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章
西西文学整理的春节文章(精选14篇),供大家欣赏,喜欢请收藏与分享。
春节文章 篇1
春节刚过,耳畔似乎回荡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饺子的清香还在空气中久未飘散,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就要到了,这是继新年后值得全国人民欢庆的又一个节日亮点。
说到元宵节 ,不能不提到吃元宵。元宵在民间还有一个俗称叫做‘汤圆’。因其皮薄个圆,果馅甜香,象征着人们的生活和心情甜蜜,团圆之意。望着天边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三五个友人沏一壶香茗小酌趣谈,或者是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欣赏着中央频道播放的元宵节晚会,舞台上彩灯闪烁,布景灯光千变万化,照射出一幅幅美奂绝伦的风景画,我不得不佩服现代高科技的发展迅速,想起二十五年前我的家乡关林镇过元宵节时那热闹的场景来......
八十年代的关林还是一个比较闭塞,落后的北方小镇,窄窄的街道四处是简陋,杂乱无章的房屋。红色或者是灰色的砖墙呈现出古老传统的民族建筑风格,完全没有一丁点 粉饰装潢的色彩。
那年代,电视机在农村普及没几年,最热闹的莫过于元宵节晚上挤在熙熙攘攘人群中去小镇上观看灯展了。参展的花灯基本上是由各家大企业单位赞助的,街道的绳子上挂满一个又一个带有民间故事趣味的花灯,灯上写着谜语供人们欣赏。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猪八戒背媳妇和老鼠娶亲这两组大型花灯,猪八戒的外型做的很高大,和电视剧【西游记】里的猪八戒造型一模一样。黑色的僧袍裸露着胖胖的肚子,大大的嘴巴傻傻的笑着,背上背了个漂亮的花媳妇,模样憨态可掬。老鼠娶亲是由八个身穿花衣服的小老鼠抬着一顶花轿,花轿里有一个娇羞可爱,盖着大红盖头的老鼠新娘,花轿前一匹大白马上端坐着身穿礼服戴礼帽十字披红的老鼠新郎。花灯通上电源,穿着花衣服的小老鼠分别摆出不同姿势一仰一合,仿佛是一群富有生命力的小生灵活泼生动,充满灵性。
每到元宵节的那一天,各个村子推出的东北大秧歌,还有民俗风味浓郁的踩高跷和龙狮舞等,吸引着小镇上的人们,那一排排化了彩妆穿上绸服的秧歌队伍手拿折扇,挥舞着腰间的红绸带从镇政府一直延伸到洛龙路上,汇集成一片彩色的花海,还有穿着戏服踩高跷的演员打扮成小旦,武生各种角色,一扭一摆,一个媒婆妆扮的老婆婆,吸着烟袋,骑着小毛驴,后面一个老汉吹着八字胡,手拿皮鞭,不是抽打着前面的小毛驴,动作特别滑稽,让人捧腹大笑。
最引人瞩目的当属王圪垱村的龙狮舞和排鼓,半人高的大排鼓两个人组合起来,只听负责指挥的演员一声口哨,霎时咚咚咚有节奏的排鼓声声势 冲天。几十个人挥舞着长长的龙灯飞跑着,摆出各种阵法,那龙灯在演员手中轻盈灵动,吞云吐雾。难度最大最有风险的是耍狮子,几十条板凳搭起高高的架子,舞狮的演员一个在头里,一个在后尾,站在高高的架子上不仅每一个动作要配合默契,还要小心自身安全,更要有高超的舞技和非凡的胆识。金黄色的狮子张着血盆大口,栩栩如生,再配上鼓声震天的大排鼓,真的是山摇地动,龙吟虎啸。那场面浩大壮观,看到精彩处,围观的群众不时鼓掌叫好,让人意犹未尽,流连忘返......
