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情感 > 美文欣赏 > 正文

村里的书房屋

作者: 吴亚英2025/03/22美文欣赏

解放前,我村先后有过五间私塾。那时人们把私塾称作"书房",学生称作"书房仔",上学称作"回书房".时至今日,"回书房"一调仍流传于村人口中。

随着岁月的远逝,村中"书房"多已不见踪影,唯有焕延公所建的"书房屋",至今仍称"书房屋",多少还有点当年"书房"的味道,与书房屋相关的人和事还流传在老一辈口中。

书房屋始建于清末,经两度修建成为今日模样。大门口有"书房屋"三字的门额题字。两侧是一副鹤顶格对联:"书中自有黄金屋,房内频来彩凤仪".屋内正厅北墙上挂看三幅画,正中是孔圣人牌位,两侧分别是《麒麟献瑞》《凤凰来仪》的年画。东墙上挂着诸子百像代表人物的画像,而西墙则是先辈及友人题赠的诗联与贺词。厅内摆放着书橱、黑板、八仙桌等读书常用的物件。

焕延公,清朝同治三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因家计艰难,15岁即出远门拜师学打石,此后终身以打石为业。83岁时还远行百里,前往化州打造建庙所需的两丈长石柱。

焕延公从未上过学,深知没有文化之苦,为了造福后人,他决意建一间书房,方便子侄读书。他东挪西借,建成一座泥砖瓦屋,作为私塾用所。村人称之为"书房屋",一直叫到今天。前辈说,焕延公终身劳作,食不兼味,"书房屋"是他从牙缝里"悭"出来的。

书房屋里有过哪些先生,已难尽其详,但颇具传奇色彩的当是吴成文和陈瑞如两位先生。

成文先生是焕延公之子,记忆力异乎常人,曾去吴川县治所吴川街(今吴阳镇)以文会友。有诗友盛赞吴川县上杭村碑文文采,建议派人去抄碑文回来欣赏。成公说:"何必去抄?"随即将千字碑文信口背出。诗友们目瞪口呆,始知此人过目成诵。有好事者叫成文公"录"(默写)下来,日后与原碑文核对,竟然一字不差。成文先生还擅书法,村中有童谣云"细罅人,吴成文,写大字,压四邻".解放初这一童谣还在学童口中传唱,而那时成文先生已去世半个甲子了。

成文与瑞如二公结义之事更具传奇色彩。为了争夺一海墩,我村与邻村打官司,"你一状来,我一状去",历时五年尚"状口开开"(未判决)。两村都花销无数,"使到泥干水净"(钱用光),最后"讲和"私了。在长达五年的诉讼中,两村的讼师吴成文、陈瑞如所写讼词都相当犀利,真是棋逢敌手,难分伯仲。以至两村讲和后,两人"换帖",义结金兰。

后来,成文公因病英年早逝。他生前在书房屋设馆授徒,为了完成兰弟的未竟之志,瑞如公来书房屋教学多年,为我村的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颇多贡献。成文先生是独子,他死后17年其父焕延公去世。瑞如公闻信,即来我村奔丧,亲题"铭旌",披麻戴孝,执儿子之礼。村人观之莫不动容。此后不久,瑞如公投笔从戎,参加革命,成长为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独立一团秘书,不幸在龙头圩被国民党逮捕杀害。湛江市坡头区的革命文献上记录着瑞如公的革命事迹与英名。

曾有多少人在这个书房屋里读过书,就不得而知了。只知来这的学生除了本村子弟外,还有邻村儿童。牛牯塘村的志茂二公就曾是书房屋里的学生。他上世纪末还健在,常常对后辈讲书房屋里的人和事。成文先生"以文会友"的故事是二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解放后,私塾被取消。焕延公后人无私奉献,书房屋先后做过农业社"社屋",生产队"队屋",成为搞集体化生产的指挥部和办公室。改革开放后,书房屋又成了学童课外学习之所。焕延公后人免费在书房屋举行暑假文化补习班和节假日个别学生的辅导课。在书房屋浓厚读书氛围的影响下,进入书房屋学习的"后生"都学有所成。比如,参加2010年书房屋暑假学习班的八位高中学子,日后都读了大学。

目前还有不少学子在书房屋内学习,"后生"紧跟前人足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正是:书香润泽百余秋,造福乡邻至上谋。远去先人留故事,后生奋志展宏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