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西安的柳

作者: 张晓珍2024/06/11心情随笔

柳树,对我而言,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

小时候在乡下,家家户户门前,谁不种几棵柳树呢。柳枝垂于门前,婀娜多姿,或倒影在池塘里,是一幅不用渲染的水墨画。我常常对着池塘里的倒影遐想,想着想着就长大了。

长大后的我,读了很多关于柳的脍炙人口的古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等等,就觉得柳树是那么可爱,那么富有诗情画意。

柳,谐音"留",它是寄予无限情怀的柳,自古"灞陵伤别",折柳相送。

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于河上建桥,故称"灞桥".

灞桥曾是京城通往中原和江南的交通要道,长安人送客东行多在此折柳赠别。所以在唐诗里出现大量有关柳的诗,如:李商隐的《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岑参的《送怀州吴别驾》:"灞上柳枝黄,垆头酒正香。"

灞上杨柳,情意绵绵。灞上杨柳,送别依依。灞上杨柳,知我归心。商贾文人雅士在灞桥上往来,川流不息,何等繁华,又是何等的惆怅。

折柳送别,寄予祝福,寄予无限的思念之情。我们寻古问今,不就是想站在古人曾经踏过的足迹上,追忆那段不朽的历史吗?八水绕长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李白在灞桥上走过,岑参在灞桥上走过……想想就觉得自豪。

驻守在寻常人家的门前、司空见惯的柳,被注入了浪漫的诗意。想起儿时,折柳编花篮,毫不爱惜它,柳依然茂盛地生长,来年更加多发几枝。

而今,"杨花漫漫搅天飞"的时候,宛如漫天雪飘,我就想起灞桥边的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