二 十五年的岁月变化真的很大,如今的关林镇完全改变了模样,而且还是洛南经济建设重点开发区。街上几十层高的大楼随处可见,人工修剪整齐的绿化带和各色花树装扮着小镇的大街小巷。关林镇还是全国贸易商品的'最大批发市场,商品种类繁多齐全,物美价廉,每年吸引着大江南北的客商到这里招商,投资。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元宵节的灯展随着儿时记忆早已淡化走远,我也从十几岁天真少女蜕变成一个成熟的中年妇人,我不禁感慨,真是岁月催人老,四时景异然啊......
明天就是元宵佳节,祝愿关林这座美丽的北方小镇的经济建设,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蒸蒸日上,更加美好,愿家乡的父老乡亲生活像元宵节的元宵甜甜蜜蜜,团团圆圆......
春节文章 篇2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
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现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为了“辞旧迎新”。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春节文章 篇3
不必说红通通的灯笼、不必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白雪、不必说香喷喷,圆鼓鼓的饺子、更不必说穿着新衣服的孩子们,这热闹的春节,正踏着浓浓的年味走来。
除夕夜来到奶奶家,原本宽敞的屋子一下变得拥挤起来;原本冰冷的气氛一下热闹起来。奶奶和妈妈开始炒菜、包饺子,而爸爸和爷爷聊起了当年的陈年旧事,我们几个孩子却打闹在一起。菜很快就上齐了,明亮的客厅中的桌子上摆满了美食佳肴,让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们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时光在我们的一片欢声笑语中度过。
“守岁全家夜不眠,怀盘狼籍向灯前”。守岁可是春节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全家人吃完饺子,围在一起欢声笑语的看着春晚,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和爸爸在庭院里点燃了新年的炮竹,清脆的鞭炮声喜迎了新的一年。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年初一,是春节开始的第一天。早晨,亦拿起一副新对联,开始除旧迎新,把旧对联撕下来,可是那旧对联好像在跟我淘气,然后死死的站在门上,不愿下来。最后,我出动了杀手锏,有水泼在门上,然后那旧对联像打了败仗一样,慢慢飘落下来。拿出那副新对联,把胶带贴上去,挂在门前,按压,大功告成。
看着这红红的对联,心里美滋滋的。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敞庐”。拜年,也是春节春节重要的一个环节。亲朋好友相互拜年,最高兴的数我们这些孩子了,磕个头,说几句拜年话,拿着红包,虽然数目不多,但是也是很开心的。大人们互相交谈,欢声笑语声传出去很远很远……
这就是春节,一个热热闹闹的春节。
春节文章 篇4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突然怀念起儿时的春节,许多的情景都历历在目。
记得从姥姥、姥爷家转学,回到我的出生地,那个偏远的坝上小城,是在1973年。那时的我刚九岁,正在上三年级。与姥爷家相距150公里,但口音却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时难以改口,以至转学后时常被同学们学舌调笑,大约一个月后才慢慢改变了口音和同学们一样了。
儿时的我,同许多的孩子们一样,最盼望的就是过春节了,至今也有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普遍的家庭生活都比较拮据。市民的粮食都有定量,买米面油要粮本,买布要布票,肉要肉票,糖要糖票……副食供应很紧张。所以,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相对比较多点的肉和其它一些平日吃不到的美味。
