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恬,在字典上的本义是放下一切事情,安心地感受滋味的甜美。与静站在一起,浑然天成,让人心豁的柔软适宜起来。古书上也说,恬静养神,弗役于物。
曾国藩家训里最重要的一条便是简单的几个字: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据说,曾国藩年轻时是一个举止轻浮,作风浮夸,满身缺点,荒唐无度的浪荡公子哥。他的父亲看不过去了,告诫他要节劳节食节欲。接到父亲的“三节”后,他痛下决心,立誓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他首先拜了两位老师:唐鉴和倭仁。倭仁教他写日记,直面自己的缺点错误,反省自己,改正自己。唐鉴送给了他一个字:静。并对他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都是浮的,总是要静,最是静字功夫要紧。”
从1839年开始写日记,曾国藩坚持了三十多年,直至去世。那是他最真实的内心世界,涵括了点点滴滴的成长。那些顿悟的修身养性、待人处事、为官之道,是最有营养的养料,滋养出一位恬静安然的大儒,理学宗师。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按照唐鉴的教诲,养成了静坐的习惯。不管多忙,多累,他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放空自己,静坐养心。
后来曾国藩多次在日记和家书里提到“静”字,告诫子孙要在胸中养得一怀恬静。他说,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这其实也是一种恬静。
苏东坡有诗说,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一生坎坷不顺的他,屡遭贬谪,背井离乡,却极喜欢这种平和安然的静坐,于逆境之中泰然自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静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作家汪曾祺也有静坐的习惯。每天早上,泡上一杯茶,点上一支烟,坐在旧沙发里,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他说,我的一些小说散文,常得之于清晨静坐之中。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静坐不仅给他带来了灵感,还让他的文字间流溢着一股恬静之气。看他的文,总觉得亲切。
《三国演义》里的周瑜却没有曾国藩的好运气,悬崖勒马。想当年,三国周郎,雄姿英发,英雄少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但心气高傲,守不住内心一方安静,“三气”之下,败给了诸葛亮,成了让人叹惋的英魂。
而诸葛孔明就不一样了,写下了千古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确,就像静水流深一样,唯有静,方能深,能远。
《徒然草》里说,如果心中有主,则万事不入我心了。恬静的人当是心中有主的人,外界的是非恩怨,尘嚣烦恼缠绕不住那样的心怀的。
纷纭世间,变幻莫测,养容颜,养聪明,养人脉……养什么都不如养一怀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