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2024/08/05心得体会

西西文学整理的阅读教学心得体会(精选23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1

课外阅读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无时无刻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品质。

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深知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所以在语文教学我非常重视课外阅读,培养孩子爱读书,广读书,会读书,快乐读书,读整本书,做小书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段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为了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我们不但要上好每一节阅读课,而且要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抓好课外阅读活动。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读书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从任教本班起我就给班级制定了阅读计划,打造书香班级。

每个学期都要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引导孩子们读一些好书。一本好书会带领学生遨游瑰丽多姿的知识海洋;一本好书会引导学生探索古今中外的无数奥秘;一本好书会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美丑。给学生图书、给学生时间、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与好书交上朋友。

每天午读为学生读课外书时间。要求孩子们每天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中午一进班就开始读,如今我班的孩子午读时间不管我在不在班上,孩子们都能够认真的去阅读。每次中午进班看着孩子们在温暖的阳光的照射下认真读书的样子,我就不由自主的打心眼里高兴。

我为孩子们精心制作了读书卡,读书卡的内容有:书名、作者、我学到的几个新词、我最喜欢书中人物(或角色)、我最喜欢书中的几个句子、我最感兴趣的、我要把最喜欢的内容画成一幅简笔画。通过读书卡的.制作帮助孩子积累一些好词好句,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丰富孩子的读书作业。每次都会把做的好读书卡,利用班级的“读书角”展示出来,给孩子以鼓励。

每周进行一次小练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每周给孩子们布置小练笔我都会结合本周班上或学校举行的活动以及节日、天气变化、季节转换、同学们之间发生的趣事来布置本周的小练笔内容,让孩子有内容可写,真正的爱上写作。这一学期孩子们写了不少作文,围绕季节转换孩子们写的有:《秋天》、《观雨》、《掰玉米》;同学之间的趣事有:《比手劲》、《闹笑话》;我当小导游有:《八达岭导游词》《开封导游词》;孩子自己记忆深刻的事:《包饺子》、《拔牙》、《骑自行车》。平时孩子的这些小练笔都写在造句本上,定期会找一些写得好的作文,请家长把电子稿上传邮箱,再有我班的一位家长打印出来。放在作品栏中展示,让其他孩子学习的同时也让这些写作优秀的孩子得到肯定。

让孩子每天晚上坚持阅读课外书20分钟,为了鼓励孩子,我给家长设计了阅读记录表,让家长在“阅读记录表”上签字,给孩子的阅读进行评价。帮助孩子养成养好的阅读习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孩子与书共舞,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2

20xx年1月13日,我参加了小学语文工作坊第二次线下活动,围绕“激发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达到读写结合目的”这一活动主题,我参与了高段组的研讨,组内大部分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大家各抒己见,收获颇多。尤其侧重讨论“寻找语文读写教学的结合点”,最后达成共识:在教学中要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故事的结局入手

例如《小摄影师》主要讲小男孩因为忘记了带胶卷没能给高尔基照相而匆匆离开了。小男孩离开后去了哪里?他还会回来吗?相照成了没有?到了学校,发生了什么事?让学生先说说,再写下了来。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还教育学生做事态度认真很重要。

2、从省略号处入手

例如《风筝》中“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这个省略号耐人寻味,孩子们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他们会有哪些心情变化呢?这一空白却正是孩子们感受童年快乐或回忆自己和伙伴们玩耍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感而作。

3、从文中关键句入手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让学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用上“有的 ??有的??有的??”接着把贝壳的颜色和形状具体写出来。这不仅能让学生加深了总分写法的印象,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4、从优美的词、句入手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这句话的`“抽出”用词十分准确,引导学生运用换词式,?体会“抽出”一词的巧妙之处。?

5、从作者的写作方法入手

例如《赵州桥》中第二和第三自然段都是用了总分的构段方法分别写了赵州桥的雄伟和美观。在学了这两段之后,安排一个小练笔,给了总起句,让学生接着写。安排题目给学生选择,

(一)公园里的景色真美!

(二)操场上真热闹啊!

(三)超市里的东西玲琅满目。

通过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总分构段方式的理解和运用。

总之,学生从读中悟写,读写结合,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信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3

古人常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从小在他们心灵上播下决心攀登科学高峰的种子。

作为小学生,在阅读方面的主要特点是基本的阅读能力还比较低,但对新事物和小故事却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开展课外阅读也有利于学习和巩固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扎实,学得活泼。即使是不愿意学习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如果能够引起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对于改变他们课内学习的状况也是有益的。因此,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我认为: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指导、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几项重要教学活动。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中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几年来的实践让我深切感受到:学生要读得多而博,老师要讲得少而精,其中课外的阅读尤其显得重要。

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谈几点看法: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一个人对某件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会从内心自发去研究,并从中得到很大的满足和乐趣。而对于不喜欢的事,要想坚持去做,是很困难的事,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难事。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通过在教学时插一些题外故事来激发。例如,上课时,讲一些跟课内文章相关或相似的故事干概,让学生课外去找寻这个故事详细情节或结局等。也可以在教室一角设置读书角,讲课时提一下里面那些书里有跟本文相似的故事。

二、及时归纳好的方法

兴趣固然重要,但有些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没有目的,阅读时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看看;或者读了好文章,却没有积累,写作时依然不会应用。因此,我们还要引导他们如何读得更好更有成效。对于这个问题,首先可以指导他们速读和精读结合的方法先速读一遍文章,了解其中大意,再对感兴趣和不甚理解的段落进行精读,理解和体会其中意义;其次是指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将文章中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摘抄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阅读宝库中。另外也可以每周组织班里的阅读总结,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并开展阅读小练笔、读后感,让学生把自己积累的点滴写下来。

三、持之以恒,培养阅读习惯

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学生容易松懈。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和评比来促进。例如,对于前面提到每周阅读交流总结和读后感等,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评比,把优秀的总结和读后感张贴出来,表扬和鼓励表现好和有进步的学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另外,对于读书角,可以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书籍,然后经常组织学生朗读其中的一些好文章。

