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西西文学整理的傅雷家书心得体会(精选2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篇1
傅雷与儿子的书信往来过程是十分高兴的,虽然他自我工作很繁忙(翻译家,文艺批评家,着作等身;还有很多社会职务,是上海市政协委员),但从未觉得写信是一份耗时的差事。
我跟你是永远谈不完的,正如一个人对自我的独白是终身不会完的。
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能够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我跟你的讨论与争辩,常常就是我跟自我的讨论与争辩。父子之间能有这种境界,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我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
傅雷写信不仅仅是言教,同时也是身教。他经常以自我批判来教育身在千里之外留学欧洲的儿子。
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你过去承认我“在高山上看事情”,也许我是近视眼,看出来的形势都不准确。但至少你得用你不近视的眼睛,来检查我看到的是否不准确。果然不准确的话,你当然不用,也不该听我的。
等到有一天,我发觉你处处比我看得清楚,我第一个会佩服你,非但不来和你“缠夹二”乱提意见,并且还要遇事来请教你呢!
尽管我埋葬了自我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我的错误。
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
我做父亲的一向低估了你,你把我的错误用你的才具与苦功给点破了,我真高兴,我真骄傲,能够有这么一个儿子把我错误的估计全部推翻!
有一次,儿子的来信给邮局弄丢了,傅雷误解了儿子,显示出了内心的不高兴:
转往苏联学习一节,你从来没和我们谈过。老实说,我是很有自卑感的,因为这反映你对我还是不放心。大概我对你从小的不得当,不合理的教育,后果还没有完全消失。
但傅雷的出发点还是让儿子心领了的。
孩子,以后随时来信把苦闷告诉我,我相信还能凭一些经验安慰你呢。爸爸受的痛苦不能为儿女减除一些危险,那末爸爸的痛苦也是白受了。
父母的缺点与坏脾气应当不断的作为孩子的戒鉴,不然的话,人的.性格就没有改善的指望了。家里嘱咐你的话就多听一些,在外就不必只受别人批评。
一个人的发泄是要求心里健康,不是使自我越来越苦闷。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可是分使你紧张,低潮可是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对自我父母,不用怕“自吹自捧”的嫌疑,只要用时分析一下弱点,把别人没说出而自我感觉到的短处也一齐告诉我们。
傅雷甚至这样劝儿子勤于写家信,真是太可爱的父亲啊:
想到你们俩的忙碌,不忍心要求多动笔,但除了在外演出,平时你们该反过来想一想:假定我们也住在伦敦,难道每两星期不得上你们家吃一顿饭,你们也得花费一二小时陪我们谈谈话吗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篇2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
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
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篇3
演讲之前,先问在座的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评价自己的父母的?每当我听到身边的人抱怨父母,我都会觉得有些诧异——我好像从未有这样的感受,难道是我“另类”?直到我读了《傅雷家书》,认识了傅雷夫妇后,我才知道我不是“另类”,我只是幸运地遇见了睿智的父母,而我的父母也幸运地遇见了我这样懂事的儿子。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傅雷家书》,细细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好家教可以成就孩子的好未来”。这本书整合了1954年到1966年间,傅雷夫妇写给儿子的家信。12年,204封信——从艺术到人生,从做人到做事,从生活起居到开会旅游,从亲朋好友到领导同事,从教导子女到反省自己……字里行间,深刻又温暖,饱含为人父母的智慧以及对儿子的深情。
傅聪留学欧洲期间,学识渊博的父亲更是在他的学业上提出了许多建议,并且不吝夸奖之词,给予了儿子很多鼓励。
听了儿子的演奏录音,傅雷这样写到“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妙,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音色变化的确很好。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时期你真是从低洼到半山腰了。希望你能坚持不懈,将来一定能攀登峰顶。”
这一段,傅雷对儿子钢琴演奏的分析和赞赏,让我感触很深。傅雷夫妇没有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很多父母一样,严肃寡言,不懂鼓励,也不善于表扬。他们关注着孩子的每一个成长脚步,热情地表扬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孩子处于低谷时,周全地建议和鼓励,使他振奋;孩子位于峰顶时,又饱含期待,让他更进一步。这样既树立了孩子的信心,又给孩子指明前进的路线和发展的方向。
这些使我想起了我的父母,我发现我的父母与傅雷夫妇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我的父母同样严格又睿智,他们很少用责罚这个武器,当我犯错误时,他们耐心地劝导我;当我失败时,他们理性地给我建议;当我有进步时,他们真诚而热情地表扬我,他们出来都没有以“忙,没空”为借口对我不闻不问,而是会很耐心地陪伴我,耐心地回答我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就这样,小小的孩子长成了今天阳光自信的我!
有人戏言说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是“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父亲常年出差无心管教孩子,母亲在家天天担心儿子的学习,给孩子报了许多补习班,总是批评孩子,结果收效甚微,反而还让孩子变得更加叛逆。我更加庆幸和感恩我有这样的好父母,让我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法国的作家、哲学家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傅聪就是因为有着好的家教,才成为了叱咤乐坛的“钢琴诗人”。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家教对于孩子的未来是多么重要啊!好父母教养好子女,好家教成就好未来!
