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情感 > 生活随笔 > 正文

幸福之地

作者: 张志友2024/04/16生活随笔

"如同一个婴儿,看到了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惊喜,但是除了咿哑之外,他找不到合适 的语言。"这是观看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后,作家冰心的感叹。

面对黔西南四十年来的巨大发展变化,我的心情跟冰心是一样的。

如果说政府是棵常青藤,那么百姓就是藤上的瓜,藤壮瓜甜。黔西南州四十年经济几千倍的增长,大量用来改善基础设施,造福人民。交通、电力、住房,无不硕果累累。

上世纪八十年代,从贞丰到兴义乘车需3个多小时。要翻越兴仁大垭口,此路凹凸泥泞,十分凶险。路旁矗立着一块块叫人心惊肉跳路牌:"欲速则不达""前面坡陡弯急,请小心驾驶""您的家人等着你回家""前面发生多起交通事故".最令人难忘是那个写着"前车之鉴"的牌子,因为在它旁边放了一辆大梁都弯曲变形、损毁得不堪目睹的报废车残骸。

我有一个姑妈住格沙屯,她家的红白喜事,父母们都是步行去的,既没有坐车的钱,赶班车也难。天不亮就出发,到那里已经是晚上了。有一回,一个四十多岁的堂嫂把风湿病都走发作了,瘫倒不能动弹,是一老中医用几十根银针把她保住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工建设了关岭至兴仁的高等级公路,兴义到兴仁也修了质量很高的公路。那些"醒目"的路牌便离开了乘客的视线,从记忆中锈蚀剥落。

当初,车过马岭河峡谷,单行道一路蛇行到谷底,从一座离水面十多米高的桥上通过。后来,桥往上爬升到了一百多米的高处。2011年12月,马岭河大桥飞架峡谷,天堑变通途。

现在,贞丰到兴义,一个小时多点就到了。

精准扶贫又使柏油路村村通,水泥路户户通,接上了城市到农村的神经末梢。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的老家纳谢是幸运的,七十年代后期就修了水电站,点上了电灯。

一天晚上,外婆看着明亮的电灯问我:"油是从那根线过去的吗?"

一九九二年,定塘村用打渥电站发的电。电压不足,光线暗淡朦胧。人们就买轻磅泡子(100伏电压的电灯泡)来用,它比220伏电压的灯泡亮了许多,但是它寿命短,有时才用几天就坏了。

布鲁格和天生桥水电站相继建成,南方电网仿佛三月的春天,悄无声息地迅速铺开去,贞丰、龙场、定塘纷纷用上了稳定的电。开始时只能用于照明,若要用于其他,如煮饭、取暖,需向供电部门申报。此后电视机越来越多,有人悄悄地用起电炉,再后来,各种用电器雨后春笋般出来,走进千家万户,也没人过问,随便使用。电力点亮了生活,温暖了岁月,幸福了日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态环境就像叫花子身上千疮百孔的衣服。草山都被牛踩踏出纵横交错的路,像被网住的猎物。当时绝大部分人家都喂牛,有的还喂两三个,一个寨子就有几十头,它们一年四季都在糟践着草山。

除了牛的摧残,人的行为更是雪上加霜。那个年代,农村燃料几乎都是柴草。一到冬季,没有一棵稍微大些的树木能逃脱厄运,就连荆棘也不能幸免,先砍它们的干,干没了,就挖它们的根。

没有外衣的山体怎经得起日晒雨淋?晴天,山上时常滚下石头,曾有人在赶场回来的路上被砸伤。到了夏季,一场大雨就是一次泥石流,沙石借助水的力量,横冲直撞,毁田埋地。我家就有几块湾脚地被泥石流吞噬,至今未能恢复。