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条件,提供一个舒适的阅读场所。

广泛阅读,先要了解书籍来源问题。教师必须向学生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书,并注意可读性,尽量使读物的难度跟学生的能力相适应,这样学生看书才会有兴趣。提供一个好的阅读场所,有助于学生把阅读同舒适相联系,对阅读就不会感到厌恶。如阅览室、静谧的林院等都是很好的阅读环境。通过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积累阅读的能力和写作素材,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五、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果能让低年级学生参加高年级的这些读书活动,不光使低所级学生感受到阅读中能学到很多知识,增加生活乐趣,而且高段学生也完全起到了标兵作用。比如:我给六年级学生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并且让三年级小朋友来观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学生的阅读过程,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都是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同时也是学生加强阅读体验的一个过程。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语文活动必须以阅读教学为主要阵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已成为多少学习者寻求知识、积累知识的至理名言。我们不再去探究为何要百遍,只要我们相信书多读几遍就能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4

通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我深深地体会到: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我认为必须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能力。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因此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教学情境,从最佳的角度切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整堂课的教学设下很好的铺垫。

比如《草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学生对草原非常陌生,对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了解得就更少了。如何让课堂上得生动有趣,激发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呢?我是这样做的:上课开始,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谈谈对草原的印象,然后出示一幅草原风光图,同时播放了跟草原相关的歌曲。图画、音乐以及师生生动的描述,一下子就把大家吸引了,学生们都陶醉在美好的想象当中……这时,我充满激情地问道“:草原这么美,你们想到草原去看看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想!”学生已经完全被引入课堂的情境当中,在无意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积极参与学习。由此可见,运用多媒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营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激起学生的`“兴奋点”,诱发学习热情,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我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阅读。

每个学生的兴趣、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表述……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如阅读了《草原》以后,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的感受一定很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有的深情地诵读,有的和着音乐翩翩起舞,有的高歌一曲,有的写起了小诗,有的和同桌交流……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

四、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借助想象力而发展,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先导,由此可见想象对知识的重要性。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通过想象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描述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抓住主题,加深理解。其次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一对“孪生兄弟”。着名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与作者文章的思路连起来,着重把握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通过阅读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使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真正读出了感情,真正体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五、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在提高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5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从一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这就给广大的语文教师在写字教学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写字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是要经过一系列的训练才能形成的。上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中午静心习字活动,学生的书写水平有很大进步,下面就写字教学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书写的兴趣。

写字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要让生性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重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是很重要的,在学习中将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幽默的比喻等等。

激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激励性评价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以鼓励学生自觉主动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我在写字教学活动中,以亲和、信任和期待的态度对待学生,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学生在习字过程中的闪光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激发练习书法的兴趣。学校在教室的外墙壁上开设了“作业园地”,将所有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从上硬笔课的第一天开始,就让学生上完写字课后每天写一页挂在“作业园地”,第二次上课前排成队到“园地”前欣赏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并请学生进行评价,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写好字的前提,也是学生健康的关键。我在强调学生坐姿的同时,十分注重自己的写字姿势,经常提醒他们:“一坐、二握、三检查。”一坐是指坐姿:要求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平。二握是指握姿:要求是大拇指与食指捏住笔杆,中指托住笔杆,无名指与小指紧随其后,笔杆在虎口间,形成一空拳。三检查是检查手指是否离笔尖一寸,身体是否离书桌一拳,眼睛是否离写字本一尺。只要写字就先提醒自己,这样,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写字水平,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更使他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写字“榜样”,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和影响,长期以往就形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追求良好的教学方法,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学习书法不仅能磨练人的意志,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如果书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只顾自己横竖撇捺地演练一番,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1、重视基本笔画练习。

主要学习正楷的笔画。汉字是由最基本的横、竖、撇、捺、点、提、折、钩八种笔划组成的。因此,写好一个字,就要写好它的每一个基本笔划。而每一个笔划都须经历起笔、运笔、收笔三个过程。我从开课的第一天就注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笔划指导,教他们如何起笔、行笔、收笔。虽然他们有时不能理解,但对以后的学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教学竖画时除了教材上的口诀,我又给学生编了形象的顺口溜:写竖画,仔细分,有垂露,有悬针,用力垂直向下伸。垂露圆,悬针尖,竖画都是走直线。再如教撇画时教材上只讲了撇画的几种形式,至于怎样才能写好,学生还是弄不清楚,我就又总结了写撇画的口诀:写撇画,都一样,长短弯斜要适当,起笔重,收笔轻,收笔都要撇出尖,仔细观察才漂亮。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为今后的写字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强调独体字的练习。

主要是通过把每个字、每个笔画的位置、比例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等给出准确的定位,交给学生,使他们牢牢地掌握,运用自如,因为这些字是组成其他字的基石。

3、字体结构特点分析。

在所学的独体字的基础之上,分析总结出字的结构特点,以及做左右偏旁的时候、做字头和字底的时候等,在字的不同位置时的变化,先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和交流,最后师生一起总结,这样学生经历了探究字体结构的规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便能举一反三,运用自如。

写字教学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工作,更是一门新的教学艺术,只有遵循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顺利实现写字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6

20xx年12月3—5日,我非常荣幸的在沂南县教育体育局朱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全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感谢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使我走近名师,让我聆听名师的教诲,一睹名师的风彩。两天的观摩研讨让我收获颇多。

12月4日开幕式开始,临沂市的崔宝平副局长、教科研主任宋玉良,分别作了精彩发言,开幕式结束后虞大明作报告—“漫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热点问题”,虞校长那富有幽默风趣的开场白,令在座的久久难以忘怀。尤其是他的教学评价的激励性——课堂教学评价,让我学到了很多教育的机智。让我明白面对聪明但会想鬼点子与老师做对的孩子时应如何巧妙地以牙还牙,幽默地处理。让学生在笑声中明白自身错误;面对孩子犯下错误时,应巧妙的为孩子搭建一个台阶,让孩子再犯错之后,轻松下台。虞校长的课更是充满大师级的智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情境中自主探究文本,体会园子的特点,感悟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凭借拓展阅读和启迪谈话,激活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美好童年使之永恒的欲望和动力。

武琼的精彩报告让我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活力。在印象中退休的教师应老气横秋、满脸写满沧桑,没想到武老师却是个活力四射的老太太,无论是在她的精彩报告中还是《七律长征》中都让人感受到她的活力四射,讲到动情处不忘向上扬扬手。在一个多小时的课堂上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

王振会老师执教的《称赞》也让我感受很深。王老师在课堂上那种镇定自若的神态,甜甜的笑脸、甜美的声音一下子把我们带入童话的世界里。她设计的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时包含温情又富有童趣。王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是带着真诚的笑容,用真诚的话语去称赞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被称赞的快乐;再设计写生这一环节时王老师对同学书写的优点进行称赞,培养学生发现同学优点乐于称赞别人的心态。

