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
我习惯了每天运动。如果哪一天因故没有晨跑、打球,我会选择走路这种最简单轻便的运动方式来完成当天的基本运动量。
单位在城东新区,距家十公里。我们通常坐单位通勤大巴上下班。杨家坪隧道通车前,往返城东方向车流拥堵,坐车需40分钟左右。在办公室电脑前忙碌了一天之后,我总感觉神经紧绷,眼睛干涩酸胀,脖子僵硬,腰酸背痛胳膊疼。下班路上还得看车流拥堵,心塞闹腾。为了调节身心,及时有效缓解上班疲劳给身体机能带来的种种不适,我经常在通勤大巴走到约一半路程时果断下车,然后慢悠悠走路回家。
走在路上,腰背挺直,脑眼放松,手臂随着双腿的律动小幅自然摆动,筋舒骨爽。沿途闲赏道旁风物,顺带探探街边闲事,惬意逍遥。花个30分钟左右走路回家,运动量刚刚好。
走在路上,时有小惊喜。比如,从进城卖菜的郊区农民手上买到农家有机蔬果,偶遇多年未见的同学或朋友,从路旁广告得知市区某地又新增了一处吃喝玩乐网红打卡地等。更有妙者,行走间,脑海中连日来冥思苦想百思不得其“全”的某个工作方案于怡然思绪中瞬间清晰起来。这些小惊喜,让回家的路更加轻快无比。
走路回家,增加了动能,纾解了疲劳,还有诸多附加值。一举多得,好处多多。
对上班一族特别是坐班人员来说,提倡多走路既是一种运动理念,又是一种运动方式。
我不但中途下车走路,上车前也变着花样多走路。我很少像别人那样站在候车点等车,而是发车前在附近来回走上几分钟,或者干脆沿着通勤大巴行驶路线走到某个点再上车。通勤大巴到达单位后,我几乎雷打不动地从单位大门口下车,有意多走一段路再进办公室。
城市公交系统越来越便捷。有时我下班后不坐通勤大巴,在单位附近先走一通路,再乘公交车回家。而且,我不喜重复,每次行走的路线和乘坐公交车车次都会有所不同。走得勤了,附近公交枢纽站、公交运行线路及各处公交站台位置等都被我摸得一清二楚。视野豁然开阔,我几乎成本地通了。
我爱走路由来已久。在外参加活动时,在路程不远、不赶时间且能确保不迟到不耽误事的前提下,我一般优先选择走路往返。曾经有几回,我下班后乘坐大巴车回安仁老家,晚上在离家8公里外的灵官镇下车以后,再无公交可乘。我不想麻烦亲友,一个人安步当车,背着行李包沿着公路线披星戴月走路回家。我优哉游哉地不期而至,让家中早已睡下的老母亲大大地吃了一惊。
走路不但锻炼身体,同时也是考察周边事物、了解掌握信息的一个重要调研方式。在外出差,我以脚步丈量的方式把住地四周研究清楚,以利行程。2010年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无论是在大学校园、出租公寓还是研学旅途,我对附近区域各方面情况的掌握远比班上其他同学要多。无他,概因我经常不吝脚力,坚持毅行在周边数公里的路上。
可能有人要嘲笑说,有车不坐偏要走路,吃饱了撑的!其实,提倡多走路恰恰是解决人们吃饱了撑的绝佳办法。现代人为什么容易发胖?为什么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富贵病多发?主要原因就是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吃得太多太好,身体摄入的营养大大过剩,使消化系统不堪重负。不仅如此,不少人生活方式慵懒乐享,能躺不坐、能坐不站、能站不走,跬步之遥都要驾车代步。美食诱惑没管住嘴,安逸好静又迈不开腿,身体能健康吗?若要身体康健,一定得多运动。即便你不愿参加运动量大的体育活动,多走路消耗掉身体里多余的卡路里也好啊!晚上在外应酬、吃饱喝足之后,试着走路回家吧,你那“吃饱了撑”的胃指定能得到解压。
凡事有度。作为一种运动理念和方式,每次走路的距离和时间不宜太远、太长,有个三四公里或者三四十分钟,足矣。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走路,舒展筋骨,让身体机能活跃起来,让心中的快意持续飞扬。健康的身体永远在路上,你说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