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上最小纪念碑
沿红旗渠岸前行,有道别样的风景,每隔一段就会有一块方正的石碑,或大或小,或竖或平,上面刻着或公社或社队的名字。老一辈修渠人管它叫"责任界碑".
我在总干渠山西段,却发现有一块不同的界碑,它四面刻字,一面刻着:河南省林县河顺人民公社;一面刻着:多快好省把渠建,群策群力战太行;一面刻着:鸻鹉崖大会战简介;最后一面刻着两个突击队成员名单。
看到界碑上"鸻鹉"(鸻héng)二字,心就不自觉发抖。鸻鹉是夜行猛禽,叫声恐惧,小时候夜里吵着不睡,母亲就会说"老鸻鹉来了",吓得我赶快钻入被窝,闭上眼睛,大气都不敢出。
以前就听父辈讲修渠的故事"鸻鹉崖大会战",今天身临鸻鹉崖,心里仍然惊怵。鸻鹉崖,位于林县与平顺县交界处,地势十分险要,它还连接着谷堆寺和鸡冠山。三个险峰,耸立于浊漳河南岸,是红旗渠要通过的一段天险。
当年城关公社分指挥部接受这一段修渠任务后,因施工特别艰难,加之经验不足,连续发生三起大的伤亡事故:
1960年5月10日,东街张文德、杨黑妞、苏福财三位青年打老炮眼,打到4米多深,老炮洞内小炮响后,硝烟未尽,为赶进度,急忙下去施工,三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转眼间没有了声息……
6月7日,逆河头村青年余长增,在往老炮内装药时,铁锨与石头碰出火星,引燃火药,"轰"的一声,被巨大火团烧成黑炭人……
6月12日,谷堆寺山下槐树池大队的农民正干得热火朝天,山上一块巨石突然坍塌,当场砸死9人,另有3人重伤……
连续的伤亡事故出在同一个工段,城关公社分指挥长史炳福拍打着自己头,对天号啕:"我咋跟乡亲们交代呀!"
总指挥连夜召开会议,暂停这一险要工段,决定组织各公社的精兵强将,集中对鸻鹉崖来一场大会战。
为早日实现把漳河水引入林县的梦想,修渠民工个个摩拳擦掌,他们发出誓言:"鸻鹉崖就是张着的老虎嘴,我们也要拔掉它几颗牙!"请战书雪片般地送到指挥部。根据工程需要,最后挑选了5000名健儿,编成15个突击队,奔赴鸻鹉崖工地。
突击队中,有任羊成等12人组成的"飞虎神鹰"除险队,有城关公社的"开山能手"突击队,有东岗公社的"爬山虎"突击队,有合涧公社的"常胜军"突击队,有采桑公社的"铁姑娘"突击队,还有河顺公社的"元金堂"突击队和"李改云"突击队,大会战呼啦啦地在3000多米的险要工段"鸻鹉崖"展开……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经过50多天的鏖战,一条雄伟的大渠,顺利通过了鸻鹉崖。
凝视着河顺公社的这块界碑,如火如荼大会战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一块界碑,一段悲壮的往事,让红旗渠水流过时也格外平静,生怕惊醒英雄的儿女们。
"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殷殷教诲,此时此地,感觉是那样真切,又是那样深刻!
渠岸上竖立"责任界碑",其实是当年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在"盘阳会议"上作出的一项决议:为确保工程质量,要求在每个施工地段的工程交界处刻碑留名。县委书记杨贵强调:"这块小石碑既是民工功绩的记载,也是红旗渠永久性的质量标记,日后渠道出了问题,当初谁负责修建,还由谁负责重修。"
于是,"责任界碑"成了渠线上的标签,渠线延伸到了哪里,界碑立到哪里。十年修渠,十年竖碑,弯弯曲曲地修,结结实实地立,立了总干渠立一干渠,再到二干渠和三干渠,最后延伸到分干渠。依靠党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依靠自力更生,依靠苦干巧干,硬是用一锤一钎一双手,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修成了一条"人工天河",滋润了一片土地,养育了一方百姓,孕育了一种精神。
我还清楚地记得,十六岁那年,父亲带我去青年洞,途经采桑公社修渠的渠段,他指着刻着俺村村名北景色的那块界碑,让我看,给我讲,满脸堆着笑,那种自豪的神情,好像它不是一块界碑,而是他的一枚军功章。一块小小界碑啊,一头刻在了渠岸上,一头永远刻在了修渠人的心底!
沿渠行走,放眼望去,秋季的太行,层林尽染;清清渠水,缓缓流淌,流走了苦难,流出了欢歌;一块又一块界碑,让我看到了一个个来自不同公社的修渠人,还在铿锵岁月里一锤一钎地敲打……
"责任界碑"只是一块块普通的石头,但它刻字留名,立在渠岸,便有了生命。它不会说话,就立在那里,却铭刻着岁月,承载着梦想。它记载了"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它历经风雨,化石为魂,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她担负着使命,昭示着未来。她教育着"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责任界碑"——红旗渠上最小的纪念碑,镌刻着修渠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岁月。日月磨洗,矗立成一座座精神丰碑,激励后世,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