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情感 > 生活随笔 > 正文

东望南花起魅影

作者: 成艳2023/07/21生活随笔

南花苗寨,寨如其名。

但凡赞美人或物的美丽,都喜欢喻之为花。只是这座名为“南花”的苗族村落似乎根本不屑于俗世的评头论足,荏苒的光阴里,她默默地把自己原生古拙的美修炼得越发动人魂魄。在七月阳光的照耀下,清澈亮丽的巴拉河水如同苗女巧手织就的七彩花带,一路摇曳生姿柔柔款款地系在南花苗寨的腰间。不知是南花村有了巴拉河水的滋润而变得光彩照人,还是巴拉河水因了南花苗寨的装点而变得丰腴可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巴拉河水日复一日吟唱的欢快歌声中,南花苗寨已经不经意地从一个羞涩少语的村姑成长为一个落落大方浑身散发出诱人魅力的“苗族少女形象代言人”。

东望南花起魅影。

南花之魅,在于它保存完好的民族文化之根。

2006年,一对名叫卡森和卡洛林的英国夫妇,为了让他们收养的中国孤儿李晨能熟悉灿烂的中华文化,经过多方寻找、比较,最后他们一家万里迢迢来到黔东南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南花苗寨。当初卡森夫妇第一次走进南花村时,就如同两个顽皮的孩子见到了心仪已久的宝贝一般,更像是两个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旅行者找到了心驰神往的休憩地。经与有关部门协商,他们在村里租了间木屋,入住村里,成为南花村里的“洋村民”。这一住,竟是一年零六个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李晨进入南花小学读书,卡森夫妇在周边村寨采风,偶尔也在学校教孩子们一些简单英文。村民们最初非常好奇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中西组合家庭”,十天半月后也就习以为常,视他们如同自己的左邻右舍一般。闲暇时,李晨和村里的孩童们一起玩耍嬉戏,卡森夫妇就去村民家中串门聊天。在一年多的“南花时光”里,这独特的一家人,亲身体验了赤足下田摸稻花鱼、牵牛上坡犁田、下河洗澡、节庆里和村民们一块喝酒唱歌跳舞。用卡森夫妇的话来说,这是“生命中一段最难忘的美好时光。它让李晨找到了自己母语世界里的快乐,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农耕文明的迷人可爱。”

被南花苗寨魅惑的不仅有如卡森夫妇的“洋村民”,还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摄影家、画家、作家。每年不同的季节里,都有许多被南花苗寨民族文化吸引而不舍离去的游客。枫香树下、村口的老井台、芦笙踩鼓场上,村民们对这些痴迷于写生、照相,满寨子游串的游客都已见惯不怪。

南花之魅,还在于它拥有雍容大度的胸怀。

南花寨门永远为世人敞开,南花村里的苗族同胞永远以真心待人、以美酒敬人、以歌舞娱人。你如果踏完了南花的鹅卵石步道,赏够了南花的歌舞节目,抚遍了南花的凳椅木窗,那么,现在你可以和你的朋友们随意走进一家寨子里的苗家乐。在徐徐的山风中围坐一桌,喝碗独具风味的苗家鸡稀饭,尝条正宗的苗家烧河鱼,呷口绵甜的家酿米酒,然后再听上一曲高亢嘹亮的苗族飞歌。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外国传教士就远涉重洋,在南花苗寨修建基督教堂,传播基督教义。至今,这座贵州苗寨最早对外开放的教堂,仍然掩映在绿树繁花中向游客敞开大门。现在想来,百余年前,传教士在交通不便,有巨大文化差异的苗寨传教布道,并在苗寨里“安营扎寨”,当真是匪夷所思。寨老们回忆,南花苗寨中青年男女的婚俗与其他苗寨不同,这些新人们身穿苗族盛装,口中念着祷告词,在西方神灵的见证下喜结良缘。这些无不让人感叹信仰的力量,传教士的执着虔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难道不是这座绿水青山中的南花苗寨以一种雍容大度的胸怀接纳了来自异国他乡的游子,为异乡人施洗了至情至性的苗乡圣礼?

有村民随打工潮去沿海打拼,几年后没有如想象中的那般衣锦回乡,却发现家乡正在发生喜人的变化,便决定依托家乡的青山绿水创业发展。寨前的巴拉河仍然像从前那样绵绵不绝地向前流淌,寨上的古树花草更加蓬勃葳蕤。南花苗寨没有嫌弃当初信誓旦旦要离开穷山窝的莽撞后生,用林间绿地为后生提供生态养殖场,用青青河畔为后生开辟苗家乐新天地。它宛如一位温柔贤良的母亲,永远用温暖的胸怀呵护自己的儿女。

南花之魅,更在于它为“热旅游”提供了一个“冷思考”的典型范本。

遥想南花当年,也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五湖四海之人,来黔东南苗寨旅游,言必称南花。南花苗寨可以说是众多旅行社和游客们的不二选择。那时的南花苗寨,天天像过节,人人有分红。南花苗寨就是蓬勃兴起的乡村旅游热一个最好的注脚。一时间,大家无不额手称庆,南花苗寨走乡村旅游这条路子是走对了,南花苗寨吃乡村旅游这碗饭是吃定了。后来,南花苗寨的旅游盛极而衰,正是“忽如一夜冬风来,”千树万树披寒霜。南花苗寨的旅游热逐渐降温,南花人在焦虑中翘首以盼又一轮旅游春风吹满寨的好日子。至于南花苗寨的旅游为何由热变冷,南花苗寨将有怎样的前景,这些都是我力有不逮无法给出答案的问题,还是交由学者专家们来解答吧。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是南花苗寨为“热旅游”提供了一个“冷思考”的典型范本,它已经成为一个研究乡村旅游如何健康有序发展的典型个案。

今天,如果你穿过“南花桥”,沿着山路顺坡而上,进入寨门,来到旅客服务接待中心,再凭借当年的记忆,踏着青石板铺就的山间小道,一路迤逦。你会看见当年那片众人向往的踩歌场在寂静中等候你的到来。飒飒的风声穿越松树林,松果应声而落,林间植物的芳香弥散在空气中。一个苍老热情的声音在踩歌场上回响:朋友,既然来了,就别忙走开。听吧,这里的芦笙曲依然婉转飞扬,这里的歌舞依然激情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