征。

在详细参观了上述诸多馆藏历史展览物件后,我就在思索:三秦大地是我们中华民族生息、繁衍,是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而陕西西安自古就是帝王之都所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都曾于此建都立国称帝,以号令天下。

可以说,陕西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正是这种文化的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其中三大古国文明皆有中断,唯有我中华文明未曾中断,一直绵延至今。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教授曾说:后人对中华文化遗产,应抱以敬畏之心,赞颂之意,骄傲之情,欣赏之趣,而行守护之职,关爱之意,学习之心,弘扬之责。

是啊!作为炎黄子孙,特别是陕西人,且又是一名历史的学习与钻研者。我觉得,我们这些当世的后辈子孙有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这一历史使命和责任。我由衷的希望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切身实际的感触一下悠久渊源的中华文明史和民族文化气息。极力呼吁广大社会青少年朋友能够以身作则,行使“弘扬中华之文化,传承民族之精神,立中华之美德”的光荣传统习俗!

注:三秦大地:历史上楚汉相争之时,以秦都咸阳为中心,关中地区被楚霸王项羽一分为三,封给了当时的秦朝三位降将。即司马欣封塞王,管辖咸阳以东地区,建都栎阳(今西安及临潼一带);封董翳为翟王,管辖陕北地区,建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封章邯为雍王,管辖咸阳以西地区,建都废丘(今陕西兴平)。此三王互为犄角之势,共同防御远在汉中之地的汉王刘邦,故称“三秦大地”。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17

晚上8点半,全年级200多人在图书馆门前集合。每个人都是大包小包,还有很多提了箱子。这次去广州的只有三十多人,去西安的竟有浩浩荡荡有一百五十几人之多。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去广州的同学先上了车,我们互相道别。在通往火车站的路上,校车里也是一片欢声笑语。

坐上T2,我们几乎占了两节车厢,感觉很亲切。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去北方,又是去西安这座古城,心里的新鲜感就别提了。虽说我们上车时已是晚上10点多,我丝毫没有倦意。同学们都在讨论西安的景点和美食,也都没有睡觉的意思。车厢里的其他人都向我们这帮学生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到了下半夜,我在对西安的美好期盼中进入了梦乡。

26日中午,我们到达了中转站郑州。经过几小时的修整,我们再次上路。这次是慢车,又没有空调,坐在车里感觉不是很舒服。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我的心情。向车窗外望去,大片的麦田丰收在望。进入陕西境内,只在小学课本上看过的窑洞让我大开眼界。不远处的夕阳把天空印染得格外美丽。夜幕渐渐降临,远处的灯光时不时引发车厢内的欢呼和掌声。我们离西安越来越近了。

晚上九点半,我们的终点站西安到了。走出火车站,高达的城墙引入眼帘,彩灯把城墙点缀得格外漂亮。紧接着,大家分批坐上通往临潼骊铁宾馆的汽车。死机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西安的美景。他的热情让我们提前感受到了陕北人民的淳朴和好客。

在我们工作之前,兵马俑博物馆宣教部的王芸老师先给我们作了实习培训。她先教我们如何做人,让我们学会坚强,懂得珍惜缘分,更要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多多学习。然后她给我们介绍了博物馆的相关知识。在培训最后提醒我们注意安全。

我们一共分成两组轮流工作,每个组工作一天休息一天,这样也有利于我们休息调整。我们此次在宣教部和票务部工作。完成规定任务之余,我们就可以找外国游客交谈,锻炼口语。万事开头难,我观察了很多外国游客,迟迟不敢上前。想了一会,我找上几个同学,人大力量大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话果然不假。我们几个终于鼓足勇气与一位年青人交谈起来。我们你问一句我问一句,交谈很融洽。在他的同伴到来之后,我们的谈话不得不结束了。开了个好头,以后的工作就水到渠成了。我们碰到了各个国家的游客,都聊得很愉快。

通过交谈,我发现了外国游客的很多共性。首先,他们很热情。只要我们和他们打招呼,他们都会笑容满面地回应。他们还都会说一两句中文,如“你好”、“谢谢”,就像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说“Hello”、“Thankyou”一样。其次,来到这里的外国游客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有些外国游客掌握的'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甚至比很多中国人都多。还有很重要地一点,他们都会夸奖我们英语说得好。尽管他们只是出于礼貌,我们还是很开心。这也让我们增强了自信心。

宣教部的工作是做调查问卷,这项工作需要很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我们需要找准调查对象,通过察言观色知道说采访之人是否愿意接受调查,能否提出建设性意见。票务部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机械,但是需要良好的工作态度。我们边检票边说“欢迎光临”,脸上还要保持微笑。时间一长,脸部肌肉都有些僵硬。总的来说,我们的工作很轻松,但要做好还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我们做的调查表中,游客们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游客们的建议涉及了博物馆的各个方面。我们都希望这些建议可以对博物馆的建设有帮助,让兵马俑博物馆永葆生机!