支玉恒老先生久闻其名,期间也看过他老人家的讲课光碟,就没见其人,今天近距离的一睹支老的风采真是万分激动与荣幸。

总而言之,再次感谢领导给我们邀请到小语会这么多名家,聆听名家精彩的报告,让我们走近名师课堂,这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有很深的帮助,我们将以名师为榜样,不断吸收他们的精华,勤恳耕耘,不断探索收获明天的希望。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7

小学中年级是义务教育进入第二个学段的起始年级,学生已从幼童时代进入了孩童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开始萌发。接受新信息的能力也在增强。对一些问题升始有了自己独立的理解,甚至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在文化知识方面,他们有了第一学段学习的积累。语文教学如何抓住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特点进行课堂教学,使他们成为有一定阅读能力的、能与人大方交流的、会正确表达思想感情的、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辟一条新的教学途径。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强调知识灌输,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导致学生机械接受、死记硬背。教师主导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缺乏自主性,严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课前预习,课前搜集。

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必须立足于开放,即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整个社会的回归,才能适应当今飞速的信息时代。新课标也给提出了要注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课前搜集信息,让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手段。搜集的信息,一方面是与课文主题相似的文章,另一方面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材料及其它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去与课题或文本碰撞,从而引发学生对文本的猜想,形成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一步:先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2遍,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教师出示课文难读的,易错的词语全班指导,扫清读书的障碍。

第二步:交流朗读课文情况。一般以指名读书为主,检查中下等学生读书为主要目标,随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第三步:指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己先想一想,再与同桌商量商量,用一至两句话来描述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写在课本上,最后交流。

第四步:再次让学生浏览课文,对全文进行质疑,确定课堂学习的目标。

三、精读课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体验

围绕话题,选择重点,以多种形式的读为基础,引导学生发现段、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步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课文语言初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一步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在此环节中,教师要紧扣文本的主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研读,调动学生的认知、想像和情感,含英咀华,细细揣摩、体味,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同时依据课标对不同学段拟订的教学目标,结合文本的特色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文本阅读训练项目,同步凭借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习得一些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阅读积累。

要根据文本的特色来确立文本主题。文本主题确立后,教学中要围绕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整合文本信息,抓语言文字训练,优化教学环节,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文本对话,形成情感碰撞,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落到实处。在精读感悟中要以读书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在读书中感悟,在感悟中培养读书能力。以读为本,自主阅读,以读代讲。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如默读、个别读、齐读、竞赛读、快速读、分角色读、听录音读、教师范读、自由练读等等,并且注意培养阅读技巧,使学生在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读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四、回顾全文,形成积累,启发感悟

在学生熟读全文的基础上,摘记优美词语、背诵精彩段落。阅读教学要以读书训练为重点,教给读书方法,注重读书质量,扎扎实实地落实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因此,要做到活记乐背,主动积累,熟读成诵,水到渠成,坚决扭转和反对唱读课文的现象。

五、课堂总结,激励实践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总结”这部分总是教师归纳课文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而我认为在这部分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接着,让学生畅所欲言去谈体会。当然,教师也可适当启发学生,把分散的、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

总之,经过有机的阅读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有效提高,也为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8

通过这次的学习,对教学设计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堂上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结合自己的单元教学设计尝试了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自己认识到: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规定了学习者应达到的终点能力水平。教学评价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通常,通过测量来收集资料,但是测量不等于评价,测量是指以各种各样的测验或考试对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教学评价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评价教学的结果,更要对教学的过程,对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加以数量化,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赋以数值的过程。

还认识到:教学评价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许多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的结果为改进教学与检验教师提供依据;教学评价的结果为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情况提供反馈;评价作为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一种工具,用于查明在达到一整套教学目标时,可供选择的程序是否同样有效;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端正教学思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这样的学习,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自己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并首次把 “丰富语言的积累” 写进了教学目的, 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 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 相当于高年级的语文课本5本书左右。 因此, 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 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 “点缀” , 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孩子们进行快乐的课外阅读, 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我在班级开展了课外阅读指导活动, 并注重在以下五个环节都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有所收获。

一、 多管齐下, 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

1.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情况家长调查的基础上, 召开家长会, 改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 取得家长的帮助, 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 课外阅读有监督。有条件的家庭, 提倡亲子阅读, 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教室内张贴读书名言, 布置班级读书角, 图书来源一是学校图书馆, 二是学生家中藏书。同学之间可交换阅读书籍, 提高读物利用率,减轻家长经济负担。 “读书小屋” 每周推荐一本好书, 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教师以身垂范,与学生共读。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渐渐地丰厚起来,思维逐渐地活跃起来。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上就会带有某种特殊的精神气韵和文化归属感,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也便于教师进行及时引导。

二、 帮助学生选择健康、 适合的课外读物

1.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 有的喜欢名家名著; 有的喜爱科普作品; 有的迷于军事知识; 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 我们放低要求, 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选择健康、 有价值的书。 课外阅读益处很多, 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论文格式, 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 选择最有价值, 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尤其孩子, 纯净幼小的心灵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来滋养, 心灵会日渐纯净, 感情会日渐丰富,兴趣爱好会日渐广泛, 智力与承受力也将日渐增强。

三、 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1.不动笔墨不读书。根据阅读情况填写读书卡, 记录阅读的篇目、时间、 字数、 摘录好词佳句、 展示心得体会, 学会积累, 学会与文本对话, 学会做读书笔记; 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 ( 会续写、 扩写、 缩写、 改写等) 。以保证阅读数量, 提高阅读质量。

2.集中指导, 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共同阅读同一读物, 便于教师指导。例如,有时利用语文天地中的阅读篇目分组学习, 小组交流, 交给读书方法,填写读书卡。

四、 有机整合, 减轻课业负担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 人人时时学语文、 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 并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 特殊的节日, 特殊的事件, 特殊纪念日等拓展阅读。如学了《草船借箭》 , 引导阅读 《三国演义》 有关章节;……学生手中的《字词句篇》,每单元的阅读 文章不但精彩, 而且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 应充分利用。

2.保证阅读时间。 课外阅读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囫囵吞枣地应付课外阅读量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 要控制过多的机械繁琐的语文书面作业, 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每周的周记也可改为阅读、与家长交流、 填写读书卡等。假期作文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等, 让语文作业变得有趣起来。