傅雷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傅雷家书》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了中国的典范父母。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着称,我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做为父亲,傅雷即可亲又可敬,尤如心心相印的朋友,傅雷对待孩子除了严肃、严厉外,又不失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与温馨。在孩子经受痛苦时,傅雷鼓励孩子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在书信的来往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觉到一位父亲对孩子的谆谆教诲。书信的主题很广,也很杂。
身为美术评论家的父亲,总是与孩子评论国外的钢琴曲。巴哈的,亦或是贝多芬的,也有可能是肖邦的。也在同一首曲子上进行讨论在壹陆陆零年贰月壹日夜的信,甚至还附带了关于莫扎特的较为全面的音乐笔记。
同时又身为教育家的父亲,在每一次书信的来往中,都没有提出大空话,而是以孩子的一些举动,来以亲切的口吻告诫孩子。在壹玖陆零年捌月伍日的书信上,因为孩子将“聪”字的草书写法不对,傅雷先生指出,并希望他能注意。
这位父亲,也教会了孩子“礼”字的深切含义, 家中吃饭时,要求孩子食不语,不许随意讲话,咀嚼食物嘴里不许发出声响,舀汤时不许滴洒在餐桌上,饭后要记住把餐凳放入餐桌下;家里的物品用完后,要有规矩地放回去,非凡是书,不可以随意乱放;对人客气,尤其是师长或老年人,说话时态度要谦和,手要垂直放在身体旁边,人要站直,即或坚持真理也必须注重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等。
1954年,翻译家傅雷之子远赴波兰学习音乐,于是傅雷便将叮咛与牵挂写成一封封家书,寄往国外。多年以后,傅聪成为世界著名钢琴演奏家,而傅雷夫妇已在“__”中去世。后来傅聪回忆起《傅雷家书》说,我不敢看,每一次要看都太激动,整天就没法工作,太动感情了,没法看。
《傅雷家书》每一句话,看似是对孩子的建言,又似乎是暗示我们应该去体谅父母。虽然有许多的暴风骤雨,但父母永远是我们的港湾。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篇4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唠叨,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运动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篇5
《傅雷家书》是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
一、讨论艺术;
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虽然傅雷先生在翻译和文艺上造诣丰厚,翻译作品达34部,但社会大众对傅雷先生的评价颇有微词,出轨、对儿子家暴、偏心等等。可能印证了有成就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这句话吧。在革命期间,傅雷、朱梅馥夫妻双双自杀身亡,悲壮地走完了一生。
我们看书重要的是去粗取精,谈谈我的几点感受吧。
一是父母比你想象的更需要关怀。
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就像牵着线的风筝。信中的絮絮叨叨,事无巨细,很多人说是傅雷的控制欲太强。其实不妨把他们的父子情感,当做我们自己和父母之间的牵绊,每个父母都一样,希望你好,希望你成功,希望你的关心和关注。而当他们年老时,对亲情的渴望更深厚,一方面希望子女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希望子女关怀自己。
二是时常反省。
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傅雷希望通过傅聪写信的方式来锻炼中文语言能力,也希望他日常反思。年纪越大,我越发现时间不够用。通过写日记,做到常复盘,常反思,审视自己,学会思考,学会安排,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更好的和自己相处。
三是培养审美的能力。
在我们教育当中,学技能学技巧的很多,但是能真正的审美教育仍然任重道远。读一篇文章,起承转合,结构用词是一方面,但是形式美、内容美、境界美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佳作。书法、绘画、舞蹈、乐器,审美的能力和技能技巧同样重要,也需要我们去重视和追求。
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欣赏美好,你我同在。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篇6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疑问。
傅雷用个人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
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
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疑问,全部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意见。圈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能不能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办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能不能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办法,对解放初期至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瞅出傅雷是一位对个人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个人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篇7
每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孕育发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谓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富厚,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瓜葛、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品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异文化的组成部门。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正题是,教育孩子,立品行事,要以中汉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故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谓是对中华民族优异品德的最佳阐释。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大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异品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品行事的准则。
傅雷家书除开教许多人立品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使人感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巨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品来事的大原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无论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筹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原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一样平常的教育又何尝不是立品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子讲原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原理,还感遭到了亲情的伟大。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篇8
记忆里,第一次读《傅雷家书》应该是在上学时,至于感受,也许只是感动于父爱的伟大,而今做教师和母亲多年,重新捧读本书后,掩卷沉思,如果仅用一句话来概括读书心得,我觉得应该套用曾经颇为流行的家教书目《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说成好父亲胜过好学校,这本书中呈现的不仅仅是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更体现的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父亲对儿子胜过任何一所学校的教育轨迹。
爱国主义教育胜过好学校
傅雷先生在儿子身上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当前任何一所学校所不能相比的。他在信里,总是洋溢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将这种感情化作对儿子学习和做事的动力。当他叮嘱儿子刻苦练琴时,不止一次强调不要忘记祖国和人民对他的期望;当儿子参加国际比赛时,他总是不忘记提醒一举一动都代表着祖国,不但不可以给祖国丢脸,还一定要为祖国争光;很多家书里不但深情的讴歌刚成立的新中国,甚至将祖国的各种有影响的报刊杂志邮寄给儿子,让他身居海外能了解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将自己参政议政的发言、记录等资料整理邮寄给儿子,让他远渡重洋能感受同胞们为祖国建设出力献策的决心和行动;当国内发生重大水灾时,傅雷夫妇在信中将灾情、损失数据一一通报给儿子,其为国忧心忡忡之情溢于言表,并借此机会教育儿子要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非苦修苦练,不足以报效国家,对得住同胞。试问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我们当今哪一所学校会进行呢?