我接触的富裕家庭不多,那时也没有太大的贫富差距。春节前,每家都要彻底打扫屋子,拆洗被褥,洗许多衣物。那是个样板戏的年代,清楚地记得家里墙上挂着《龙江颂》中江水英和《红灯记》中铁梅的剧照。随后,家里要做的就是要准备新年的食物了,当时几乎每个家庭必有的三样就是:压粉条、炸点心、炖猪头。也买点糖块,炒制一些花生、瓜子,油炸一些蚕豆,也叫兰花豆,还有中秋节时储存在地窖的水果,这已是不错的条件了。
白天父母上班,这些准备工作都是在晚上进行。粉条是用纯土豆粉做成的,坝上盛产土豆,比玉米粉、红薯粉要筋道、好吃,做粉条工序比较复杂,还有一些小技巧,以至我一直也没有学会。每次做很多,做好后,一团一团的直接放到院子里冻起来了,这样也便于保存,做菜时也方便取用。我的家乡地处坝上,冬季最低气温常常达到零下40度,院内的东、西厢房也便是天然的大冰箱了。
炸点心主要是糖枣、麻花和江米条,这可是个技术活,不是每个家庭都会做的。我家每年都要请人来做。和面很关键,发面、搭碱、软硬、糖量等等。搓麻花很有意思,把和好的面切成条搓几下,折成三折,提起来就自动扭转成麻花了,我也在旁边认真的看和学,也试着搓了几个,没想到也成功了,受到父母的夸奖,心里还颇得意呢。搓好的麻花摆在一起,最后用北方特有的胡麻油(也称亚麻籽油)炸熟,金黄色的麻花便出锅了,一定要控制好火候和油温,点心可不需要外焦里嫩哦。
再就是炖猪头了。因为,当时肉价虽然只有八毛多一斤,却也要凭票供应的,而且也很有限,价格还是比猪头要贵得多且不用凭票,每家都要买三四个猪头。那时的家庭双职工每月收入大概也就四、五十元,养活五六口人,生活都不易。
炖猪头事先要用在炉膛烧红的铁钎子把猪头上的毛烫掉,弄的满屋子都是燎猪毛的味道。最后洗净,每个猪头分为两瓣,便于炖熟。那时,家里都用的是灶膛、铁锅,锅也比较大,满满一锅猪头要炖两三个小时才能炖熟。渐渐的铁锅里的肉香就飘满房间的每个角落,也飘到了窗外,左邻右舍都能闻的到,令人垂涎。我最盼望的就是三十晚上吃炖好的猪头肉了,最爱吃猪鼻子的部位,也只有今晚才可以足吃一顿,平日节俭的生活吃肉是很少的,剩余的就要挂在厢房,冷藏起来,留作以后慢慢吃了。
晚饭后,天色已黑下来,每家院子里都要挂起红灯笼。我们这些孩子,则每个人提一个里面点着小蜡烛的纸灯笼,有圆的也有长的,也有家长们自己做的,形态各异。兜里揣着着不多的鞭炮就跑去街里玩了。那时的炮竹很小,也很便宜,二毛钱一挂,只100响。这也不舍得一下子放完,而是逐个的摘开,单个的去放,为的是玩的时间更长些,点燃后没响的那些,也要拣回来掰断,用香头点燃火药看喷出的火花。有些调皮的孩子把点燃的炮竹扔到其他孩子的灯笼里,随着一声炸响,他得意的笑了,而被炸坏灯笼的孩子,委屈地提着破灯笼哭着回家向父母告状去了。
那时的家庭都没有电视机,只有在外面和同龄的孩子们一起玩才是最开心的时刻。偶尔也和父母玩玩扑克,听父母讲讲他们小时候过年的故事。许多人在年三十晚上是不睡觉的,这叫熬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守岁,我熬不住,却也睡得很晚,就这样其乐融融的度过除夕之夜。
那个年代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年味却是浓浓的,四十多年过去了,太多的回忆至今仍记忆犹新,令人怀念,每每想起儿时的春节,也是那么的温馨、甜蜜和幸福!
春节文章 篇5
春节不知不觉在忙忙碌碌中到来了,每到这个时候,我内心都是很不平静的,半喜半忧。流水岁月沉淀的是美好珍贵的往事,不曾忘记过,若隐若现相伴至今。
春节虽是一个中国人喜庆的节目,但是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人们也有着许多的思念,尤其是那些父母已经去世的中老年人,他们在看到儿孙欢乐的同时,也在思念他们已经逝去的父母亲。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疾驰的年轮仿佛瞬间一跃,不知觉中人生三十九载、下一个春天我整整四十岁了!眼前2018春节的脚步越来越临近,每年春节总会想起儿时的爷爷奶奶,在心里像云雾般的缭绕。思念挟杂着淡淡的悠伤,忘不了爷爷奶奶在世时,一家人过春节的其乐融融……
在乡下,家家户户赶在冬至腌腊鱼腊肉等准备年货,喜气洋洋的年味早早的弥漫了整个乡村。用大人们的话说一年辛苦到头了,似乎没有比过年更期待的事情,盼漂泊在外的游子归家、一家团圆,合家欢度春节。热诚的亲情缱绻在迎春的气流中,这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心愿!