五、 搭建展示平台, 提高读书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积极性, 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增强阅读实效, 我思考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如: “我喜爱的名言” 交流会, 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进行评说、 欣赏。 “名人故事会” , 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 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 对书的渴望, 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自办班级 “课外阅读报” , 刊载论文格式美文佳作, 选登优秀读书笔记……孩子们一有空闲便忙于搜集资料, 采稿、 写稿, 乐此不疲, 热情高涨, 读写能力得以增强; 参加 “读书知识竞赛” “红色经典诵读” 有效促进了学生读书、 交流、 展示的积极性。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10

阴霾,雨季下雨,也一定是美丽的辰光,不经历风雨,为什么会看到彩虹。——铭文

穷人的孩子很早就当家了。欣赏完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一种深深的敬佩之情。

当我翻书的时候,我一次又一次地“见证”我祖父对阿丽莎的残忍和专横。我把心放在喉咙里。相比之下,我和阿莱莎比童年还好。

想想我衣服一伸,嘴巴一张,再看看整天生活在这样一个残酷可恨的家庭里的年轻的阿丽莎,过早的意识到这个世界的痛苦和丑陋。有一个差异的.世界,有很多人。

幸运的是,阿莱莎有一个慈爱的祖母,乐观单纯的朋友——小茨刚。让他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中看到人性。

当我躺在床上,当我回想起我祖父的残忍,当我再次想起我善良的祖母,我会想起那只鸟的喙、鼻子、金色的红胡子、长长的黑色衣服,还有一对绿眼睛的祖父,他们挥舞着长长的树条纹,把它们从空中抛下,击打着阿丽莎,还有他狰狞的眼睛和爪子般的指甲。年轻的时候,阿丽莎只能蜷缩着无助地呻吟。祖母在旁边也无可奈何,一声声斥哭响遍了整个天空。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一个伟人正在崛起。也许,是家庭的迷茫,迫使他过早走向社会,走向独立。

正如海明威所说:“只有阳光没有阴影,只有欢乐没有痛苦,那就不是生活。以最幸福的人的一生为例。这是一根捆绳。”

“成功之花,人们只钦佩她现在的闫明!然而,当初她的蓓蕾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下了牺牲的血雨。”不要叹气,佩服别人。因为你没有经历风雨,为什么会看到彩虹?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11

阅读是语言信息输入的重要手段,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丰富的英语阅读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扩大词汇量,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变得博学聪慧并且热爱学习。同时,有效的英语阅读也会提高学生听说写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纵观近十多年的英语高考试题,不难发现阅读理解试题占有最大的分数比例,可谓英语试题的重头戏。高考阅读理解题材多样,信息丰富,且选材多源于英美国家的图书,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英语文章原汁原味,地道纯正,具有鲜明的英语文化的特点。因此,英语教师仅依靠课本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是完全不够的,还应该合理安排时间,有策略地指导学生做课外阅读训练,以提高学生心智水平,扩大其阅读领域,发展阅读能力,使他们在高考时从容应对不同题材的文章。下面是笔者多年在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选紧扣教材单元主题的.阅读材料教学。

从高一开始,我就把《阅读训练》作为英语阅读教学的重点材料。此书中的英语文章与教材单元话题吻合,或为背景知识,或为深化主题。在每学习新单元之前,我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基础训练部分的A,B,C三篇文章并完成其后的选择题。这三篇文章是有关背景知识的,简短易懂,学生能快速高效地完成,为学习新单元奠定了基础。学完课文之后,我利用一节课让学生读能力提升部分的三篇文章,它们是对课文话题的拓展。学生利用二十五到三十分钟的时间读完并做练习。同时,我在黑板上按顺序写出重要的生词和短语,学生阅读时必须找出并能理解它们在语境中的意思。综合演练篇是《阅读训练》中最难的部分,是教材内容的延伸。我在教完了一个单元之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布置阅读任务,并将回答问题和课文填空题布置成书面作业,这样既做了阅读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选短小精悍故事性强的阅读材料教学

要做好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让学生具备基本语法知识和分析句子能力,真正培养他们英语四会能力,笔者认为《新概念英语》是很好的选择。新生入学时,我就要求他们利用周末阅读《新概念英语》第二册,每个周末完成四课的学习任务。此书里的阅读课文篇幅短,故事性强,生词少且有中文注释,学生极易理解。读完之后,他们听录音,然后再跟读。之后,学生做词汇和句型练习,扩大词汇量,掌握重点句型和语法知识。这本书里最好的练习是SummaryWriting和Composition两部分,我要求学生把这两个练习做成书面作业,周一上交,我逐一检查,选出好的课文概括或小作文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并交流。经过一学期训练,学生词汇量明显增加,阅读能力有了提高,基本语法知识,句子分析也清楚了许多,这为以后的英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消除了一部分学生尤其是男学生对英语的恐惧心理。之后,我以同样方法鼓励学生继续利用周末和假期阅读《新概念英语》第三,第四册。

3.选优秀英美国家文学简写本进行课外阅读教学

高二假期时,我要求每个学生在假期选读至少一本英语文学简写本(即英汉对照本)。事先,我推荐一些优秀外国作品给他们,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书店挑选感兴趣的读物。阅读之后,学生要用英语写出读后感或故事梗概,字数不限,开学时交上作业供教师检查。学生们都写出了自己对故事真实的感受和理解以及从中受到的鼓舞和启发。一部分学生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同时在英语语言表达上能运用课本中学到的亮点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我给他们的读后感加注了评语之后张贴在墙上供学生们阅读欣赏或发在班群里分享。阅读简写本使学生接触到了原汁原味,纯正地道的英语语言,提高了他们对英语的领悟能力,了解了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节日习俗,家庭生活和自我奋斗的人生价值观,并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经过三年坚持不断的课外阅读指导和教学,我深切感受到学生的英语学习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更浓,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掌握了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了阅读速度和英语感悟力;巩固了课本中所学的语言知识,促进了听说写等能力的发展,尤其是阅读中的笔头练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起了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拼搏精神。高考中,学生们对自己阅读理解得分非常自豪,英语分数成为许多学生单科成绩中的领头兵。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帮助学生获得了很强的独立阅读能力,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12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统一的要求,划一的指导,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费时多而收效微,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阅读教学缺乏灵动与生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程下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一、教师主导不可缺少