文化艺术滋养胜过好学校
傅雷先生不仅精通几种其他国家的语言,还饱读古今中外书籍,对美术、音乐等领域有其独到的见解,正是他中西方合璧的渊博知识深深地浸润了傅聪,为他成为世界级音乐家奠定了夯实的基础,这在书信中均一一体现:在信中,他无数次介绍自己观看中国戏曲的感受,同时也将西方演奏家访华的一些详细情况及评价传递给傅聪;他还将中西方绘画界的一些问题讲述给傅聪,除此之外,在多封信中均提到给儿子邮寄中文书籍,尤其是古典诗词类书籍,许多次与儿子共同探讨李白、杜甫、苏轼等诗歌创作的风格,这都体现了他对儿子文学艺术方面的高等教育,施教者何人?不是教师,不是学校,只是一位父亲。
个人修养熏陶胜过好学校
古人云:小事凭才,大事凭德,真正能够成名成家之人,不仅仅要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顶尖级技能,还一定要具备多种令我们全人类肃然起敬的高贵品质,傅雷先生在信中便体现出对儿子个人修养方面的指导。傅雷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甚至多次提到一些做人的细节,如谦虚,对人对事要认真,学习音乐要执着,要有较强的意志力,对待老师要恭敬,生活要节俭,情感要控制好,注意西方特殊的礼节,要勇于接受真切的教训,要合理安排时间,珍视健康,遇事要冷静忌急躁,千万别做经理人的摇钱树,正确对待批评家的话。总之人的概念在傅雷心中,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他时时刻刻都在对儿子进行着做人的指导,大到对人类对世界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对金钱的观念。这样的教育,难道不令我们每一所学校汗颜吗?
再读《傅雷家书》,豁然明了,傅聪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著名音乐家,除过人的音乐天赋外,主要在于父亲傅雷的教育,他的那部教材其内容是用父爱加学识加人品精心编撰而成,远远胜过任何一所学校选用的教材。
亲爱的家长们,您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从这部书开始读吧,对我们的孩子只凭浓浓的爱来教育太苍白无力,我们更需要用学识和人品去润养他,做他一生一世的好学校。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篇9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爱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心得体会。
母亲在那个险恶的年代,在个人安危毫无保障的日子里,她心系远方的儿子和孙子,她克制着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把坚强、安详、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送给漂泊异国他乡的亲人。一件为孙儿一针又一针织出来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却为“礼薄”而不安,为了让儿子在异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她一丝不苟地写下菜肴的制作程序,惟恐疏漏一个细节。她爱夫爱子,一生为这个家奉献,然而,她同样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严的践踏和侮辱,夫妻二人一同将生命融合,迈向永恒,或许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个结束。然而这个结束却从没让人把他们夫妇俩分开过。
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儿子成材,大儿子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小儿子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教儿子先做“人”,后成“家”,在他们的人生的句号中,就用“人”字结束了,一切美好的的回忆不愿让自己屈辱,不愿再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他们宁肯抛弃自己而获一个解脱,来完成人的诠释。 他们的死在我心中有了震撼,我不再象年轻时那样为他们痛楚,只求半个世纪来他们真正的安息。
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正如好友楼适夷面对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家教的过严过细却“不以为然”。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的音乐译着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篇10
读傅雷家书其实,是让我有时能看到一点艺术的音信的。可是我手里全全无艺术的素材,只能听听音乐,写写诗歌。或许诗歌就是一种最初的艺术吧,我很简单的就掌握了它。
如果说羡慕的成分那是必然有得,可是我却不能去对自己的父母要求过高。我很爱我的父母,他们给了我一个健全的人格的成长,我相信自己如今的成长。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每天忧虑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时会让我也去给他们搭把手,可是我却越来越不想在哪儿,像是一种被束缚的。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走上了想要追求一种生命体验的道路,就像艺术一样的燃放。可是我的`父母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已经无法去给他们说出更多的话了。读傅雷家书的时候,有时很羡慕,傅聪有一个可以和他聊在艺术兴趣上追求的人,只有被理解的才是相互的朋友。当我愁闷时,给父母说我的想法与心情时,他们只能说我的眼前隔了一层纱,像是看不到我一样。我是他们的孩子,我不可能再去说太多这样的话,因为这么多的话,不过是划在他们心上的一把刀子而已。
其实我写的诗是和父母说过的,她只说了一句,她以前很喜欢这些句子。还说了我以前喜欢音乐,还有我喜欢画画。似乎很多人都喜欢过吧!可是我知道,我的生活却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些感受。多少年来,我似乎若有若无的寻找到过,也在若有若无中失去了,直到大学因为自己的状态失去了和别人的交流的时候,它们就仿佛成了渺渺不可见兮的声音,缠绕了我的前世今生。我不是一个天才,我是一个在失去后才明白的寻找。我不可能从小就能得到这些体验。
傅雷在信里提到的做人,这是一个坚持的事。只有人格完整的人才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当然他的艺术也一样,艺术是艺术家的生活心情感觉的表达。如果我们只是狂妄的追求艺术的感觉,其实那就只能不被别人理解吧。艺术家在艺术里活的自由,可是我们国家的文化从开始就有一种对自我之外的一种关怀,这是一种没有差异的对待,就是傅聪谈到的艺术的平的感觉。