春节充满无比灿烂的光景镌刻在人们的心上,是人生中一个唯美、团聚、欢乐、思亲、念故、情感的代名词。蕴涵太多深邃的寓意,家的温馨,亲人的牵挂,幸福的祈望,美好的祝福……
当吃年饭的鞭炮,——噼啪啪啪的响起,坐在餐桌上的我默思着爷爷奶奶,脑海里闪现儿时一家人吃年饭的情景,今已变成珍贵的流年。在这家庭温馨、新年玉锦的时节,曾经暧暧的祖孙深情潜润心田,定格在新春的怀念中!
那亲情浓郁的朝夕相伴,爱家顾后的真挚无私,甚至老态龙钟仍然为家庭操劳不倦,即使能献出一点余力也竭尽身心。我无法用文字来表达出心里的感情与怀念,这段往事是我人生中经久不衰的歌谣。
那时一家人笑逐颜开围坐在八仙桌前吃年饭,摆满了一盘盘的美味佳肴,这是丰盛纯正的一桌农家菜。大人们疼惜的叫我多吃菜,吃不完的饭不能倒掉要存起来,吃完了坐在桌前待一家人一起下桌散席,母亲会拿出两无钱塞在我衣兜里,这便是我记忆中的压岁钱。那时还是孩子的我不懂这些习俗讲究,这淳厚的乡村民俗风情、赤诚的爱子之心,动感的摇曳时光中闪烁!
平日很少喝酒的爷爷,吃年饭前、把散装的白酒倒一个在小玻璃瓶里,放在开水中汤热,一口一口的慢慢抿起来,仿佛品味着家庭美满幸福的醇香!印象中最辛勤的是奶奶,过年也难得清闲下来,一日三餐都是她在灶台上操持。家里有亲朋好友来拜年,客人一来要把家里炖的汤,端上桌热情款待,这是我们家乡招待客人的新年礼仪,这些都是奶奶在忙乎着。
那时家里还没有电视,除夕晚上到邻居家里去看春节联欢晚会,一台最老式的黑白电视机,坐满了邻里乡亲,嘴里嗑着瓜子,有说有笑,脸上浸润在过年的喜悦之中。夜色中所有的房屋灯火通明,一晚照到天亮,一阵阵欢声笑语凑响在除夕夜,勾勒出乡村最璀璨欢乐的夜景。
八十年代初期的乡村,我最早的印象中,烟花炮、乃至当今盛行的国粹娱乐经典麻将,在乡下很少见,大人小孩主要靠是扑克牌娱乐。
时光转瞬即逝,想起我和弟弟妹妹,孩提时一起成长,被爷爷奶奶呵护疼爱的童年。那深沉的慈爱从旧岁中暗涌而来,在岁月的幽灵梦影中、天国里的爷爷奶奶依如往昔护爱着我们!
如今我们兄妹都已成家做父母了,离开了生养我们的故乡,关怀爱抚我们长大的老屋,分别在不同的异乡扎根安家,可春节再也没有过儿时的团聚,却是陈年旧岁暧心入骨的回忆。
美好难忘的事情总是弹指一挥间,今天一回眸三十多年了,真让人感觉光阴似箭,人生如痴如梦!当岁月勾起温情感念的回忆,不由而然会触景生情,心里、眼里、梦里,皆满了曾经儿时的朝朝暮暮。
儿时的年味是甜美的回忆,却又铭刻着对世故亲人的怀念。长大后历经一个又一个春节,已渐行渐远,然记忆中的春节如陈年的美酒,越酿越醇、历久浓香。心潮荡漾着那段悠悠岁月的情,犹如一曲清婉凄美的笙箫,低吟浅唱在美丽的春天里,此时百感交集!
