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锅排
每当家里包饺子的时候,奶奶留下的锅排就派上了用场。包好的饺子先放在锅排上,一行行,整整齐齐,像士兵在操场等待检阅;一圈圈,重重叠叠,像花儿在含笑绽放。饺子放在锅排上,不需要在锅排上面先撒层面,它不会沾皮,而且好拾取。如果包好就下锅,稍微倾斜一下锅排,饺子就像鸭子下河一样,滑进锅里。
打我记事起,家里的锅排是必不可少的物件,离不开奶奶纳的一手好锅排。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高粱却遍地都是。高粱成熟收割以后,高粱穗子是老百姓最想要的粮食,高粱秆用来盖房做房顶、编薄晒东西……高粱莛子就用来纳锅排。锅排,顾名思义就是锅盖。那时候铁、铝贵,老百姓买不起,高粱莛子纳的锅排,应运而生。困苦,造就了老百姓接地气的智慧。奶奶心灵手巧,纳的锅排也是"升级版"的,可大可小,用作盆盖、缸盖等等;同时,也是"创新版"的,造型迥异,可做馍灶头子、针线簸箩……
奶奶纳锅排的线,是自己摇纺车纺的,结实耐用,这是许多家庭因不会纺线而没办法的事情。奶奶能做到自足自立。奶奶的纺车,嘤嘤嗡嗡,不绝如缕,合着时代的节拍,唱尽了兴衰,好像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退出了舞台。
奶奶纳锅排的针,是细长的那种,比绣花针还要细。奶奶向妯娌们传授经验时说:这样针眼儿就不明显,不会藏灰。针线走过的线路图,有菱形的、正方形的、圆形的,从中心点延展到周边,或交错、或平行,有规则地分布在锅排两个平面。奶奶没有文化,叫不上线路图形的名字,却能巧妙地纳出来。我无法说清奶奶这是怎么做到的。这就是劳动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纳锅排不是农村人的主要劳动,奶奶只有农闲或下雨天时才纳锅排,有时纳得多了,就赶集市卖,贴补家用。奶奶纳锅排时,常有左邻右舍来串门唠嗑,有家长里短,也有奇闻怪谈;有农业收成,也有尊神敬鬼……劳动是在轻松愉快的絮叨下完成的。她们聊的故事我听不懂,犹如过往云烟。
使我不能忘记的是,奶奶还会用锅排废角料给我做鸟笼、拨浪鼓等玩具。拨浪鼓就是用裁剪下的高粱莛子做个圆的小锅排,再在中心位置竖一根高粱莛子,锅排两边再系上小线绳,绳子另一头拴上珠子,拿着中间那个高粱莛子,左右摆动就发出咚咚的声音。这填补了我儿时没有玩具的空白。
多年以后,我回到家乡,我忽而发现奶奶那双手像干枯树枝一样,奶奶已经年迈,岁月带走了她最好的年华。而我也多年不曾看到奶奶纳锅排的情形了。
锅排绿色环保,名副其实,常常因价格低廉而被人淡忘,并逐渐退出了生活。但锅排,曾经是人们抹不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