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的记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父亲脱下穿了十五年的军装,带着我们一家人从驻东南沿海的海军某部队复员回到了家乡。父亲回乡时,除了带回战友们赠送他的极其珍贵的一百多枚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像章,还有一样当时北方十分罕见的南方特产——圆肉。
母亲拿出一部分圆肉让前来看望我们的乡亲品尝,剩余的就万分金贵地锁在了堂屋“爷奶奶桌”上的抽屉里。
每隔上一段时间改善生活做鸡蛋面穗汤时,母亲会拿出珍藏的圆肉放进锅里煮上一点。那甜甜味道,曾长时间刻印在我幼年的记忆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大队担任党支部书记的父亲,一次因公到武汉出差。临回时,父亲在武汉工作的同学买了香蕉、橘子,让他带给我们尝鲜。因路途遥远加上气温较高,父亲带回时黄色的香蕉皮上已经有不少黑色斑点,一些橘子也有轻微腐烂。尽管这样,第一次吃这美味的南方水果,十岁的我还是高兴地跳了起来。
“啥时能够吃个够?”我时常幻想着。
在那交通不便、运力紧张的年代,作为北方人,要想吃上南方盛产的品种繁多、味道鲜美的果品,实在是难上加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一天行走在县城的永安街上,我忽然发现,路边新开了几家水果店。店里除了经营本地产的苹果、葡萄、甜瓜,还有橘子、香蕉、桂圆等南方的水果。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进店和熟识的老板攀谈,老板兴奋地说,现在交通发达多了,运力也宽松了,通过铁路、公路都可以从南方直接运输水果过来,许多地方都有了水果批发市场。不管是南方水果还是新疆特产什么的,今后肯定都不会是啥稀奇物了。
果然如那位老板所言,时间跨进二十一世纪,不但南方的芒果、火龙果、荔枝、榴莲、菠萝等过去难得一见的水果品种,在我们这个偏远的山区县城成了常见之物,就连远在祖国西北的新疆的特产吐鲁番葡萄和葡萄干、库尔勒香梨、哈密瓜等也摆在水果店的货架上。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县城陆续开起了几家专门经营各地水果和特产的商店,其规模之大、品种之全为过去所没有。这些店经营着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不同地区的水果、特产。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果品、特产,满足着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
因为外地果品、特产的大量涌入,过去价格居高的香蕉、橘子等成了老百姓人人吃得起的大众果品。“香蕉10元4斤”“橘子10元8斤”的广告在商场、专营店时时可见。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道路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使中国人的生活不断地发生着改变,那幸福的日子正在让每个人都在各自的领域亲身做着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