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看展的想象

作者: 尤鉴2024/08/09心情随笔

去博物馆、美术馆看展览,正成为年轻人周末或假期的活动标配。“看展览”这件事正由小众爱好变成大众活动。

你眼中的故宫是什么样的?是庄严肃穆的紫禁城,还是拥有百万件藏品的博物院,抑或一键穿越古装片清宫剧的气派大殿?影视片、纪录片中的故宫,和真实的故宫有何联系与差异?当考古、文物、博物馆、古代建筑、文化遗产成为社会热点,看展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时,人们不断刷新着对世间万象的认知,站在专业与非专业交叉点的人们,打开了看展的想象力。

展览是艺术家阶段性或者总结性展示的成果,正如我们阅读一本书,那是作者经过千锤百炼后,经过社会机制层层筛选后才展示在你眼前的作品。可以说,花几十元钱去阅读一本书,或者花几百元钱看一次展览是成本付出最小、收益最大的买卖,你花一个下午,就可以把作者或艺术家经过几年、几十年累积的作品全部看完。

毕加索说过:“如果我能用一篇文章就能描述这种感受,我干吗还需要画呢?”显然,艺术的表现形式是无法用语言文字取代的,因此理解也就产生在眼睛和心灵之间,超越了文字带给我们的想象力。

有很多艺术家在创作出特色独具的艺术作品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这个影响很多来源于一次展览,因为在展览的真实作品面前,那种第一手的源信息会击中心灵,产生最彻底的改变。大多数艺术家在创作前期都受到一些人的启发,创作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毕加索受到非洲面具的影响创造了立体派,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受到拜占庭马赛克壁画的影响创造了维也纳分离派,克劳德·莫奈受到浮世绘的影响创造了印象派,瓦西里·康定斯基受到莫奈的《干草堆》的影响创造了抽象主义……

现代社会有太多吸引人眼球的东西,尤其是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得到一张图片变得轻而易举,信息扑面而来。这同时也导致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进行了多层的折叠压缩,导致眼前呈现的作品与源作品之间损失掉了很多信息。我们通过书本、电视、手机看图片,尺寸和色彩度都会在传播中受到各种介质的约束,人们会产生一种错觉,会觉得通过二手甚至不知道几手传播的信息,自己已经不需要再去接触源信息了。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或者影片了解历史,那是通过文字建立的想象概念,但是当你站在历史发生的一个地理点,再去设身处地地体会当时发生的一些事情时,你会在瞬间被那种环境所营造的真实所击中,这正是只有看展才能激发的想象力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