家有一老是一宝,没有了父母的孩子就如同没有了家,自己原先对这句话的感觉并不太深刻,今年的感觉格外的深。没有了父母亲,过年的感觉突然的没有了,因为自己不知道去那里过年了,过去父母亲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过年,可是父母没有了,不能守候在父母亲的身边,过年味道就淡了许多,过年的心情也淡了许多。
吃不到父母亲包的饺子,吃不到父母做的年夜饭,听不到父母亲关心的唠叨,春节里,留给我们只有对父母们无限的思念。
时光向前飞奔不停,但儿时的春节在更新的年轮中回转不弃,辞旧不忘祖,不忘亲,不忘恩情。岁月无法从我心间带走爷爷奶奶,在故乡、在儿时、在老屋,曾共度春节的温馨惬意,一幅流年的印迹在温暧中情思……
春节文章 篇6
过春节就要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放烟花爆竹、看春晚等,长辈们还要给小孩压岁钱。我们家过春节也是如此。
除夕那天,我们一早来到奶奶家,大人们开始忙着准备中午的过年饭了。我却乐悠悠地看起了电视节目。中午,我们邀请了大妈妈一家一起吃团圆饭。吃到一半时,大妈妈就要给我压岁钱,我和爸爸妈妈都说不用给,但大妈妈还是把压岁钱硬塞进了我的口袋。爷爷奶奶也给了我压岁钱,说是对我努力学习的奖励。
下午,我们去外婆家过年了。一下车,我就跟刚从深圳回来的哥哥玩起来。后来,舅舅带上我们去买了两个特大的烟花。我兴奋得盼着天能马上黑下来。甚至在饭店吃丰盛的年夜饭都有点心不在焉了,满脑子想着快去放烟花。
回到家,在我地催促下,舅舅和外公抱出烟花放在一个安全的位置。舅舅迅速点燃了导火线,又马上跑到一边。只听一声巨响,绚烂的烟花在空中绽开了。我捂着耳朵、仰起头,贪婪地看着一朵接一朵绽放的烟花。它们五颜六色,一会儿像孔雀开屏,一会儿像百花齐放,一会儿又像群星闪烁,美丽得让人陶醉!
春节文章 篇7
前几天,女儿在微信中说“考上研究生了,拿到驾照了”,还说今年要开车送我回老家过年。我盼望着,盼望着……
今年是我48岁的本命年。遥想儿时过大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那时农村大多数家庭普遍穷、姊妹多、住房少,生活接济困难。我家姊妹七个,五男二女,劳力不少,挣工分也不少,但就是粮食总接济不上,更谈不上盖新房。因为穷,没有足够的房子,几个哥哥的婚事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幼小的我,心底曾暗暗发誓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将来要干大事创大业挣大钱盖大房子,让自己最亲最爱的人有衣穿、有房住、有肉吃。而那时平常人家很少吃肉,只有过年过节才会多少割上一点肉。于是小伙伴们都盼望着过年,可以吃好穿好玩好。
我清楚地记得那时最好的年饭,碗底多是自家制作的红薯粉条,然后再蒙些花肉、豆腐、海带和肉丸。每逢大年三十、初一做好年饭后,妈妈总让我们先给大伯大娘送去,然后才允许我们动筷。那时长辈给的压岁钱都是一毛两毛,五毛就不多。那时也很少有人喝酒,即使到舅舅家也是大人们沾沾嘴而已。
那时的新衣多是自家用蓝布、黄布做的,鞋也是姐姐纳鞋底,妈妈上鞋帮,很少有百货大楼买的东西,第一次买鞋就是解放军叔叔穿的那种带橡胶味的“黄鞋”。啥时能穿上一双真正属于自己的皮鞋或胶靴,骄傲地行走在村中大街上,也是我幼小时的一大梦想。
那时最难忘的是老家上坟。我们老家祖宗留下规矩,凡是男丁,不管你干啥,不管有多忙,不管有多远,年三十必须赶回老家上坟。说是老祖宗要清点人数,赐福家人,必须人人到场,不到场就是不孝。那时上坟都是年三十晚上,踏着厚厚的积雪,带上贡品和鞭炮到祖坟集中,依次给祖上进香,然后燃放鞭炮,火光冲天,炮声震震。从燃放鞭炮声音的高低、时间的长短就可以听出一个家族富裕的程度和人员的众寡。后来改成年三十下午上坟,上坟的人员也不仅仅限于男丁,女娃也可以,虽然方便了行走,但再也看不到“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了。