阅读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个性化阅读中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纠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勇于质疑,“学习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启发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排解疑难,对学生的提问如果见解独到,教师要热情鼓励,对教师的解答,如果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也要允许学生保留,求同存异,教师要以同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这样学生才敢于质疑。如在教授《找骆驼》一文时,学生的疑问是:“撒在地上的米,留在地上的骆驼脚印和留在树上的齿印为什么老人能看到,而商人看不到呢?”我认为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立即肯定学生善于发问的精神,并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得出大家认可的答案。因此,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利于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质量。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围绕重难点精心备课,精心设问,把学生送进预定的圈子,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现成的结论。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教师要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阅读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读书的主人。使学生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活动的追随者,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度。新课改的课堂上,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是体现了学生个性阅读的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在个性化阅读中激发兴趣,体验快乐,形成独特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

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与无奈。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当学生选择学习漓江的“水”这部分时,老师问“你准备怎样去领略漓江水的特点呢?”然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欣赏漓江水的特点。这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读书效率也高了。

三、创设“情境”,真切体验

个性化阅读是体验性阅读,学生带着热情,凭自己的经验能力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是以自己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体验文本的,这时他的独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将在文本上打下鲜明的个性的印痕。为了能让学生真切的感悟体验文本,教师应该针对其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阅读磁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探知欲望,在对文本的还原和体悟中感受阅读的妙趣横生。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能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会令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丰富的情感也会随之产生。教师适当的语言煽情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个性化阅读。如在教学《游天然动物园》一课时,我神秘地说:“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游览一个地方,请你带上摄像机,拍下你认为最神奇的镜头”。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对文本的探索中去了。在阅读交流中,学生有的愿意拍下一群亭亭玉立的长颈鹿所形成的巨大而迷人的风景画,有的想拍下顽皮的基马猴,有的主张拍威风凛凛的河马和大象,还有的则想拍下和睦相处的狮子家族。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魅力,巧妙地促进了学生与课文的有效对话,使学生一下子捕捉到了课文所写的重点动物,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体验性的想象、描述。

总之,只要在教学中执行《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学生会在富有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13

看着课程的题目,我以为整本书阅读是由王荣生教授讲的,原来是岳乃红老师讲,这样一位真正的整本书亲历者,做了十几年整本书阅读的老师来讲,倍感亲切和真实,岳老师主要从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界定、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整本书阅读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对整本书阅读做了一个详细的介绍,这个讲座我听了好几遍,觉得还是想听。下面就来说说我的收获。

一、整本书阅读对于儿童意义非凡

整本书阅读是课内单篇阅读的有益补充,它更多采用浏览、略读等方式阅读,提高了学生阅读信息的速度。同时有的书有疗愈作用,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益。儿童的泛灵特点和喜欢代入的阅读方式,都使得阅读是最经济、有效的提高生活经验的方式。

二、整本书阅读有自己的目标体系

整本书阅读有自己的目标体系,岳乃红老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和班级情况制定了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整本书阅读课程目标,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我也要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摸清自己班级目前的阅读现状,然后制定一个阅读目标,从课程的高度来关照整本书阅读。

三、整本书阅读不同时段有不同课型

岳乃红老师提到的整本书阅读的大致流程是导读--自读--交流--延伸,每一个时段都有一定的课型,导课课、自读课、推进课、交流课等。这些课型都有一定的设计目标,有自己独特的实施方式。

四、整本书阅读的评价很重要

岳乃红老师提到可以从阅读的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评价,质主要是兴趣、习惯、效果等;量则是书目和阅读时间。评价的方式不宜固定,要丰富多彩。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要铭记一个宗旨:评价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持续的阅读热情。

岳老师基于自己多年的探索,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引领,我以前也带领学生阅读整本书,但是是零散的,没有系统地实施。听了这个讲座,我也有意识、有信心在自己班级实施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了。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14

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一个重要的阵地。在课堂中“说”的训练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积极挖掘教材中的说话训练因素,让学生学会“怎样说”,“怎样说得好”,从而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创造能力,也为“写”的训练开辟一条大道,让学生学会阅读。

1、学会观察事物。

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和起点,也是说话获取感性认识和“积蓄”材料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观察,首先学习观察有顺序(从远到近)如抓住方位词,其次观察抓住事物特点。由于低年级学生观察随意性大,注意力不稳定,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更多的观察顺序、方法,并教育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2、学会合理想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教材“空白处”,设计有利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环节,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在教师期待的目光中,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呵护孩子们创新的“雨露”吧,他们成年人一样,同样有获得成功的喜悦,被肯定、被认可的需要。由此看来,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训练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3、学会积累语言。

语言不简练,“土话”过多。这是农村小学生作文中常见的语言毛病。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多读、多听,从中积累写作素材外,还应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文字训练。我们所学的课都选自名家名篇,每一篇都是范文。文中句子通顺连贯,用词准确,修辞应用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留充分时间让学生多读、熟读,从中学习一些恰当的词语,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从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学会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15

为了提高自己对阅读课文的认识高度,对关于阅读教学的讲座和拓展资料,做了细致的解读,改变了我的一些想法,认识到了,阅读教学,是凭借文本这个材料,去实现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是学生、老师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尤其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1月2日早上,周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一课,即抓住了文本内容的解读,又注重了读法写法的指导。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阅读,抓重点段、重点句。如“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在读的同时,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表示动作的词“扫”体会海鸥吃东西速度快,比较饥饿等。“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海鸥与老人的感情。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在读中引导了解老人对海鸥的喜爱。教师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文本的解读上,还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表达的方法。如: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等。

《去年的树》的教学设计有四篇,结合自己的教学。我喜欢第四篇教学设计本篇设计共四个板块,板块一读故事,讲故事,整体感知。板块二读故事,交流感悟,多元理解。

1、默读故事,勾画、反复读让自己感动的内容,想想:为什么感动了?

2、全班交流:学生朗读让自己感动的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3、学生结合“鸟儿寻找树”的'相关内容填写“交流卡”,多元理解。

4、结合故事结尾,学生换位体验,感情朗读。

板块三拓读童话,口头编故事。

1、阅读童话《白蝴蝶》(PPT出示前半部分)。

2、对《白蝴蝶》的后半部进行想象,口头编童话。

3、发现《白蝴蝶》和《去年的树》的相似之处。板块四简介作者并推荐童话,激发阅读兴趣。从板块设置看,简洁明了。一二板块重视了读,强调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重视了学生的阅读体验;第三板块拓展了阅读的空间,学生的阅读不仅仅局限在课文,教师适时的进行了引领。提高了学生阅读其他读物的兴趣。

小学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各年段要有所侧重。需要注意的是,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训练,都要重视词和句的教学;再者,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能力,不能割裂开来逐一培养,而应既有侧重,又要整体推进,螺旋上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找准阅读教学的点。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16

辨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彼此联系,相互关联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把联系得比较紧密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形态称之为“场”,如“电场”“磁场”等等。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处于立体的、互动的、多层次平等对话的教师、学生、文本实际上也存在一个“场”。在这个“场”中,教师、学生和文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学生身心无比愉悦,知识体系得以建构,能力得以形成,方法得以掌握,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养成。我们把这样的理想化的课堂教学境界可以称之为“对话场”。而这个“对话场”的创设与形成,正是我们改变课堂教学现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以至于最终形成和谐、融洽的“对话场”呢?