都会说一两句中文,如“你好”、“谢谢”,就像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说“Hello”、“Thankyou”一样。其次,来到这里的外国游客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有些外国游客掌握的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甚至比很多中国人都多。还有很重要地一点,他们都会夸奖我们英语说得好。尽管他们只是出于礼貌,我们还是很开心。这也让我们增强了自信心。

宣教部的工作是做调查问卷,这项工作需要很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我们需要找准调查对象,通过察言观色知道说采访之人是否愿意接受调查,能否提出建设性意见。票务部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机械,但是需要良好的工作态度。我们边检票边说“欢迎光临”,脸上还要保持微笑。时间一长,脸部肌肉都有些僵硬。总的来说,我们的工作很轻松,但要做好还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我们做的调查表中,游客们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游客们的建议涉及了博物馆的各个方面。我们都希望这些建议可以对博物馆的建设有帮助,让兵马俑博物馆永葆生机!

这次的实习机会是十分难得的。正如王老师说的,全国只有我们这群学生有机会来兵马俑实习。兵马俑是世界闻名的博物馆,我们应该珍惜机会,好好学习。通过实习,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可以用以下几点概括:

1.改变了对英语的认识。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工具,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人沟通。经过这次实习,我认识到,英语不是多背几个单词,多学几个语法,多做几道题目就能学好的。它是交流的桥梁,只有通过与人交流才能发挥其作用。学以致用,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提高。今后我要抓住任何机会锻炼口语,争取更大的提高。 2.增强与人交流的能力。怎样开始一段谈话也许很容易,但如何继续谈话就是一门艺术了。拿我自己来说,我碰到了一群江苏老乡,很容易打开了话匣。我请他们作了几分调查表,寒暄了几句之后,我发觉无法继续和他们交谈了。不知说什么,我只能低头做问卷。直到他们要走,我才和他们说了句“再见”。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今后要多多学习如何与人交流。在后来与人谈话中,我注意多谈一些他们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很好地继续了我们的谈话。

3.提高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遇到了一位法国女孩,她的英文不是很好,说着说着就会冒出一句法语。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试着揣摩她的意思,并用英语向她证实。这样一来,我们的谈话进行得很顺利。

4.开阔了眼界。西安不愧为十三朝古都,拥有无数景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传说中杨贵妃的沐浴场所华清池、巧夺天工的大唐芙蓉园、历史悠久的钟鼓楼、号称天下第一险的西岳华山……这些景点让我们流连忘返。除了这些文化景点,西安还有着现代的一面。在比较繁华的街上,世界名牌比比皆是,有些在长沙都是没有的。此外,我还慕名去西安交大和西北工大参观了一番,认识到了差距,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西安交大与中南相比,文化底蕴更浓。这一方面是由于我校历史不长,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何增强我校的文化底蕴?这是我们作为中南学子要认真思考的。我们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自身修养,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提高自己,打造中南学子的新形象!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18

今天的天气特别的好,帅气的老爸历史博物馆带着我们一家去博物馆玩。

我们来到了艺术馆,里边有很多陈列的物品,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里面的恐龙化石,有:合川马门溪龙,似鸟龙,翼龙等等这些化石。

我们看的正高兴的时候,忽然听到广播里面说:4D电影恐龙世界,一听说还有电影,并且还是4D,我和爸爸妈妈就买了两张电影

票进去看了,由于妹妹太小,老爸就在外面负责看着妹妹。电影开始后,妈妈把我的手放在了她的'拳头包里,我奇怪的问妈妈:“你害怕了吗妈妈?”“我才不怕呢,”妈妈勇敢的说。电影开始了,画面很漂亮,里面有阳光鲜花,蝴蝶,湖泊,一片绿油油的,恐龙妈妈们带着小恐龙在放肆的妈妈打闹嬉戏着,过着幸福的生活,突然,天打雷劈,电闪雷鸣,还伴随着火山,自然环境再次发生了变化,恐龙们四处乱跑,短短的几分钟,之前的花草树木都不见了,剩下的全是乱石,恐龙也都不见了,外婆只剩下一只小恐龙在找来妈妈,看着很可怜。可是它还不知道他的妈妈被流星给就灭了,它爬上了雪山,去寻找自己的妈妈……

