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往事
在我家,至今保存着50年前的一把老算盘,一直端端正正与我珍爱的书籍一起,排在并不宽裕的书架上。我经常拿出算盘,噼里啪啦地计算家里的收支。盘珠碰撞出悦耳的声音,带给我喜悦、回忆和遐想。妻子说我是老古董,不肯接受简易便利的计算机。她哪理解我对算盘的一往情深,枣红色的算盘,木制方框,竹制直档,很一般。就是这把极其普通的算盘,几乎成了我的家藏珍品。
儿时上学,那些小伙伴每人背一架算盘,走步就是算盘珠响声的节拍,排着长队,算盘组成了长长的乐队,噼里啪啦的交响曲唱响了大街小巷。记得我是上小学三年级上珠算课,每次老师要把那架一米多长的大算盘挂到黑板前,拨动那些如象棋般大小的木头珠子,给我们作演示运算。算盘珠儿拨到哪一位,就定到哪一位,不往下滑。老师在前边作示范,学生在下边用算盘子练习。一双双笨笨的小手,拨弄着算盘珠儿,教室里充满了噼里啪啦的声音,像在演奏一首首交响曲。为了练珠算指法和口诀,整天从一加到一百,再从一百减到一,加减乘除,颠来倒去,不厌其烦。
每当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常把算盘当作玩具。有时把珠子拨成一上一下阵势,两人对打,剩下一串者为胜;有时各自拿着算盘一通猛摇,比谁的声音大,像是人人手里抱着机关枪;有时直接操起算盘对攻,算盘成了肉搏的武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算盘又总是被我们当作拖车,先把算盘放在地上,再把书包放到上面,然后拖着算盘一路狂奔,嘴里还不停地鸣嘘呐喊。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算盘不知不觉就断了档、掉了珠子,也挨过大人的打,但大家还是乐此不疲。
十六岁那年下乡插队,我当过记工员、保管员。凡是记工分记账、收粪收草、年终分红都离不开算盘。后来招工进了工厂,干起了财务,单位为了提高业务水平,节日期间常常举办珠算比赛,给予成绩优胜者奖励。这大大鼓励了我学珠算的积极性。后来几次比赛,我都得奖。奖励过保温杯、钢笔、毛巾什么的,令我兴奋、激动。业余时间我还会跟同事下起算盘棋,"棋乐无穷",斗智斗勇,步步为营,绞尽脑汁,化险为夷。把算盘珠子步步向前逼近推进,寻找对方的失误,突破飞跃,谁先把算盘珠子全部"走过、飞跃"到对方,谁就赢了。算盘棋让我们在紧张的工作中得到放松,同事之间的共同切磋,提高了棋艺,增进了友谊。
跟算盘打了一辈子交道,小小的算盘给我的启迪是:做人要像算盘外观,规规矩矩,方方正正,要像算盘珠子一样,服从拨动、调遣,该进就进,该退就退,能上能下,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不计较位置的大小,但求数据准确无误;处理问题要像运用算盘一样,依规依诀进行,不能混淆,否则就会出错。我所拥有的算盘虽然都是简单的算盘,可我却倍加珍爱。勤恳、规矩、清白的算盘是上辈留给我的做人准则。
近年,中国珠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向全世界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它的光耀更使我激情奔放。作为炎黄子孙,我衷心希望珠算这份特有的文化遗产,能够在我国不断传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