梵音是唱给众生聆听的,基督担待了世间的罪恶。艺术家在自己生命中的升华,去送给了每一个人的自由的敞翔。人类文明在发展中只有慢慢的舍弃掉竞争的限制,只有在这样不断地升华之中,我们才能一点点揭示生命永恒的艺术。理想的王国不断地在思想与精神中构建,我相信我们的无穷无尽的想象力终究会成为我们现实生活最美好的对待。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篇11
教育,应该怎样更好地来诠释和实践?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追问和求解的命题。细读品磨《傅雷家书》,使我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和开展有了新的提高。
傅雷是著名的学者、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译著宏富传神,为人坦荡刚毅,一生成功的培养了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傅雷家书》更因其成功的教育实践令世人信服。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一本优秀的思想修养读物;更是一部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家书在爱子真情流露的基础上,凝聚着傅雷对儿子悉心教育和引导,蕴含着精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读来感人至深,对人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也不断重构和优化着我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教育实践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者起着主导作用,发挥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呈现为受教育者对所授内容的“内化”与“外化”效果。傅雷在家书中涉及了包括思想、修养、态度、方法和学识等等许多方面育子心经,因其自身渊博精通而游刃有余、高屋建瓴,也因其良好的教育引导使得傅聪艺术扎实全面,造诣精深。作为一名教师,本着以更好的提升自身和教书育人的出发点,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探究《傅雷家书》最具教育典范的意义之处。
要秉持缜密严谨的作风和认真细致的态度。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治学务必严谨,同样,在治学之教学这一环节上亦必具严谨认真的态度。傅雷治学十分严谨,译著工于传神,欣赏鉴别造诣精湛,文化评论精辟辩证。同样,傅雷对儿子学习态度和作风也是严格要求和注重培养,指出“不可有敷衍的想法”。傅聪在国外艺术求学时,从基础性的外语学习,到艺术理论与修养直至对艺术感受与领会等层面,傅雷都严格要求其遵循规律,各环节务必扎实用心,并不断引导和勉励其对艺术的境界的提升和领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傅雷的这些教育对傅聪日后成为著名的钢琴家有莫大影响。
要追求渊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思想。学高为师,授予必须以拥有为基础,学识渊博者方可最好地浇灌求知心田。思想决定境界,深邃的.教育思想会引领求知者不断升华而当行出色。傅雷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使他对儿子傅聪学习得失了然于胸,对其教育的匡正和引导精准有效。同时,傅雷先生以自己超群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难晦涩的道理,从而使人深受启发和获益,这都使他对儿子的教育卓有成效。
要遵循做人、修养与学问一体的教育规律。做人、修养与做学问一体是一个重要的为学思想,而认识中有此实践中不足的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傅雷十分重视做人、修养与学问一体的思想,这一思想贯穿《傅雷家书》始终,并在他的教育实践中所实行和获印证。“先做人、交为做艺术,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这是傅雷对学钢琴的傅聪的告诫,也蕴含着普遍的治学规律和方法。做人是一种素质要求和基本精神价值的定位,做艺术家是要“通”,哲学、宗教、绘画、文学…一切都要通,在此基础上去通晓音乐,而后回归钢琴方可为家。傅雷反复强调“做人第一,艺术第二”,迁移后我们可获知:做人第一,学问第二。只有做好了“人”,才有了可能做好学问的基础,而修养是必由之路。在当前偏重知识教育的形势下,应更多的融入做人、修养与学问一体的思想于教育中,增强对学生做人、修养方面的熏陶教育,至少要实现学生学习知识和追求学问两不误。
《傅雷家书》可为篇篇精彩,字字珠玑,真知灼见俯拾皆是,育人思想闪耀着理性的灵光,任何的评价和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以上仅记录的是我感受最深的体会和收获,更多的已融入身体,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践行。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篇12
记忆里,第一次读《傅雷家书》应该是在上学时,至于感受,也许只是感动于父爱的伟大,而今做教师和母亲多年,重新捧读本书后,掩卷沉思,如果仅用一句话来概括读书心得,我觉得应该套用曾经颇为流行的家教书目《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说成好父亲胜过好学校,这本书中呈现的不仅仅是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更体现的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父亲对儿子胜过任何一所学校的教育轨迹。
爱国主义教育胜过好学校
傅雷先生在儿子身上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当前任何一所学校所不能相比的。他在信里,总是洋溢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将这种感情化作对儿子学习和做事的动力。当他叮嘱儿子刻苦练琴时,不止一次强调不要忘记祖国和人民对他的期望;当儿子参加国际比赛时,他总是不忘记提醒一举一动都代表着祖国,不但不可以给祖国丢脸,还一定要为祖国争光;很多家书里不但深情的讴歌刚成立的新中国,甚至将祖国的各种有影响的报刊杂志邮寄给儿子,让他身居海外能了解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将自己参政议政的发言、记录等资料整理邮寄给儿子,让他远渡重洋能感受同胞们为祖国建设出力献策的决心和行动;当国内发生重大水灾时,傅雷夫妇在信中将灾情、损失数据一一通报给儿子,其为国忧心忡忡之情溢于言表,并借此机会教育儿子要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非苦修苦练,不足以报效国家,对得住同胞。试问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我们当今哪一所学校会进行呢?