看完电影,我们就在里面看了看其它的陈列品,之后就回家了,可是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么好的环境为什么会龙山寺林宅震呢?又怎么会发生火山呢?我问了妈妈,可是妈妈说,你以后多看看地理和科学自然的书籍,慢慢就会理解了。

今天真是长了很多见识,妈妈说以后只要有空就会带着我和妹妹学习一些课外的知识。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19

今天天气有点阴沉,我们兰西小屋的新浪博友们一起前往安仁镇参观建川博物馆。对于博物馆,我自认为看得比较多了,可今天这次建川博物馆之行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中流砥柱馆,我欣喜地看到有一处复制的地道战的场景,大伙都高兴地前去体验,呵呵,从狭窄的洞口钻出来,居然是一个衣柜。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当年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根据实际创造出挖掘地道的方式在敌人包围村庄或进驻村庄时神出鬼没的打击敌人。我们耳边仿佛响起了激昂的游击队队歌。快看,“海娃送鸡毛信,那是我们学过的课文。”我高兴地指着墙壁上的一座浮雕告诉妈妈。妈妈说:“这些少年儿童都是当时的抗日英雄,你们要好好学习他们。”墙上的周恩来愤笔急书的题词引起了我的关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揭露了当时皖南事变的真相。

在正面战场馆前面,门口一座雕塑映入我的眼帘,那是“哀兵”,是一位国军战士的形象。有道是“哀兵必胜”。我想,这里用“哀兵”来形容当时面对野蛮日军侵略的国军将士,将奋起反击,必将打败侵略者,取得这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吧。

当导游告诉:“抗战中,伪军有118万时”时,这让我很不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当汉奸,背叛是卑鄙的,更何况背叛的是一个民族!又偏偏是在抗战进行之中,出了百万人的汉奸!如今,有些人也是崇洋媚外,哈日哈韩,应该让他们到这里来看看,让我们牢记历史,千万别忘了切肤之痛。

我们步行了几座博物馆,天色已暗了,我的脚已经走得很痛了,但还有几个馆还没看完,然而我的心里却是激动不已,心里充满了历史责任感,“同学们,大家起来,一起担负天下的兴旺吧!”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20

为使党校培训活动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把理论教育与增强学员的党性锻炼结合起来,并贯穿于学习的过程中,我参加了我们历史系组织的博物馆社会实践活动。

博物馆的建筑风格既有历史的沧桑感又有现代的节奏感。在博物馆内,我们参观了八个展厅:隋唐瓷器厅、汉画像石厅、十二大名人厅、运河遗韵厅、宋代瓷器厅、书画厅规划厅、古相贵珍厅,分别展出淮北地区出土文物和征集的全国名人字画。有造型奇妙、工艺精湛、纹饰华美的瓷器等,通过参观这些服饰、居室、生活用品、战争用品及丧葬用品,大家更深入的了解了中国优秀古代文明,古人精益求精的精神与工匠们的伟大智慧。也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了淮北的过去和现在。

通过这些陈列品,我们知道了淮北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存。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尔后,春秋宋国的别都,秦之泗水郡,西汉沛郡,东汉沛国的治所设于相城。现已在相城地区发现、清理古墓葬、古文化遗址数百处,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以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地方特色为世人所瞩目。隋唐两宋时期,由于大运河通济渠的开挖,淮北柳孜成为我国当时沟通南北经济的重镇。这都是通过这些实物我所了解到的'。翔实的资料、生动的实物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领略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也激发我的爱国热情。也可以看出,党的优良作风是在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直观的实践和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此次实践让我的到了一定的锻炼。我很高兴能够在这次实践中获得在专业的知识领域进行拓展和创新的宝贵机会。

我认为此次博物馆实践对于历史学专业的我来说特别有意义。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用严谨的态度去做每一件事。此次实践活动使我们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使命感,我们一定要继承先人们的精神,努力向党组织靠拢。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21