还有就是农村过年看大戏。那时没有电视,几乎村村都要排戏。我们村排练的《洪湖赤卫队》、《刘胡兰》、《朝阳沟》等剧目,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可惜剧中的老演员不少已不在人世,但他们那熟悉而又习惯性的唱腔设计和那一招一式的表演动作还不时浮现在我眼前……
现在的农村,我儿时的梦想都已实现。成排成行的小楼规划齐整,一户一院住着宽敞明亮,硬化的街道干净整洁,街道两旁还有路灯,不少家庭都安装了闭路电视或网络电视,大多数农民都用上了手机,商场超市一个接着一个,有的还有网吧、歌舞厅,城乡差别在一天天缩小,农民的幸福指数在一天天提高。我相信有党的正确领导,广大农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春节文章 篇8
快到春节了,鞭炮声音和纸张愈来愈多,可忙坏了清洁工人啊。一个小区纸屑的数量可以堆成小山。有一种鞭炮叫做摔鞭,如果你拿着一摔就会震到手。
如果有机会就让劳累的爸妈休息一会儿。过年时,小伙伴一起玩耍,却忘记了爸爸妈妈这一年付出了多少,你又回报了多少呢?
我觉得和家人一起干家务比较好,或者和家人一起去郊游比较好,一起玩,欢声笑语多好啊!还有几件关于安全的事。
一、不碰电源,以免触电出危险。
二、不在人群众多的地方拥挤,如超市、电影院等,会有安全隐患。
三、不自己放鞭炮,以免伤害到自己。
四、不去危险地方玩耍,比如水边、井边、马路上。这种地方非常不安全。如果以上事情你没做到的话,一定要尽快改正。
安全很重要。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吧!
春节文章 篇9
盼啊!盼啊!眼看春节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火箱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街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货物都齐全,琳琅满目,人们恐怕想买什么都难以选择!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是。买来的年画怎么贴,那有自己的喜好了。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千秋。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节一到,可一饱口福了。家家备有鞭炮,人们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新年,在春节前,人们一出门,如果遇上了好朋友,总是口中不忘说一句:“上街啊!”
春节到了,小朋友们便早早起床,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开始了传统的拜年仪式了。小朋友们对父母说着一些吉祥话儿,爸妈拿出压岁钱,让小孩子们高高兴兴。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够吉祥如意,招财进宝。
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而最高兴的则是我们,可以大把大把地攒取压岁钱,然后欢天喜地跑到街上去买很多好玩的东西,如小汽车、四驱车、玩具枪、足球等,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大赚一笔了!