文化艺术滋养胜过好学校
傅雷先生不仅精通几种其他国家的语言,还饱读古今中外书籍,对美术、音乐等领域有其独到的见解,正是他中西方合璧的渊博知识深深地浸润了傅聪,为他成为世界级音乐家奠定了夯实的基础,这在书信中均一一体现:在信中,他无数次介绍自己观看中国戏曲的感受,同时也将西方演奏家访华的一些详细情况及评价传递给傅聪;他还将中西方绘画界的一些问题讲述给傅聪,除此之外,在多封信中均提到给儿子邮寄中文书籍,尤其是古典诗词类书籍,许多次与儿子共同探讨李白、杜甫、苏轼等诗歌创作的风格,这都体现了他对儿子文学艺术方面的高等教育,施教者何人?不是教师,不是学校,只是一位父亲。
个人修养熏陶胜过好学校
古人云:小事凭才,大事凭德,真正能够成名成家之人,不仅仅要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顶尖级技能,还一定要具备多种令我们全人类肃然起敬的高贵品质,傅雷先生在信中便体现出对儿子个人修养方面的指导。傅雷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甚至多次提到一些做人的细节,如谦虚,对人对事要认真,学习音乐要执着,要有较强的意志力,对待老师要恭敬,生活要节俭,情感要控制好,注意西方特殊的礼节,要勇于接受真切的教训,要合理安排时间,珍视健康,遇事要冷静忌急躁,千万别做经理人的摇钱树,正确对待批评家的话。总之人的概念在傅雷心中,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他时时刻刻都在对儿子进行着做人的指导,大到对人类对世界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对金钱的观念。这样的教育,难道不令我们每一所学校汗颜吗?
再读《傅雷家书》,豁然明了,傅聪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著名音乐家,除过人的音乐天赋外,主要在于父亲傅雷的教育,他的那部教材其内容是用父爱加学识加人品精心编撰而成,远远胜过任何一所学校选用的教材。
亲爱的家长们,您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从这部书开始读吧,对我们的孩子只凭浓浓的爱来教育太苍白无力,我们更需要用学识和人品去润养他,做他一生一世的好学校。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篇13
世界上有种神奇的力量,那就是爱。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因为有了爱世界才会更美好。而父母对我们的爱尤为重要。
《傅雷家书》是我最为欣赏的一本书。傅雷写给儿子的不仅仅是家书,而是一个个人生哲理。他对傅聪的人生之路起了很大的作用。傅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懂得了爱,以实际行动回报了父母,这使我非常的感动。
这本书主要是傅雷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他叫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积极的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而且他敢于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当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太大或者父母对孩子溺爱时都会产生一种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因素,只有想傅雷那样积极与孩子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找出问题,才能成为一名理智父母。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者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的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大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这是傅雷在给儿子家书中的一段话。在《傅雷家书》中我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教诲,字里行间,流露出傅雷对傅聪强烈的父爱。这种爱使人震撼,使我对傅雷爱子教子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对儿子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用音乐译注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胀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精力,在对祖国社会人类尽自己的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抓紧时间”,“最是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和性情”。我觉得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说道这里,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然不是像傅雷那样的伟人但是他们给我的爱却并不比傅雷给傅聪的爱要少,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为我考虑,他们虽然不能讲出许许多多为人处事的大道理来,但是,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
父爱如山,雄伟壮观,母爱如水,柔情万里。我们应当理解父母并加强自身素质,逐步与父母建立友好关系,让他们理解你,做一个称职的孩子。
书中时时给人深刻的教诲,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仅如此,从书中我还感到家长的用心良苦和他们给予我们的崇高的爱,正如傅雷在书中对儿子说:“孩子,我从里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必你从我这得到的少。尤其是最近三年,你不知我对人生多增了几分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会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所以《傅雷家书》拉近了父母与我们的距离,让我们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亲情溢于言表,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篇14
记忆里,第一次读《傅雷家书》应该是在上学时,至于感受,也许只是感动于父爱的伟大,而今做教师和母亲多年,重新捧读本书后,掩卷沉思,如果仅用一句话来概括读书心得,我觉得应该套用曾经颇为流行的家教书目《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说成好父亲胜过好学校,这本书中呈现的不仅仅是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更体现的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父亲对儿子胜过任何一所学校的教育轨迹。
爱国主义教育胜过好学校
傅雷先生在儿子身上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当前任何一所学校所不能相比的。他在信里,总是洋溢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将这种感情化作对儿子学习和做事的动力。当他叮嘱儿子刻苦练琴时,不止一次强调不要忘记祖国和人民对他的期望;当儿子参加国际比赛时,他总是不忘记提醒一举一动都代表着祖国,不但不可以给祖国丢脸,还一定要为祖国争光;很多家书里不但深情的讴歌刚成立的新中国,甚至将祖国的各种有影响的报刊杂志邮寄给儿子,让他身居海外能了解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将自己参政议政的发言、记录等资料整理邮寄给儿子,让他远渡重洋能感受同胞们为祖国建设出力献策的决心和行动;当国内发生重大水灾时,傅雷夫妇在信中将灾情、损失数据一一通报给儿子,其为国忧心忡忡之情溢于言表,并借此机会教育儿子要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非苦修苦练,不足以报效国家,对得住同胞。试问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我们当今哪一所学校会进行呢?
