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长城长

作者: 侯艳杰2023/08/21心情随笔

写下这个题目,眼前便出现了雄关万里,那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万里长城形象,但我要写的不是有“天下九塞之一”之称的八达岭长城,也不是危岭雄关、傲然独秀的慕田峪长城,而是铁岭境内的明长城,确切地说是长城遗址。

长城是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朝代为抵御北方游牧部落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防御工程。相传西周时,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种有烽火台没有城墙连接的防御方式,可能就是长城最早的萌芽。春秋战国,群雄逐鹿,各诸侯国纷纷修筑烽火台,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城墙防御雏形。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将各国的防御城墙连接在一起,重新修缮,于是有了万里长城,留给世界一个大大的惊叹和奇迹。而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现在所说的万里长城多指明长城。

辽宁境内分布各历史时期的长城,其中“辽东边墙”是明代辽东地区为保卫边境安全陆续修筑的,是我国长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起点,有“九边之首”之称。史料记载,在这千里防线上,曾经十里一堡,五里一台,雄关隘口林立,烽火台、瞭望台棋布,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是护卫京师的重要屏障。诗人左河水在《长城》里写道:“北国横亘一青龙,气壮神州万里程。千古胡兵屈仰止,万重血肉筑安宁。”可谓把长城的意义一语道破。

辽东长城在铁岭境内呈汉字“几”字形,在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清河区有二十几处遗迹。“因地形,用险制塞”曾是历代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和准则,而如今这里,人烟稠密,绿波万顷,早已不见了边城绝塞空旷荒凉的痕迹。

铁岭境内有很长一段山地长城,和印象中的青砖长城不同的是,这段边墙以山墙、山险墙、石墙为主,跨越河流的沿边墩台为砌石包砖结构,现在基本都是碎瓦残砖了。一些遗迹已辟有田间小道,或是种上了庄稼,或是栽上了树木。

大青墩台被荒草遮住坚毅的眉目,邱台遗址出土的战国汉绳纹瓦残片,讲述了悠远的历史……唯有四季常青的松树,以一种卓然的姿态且迎风来,且送雨去。高耸入云的大风车日夜不息,不时将人们飘远的思绪拉回现实。镇西堡大台山山顶的明代烽火台,早已不见烽烟滚滚,只有白云悠悠,飞鸟寂寂。有“长城北极”之誉的昌图大台山峰顶长城遗迹,与漫山遍野的野杜鹃遥遥相望,相看不厌。

通江口四方台经历了几世的岁月洗礼,依然立于天地之间,注视着这广袤的土地,以及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这里的人们勤劳、勇敢、纯朴,如今赶上了几千年来所憧憬的太平盛世,不再因战乱流离失所,不再为衣食缺乏烦恼,无忧无虑地生活在阳光下。

行走于边墙遗址,如果不是刻意追寻,也许不会想到,这斜阳草树,寻常阡陌,曾经有过旌旗猎猎、黄沙漫漫、长刀所向;有过金鼓锵锵、战马嘶鸣、狼烟滚滚……那些古诗词里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血染长城沙,马踏征人骨”的场景,那千万役夫的汗水和泪水,那披甲勇士的热血,都消散于历史深处,只留给世界一个悲壮决绝的背影。

烽烟散尽,几千年风雨沧桑,长城是留给地球的一道印记,一座丰碑。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符号,一个深深的情结,几千年来关于长城的传唱经久不衰。

行走在碎瓦颓垣之间,捡拾起历史的册页,涉过时光的漫漫长河,抚摸一寸寸残破的边墙,如同抚摸到历史的经纬。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这无边的寂寥和苍凉给予人太多的想象和震撼。

中华文明经历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走到今天,终于实现了田园牧歌般的太平安宁。这太平盛景,是多少先民的憧憬,是多少先驱不屈不挠奋斗而来。

雄关漫道,往事钩沉,放眼云天,苍苍茫茫。亘古不变的不是雄伟磅礴、气贯长虹的长城,而是亿万中国人心中共同抵御外辱、坚不可摧的意志,是这精神意志铸就了长城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