(一)在学生的独立阅读中进行对话。

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基础。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学生自身在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下,自我建构的过程。没有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理解,内因不发挥作用,学生是很难无法完成知识体系等方面的自我建构的。

怎样才能使学生和文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对话呢?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学会做一个“隐藏者”,在课堂中隐去我们的身影,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而要确实做到成为一个“隐藏者”,我们的教师要努力做到“两个保证”。一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时间。二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

第一个保证中要特别注意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质疑问难是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对话场”,完成意象建构的一种基本策略。它能引导学生真正经历与文本对话的全过程,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出现障碍的真正原因,便于集中火力,解决根本问题。学生也能通过在“对话场”中解决这些问题,而获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阅读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生自主阅读的信心。

二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一个教师在教学《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时,在总结阶段,让学生完成了这样一个填充题:你认为花木兰是个xx的女英雄。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谈一谈对花木兰的整体印象,相互交流对课文的整体感受。但学生交流起来很困难,甚至出现了“花木兰是一位巾帼英雄的女英雄”的状况。这就是因为这位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学生被紧紧地束缚在一个小小的框子里。如果我们这样问:学完了课文,你想对花木兰说些什么?你觉得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则对话的空间要大出许多。

(二)在教师的科学整合中进行对话。

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是“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基础,但它并不是全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学习之初,肯定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仅仅依赖这种对话,是不能完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的。而教师的科学整合,则是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关键。

教师的整合一般有这样的两种形式。

1、预设性整合。

一般在上课之前,教师都要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都会设想如何在学生独立对话的基础上,通过一两个大的问题,不断把对话引向深入。而这一两个问题的确定,关键是要看教师是如何对“三个思路”进行整合。“三个思路”即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学习的思路、教者的教学思路。而对“三个思路”整合的关键,则在于教师确定怎样的“三个思路”的交叉点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这种预设性整合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话场”是否最终形成。

2、生成性整合。

上课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问题给予及时的整合。学生课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问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教师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时所产生的问题。对这些生成性问题的整合,我们教师一般有三种处理办法:

①当场解决。

②整合后作为第二课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来解决。

③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解决。

第二种形式是教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突然提出的一些问题或出现的一些意料之外的答案。对于这种形式的问题,一种方法是学到相关的内容时,教师随机给予解决;另一种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形成一两个有价值的核心问题,临时改变自己的预设性教案,并围绕着这一、两个核心问题组织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机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在文本的多向拓展中进行对话。

文本,不仅仅指教材这种文本,也包括其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其他各种教学资源。“文本拓展”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一个层面是从“客观文本”的拓展来说的。什么叫“客观文本”的拓展呢?我们说,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进行对话时,教师不仅仅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还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以及其它各种背景资料、音像资料来共同参与对话,我们就认为它对“客观文本”进行了拓展。这种拓展是文本在外延上,在横向上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另一个层面是从“主观文本”的拓展来说的。学生对文本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关键是要看学生头脑中的“主观文本”是否已经通过对话,经过激活,而变得鲜活、灵动起来;是要看文本中的那些冰冷、生硬的铅字是否已变成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充满情感的画面。这就是以往我们所说的人物形象是否“立”了起来,课文内容是否“活”了起来。这是从纵向来说的,从文本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丰满的过程来说的。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17

识字写字是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养成好的写字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学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我经常给家长发校讯通,向家长宣传学生良好写字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要求家长积极配合,与老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我在平时的课堂板书、批改作业中都注意书写的规范性,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个端正、规范的汉字。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写字“标本”,从而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现将自己的具体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低年级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上,我总是先教学生执笔方法,并将书写姿势的要领“头正、身直、臂开、足平”八个字和“一尺、一拳、一寸”三个一端端正正写在黑板上,然后逐个讲解并示范,让学生记住并一个个指导、指正,让他们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虽然在实际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尽人意的情况;如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不一会儿就发生执笔错误等,但我们可以用上我们的耐心为其指正,并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评价,给其鼓励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对写字越来越感兴趣,这样写字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下去。

二、重视基本笔画练习。

汉字是由最基本的横、竖、撇、捺、点、提、折、钩八种笔划组成的。因此,写好一个字,就要写好它的每一个基本笔划。而每一个笔划都须经历起笔、运笔、收笔三个过程。我从开课的第一天就注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笔划指导,教他们如何起笔、行笔、收笔。虽然他们有时不能理解,但对以后的学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教学“竖”画时,我给学生编了形象的顺口溜:写竖画,仔细分,有垂露,有悬针,用力垂直向下伸。垂露圆,悬针尖,竖画都是走直线。再如教“撇”画时教材上只讲了撇画的几种形式,至于怎样才能写好,学生还是弄不清楚,我就又总结了写撇画的口诀:写撇画都一样,长短弯斜要适当,起笔重,收笔轻,收笔都要撇出尖,仔细观察才漂亮。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为今后的写字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劳逸结合,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我在教学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关注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度”.在教学中努力注意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变化,从而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当然也应注意课间的休息。在教学中我也不断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们的兴趣,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们寓教于乐,从玩中学会写字。如在教学“回家”一词时,我引导学生们想象:“回家”宝宝玩累了,谁可以把他俩送回家呀?激发起学生的热情,然后指出要字时要注意的要领,哪个笔画先,要在田字格的哪起笔等,让学生把这两个字“摆放”正确,让汉字宝宝舒舒服服的,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便会一触即发,写起字来也会认认真真的。

四、正确评价,树立自信。

当学生没有鉴赏能力时,主要是教师的评价。在批改作业时,应主要以鼓励为主,尽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大到一个字,小到一个笔画,都适当给其肯定,如果哪个孩子有了进步,就在班上表扬,特别是班里字写得不好的孩子,更要给其充分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写字热情。我还经常在班里开展写字评比活动,让学生多多参与,并将好的作品展示在班里作为宣传,树立他们写好字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写字欲望。