大自然绝不会在沉默中灭亡,只会在沉默中反抗。一天下午,晴朗的空中突然发出隆隆巨响,滚滚烟尘弥漫,一个裸露的崖顶崩塌了。一群正在山脚劳动的人慌忙逃遁。待山谷平静下来时,他们的那弯耕地已经被崩塌下来的碎石掩埋了大半。有两个比囤箩大几倍的巨石,直接越过近百米宽的谷地到对面的半坡上,场面极其惨烈恐怖。这其实只是大自然打了个轻微的喷嚏而已,大自然着凉,人类感冒。

如今,人们都用电煮饭,种地多用机器,很少有人养牛。野草、荆棘,杂树汪洋恣肆地生长,掩埋了曾经的创伤。政府又出资种了柏树,春夏郁郁葱葱,秋冬黄绿相间,景色优美。

"顾客就是上帝"的说法,今天基本没有人反对,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供销社的售货员才是上帝。我读初二时,有个成绩特别好的同学,为了到供销社顶他父亲的职当"上帝",毅然决然地放弃坦荡光明的读书大道。

夏天的一个早上,某供销社门口。天刚亮,就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在焦急地等待着,希望买了煤油回去接着干活。他是天不亮就出门,走了半个多小时才到的。八点过钟,供销社的那个售货员才慢腾腾起床。老人急忙迎上去,满脸堆笑地说要买煤油。售货员虎着脸说:"忙什么,你没有看见我还没有洗脸吗?"老人悻悻地立在一边,等售货员洗完脸,再次迎上去。售货员又说:"我水都还没有喝一口呢。"老人又忍着,耐心地等那人烧火,煮水,待售货员喝完茶,放下茶杯,老人才又挨上前去。没想到售货员恶狠狠地说:"催命啊,不让人吃饭吗?"说着,就要去舀米煮饭。老人忍无可忍,冲到柜台前,抓起算盘,用力砸在水泥柜台上,算盘框架四分五裂,珠子满屋子飞溅。老人把买煤油的钱放到柜台上,自己打油走了。

如今购物,迎接你的是售货员的笑脸和温馨的服务。

农村人考起学校改变户口类别被誉为"山沟里飞出金凤凰",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只。一天,有几个邻居到我家做客,一个姓王的邻居说道:"安逸了,你终于脱下泥巴脚杆做城里人了。"他的话音里、眼神里都充满无尽的艳羡。

我母亲也曾教育我:"你看人家认真读书的,都待在城里了。"

上世纪的农村人,要想成为城市居民,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考试,而农村孩子读成功的又凤毛麟角。但是,这看似不可企及的白日梦,却在2019年实现了,人人都成了飞出山旮旯的"金凤凰".只要愿意搬迁,都可以在镇上或者县城免费获得住房。政府还帮助每家安排至少一个劳动力就业,让他们般得出,住得下,活得好。

2015年前后,贞丰街道上开始画斑马线、安红绿灯。可是很多人不知道斑马线红绿灯干什么用。政府在斑马线处设点摆桌子,派人看管。随着斑马线增多,学校等单位也参与到管理之中。我就曾经带领学生在菜场路口执勤,一边用小喇叭不断播放"为了您的安全,请走斑马线",一边组织学生搀扶那些不走斑马线的老人,告诉他们走斑马线的道理。周围人却投来异样疑惑的目光。

现在,斑马线完全不需要人管理了。车等人过,人让车行的情景随处可见,都能自觉等待红绿灯,那种"螃蟹式"过十字路口的情况很少出现。

一天早上,我骑车经过一处丁字路口,一个人因为跟别人打招呼,没有注意自己正站在路中间。我正要绕开他,他看见我,就主动往另一边让。但他没有注意到,一辆轿车正向他在的位置驶来。我担心那人,回头看,轿车司机已经把车停下等他。而他也看见了轿车,于是招手示意司机过,而司机也向他招手,示意他走。一个互相谦让的"风景"温馨极了。

历经40年风风雨雨,黔西南州已经成为交通发达、环境优美、人民有素质,社会和谐的幸福之地。未来一定会将更加美好。