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散文 > 短篇散文 > 正文

年例春

作者: 廖君2023/10/29短篇散文

三月阳春。田野里草长莺飞。

鹅黄,嫩绿,主导着这个季节的色彩。

粤西茂名、湛江的农村从正月初二开始,陆续过起年例,意在"年年有例、岁岁有歌".年例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岭南冼夫人文化,文字记载自宋代《太平寰宇记》,最少有一千多年历史。镇隆六双村花灯,吴川梅菉"飘色",高州沙田"四大元年例",遂溪北坡"游鱼",化州"跳花棚",湛江麻章"傩舞",茂南鳌头"摆钟",廉江市良垌万人宴,电城庄垌"走公""妆春",雷州北和"穿令箭",还有活色生香的粤菜美食大绽放,这是粤西地区最惊艳的民俗风情。

年例以农历正月至二月最为热闹。村村接连鸣锣醒狮,游神摆醮,亲朋汇聚,乡俗缤纷,春色满眼,四野一片喜庆欢闹。是时,粤西人管这段时期叫"年例春".

每年正月十五,是我茂名老家村庄的年例期。

油城的郊野,清早的乡村,春寒料峭。紧密的鼓声已把全村人的心捣热捣庆。"年例大过年",这是农村人的概念。各家的孩童纷纷扛着彩旗跑向年例棚,人们开始张罗当天的筹排。打铁的村庄在这一天里都收锤偃锄,大伙们满怀喜庆地迎接春天的节日。前村的田垌,遍插七彩的年例旗,随风猎猎。

洒过小雨的田埂和村道,不约而同地站满了女人和孩童。

阳光熹微,云霞已经散去。人们都拿着一炷香陆续地挤集在村口大道,翘望那隔着旷阔田垌的祠堂。

"迎神"的队伍由祠堂出来了。

一路欢闹。沿着绿草葱笼的田间阡陌,列队而回,旗幡开路,文武跟前。香案居中,由主持年例节的老者捧奉前进。"护神"的村民撑开阳伞紧贴而行,护着香案和菩萨塑像。锣声哐哐,一队村民尾后,纷至沓来。

近了,到了。众神像被接到村口。守候的女人们不断甩晃手中燃旺的香烛,相率奔向香案争插头炷香。今春,期待百花争妍、五谷丰登。

摆醮和祭神是年例春寻常节目。西涌和方圆两村合建的年例棚,位于中央晒谷坪。偌大的地坪聚集着数百号人,一派喜庆、吉祥的气氛。

春日的上午,阳光明媚。年例棚内众神像浓抹重彩,炯炯生辉。花灯轻曳,红联飘香,烛烟袅袅。十几张桌子排摆开来,分别供满肥美的熟鸡、白花花的米饭、生果和喜饼。三几酒盏,盛满浓浓的春意。晒谷坪铺放上长长的净席。长号吹响了,锣鼓打响了,醒狮骚动了。

乡戏作为年例节压轴节目,缺不得。有传统粤剧、杂耍表演、木偶戏、露天电影甚至轻音乐会。爱群地区大小村庄的年例期都集中在农历二月,一村接一村,历时半个月。戏棚搭建在田野空旷的坡地上。四周开阔,足可容纳两三千人。这里有两座戏棚,分别前台对望,仅距离数百步。各村各自邀请戏班,相互竞演。锣铮之声,互可传闻。这厢一出啼笑皆非的《六国大封相》刚罢,那厢《夜吊白芙蓉》凄切之声正响起。白天属传统剧目,晚上演热点剧本。白昼轮番上演,旦丑生逐个粉墨登场,看客鱼梭接换。台前热闹,台后匆忙。偶有顽童探窥后幕,洞察戏里春秋。忙煞了看两台戏的,叫卖零吃的,兜售玩具的,出租椅凳的,觅找亲朋的,把持秩序的。

细雨仲春。偌大的田野上歌乐大作,香溢四方。戏棚内外,春色弥望。却见那一畦畦薯苗,绿意可人。甘蔗拔节,瓜藤抽芽。却见那红亮的光晕,照得面容姣好的花旦更真实。刁尖圆猾的小丑,让观众个个抱腹喝好。也有看妇盯着丫环碎步,随着凄戚之声相看泪涟涟。更见那英俊的武生百步穿杨、滚打蹦翻的身影,令人倒抽冷气。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幕谢过,曲终人散。忠奸见分晓,喜看大团圆。

人们陶醉了,任小雨挥洒,美妙地沐浴在乡戏文化之中。

年例民俗,是一首岭南之西大众生活的抒情诗。粤西老家村落在每年春意盎然的时分,用集约化的乡俗方式抒写着对生活的热爱。

花开花落,四季轮回,年年春色。

但愿,年例诗美永驻乡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