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东师校园时光
往事悠悠,岁月在时间的隧道里奔走,从没有停歇它的脚步,回眸走过的路程,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在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的那段时光。翻开老照片,一个个熟悉的面孔,一段段校园生活的往事,在记忆的深层浮现……
1976年,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我和其他入学的学生一样,在妈妈的陪同下背着行李和生活用品,在一片锣鼓的喧闹声中走进东北师大校园。高年级的同学在校园里迎接新生入学,老师和学生会的同学也在各自的系里接待前来报到的新生。
东北师大校园可真大呀!有山有水,绿树成荫,到处鸟语花香,我仿佛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里,心想我的大学生活就要在这里启航,心里满是憧憬。
记得那时是住在老三舍,宿舍很简陋,六个同学一个寝室,睡上下铺,床褥是草垫子的,但我们也感到很温馨。
那时,东北师大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食堂用餐都是免费的,每到开饭时间,同学们都会有序地到食堂排队打饭。那时我们吃得最多的早餐就是一碗玉米糊粥,几片早餐饼干,几条小咸菜;中午有米饭和一两个菜,也是很清淡的那种。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就是在这种粗茶淡饭的滋养中,东北师大为国家各个领域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为社会做贡献。
入学之后是一周的军训,对那套发到我手里的草绿色军装,我爱不释手。因为那个年代,人们对军装特别喜爱,感到穿上军装很神圣很光荣。军训时,我觉得自己俨然就是一个女兵,扎着两个小辫子,扎着束腰,英姿飒爽。
军训结束了,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开始啦。我们中文系学生,每天基本就是教学小白楼、阶梯教室、食堂、宿舍四点一线,校园的人行道上,留下了我们的欢歌笑语。
大一下学期,学校举行了越野赛,全校学生不分年级统一听发令枪,从校园出发,跑到人民广场,绕转盘一圈返回学校,据说有近10公里的路程。奔跑的同学们逐渐拉开了距离,还有的掉队了。我始终保持一个速度,用自己的耐力和毅力奔跑着,在宽阔的人民大街(当时称斯大林大街)上奔跑着,全程绿树成荫,街道整洁清爽,心里油然觉得,我的家乡太美了!我调整着呼吸,想到假如我是一个军人,就必须勇往直前,这是军训给我带来的动力。最后,我以自己的拼搏精神取得了这次越野赛的第四名。当我最后冲刺跑进校园时,我的老师和同学都簇拥着我,有的给我递水递毛巾,有的帮我揉肩敲背,那种被温暖的幸福感,让我眼泪都要掉出来了!
越野赛不久,又一个考验来了,全校掀起了无偿献血活动。我是党员,1975年,上大学前一年,我就入党宣誓了。虽然刚跑完越野赛,身体有点疲惫,但作为党员,这样的献血机会,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参加。200毫升血在自己的身体里不算多,但也许能够为挽救一个生命尽一份力。带着这样单纯的想法,我撸起袖子,靠在了献血床上。
帅气的辅导员卞老师一直陪伴着我们,卞老师负责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生活。说他是老师,其实更像我们的大哥哥,因为他就比我们大几岁。他个子不高,浓眉大眼,一笑两个酒窝,露出一口小白牙,男同学和卞老师相处得更像哥们儿,是可以在一起吃饭喝酒的那种融洽。卞老师特别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每一个同学的成长与进步。有的学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卞老师就帮助他们申请学校补助,解决他们的生活费用,令大家很感激。
校园里的俱乐部是学生们最想去的地方,只要一有新电影,学校就会组织学生观看。那个时候的老电影,伴随着校园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因为咱长春有个长春电影制片厂,这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有许多战争题材片、农村题材片的电影都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的。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看着红色电影、唱着红色歌曲长大的,这是我们作为长春人的骄傲。
每天,校园里的人工湖——静湖边,总会传来朗朗的读书声。静湖是东北师大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静湖湖面不大,但两岸杨柳轻舞,波光荡漾,湖水清亮,水草漂浮,有一种洞庭一片天的感觉。每到夏季,那里就聚集着无数学子的身影,有的在默读,有的在朗诵,有的在记单词,伴着轻微的湖水逐浪拍岸声,湖边假山上小松鼠的淘气攀爬声,湖边树上时而传来的鸟鸣声,各种声响合成一股美丽的声浪,在校园里回荡着。
阶梯教室的共同课堂魅力无限。几个年级的学生在阶梯教室一起上课,让我感到很新鲜。学习氛围非常浓厚,爱学习的学生会早早地来到阶梯教室,找到合适的位置坐下,准备听老师授课。师生关系很融洽,虽说是共同的大课,可老师却能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学生上课也都认真听讲,课堂教学风气非常好。真怀念那些坐在课堂里的日子,感觉就像在昨天。
毕业离校的那天,同学们相拥而泣,紧紧地拉着手,不愿意转身。也许只一个转身,有些人今生都不会再相见,因为同学们都来自天南地北、全国各地,因为东北师大,我们才走到了一起,我们彼此能相遇,共同度过几年学习时光,是多么的难得。我在心里默喊:再见了,同学们!再见了,我的母校!
当历史的年轮转到了2020年,又是毕业季,而我已经毕业离开学校40年了。40年的风风雨雨,40年的历史变迁,我老了许多,母校东北师大却越来越年轻,几番旧貌换新颜,校舍变了,教学楼改造重建了,已经几乎完全找不到过去的模样了。这是时代的进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40年我一直生活在长春,从不曾远离东北师大。40年来,每一次路过母校,我都会放慢脚步;每一次故地重游,我都会细细回味曾经的流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