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匆匆那些年

作者: 谢锐勤2023/11/09心情随笔

2006大学毕业那年,考上珠三角地区的司法部门。结束象牙塔生活后,7月4日从华南农业大学的宿舍雇一辆小货车从广州开到东莞,当时的家当不多,主要是两大箱书。7月5日到单位报到后,被分配在东莞石龙,于是又雇一辆的士匆匆从市区赶往石龙,终于在天黑前抵达宿舍。连夜整理房间,一直忙到晚上12点才可入住,悬着的心终于安定下来。

石龙举目无亲,唯一熟悉的师兄在市区,但没有茫然四顾,也许这就是青春的勇气。从2006年7月5日报到,到2010年1月4日离开,我在东江之滨度过了难忘的三年半。

那时热爱工作。刚开始是做书记员,除做好本职工作外,还替法官草拟判决书。后兼做交通事故案件调解员,尽己所能为底层市民排忧解难。在此期间自行设计调解书模板供同事使用,提高出文书效率。由于平时舞文弄墨小有成绩,被研究室发现后又被调去做文字工作,做得颇有名气而被戏称为"才子".由于喜欢钻研调解,再加上当时正阅读调解类专著,心有灵犀写下论文后,竟获得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一等奖。也因此被省司法部门借调,后正式入职,才离开东莞。

有人说工作有三层次:谋生手段、功名事业与自我实现。东江之滨工作期间,基础是第一、二层面,却也能常抵第三境界。那时尚年轻,没有成家的迫切愿望,也没有马上买房的压力,更没有升官发财的想法,做事纯粹。审判就是审判,研究就是研究,工作的价值与专业的趣味合二为一,常能感到幸福感。那时评优或提拔不需要去争就都有了,不知这是否为老子所说的"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那时热爱读书和写作。一边读法学专著,一边读时评集。司法部门工作期间写作进入井喷状态,左手写法学论文和随笔,右手写时评和散文游记,用巨大的热情将大学所学倾注到论文中,找到一条法律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进路,从此频频获奖,开启人生法学研究新纪元。对于有所感想又达不到论文深度的写成法律随笔,频密发表于司法报刊上。

也重拾大学时评写作,从2006年11月3日到2010年6月1日,共发表257篇。刚开始一年半大约以每周一篇的速度发表,之后开专栏,大概以每周三篇的速度发表。那时写时评激情四射,大多利用午休和晚上,有时甚至兴奋得睡不着。意外收获的还有游记创作。2006年国庆假期留在宿舍,本想弥补大学期间旅途没有记录的遗憾,没想到写得极为投入,以每天1—2篇的速度推进,从此开启人生游记写作新纪元。

那时热爱旅行。工作以后开始增加大学期间没有的享受型旅行,夏天上海岛、尝海鲜,冬天泡温泉、吃全羊。利用探亲假启动心心念想的云南和西藏之旅。来到吴三桂的昆明,在金殿想象吴三桂与陈圆圆轰轰烈烈的爱情;来到金庸笔下的大理,回味少年时遥不可及的武侠梦;来到纸醉金迷的丽江,体味最自在最懒散最虚度的生活;来到神秘的香格里拉,感受梦境如何一步步呈现于眼前。

更震撼的是藏地之旅,从西宁走青藏公路进去,然后走川藏南线出来到成都。徒步风光旖旎的尼洋河后,对生活的柔软与诗意有了更多元的理解;经历危机四伏的青藏公路后,对人生的困境与绝望有了更直观的领会;参观无与伦比的布达拉宫后,对出世与入世的修行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领略大气磅礴的米堆冰川后,对人类的渺小与浅薄有了更显著的认识。藏区行为自己打开一个新世界。

幸福常常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或者说总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怀念东江之滨的岁月,是觉得它活出了人生的美好,三年半的生活既丰富又纯粹。那时,有梦想有激情有行动,不浮躁不功利不市侩,一直在工作、读书与写作、旅行三件事上深耕细作,简单而快乐。

离开东莞到广州后,生活的压力扑面而来,或是家庭压力,或是购房压力,或是晋升压力,或是人际压力,欲望越来越多,心越来越复杂,人变得浮躁。如今,利益代替梦想,得失代替激情,算计代替行动,执行力已大不如前。庆幸的是,工作热情虽没以前那么高涨,但亦从不敢懈怠沉沦;论文虽写少了,但博士学位还是认真读下来了;时评虽不写了,但游记和散文创作大量增加了;旅行虽碎片化了,但也能见缝插针的满足心愿。大方向没偏离,但需要不断拨开迷雾,校正航道。

东江之滨的岁月也许更吻合初心。离开时主要家当仍是两箱书,也许箱中的法学专著、时评集和游记藏着我人生的密码,给了我神奇的旅程,让我更清楚这段岁月意味着什么。那些拥有过的甜蜜,仍以特有的惯性滋养后来的岁月,而回首时的坚定与喜悦,也启示自己在以后的人生中应着力予以再现和提升,活得尽心尽兴,没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