总之,写字教学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工作,更是一门新的教学艺术,只有遵循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顺利实现写字教学目标。几年的写字教学,让我与学生共同成长了,我一定会在将来的工作中再接再励争取更大的进步。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18

为期两天的培训落下帷幕,冒着酷暑来回奔波实属不易。先梳理一下培训活动过程:王继聚校长和陈学壮主任分别就状物类散文和抒情性散文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做了专题报告,李大森校长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做了报告,朱红甫主任做了讲座《基于学业水平质量检测的阅读教学追寻》。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专家们走下来和教师互动,话题来自教学实际,以生动的语言、大量的实例和多年的教研经验向我们诠释了各个时间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阅读教学的方向,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教师的敬业、乐业、创新、奉献的情怀。专家们的报告使我对语文阅读教学所走过的路程有清晰的了解,更明白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艰巨。场场精彩,让我受益匪浅。

一、阅读教学要以语言学习为中心。

“语文”就是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语言学习得好,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强。可是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认识的偏差,出现了人文性过度,工具性不足的倾向。表现为:重感悟,轻训练;重内容,轻语言;重阅读,轻作文等。小学语言训练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语言学习,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

二、语文教师是阅读教学的关键,语文课要表现语文老师的高度与深度。

各位专家都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爱读书,他们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了语文教师该如何提高的文化底蕴,提高素质修养。我们不仅仅深入课堂多听课例,还要经常实践研究,上课、研讨、读书、提高。我心中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拥有一股自由的情感,一片思想的天空,进行专业的探索,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具有大将风范,要有一股真正的人文气质的形象。要达到这个高度,我们首先要做到:永葆激情,忠诚教育。语文教师要有“天高云淡,笑看云卷云舒,潮起潮落,立于潮头写春秋”的`胸怀与气度。不要因为坏境的改变,经济的冲击,地位的升降而改变,永远保持一颗敬岗爱业的热情的心。然后还要做到:张扬个性,锐意改革,创意教学,形成风格;业精于勤,潜心静虑,默默努力,静静成长。最后还要做到:博览群书,好高致远。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博览群书,将我们的言行内化为学术的性格,在反思中成长。

三、阅读教学中,应该从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

我对这个观点的理解是: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法。指导学生学法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情感载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可贵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要因势利导。但是,指导学生学法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指导学生学法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这是指导学生学法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二是学法最好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而不是老师生硬传授的。

三是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努力上进精神,这是指导学生学法取得成效的保证。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是都能在实践中总结、反思、提高,那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将会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努力,期待!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19

两天的培训让我对“主题阅读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就谈谈我在这次培训中的心得体会。

重视单元导读

单元导读课重在导,以单元导语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对整组内容进行整体感知。主要体现在:导趣,引发情感参与;导读,全面感知内容;导学,明确学习任务;导延,课内延伸课外。在单元教学起步时,要让学生通过单元导读预习全单元,让学生粗知单元内容,对单元的整体脉络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

培养阅读兴趣

“主题阅读”教学共分为五个板块,在二、三、四板块中都有推荐丛书,而且推荐的都是同一主题的文章和书籍,使阅读文本指向性更集中,目的性更鲜明,能够更好地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升阅读速度,以抵达“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阅读目标。

注重系统教学

主题阅读是把一个单元的内容都整合在一起,不再一课一课地教,而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教,这样一个单元变成了一个小系统,那么这个主题就是单元的魂,以此把所有课文串起来。

课堂的学习方式不再是一篇文章的闲敲碎打,而是以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把学生发散的思维最终集中于单元主题这一点上。学完课本内容后,再将这种学习的方法迁移到课外同一主题的其他文章中去,坚持“举三反一”的原则,让学生在课堂中分析比较,并抽象概括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加强小组建设

小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问题深入探讨、共同解决的过程。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全体性和活动性,可使学生之间形成和谐、友好、合作、互助、竞争的关系,为接下来的单元主题式教学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中,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是最重要的。只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施以恰当、系统的评价,就能调动每个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起到纪律约束性。小组合作交流和探讨,令学习效果、课堂气氛产生神奇的变化,学生不仅愿学,而且乐在其中!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外阅读是最直接的语文实践,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这个学期,我校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阅读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课外阅读活动。这次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全校师生品读书已蔚然成风,亲近书本,喜爱读书,学会读书,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已初步形成。同时这次课外阅读创设了浓郁的阅读氛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奠定了书香人生,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将这次课外阅读活动中我校的一些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深入宣传,广泛发动,营造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

根据市教研室的指示精神,按照课外阅读活动的方案,我们学校首先在全校开展了动员工作,通过召开全校师生大会、班主任会、语文教师会、各班召开主题班会、出主题黑板报,通过悬挂名人名言牌和校园文化长廊,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优化班级文化建设等形式,多渠道、深层次宣传“阅读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的重要意义,熏陶和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为深入落实阅读方案的各项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为确保“阅读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阅读活动有效、规范、深入、有序地开展,我校制订了详细的阅读教学计划,并成立了以杨校长为组长,各年级语文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根据活动方案,层层落实责任、分解任务。张春艳老师主要负责计划的制定,各种活动的具体安排和活动的总结评比工作,年级负责人根据教导处的安排,负责对各项活动进行检查,督促落实,各班的教师分工合作,组织本班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并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读书活动,形成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的读书活动,确保了阅读活动的顺利实施。

这次活动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一是读书阶段,要求各班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给学生推荐好书,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指导学生填好阅读记录卡,以班级和年级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比赛,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二是征文阶段,主要让学生对前段的读书情况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收获,参加学校组织的优秀作文评选;三是成果展示阶段,各班根据本班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阅读状况,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展示本班的阅读效果和精神风貌;四是考核评价阶段,由学校组织评审小组对各班的读书数量、质量进项测试、评估,最后评选出优秀班级和优秀年级进行表彰。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我校在“阅读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活动中,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形成人人读书,终身学习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读书学习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营造氛围,弥漫书香。

(1)营造校园大环境。在我校的墙壁及走廊上,悬挂着《三字经》,让学生沐浴书香,感受阅读的情趣。校园随处可见设计精美的黑板报,学生在不经意中就进行了阅读,受到了熏陶;我们还利用校园广播、校刊、手抄报等及时将学生的读书活动进行大力宣传,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2)建设教室小环境。各班的班级布置也突出了读书这个主题,每个教室都设有图书角,学校也有专门设立的图书馆。学生在这些飘溢着浓浓书香的班级文化环境中阅读经典,浸润心灵。

