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里的风景
腊月里,民俗习惯多,也称为年俗。有人说,腊月年俗,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呈现出丰富的传统画卷,展示着多彩的人文气象。也可以这样理解,整个腊月,都是由年俗构成的,充满了时光风情,也洋溢着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血脉情思。
过小年,是年俗中的汉族传统,也被视为过年的开端,称谢灶节、祭灶节、灶王节等,一般地区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为过小年日,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小年主要有祭灶和扫年两项活动。除此之外,有的地方还有吃灶糖、吃火烧、喝豆腐汤等习俗,祭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当天还要进行“接灶”和“接神”的仪式。一般地方只供奉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早在《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说法。先秦时期的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为土神。《礼记·祭法》中说:“王为群姓立七祀”,其中就有一祀为“灶”,作为庶士、庶人祭祀 “立户”的首当习俗,也是中国几千年传承着的文化风情。
我听说,在西方许多地区,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他们不需要灶,也从不供奉灶王爷,更没有灶王奶奶。我想,生活的纯粹与简单,让他们在注重生性自由与生活洒脱之时,却忽略了年俗的风情与滋味,缺失了更赋意义的文化陶冶,还有人性的情感融合与生命的精彩呈现。而在中国,每家每户都必需有一个炉灶,柴米油盐酱醋茶,成为家庭生活中七件必须的重要大事,表现出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崇尚性原则,所以一年之末的祭灶意义,在年俗中尤其显得重要,它成为一种年俗中的风景,赋予了人神共存的世俗传统。通过对玉皇大帝派驻人间的灶神(或称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等)尊崇膜拜,寄托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美好祈望。
扫年,俗称扫尘,也是年俗。在腊月时光,彻底打扫室内,有除旧迎新之意,也有消灾解难的美好愿望。扫尘之后,每家每户窗明几净,室雅院洁。在擦洗清扫之后,再分别完成糊花窗、挂年画、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闹元宵节等等,让整个腊月和正月,在一系列年俗中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缤纷的景象应运而生,五彩的生活绚烂夺目。我们从窗花和春联的文字内容中,可以发现年俗的风景大观——有喜鹊登梅的祝福愿望,有燕穿桃柳的心灵渴望,有三阳开泰的生存理想,还有“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的妙语连珠,以及“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辉煌景象。
年俗中,还有洗浴,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人人都要洗浴和理发后过大年的习俗。过年婚嫁,也在中国蔚然成风,过了腊月二十三,娶媳妇、嫁闺女就不用择日子了,在年的喜气中结婚典礼,是许多人的选择,那是对年俗的遵从,也是对年俗的敬仰,更是对年俗约定俗成的喜爱与偏好。有民谣说,“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进入年的时光,办喜事,成为城乡各地的亮丽风景线,人们在祝福新婚的喜气中,欢呼雀跃,激情澎湃,仿佛新年的钟声响起来了,那种欣慰与快乐,藏在骨血里,荡漾在风中,摇曳在年俗缭绕的风光气象里。
俗语“长工短工,二十四下工”,这也是年俗。可见,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过小年也要回家了,不再漂泊劳累。而我家乡早年有打更巡夜的风俗,从腊月初一至除夕夜止,每夜多派一人由两位更夫出巡,一人敲粗竹筒,一人打大铜锣,他们拉着嗓子轻声喊道:“腊月寒冬,火烛小心!防贼防盗,门户关紧!”我家邻居就是一个更夫,他老伴去世后,我母亲每年除夕都让我送上一碗油炸圆子到更夫家里,每次他都感激地对我说,圆宝元宝,象征好年景好时光好兆头,也是好愿望和好盼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