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鞭炮烟花……大人小孩们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
春节文章 篇10
外婆家的一名新成员——小狗,尽管它在除夕夜和传统的春节兼西方浪漫的情人节的那两天的所作所为让我们担忧、揪心,可是结果却不失有趣,让人开怀大笑。除夕那天晚上,我去外婆家,却不见小狗那绒球般的黄身子,赶忙问外婆:“小狗哪去了?”外婆伤心地回答我:“小狗被人哄走了。”听了这话,我顿时为小狗的处境担忧起来,心想:它会不会遇到坏人了呢?会不会被哪个人欺负呢?被人哄走了,宰了,还是养着?还是希望它好好的活着呢,这小家伙。”我们大家议论纷纷,都为小狗的下场担心。看到一个鸭头,小舅舅说了:“连这个鸭头还没给它吃完呢。就没了。”相处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月,彼此都有感情了。很多戏剧性的变化。
大年初一,我在外婆家放鞭炮时,眼前出现了小狗的黄身子和黑白分明的胖脑袋,我惊喜的大叫道:“小狗回来了!”霎时,大舅舅、大舅妈、小舅舅、姨妈……都跑了出来。大家都很开心地迎接这位一夜未归的成员。
小狗看到我们,欣喜地不停摇尾巴,这边绕,那边嗅。我们谁也无从知晓它去了哪里,更无从知晓这一晚它遭遇了什么,但是能再见到小狗,失而复得,每个人都很高兴。想到今天既是春节也是情人节,所以,姨丈开玩笑地说:“它会不会去为今年这个特殊的情人节去做准备了呀!”这句话引得大家都笑了,笑声传得很远很远。小狗恢复它顽皮的本性,在我们身边嬉戏。许多有趣的事,这得看你这么看待它,世界上不是缺少有趣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有趣事物的眼睛。
春节文章 篇11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人们都非常重视。这不,还没到大年三十,春节的气息已经相当浓厚了。
瞧!大街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大家都忙碌着置办年货。爸爸、妈妈在忙着贴春联和挂灯笼,爷爷、奶奶忙着杀鸡和杀鸭。
除夕夜是我最喜欢的时刻,大家全家都穿着漂亮的新衣服,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大家一起举杯欢庆新年的到来,脸上都露出开心的笑容。我和弟弟是全家里最开心的人,因为今天每个长辈都会给大家发压岁钱,大家还可以在楼下的空地上放烟花。妈妈和爷爷、奶奶们一起看春节晚会,晚会上最好看的是小沈阳的小品,把大家笑得肚子都疼了。刘谦的魔术表演精彩极了,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除夕夜里最期待的是快到十二点的时候,大家都在倒数迎接新年的到来,爸爸和叔叔一起点燃花,绚烂多彩的烟花把天空绽放得五颜六色,好看极了!除夕的夜空实在太美了。
在热闹的爆竹声中大家欢送了牛年迎来了虎年,在新的一年里,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春节文章 篇12
一年一渡的新春佳节到来了,但令我最难忘的还是那洋溢着浓浓的年味的除夕之夜。
除夕,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每到这一天,远方的亲人都要回到家里与亲人团聚,吃上一餐团年饭,表示一家人永远团团圆圆,相亲相爱,幸福美满。
晚上,我吃过年夜饭,全家人都一起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12点的钟声敲响了忽然,“噼里啪啦”的一声鞭炮声印入耳帘,我跑到了窗前一看,哇!鞭炮、烟花的声音彼伏着,像是在与过去的一年告别。我的好奇心把我引到了窗前,最值得引人注目的,还是那“非花却比花甚之”的烟花了。十几支烟花直指天空,一粒粒“金砂”喷射而出,在空中傲然绽放。赤橙黄绿青蓝紫,样样俱全,姹紫嫣红,把夜空装点得美丽、婀娜,把大地照射得如同白昼。
“通!”
地面上又升起个通体发红的大火球。它飞到半空,“啪”的一声,化作千万颗小火星飞溅开来,拖着长长的、闪光的尾巴缓缓落下,好似翩飞的蝴蝶,从空中旋落;又好似被风吹散的蒲公英,不知是哪个调皮鬼,给它们涂上七彩的颜色“通通通!”“嗤嗤嗤!”看!一颗颗发亮,五颜六色的火焰拖着长长的尾巴,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蹿上夜空;瞧!那边升出了“天女散花”,这里出现了“孔雀开屏”!哇!再瞧瞧那里的“含苞待放”天空中顿时成了“花”园,“花”的海洋,璀灿夺目,火树银花,多美呀!多么热闹的除夕之夜!“嗖,嗖,嗖”,伴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响声,那漂亮的烟花托着一条美丽的长尾巴,在天空中划下一道道拱们之后,“闪亮登场”了。
烟花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把节日的夜空装点成美丽的.大花园!有的像仙女散花,一簇簇,一群群冲上天空,又慢慢落下来;有的像秋菊、月季,万紫千红,千奇百怪;有的像小流星,猛地窜上天空,刹那间又消失在夜空中大地和天空顿时像炸开了锅似的,沸腾不已。那各种各样的喜庆声连成一片,好似响彻云霄的交响乐。真是动听极了!