文化艺术滋养胜过好学校
傅雷先生不仅精通几种其他国家的语言,还饱读古今中外书籍,对美术、音乐等领域有其独到的见解,正是他中西方合璧的渊博知识深深地浸润了傅聪,为他成为世界级音乐家奠定了夯实的基础,这在书信中均一一体现:在信中,他无数次介绍自己观看中国戏曲的感受,同时也将西方演奏家访华的一些详细情况及评价传递给傅聪;他还将中西方绘画界的一些问题讲述给傅聪,除此之外,在多封信中均提到给儿子邮寄中文书籍,尤其是古典诗词类书籍,许多次与儿子共同探讨李白、杜甫、苏轼等诗歌创作的风格,这都体现了他对儿子文学艺术方面的高等教育,施教者何人?不是教师,不是学校,只是一位父亲。
个人修养熏陶胜过好学校
古人云:小事凭才,大事凭德,真正能够成名成家之人,不仅仅要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顶尖级技能,还一定要具备多种令我们全人类肃然起敬的高贵品质,傅雷先生在信中便体现出对儿子个人修养方面的指导。傅雷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甚至多次提到一些做人的细节,如谦虚,对人对事要认真,学习音乐要执着,要有较强的意志力,对待老师要恭敬,生活要节俭,情感要控制好,注意西方特殊的礼节,要勇于接受真切的教训,要合理安排时间,珍视健康,遇事要冷静忌急躁,千万别做经理人的摇钱树,正确对待批评家的话。总之人的概念在傅雷心中,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他时时刻刻都在对儿子进行着做人的指导,大到对人类对世界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对金钱的观念。这样的教育,难道不令我们每一所学校汗颜吗?
再读《傅雷家书》,豁然明了,傅聪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著名音乐家,除过人的音乐天赋外,主要在于父亲傅雷的教育,他的那部教材其内容是用父爱加学识加人品精心编撰而成,远远胜过任何一所学校选用的教材。
亲爱的家长们,您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从这部书开始读吧,对我们的孩子只凭浓浓的爱来教育太苍白无力,我们更需要用学识和人品去润养他,做他一生一世的好学校。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篇15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自古就是人们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书信往往可以把嘴上说不出来的话更好的流露。《傅雷家书》就是这个例子。
《傅雷家书》摘编了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这本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的读物,充满了父爱。
傅雷老先生曾说过,他给儿子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年轻人的思想,三、训练傅聪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看了这本书,就似看到了傅雷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对国家、生活的热爱,以及他对儿子的深沉的爱。
我从书中读懂了很多。比如“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当我遇到困难时,看了这句话,会马上斗志昂扬。读了“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使我明白无论得失成败,只要努力过,奋斗过,就足够了。读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让我明白有些事不能做得太过。
有一段话一直令我有无限感慨:“其实完美是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完美……”完美不一定全是好事,有块镜子的碎片一直想寻找另外几块碎片,由于有棱角,他走得慢,欣赏了许多美景,但当他找到其他碎片,圆镜子太完美了,但他们看不到风景了。
《傅雷家书》虽是父母与孩子普通的书信,但却影响了很多人,它是永恒的经典。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篇16
记忆里,第一次读《傅雷家书》应该是在上学时,至于感受,也许只是感动于父爱的伟大,而今做教师和母亲多年,重新捧读本书后,掩卷沉思,如果仅用一句话来概括读书心得,我觉得应该套用曾经颇为流行的家教书目《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说成好父亲胜过好学校,这本书中呈现的不仅仅是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更体现的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父亲对儿子胜过任何一所学校的教育轨迹。
爱国主义教育胜过好学校
傅雷先生在儿子身上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当前任何一所学校所不能相比的。他在信里,总是洋溢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将这种感情化作对儿子学习和做事的动力。当他叮嘱儿子刻苦练琴时,不止一次强调不要忘记祖国和人民对他的期望;当儿子参加国际比赛时,他总是不忘记提醒一举一动都代表着祖国,不但不可以给祖国丢脸,还一定要为祖国争光;很多家书里不但深情的讴歌刚成立的新中国,甚至将祖国的各种有影响的报刊杂志邮寄给儿子,让他身居海外能了解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将自己参政议政的发言、记录等资料整理邮寄给儿子,让他远渡重洋能感受同胞们为祖国建设出力献策的决心和行动;当国内发生重大水灾时,傅雷夫妇在信中将灾情、损失数据一一通报给儿子,其为国忧心忡忡之情溢于言表,并借此机会教育儿子要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非苦修苦练,不足以报效国家,对得住同胞。试问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我们当今哪一所学校会进行呢?
