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情感 > 生活故事 > 正文

电话的故事

作者: 曹景常2024/07/16生活故事

第一次知道电话这个词儿,是来自小时候那首很多人都熟悉的童谣:“大雨哗哗下,北京来电话,要我去当兵,我把匣子挎。”

当时,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乡村露天电影中众多的“战斗片”,让我和小伙伴们都有着极为浓厚的英雄情结。在我们的心目中,能穿上一身绿军装,再像电影里的指挥员一样斜挎着一个匣子枪,那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啊!因此,我们整天,尤其是大雨天,大声地唱着这首童谣,心里美极了,好像真的成了挎着匣子枪的英雄。虽然我们在电影里看到过电话,但因为电话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就不太上心了。我们所关心的是,能否接到电话,以及电话传来信息背后的美好梦想。

走过了童年、少年,乃至外出求学,那个年代电话极为稀缺,一直没有机会接触。直到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做了村里的广播员兼通讯员,20岁的我,才有机会摸到电话,而那时已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了。那个时代,乡间的电话还是那种比较落后的摇把子电话。我有时给乡广播站或者是县广播电台投稿子了,心急地想知道是否被采用,就近水楼台地用村部的电话问一问。一只手扶着话筒,另一只手使劲摇,这一摇,交换台就响铃了。之后我拿起话筒,和接线员说“我要乡广播站”或“我要县广播电台新闻部”后,把话筒撂下。等回铃响起后,说明已经接通,再拿起话筒与对方通话。第一次使用电话,感觉很是神奇——一根细细的线,让电话两端的人,不管多远都能互相对话。这个叫电话的东西,真是了不起呢!

在村上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到乡中学当了一段语文教师,随后便进入省城一家机关单位的行政办公室工作。第一次用电话下发会议通知,我就闹了个笑话。看惯、用熟了乡下的摇把子电话,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程控电话很是打怵——没看见摇把子啊,怎么要交换台呢?想问别人吧,还怕被人笑话自己“土老帽”。于是,我就努力地回想别人打电话时的情景。靠着不太深刻的印象,我自作聪明地想,这城里的电话比较先进,可能直接拨号,交换台就知道了。于是,拿起话筒,拨完号码后,听话筒传来一阵“嘟嘟”的声音,我就把话筒撂下了。可是静静地等了足足5分钟,也没听到电话回铃。我就知道,自己肯定是哪里做得不对了。不敢再盲目地尝试,而是多了个心眼儿:若无其事地逛到别的科室,观察了两个同事打电话的过程,我才明白:原来拨完对方电话号码后,直接就可以通话了。

从此知道,凡事需要留心观察才行。

单位有了电话,但毕竟是公家的,私事始终没用过。只是给老同学和亲友通信时把自己办公室的电话留下,希望对方和我联系。但我在机关工作的两三年,接到的私人电话很少。偶尔接到报社或者上级对口单位的电话找我,就很兴奋,但这种情况少之又少。我到新闻单位工作后,偶尔也用报社的电话约稿或是与被采访对象联系。但都是长话短说,不敢在电话里进行采访,更不敢煲电话粥,毕竟那时的电话费高,是单位一笔不小的开支呢!记得有几年,单位为了方便我们新闻采编人员联系业务,为大家发放了电话卡——用办公电话时,需要临时插卡才能拨通外线,而且每张电话卡每月都存有一定额度。每位同事打电话,都是短得不能再短,恐怕额度用完而耽误事。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单位为每位一线采编人员都配备了传呼机。那时的家庭座机初装费1000多元,对于工资只有三四百元的我来说,极为奢侈,属于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个美好梦想。所以,每次接到传呼后,总是要到家门口的小卖部去回电话。记得一次单位半夜打来传呼,想派我连夜去采访一个重大事件。我不知道具体什么事,于是就去小卖部回电话。当时已是深夜,小卖部已经关门,砸了半天也没叫开门,只好悻悻地转身回家,却见单位的车出现在我面前。原来,领导见我没有及时回电话,就派单位司机直接找到我家了。没过两年,数字传呼机换成汉显传呼机,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用文字传达了,我再也不用四处找电话回传呼了。

后来,随着经济条件好转,我也配备了手机。手机月租和话费都较高,所以还是和传呼机并用。传呼机被淘汰后,我才安装了家庭固定电话。于是,常常出现这种现象:接到别人电话时,先挂掉,然后再用固定电话打回去,目的就是为了省一点钱。

说到节省话费,不由得想起了老家的舅舅与二姨、小姨之间的一些趣事。我的老家处在河北省和山东省两省交界之处。舅舅们都住在河北省这边,而两个姨都嫁到了山东省那边。虽说分属两个省的几个村子,相互距离也就三四公里。那时,生活条件都不错了,各家的年轻人也都有了手机,有什么事互相联系很方便。但舅舅和姨们过日子都比较节俭,往往这边表弟或表妹刚拿出手机,没等拨号呢,那边姨或者舅便开始发话了:“哎呀,别打电话了,这可是跨省长途啊,漫游费那么老贵。干脆骑摩托车去送个信儿得了,一脚油门儿的事。”表弟表妹们虽然不太情愿,但也不敢违逆,只能照做。

电话越来越普及,我给住在乡下的父母也安装了固定电话。父母只接听别人主动打到家里的电话,到了节假日,才舍得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们通个话,诉说思念之情。因为,他们听说节假日电话费是半价的,而不管老家的亲人,还是我父母,都是抢着给对方先打,目的也是想给对方省点钱。虽然生活越来越富裕,对于早就养成了节俭习惯的老人们而言,能省一分钱,也是好的。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精打细算,是百姓人家过日子的根本。

近几年,科技不断进步,智能手机走进人们的生活。随着微信的兴起,“天涯若比邻”不再是一种美好愿望,而是实实在在地走进了现实。每到节假日,老家的叔叔、姑姑、舅舅和姨,都先后用儿女的手机视频通话,向我年过八旬的老父亲问候,并互相晒一晒各家的节日餐桌,而且多数时候,好几部手机同时连线,多家联动。尽管分布在南北多地——山东、河北、吉林、天津、北京、广东、上海……隔着几公里、几百公里,甚至是几千公里,通过小小手机,各家过节的热闹场面近在眼前。亲人们共同举杯畅饮,就能千里共团圆了。

从当年的摇把子电话,到如今的视频通话;从电话两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到如今的关山遥隔却宛如面对面,亲朋之间的联络与交流更加便捷,相互之间也不会再因地理上的距离而受想念的煎熬了。绵长的思念,被科技进步缩短;游子的思乡之苦,也在视频聊天中转化成了“团圆”的甘甜。

天涯瞬间成咫尺,从电话两端的惊人变化,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辽阔的神州大地时时共通、处处相连,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