假期里,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到博物院参观。

博物院是栋富有马来风味的建筑物,古色古香,充满民族色彩。院外四周古木参天,为博物院增添了几许历史的味道。老师为我们购票后,我们在管理员的`带领下进入博物院参观。

博物院里所陈列的历史文物数不胜数。里面展出的文物有马来皇朝的出土文物、统治者的来往信件、署名油画等等,令我们看得目不暇给,眼花缭乱。在管理员详细的讲解之下,我们对有关历史文物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在博物院里,我们也看见了一些在上地方研究课时所读到的历史文物。老师趁机向我们实物讲课,让我们加深对有关历史的印象。毕竟,百闻不如一见。

参观完毕后,我们才意犹未尽地踏上归途。参观博物院真的让我们大开眼界。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22

今天上午,我和几位同学代表港北区建设小学去参观贵港市博物馆,为此感到非常的荣幸!这次参观主题是“行走的课堂:探索文物的奥秘”。

到达博物馆门口,从馆外观望,博物馆雄伟壮观,气势恢宏。主馆建筑南北长73米、东西宽57米、上下高15米,占地面积3847.6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961.43平方米。真不愧是博物馆呀!这么大的博物馆有什么样的文物呢?我不禁这样想。

走进博物馆,工作人员为我们童心圆小记者准备了马甲、帽子、采访本、笔等物品。整理好这些装备后,我和妈妈跟随着我们的带队老师与讲解员姐姐,一同参观这奇妙的博物馆!馆共有三层楼,每层楼都有不同的展厅。其中,一楼主要为“罗泊湾一号汉墓复原室”,通过讲解员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复原室是由发掘的罗泊湾一号汉墓整体保护、修复并迁移而来,是岭南地区同时期墓葬的代表性墓室。复原室完好地展示了墓葬的规模和结构。

二楼为临时展厅和系列展厅,主要有“西江明珠·古郡遗珍——贵港历史文物”陈列展,展品大部分是汉代墓葬出土文物,并以汉代陶器和青铜器为主要特色。

三楼是系列展厅和专题展厅,集中介绍了贵港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及人文历史。展品里,形形色色的民族文化工艺品琳琅满目,人物模型惟妙惟肖,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我市灿烂辉煌的民俗文化风采。

参观完展览厅后,我们小记者最兴奋的时刻到了,那就是抢答环节。抢答时,同学们积极举手。随后我们观看了古筝表演,谭老师还现场教我们画陶器。活动结束时我们集中到博物馆门口拍照留念。

通过这次的参观,我觉得自己收获到了很多,让我开阔了视野,更加珍惜现有的文物,更多的是感受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今后更需要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的培养,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更多不同的文化气息,真正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23

记得去年记得就读预科这时下午考试起,和班团委以及其他同学一起去一起观摩了我们学校的博物馆。在参观历史博物馆的时候,感觉很无聊,很乏味,现在细想起来,才发觉,原来乏味中充满着对自然的新奇与渴望。

参观博物馆实践活动给我们提供了很好与自然接触外在的机会,使我们能更方便的学习自然,学习相当更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回往了我们该校的建校史。首先走进门看到的是民族布染挂在一进大门的正面民族墙上。体验到民族风俗富有一种亲切感迎面而来。

往左右走急追看到的是介绍学校建校以来的历史,校史馆采用图文讲解、实物展示、展板等形式,分别展示了我校各个时期的历史进程。看着图片展示,看着学校长大一步一个脚印走来,心中感慨颇盛。进入校史馆,首先看到的是我校不同时期的印章、校徽、校歌、纪念章以及反应学校各个时期历史风貌的老照片,都让我们深切体会更清晰地切身感受了长大的历史。立德树人,自强奋进的口号荡漾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学校的校徽由一个牛号角时生加上几片正在杨帆的帆片看起来蓬勃生气。

看到很多奖杯,就可以看出我们学校是一个很优秀的学校,那些奖杯即便是荣誉的象征,代表着我们学校一步步成功的'标志。作为凯里学院的一名,此刻的我觉得好幸运能进入到这里来和这些优秀的人一起学习。

到博物馆二楼,我看到了一些自然界的动物,平常是很少接触到的。比如蛇啊,从没见过的在这里见到了,好奇心带我去看了具体的简介又了解到一些关于这些动物的来源。瞬间感觉自己踏入了大自然融入其中,说实话那感觉很美妙,荡漾在新鲜的空气中,只听得见鸟叫声和其它动物的声音。那种安静的感觉十分安逸,让我回味无穷。

博物馆里还有他国送给我们的礼物,这些都是促进情感人与人感情的标志,增加国与国的交流。还有博物馆底下存放了一些以前的物品,让人则一看就回往曾经,也感叹帝国时代的进步。