文化艺术滋养胜过好学校
傅雷先生不仅精通几种其他国家的语言,还饱读古今中外书籍,对美术、音乐等领域有其独到的见解,正是他中西方合璧的渊博知识深深地浸润了傅聪,为他成为世界级音乐家奠定了夯实的基础,这在书信中均一一体现:在信中,他无数次介绍自己观看中国戏曲的感受,同时也将西方演奏家访华的一些详细情况及评价传递给傅聪;他还将中西方绘画界的一些问题讲述给傅聪,除此之外,在多封信中均提到给儿子邮寄中文书籍,尤其是古典诗词类书籍,许多次与儿子共同探讨李白、杜甫、苏轼等诗歌创作的风格,这都体现了他对儿子文学艺术方面的高等教育,施教者何人?不是教师,不是学校,只是一位父亲。
个人修养熏陶胜过好学校
古人云:小事凭才,大事凭德,真正能够成名成家之人,不仅仅要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顶尖级技能,还一定要具备多种令我们全人类肃然起敬的高贵品质,傅雷先生在信中便体现出对儿子个人修养方面的指导。傅雷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甚至多次提到一些做人的.细节,如谦虚,对人对事要认真,学习音乐要执着,要有较强的意志力,对待老师要恭敬,生活要节俭,情感要控制好,注意西方特殊的礼节,要勇于接受真切的教训,要合理安排时间,珍视健康,遇事要冷静忌急躁,千万别做经理人的摇钱树,正确对待批评家的话。总之人的概念在傅雷心中,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他时时刻刻都在对儿子进行着做人的指导,大到对人类对世界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对金钱的观念。这样的教育,难道不令我们每一所学校汗颜吗?
再读《傅雷家书》,豁然明了,傅聪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著名音乐家,除过人的音乐天赋外,主要在于父亲傅雷的教育,他的那部教材其内容是用父爱加学识加人品精心编撰而成,远远胜过任何一所学校选用的教材。
亲爱的家长们,您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从这部书开始读吧,对我们的孩子只凭浓浓的爱来教育太苍白无力,我们更需要用学识和人品去润养他,做他一生一世的好学校。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篇17
暑假期间,我看了一本书。叫做《傅雷家书》,这边书让我深受体会。
傅雷家书给了我许多影响,傅雷的严谨作风和深遂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教导了我;我喜爱这本书,敬佩傅雷为人与学识,羡慕他和一家的相亲相爱,感动于文字间的深情,又为傅雷和其夫人和自杀感到难过。下面是读书时作和一些摘抄,我喜爱像傅雷这样一位长辈的谆谆教导。
《傅雷家书》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
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
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篇18
这是一部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运动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篇19
去年9月27日在省新华书店买了一本由傅雷次子付敏编的《傅雷家书》,历时一年时间,今早方才读完。买此书的初衷是为了学习傅雷教子经验,为自己教育孩子提供借鉴,不想在读书过程中却使自己颇受教育。
书中大多内容都是在和儿子谈论艺术,字里行间虽不乏爱子之情,但更像是两个艺术家在进行艺术探讨。他们谈音乐、谈文学、谈美术、谈雕塑,古今中外无所不谈。
读傅雷家书,常常能引起强烈的共鸣,觉得自己和傅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他比我更优秀,更善于表达。自己曾经有过的感觉,他都能用很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
全书富含哲理的语句很多,读时我常会想起自己前几年所写的《与弟书》,那里面有我对人生的看法。但我的思想远不及傅雷的那样深刻、博大。家书中这么多饱含哲理的语句,若不是自身修为极高,定时用了很多的心力。
傅雷夫妇对孩子的爱之深切,感觉有时近乎病态,但若想象他们当时的处境,就不足为奇了。儿子只身异国,而且常常不知或无暇写信,牵挂孩子到如此程度也在情理之中。
家属中设计编者傅聪的地方不多,但我觉得对我却受益很大。傅聪毕业后在北京的中学教书,他不畏艰苦,不怕寂寞,对工作兢兢业业,钻研教法,总结自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他的.这种工作态度,正是最值得我学习的。
我之所以觉得《傅雷家书》让我从中颇受教育,是因为文中教导傅聪夫妻相处之道,持家理财之法,都是我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如果我和妻能早些读读此书,在相处和理财方面会少走很多弯路。
我很佩服傅雷的才思,他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一年时间只是匆匆读完了此书,以后还要慢慢的细读,认真的记好笔记和反思。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篇2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古以来家书是远离家乡的游子与家人唯一的通信方式。从小不离父母的我,从未体会过这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忧愁和丝丝甜蜜。我向往的'这种感觉是傅雷家书给了我。
《傅雷家书》中,那185篇的家书,包含着父亲对孩子事业上的引导,母亲对孩子生活上的叮嘱。那平凡朴素的言语却一次次让我感动得流下泪,我忘不了当时浮现在我眼前的场景:分别后父母充满思念的彻夜难眠、傅聪回家后父母充满喜悦的泪流满面、因长久没有收到儿子的信而担心忧郁、甚至是孩子回信中一个错别字的纠正。父母的爱大的包容一切,小的无微不至,全部体现在傅雷家书中。
傅雷家书中的爱,或许就是距离产生的不同寻常的爱,它的不同寻常,不是它的爱超脱尘世,而是因为距离,使人们懂得了珍惜这份爱!如果你还不懂得珍惜,那么从现在开始珍惜身边的爱吧!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篇21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和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傅雷家书》来说,这本书是傅雷写给孩子的家书。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
在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平时教育子女极其严厉的傅雷直抒胸臆,爱子情深:“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1954年“你回来了,又走了;许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变化等着你,你是不会感到寂寞的;我们却是静下来,慢慢的回复我们单调的生活,和才过去的欢会和忙乱对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虚。”1956年“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少别多,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体现,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篇22
在父母身边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年幼时他将我们藏在羽翼下,小心翼翼的将一切风雨绝隔,呵护着我们的天真。渐长时他们一定是苦恼的,这世上千奇百怪,挡在我们身前怕碍了我们长大,跟在我们身后怕来不及阻拦我们受的伤害。
