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前世今生
粽叶飘香,龙舟竞渡。端午将至,盐城人喜欢的粽子,又成舌尖上的美味。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因此时节阳气上升,故端午又称"端阳",又因端午为五月初五,故又称"重午".
【端午起源探究】
关于端午的来源,说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三种:其一是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华夏人对传说中的祖先——龙的祭祀活动。华夏族的先人以龙为图腾,把伏羲、女娲、颛顼、禹等先祖视为法力无边的龙,端午节是祭祀龙的最隆重的节日,龙舟竞渡源于此。其二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楚国屈原就是死于五月初五。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其三缘起"四时合序".传统文化认为,人类是大自然所化生。《易传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盐城端午民俗】
每逢端午,家家裹粽子,门前插艾与菖蒲,室内悬挂钟馗像,以辟邪怪。中午的佳肴甚丰,但不可或缺的是咸鸭蛋、凉拌红萝卜等。
这一天,父母会给小孩戴虎头帽、穿虎头鞋、虎头服、系五色缕、佩戴香荷包。先秦时期,人们就有佩戴香袋的习俗,一般为女子佩戴,表示已婚,后来渐渐演变为佩戴香荷包。荷包里一般用雄黄、冰片、藿香等填充。
端午在盐城地区又被称为"恶五",家里有还没满周岁的小孩,父母会带着孩子在节日期间回外婆家,又叫"躲五".
饮雄黄酒也是众人皆知的一个端午习俗。雄黄酒一般人并不适宜内饮,易中毒。如果喜欢这个风俗可以选择外洒雄黄粉,有驱蚊除虫、净化环境的作用。另外,有的地方还有在小孩额头用雄黄酒画"王"字的习俗。
过了初五,则流行"带姑娘回家吃馊粽子"的习俗。现今的端午节,逐步由过去的"驱鬼避邪"演变成现在以亲友往来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节日。
龙舟竞赛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相传源于当时汨罗江畔的楚人划船救屈原。其实龙舟竞渡最早是古越人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南越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画上龙图形作为本族的图腾或保护神。
东台民间的端午节有吃红萝卜的习俗,来源于一次农民起义。清同治元年,东台地区一个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横行无忌,胡作非为。老百姓相约在五月初五这天,以"关帝显灵"为掩护,民众们一手拿钉耙大锹,一手举着红萝卜头为起义标志,纵火焚烧詹军的兵船。这次起义,詹以安被起义军打死,为了纪念这次起义的胜利,每年五月初五,东台民间都要吃红萝卜。
【盐城人的粽子】
如今盐城地区粽子的形状多为三角形,现在经常举办包粽子大赛,自然讲究包粽子的速度,大家都会选择简单易包的三角粽。过去还有四角粽、斧头粽等,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关于为什么粽子要有角,还有个传说呢。相传当年屈原投江之后,每到五月初五屈原的祭日,人们都把米饭扔到河里纪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梦见屈原面黄肌瘦,就连忙上前询问。原来,百姓投往河里的米饭,都被鱼鳖虾蟹吃掉了。屈原无食充饥,所以日渐消瘦。那人左思右想,不知怎样才能不让鱼鳖虾蟹吃米饭。屈原告诉他,如果用箬叶包饭,做成尖角的角黍,鱼鳖虾蟹见了,以为是菱角,它们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后,就把此梦转告给乡邻。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梦中屈原说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托梦给那人,感谢人们送去的粽子。后来,人们都这样去做,渐渐成了包角粽的习惯。
记得儿时吃粽子基本上都是白米粽子,没有什么馅料,偶尔长辈们会在里面放上一些蚕豆瓣子,白白的糯米和淡绿的蚕豆往往给我们这些小孩一点惊喜。有时候调皮,在粽子还没剥开的时候,还喜欢先把粽子的角先咬去,感觉粽角特别香甜。过去人,经济状况不好,一般人家里都是白米粽子。现在条件好了,大家都是有什么就放什么,馅料一般都有桂圆、板栗、火腿、蛋黄、豆沙、红枣、红豆、蚕豆、咸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