总而言之,欣赏观看过博物院之后,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我们小学历史文化的精致灿烂与厚重,深刻的感受到了我们学校创始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那么,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做使者传播我们优秀文化的使团,让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24

去年开始陕博的门票是免费的,任何人都可以在规定的开馆时间来参观。门票免费的政策,不光节省了外地游客的费用,提高了陕西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同时更提高了本地居民参观的热情,从而使得每一个市民都可以见证三秦大地的辉煌历史。

办理好门票,我顺着喷泉径直走入陕博的大门,来到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展览馆面前。从门口的介绍词得知,陕博的展览馆展出面积5051.64平方米,展线长1247米,分三个展厅,集中展示了陕西古代文明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对中华文明的奉献。

第一单元——《人猿揖别》,以距今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大荔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先民遗存,再现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童年和文明的曙光。

第二单元——《凤鸣岐山》,以陕西作为西周王都拥有的丰富遗迹、遗物,展示了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尤其是伦理精神以及青铜铸造技术。

第三单元——《东方帝国》,重点展示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文物,以磅礴的气势和鲜明的军事特征,表现了秦帝国垂范后世的制度文明,以及积极进取、一统河山的时代精神。

第四单元——《大汉雄风》,以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型汉代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汉代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外开放与交往,彰显其开放进取、开拓强盛的时代风貌。

第五单元——《冲突融合》,以陕西丰富精美的农业民族与草原民族的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表现了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与特征。

第六单元——《盛唐气象》,通过隋唐时代典型遗存,展示了中国古代最鼎盛时期的文化风貌,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国际大都会长安,和沟通东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以及隋唐文化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而达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七单元——《告别帝都》,展示了唐以后,作为西部重镇和西北区域中心的陕西,依然独具魅力的文化创造和精神传承。

三个小时转眼间过去,陕博也快到闭馆的时间了。虽然这么匆匆一转,没有来得及仔细欣赏每一件文物,但是我感觉就像时空穿梭一样,领略到了中华大地几千年的发展变迁。正如陕博门票上的宣传语一样“给我一天时间,还你一万年历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西安又作为十三朝古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遗产。我为古人们所留下的宝贵遗产而惊叹,惊叹古人们在各个领域里的智慧和成果,也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久负盛名的古城而感到自豪。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25

今天,我参加党的活动-----参观鲁迅博物馆。我的心情很激动以至于久久不能平静。

静静地走进鲁迅博物馆的展览厅,站立在先生的遗像面前,用心去体验那个血与火的年代,去感受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勇气,看着用实物和图片记述的鲁迅战斗的历程:从绍兴到南京,再到东京......到最后的逝世地上海,先生战斗的足迹在我面前展现出来,我思潮起伏,心绪难平,不禁为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所叹服。

在展厅里,鲁迅博物馆的讲解员向我们讲述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鲁迅先生生前的许许多多的事迹。鲁迅——他伟大的精神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鲁迅笔耕一生,战斗一生,始终为人民,为民族,为真理而战,他是一面鲜艳的战斗旗帜,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吃人的本质。揭露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创伤。祥林嫂,华老栓,孔已己......,鲁迅对民族与社会的清醒认识和批判,恰恰反映了对民族的关心和热爱,"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深厚民族情结的最真切的写照。

鲁迅先生给我们年轻的一代树立了一个榜样。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给人们指引方向。先生在几十年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一代一代的年轻人指引人生的道路!甚至生活在现在这个繁华由高科技和网络组成的现代化社会的我们也能感觉到鲁迅先生的余热和精神!在他的书中我很清楚地了解到,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的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鲁迅先生生前还经常介绍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费印刷年轻作家的作品。他长期生活在年轻人中间,同年轻人一起工作,一起战斗,分清是非,分清敌友。先生爱护青年,但是从不迁就青年。先生始终爱憎分明,接触到原则性的问题,他绝不妥协。这些难道就不值得我们年轻的一代学习和借鉴吗?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地了解到鲁迅先生生前也曾经历过许多困难,所有人的不理解,甚至污蔑和诽谤。但所有的困难,一切的一切也不会阻止他始终不停脚步地向着真理前进。

这难道不是我们当今现代人应该学习和坚持的信念吗?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这样好的学习机会,去用心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古人、中国的领袖,反思当代中国、当今社会、反思自己,因为只有很好地了解过去,才会更好的创造未来!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