期待我们永不知这世界还有灰暗,却又怕我们懵懂不知世事。世间每一对父母都是如此矛盾的,在远与近中取舍徘徊,寻找一个合适的尺度,而傅雷几乎将这一点做到了完美。严师、慈父、益友,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能做到的,他几乎做到了极致。许多人说这是中国父母必看的书,看过之后我却更希望每一位子女细细品读。读懂父母的爱,是我们成长不可或缺的一步。不要让他们等的太久。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这段话看得我鼻子一酸,如此细腻的情感让我难以想象是出自那个严谨近于残酷,倔强甚至有些暴躁的学者之口。
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面对现在大学生邮给父母的待寄汇款单,没有其余的问候,而傅雷告诫儿子写信就是强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极好的训练。在如今是多么需要啊。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篇23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编入了家书180多封,它不仅仅是家书,更是傅雷对远在万里之外的傅聪的教育的文字篇本,是一部充满着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大师,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作为文学翻译家的傅雷, 他写给家人的书信以其真挚的情感、深邃的哲理、独到的艺术见解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
《傅雷家书》无处不体现了浓浓的父爱了,或许每个父亲对他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傅雷不忘对其儿子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的,纵使以如此之大的中国,能够达到此种地步的,未知能有几人,因为这确实需要充足的条件,父亲要学贯中西,儿子也要知书达理,而父子之间更要在相互尊重和爱护的基础上达成充分的默契。
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书中不仅论及音乐,同时涉及教育、文学、爱情、人生等各方面,且不是浅尝辄止,很多都是极有深度的见解。在这本书信集里,随处可见一个父亲的慈爱、对孩子的厚望及骄傲,深厚的艺术造诣、渊博的学识涵养在书中各个角落闪光,所有的这些无不体现着作者的博学和睿智。
而正是由于这么一位苦心孤诣的父亲,受其陶冶与教导,使傅聪在海外的孤独环境中,汲取到勇气和力量。父母的鼓励鞭策更让他明确艺术道路上的前进方向。傅聪在异国漂流,但父母仿佛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而今,七旬的傅聪已是闻名世界的音乐家,艺术造诣举世公认。被寓为钢琴诗人的他应该也会时常地想念父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吧。傅雷把培养孩子同样当作他对社会、对国家所应尽的一项神圣义务和责任。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把教育上升到这种认识层次,但对于孩子的关爱和培养,我想是人的本性。在阅读的过程中,看着傅雷的谆谆教导,远方的父亲轮廓渐渐清晰,仿佛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时常想念、时常感动。
《傅雷家书》是老师的教导,是长者的叮嘱,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诗人对生活的热爱。那一封封家书,就像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同书中人物的距离,给予我心灵的荡涤,思想的启发。我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篇24
傅雷先生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翻译了许多作品,同时,傅雷还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这些家信汇编成册后,就是《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所刊录的,乃是傅雷与傅聪之间自1954至1966年的书信。当年,这批书信,只是父与子之间的私人函件,而现在会刊行成书,且风行各地,因为这不是寻常父子之间的闲话家常,而是两位特殊艺术家之间的心灵对话。
傅雷在艺术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因此这些家书还以相当多的篇幅谈论美术、音乐作品、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不管是傅聪去波兰留学、获得国际大奖,还是后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特别是经常给他邮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有关绘画、雕塑等艺术理论方面的书籍,鼓励他多从诗歌、戏剧、美术等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再加上傅雷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这些文字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
在1956年2月29日的通信中,傅雷由莫扎特乐曲的特点起,论及艺术家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要真诚。而真诚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这是一种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令人感到语重心长。
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傅聪如何面对各种问题。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通过这本书,能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修养。
在这本书中,我们所看到的,除了为人父者对国外游子的无尽思念,无尽悬挂,还有承载着中国知识分子千百年来的民族大义,蓄满特殊一代共同记忆的时代反思。我们看到的,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对艺术的追求。艺术在最高层次上,是超越民族、不分畛域的,而吾人对生命的礼赞,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与追求,也是永无止境、亘古常新的。正因如此,《傅雷家书》中所体现的,不仅是人间的挚爱与关怀,也是超越生命的气魄与胸襟。
《傅雷家书》撰写于五十年前,半个世纪过去了,却在一代又一代有良知、有深度的读者心目中,如惠风吹拂迎风悬挂的风铃般,拨动了无数敏锐的心弦,使无数读者为之感悟、动容。
当年的傅雷,身处斗室,而心系国家,甚至遍及文化、艺术,这一切都不会老,不会过时。如今,人已不在,但它的影响力,却是越来越强,历久弥新。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篇25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着称,我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有时候我还会想,要是我能与父亲通上几封这样的家书,那该是什么有滋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