鞭炮也不甘示弱,“啪,啪,啪”的响声在天空中回荡。炮仗、鞭炮双管齐下,一个个直冲夜空,在空中翩翩起舞,这边的声音弱了,那边的又起来了,声音此起彼伏,连绵不绝。鞭炮声、炮仗声汇成一股欢快和谐的交响乐,为这无边的夜景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耀眼的礼花在空中闪烁,鞭炮声声震耳欲聋,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那五彩缤纷的烟花映红了大地,映红了天空,这绚丽的色彩,不正象征着我们祖国的锦绣前程吗 ?
春节文章 篇13
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过节的不同方式。春节,作为中华人民特有的解释,必定过得比往前的日子更热闹。家乡潮州的春节,过得却别有一番滋味。
从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开始,家乡潮州的春节就正式拉开序幕。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备足贡品,供奉“老爷”——天神,以表示潮州人民对“老爷”对他们一年平安保佑的感激。
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这些日子,潮州人民要备足过年时吃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显现出一派焕然一新的景象。
除夕佳节真热闹!大家都穿上五颜六色,各色各样的新衣服,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到处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每个人的心头总有一份说不上的激动!黄昏是否,家家户户都要到各自的租屋里几百祖先,祭拜按“长者先,幼者后”的顺序祭祀祖先,以表我们对祖先的敬重。祭拜完祖先,春节必不可少——年夜饭。除了万不得已,每个家庭的成员都要来吃这顿年夜饭。一张大大的圆形围桌,摆上热乎乎的饭菜,再为彼此道上几句新年祝福语,夹杂着几声欢笑,我们想这是多么美好温馨的画面啊!
“爆竹声中一岁除”在响彻云霄的爆竹声中,潮州人民正式迎接来了新的一年。
转眼间,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来了——元宵节。说是元宵节,不如说是潮州人心灵手巧的表现: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手绘宫灯,走马灯,“筷子”灯……各式各样的灯笼让人应接不暇。一些寺庙还举办了“猜灯谜”的活动,大家欢聚一堂,为每一位猜中灯谜的人鼓掌喝彩。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潮州的春节在正月二十二日这一天圆满结束。潮州虽然不能算是什么大城市,但是家乡潮州的春节过得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春节文章 篇14
春节是一个充满红色的节日。它也是幸福与团圆的日子。最热闹的场面便是吃年夜饭,年夜饭昭示着团圆。大家不论多忙,总在这天聚聚。
大家都围着大圆桌坐着,一个挨着一个,十分紧凑,因为人真的很多。外婆和阿姨在这天下午就开始忙碌起来:洗菜、折菜、洗鱼……过了一个小时,便开始煮。上菜的顺序,好像并没有规定,烧好了一样菜,就端上来。鱼、肉是必不可少的,而海鲜也总是出现在饭桌上。妈妈说,像她们这里的人桌上没有海鲜就不叫吃一顿好饭了。桌子很大,菜也很多。坐在左边的人夹不到右边的菜,而坐在右边的人总是夹不到左边的菜。这时,旁边的人就帮忙夹一下。也不顾什么卫生不卫生的。大家吃吃喝喝,也不管什么礼节,吃得。男人归男人坐,女人归女人坐,小孩么,就归小孩坐。男人们大多喝酒,大家都在聊天,说到尽兴处,还哈哈大笑起来,真有股把酒言欢的感觉;女人有的'小酌一杯,也不多喝,有的就喝些饮料。大家拉拉家常,谈些生活小事;小孩呢?大人不让喝酒,统统都喝饮料,偶尔像大人那样碰一下杯,然后相视一笑,感觉有趣极了。
吃团圆饭时,就是这样,热热闹闹的气氛一直都会弥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