2、有效指导,愉悦阅读。

(1)开设了阅读指导课。学校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在课外阅读方面从细节入手,想方设法,真抓实干,创作性地开展工作,每班每天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各班的语文教师利用阅读课,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并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摘录优美词句,写读后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又帮学生完成了部分积累和消化。教师还在阅读课上,为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或和学生共同阅读,这样,可以增进师生情感,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动力支持。

(2)坚持每天课前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各班语文老师每天从早读或语文课中抽出3-5分钟的时间,采用演讲、朗诵、讲故事、、课本剧表演等形式,以语言训练为目的,展示学生特长,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将学生的“读”与“说”有效地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加强交流,开展竞赛。

以年级组为单位,举办读书活动成果展示会。由学校统一组织,各班师生认真准备,充分开展了“读书之星”,优秀板报和手抄报展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阅读的兴趣,提高综合素质。

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1、初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阅读习惯。很多学生能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看书,自觉读书,并做好阅读记录,学生的阅读习惯正在养成。学生在读书时,不再像以前一样泛泛而读,对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能深入领会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并注意积累好词佳句,阅读方式有了较大转变。

2、学生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少了些浮躁,多了些书香,群体素质悄然提高。现在,在校园、教室、图书室等场所,随处可见同学们阅读的身影。阅读已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孩子们沉浸在课外阅读中,如沐春风。

3、学生写作能力提高了。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熏陶出一颗颗热爱文学的“种子”。学生爱阅读,也爱写作。现在学生能合理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阅读,也掌握了写读后感的方法,并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

4、促进了校风、学风的进一步转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读书上,学校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校园更美了,充满了书香气息,校园里,书声琅琅,歌声嘹亮。

5、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五、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阅读在我校已生根、发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读书学习活动是一项长期、有效、文明、健康的教育工程。今后,我们还要在全校进一步深入开展读书学习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倡导读书明理、读书求知、读书成才的新风尚。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德,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国家和人类的人。

与书相伴的人生,一定有质量,有生机;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内涵,有发展。我们的校园充满琅琅的读书声,飘满浓浓的书香味,让好书伴随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21

通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我深深地体会到: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我认为必须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能力。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因此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教学情境,从最佳的角度切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整堂课的教学设下很好的铺垫。

比如《草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学生对草原非常陌生,对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了解得就更少了。如何让课堂上得生动有趣,激发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呢?我是这样做的:

上课开始,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谈谈对草原的印象,然后出示一幅草原风光图,同时播放了跟草原相关的歌曲。图画、音乐以及师生生动的描述,一下子就把大家吸引了,学生们都陶醉在美好的想象当中……这时,我充满激情地问道“:草原这么美,你们想到草原去看看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想!”学生已经完全被引入课堂的情境当中,在无意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积极参与学习。由此可见,运用多媒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营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激起学生的“兴奋点”,诱发学习热情,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我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阅读。

每个学生的兴趣、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表述……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如阅读了《草原》以后,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的感受一定很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有的深情地诵读,有的和着音乐翩翩起舞,有的高歌一曲,有的写起了小诗,有的和同桌交流……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

四、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借助想象力而发展,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先导,由此可见想象对知识的重要性。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通过想象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描述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抓住主题,加深理解。其次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一对“孪生兄弟”。着名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与作者文章的思路连起来,着重把握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通过阅读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使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真正读出了感情,真正体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五、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在提高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2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成诵"这些都强调了读书的好处。以读为主是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活泼好动,这就要避免单调、乏味的读,灌输式的讲解,这样才能保证阅读质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我认为,低年级要想提高阅读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之后喜欢上语文课,是我们低年级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要获得优异的成绩,一个主要的步骤是处理动机问题,即唤起学习兴趣。"让学生们体会到阅读学习的乐趣。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小学生,听见老师要给讲故事,他们会挺直身体,乖乖的竖起耳朵,听得特别专注。这时讲完这个故事后,就给他们推荐这类课外书,从而激起他们的阅读阅读兴趣。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我反复示范,注重启发,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根据内容分角色表演,让他们亲自参与,调动儿童多种感官去学习,采用多种形式,比如:个人读,小组读,配乐读、表演读、轮流读等等,均可自由选择。在饶有趣味的表演与朗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同学之间比赛读

在有感情的朗读比赛之前,我首先把评分标准写在黑板上,读错、读漏一个字扣1分,语句读得特别流利加1分,全篇文章读得特别好的加5分。我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赛读,并且评选出小组冠军,并授予他们"朗读小明星"称号。学生在这样的原因下就很喜欢朗读课文,而且会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甚至还有学生主动找老师要求再次比赛的。有时还找课外书上的小故事比赛读呢,这样把他们的读书热情掀起来了。由原来的"要他读"转为"他要读",天长日久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形成了,这些都离不开阅读的实践活动。所以说,没有朗读,语文课就不是真正的语文课。

三、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要注意力集中,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读正确、通顺。学生一旦养成认真、专注的阅读习惯,也会影响其他方面向好的方向发展,对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都非常有利。读书还要边读边想边画,读想画要结合。自己读不懂的地方,重要的词语、句子,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不认识的生字,在朗读课文时都要勾画出来。对于难读的句段,我都要亲自点拨、示范,再让学生练读,直到读出感情为止。从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文章中的格言警句,精彩的段落,可以摘录在本上,随着年级的增高,就可写读书笔记,总之,伴随着思考的读书,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四、指导阅读有价值的书

举办"读书节"、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提升学生读书质量。定期开展班级"读书小明星"评比活动。树立榜样,激励学生争当阅读小明星,营造读书氛围。分享读书的快乐。同学们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一些读物互相交换着看,把各自的读书感受相互交流,

总之,阅读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我们要采用学生喜欢的阅读方式,培养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积累词句,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提高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23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就是给了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一念及此,我不由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也结结实实成了我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一、创设情境,披文入情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每节课上,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语言、眼睛、动作……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用情感去融化语言。

在教学实践中,努力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同时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语文,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创造“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尽情地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我们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

在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在生活中学语文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我们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三、多一些感悟

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培养创造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不仅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要组织好、引导好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对这个大课题,面对新课改,让我们大胆地去实践,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